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6565

大小:725.02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澄海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完整,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师保制度,师、保即太师、太保,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周初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这表明()A.原始民主影响西周政治B.西周王权受到相权制约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权力分配摆脱血缘关系2.山东沂南县画像石墓中的画像石内容极其丰富,为我们研究和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佐证。下图画像石原叫“丰收宴享图”,后更名为“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据此图可推知,当时()A.“与民休息”的政策成果显著B.自耕农承担着繁重的赋役C.农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3.以下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史实结论A秦《徭律》规定:寡子单独与年老的父母居住,当需要承担载粟的徭役时,可免去服役。秦律有儒家化趋势。B北魏的立法将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立法开始出现礼法结合。C《晋书·刑法志》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两晋法律呈现“引经注律”趋势。D《唐律疏议》规定:“诸主殴部曲(依附民)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标志唐律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A.AB.BC.CD.D4.宋元戏曲南戏作品中,宋南戏多揭示士人发迹变泰、负心背德的故事,而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多写书生在科场得意后仍然忠于爱情,对“婚”与“仕”的深入的道德反思与灵魂拷问。这反映()A.市民品味决定戏曲发展B.专制集权强化制约创作C.人们渴望摆脱理学束缚D.文学映射阶层地位变化5.奢香夫人,水西彝族首领,彝族恒部担勒君亨奢氏之女。在明太祖授意下出任贵州宣慰使,对于国家在西南边陲的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据此可知,明代在西南采取()A.羁縻政策B.都司卫所制度C.土司制度D.改土归流政策6.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演变示意图。据此解读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的减少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C.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D.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清代人地矛盾7.在《戊戌政变记》中,梁启超提出:“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A.改良道路无法挽救中国B.变法主张未能真正贯彻C.变法缺乏广泛社会基础D.守旧势力过大阻碍变法8.据统计,1909年全国专门及高等以上学堂学生20648人、实业学堂学生11242人、师范学生21140人,倘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须有上万人授官。材料表明()A教育未能脱离传统范式B.清廷统治基础扩大C.学堂奖励不具可持续性D.官员政治素养提高9.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认为:中国如以“英美先进之国为模范”,逐步推行政党政治,必能成为世界上最完全政党之国。但在1924年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孙中山的判断主要基于()A.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B.民国政党政治徒有虚名C.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D.对社会主义政治的认同10.1982年宪法通过的三个阶段:1982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1982年4月至8月全国几亿人对草案进行充分地讨论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该宪法的制定()A.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C.初步奠定法治建设基础D.表明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11.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一变化() A.源自公民城邦意识提升B.强化了国家制度治理功能C.反映了罗马社会的转型D.解决了城市人口剧增问题12.中世纪的英国,一方面国王在议定国家大政时须与议会商讨与协调,难以一意孤行,另一方面议会是“国王的议会”,是王权的一个统治机构,国王是议会的筹划者和主导者,没有国王就没有议会。这说明中世纪的英国()A已建构起议会主权B.形成了分权制衡政治体制C.国王拥有较大权力D.是封建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3.下图为1658年在英国伦敦的《政治和商业家》报上发表的文章,是世界上第一则茶叶广告。据此推知当时茶叶()“被所有医生认可的优质的中国饮料,被中国人称为茶,被其他国家称为Tay或者Tee,在伦敦皇家交易所旁边的SweetingsRents的Sultaness-head咖啡店销售。”A.可能存在多条贸易路线B.已成为民众不可或缺饮料C.传入时间英国晚于咖啡D.是英国本土重要经济作物14.德意志人洪堡在1809年的一篇论文中已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为重要的文化共同体来认识了,而是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认识。这表明德国()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统一进程加快C.民族国家已经形成D.专制势力瓦解15.某国际金融组织的宗旨之一是:协助建立会员国间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该国际组织()A.促使浮动汇率取代固定汇率B.致力于构建金本位金融体系C.确立有序化的世界贸易体系D.利于美国主导战后国际经济16. 现代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自治型,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混合型,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政府主导型,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唯一模式B.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C.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D.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中央苏区颁布《苏维埃土地法》,采用了高低差额较小的累进征税法,规定按照农民分田每年收谷数量,分等征税,基本控制在5%至15%之间,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减免。——摘编自胡志辉《农业税改革与中国农民的变迁》材料二在税率问题上,边区政府实行累进制税率。在晋冀鲁豫边区,按照1943年的规定,“地主负担控制在其总收入的18%--60%之间,富农负担控制在28%左右,中农负担控制在13%左右,贫农负担控制在3-5%。”——摘编自钟涨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与税收政策的历史回顾》材料三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税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主线,在不断的探索与调整中,逐步实现了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目标。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表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961999200220054838.958547702.8104931926.12210.32475.63254.92.512.653.113.22表2农业各税占财政收入比例情况年份财政收入农业各税农业各税占财政收入比例(%)199619996909.8210682.58369.46432.55.34.0 2002200517636.4528778.54717.85936.44.1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两者农业税实施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取消农业税的依据。