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7119

大小:604.3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5-01-03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阜南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联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每题3分共16小题)1.2020年6-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阜阳颍东岳家湖遗址进行挖掘,发现有宫殿建筑(疑似)、壕沟、墓葬、灰坑、祭祀坑等遗迹30余处;文化面貌与大汶口文化类型相似,年代距今4500-5000年。由此推测岳家湖遗址()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C.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岳家湖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建筑、壕沟、祭祀坑等,说明此时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形成,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发现祭祀坑,但未描述祭祀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判断是否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排除C项;材料只描述了陶寺遗址,没有体现其他遗址情况,无法得出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分封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官员选拔以血缘为依据,属于贵族政治;郡县制下,官员选拔以才能为依据,官员有一定任期,属于官僚政治,B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而郡县制不是,分封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郡县制维护了封建统治,而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南北方的观念趋于一致C.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题意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自称自己是炎黄的后裔,体现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政权的正统性,A项正确;“趋于一致”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华夏认同观念,并没有体现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儒学建立正统地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4.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A.文化市场是开放而有序的B.盗印文人书籍风气猖狂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D.雕版印刷书籍只在民间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述了民间雕版印刷诗集在市场上售卖的情况,结合所学,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书籍出版和售卖,推动了文化传播,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书籍售卖,未提及是否有序,排除A项;仅凭个例不能断定盗印成风,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民间雕版印刷的情况,但仅凭此不能断定只在民间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是反映元朝某一政策的漫画。元朝的这一政策()A.具有强烈的民族压迫色彩B.阻断了社会各阶层流动C.基本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D.改变了国内人口的布局【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元朝(中国)。图片反映的是元朝的“四等人制”,蒙古人以征服者自居,把各民族分成四个等级,种族间有很严的等级差别,这显然是民族歧视和压迫的体现,A项正确;阻断社会各阶层流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该制度与人口布局无关,不能得出“改变了国内人口的布局”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6.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这里的“暴力”指的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暴力”指的是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B项;中法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7.对于修筑铁路一事,李鸿章在19世纪60年代时认为“铁路费烦事巨”,中国应正言拒绝。1874年,他在《筹议海防折》中则强调铁路“可以一日数千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1885年《请借洋款建造铁路折》他又进一步指出“铁路实有远利”。这一变化说明()A.思想解放促进经济发展B.交通运输影响战争输赢C.民族危机推动观念革新D.朝廷要员左右国家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题干指出了李鸿章对于在中国修筑铁路前后态度的变化,从“铁路费烦事巨”到“铁路实有远利”,这说明李鸿章逐步接受修筑铁路事实,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边疆危机四起,修筑铁路有助于加强国防建设,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材料只列举;了李鸿章对于修铁路的态度,并没有看到其思想带来的实际影响,排除A项;交通对于战争的影响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B项;D项“左右”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8.19世纪90年代,清末知识分子开办的政治性社团在1895年、1896年均为4个,1897年、1898年分别增加到了27个、33个。主要原因是A.民族危机的加深B.维新变法的展开C.清末新政的实行D.洋务运动的推动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90年代,政治性社团数量急剧增加,是因为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救亡图存意识强烈,A项正确;维新变法的时间是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是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爬不起来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地塌台⋯⋯”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推翻了传统封建专制制度C.促进了社会习俗变革D.使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11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反对专制,因此“辛亥革命后,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地塌台”,D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而非辛亥革命在形式上推翻了专制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习俗变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鸦片战争后,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抗争,但都没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期先进的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终于有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A.资产阶级运动的产物B.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C.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题干可知在近代“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抗争,但都没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均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救国方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诞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其诞生具有必然性,并非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非照搬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B项。11.王奇生在《高山滚石》中写道,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中国革命过程相互衔接、演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党中有党”“国中有国”“一国两制”的阶段。其中“党中有党”的合作()A.加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B.促成了新三民主义的提出C.削弱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党中有党”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合作并发动国民革命(或北伐战争),D项正确;“党中有党”的合作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期间,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逻辑关系颠倒,排除B项;“党中有党”的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利于共产党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为“二战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参战数据示意图”。它反映了()战争持续时间(年)军民伤亡人数(百万)参战人口(亿)A.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B.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C.抗日战争结束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D.国际力量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根本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图片显示中国不仅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伤亡的人数最多而且参战人口也最多,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B项正确;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一百多年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排除A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结束是澳门的回归,排除C项;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表为1952—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表:(单位:万吨)1952年1957年增长率%原煤66491300096原油43.6146235钢135535296生铁193594208据此可知当时我国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B.