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2097

大小:850.7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兴文二中高2023级高一下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本试卷共4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0年7月23日,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021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天问一号”一次完成“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中国成为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任务的国家。下表为地球、火星相关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质量体积大气密度与日平均距离大气成分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表面均温地球111.00149.6N₂、O₂1年23时56分15℃火星0.110.150.01227.9CO₂1.9年24时37分-23℃注:质量、体积和大气密度都以地球为1。与日平均距离单位:百万千米。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天体的为()A.发射场上的天问一号B.升空后的天问一号C.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D.着陆于火星的天问一号巡视器2.火星与地球的物理特征、运动特征有异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火星有稳定的液态水B.火星昼夜温差大C.火星季节更替频繁D.火星大气层厚度大3.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后,行进在火星表面,但火星上路况很差,表面布满撞击坑。撞击坑产生的原因有()①距太阳远②物理风化强③大气稀薄④离小行星带近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2.B3.D【解析】【1题详解】 根据所学,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天体通常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作为人造天体,其位于地球发射场上或者升空后的天问一号,都存在于地球上,是地球这一天体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宇宙中的天体,AB错误;“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预定轨道,环绕地球运动,属于人造天体,C正确;“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于火星,成为火星的组成部分,不属于宇宙中的天体,D错误。故选C。【2题详解】由表格中火星表面均温在-23℃,而液态水的存在条件是0℃以上,因此火星上不存在稳定的液态水,A错误;读表知火星大气比地球上稀薄得多,因此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小,夜晚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差,导致火星上昼夜温差大,B正确;由于火星公转周期约为地球公转周期的2倍,因此火星上季节更替更慢,不如地球上更替频繁,C错误;由表格中数据不能了解到火星大气层的厚度数据,无法与地球大气层比较厚度,因此D错误。故选B。【3题详解】由材料知火星表面的众多撞击坑是外来物质撞击火星表面形成的,与其距太阳远近、表面物理风化强弱关系不大,因此①②错误;由于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众多的小行星可能脱离原轨道坠入火星,形成撞击坑,④正确;由表中数据知,火星大气密度为地球的百分之一,较为稀薄,因此对外来的小行星阻挡作用小,使其落到火星表面,形成众多撞击坑,③正确。综上所述,③④正确,故选D。【点睛】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2022年11月17日,世界杯开赛前夕,首对中国赴卡塔尔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大熊猫在地球上出现的地质年代可能是()A.古生代B.中生代C.新生代D.元古宙5.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A.形成现代地貌格局B.爬行动物大量发展 C.是重要的成铁时期D.蕨类植物极度兴盛【答案】4.C5.A【解析】【4题详解】元古宙是在距今25亿年前至距今5.41亿年前之间,古生代是在距今5.41亿年前至距今2.52亿年前之间,中生代是在距今2.52亿年前至距今6600万年前之间,新生代是在距今6600万年前至今;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5题详解】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新生代时期。新生代时期,地球发生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的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A正确;爬行动物大量发展在中生代,B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时期,C错误;蕨类植物极度兴盛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A。【点睛】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完成下面小题。6.台湾海峡两岸存在风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距海远近B.海陆位置C.山地阻挡D.纬度位置7.形成“内地之风,早西晚东”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气温的水平差异B.地表气温的垂直差异C.地表湿度水平差异D.地表湿度的垂直差异8.泉州位于福建沿海,“内地之风,早西晚东”对泉州热岛效应的影响是()A.白天为陆风,具有增强作用B.夜晚为海风,具有减弱作用C.白天为海风,具有减弱作用D.夜晚为陆风,具有减弱作用【答案】6.B7.A8.C【解析】【6题详解】 白天同纬度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夜晚同纬度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海陆间昼夜温度的差异会引起气压差异,产生海陆风;而福建和台湾省分别处于台湾海峡的两侧,海陆位置存在差异,因此白天和夜晚的风向变化相反,所以台湾海峡两岸存在风向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B正确。海峡两岸距海远近差异不大,纬度相似,纬度差异也不大,AD错。海峡两岸存在风向差异与地形无关,C错。故选B。【7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增温和降温速度快慢不同,地表气温存在水平差异,从而使得地表气压存在水平差异,形成“内地之风,早西晚东”的现象,A正确。与湿度的关系不大,CD错。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与气温的垂直差异关系不大,B错。故选A。【8题详解】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吹海风,夜晚陆地气温低,气压高,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吹陆风,AB错。白天城市增温快,海风有利于降低城市温度,对泉州热岛效应有减弱作用,C正确。夜晚城市温度本身较高,夜晚吹陆风,对城市热岛的影响不是很明显,相比而言,C选项更为合理,排除D。故选C。