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7240

大小:46.9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5-01-03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未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 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 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①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②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①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②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本质的原因……”分析错误,结合“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分析可知,本质的原因应该是超越意识,即白居易在久经宦海沉浮、遭遇政治倾轧之后,人生观、处世态度、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一种超越,一种境界。而“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只是他当时的处境,是他的人生经历,属于“形迹”,只是诱因。故选C。【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错误,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并不是真的舒适,而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可知。另外依据“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可知,宰相章悖观诗贬苏轼的故事是“据说”,未经考证,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陈述。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材料二观点为苏轼学习并发扬白居易是“中隐”观念,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ABC三项均表现出苏轼不以利禄萦心,超然洒脱、恬淡悠闲的心境,符合材料观点;D项则表现了苏轼对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常的感慨与怅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可概括出,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结合“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可概括出,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可概括出,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结合“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可概括出,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亭长许仙又是一天天亮了,西天边出现一个小黑点。像一枚铁钉的钉尖刺痛了我翘首以盼的双目。小黑点在我噙满泪水的视野中渐渐变大,当我认出是一骑绝尘而来时,我落下泪来,急忙回头,大声朝兄弟们吆喝道:“来了来了,大家赶紧准备!”十几条好汉立马潜伏到江边草丛中,无声无息。亭长这个官儿虽小,但大小也算是个官儿,虽说不在编制内,也不给工资,但责任不轻,也多亏有一帮好兄弟帮衬,才能确保一方平安。早些时候,我就听说了我们的西楚霸王兵败的消息,我猜到他会回家。人嘛,在外面飞黄腾达或潦倒落魄时,唯一想回的,就是家。我精挑细选了十几个身手不错的兄弟,早已在乌江西岸等候多日了。我知道霸王人傲性烈面子薄,这种时候羞于见到众人,就事先吩咐兄弟们,千万别让他发现,若有追兵,拼死也要让霸王全身而退,安全地渡过乌江,回到家乡。家乡就是江河,只要霸王回到家乡,就如鱼入水,不愁没有将来。是他,肯定是他,我认得他的坐骑----乌骓,通体如黑缎,油光放亮。瞬间,西楚霸王就冲到乌江边,我慌忙迎上去:“霸王,霸王,是我,乌江亭长。”我边喊边伸手牵住他的战马,这匹号称天下第一的骏马,直喘粗气,双目悲愤。霸王不认识我,但我是代表江东父老在此迎候他的。我再次落泪道:“霸王,您终于回来了。”此时此刻,他在我眼里,不再是那个秦始皇驾大船渡浙江时,扬言此人可以被取代的傲慢男子,而是一个失魂落魄的流浪汉。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宽阔的脸又脏又花,他原本洁身自好,身上容不得有半点污迹,更何况是他的脸了。清瘦、憔悴、黑黄,鱼状的双目落寞无神。我指指江边早已等待的船道:“霸王,您赶紧上船吧。”他跳下马,双手扶住马鞍,浑身颤抖,这段日子真是难为他了,没日没夜地浴血奋战、死里逃生。现在好了,终于到家了。我再次催促道:“走吧,霸王。”但他依旧一动不动,死死地盯着来路;路的尽头,有二三十匹马儿飞驰疾来。我心里一惊,忙喊:“追兵来了!”他无奈地摇摇头,依旧不改凝视的方向。在垓下,他与虞姬生离死别后,突破几十万汉军的重围,所剩随从不足百骑,逃到乌江边时也就只有二十八骑了。他们一个个身负重伤,却不改初衷。瞧着这二十八个东倒西歪的将士,他的脸色比乌骓还黑沉,想自己十万精兵强将,如今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心在流血。我再次催促他:“霸王,走吧。”他们也一起催促:“快走,霸王。”但他依旧没有动身。我说:“留着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说:“霸王还年轻,到江东称王,重振霸业。”我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那天我的话特多,我也是被逼急了,眼看着追兵就要到了,而他却纹丝不动。事后,我一遍遍地回忆江边那一幕,我为自己的多嘴而后悔不已。肯定是我的多嘴,触痛了他,才令他做出极端举动的。他拥抱他的士兵,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他们齐刷刷地跪下来,恳求他上船时,他也向他们跪了下来,嘴里讷讷的。