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铸就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早在2012年初,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重点动员支持一批高校创作排演以现当代著名科学家和科技界民族英雄为主题的舞台剧,用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讲述一批德学双馨、对国家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科技界具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大师的动人事迹,成为了当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次大胆创新。十年来,主办部门从两部门增加到中国科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文联等6部门,演出剧目也从第一批的6部扩大到现在的20部。剧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发生变化,但坚持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经典原创剧目的定位始终未变,用讲故事的方式弘扬科学家精神也从未过时。科学大师剧成为了高校开展“大思政课”的生动蓝本,也是科学、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最好诠释与最佳案例。通过舞台剧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关键在于故事挖掘。每一名参与科学大师剧创作的师生都会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对拟排演的科学家人物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大量阅读传记手稿、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家精神。按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要求,参与科学大师剧创排的高校师生在对科学家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尊重重大事实的科学性,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摆在首位。天津大学原创话剧《侯德榜》剧组曾先后多次组织动员参演师生赴北京、天津、大连、南京、福建等地,拜访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集团公司、永利化工天津碱厂等单位,实地追踪侯老的生平足迹,现场采访侯老亲属后人、秘书等,查阅书籍和历史文献千余份,在整理了10余万字的一手资料后,才据此创作了话剧《侯德榜》的剧本初稿。 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是对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新要求,也是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要求。没有科学家精神铸就起科技脊梁,就难以汇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也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必然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家国情怀、杰出才干、高度文化自信的优秀青年担负时代使命。应时代之需,近年来“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广泛动员科技、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业力量,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不断塑造有思想有故事的科学家原型,以舞台为媒介,不断扩大参与度和覆盖面,使每个科学大师剧目都成为扎根高校、连接青年学生、影响社会公众的有温度的“生命体”。一批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科学大师剧成为了“演得好、留得下、传得开”的佳作。(摘编自共青团中央《擎“科学家精神”之炬书青春中国时代华章》,2023年12月8日)材料二:科学家精神之于青少年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当代青少年的价值体系更加开放和多元,面向青少年弘扬科学家精神,要充分理解青少年价值需要,采用更加新颖的表达方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实现从“追逐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寻求突破。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科学家精神,坚守着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无数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8条宝贵经验之一,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科学家精神既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信念与追求,也为激励广大青年人才开拓创新提供了力量源泉。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他们身上彰显的科学家精神感人至深。学习感悟科学家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不断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新时代人才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摘编自柯嘉平《让科学家精神直抵心灵》,2023年2月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铸就了内涵丰富的科学家精神,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凝聚起了磅礴的力量。 B.十年来,科学大师剧的主办部门在扩大,剧目的数量在增加,质量在提高,但坚持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定位始终未变。C.只有一批批有家国情怀、杰出才干、高度文化自信的优秀青年担负时代使命,才有可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涵养科学品格,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同样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初的舞台剧形式,成为了当时的“一次大胆创新”,可见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在当时也是一种富有勇气的改革与突破。B.“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摆在首位”,既指剧目内容要突出科学家的这种精神,又要求创排剧目的师生应追求这种精神。C.