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五条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第十二条“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材料三毛泽东说:1950年,我们还在“花果山时代”,你(指乔冠华)跟伍修权去了趟联合国。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题目叫做“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控诉就是告状,告“玉皇大帝”的状。那个时候“玉皇大帝”神气十足,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不同了。“玉皇大帝”也要光临“花果山”了。这次你们去,不是去告状,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第26届联大会议主席马利克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并为实现联合国的宗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摘编自宫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中国的申诉未果理由。(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影响。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必须要克服六大政治难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央—地方关系问题。古代把它叫做“内外关系”或“干枝关系”。其次,解决军人问题。即如何保障文人集团压倒军事集团,国家治理在礼法合一制的轨道上运转。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相对于内侍官而言)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是依赖他们还是驾驭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刘建军《国家治理:历史传承与现代突破》选取两个或以上的政治难题,对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期的国家治理进行阐述。(要求:概况写出选取的问题,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业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要阐述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澄海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完整,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师保制度,师、保即太师、太保,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周初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相王室,以尹天下”,“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这表明()A.原始民主影响西周政治B.西周王权受到相权制约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权力分配摆脱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西周时期太师、太保,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丞相伊尹管理政务,有人来依附你,你要善待他,可以看出国王的权利尚未集中,其他官员掌握较大权利,受到原始民主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西周的师保制度,涉及军政大权,不能体现王权受到相权的制约,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权利分配摆脱血缘关系,周公和周天子有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山东沂南县画像石墓中的画像石内容极其丰富,为我们研究和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佐证。下图画像石原叫“丰收宴享图”,后更名为“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据此图可推知,当时() A.“与民休息”的政策成果显著B.自耕农承担着繁重的赋役C.农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图片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豪强地主田庄规模宏大,经济上自给自足,筑有坞堡壁垒,庄主不向国家缴纳租赋,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D项正确;“与民休息”政策是西汉初期实行的政策,与东汉无关,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是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没有体现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豪强地主田庄”,“农业生产技术取得重大进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3.以下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史实结论A秦《徭律》规定:寡子单独与年老的父母居住,当需要承担载粟的徭役时,可免去服役。秦律有儒家化趋势。B北魏立法将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立法开始出现礼法结合。C《晋书·刑法志》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两晋法律呈现“引经注律”趋势。D《唐律疏议》规定:“诸主殴部曲(依附民)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标志唐律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 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至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晋书·刑法志》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可知,两晋时期的法律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其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C项正确;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才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排除A、B两项;《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但是材料中只在论述刑法,并未涉及唐律中蕴含的儒家伦理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4.宋元戏曲南戏作品中,宋南戏多揭示士人发迹变泰、负心背德的故事,而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多写书生在科场得意后仍然忠于爱情,对“婚”与“仕”的深入的道德反思与灵魂拷问。这反映()A.市民品味决定戏曲发展B.专制集权强化制约创作C.人们渴望摆脱理学束缚D.文学映射阶层地位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中国)。据本题材料“宋元戏曲南戏作品中,宋南戏多揭示士人发迹变泰、负心背德的故事,而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多写书生在科场得意后仍然忠于爱情”可知,戏曲是文学作品的体现,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宋元时期科举制造就了社会阶层的变化,戏曲的内容正是体现了科举制之下的阶层变化,D项正确;戏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到专制集权的内容,排除B项;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束缚了读书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封建纲领和宗教禁欲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5.奢香夫人,水西彝族首领,彝族恒部担勒君亨奢氏之女。在明太祖授意下出任贵州宣慰使,对于国家在西南边陲的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据此可知,明代在西南采取()A.羁縻政策B.都司卫所制度C.土司制度D.改土归流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奢香夫人,水西彝族首领,彝族恒部担勒君亨奢氏之女”“在明太祖授意下出任贵州宣慰使,对于国家在西南边陲的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及所学知识可知,奢香夫人是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而明朝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西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贵州宣慰使一职由当地部族酋长世袭任职,是土司制度的体现,C项正确;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制度,排除A项;明朝在东北地区实行都司卫所制度,对女真族进行管理,与材料贵州地区不符,排除B项;清朝时期实行改土归流,排除D项。