他说:“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 这是什么屁话!这是西楚霸王该说的话吗?我过去扶他,他一把将我推开。他说乌骓就留给你,望亭长好生看待它。就在这个时候,追兵赶到了,成千上万的汉军乌鸦鸦地围上来,将乌江边围得跟铁桶似的,他弃了乌骓,挥舞战刀,逆行而上。霸王所托,我不得不从。我小心地将乌骓引上船,手举撑竿,却迟迟不敢将船撑开,我多么希望,多么希望他能跳上船,和我们一起回江东。我站在船上,只见他冲入敌阵。他的身后,二十八骑也追随着他,冲入敌阵。他们的身后,还有我的十几个好兄弟。我又看到昔日霸气冲天的西楚霸王,他一步杀一人,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重伤。他是战神。他是杀不死的战神,当他身后的追随者全部倒下时,他依旧傲立在汉军中。没有人能杀死他,只有他自己。他抽刀自刎。壮烈!我将竿一撑,迅速离开西岸,带着他最后的使命,横越乌江,及至船到江心,安全了,我和乌骓一起回望西岸,不禁泪流满面,伴随着乌骓的悲鸣声,我滚烫的泪水坠入江中。到东岸时我已虚脱,将乌骓牵下船都累得汗流浃背,谁知一不留神,乌骓脱缰狂奔,疯狂地跳入江中,朝着对岸,朝着主人的方向远去,不多时已经消失在急流中。我久久地枯立在江边,船去船来,一场空。霸王和他的乌骓走了,而亭长还在,令我无地自容。我上船,撑到江心,往舱里一躺,任流水将我带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长再三催促霸王渡江,霸王“纹丝不动”,表现了此时霸王的心态,虽然面对危急形势,但仍然镇定、决绝。B.霸王“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双目“落寞无神”,这样的描写既写出霸王兵败的落魄,也表现出战争的残酷。C.霸王兵败,逃亡至江边,发出“天要亡我,我不得不亡”的慨叹,此时,霸王虽然想突出重围,但已无力回天。D.小说从乌江亭长的视角讲述了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7.关于文中首段乌江亭长内心独白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亭长一职的介绍,虽是发泄牢骚的激愤之语,但无碍于对这一义士形象的塑造。B.亭长安排兄弟们提前在江边等候,因为他认为霸王兵败垓下之后应该会回到江东。C.亭长对霸王性格的认识,解释了前文潜伏的原因,也为后文霸王不肯渡江埋下伏笔。D.亭长满心期待霸王东山再起,与后文霸王悲壮的结局形成强烈的对比,引人深思。8.小说写到“我”三次落泪,每次落泪的心情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著名文学评论家常智奇说:“历史小说的艺术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的,还要看你(作者)的想象力如何。”请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分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案】6.C7.A8.①第一次落泪是经过数天焦急的等待和期盼,“我”看到一骑绝尘而来之时,表现出“我”的兴奋。②第二次落泪是“我”接到西楚霸王时,表现出“我”见到霸王时的激动,以及看到霸王落魄时的心痛。③第三次落泪是“我”和乌骓在船上回望西岸时,此时霸王已自刎,表现出“我”对霸王的崇敬和痛惜。9.①小说于史有据,取材于楚汉争霸的历史事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讲述历史故事,如人物对话、细节、外貌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小说创作将历史和文学融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但已无力回天”错误,霸王仍有机会渡过乌江,东山再起。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发泄牢骚的激愤之语”错误,这只是亭长对职位的简介,强调为官为民的责任意识,不带有激愤之情。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原文“当我认出是一骑绝尘而来时,我落下泪来,急忙回头,大声朝兄弟们吆喝道:‘来了来了,大家赶紧准备!’”可知,“我”翘首以盼的霸王终于来了,在结合“又是一天天亮了”推断“我”已经等候多时。现在经过数天焦急的等待和期盼,“我”终于看到一骑绝尘而来之时,表现出“我”的兴奋,故第一次落泪是兴奋的泪水。原文“霸王不认识我,但我是代表江东父老在此迎候他的。我再次落泪道:‘霸王,您终于回来了。’”“此时此刻,他在我眼里,……而是一个失魂落魄的流浪汉。铠甲已残,沾满血污;宽阔的脸又脏又花,他原本洁身自好,身上容不得有半点污迹,更何况是他的脸了。清瘦、憔悴、黑黄,鱼状的双目落寞无神”可知,“我”见到心中的英雄满含激动之情,看到英雄落难又心痛无比,表达了“我”对霸王的一腔忠诚之情。 原文“没有人能杀死他,只有他自己。他抽刀自刎。壮烈!我将竿一撑,迅速离开西岸,带着他最后的使命,横越乌江,及至船到江心,安全了,我和乌骓一起回望西岸,不禁泪流满面,伴随着乌骓的悲鸣声,我滚烫的泪水坠入江中”,第三次“我”落泪是看到霸王自刎和壮士英勇牺牲的过程后流露出的痛苦悲情的泪水,“我”和乌骓在船上回望西岸时,不禁泪流满面,表达了“我”对霸王的崇敬和痛惜。【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历史小说的艺术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的,还要看你(作者)的想象力如何”的意思是历史小说一要有历史的史实作基础,二要有艺术的创造表达审美的内涵。原文“只要霸王回到家乡,就如鱼入水,不愁没有将来”“是他,肯定是他,我认得他的坐骑----乌骓”“乌江亭长”“在垓下,他与虞姬生离死别后,突破几十万汉军的重围,所剩随从不足百骑,逃到乌江边时也就只有二十八骑了”“他抽刀自刎”等内容可知,小说于史有据(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事实),取材于楚汉争霸的历史事实,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原文“又是一天天亮了,西天边出现一个小黑点。像一枚铁钉的钉尖刺痛了我翘首以盼的双目”“我慌忙迎上去”“我再次落泪道”“他原本洁身自好,身上容不得有半点污迹,更何况是他的脸了。