《侯德榜》剧组参演师生实地追踪侯老的生平足迹,现场采访侯老亲属后人、秘书等,都表明了创作团队对“科学性”的尊重。D.一批科学大师剧成为了“演得好、留得下、传得开”的佳作,可见舞台剧已成为有影响力、有温度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第一段中“科学家精神”的一项是()A.“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梁思成),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B.“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待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C.“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D.“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他的考察记录,经过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4.“科学家精神”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材料二加以概括。5.如何才能通过舞台剧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精神直抵青少年心灵?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D3.A4.(1)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教育导向护航。(2)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凝聚力量。(3)科学家精神让人才发展薪火相传。5.(1)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政策内容,充分理解青少年 价值需要,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舞台为媒介,不断扩大大师剧的参与度和覆盖面。(2)参演舞台剧的青年师生:认真感悟科学家精神,深度挖掘科学家故事,秉怀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践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使舞台剧更加真挚感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强加因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来的磅礴的力量除了科学家精神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B.“质量在提高”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是“剧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发生变化”。D.“同样重要”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的表述是“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不仅……更……”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D.“已成为……为百姓喜闻乐见”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是说“一批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科学大师剧成为了‘演得好、留得下、传得开’的佳作”,“已成为有影响力、有温度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无中生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B.体现了“爱国”。C.体现了“协同”。D.体现了“求实”。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不仅在于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勇于探索,更重要的是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培养爱国情怀,涵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品格”,抓住“鼓励青少年”“引导青少年”等词语可概括为: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教育导向护航。 “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何开展引领性科技攻关?如何实现从‘追逐者’到‘引领者’的转变?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以创新寻求突破”,这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作用,可概括为: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凝聚力量。“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将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8条宝贵经验之一,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科学家精神既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信念与追求,也为激励广大青年人才开拓创新提供了力量源泉。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再到钟扬、黄大年,他们身上彰显的科学家精神感人至深。学习感悟科学家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不断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对新时代人才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这是从“人才发展”的角度体现了“科学家精神”的作用,据此可概括为:科学家精神让人才发展薪火相传。【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依据“早在2012年初,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启动实施”“重点动员支持一批高校创作排演以现当代著名科学家和科技界民族英雄为主题的舞台剧,用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讲述一批德学双馨、对国家科技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科技界具有崇高威望的科学大师的动人事迹”“剧目的数量和质量在发生变化,但坚持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着力打造校园文化经典原创剧目的定位始终未变”“应时代之需,近年来‘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广泛动员科技、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业力量,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不断塑造有思想有故事的科学家原型,以舞台为媒介,不断扩大参与度和覆盖面,使每个科学大师剧目都成为扎根高校、连接青年学生、影响社会公众的有温度的‘生命体’”等内容可建议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政策内容,充分理解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舞台为媒介,不断扩大大师剧的参与度和覆盖面。