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5922
大小:2.09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4-09-03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上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空间站是我国自主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约90分钟绕地球一周。下图为中国空间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中国空间站运行所需的能源主要来自()A.高空风能B.放射性核能C.月球氢能D.太阳辐射能2.与中国空间站属于同级别的天体是()A.火星B.月球C.哈雷彗星D.北极星3.关于该空间站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B.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C.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D.水汽、固体杂质等较多 极光是来自太阳大气最外层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产生的发光现象,多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是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之一。2023年12月1日20时到23时我国黑龙江等地出现极光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有()A.增加大气降水B.导致全球地震频发C.引起全球变暖D.产生“磁暴”现象5.太阳风形成于太阳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日核6.此次还可能看到极光的省区是()A.四川B.新疆C.海南D.云南二叠纪末期盘古超级大陆形成,世界范围内陆续形成了一系列山系,海洋水汽难以深入内陆。此期间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造成大气中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快速增加,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推测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有()①构造运动②恐龙出现③岩浆活动④人类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二叠纪末期,地球陆地的气候变得更为()A.冷干B.暖干C.冷湿D.暖湿9.科学家推断一个物种灭绝,主要是依据()A古生物化石B.矿产分布C.地层顺序D.岩石类型罗斯海新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5个科考站,预计2024年完全建成。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高寒、强风、强辐射等恶劣环境,特别是下降风(从南极大陆内部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海域俯冲下来的强风)的影响较大,研究发现下降风利于南极大陆沿海地区生物数量增加。左图为罗斯海新站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罗斯海新站效果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南极大陆下降风形成主要原因是() A.近地面气压差大B.地表摩擦力小C.水汽含量差异大D.地转偏向力小11.罗斯海新站建筑主体设计时,较少考虑的是()A.墙体保温B.材料耐辐射C.室内通风D.防积雪掩埋12.下降风利于南极大陆沿海地区生物数量增加,主要原因是下降风()A.加强水体流动,水质变好B.加快沿海空气流动,净化空气C.促进水体扰动,海水上泛D.带来地表营养物质,饵料丰富当地时间2023年4月11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希韦卢奇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20千米,火山口有岩浆沿山顶流出,短期内对当地气候造成影响。下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该火山灰柱顶端的火山灰将()A.继续上升B.水平扩散C.急速下沉D.静止不动14.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A.地壳B.岩石圈C.下地慢D.上地慢15.火山喷发可能造成当地短期内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喷发导致图中()A.①环节减少B.②环节减少C.③环节增多D.④环节增多海冰指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其盐度一般为3‰~7‰)。每年11月末到次年3月初,我国渤海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下图为我国渤海海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图示渤海四大河流人海口处,每年最先出现海冰的可能是() A.黄河口B.海河口C.滦河口D.辽河口17.海水结冰后对其附近表层海水带来的影响是()A.盐度增大、密度增大B.盐度减小、密度减小C.盐度增大、密度减小D.盐度减小、密度增大18.监测渤海海冰冰情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遥感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为适应生存环境,红树林种子会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幼苗(胎生现象),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盐水液排出叶面),其根系会分化为支柱根和呼吸根。近年来全球红树林面积锐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红树林所属的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阔叶混交林20.红树林特征与其生长环境匹配正确是()A.胎生现象——淤泥深厚B.泌盐细胞——风浪侵袭C.支柱根——高盐水体D.呼吸根——海水浸泡21.导致近年来全球红树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植被演替B.地面沉降C.剧烈的海啸D.人类活动世界最大、最长的天生桥是位于贵州省黎平县的高屯天生桥,《徐霞客游记》中将这种石灰岩地貌称为“石梁”。下图为高屯天生桥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高屯天生桥属于()A.