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ID:83626235

大小:54.97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诗经》与后世所见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献体系,这又说明《诗经》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骨干”或者“核心”。一般认为,《诗经》的产生及流传与周代的礼乐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谓“核心”必然与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关联。可以想见,当周初礼制建立之时,与礼乐配合的“诗”便成为一种需求,当时被纳入礼乐系统的那些作品,便可视为《诗经》最早的核心,它们的功用与分类也就构成了《诗经》的“早期形态”。但今本《诗经》的风、雅、颂三分显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类,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分,这三者本身的时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国风、小雅中仅有部分诗作可能产生于西周。另外,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在《诗经》形成的最初阶段,它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古代学者对这一问题也有过讨论,顾炎武《日知录·四诗》中提出的“四诗”说即具有启发性。他认为:“《周南》《召南》,南也,非风也。《豳》谓之《豳诗》,亦谓之《雅》,亦谓之《颂》,而非《风》也。《南》《豳》《雅》《颂》为四诗,而列国之《风》附焉,此《诗》之本序也。”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其实就是在探讨《诗经》的早期形态问题。因为《邶风》等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豳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所以以情理论,周初建立礼乐体系时,《诗经》只可能有南、豳、雅、颂四类。顾炎武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雅、颂先不论,二南与《豳风》除时代较早外,同其余国风相比还有许多特殊之处。先说《豳风》,其中《七月》篇最为特别,它被认为是周民族还生活于豳地之时便流传的歌谣,可能在周公时被整理写定。而《豳风》其他篇目也与周公有关,产生时代应该比较早。《周礼· 籥章》记载周人祭祀诗乐中有“豳诗”“豳雅”“豳颂”的说法,传统观点认为就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诗。因此,将《七月》或者“豳”归入“风”就很不合理。至于《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显著。首先,《小雅·鼓钟》有“以雅以南”,南与雅并列,学者据此将“南”解释为乐器、乐调、诗体等。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为“乡乐”,同时二南又被认为是“房中之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论语·阳货》谓:“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大量论及二南,其比例远超其余国风及雅、颂。最后,目前所见各种文献,凡能体现国风顺序的,二南皆在最先,无一例外。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南”最初应是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类目,后来才归属于国风。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下雅和颂。《大雅》中部分篇目时代较早,如《文王》《大明》等祭祀诗,这应是“雅”类得以确立的核心。也就是说,最初的雅应是祭祀祖先的歌乐。《小雅》则更是礼制演变及宴享诗乐进一步独立的产物,所以《仪礼》所载士阶层的礼制,大量使用了《小雅》中的篇章。至于颂,因为《商颂》《鲁颂》比较特殊,这里只讨论《周颂》。一般认为,《周颂》是西周陆续产生的宗庙祭祀乐。那么,最终我们就看到,在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豳、雅、颂四部分组成,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它们分别代表了构成新的周文化的四种子文化,或许也代表了当时四种无法被忽略的政治势力,即周王母族、周之旧贵族、灭商过程中诞生的新贵族、殷遗民贵族。周初的礼乐制度建设,正是为了调和这几种文化或政治势力,建立并维持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因而,随之产生的《诗经》,也就毫无疑问地体现了这种文化、政治生态。(摘编自姚苏杰《<诗经>的早期形态与“四诗”》)材料二:礼乐制度是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而形成的一种十分严格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实行的礼乐。柏杨先生在其《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周王沿袭了殷商的社会结构,将人民分为四个阶级,即国王、贵族、平民和奴隶阶级。在周王朝,阶层间的界限不但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庄严、不可逾越的。礼是具体的社会规则典章,目的是维护当时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乐是推行这种制度的手段,因礼而设,为礼服务。