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Word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年高一秋季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 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材料二:“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3分)()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6分)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散步)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垭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多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写出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幅江南暖冬的图画。B.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但对北方人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C.冬日的江南农村充满诗情画意,人生活在这样的境地,自然会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D.本文语调舒缓,语言清新,与作者写北平的散文《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洒脱胸襟一致。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热爱。B.第⑤段中作者描绘了冬季江南芦花、红叶、桕子等植物、展现出江南冬景的生机勃勃。C.作者描写冬霖景象,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读者能感受到情调的悠闲。D.本文以画写雨,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能力和艺术积累,增添了文本的雅趣和文化气息。8.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9.在第8段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这些引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影。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鰻,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节选自《礼记•学记》)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然【A】故【B】安其学【C】而亲【D】其师【E】乐其友【F】而信其道【G】是以虽离【H】师辅而不反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4.文本二《学记》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对我们现在的读书求学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请根据文本二的二、三、四段进行概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D.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批判。16.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典诗词常写到杜鹃鸟鸣声悲切,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蛟龙起舞、寡妇落泪来衬托箫声的悲咽低回。(3)古诗词里的意象有很多,虚幻的“梦”是较为独特的一种。诗人们或写梦中景,或忆梦中人,或借助梦寄托夙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①_____,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②_____,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③_____,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18.请在文段的空缺处填入合适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3分)()A.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B.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C.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D.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20.文中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B.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C.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D.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①_______,首先明显反映到语言中的词汇上。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在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却又在一般词典里找不到。有鉴于此,②_______。 《新华新词语词典》是一部语词和百科兼收的中小型语文词典。它主要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新用法,也酌收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高频使用的新词,共收条目20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③_______,还着重收录信息、财经、环保、医药、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科技等领域出现的新词语。(节选自《新华新词语词典》前言,有删改)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新华新词语词典》即将更版,现向社会征集新词语收入词典,请你向其推荐一个近年来出现的新词语(写在横线上),并解释新词的意蕴(本义、通常意义),要求解释清晰,语言准确精炼,最多不超过50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聂荣臻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生命。优秀的人会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麦家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年秋季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题答案:C】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可知,颠倒了因果关系。B .“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在“价值观念”之下,而非“家庭”,选项扩大了范围;且原文后半句的表述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被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错误。据材料二第一段“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故选C。【2题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很难进入公共领域,地位也有所降低”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扩大了范围,且文中并未给出现代社会“家”的“地位也有所降低”的结论,属无中生有。故选A。【3题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一论述的是“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D.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强调的是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故选D。4.①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②论证方法多样。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的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霍耐特《自由的权利》中的观点,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将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评分标准:解答这类题,一般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一点2分。考生从论证语言角度作答亦可给分。未分点作答酌情扣分,不超过2分。 5.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评分标准:对于三则材料的概述不能偏向,每点如果有偏离,最多给1分。意思对即可,不拘泥于标答。未分点作答酌情扣分,最高不超过3分。【6题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与作者写北平散文《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洒脱胸襟一致”错误。