喀斯特地貌B.丹霞地貌C.雅丹地貌D.峡谷地貌23.高屯天生桥的形成过程,排序组合正确的是()①流水溶蚀,溶洞发育②石灰岩形成③洞顶局部坍塌,坚固部分残留④地表水下渗A.②③①④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①④③② 2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高屯天生桥独特的地貌资源最适宜开展()A.旅游观光B.科研考察C.交通建设D.农业生产雅鲁藏布江米林县河段河谷较宽,在河漫滩上分布着大量高差较大的爬升沙丘。该河段气候较湿润,降水集中于6~9月。左图为雅鲁藏布江米林县某河段爬升沙丘景观图,右图为爬升沙丘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附近的()A.两岸山体B.河漫沙滩C.河谷耕地D.山坡荒地26.该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27.该沙丘面积增长较快的季节是()A.春、夏季B.夏、秋季C.秋、冬季D.冬、春季下图为两种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与图中I、II、Ⅲ、IV土壤剖面对应正确的是()A.I一淋溶层B.II一成土母质层C.Ⅲ一淀积层D.IV一腐殖质层29.与森林土壤相比,草原土壤腐殖质层发育较厚的原因包括()①“一岁一枯荣”,有机质补充稳定②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③昼夜温差大,基岩风化物多④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0.与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相比,影响荒漠土壤发育程度较差的决定性因素是()A.生物B.气候C.地形D.人类活动二、非选择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湖陆风是一种呈现明显日变化特征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湖泊与陆地显著的温度差异是湖陆风的成因所在。鄱阳湖夏季面积达3000余平方千米,冬季则不足1000平方千米,呈现“夏季一大片,冬季一条线”的景观。下图为鄱阳湖区域示意图及某日某时都昌和鄱阳湖之间的湖陆风示意图。(1)图中所示热力环流常发生在____(选填“白天”或“夜晚”),此时甲地吹____(选填“湖风”或“陆风”)。(2)从风向的角度,近地面甲地吹____风;请在下图中绘制都昌和鄱阳湖间近地面的等压面____。(3)说出该图所示时刻湖陆风对都昌城区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4)据材料分析,与冬季相比,夏季鄱阳湖岸的湖陆风较____(选填“强”或“弱”),从湖陆热力性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盐度锋是指盐度不同的水体之间形成的较为明显的交界面。河流入海口附近咸淡水交界的区域存在盐度锋,其位置和形态受到潮汐等多重水体运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局部海域冬、夏表层盐度锋的平均位置示意图及钱塘江入海口处大潮景观图。(1)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____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人类目前利用潮汐的方式有____、____等。(2)除潮汐外,盐度锋的空间位置和形态还会受到____、____等海水运动形式的影响。(3)影响图中盐度锋冬、夏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该图中表示夏季盐度锋位置的是____(A或B)线。(4)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将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导致图中冬、夏盐度锋间距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白杨河位于新疆西北部的和什托洛盖盆地边缘,流域内气候干旱,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图为白杨河流域相关地理事物示意图,A为白杨河流域发育的典型地貌。(1)A为____地貌,常形成于河流的____(位置)地区,是在____(外力)作用下形成的。(2)一般情况,A类地貌沉积物粒径从扇顶到扇缘呈现____(选填“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的变化。该类地貌土层相对较厚,适宜发展____生产。 (3)白杨河参与水循环类型主要为____。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该河流径流量较小的原因____。(任答两点)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凉山州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川滇构造带南段,地质灾害频发,是四川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下图为凉山州泥石流灾害分布图。(1)图中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是:沿____分布、沿____分布。(2)与泥石流灾害关联性较大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有____、____等。(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____、____等会触发或加剧泥石流灾害。(4)列举泥石流灾害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地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上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空间站是我国自主建成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约90分钟绕地球一周。下图为中国空间站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中国空间站运行所需的能源主要来自()A.高空风能B.放射性核能C.月球氢能D.太阳辐射能2.与中国空间站属于同级别的天体是()A.火星B.月球C.哈雷彗星D.北极星3.关于该空间站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B.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C.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D.