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就是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这一机构包含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部分。“礼乐制度”中的“乐”基本指的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由春官中的大司乐领导,并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方面的各级负责人。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对音乐活动的阶级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在音乐教育方面,礼乐机构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帝王和贵族子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从民间选拔出来的青年。这些选拔出来的青年被提升到下层贵族的等级中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周王朝统治者对广大人民进行有意识的音乐统治,其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统治,使人民保持和平的态度,防止奴隶反抗。(摘编自丁超《<诗经>与中国礼乐制度关系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均涉及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并对《诗经》的早期形态进行了探讨。B.今本《诗经》风、雅、颂三分是与周初礼制相对应的,这可以从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中得到证实。C.周王朝由贵族担任音乐教育负责人,推行礼乐制度,目的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周王朝的统治。D.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可分别对应柏杨《中国人史纲》中所述的周王朝的四个社会阶级。2.(改编)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豳风》相比其他国风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创作时间早,表演方式多,归入“风”显然不合理。B.周王朝阶级间的界限森严,但也会从民间选拔一些青年与上层贵族子弟一起学习音乐。C.雅和颂应该与宗庙祭祀、宴享有关,随着礼制的建立和演变独立成《诗经》中的两类。D.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因而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早期”《诗经》范畴的一项是()(3分)A.《邶风》B.《七月》C.《大明》D.《周颂》4.请梳理材料一的文章结构。(4分)5.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礼乐制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二)现代文阅读理解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阳光刘庆邦在漆黑如夜的巷道,老白日复一日地走来走去,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它成天垂着头,低着眼,不说一句话,一副沉思无边的样子。它随遇而安,对窑下充满死气的生态环境和繁重的劳动,没有任何埋怨之意。满满一车煤拉到窑底卸下来,一个叫长灯的老窑工过来,领着老白顺来路往巷道深处走,去掌子面装运下一车煤。他们的“下一车”总是很多,像沉积已久的黑暗,老也装运不完。老白刚到窑下工作时长灯曾饶有兴致地在它颈下系了一只金黄的铜铃,它一走动,铜铃就发出丁丁的脆响,老远都能听见。现在铜铃不响了,长灯摸过,铃锤子不知何时丢失了,只剩下一个空悬的铃壳,由于窑底潮气的侵蚀,铃壳里外都生了绿锈。 在空车的情况下,老白想让长灯坐在车上,拉着长灯师傅赶路,给师傅省些脚力。长灯从来不坐车。老白刚到窑下体力强健时他不坐,现在他更不会坐。老白拉着重车每走到有水洼子和车辙深的地方,就呼呼地喘粗气,显得气力不支。长灯在车辕边拴了一副帮套,每当此时,他就得赶紧扑下身子帮老白拉一把。老白刚下窑时可不是这样,它身体滚圆,四肢发达,英姿勃勃,漂亮异常。有人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过老白,说老白是旋进窑下的一股雄风,是闪耀在沉沉黑夜里的一道电光。且不说别的,单是老白那一身发亮的白毛,看去如雪,摸来如缎,的确使满窑生辉。不知从何时起,老白浑身变得乌涂涂的,失去了光泽。窑下的日子几乎把老白从白马变成了黑马。掌子面到了,长灯把马和车掉过头来,便于窑工往车斗里装煤。掌子面灯光暗淡,煤尘飞扬,老白只能蒙眬看到窑工们一些轮廓。那些窑工好像没有穿衣服,或者穿衣服极少,个个都显得精干利落,身手矫健。那些轮廓是黑色的,动作也是黑色的,仿佛是一种剪纸画,材料是厚墩墩的黑纸,剪出的人影和故事当然也是黑色的。这种剪纸画不可能太细,只能是粗线条的。等煤的工夫,它走神了,不知不觉又在回忆阳光,它已有六个多月没见到一丝阳光了。它下窑是在秋季的午后。它听说过,一到窑下就见不到阳光了,下窑前,它一再回头,极力远望,想饱览一下阳光,把阳光的样子吃进心里去。那天阳光普照大地,真是温暖极了。天是那样高,那样蓝。空气那么清新,那么透明。棉花吸取了阳光里的银,棉花朵子开得遍地银白。大豆吸收了阳光里的金,待割的大豆一片金黄。而高粱定是汲取了阳光中的血液,不然的话,硕大的高粱穗子何以血红血红的呢?那天的阳光照在它的皮肤上,通过皮肤照进血管,又通过血管照进它的内心。它的心房似乎加快了吸收阳光的频率,以致全身都舒服得发抖,兴奋得发抖。进入窑口的一刹那,它心上一沉,眼里立时涌满了泪水。煤车装满了,老白开步走时,前蹄打滑,差点跪倒。长灯赶紧扶住它,让它慢点。它定了定神,才重新往前走。下班时间到了,长灯把老白卸了套,牵进马厩,拌上草料,自己就回窑上去了。临走时,他没忘了拍拍老白的脸颊,向老伙计表示一个再见的意思,给老白一点安慰。长灯又到窑下时,给老白带来一抱青草,他把青草往马槽里放时,发现他昨天临走时给老白拌好的秆草老白基本没动,他有些吃惊,马上拿灯照老白的眼睛,问老白怎么的,是不是病了?