《故都的秋》着眼于“清、静、悲凉”,反映出作者当时消极与积极情绪斗争的复杂情绪,是一种孤独、忧郁、落寞的情感,并非“洒脱胸襟”。故选D。【7题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本文以画写雨”错误。结合“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可知,本文应该是“以雨入画”。故选D。8.①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作铺垫,②以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表达对江南冬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评分标准:第一点关键词铺垫、张本甚至学生答蓄势都可以给分。第二点关键词“景象不同”“热爱之情”一点一分。9.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整体意境之美。②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强了文章古朴的生活情趣。③这些诗句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评分标准:第一点未答出时间、时段最多给1分;引用的作用及效果分两点作答,未分三点作答的最高不能超过4分,以强化学生按点作答的解题习惯。未分点作答酌情扣分,最高不超过3分。10.【答案:【A】【E】【G】】夫然【A】故【B】安其学【C】而亲【D】其师【E】乐其友【F】而信其道【G】是以虽离【H】师辅而不反也11【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 “《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错误。依据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可知,在从师求学方面,尊敬教师是最难的。故选B。【13题答案】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1)评分标准:“日”,名词作状语,每天(1分);“参省”,检验反省(1分);“知”,通“智”,智慧(1分);大意正确(1分)。(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评分标准:“然后”,这样以后(1分);“说”,通“悦”,高兴(1分);“怀”,归附(1分);大意正确(1分)。(难度较大,放宽尺度,大意基本正确即可评满分。)14.①读书求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②学校正规学习和居家自修巩固不可偏废。③读书求学须尊重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评分标准:本题难度极大,学生很难读懂文本,评分可稍放宽尺度。如积小成方能成大成、勤学苦练方能有所成就等也认定正确,正常评分。未分点作答酌情扣分。参考译文:文本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文本二:执政者发布政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君子就应该要重视设学施教啊!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时也有课余作业。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杂乐,课内就很难将琴弹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设譬取意,课内就很难将诗文学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服饰弁冕知识,课内就很难将礼仪学习好。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因此,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休息在家也要将各种杂艺学好。只有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团结同学,并深信所学之道。即便离开老师和同学,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在从师求学方面,尊敬教师是最难的。因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主在两种情况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一是当臣子在祭祀中是主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一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被君主召见,给君主讲书时,不要北面行君臣之礼。这便是尊敬教师的意思。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15题答案:C】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前两联以描写为主”错误,前两联是“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被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前两联以记叙为主。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方式、风格特点的能力。(1)内容不同:①聚焦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词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答案解析:(1)内容不同:①苏辙此诗写的是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之事,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写的是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可见二者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一个写曹操,一个写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联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从战争的起因开始分析,不掺杂感情色彩,保留了研究历史的严谨性。读完苏辙的《赤壁怀古》,相当于了解了赤壁大战的始末,犹如读了一篇小论文。风格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而苏轼的作品更加雄浑豪放。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评分标准:请根据解析酌情给分。每方面3分,意思对即可。【17题答案】①.其间旦暮闻何物②.杜鹃啼血猿哀鸣③.舞幽壑之潜蛟④.泣孤舟之嫠妇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评分标准:错字、多字、少字、顺序颠倒本句不给分。第(3)题考生答案无“梦”字且不符合“或写梦中景,或忆梦中人,或借助梦寄托夙愿”要求的给0分。【18题详解】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②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③万众瞩目(轰动一时、引人注目)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寥寥可数:数量很少。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评分标准:请按答案给分,标答以外的答案给分要慎之又慎。【19题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成分残缺,根据句子特点可知,“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发展”应结构相同,故“城镇化进程”改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的加快”才能与“……的发展”相对应。二、成分残缺,“随着”与“使”的连用,使句子残缺主语,应将“使”或“随着”删除其一。故选C。【20题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应将顿号改为逗号。顿号是词语间的停顿,而“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在句中作谓语,各自都是句子,因此两个顿号要改为逗号。故选D。【21.答案】①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②我们编辑出版了《新华新词语词典》③除语文词语(语词)条目外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析如下:①根据前文“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后文“首先明显反映到语言中的词汇上”可见,此处要表达的是“变化”会“反映”到语言中,故可填写为“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 ②前文说“在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却又在一般词典里找不到。有鉴于此”,即鉴于在一般词典里找不到,人们需要一部特殊词典;再结合后文“《新华新词语词典》是一部语词和百科兼收的中小型语文词典”和出处“节选自《新华新词语词典》前言”可知,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部新词语词典,故可填写为“我们编辑出版了《新华新词语词典》”。③结合后文“还着重收录信息……等领域出现的新词语”可见,前文要填写“除了……之外”,因为这是一部“中小型语文词典”,一般收录的是“语文词语”,故可填写“除语文词语(语词)条目外”。评分标准:本题难度较大,考生答案只要符合前后语境,大意正确即可酌情评满分。【22题答案】例1:凡尔赛“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一般以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苦恼、不开心来炫耀自己。