依据“通过舞台剧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关键在于故事挖掘。每一名参与科学大师剧创作的师生都会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对拟排演的科学家人物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大量阅读传记手稿、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家精神”“参与科学大师剧创排的高校师生在对科学家故事进行艺术化加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尊重重大事实的科学性,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摆在首位……”等可建议参演舞台剧的青年师生:认真感悟科学家精神,深度挖掘科学家故事,秉怀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践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使舞台剧更加真挚感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胡同史铁生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拓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地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嚎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①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②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③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④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一九九四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表明胡同与作者有紧密的生命联系,读者徜徉其间的胡同是作者一个人的胡同。B.史铁生借用感性的画面和典型细节来描述事件,以此展示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如借奶奶之口来述说“我”的出生。C.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史铁生的胡同生活明朗了起来:“我”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并开始写作和恋爱,去顺应人世的变迁。D.生活中的希望支撑着“心魂从轮椅中站起来”,这只是史铁生在痛苦中的幻想和自欺欺人,现实生活的残酷依然使作者无法完全解脱困境。7.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连用“拉住”“挣脱”与“笑闹”“哭喊”两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在离开襁褓时的怨恨,具有象征意味。B.句子②,心理感受很细腻,“漫漫”一词非常真切地表现了幼小的“我”在初涉人世时的不耐烦。C.句子③,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既有听觉又有视觉,诗意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D.句子④,连用两个疑问句,把胡同与命运同构在了一起,表现了史铁生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感慨不公。8.第二段末提到的“阳光与温情”“难以抹去的忧郁”分别指作者对哪些事情的感受?请结合全文概括。9.作者在结尾说“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胡同”和“命运”关系的理解。【答案】6.D7.C8.(1 )阳光与温情:母亲和奶奶的呵护;乡邻大度的接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美丽的遐想。(2)难以抹去的忧郁:可怕孩子的控制,让“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双腿残废后的彷徨。9.关系:胡同伴随着我的出生,成长,构筑我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①幼年时期,胡同里有亲人给“我”温暖的呵护,以及“我”第一次离家的痛苦;②青少年时期,胡同给了“我”心灵的慰藉,也带给“我”心灵的伤害;③成年以后,胡同给了“我”生活的希望,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这只是史铁生在痛苦中的幻想和自欺欺人”错误,由原文“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知,是爱给我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和感受。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在离开襁褓时的怨恨”错误,由原文“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可知,老太太是和蔼的,写出了一个小孩子第一次离开家时的哭闹,并无怨恨。B.“初涉人世时的不耐烦”错误,由原文“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可知,写出亲人不在身边陪伴的寂寞和无奈。D.“表现了史铁生对冥冥之中命运之神感慨不公”错误,用两个疑问句设想自己是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中结束,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胡同、对自己过往的人生的无限眷恋,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对彻悟人生真谛的渴望。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阳光与温情:原文“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以及“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中,“妈妈从太阳里来”代表母爱的温暖;“奶奶带我去看病”由对我的关心和呵护;原文“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中,老人欣然的接纳,让我这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有了收入,感觉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心里备感温暖;原文“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中,写妻子爱恋着我珍爱的东西,妻子的理解与关爱,给我带来了温情;原文“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它用”中,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这些美好的情景。