老白嗅到了扑鼻而来的青草的气息,这是久违的阳光的气息,气息中充满了温柔的暖香,它一时五内沸然,有说不出的感动。它不想让长灯师傅打趣它多愁善感,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可它怎么也忍不住,眼泪哗哗地就下来了。长灯看见了它的眼泪,并不给它擦拭,只是说:“嗬,你哭了,你是个娘儿们吗?娘儿们到窑下也不哭,窑下是流血流汗的地方,不是流泪的地方。” 老白看见了,长灯给它带来的不光有青草,草中夹杂的还有细碎的野花,白的是荠菜花,黄的是蒲公英花。这些花草中所包含的阳光的香味儿老白太熟悉了,它敢肯定,这些青草和野花是长灯在离窑口不远处的一个河坡里采到的。春来时,生发的草是百种千种万种,开出的花是百朵千朵万朵,那真是满目锦绣。这一切全是因为有了阳光,花草才那样肥,那样美,那样香。面对槽中的青草它似乎已经看见,旭日东升,金色的阳光洒满河坡。阳光照在草叶上的点点露珠时,每点露珠都变成了一个小太阳,数不清的小太阳在闪烁,在跳跃,在欢歌,并向它这位分别已久的老朋友热情相邀,请它一起参加阳光的联欢。此情此景,老白怎能不百感交集,热泪长流。老白的身体越来越糟了,它的腿已细得像麻秆一样,又轻又脆,似乎随时都会折断。窑工们体谅它,每次只给它装半车煤,它拉起来也很吃力。但它还坚持着,不许自己倒下。就是死也要站着死,这是它不改的信念。还有它不愿放弃的,是它对阳光的思念。它的思念是那样的深切,差不多成了病态。它不仅像过去一样,老是耷拉着眼皮回忆阳光,现在它的嘴唇还变得喃喃的,不停地念叨阳光。它甚至想到,煤炭是亿万年前的森林变成的,里面也应有阳光的气息,于是它就把鼻子伸在新挖出的煤堆上乱嗅……对于重见阳光,它不敢抱什么希望了。夏天时候,有一天长灯告诉老白,窑主同意把它弄到窑上。这个消息对老白来说有点大喜过望,它激动得发傻,连眼泪都流不出了。来到窑上,重新见到阳光的一瞬,它觉得有个东西爆炸了一下,炸开的是一片血红。血红迅速暗淡,变灰,变黑,它什么也看不见了,眼睛使劲睁圆也看不见了。老白意识到,它瞎了。今生今世,它再也见不到阳光了。(有删改)6.(改编)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一句,隐含着老白在窑下的孤独,也为下文写老白时常追忆阳光、渴望阳光做铺垫。B.对掌子面窑工劳作的描写,细致入微,极具画面感,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突出了力量和劳动之美。C.长灯是一个满怀怜悯之心的老窑工,他对老白照顾有加,时常给予它帮助和慰藉,说明长灯与老白感情深厚。D.小说多次写到老白流泪,尽管内涵有所不同,但无论留恋、感动还是憧憬,都与窑上的阳光密切相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铜铃由脆响金黄变为哑然锈绿,老白的毛由雪白顺滑变为乌黑脏乱,意在通过对比突出窑下生态环境恶劣,劳作艰辛。B.小说细微处亦颇具匠心,拉煤的马叫“老白”——白即亮,老窑工叫“长灯”——灯即明,这包含着马和窑工对光明的渴求。C.小说构思巧妙,角度新颖,全文以老白这匹马的视角叙写见闻,抒写感受,展现了窑工独特的生活状态。D.老白健壮下窑、窑下拉煤、衰弱上窑的经历和由秋到春到夏的时间安排,构成了小说行文的时空两条线索,结构严谨。8.你对小说结尾老白失明这一情节安排,有怎样的认识?(6分) 9.小说以“阳光”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苏辙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辞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薧,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B.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C.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D.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11.(原创)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讳修”的“讳”是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B.“辞不就”的“辞”是拒绝的意思,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辞”意思不同。C.“久之乃服”的“乃”是于是,就的意思,和“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乃”意思相同。D.“公性疾恶”中的“疾”是痛恨的意思,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B.欧阳修公正无私,为范仲淹直言并非出于一己之私利,所以他拒绝了范仲淹被起用后征召他为掌书记的请求,表明自己愿意同时被贬而不愿同时晋升的光明磊落。C.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D.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14.欧阳修是如何使文章“废而复兴”的?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千秋岁引·秋景王安石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①风,庾楼②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注]①楚台:楚襄王兰台。“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②庾楼:庾亮南楼。“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15.(改编)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B.“楚台风”“庚楼月”两句用典,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 C.“燕东归,雁南飞”,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度到下面两句的忆旧。D.