故选C项。6.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演变示意图。据此解读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的减少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C.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D.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清代人地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业技术发展,致使农业种植规模空前扩大,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C项正确;频繁的战乱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排除A项;隋唐时期社会稳定、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而且经济重心南移发生于唐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了粮食问题,并不会解决清代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7.在《戊戌政变记》中,梁启超提出:“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意在说明()A.改良道路无法挽救中国B.变法主张未能真正贯彻C.变法缺乏广泛社会基础D.守旧势力过大阻碍变法【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认为改革一定要破旧立新,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如果不能彻底反封建,则“新政反增其害矣”,B项正确;“改良道路无法挽救中国”,这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得出的历史认识,材料中梁启超并未涉及此种观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对反封建的态度,没有涉及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顽固派的势力是否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8.据统计,1909年全国专门及高等以上学堂学生20648人、实业学堂学生11242人、师范学生21140人,倘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须有上万人授官。材料表明()A.教育未能脱离传统范式B.清廷统治基础扩大C.学堂奖励不具可持续性D.官员政治素养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倘仅对1909年专门、高等、实业、师范学堂在堂学生予以奖励,则数年后,须有上万人授官”可知,这样的奖励如果持续下去,会导致以这种方式授官的队伍无限的膨胀下去,所以这种奖励不具可持续性,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这些学堂已经是新式学堂,不能用来证明教育未能脱离传统范式,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了学堂的一种奖励方式,不能证明清廷统治基础扩大,排除B项;仅仅是一种授官方式的变化,不足以改变清政府官员政治素养,排除D项。故选C项。9.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认为:中国如以“英美先进之国为模范”,逐步推行政党政治,必能成为世界上最完全政党之国。但在1924年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孙中山的判断主要基于()A.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B.民国政党政治徒有虚名C.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D.对社会主义政治的认同【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欧美的政治制度,而1924年,又认为俄国的制度比欧美更加适合中国,说明此时孙中山认识到民国政党政治问题颇多,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徒有虚名,B项正确;1924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基本没有变化,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当时国共合作是否开始,排除C项;孙中山认为俄国政党政治优于欧美,但无法判定其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10.1982年宪法通过的三个阶段:1982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1982年4月至8月全国几亿人对草案进行充分地讨论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该宪法的制定()A.体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C.初步奠定法治建设基础D.表明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82宪法在颁布前,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讨论,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以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在废除旧法统的同时,积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抓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群众参与讨论宪法的制定,而非法律意识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A项。11.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一变化()A.源自公民城邦意识提升B.强化了国家制度治理功能C.反映了罗马社会的转型D.解决了城市人口剧增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词可知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罗马共和国时期。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罗马共和国后期,城市建设更加突出个人意志,这一趋势不符合共和精神,预示着共和政体正走向衰亡,反映了罗马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城邦意识并不是这一时期罗马城建设的主要因素,材料也并未涉及意识提升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当时罗马还未由共和制走向帝制,材料强调的是个人意志上升,并不涉及制度治理,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人口剧增的问题,“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中世纪的英国,一方面国王在议定国家大政时须与议会商讨与协调,难以一意孤行,另一方面议会是“国王的议会”,是王权的一个统治机构,国王是议会的筹划者和主导者,没有国王就没有议会。这说明中世纪的英国()A.已建构起议会主权B.形成了分权制衡政治体制C.国王拥有较大权力D.是封建主阶级的联合专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一方面国王在议定国家大政时须与议会商讨与协调,难以一意孤行”“国王是议会的筹划者和主导者,没有国王就没有议会”及所学可知,中世纪以来,国王与贵族之间的斗争与妥协,使英国人牢固树立起“王权与议会分权制衡”的政治思维模式,形成了议会君主制,其本质是封建主阶级的联合专政,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限制,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排除A项;中世纪的英国并未形成分权制衡政治体制,排除B项;国王拥有较大权力只概括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概况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图为1658年在英国伦敦的《政治和商业家》报上发表的文章,是世界上第一则茶叶广告。据此推知当时茶叶()“被所有医生认可的优质的中国饮料,被中国人称为茶,被其他国家称为Tay或者Tee,在伦敦皇家交易所旁边的SweetingsRents的Sultaness-head咖啡店销售。”A.可能存在多条贸易路线B.已成为民众不可或缺饮料C.传入时间英国晚于咖啡D.是英国本土重要经济作物【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被其他国家称为Tay或者Tee”及所学知识可知,茶叶传入欧洲的贸易路线不同,在翻译茶叶时采用的英文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茶叶传入英国可能存在多条贸易路线,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伴随着中西之间的贸易发展,茶叶大量运往欧洲,茶叶处于由奢侈品到大众消费品转变的过程,此时并非民众不可或缺的饮料,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在咖啡店里卖茶叶,但仅据此不能判断两者传入英国时间的早晚,排除C项;英国此时的茶叶主要由国外进口,并非本土的重要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14.