清瘦、憔悴、黑黄,鱼状的双目落寞无神”“他的脸色比乌骓还黑沉,想自己十万精兵强将,如今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心在流血”“我久久地枯立在江边,船去船来,一场空”可知,关于这段历史,小说运用文学的手法讲述历史故事,如人物对话、细节、外貌和心理描写的虚构以及叙事角度的选择,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说依据项羽自刎乌江的故事,将其中的人物“乌江亭长”“二十八骑士”等虚构出具象的人物形象,通过虚构的故事、人物以及人物的动作、表情、对话、外貌等内容,将历史和文学融合,使得小说既有历史故事的基础,又有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产远节度使武行德等竞自陈攻战阀阅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明日皆罢镇,奉朝请。(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有删节)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不需要加标点,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空格中。自唐季以来A数十年间B八姓十二君C僭窃相踵D兵革不息E生民涂炭F吾欲息天下之兵G建久长之计H其道I如何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容:文中指行为上的不急迫,现代还多指处事不慌张,很镇定。B.顿首:通常是用于上对下或平辈间的一种礼节,也常出现在书信的开头或末尾。C.乞骸骨:意为请求回乡安度晚年,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意思相近。D.奉朝请: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季为朝,秋季为请,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守信等人掌管禁兵,赵普多次流露出对他们兵权过大的担心,宋太祖起初对此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一定不会背叛自己。B.赵普抓住机会,反复以削减兵权之事进谏皇上,太祖逐渐有所领悟,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C.宋太祖趁酒酣向石守信等人表明想法,希望他们能主动放弃兵权,安乐一生,石守信顺势以生病为由申请免去官职。D.在宴会上,王彦超等人明白了太祖的心意,主动以年事已高且没有大功劳,不应贪恋皇恩为由,请求辞官回家,均获批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2)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14.请简要概括赵普建议宋太祖“收兵权”的原因。 【答案】10.ACI11.B12.D13.(1)石守信等人哭泣谢罪说:“我们愚笨考虑不到这个情况,希望陛下同情怜悯我们,指条活路给我们看。”(2)你们都是国家的老臣,长时间掌管重镇,国事繁忙,这不是我用来优待贤臣的本意。14.石守信等人没有统领制伏手下的能力,万一手下造反,可能会身不由己;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利于国家安定。【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自唐代以来,几十年间,八个姓氏十二个国君越分窃取接连不断,战争不断,百姓生灵涂炭,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谋划长久的计策,这应该怎么办呢?注意此题要求选出三处“不需要加标点”的的地方。“自唐季以来”和“数十年间”都是时间状语,用在句首,其后断开,中间A处不能断开;“八姓十二君”与“僭窃相踵”是主谓关系,“相踵”是对“八姓十二君僭窃”的陈述,中间C处不能断开;“其道如何”是主谓句,中间I处不能断开。故选ACI。【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古今异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召见赵普随便谈论天下大事。B.“通常是用于上对下或平辈间的一种礼节”错误。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C.正确。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均获批准”错,原文只是说“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原文并没有说是否批准。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谢”,谢罪;“惟”,希望;“指示”,指给……看。(2)“宿旧”,国家的老臣;“剧镇”,重镇;“鞅掌”,繁忙;“优贤”,优待贤臣。【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赵普建议宋太祖“收兵权”的原因,从文本内容来看,区间主要涉及两处,一是“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二是“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把这两处的大意翻译出来即可。参考译文: 当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是皇帝的朋友,都有功劳,掌管禁卫兵。赵普多次把这件事对皇帝说,皇帝说:“他们这些人肯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这么担忧啊?”赵普说:“我也不是担心他们背叛,然而多次观察这些人,都不是具有统领才能的人,恐怕不能够制服他的手下,如果军队中万一有个作孽的,他们恐怕突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皇帝明白了。一天,召见赵普随便谈论天下大事,于是喟然叹气说:“自唐代以来,几十年间,八个姓氏十二个国君越分窃取接连不断,战争不断,百姓生灵涂炭,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谋划长久的计策,这应该怎么办呢?”赵普回答说:“陛下如果能这样说,这是天地神人的神气啊。节度使权力太大,只有稍稍剥夺他们的权力,那么天下自然就安定了。”皇帝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不久,皇帝因故未上朝,与石守信等人饮酒,酒喝到兴处,退下了左右对他们说:“我不是你们不会这样。