(2)难以抹去的忧郁:原文“……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中,霸道同学的做法,让作者体会到“弱者”的处境,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受了孤独;原文“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中,“独自”足见双腿残废后的彷徨;“找不到工作”,是难以抹去的忧郁。【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胡同”和“命运”关系:胡同伴随着我的出生,成长,构筑我的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①原文“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以及“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中,幼年时期,有生病时奶奶的关心,有妈妈阳光般的温暖,胡同里亲人给“我”温暖的呵护;原文“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中,“漫漫”一词,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表明“我”第一次离家的痛苦和忧伤。②原文“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和“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中,“夏夜的星光”代表美好的事物和情景,可见胡同给了“我”心灵的慰藉;而霸道同学的所作所为,让“我”孤独,这也带给“我”心灵的伤害;③原文“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以及“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中,成年以后,老人的接纳,让我有了收入,给了“我”生活的希望;妻子的爱恋、理解、让我懂得了爱与坚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选自姚鼐《赠钱献之序》)材料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秦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及其A敝也B杂之C以谶纬D乱之E以怪僻F猥碎G世H又讥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指衰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微”词义不同。B.折衷,指取正,作为判断事物准则,也可为调节使之适中,此处为前者义。C.“至于泰安”中的“于”与《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的“于”用法意义相同。D.五鼓,指五更。古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汉代儒学并非绝对排斥的态度,但认为各家只研究一部经书,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因而就像相互建筑了墙垣,无法贯通。 B.宋代真儒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元代和明代在继承宋代儒学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求取功名的法令。C.材料二中“苍山负雪”把山变被动为主动,像巨人一样富有神韵;“明烛天南”描绘出初升日光直射到南面天空的壮观景象。D.材料二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与泰山道中“迷雾冰滑”照应,写出了气候环境严寒恶劣,姚鼐却依然与友人于日观亭等待日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14.材料一体现了桐城派文人在“汉宋之争”中的基本态度,即坚定地尊宋。请概括姚鼐极力维护宋儒的原因。【答案】10.BDG11.C12.C13.(1)时间长了,博通的儒家学者逐渐出现,贯穿各类经典,互相比较证明,择取那些优善的说法。(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14.①宋儒之前各代学术都有弊端,汉儒不知沟通,魏晋空谈放诞,南北朝分裂对峙,唐儒缺失标准等;②宋儒使得各种经书有了确定的解释;③宋儒讲学影响了明朝士人,他们守持节义,虽有昏君但明朝能久而后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句意:到后来又衰弱了,便用谶纬的说法夹杂其间,用怪癖卑俗琐碎的东西搅乱学术,世人又讥笑这类学说。“及其敝也”意思是到后来又衰败了。“也”作为句中停顿的标志,故在B处断开;“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是对称结构,且后文主语是“世”,故分别在D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A.正确。衰败;隐约、模糊。句意:孔子去世后,大道便衰微了。/烟波浩渺(渺茫),确实难寻找。B.正确。“未有折衷”的意思是还没有折衷是非,取得公认的说法。C.错误。 前者,介词,引出说明对象;后者,介词“在”。句意:到了泰安。/如同蜉蝣置身在广阔的天地中。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C.“描绘出初升日光直射到南面天空的壮观景象”的说法错误。不是直射南面天空,而是积雪反射映照南面的天空光彩夺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通儒”,博通的儒家学者;“左右”,互相比较、反复;“长”,优良。(2)“既”,已经;“负”,覆盖;“烛”,照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问题的概括归纳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姚鼐极力维护宋儒的原因。姚鼐作为桐城派文人代表,坚决尊宋贬汉。从原文中的对比语句可以看出:首先,他认为汉代儒学“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也就是汉代儒学自立门户,各自研究一部经典,采用师徒之间衣钵相传的方式,同辈之间互相诋毁排挤,没有交流。再看,姚鼐对宋代儒学的评价语句——“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元明守之,著为功令。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即在他看来,宋代才有真正的儒学大师,才有儒学的集大成者,宋儒最大的贡献是对各类经书给予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而且宋代儒学对元明儒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维护明朝纲纪使之延续数百年方面居功至伟,值得推崇。参考译文:材料一: 孔子去世后,大道便衰微了。汉代儒生在秦始皇毁灭学术之后,开始设立专一的师门,各家抱住一部经书,老师学生一代一代地传授,同辈之间怒恨嫉妒,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时间长了,博通的儒家学者逐渐出现,贯穿各类经典,互相比较证明,择取那些优善的说法。