德意志人洪堡在1809年的一篇论文中已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为重要的文化共同体来认识了,而是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认识。这表明德国()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统一进程加快C.民族国家已经形成D.专制势力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为: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德意志人相继提出国家对于德国发展的重要性,这表明拿破仑战争刺激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德国统一进程加快,B项正确;“国家组织能力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德国民族国家形成在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德国专制势力的瓦解在二战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某国际金融组织的宗旨之一是:协助建立会员国间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该国际组织()A.促使浮动汇率取代固定汇率B.致力于构建金本位金融体系C.确立有序化的世界贸易体系D.利于美国主导战后国际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协助建立会员国间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可知,该国际金融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货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有利于美国主导战后国际经济,D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致力于构建金本位金融体系,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确立有序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6. 现代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自治型,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混合型,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政府主导型,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市场化是社区管理唯一模式B.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的共同作用C.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D.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基层治理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题干自治型社区管理采用小政府、大社会,既有政府作用,也有社会作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中有政府拨款也有社区组织参与,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中大政府、小社会,既有政府作用,也有社会作用,由此可见,自治型、混合型和政府主导型三种模式的基层治理均有政府和社区的共同作用,B项正确;市场化并非社区管理的唯一模式,排除A项;社会制度决定社区管理模式的说法错误,不同的国家即使同样的社会制度也可能会采用多种社区模式,排除C项;社区管理中自治型,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0年中央苏区颁布《苏维埃土地法》,采用了高低差额较小的累进征税法,规定按照农民分田每年收谷数量,分等征税,基本控制在5%至15%之间,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减免。——摘编自胡志辉《农业税改革与中国农民的变迁》材料二在税率问题上,边区政府实行累进制税率。在晋冀鲁豫边区,按照1943年的规定,“地主负担控制在其总收入的18%--60%之间,富农负担控制在28%左右,中农负担控制在13%左右,贫农负担控制在3-5%。”——摘编自钟涨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与税收政策的历史回顾》材料三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税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主线,在不断的探索与调整中,逐步实现了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目标。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表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比 19961999200220054838.958547702.8104931926.12210.32475.63254.92.512.653.113.22表2农业各税占财政收入比例情况年份财政收入农业各税农业各税占财政收入比例(%)19961999200220056909.8210682.5817636.4528778.54369.46432.5717.85936.45.34.04.1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两者农业税实施不同,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取消农业税的依据。【答案】(1)不同:①实施主体:前者为苏维埃政府;后者为边区政府;②实施对象:前者征收对象为农民,后者征收对象包括地主和农民;③税率政策:前者实行高低差额较小的累进征税法;后者高低差额较大。原因:①前者主要矛盾是代表工农利益的中共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矛盾(阶级矛盾);后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②前者采取土地革命;后者实行“双减双交”政策。(2)依据:①国家政策的支持,不断探索调整农业税改革。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取消农业税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或社会稳定)。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提供可能性。④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且不断减少,财政依赖程度减少。【解析】【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1930年中央苏区颁布《苏维埃土地法》”与材料二“在税率问题上,边区政府实行累进制税率。”可知,实施主体不同:前者为苏维埃政府;后者为边区政府;根据材料一“采用了高低差额较小的累进征税法”与材料二“地主负担控制在其总收入的18%--60%之间,富农负担控制在28%左右,中农负担控制在13%左右,贫农负担控制在3-5%。”可知,税率政策不同:前者实行高低差额较小的累进征税法;后者高低差额较大;根据材料一“规定按照农民分田每年收谷数量,分等征税”与材料二“地主负担控制在其总收入的18%--60%之间,富农负担控制在28%左右,中农负担控制在13%左右,贫农负担控制在3-5%。”可知,实施对象不同:前者征收对象为农民,后者征收对象包括地主和农民。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1930年中央苏区颁布《苏维埃土地法》”与材料二“在晋冀鲁豫边区,按照1943年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主要矛盾是代表工农利益的中共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矛盾(阶级矛盾);后者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根据材料一“农民分田每年收谷数量,分等征税,基本控制在5%至15%之间,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减免。”与材料二“地主负担控制在其总收入的18%--60%之间,富农负担控制在28%左右,中农负担控制在13%左右,贫农负担控制在3-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采取土地革命;后者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税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主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提供可能性;根据材料三“在不断的探索与调整中,逐步实现了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目标。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政策的支持,不断探索调整农业税改革;根据表1可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此可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取消农业税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或社会稳定);根据表2可知,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削弱,由此可知,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且不断减少,财政依赖程度减少。