但是天子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还不如你们做节度使快乐,我一晚上都不敢睡安稳。”石守信等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皇帝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呢!”石守信等人叩头说:“陛下为何出此言呢?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皇帝说:“你们当然不会这样,你们的手下想要富贵的会怎么样呢?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到你们的身上,你虽然不想做,怎么可以呢?”石守信等人哭泣谢罪说:“我们愚笨考虑不到这个情况,希望陛下同情怜悯我们,指条活路给我们看。”皇帝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太短暂了,那些喜好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要积累些金钱,自己可以更富有更高兴,使自己的子孙不贫穷罢了。你们何为放下自己的兵权,去把守一些重要州郡,选择一些好的田地住宅,为子孙置办一些永远不可动的家业;多买些歌童舞女,每天饮酒娱乐,以终天年。我与你们结为儿女亲家,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不也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都谢罪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个地步,这个恩情可以说是使死者生还使白骨长肉。”第二天,都称病,乞求去掉统率军队的权力。皇帝答应了他们。很久之后,王彦超及各个藩镇首领入朝请见,皇帝在后花园宴请他们,酒至兴处,随意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的老臣,长时间掌管重镇,国事繁忙,这不是我用来优待贤臣的本意。”王彦超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立即上前禀奏说:“我们本来没有什么功劳,长时间地承受皇帝的恩宠,现在上了年岁。请求辞职,回到家中,这是我们的心愿。”产远节度使武行等竟相陈说攻战的过程及其中的艰苦。皇帝说:“这是前代的事情,不值得一提!”第二天都请求辞职,定期参加朝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薛居士和州读书严维孤云独鹤共悠悠,万卷经书一叶舟。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蒿莱织妾晨炊黍,隅落耕童夕放牛。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孤”饰云,以“独”饰鹤,表面写物,实是写人,表现人的孤单。B.第二句写薛居士前往和州,“万卷”与“一叶”对比意在突出船只之少。C.颔联写薛居土读书之地和州的环境:正值秋季,人烟稀少,雾笼村庄。D.颈联是对薛居士到和州后生活状况的想象,表现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16.诗歌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在全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意思:①年轻的读书人一定要不畏艰苦,努力读书上进,将来若有机会也能够建功立业;②它是作者对薛居士读书的勉励,希望他不怕吃苦,最终功成名就。作用:照应题目的“读书”,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对薛居士的勉励。(意思对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意在突出船只之少”错误,一叶小舟上带着万卷经书,意在突出薛居士带书之多。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含意:尾联“年少不应辞苦节,诸生若遇亦封侯”意思是年轻人应该不畏惧辛苦,努力读书,有知识学问的学生会有显赫功名的那一天!作者送薛居士前往和州读书,和州“楚地巢城民舍少,烟村社树鹭湖秋”,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村庄,所以作者以此勉励薛居士要认真努力读书,希望他不怕吃苦,最终功成名就。 作用:内容上,这是一首劝学诗,这一联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薛居士前往和州读书的勉励之情;结构上,照应标题“送薛居士和州读书”,卒章显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碣石山是自古以来的海滨名胜,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高适《燕歌行》中都曾提及此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答案】①碣石潇湘无限路②.旌旆逶迤碣石间③.《国风》好色而不淫④.《小雅》怨诽而不乱⑤.(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⑥.氓隶之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碣、潇、逶迤、诽、瓮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上,科普很“上头”。汪院士用资料影像与动画效果破解“海怪”“百慕大三角”之谜,答疑解惑,________;王教授用气球演示宇宙膨胀、用引体向上演示质量,抽丝剥茧,________。《十万个为什么》这本________的科普读物,在出版60周年之际也即将推出短视频版本。当《十万个为什么》遇上短视频,碰撞出的科普火花值得期待。一方面,丛书里每一条问答,都源自众多院士、科学家的反复推敲与精准归纳。网红科普博主的加入,更让专业知识与创意呈现在内容与形式上恰当融合。另一方面,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约有8.88亿多人每天看短视频,约有6.38亿多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以短视频、直播作为纽带的科普知识,不仅能够消弭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与信息壁垒,让“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也如同一股清流,推进着________的互联网行业内容由单一娱乐化向知识化的升级,有力地促进着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侃侃而谈妙趣横生路人皆知鱼龙混杂B.