到后来又衰弱了,便用谶纬的说法夹杂其间,用怪癖卑俗琐碎的东西搅乱学术,世人又讥笑这类学说。大约到魏晋时期,清谈空论的风气大盛,学者们都以擅长清谈为高雅,把章句之学看得尘垢一般,一个个放纵怪诞,萎靡颓伤,直到天下灭亡。然而世间还是有人喜欢那些清谈家的言论,不忍心废弃。从此南朝北朝分裂对峙,学术主张也不相同,一直持续了五百多年。唐朝统一天下,兼采南北两派的长处,确定作出经义的疏解,明白告示天下统一贯彻,但所取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还没有折衷是非,取得公认的说法。到了宋代,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元代明代遵守宋儒的观点,并制定求取功名的法令。当明代屡次出现昏君败坏政治,士大夫却能维持国家纲纪法制,明确守持节操道义,使明朝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才灭亡,这大概是宋儒论述力学的效果吧!材料二: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谢叠山①先生己丑九月被执北行闽士以诗送之王奕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白骨青山如得所,何消儿女哭清明。 【注】①谢叠山,名枋得,南宋遗民。元世祖多次召他到元大都为官,均遭拒绝,后强制其北上,他绝食殉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垂青”化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意在表明谢枋得长久地受到上苍青睐,希望此次先生北上能坚贞不屈。B.颔联中用诸葛亮和屈原作类比,诗人希望谢枋得能像两位先贤一样,保持高洁清白的品质,忠贞不二,千古不朽。C.颈联中用秦末鲁地两位儒生不肯仕汉为例,表达了作者对“仕元”的态度,虽无关已亡宋朝的尊严,但影响籍贯郡望的清誉。D.送别诗一般表达伤感不舍或美好祝愿的情感,此诗却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沉郁顿挫、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大境界。16.《四库全书》评价此诗“磊落有气”,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5.C16.①开篇落笔大气体现铮铮骨气。作者写朋友得到上天的眷顾,盼望他此次北行,不要畏惧,勇敢坚守自己的忠贞的节操。②用比较(用典)体现浩然正气。颔联作者勉励朋友要向屈原、诸葛亮学习,为了国家,不要屈膝投降,敢于牺牲。颈联“无补”“仍关”对比强调了守节关系到国家声誉和民族气节。③用直抒胸臆(或议论)体现慷慨意气。尾联点明一个人为国家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何必要葬身家乡,每年让儿女去吊唁哭泣,形象地概括出古代义士以身殉节的生死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虽无关已亡宋朝的尊严,但影响籍贯郡望的清誉”错误。诗中颈联“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意思是鲁地两生的行为对秦朝的兴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但只要一出来就关系到鲁地声望的轻重,不出则重,一出则轻。这里用来比喻谢枋得到大都去关系到宋王朝的声誉,应当坚持到底,为已经灭亡的宋朝争光。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中“如何体现”,即从手法入手。“磊落有气”,即表达出的情感,表明作者光明正大,是非分明的态度,精神饱满。答题时注意结合以上两方面组织答案。 首联“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大气落笔,第一句说谢枋得在南宋灭亡之后,长期隐居,两次拒绝元朝招聘之命,铁骨铮铮,受到皇天的“垂青”。第二句表明作者的期望期盼他继续坚持下去,不负苍天,不惧威逼利诱,保持忠贞的节操。用大气的叙述体现“磊落有气”。颔联“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运用典故,借用诸葛亮《出师表》里对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屈原在《离骚》里对楚国的忠贞不二之情的历史故事,希望谢枋得以诸葛亮和屈原为楷模,不能对元朝降身屈节。颈联“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用鲁地两孺生的典故,用来比喻谢枋得到大都去关系到宋王朝的声誉,应当坚持到底,为已经灭亡的宋朝争光。用典故体现“磊落有气”。颈联“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将两位儒生对秦朝的兴废虽然不起什么作用,但是他们出来为官却关系到鲁地声望的轻重,在对比中突出谢枋得此次赴京师虽然无法改变灭亡的结果,却关系到宋王朝声誉。用对比体现“磊落有气”。尾联“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勉励对方宁杀身以成仁,勿求生以伤义,青山处处,可埋白骨,只要死得其所,自足不朽,何须葬身故乡,赢得儿女们清明时节的哭声呢。这两句用议论的语言直接表达作者对谢枋得到大都后,不负平生之志的中国古代忠臣义士的生死观的期许。用议论的手法,以直抒胸臆的方式体现“磊落有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说“______,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对天姥山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作了铺垫。【答案】①.匪女之为美②.美人之贻③.故不积跬步④.无以至千里⑤.云青青兮欲雨⑥.水澹澹兮生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匪、贻、跬、至、澹。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人类起源迄今,古人遗留下来的可见文化遗产分为3类,即A,可称为古代文化传承的“三驾马车”。考古学研究实物,文字文献研究依托历史学、文字学等多个相关学科,图纹也有属于自己的释读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我们释读远古—秦汉图纹的核心方法是象数理方法,①即是通过分析复杂图纹的结构及其数量关系,②从而确知部分图纹、符号的含义或象征意义,③为古代图纹的系统性解读固定可靠基础。④秦汉前尤其是远古的图纹制作严谨,⑤内含天文星象历法、易学常数及相关认知,⑥不是装饰品或美术品,⑦更是古代科学文化、思想文化作品,即远古—秦汉图纹绝大多数古代认知体系、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有关。远古—夏商周图纹极其丰富的内涵表达,也是春秋战国—秦汉科技文化以及诸子百家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它们一脉相承。远古—秦汉图纹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及符号体系,其性质类似于文字。B,它们是古代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字产生后,它们继续发挥作用,秦汉后转向为以美术、装饰为主,但文脉未绝。说远古—秦汉图纹蕴含与典藏着中华民族早期智慧一点也不夸张。18.请在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第二段第①至⑦句共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实物、图纹、文字文献B在文字产生之前19.