水汽、固体杂质等较多【答案】1.D2.B3.C【解析】 【1题详解】读图可知,空间站的“大翅膀”属于太阳能面板,可吸收太阳能,所以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使用的能源是太阳辐射能,D正确,ABC错误。故选D。【2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中国空间站是约90分钟绕地球一周”可知,在轨期间的中国空间站绕地飞行,属于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所以“中国空间站”与月球处于同一级别,B正确。北极星属于恒星,哈雷彗星和火星绕太阳运行,ACD错误。故选B。【3题详解】由材料信息“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可知,该空间站轨道处于高层大气中,高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分子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C正确。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上升,B错误。高层大气气压很低,密度很小,几乎没有水汽、固体杂质,没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AD错误。故选C。【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高而降低(-0.6°/100m);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增高而递增;气流以平流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气温随着高度的增高先降低后升高;存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极光是来自太阳大气最外层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产生的发光现象,多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是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表现之一。2023年12月1日20时到23时我国黑龙江等地出现极光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有()A.增加大气降水B.导致全球地震频发C.引起全球变暖D.产生“磁暴”现象5.太阳风形成于太阳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日核6.此次还可能看到极光的省区是()A.四川B.新疆C.海南D.云南【答案】4.D5.C6.B【解析】【4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极光是来自太阳大气最外层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产生的发光现象”可知,太阳风中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磁场时,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产生磁暴现象,D正确。太阳风属于太阳活动之一,当太阳风出现时,可能增加降水,也可能减少降水,A错误。地震 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与太阳风关系不大,B错误。全球变暖是由于大气中有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不是太阳风引起的,C错误。故选D。【5题详解】日冕层的太阳风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产生极光的太阳活动出现在太阳表面的日冕层,C正确。光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黑子;色球层出现的太阳活动为耀斑;日核不属于太阳大气层,ABD错误。故选C。【6题详解】由材料信息“2023年12月1日20时到23时我国黑龙江等地出现极光现象”及所学知识可知,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黑龙江出现极光现象,说明选项中位于较高纬度的地区也能看到,选项中新疆纬度较高,符合题意,B正确。四川、海南、云南纬度较低,不能看到此次极光,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2.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二叠纪末期盘古超级大陆形成,世界范围内陆续形成了一系列山系,海洋水汽难以深入内陆。此期间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造成大气中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快速增加,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推测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有()①构造运动②恐龙出现③岩浆活动④人类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二叠纪末期,地球陆地的气候变得更为()A.冷干B.暖干C.冷湿D.暖湿9.科学家推断一个物种灭绝,主要是依据()A.古生物化石B.矿产分布C.地层顺序D.岩石类型【答案】7.B8.B9.A【解析】7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二叠纪末期盘古超级大陆形成,说明构造运动剧烈,此期间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说明岩浆活动导致地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导致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①③正确,恐龙出现与人类活动是二叠纪之后出现的,②④错误。故选B。【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世界范围内陆续形成了一系列山系,海洋水汽难以深入内陆,说明陆地气候变干,大规模的火山喷发造成大气中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快速增加,会使得气温升高,故气候变得更为暖干,B正确,ACD错。故选B。【9题详解】古生物化石是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故科学家推断一个物种灭绝,主要是依据古生物化石,A正确,BCD错。故选A。【点睛】地质年代表是科学家按照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地球历史按照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的编年,该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有宙、代、纪、世等。