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作者被名缰利锁、世情俗态缚住了手脚,耽搁了自己的生活。16.李攀龙评价此词“洵一幅秋光图,最堪把玩”,请你赏析这幅秋光图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原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总写阿房宫的规模,言其高、广的两句:,。(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典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定态度和行事准则的两句:,。(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运用比喻描绘出一幅金陵锦绣江山的两句是,。第II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现实中,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奋楫争先的新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的主张,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18.(改编)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百舸争流长治久安高瞻远瞩不胜枚举B.百废待兴政通人和深谋远虑不可胜数C.百舸争流长治久安深谋远虑不可胜数 D.百废待兴政通人和高瞻远瞩不胜枚举19.(原创)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B.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C.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D.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20.(改编)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B.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不足C.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D.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小丑,一个戏班子里,①。戴胡子的老生要两三个,小姐丫鬟三四个,跑龙套四五个。要不然你把戏单递给人家——戏单上可是有两百多个戏哪,人家一点,你就暗暗叫苦:角儿不够用,②?美花自己也上台,吃这口饭,还是要听观众喝一声彩。观众说“这场戏做得好”,美花她们,就觉得多大的辛苦也值得了,眼神里闪闪发亮。我也奇怪,以前,只听说③,没有听说过乡下地方送戏进城的。说到这一点,美花就很自豪。她们这个乡下戏班子,广州、杭州等城市到处跑,把戏做到各个城市去,大家都是很欢喜的。再三四天,这个场子做完,美花她们就要回常山去演出了。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从后台出来回到世俗的炊烟里去。她的姐妹们,大概已经把晚饭做好了。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试举两例说明(5分)例:娇杏:侥幸也,因回头多看雨村两眼后来成为雨村正室,何等侥幸。正是“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胡适先生在《道德与规则》一文中谈到:“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国家。”道德与规则对于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应该提倡“讲规则”还是应该提倡“讲道德”,可谓见仁见智。你是否认同胡适先生的论断,请结合以上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思考与体悟。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答案1.C【解析】A项,无中生有。材料二没有涉及对《诗经》早期形态的探讨。B项,曲解文意。从材料一第1段“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周初礼制存在与风、雅、颂对应的三分”“传世文献对风、雅、颂的称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处”可知,风、雅、颂三分与周初礼制相对应之说没有证据,传世文献也不能提供相应证据。D项,张冠李戴。由材料一第6段“这便是顾炎武所谓‘《诗》之本序’的‘四诗’……殷遗民贵族”可知,顾炎武的“四诗”对应的是构成新的周文化的四种子文化或当时四种无法被忽略的政治势力,并不是柏杨书中提到的周王朝的四个社会阶级。2.D【解析】D项,从材料一第4段“其次,二南的礼乐地位比较特殊,《仪礼》载乡礼、燕礼、射礼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称为‘乡乐’,同时二南又被认为是‘房中之乐’。再次,孔子对二南特别看重”来看,选项把“其次”“再次”中的内容组合成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3.A【解析】A项不属于《诗经》形成最初阶段时的内容。根据材料一第2段“因为《邶风》等以下十二国风产生时代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风》有可能产生于周初”,可以排除《风》。4.①材料一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1分)首先由周初礼制与今本《诗经》风、雅、颂三分不存在对应关系,引出重新探讨《诗经》在其形成的最初阶段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必要性。(1分)②然后引出古代学者顾炎武的“四诗”说,并分别介绍南、豳、雅、颂四类诗歌特点。(1分)③最后写西周初年为配合礼乐制度而产生的“诗经”,当由南、幽、雅、颂四部分构成。并指出随礼乐制度建设而产生的《诗经》体现的是当时的文化、政治生态。(1分)5.