③将“固定”改为“奠定”;⑥将“不是”改为“不仅是”;⑦在“大多数”后加“与”。【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能力。A处前面的语境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可见文化遗产分为3类”,其后有“考古学研究实物,文字文献研究依托历史学、文字学等多个相关学科,图纹也有属于自己的释读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实物、文字文献、图纹。B处后面的语境是“它们是古代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字产生后,它们继续发挥作用……”,也就是横线处要与“文字产生后”对比,故可拟写为“文字产生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③搭配不当,应将“固定”改为“奠定”;⑥不合逻辑,后文是“更是古代科学文化……”,说明前后语句是递进关系,将“不是”改为“不仅是”;⑦成分残缺,缺少与“……有关”搭配的介词,应在“大多数”后加“与”。(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无需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①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②”,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③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礼治秩序》,有删改)20.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成语。21.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休息会,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C.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D.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22.“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一句中的“这样”具体指代什么?“的确”一词在表述上起到什么作用?【答案】20.①望文生义;②无法无天;③返璞归真21.D22.“这样”指代乡土社会不需要任何约束和规则;“的确”一词起到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指出有些人存在这样的想法。【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推断此句是对人治的定义,并且是“好像”,故此定义是光从字面上理解“人治”,作者的态度是此定义并不准确,故可填写“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或来源缘由,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第二空:依据“或者说‘无需规律’”推断前文的意思类似,即没有规则和法律,故可填写“无法无天”。无法无天: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第三空:依据“老子觉得……”“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推断老子的社会理想是淳朴简单的,故可填写“返璞归真”。返璞归真:指除去外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形容恢复淳朴的本性。【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引号表示强调、突出。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讽刺、否定。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强调、突出。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依据原文“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可知,“这样”指代乡土社会不需要任何约束和规则;“的确”,表示十分肯定。具体到本句的语境“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的确”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强调有些人存在这样的想法。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年来,联名、跨界、混搭等体现多元融合的社会现象,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有的创造了商业营销的奇迹神话,有的推动了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有的促进了亚文化星火燎原;但也有的打“擦边球”,玩“恶趣味”,被批评抵制。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首先要理解“联名、跨界、混搭”的意义。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跨界联名混搭已成了一些品牌破圈的密码,老字号品牌、新消费品牌纷纷参与其中。去年9月,瑞幸咖啡和贵州茅台的合作刷屏,让“酱香拿铁你喝了吗”成为一句问候语。一些品牌热衷跨界联名混搭是为了打破差异化的边界,通过IP引爆消费者情绪,进而刺激消费。其次,要注意到“多元融合”的底线。品牌跨界联名,成功的事例很多,但“翻车”的情况也屡屡出现。有的联名噱头大于实质“强行捆绑”惹争议,有的因文案低俗被网友质疑,有的打擦边球被有关部门约谈,有的不顾品牌契合度强行组CP被质疑割韭菜,更有甚者一味追求联名而忽视了新产品研发和服务质量,受到消费者质疑。这些都影响了跨界联名混搭的公众接受度。最后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联名、跨界、混搭,背后的实质是一种创新思维,这一点值得肯定。品牌跨界联名是一种创新的营销手段,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如瑞幸与利路修、肯德基与泡泡玛特的联名活动,都在短时间内引发了抢购热潮。这种现象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对新鲜事物的热衷,以及对个性化和独特性的追求。此外,这种现象也启示我们,“合作”乃新时代大势所趋,“合作共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联名、跨界、混搭只是营销的形式,不能代替产品和服务质量,真正的成功还是应该从“内在”入手,而不要只是注重“表面”功夫。此外,做事要有底线,像那些打“擦边球”,玩“恶趣味”的所谓跨界、联名、混搭,最终只能被淘汰。写作时考生可以从联名、跨界、混搭的利弊入手,思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哪些启示意义,这才是写作重点。我们要肯定联名、跨界、混搭的创新精神,也要注意分寸和底线,不要超出边界,反而自食其果;同时要记得,内涵永远大于形式,外形再炫酷,也要以内在品质为生存依据,因此,提升自我的内在品质和能力,是永不过时的成功法则。立意:1.多元融合,创新破局。2.强强联手,合作共赢。3.凡事有底线,提升内在是关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