侃侃而谈梦笔生花家喻户晓良莠不齐C.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家喻户晓良莠不齐D.娓娓道来梦笔生花路人皆知鱼龙混杂 19.下列选项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的“也如同一股清流”相同的一项是()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20.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数据显示,我国有8.88亿多人每天看短视频,有6.38亿多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B.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有8.88亿多人每天看短视频,有6.38亿多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C.数据显示,我国约有8.88亿多人每天看短视频,约有6.38亿多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D.数据显示,我国约有8.88亿人每天看短视频,约有6.38亿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答案】18.C19.B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语境强调讲解生动,应用成语“娓娓道来”。第二空,“妙趣横生”,意思是形容语言、文章、美术品等洋溢着美妙的意趣。“梦笔生花”,意思是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语境是说王教授解释物理现象很生动有趣,应选“妙笔生花”。第三空,“路人皆知”,意思是人人都知道,比喻人所共知。多指一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隐秘之事等人人都知。“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尽人皆知。《十万个为什么》是很常见的科普读物,形容家家户户都知道,应选“家喻户晓”。第四空,“鱼龙混杂”,比喻成员复杂,好人坏人混在一起。“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夹杂在一起。现在也可以用于产品、市场等好坏事物混杂在一起。语境形容互联网内容,应选“良莠不齐”。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也如同一股清流”是比喻,把“以短视频、直播作为纽带的科普知识”比喻成“一股清流”。A.对偶,“花径”对“蓬门”,“不曾”对“今始”,“缘客扫”对“为君开”。B.比喻,把“千里澄江”比喻“一条白练”,“翠峰”比作“箭簇”。C.借代,“管弦”代音乐;互文,应为“主人客人下马在船”。D.夸张,“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夸张,极言楼之高。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根据数据显示”句式杂糅,改成“根据数据”或“数据显示”;二是不合逻辑,“约有8.88亿多人”“约有6.38亿多人”不合逻辑,删掉“约”或“多”;三是成分残缺,“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成分残缺,在最后加“方式”。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像“南极墙”这样的巨大宇宙结构,虽然罕见,  ①  。然而这还不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2003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被称为“史隆长城”的巨大丝状结构,长度可达13.7亿光年。2013年,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发现的最大宇宙结构——武仙—北冕座长城。其长度可达100亿光年。这些  ②  ?由于万有引力,宇宙中密度较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引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过来,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结构。现代宇宙学表明,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而如“南极墙”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对于“南极墙”的研究既关乎银河系,也可能  ③  。这项研究还需科学家进一步努力。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①却(也)并非个例②宇宙中的“庞然大物”从何而来③为我们寻找暗物质指路22.①宇宙中有巨大的宇宙结构。②巨大宇宙结构形成是因为万有引力。③对巨大宇宙结构研究意义重大。【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像‘南极墙’这样的巨大宇宙结构,虽然罕见”可知,应填入和“虽然”搭配的关联词语;“虽然罕见”的言外之意是还有类似的,后面写到了“史隆长城”和“武仙—北冕座长城”,故此处可填“却并非个例”;第二空,根据“2003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2013年,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发现的最大宇宙结构……”和问号可知,应填入对这个问题的疑问;而后面是在解释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据此填“宇宙中的‘庞然大物’从何而来”;第三空,根据“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可知,应填入一种可能性,即“为我们寻找暗物质指路”。注意字数限制。