【点睛】城市热岛效应:城区热源多,同时城区密集的建筑群对风的阻力增大,使热量不易散失;城市化发展使吸热快而比热容小的人工建筑物增加,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使城区温度高于郊区,从而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增强。2022年,长江流域进入汛期以来,降雨量严重偏少,江湖水位持续走低,发生了自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下图示意长江入海口海域春、夏、秋、冬四季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表示夏季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10.长江入海口海域表层海水盐度()A.春季大于冬季B.夏季大于秋季C.向大洋方向递增D.向河口方向递增11.2022年长江流域汛期气候异常干旱会导致入海口海域海水()A.温度升高B.盐度降低C.密度升高D.深度增加【答案】9.A10.C11.C【解析】【9题详解】 长江入海口海域海水盐度受长江入海水量影响较大,夏季入海水量最大,海水盐度最低,122°E附近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读图可知,①曲线最低,表示夏季该海域表层海水盐度,A正确,排除BCD;故选A。【10题详解】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夏季入海水量最大,冬季入海水量最小,故该海域海水盐度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距离海岸越远,受入海径流的影响越小,海水盐度越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长江流域汛期气候异常干旱,长江入海水量减少,入海口海域海水盐度和密度增加,海水温度不受其影响,长江来水量减少,海水深度不可能增加。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入海径流、洋流等。1.纬度;副热带海区最高,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比如红海就在副热带,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2.河流:有河流注入的地方,在河水的稀释下,盐度变低。3.洋流: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低。国庆期间,王老师带领地理研学小组到山东省某地进行实地考察研学。下图为考察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通过考察可知()A.该地地形以高原为主B.山峰目测高度915米C.甲地不能观测到乙地植被D.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13.图中()A.乙坡为可种植的缓坡B.甲地径流速度小于丙处C.丁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D.桥梁海拔可能是320米14.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最接近()A.555米B.585米C.615米D.655米【答案】12.C13.A14.C【解析】【12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海拔大多在500-1000米之间,等高线稀疏,坡度小,以低山为主,A错误。目测无法得出山峰精确的海拔高度,B错误。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自东北流向西南可知,该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D错误。甲与乙之间有山脊的阻挡,所以无法观测到乙地植被,C正确。故选C。【1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等高线比丙地密集,所以甲地径流速度大于丙处,B错误。乙坡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缓,可发展种植业,A正确。丁坡为西北坡,我国夏季风为东南风,所以丁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C错误。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桥梁所在地海拔为300-400米之间,瀑布的海拔也在300-400米之间,但瀑布的高差约为52米,桥梁在瀑布更上游,所以桥梁的海拔至少为352米以上,400米以下,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瀑布的海拔在300-400米之间,但瀑布的高差约为52米,所以区域最低海拔范围在300-348m之间,区域最高海拔915m,故区域的高差范围567~615m之间,最大高差接近615米,C正确。故选C。【点睛】根据等高距和山脉的高度判断等高线的数值分布,结合瀑布的落差,找到最低点,在进行相对高度的计算即可。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层(埋藏深度一般在地面以下0.3~0.7m)上生长着大片以落叶松为主的亚寒带针叶林,其水平生长的侧根发达,主根难以深入地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融化,针叶林生态系统受到巨大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导致大兴安岭森林树种叶子呈针状的原因是()A.干旱少雨B.暖湿多雨C.昼夜温差大D.气候寒冷1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针叶林的分布()A.南界将会南移B.位置变化不定C.北界将会南移D.南界将会北移【答案】15.D16.D【解析】【15题详解】针叶林多生长在在寒温带和寒带,这种环境有温度低,空气干燥等特点,为适应这种环境,就逐渐长成叶针状,这种叶子耐寒、水分蒸发少,因此大兴安岭森林树种叶子呈针状的原因是气候寒冷,D正确,B错误;我国大兴安岭位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处,降水量为400mm左右,并不干旱少雨,A错误;叶子形状与昼夜温差大关系小,C错误;故选D。【16题详解】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我国针叶林的分布南界将会北移,D正确,A错误;北界也将北移,BC错误。故选D。 【点睛】落叶松喜欢阳光充足而较干旱的环境,森林常较稀疏而阳光直达林下,冬季落叶后林下更是充满阳光,因此落叶松林是典型的“明亮针叶林”。落叶松的根系较浅,可以在永久冻土上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是生活在最严酷环境中的森林。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17.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2)分析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3)分析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出现低值的主要原因。【答案】(1)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2)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水汽、云量、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3)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②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小问1详解】根据等值线数值分布,我国南部广东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小时,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数值逐渐增大到3400小时(四川盆地特殊情况除外),因此可以看出分布规律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增。