罗斯海新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5个科考站,预计2024年完全建成。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高寒、强风、强辐射等恶劣环境,特别是下降风(从南极大陆内部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海域俯冲下来的强风)的影响较大,研究发现下降风利于南极大陆沿海地区生物数量增加。左图为罗斯海新站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罗斯海新站效果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南极大陆下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近地面气压差大B.地表摩擦力小C.水汽含量差异大D.地转偏向力小11.罗斯海新站建筑主体设计时,较少考虑的是()A墙体保温B.材料耐辐射C.室内通风D.防积雪掩埋12.下降风利于南极大陆沿海地区生物数量增加,主要原因是下降风()A.加强水体流动,水质变好B.加快沿海空气流动,净化空气C.促进水体扰动,海水上泛D.带来地表营养物质,饵料丰富【答案】10.A11.C12.C【解析】【10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下降风(从南极大陆内部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海域俯冲下来的强风)”可知,南极大陆下降风是由于南极大陆是高原大陆,海拔高,气温低,形成高压,而周围是海洋,气温相对高,形成低压,故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故A正确。地表摩擦力小会影响风速,但不是下降风形成的原因,B错误。水汽含量差异大,对风力影响不大,C错误。该区域地转偏向力较大,能改变风向,但不是形成风的原因,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结合材料信息“罗斯海新站建设过程中面临着高寒、强风、强辐射等恶劣环境”可知,罗斯海新站建筑主体架空离地主要目的是防大风积雪掩埋;建筑墙体采用夹心保温材料的主要原因是应对南极地区酷寒的气候特点,为了防寒保温,ABD都有考虑,不符合题意。只有室内通风较少考虑,C符合题意。故选C。【12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下降风是从南极大陆内部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海域俯冲下来的强风,使南极大陆沿海地区表层海水远离南极大陆而去,南极大陆沿海地区下层冷海水受到扰动,冷海水上泛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饵料,使生物数量增加,C正确。南极大陆沿海地区生物数量增加与下降风使水质变好、净化空气无关,AB错误。下降风并未从地表带来营养物质,D错误。故选C。【点睛】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当地时间2023年4月11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希韦卢奇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20千米,火山口有岩浆沿山顶流出,短期内对当地气候造成影响。下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该火山灰柱顶端的火山灰将()A.继续上升B.水平扩散C.急速下沉D.静止不动14.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A.地壳B.岩石圈C.下地慢D.上地慢15.火山喷发可能造成当地短期内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喷发导致图中()A.①环节减少B.②环节减少C.③环节增多D.④环节增多【答案】13.B14.D15.B【解析】 【1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希韦卢奇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20千米,此时已到达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该火山灰柱顶端的火山灰将水平扩散,故选B。【14题详解】在上地慢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因此岩浆最有可能来自上地慢,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读图可知,火山喷发可能造成当地短期内地表温度下降,是因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被②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③地面辐射量减弱,大气吸收的热量减少,④大气逆辐射返还给地面的辐射量也随之减少,故选B。【点睛】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温度很高,岩石处于熔融状态,可以流动,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海冰指直接由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其盐度一般为3‰~7‰)。每年11月末到次年3月初,我国渤海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下图为我国渤海海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图示渤海四大河流人海口处,每年最先出现海冰的可能是()A.黄河口B.海河口C.滦河口D.辽河口17.海水结冰后对其附近表层海水带来的影响是()A.盐度增大、密度增大B.盐度减小、密度减小C.盐度增大、密度减小D.盐度减小、密度增大18.监测渤海海冰冰情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遥感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答案】16.D17.A18.C 【解析】【16题详解】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水越易结冰且海冰越厚。读图,与其他三个河流入海口比,辽河口处海冰面积最大。结合以上信息提示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渤海四大河流入海口处,辽河口位于渤海北部,与其他三个河流入海口比,辽河口处纬度最高,气温最低,海水最易结冰,所以每年最先出现海冰的可能是辽河口,D对,排除ABC。故选D。