【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段主要列举了“南极墙”“史隆长城”和“武仙—北冕座长城”三个巨大宇宙结构,说明“宇宙中有巨大的宇宙结构”。第二段主要介绍了巨大宇宙结构的成因,“由于万有引力,……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结构”,可概括出“巨大宇宙结构形成是因为万有引力”。第三段大意巨大宇宙结构中可能存在暗物质,还关乎银河系,意义重大。这是说“对巨大宇宙结构研究意义重大”。根据字数要求整理为答案信息即可。四、写作(60分)23.作文: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多样,有人选择与时代合唱,有人选择独自吟唱,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联系生活与课内所学,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独唱旋律融入时代之曲 泰戈尔曾这样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唱出了光明的赞歌。”从古至今,人们与时代相处的方式不尽相同,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为逃避官场黑暗享乐于山水之中,逃择独自吟唱。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主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与时代合唱。“与时代合唱”和“独自吟唱”似乎是两个相互冲突的命题,我们应当跳出这种矛盾,既与时代合唱,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时代合唱,是一种宝贵的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正是与时代合唱的生动体现。五四运动中无数工人、学生为民族未来摇旗呐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数为保护党组织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他们都将自身融入于时代,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时代关联起来。黑格尔曾对“时代精神”一词有详尽的阐述,认为时代精神始终是社会进步的标尺。然而,独自吟唱也是不可或缺的。独自吟唱象征着不流于世俗,坚守自己的立场与观念。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梵高的画作,在彼时的法国是“三流货色”,始终不被肯定。但这些人都对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因此说,看似独自吟唱,实际上也是时代合唱中不可或缺的音响。话虽如此,独自吟唱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些人一旦遇到自己不称心的事,一旦看到了社会中不尽加人意的一面,就要“打退堂鼓”,逃回了自己的舒适圈,相反,我觉得独自吟唱的人只是换了一种斗争的方式。同样,与时代合唱,也不是随大流,人云亦云。鲁迅先生在他那个时代对待敌人的态度是“横眉冷对”“怒向刀丛”,“自嘲”自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可以讲是独自吟唱,但他通过他的作品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的揭露,对当时的封建制度的抨击,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封建思想的抗议,你能说他不是与时代合唱吗?在当下,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生活趋向于快节奏,大量二元对立的话语充斥了公共空间,人们被一种“浮躁”裹挟着。我们当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坚定自身立场,有独自吟唱的勇气,在此基础上,以独自吟唱的旋律融入时代发展的合唱曲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时代”与“个人”,文章应围绕“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展开,即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与时代相处。时代是我们生活的背景,正如材料中一部分人所言,我们应该与时代合唱,即顺应时代,在时代的背景下,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用时代的机遇,面对时代的挑战,积极的去面对生活,能够在生活中游刃有余。我们也可以“选择独自吟唱”,即在时代面前选择“修身养性”,选择过好自己的生活,跳出时代的漩涡,独善其身,如陶渊明,过着“出世”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人生选择,因为改变社会有时太难,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能够独善其身也不错。我们也可以审视时代,用自己敏锐的感知,去了解社会的弊病,为社会诊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犹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他们能够在疲敝的时代中探索光明,致力于社会的改革或进步,这是比较积极的选择。具体行文,文章开头可简短引入论点,如“为时代切脉,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为时代切脉、发现社会问题的必要性;接着论述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有时需要勇气或献身精神;最后阐述当时代弄潮儿的好处;结尾回扣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行文要联系课内所学,如列举课内学的《“拓界者”钟扬》《喜看稻菽千重浪》《红烛》的作者闻一多和课外的李大钊、陈独秀、方志敏等人的事例,论述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的必要性。立意:1.顺应时代,与时代合唱。2.大时代中,独善其身。3.为时代切脉,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