综合以上可知,我国取消农业税的依据。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五条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第十二条“联盟会员国约定,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遏制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列强的出面干涉……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张海鹏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材料三 毛泽东说:1950年,我们还在“花果山时代”,你(指乔冠华)跟伍修权去了趟联合国。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题目叫做“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控诉就是告状,告“玉皇大帝”的状。那个时候“玉皇大帝”神气十足,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不同了。“玉皇大帝”也要光临“花果山”了。这次你们去,不是去告状,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第26届联大会议主席马利克称:“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并为实现联合国的宗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摘编自宫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中国的申诉未果理由。(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影响。【答案】18.理由:①国际联盟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②国联实质为英法操纵,维护帝国主义既得利益,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③中国遭受殖民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国际地位低下。19.对中国: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对国际:大大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使联合国的作用发生重大变化,成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舞台。【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据材料一“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白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可得出,国际联盟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结合所学可知,国际联盟成立后,实际上受到了英法的操纵,维护帝国主义既得利益,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据材料二“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三次抗议,并向国联提出申诉”并结合所学可得,中国遭受殖民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国际地位低下。【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71年后(中国)。根据材料三“那个时候‘玉皇大帝’神气十足,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不同了。‘玉皇大帝’也要光临‘花果山’了”并结合所学可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据材料三“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并为实现联合国的宗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知,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了第一届联合国大会,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得,对国际影响可从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使联合国的作用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是帝国主义控制下称霸的工具变为第三世界仲张正义的舞台等角度分析。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必须要克服六大政治难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央—地方关系问题。古代把它叫做“内外关系”或“干枝关系”。其次,解决军人问题。即如何保障文人集团压倒军事集团,国家治理在礼法合一制的轨道上运转。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相对于内侍官而言)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是依赖他们还是驾驭他们?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刘建军《国家治理:历史传承与现代突破》选取两个或以上的政治难题,对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期的国家治理进行阐述。(要求:概况写出选取的问题,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角度: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问题。观点:唐初制度改革推动封建国家走向繁荣。唐初统治者为加强统治采取一系列改革。在中央,为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威胁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分割为决策、审议封驳、执行,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标志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在地方,唐代在隋朝州、县二级制基础上,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5道,派监察机构加强管理,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示例二角度:解决军人问题;如何对待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问题。观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宋代统治者吸取唐末和五代十国教训,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使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同时将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有效解决藩镇割据和政权频繁问题。再者,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制度,扩大科举规模,“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避免了仅依靠皇亲国戚来治理国家必然会导致人才资源的匮乏问题和士族门阀问题的出现。示例三角度: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问题;基层治理问题。观点:清朝的治理举措促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清朝在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通过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满蒙联姻、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等加强了对民族与边疆的治理。另一方面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与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形成宗藩关系,稳定周边环境。在基层治理问题上清代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维护社会治安,利用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使其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加强基层治理。【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选取两个或以上的政治难题,对中国古代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期的国家治理进行阐述。