【17题详解】海冰本身温度较低,对表层海水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同时,海冰大量反射太阳辐射,导致表层海水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表层海水吸收热量减少,温度变低;随着温度的降低,盐分的溶解度会降低,当海水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盐分的溶解度会急剧下降,因而结成冰的海水含盐极少,盐分溶解在未结冰的海水中,导致表层海水盐度增大;温度降低,海水密度增大,盐度增大,海水密度随之增大,因而,表层海水密度增大。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18题详解】设问强调“监测”,是看的过程,渤海海冰分布区属于“面”,结合所学知识,如果是“点”,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想”与“看”,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遥感。综上所述,监测渤海海冰冰情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C对,排除ABD。故选C。【点睛】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方法:“点”与“面”,如果是“点”,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想”与“看”,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遥感。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为适应生存环境,红树林种子会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幼苗(胎生现象),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盐水液排出叶面),其根系会分化为支柱根和呼吸根。近年来全球红树林面积锐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红树林所属的植被类型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阔叶混交林20.红树林特征与其生长环境匹配正确的是()A.胎生现象——淤泥深厚B.泌盐细胞——风浪侵袭C.支柱根——高盐水体D.呼吸根——海水浸泡 21.导致近年来全球红树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植被的演替B.地面沉降C.剧烈的海啸D.人类活动【答案】19.A20.D21.D【解析】【1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可知,红树林适宜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所以红树林所属的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A正确;落叶林是指温带地区的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B错误;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C错误;针阔叶林是亚寒带气候区的植被,D错误。故选A。【20题详解】结合材料,红树林具有奇特的“胎生”繁殖现象,即种子在母树上的果实内萌发,形成小苗后,再脱离母体,散落到海滩中,可以穿透淤泥,牢牢地扎根其中,所以胎生只是为了小红树林迅速发芽生根,更好生长,A错误;红树林泌盐现象是植物体排出体内过多盐分的一种生理现象,是对盐碱环境的一种适应,B错误;红树林植物的根系发达,支柱根可以深扎淤泥,并且支撑植株,使红树林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倒,C错误;红树林植物的部分根露出地面,形成呼吸根,潮汐现象导致红树林可能被海水浸泡,呼吸根在退潮时甚至海水浸泡时用以通气,使红树林能够生长,D正确。故选D。【21题详解】近年来全球红树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沿海地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D正确;植被的演替是自然原因,不是红树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A错误;地面沉降、剧烈的海啸都不是红树林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BC错误。故选D。【点睛】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中国红树植物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世界最大、最长的天生桥是位于贵州省黎平县的高屯天生桥,《徐霞客游记》中将这种石灰岩地貌称为“石梁”。下图为高屯天生桥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高屯天生桥属于()A.喀斯特地貌B.丹霞地貌C.雅丹地貌D.峡谷地貌23.高屯天生桥的形成过程,排序组合正确的是()①流水溶蚀,溶洞发育②石灰岩形成③洞顶局部坍塌,坚固部分残留④地表水下渗A.②③①④B.④①②③C.②④①③D.①④③②2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高屯天生桥独特的地貌资源最适宜开展()A.旅游观光B.科研考察C.交通建设D.农业生产【答案】22.A23.C24.A【解析】【22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水城天生桥位于贵州,即云贵高原地区。由图观察可知,天生桥是石灰岩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再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故形成喀斯特地貌,A正确;丹霞地貌一般以页岩和砂岩为主,地貌特点有峰式、柱状和壁式等,B错误;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C错误;峡谷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A。【23题详解】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首先是该地石灰岩形成,由于该地区降水较多,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随着流水的增多,流水不断对可溶性的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便在地下发育了溶洞穴;随着洞穴向下方和两侧不断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后来在重力作用影响下,洞穴顶部发生坍塌,残留的洞穴顶板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①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24题详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高屯天生桥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对外地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当地在此基础上开展旅游观光,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经济发展,A正确。