【小问2详解】读图,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尘埃物质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强度大;水汽少,不易形成降水,晴朗天气多,日照时间长,所以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小问3详解】 乙地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该地一年中多阴雨天气,空气中水汽充足,云层厚,阴天、雾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0年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开工建造,这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9110米。材料二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写出④界面的名称。(3)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4)试从圈层厚度的角度,分析地壳的主要特征。【答案】(1)水圈、生物圈、大气圈(2)④界面为莫霍面(3)“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③号、地幔层,固态(4)厚度不均匀,陆地的地壳比大洋的地壳厚。【解析】【分析】本题以岩石圈部分构造图为情境,设置四道小题,考查地球外部圈层与圈层名称及其状态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图中的树木可代表生物圈、海洋代表水圈、地球被大气圈包围。【小问2详解】①②两部分构成地壳,③是地幔,④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小问3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6千米,而“大连开拓者号”钻井深度可达9110米,因此钻到最深时可穿过地壳到达地幔。地幔在图中序号为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依据横波在地幔中可以传播可判断地幔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小问4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地壳的厚度分布不均匀,陆地的地壳比大洋的地壳要厚。19.纽芬兰渔场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纽芬兰岛附近,下图为纽芬兰岛位置图,早在16世纪,这里的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的鱼群数量急剧下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从海水运动角度说明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原因。(2)比较甲、乙、丙三处表层海水温度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3)分析纽芬兰渔场鱼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答案】(1)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2)丙〉乙〉甲原因:丙海区纬度比甲乙海区低,太阳辐射相对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水温较甲乙海区高;甲乙海区纬度相近,但乙海区有暖流流经(甲海区有寒流流经),乙海区水温高于甲海区。(3)长期过度捕捞导致鱼群数量急剧减少;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的使用,提高了捕鱼效率,进一步促进了鱼群数量的减少。【解析】【分析】本题组主要以纽芬兰渔场为材料,考查纽芬兰渔场的成因、数量锐减原因、海水水温的影响因素等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详解】(1)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而形成 ,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搅拌,将海洋底层的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所以吸引了很多寒性和暖性的鱼类在此聚集,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2)三地海水表层水温的高低是:丙〉乙〉甲。原因:丙和乙比较:丙海区纬度比乙地低,太阳辐射充足,热量高,海水表层水温比乙地高。甲和乙海区相比:两者的纬度相近,但乙海区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甲地是拉布拉多寒流流经,降温减湿,乙海区水温高于甲海区。所以三者的海水表层水温是:丙〉乙〉甲。(3)原因:根据题干“经过几个世纪的开发,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的鱼群数量急剧下降”,说明经过长期过度捕捞导致鱼群数量急剧减少;以及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量的增长,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的使用,提高了捕鱼效率,进一步促进了鱼群数量的减少,鱼群数量急剧下降。【点睛】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溶洞是指喀斯特地貌区的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下图示意我国亚热带地区某喀斯特溶洞断面。该溶洞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不同高度分布着3层水平溶洞,从第一层溶洞至第三层溶洞形成时间由早到晚,水平溶洞存在规模差异。(1)从气候、地形和地质角度简述溶洞的形成条件。(2)推测第二层溶洞随时间推移可能发育的地貌景观。(3)简述图中第一层溶洞和第三层溶洞发育情况的差异。【答案】(1)气候:当地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为流水溶蚀作用提供充足的水源。地形:当地地形起伏大,有利于增强流水侵蚀作用。地质:以石灰岩为主的地质条件有利于流水溶蚀,形成地下溶洞。(2)受流水不断侵蚀,内部发生坍塌,空间进一步扩大,溶洞内部发育石笋、石钟乳等地貌景观;如果溶洞顶部受流水或外力作用发生坍塌,还可能形成天坑地貌景观。(3) 第一层溶洞形成时间早,发育时间长,溶洞受流水溶蚀作用时间长,溶洞发育的空间大,洞内发育典型的沉积地貌;第三层溶洞形成时间晚,发育时间短,溶洞受流水溶蚀作用时间短,溶洞发育的空间小,洞内沉积地貌景观不突出。【解析】【分析】该题主要通过图文资料来考查喀斯特地貌相关知识,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典型地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沉积岩在高温条件下被溶蚀,侵蚀,沉淀形成的地貌单元。该地为亚热带气候,雨热同期,为流水溶蚀作用提供充足的水源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形起伏大,坡度大,雨水侵蚀作用明显;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主要为石灰岩,属于可溶性岩石,容易被溶蚀。【小问2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层溶洞内部会不断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裂隙会越来越大,进而内部会在重力作用下崩塌,空间进一步会扩大;洞内会发育沉积地貌;出现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地貌景观;如果顶部继续扩大,塌陷之后形成天坑景观。【小问3详解】第一层溶洞是发育时间最早的,第三层是形成时间最晚的,由于第一层形成时间最早,受侵蚀的时间更久,因此溶洞内的空间更大;具有非常典型的沉地貌;第三层形成时间晚,受侵蚀时间较短,因此沉积地貌不显著,溶洞的发育空间也较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