礼乐制度是一种由西周时期周公初步制定后又不断增补形成的、(2分)用社会规则典章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1分)用音乐教育巩固周王室统治的十分严格的制度。(1分)【6】B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细致入微”错误,应该是“剪影轮廓”,故选B。【7】C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全文以老白这匹马的视角叙写见闻,抒写感受”错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称来写,老白的所见所闻所感只是一部分,并不是全文。故选C。【8】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老白失明,符合生活中的逻辑。它在窑下时间太久,突然见到耀眼的阳光,会导致失明。②增添了悲情色彩。老白期盼见到阳光,却在见到阳光的一瞬失明。③深化了主题。老白失明,更引发人们对窑工生活、命运的关注与同情。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合“重新见到阳光的一瞬,它觉得有个东西爆炸了一下”“它什么也看不见了,眼睛使劲睁圆也看不见了”“今生今世,它再也见不到阳光了”等分析,老白失明是命运悲剧,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老白虽是一匹马,却象征着广大窑工,结尾处老白的失明是小说的高潮,能更好地凸显对窑工这一群体的关注,从而深化主题。结合“等煤的工夫,它走神了,不知不觉又在回忆阳光,它已有六个多月没见到一丝阳光了”“来到窑上,重新见到阳光的一瞬,它觉得有个东西爆炸了一下”等分析,老白失明,符合生活中的逻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9】①老白在阳光中下窑,在窑中回忆阳光、渴望阳光,上窑后被阳光刺瞎眼睛,阳光贯串情节始终。②用阳光反村黑暗潮湿、毫无生气的窑下环境,有助于展现老白(窑工)对阳光的渴望,凸显主题。③阳光象征着明亮、温暖和生机,这正是老白(窑工)所追求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从情节结构、主题等方面分析。阳光是串联起这篇小说的线索:小说所写老白下窑、窑中工作、上窑的情节,均由阳光一线贯串。选文构思巧妙,角度新颖,借一匹白马在黑暗、潮湿、灰尘遍布的煤窑下艰辛工作、渴求阳光的经历,表现窑工生活的艰辛。结合“窑下的日子几乎把老白从白马变成了黑马”“不知不觉又在回忆阳光,它已有六个多月没见到一丝阳光了。它下窑是在秋季的午后。它听说过,一到窑下就见不到阳光了,下窑前,它一再回头,极力远望,想饱览一下阳光,把阳光的样子吃进心里去”“老白嗅到了扑鼻而来的青草的气息,这是久违的阳光的气息,气息中充满了温柔的暖香,它一时五内沸然,有说不出的感动”等分析,在凸显主题上,阳光是表现老白内心渴望的主要载体,窑上阳光与窑下黑暗的对比更见老白对明亮、温暖和生机的追求。【答案】10.D11.C12.A13.(1)君子把志同道合的人当作朋友,小人把有共同利益的人当作朋友,君主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友,任用君子的真朋友。(2)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14.(1)欧阳修反对诡异的文风,推崇用词古朴。(2)欧阳修主持贡举的时候,凡是凭借文风险怪出名的的都从榜单中去除。(3)最初这种做法遭到了人们的怨谤非议,过了很久以后,大家就信服了。复古的文风由此得到复兴发扬。【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范仲淹管理开封府,每次觐见,总是评论当时政事的得失,宰相厌恶他,斥责他,让他去治理饶州,欧阳公去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毁讥讽范公,认为应当贬黜。本题中,“辄论时政得失”,“时政得失”是“论”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C;“若讷诋诮范公”,“范公”是“诋诮”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文中的乃表条件,“才”,和|“公乃入”的乃意思相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错。原文是“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是欧阳修等人不能留在朝廷,而不是议论他的人受到惩罚。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以……为”,把……当作;“同道”,志同道合的人;“同利”,有共同利益的人;(2)关键词:董、苟、貌恭,状语后置句各一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可知,欧阳修反对诡异的文风,推崇用词古朴。由“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可知,欧阳修主持贡举的时候,凡是凭借文风险怪出名的的都从榜单中去除。由“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可知,最初这种做法遭到了人们的怨谤非议,过了很久以后,大家就信服了。复古的文风由此得到复兴发扬。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幼年时即聪颖过人,两次到国子监应试,一次到礼部应试,都是第一,于是考中进士甲科。景祐初年,升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当时范仲淹管理开封府,每次觐见总是评论当时政事的得失,宰相厌恶他,斥责他,让他去治理饶州,欧阳公去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毁讥讽范公,认为应当贬黜。欧阳公写信斥责他,因此被贬为峡州夷陵令。康定初年,范公被起用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征召欧阳公做掌书记。欧阳公笑着说:“我为范公争论,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可以一同被贬,但不可以一同升迁。”