例2:内卷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现也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例3:破防原指在游戏中突破对方的防御,使失去防御能力。现指因遇事后内心深处被触动。例4:YYDS“永远的神”的缩写语。后来常被粉丝用来赞赏自己的偶像,可以用来赞美人,也可以用来赞美一切事物例5:烟火气是指一种人间烟火的味道,温暖而真实的情感。后被用于形容一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例6:村BA是指乡村篮球比赛,是一种新兴的农村体育赛事,由“村超” (乡村足球超级联赛)衍生而来。例7:特种兵式旅游是指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核心要义是用尽可能少的成本享受尽可能多的旅游资源。例8:主打一个××指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的主要特点或优势,也可以用来表示某人或某事的目标或期望。评分标准:必须是近几年的新词新语。意义解释清晰正确3分,语言准确精炼给2分。非近几年的新词新语扣1分,表述较含糊啰嗦的扣1分,超过规定字数的扣1分。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的分析,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第一则材料选自杜甫的诗歌《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写出了王昭君出塞时的义无反顾,一个弱女子放弃了歌舞升平的华丽后宫,担负起维系和平安定的重任,用一生的流年换取大汉百姓的安定,撑起大汉王朝的半边天,展现了昭君的伟大形象。第二则材料的这段话出自聂荣臻1922年6月3日写给父亲聂仕光、母亲唐雨衫的家书,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留学到底为了什么?“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这是革命家的少年胸怀,展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和担当,表达了海外学子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三则材料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关键句为“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意在强调卓越的人之所以卓越就在于他们身上多了“使命感”。所以综合三则材料不难看出,本作文的立意应该紧紧围绕“使命”“责任”“担当”等词展开,并且一定要强调个人使命和家国情怀的关系。参考立意:(1)秉承民族使命,照破山河万朵(2)铁肩担使命,共圆中国梦(3)兴国之责,担吾之肩(4)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素材:(1)青春非常宝贵,应该珍惜,珍惜青春最好的方式就是担当时代使命,铸就中华大业,如此,才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2)卓越的人比其他人多了一个使命。使命,是一定要把事情做成的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责任。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同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肩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当,就是神圣的使命。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这样彪炳史册的人自然不胜枚举。如:为了国富民强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远渡重洋报效祖国的钱学森;在荒凉沙漠默默奋斗数载,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的邓稼先。“使命”是他们心头的千钧重任。毋庸置疑,使命是远远高于性命和生命之上的第三种境界。(3)林清玄曾道“相似的人,在融入与对照中泯灭彼此的分别”,他们都是英雄,都有着担当天下重任,为之倾注毕生的气魄。(4)我们是初升的红日,伏出的河流,腾源的蛟龙,咆哮的乳虎,我们更是中国、世界的一份子,自然肩负起振兴中国的责任,为世界负重前行的使命。“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我们自当心怀世界,身担重任,大步前行,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结构层次:文章以排比句式开头,有文采,有气势,将“责任”和“使命”巧妙地嵌入,自然引出论点:责任与使命;主体部分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展开,每个分论点分别列举实例来暗合文章的“责任与使命”的主题;文章结尾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既富有哲理,又能体现青年担当,深化文章主旨。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参考例文责任所系,使命必达始于足下,志在千里;持之以恒,使命必达。——题记论人生境界可分三层:平庸之人唯有性命;优秀的人拥有生命;卓越的人肩负使命。联邦快递也正是因为在宣传片中体现了“顾客所托,责任所系,使命所在”的理念,使每一个人深深的震撼。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就是两个字:责任。使命,把事情做成的责任。拥有使命的人会把自己的生命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肩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当,骨子里有着神圣的使命。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上,这样彪炳史册的人不胜枚举。为国富民强民族昌盛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怕终身流放;放弃优厚条件,远渡重洋历尽艰辛报效祖国的钱学森;荒凉大漠奋斗数载,为国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高龄病身,冲锋抗疫前线,为生民立命的钟南山……使命是什么?是心头的放不下的千钧重任,是生命最后时刻仍在冲锋的勇敢,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责任,脚踏实地采的行动。拥有了责任感,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法则,是一个民族兴盛的法宝。要达成使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坚定的信念;第二要有坚强的意志;第三要有自觉的责任。把这三点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才能实现目标的达成。理想转变为现实绝非空话,需要终生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生只做一件事,打造大国重器,隐姓埋名奋斗了40多年;“天眼之父”南仁东23载披挂上阵,直到患病去世;院士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冲锋的路上……行动是最好的证明。担当,会使生命更加优秀。没有使命走不出人生的精彩;没有使命,无法成就宏伟事业;有了使命并自觉担当,就成为一座高山,使人仰止。宣传片的情节并非完全虚构。一九九五年,载着货物和船长巴伦支及其十七名水手的商船,在三文雅岛屿附近的冰面被困住。当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们做出了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打开货物的决定。八个月后,八名水手死去,而货物完好的交到了委托人手上;从前中国的镖局,用生命捍卫诚信。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壮举却震惊世界。正是因为坚守使命,才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有稳定的社会形态。我们把使命看做动力的源泉。有了使命,需要去寻找责任,有了责任需要担起来。但也要问问使命是否正确,是否值得担当?祖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文王演《周易》;仲尼作《春秋》;孙子修《兵法》;左丘写《国语》,司马迁著信史……新征程我们应磨砺不屈意志,把使命付于朝暮,努力拼搏,无愧今生。不为安逸而苟且,不为平庸而担当,使命必达。作文评分标准:比照湖北2023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立足于给分,拉开差距,敢打高分。 1、考生能围绕“使命”或“责任”“担当”等展开写作,有观点有论证,有一定的说服力,顺利完篇的文章即可评定切入分45分。2、内容上能围绕“使命”或“责任”“担当”等展开写作,表达方面观点不够鲜明,论证单一,字数稍有不足,说服力稍有欠缺的酌情在40--44之间评分。3、不能围绕“使命”或“责任”“担当”等展开写作的,即使结构完整,也建议在30分左右评分。4、内容上能围绕“使命”或“责任”“担当”等展开写作,表达方面观点鲜明,能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说服力较强的文章可以在46--50之间评分。5、内容上能始终围绕“使命”或“责任”“担当”等展开写作,内容上文从字顺,不蔓不枝,观点鲜明有力且有启发性,语言准确严密且不乏形象灵动,发展等级一两项突出的建议在51-56之间评分,如果表达方面确实隽永出色,书写规整秀美,大胆评满分。6、如有考生写记叙文,比照以上条款评分,要求可稍放宽以鼓励。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叙事曲折动人,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书写规整秀美的文章亦可评定高分甚至满分。7、如有抄袭现代文阅读材料或确认抄袭的作文,建议从重扣分甚至可以评0分。8、【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残篇评定】: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