初步实现了工业化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D.经济建设过于冒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中1952—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信息可知,1952-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原煤、原油、钢和生铁产量剧增,增涨率较高,这说明一五计划成就显著,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此时期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左”倾错误和经济建设的冒进行为主要出现在1956年中共八大之后,材料并未体现,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邓小平曾说:“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由权……把基层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中共中央为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采取的首要措施是()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答案】C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首要措施,排除B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5.2019年1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70年来,我们秉持求同存异精神,……启两岸协商谈判,推进两岸政党党际交流,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推动两岸关系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政治基础是A.“和平统一”的方针B.“一个中国”的原则C.“求同存异”的精神D.“一国两制”的构想【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后这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故选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排除AD;“求同存异”是外交方针,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排除C。【点睛】本题除了题目的设问部分外,其余为无效信息,这也提醒学生在做题时要先看题目要求,后再看材料。16.下表所示是,21世纪我国在部分领域取得的成就。这反映了我国()领域成就交通2015年后,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经济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航天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体育2021年东京奥运会获得88枚奖牌,位居奖牌榜第二A.产业结构的优化B.对外开放纵深发展C.综合国力的提升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东京奥运会获得88枚奖牌,位居奖牌榜第二名”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在交通、经济、航天、体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相关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21世纪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之一,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宋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并指出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产生的影响。【答案】17.两种情形:①北方少数民族移迁到中原地区;②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或: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18.原因: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农民负担较轻;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影响: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小问情形及原因:根据材料“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可得出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寒冷;根据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可得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或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时期。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及所学可得出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材料“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可得出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农民负担较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魏源图二《孔子改制考》图三陈独秀(1)图一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书中的哪一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2)图二所示著作作者的政治主张是什么?(3)上述三图见证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内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各是什么?分别是通过哪些相应的活动完成的?【答案】(1)《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2)维新变法,君主立宪;(3)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详解】(1)图一是魏源,其作品是《海国图志》;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2)根据所学,图二的康有为的作品,其主张是维新变化,君主立宪;(3)根据所学可得出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7年的中国的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工厂237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开展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共计内迁工厂448家,机料7.09万余吨,内迁技工人数1.2万余人。……到了1942年,渝、川、康、湖、桂、滇、黔等西南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尤其渝、川、湖最为密集。——据陆婷《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材料二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投入资金近100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三线建设的意义。【答案】19.影响:促进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布局;保存了抗战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0.特点:以国防建设为中心;时间长、规模大。意义: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由材料“由材料“1937年的中国的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工厂237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开展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共计内迁工厂448家,机料7.09万余吨,内迁技工人数1.2万余人。”可得出促进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的发展;由材料“到了1942年,渝、川、康、湖、桂、滇、黔等西南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尤其渝、川、湖最为密集。”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布局;结合所学可得出保存了抗战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可得出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由材料“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投入资金近1000亿元。”可得出时间长、规模大。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及所学可得出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材料“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及所学可得出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凯歌行进的时期》是林蕴晖等著,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49—1989年的中国》中的第一本,出版后影响较大,曾多次印刷。该书忠实地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奠基,新中国成立前三年经济恢复伟大成就,以及1953—1956年创业探索的艰难历程,书中对新中国诞生,国民经济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平外交的成就等作了详细探究。书中谈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中共八大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只有7年时间……这7年,无论从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整统一和社会的政治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以及人民得到的实惠,科学、文教事业的发展等等,都可以说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书作者将其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的理解。(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答案】示例:方面一:政治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个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1954年,首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构建起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这些举措,使得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基础,中华人民成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方面二:言之有理即可结论:综上,从1949到1954年,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条战线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故作者将该书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解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