据材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央—地方关系问题”可知,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政治难题,据材料“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相对于内侍官而言)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可知,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是一个政治难题。如果选择唐朝作为阐述的朝代,在阐述中可以结合唐朝时期的制度建设来说明唐朝如何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如何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主要围绕唐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说明。在加强专制主义,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威胁皇权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三省六部制的运行和影响上进行说明。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唐朝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和影响上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唐初统治者为加强统治采取一系列改革。在中央,为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威胁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宰相权力分割为决策、审议封驳、执行,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政务,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标志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成熟。在地方,唐代在隋朝州、县二级制基础上,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5道,派监察机构加强管理,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社会的繁荣。据材料“其次,解决军人问题”可知,解决军人问题是一个政治难题,据材料“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可知,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是一个政治难题。如果选择宋朝作为阐述的朝代,在阐述中可以结合宋朝时期的制度建设说明唐朝如何抑制军人、如果削弱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在抑制军人方面,可以从重文轻武、枢密院和三衙分权等方面进行说明。在抑制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方面,可以从科举制的完善方面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宋代统治者吸取唐末和五代十国教训,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措。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使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同时将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有效解决藩镇割据和政权频繁问题。再者,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制度,扩大科举规模,“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避免了仅依靠皇亲国戚来治理国家必然会导致人才资源的匮乏问题和士族门阀问题的出现。据材料“如何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 关系”可知,周边政权是一个政治难题,据材料“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可知,基层治理是一个政治难题。如选择清朝作为阐述的朝代,在阐述中可以结合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基层管理说明清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对基层的控制。在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上,可以从与藏族的关系、蒙古族的关系、与周边藩属国的关系进行说明。在基层治理上可以从保甲制、乡约等角度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清朝在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通过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满蒙联姻、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在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等加强了对民族与边疆的治理。另一方面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与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形成宗藩关系,稳定周边环境。在基层治理问题上清代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维护社会治安,利用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使其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加强基层治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业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要阐述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答案】20.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交通便利;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21.关系:近代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技术革新、新产业兴起推动新型城市兴起;新的生产组织的出现,促使人口集中;工业化促进就业机会增多,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工业化促进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变革便于人口集中于城市。大量劳动力被吸纳进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城市化扩大商品消费市场,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城市中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建立与使用,形成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强大力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出现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题干要求运用唯物史观简要阐述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可知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考生可以将关系确立为“近代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考生在进行论述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技术革新推动城市化;第二、城市化为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考生第一步论述技术革新推动城市化,技术革新、新产业兴起推动新型城市兴起,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考生可以列举工业化促进就业机会增多,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二“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可知基础设置进步使得人口集中于城市,根据材料二“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可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考生第二步论述城市化为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考生可以列举城市化为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城市化扩大商品消费市场,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城市化的发展最终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所以近代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