推辞不就任。当初,范公被贬到饶州的时候,与尹师鲁都因为范仲淹直言而被贬斥,被视为同党。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时间久了这种说法更加嚣张。欧阳公于是做了一篇《朋党论》来进献给仁宗,说君子因为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为利益而结为朋党,国君只应当斥退小人的伪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里面的话感情真挚诚恳而又详细全面。这以后诸公最终因为朋党的议论不能长久留在朝中。欧阳公生性憎恨坏人坏事,议论国事无所回避,小人对待他像仇人一样,但欧阳公更加愤激不顾忌。唯独皇上深知他的忠心,改任他为右正言、知制诰。赐给三品官服,仍旧任职谏院。嘉祐初年,通判太常寺。二年,暂时管理贡举。当时进士们写文章以诡谲奇异相互推崇,文风非常不好。欧阳公很担心这件事,所取的文章大都因为言词内容接近古代文风而被看重,凡是那些凭借险怪而闻名的人几乎都被贬黜光了。榜文一出,人们怨恨公开抨击,议论纷纷,过了很久才服从。然而文章从此变化而开始恢复古代文风。三年,欧阳公加封为龙图阁学士,暂时管理开封府事,欧阳公所代替的包肃公,原本凭借威严管理,当时名气震动都邑。而欧阳公采用简便容易的方法尊循治理之道,不追求显赫的名声,有人用包公的政绩勉励欧阳公,欧阳公说:“凡是人材,品性不一样。运用他的长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强行运用他的短处,势必无法达到。我也是运用我的长处罢了。”听到的人都称赞这话很好。欧阳公从前管理颍上,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选择最终居住在那里。住在颍上一年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的学士听说这件事,都流着眼泪来凭吊。从汉朝以来,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虽有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但文气(仍然)衰弱,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等到欧公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古人。唉!从孔子至今,千百年间,文章废而又兴,只出了韩愈、欧阳修二人啊,这难道是偶然吗?15.A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A.“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孤城画角”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属于人为之声。16.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旅舍客馆、砧上的捣衣声、孤城城头、城头角声、燕子东归,大雁南飞等意象写出了一幅凄清哀婉、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②视听结合。开头三句绘写秋声,“寒砧”“画角”写出悠远哀长的秋声。下两句写词人目之所见,燕子飞往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写出寥廓的秋景。(答“动静结合”亦可)③虚实结合。开头五句为实写,后三句虚实相生。燕子、大雁等景物引发词人久客异乡之感,自然地过渡到后三句的忆旧。清风明月景象宛如昨日,追忆昔日游赏之快。17、(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18.A【解析】第一处:百舸争流: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此处是说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可以开创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的局面,再结合横线后“奋楫争先”,此处应选用成语“百舸争流”。第二处: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政通人和:政治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此处是说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秩序长期安定太平的重大战略任务”,选用成语“长治久安”。第三处: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根据横线后“的判断”可以推断不能选“深谋远虑”,因为“深谋远虑”就包含“判断”的意思,应选用成语“高瞻远瞩”。第四处: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可胜数:尽。数:计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也作“不可胜计”。此处是说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太多了,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应选用成语“不胜枚举”。19.B或者D都可以【解析】B“”应该修改为《》.D的最后一个顿号改为逗号。20.D【解析】句子存在两处问题,首先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应是先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结果;第二是重复赘余,“缺乏”与“不足”重复。再来看选项,A项,语序不当,应是先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结果。B项,语序不当,应是先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结果。“缺乏”与“不足”重复。C项,“缺乏”与“不足”重复。21.①这些角儿都要配齐②那戏怎么演③城里人送戏下乡。(6分)【解析】第一处,观察后文中“角儿不够用”一句,可推出关键词为“角儿”。根据前文的表述,可知戏班子里的这些角色都要具备。第二处,通过揣摩前句可推断出此句主语为“戏”,因登台上演的角不够,那么戏也无法演出。问号也提示了此句需用反问语气,还要特别要注意关联词“那”。第三处,根据后句不常见送戏进城可推断出答案。22.参考答案:例如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含有“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意思;宁荣二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贾府四春“原应叹息”。23.作文。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是一则关于“道德与规则”的思辨性材料,胡适先生通过对比强调规则的重要性: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一个伪君子遍地的肮脏国家。胡适对于讲道德大加挞伐,但需注意这里指的是“空谈道德”,其言论的实质,其实是以讲规则为途径,以讲道德为旨归。胡适并非否定讲道德,而是恰恰指出,国家建设发展、社会治理,德治才是最高境界,讲规则,或者说法治,只是特定时期的必由之路。考生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现代社会应该提倡‘讲规则’还是应该提倡‘讲道德’”发表自己的看法。2.典型任务的限制。题目有明确的驱动写作的“任务”。 考生写作是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现代社会提倡“讲规则”还是应该提倡“讲道德”,考生需要做出选择;二是考生是否认同胡适先生(提倡“讲规则”)的观点,需要阐释理由。考生应深入理解材料观点,厘清“规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理性而全面地思考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的形成前提。需要注意的是,提倡“讲规则”不是不要“讲道德”;“讲道德”也不是空谈道德,需要“规则”做保障。不能忽视规则与道德的关系,不能只谈一方的重要性,罔顾另一方不谈。3.价值判断的限制。对胡适的言论、观点,考生究竟是应该肯定还是批驳,材料其实蕴涵着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取向:第一,胡适并非否定道德的重要性,而是仅仅批驳了那些坐而论道者、道学家和空想主义者。第二,胡适并非数典忘祖,颠覆传统美德,也并非崇尚法家而贬斥儒家。他的观点,其实是古往今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主张的一脉相承,不仅指出了讲道德的重要性,更指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第三,胡适的观点,并非是将讲道德和讲规则对立起来,二者并非冰炭不相容、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根据选择的不同,立意角度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赞同胡适讲规则的观点。可具体理解为,日常生活、社会管理、国家建设中,公民须遵守公共秩序,恪守公序良俗;社会应完善法制,加强监督,细化落实,使人们言行举止,合乎规范,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准。二是否定胡适观点,提倡讲道德。可理解为,用嘉言懿行、真善美引导、教化、感化民众,使其崇德向善;依法治国的同时,更要以德治国;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信仰,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三是既要讲规则,又要讲道德,不可割裂。可理解为,讲道德,可涵养美德,促进民众遵纪守法;讲规则,在遵纪守法中,涵养公共文明,提升道德素质、素养。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围绕上述立意,可充分展开联想思考。如德治与法治,自古以来就是治国之道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因此,可充分调动文史积累,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孔子《论语》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如唐太宗纵囚,以仁义道德感化囚犯,开创贞观之治;刘邦宽简为政,“约法三章”而民心悦服,而秦王朝严刑峻法,天下大乱等。除此之外,更应揆诸当下,联系现实,尤其是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等时代命题。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等,就是德治的典型例证,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楷模、各类好人榜……都旨在以道德感召民众。也可从反面联系种种不文明行为乃至违法的素材,如景区泡脚、乱刻乱画、高铁“霸座”、公交“互殴”乃至重庆公交坠江事故等,进行反思自省,指出讲规则刻不容缓。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辩证思维。题目提供的材料为名人言论,为一家之言,往往存在见仁见智之说,因此在审题时,须独立判断。一是结合历史文化情境、自身认知,看是否言之有理;二是洞悉命题者意图,材料字里行间有无透出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综观材料,胡适的观点可谓深刻犀利,振聋发聩。同时,胡适的观点坚持辩证分析,没有矫枉过正。因此,立意时,可大体确定赞同材料观点,这样立论更显稳妥,论述时也更为严谨缜密。考生写作时需注意“规则”和“道德”之间的二元关系限制,不管肯定还是否定胡适的观点,都不可变成单概念写作。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规则更是时代的刚需。2.讲求规则,道德回归。3.创建文明社会,更须汇聚道德力量。4.现代社会讲道德,却需规则保驾护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