科研考察可以开展,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明显,不符合题意,B错误 。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造成地表崎岖不平,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不利于进行交通建设,C错误。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薄,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活动,D错误。故选A。【点睛】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和湿热的气候。雅鲁藏布江米林县河段河谷较宽,在河漫滩上分布着大量高差较大的爬升沙丘。该河段气候较湿润,降水集中于6~9月。左图为雅鲁藏布江米林县某河段爬升沙丘景观图,右图为爬升沙丘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附近的()A.两岸山体B.河漫沙滩C.河谷耕地D.山坡荒地26.该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堆积B.流水侵蚀C.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27.该沙丘面积增长较快的季节是()A.春、夏季B.夏、秋季C.秋、冬季D.冬、春季【答案】25.B26.C27.D【解析】【25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雅鲁藏布江米林县河段河谷较宽,在河漫滩上分布着大量高差较大的爬升沙丘”可知,雅鲁藏布江处于枯水期的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和部分河床裸露,而这一区域河谷较宽,使得裸露的沙源较多;加上河谷地形的影响,在冬春季节风力十分强劲,风向从谷底吹向山坡,强劲的谷风携带沙子,向山坡运动,使得沙丘逐渐向上爬升,在重力作用下,沙粒逐渐沉积,形成“爬升沙丘”,B正确。ACD错误。故选B。【26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雅鲁藏布江米林县河段河谷较宽,在河漫滩上分布着大量高差较大的爬升沙丘”可 知,雅鲁藏布江处于枯水期的冬春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和部分河床裸露,而这一区域河谷较宽,使得裸露的沙源较多;加上河谷地形的影响,在冬春季节风力十分强劲,风向从谷底吹向山坡,强劲的谷风携带沙子,向山坡运动,使得沙丘逐渐向上爬升,在重力作用下,沙粒逐渐沉积,形成“爬升沙丘”,C正确。流水堆积形成的是三角洲、洪积扇等,A错误;流水侵蚀形成峡谷、V形谷,B错误;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D错误。故选C。【27题详解】形成沙丘需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结合上题分析,沙丘的沙源主要来自附近的河漫沙滩,由材料信息“该河段气候较湿润,降水集中于6~9月”可知,夏季降水多,河流水位高,河漫沙滩被淹没,不利于风沙活动,沙丘增长速度慢;冬春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漫沙滩裸露,为风沙活动提供沙源,沙丘增长速度快。综上所述,沙丘增长速度较快的季节是冬春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沙丘为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江心洲、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等为典型的流水堆积地貌。下图为两种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8.与图中I、II、Ⅲ、IV土壤剖面对应正确的是()A.I一淋溶层B.II一成土母质层C.Ⅲ一淀积层D.IV一腐殖质层29.与森林土壤相比,草原土壤腐殖质层发育较厚的原因包括()①“一岁一枯荣”,有机质补充稳定②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③昼夜温差大,基岩风化物多④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0.与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相比,影响荒漠土壤发育程度较差的决定性因素是()A.生物B.气候C.地形D.人类活动【答案】28.C29.A30.B【解析】【28题详解】 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位于地表;Ⅰ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或黑色,位于有机层之下;Ⅱ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位于腐殖质层之下;Ⅲ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位于淋溶层之下;Ⅳ母质层是指土层下部的层次,是未经受土壤发育过程的显著影响的土壤母质,C正确,ABD错误。故选C。【29题详解】草原土壤腐殖质层发育较厚的原因是草原植被“一岁一枯荣”,有机质补充稳定,①正确;草原土壤腐殖质层发育较厚的原因是草原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土壤有机质分解慢,淋溶作用弱,②正确;草原土壤腐殖质层发育较厚与基岩风化物多无关,③错误;森林枯枝落叶量多,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30题详解】荒漠土壤发育程度较差,主要是因为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低,B正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A错误。荒漠地区地形并不复杂,C错误;荒漠土壤发育程度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点睛】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高温湿润环境,利于风化壳发育。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壳逐渐变薄。二、非选择题: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湖陆风是一种呈现明显日变化特征的中小尺度天气现象,湖泊与陆地显著的温度差异是湖陆风的成因所在。鄱阳湖夏季面积达3000余平方千米,冬季则不足1000平方千米,呈现“夏季一大片,冬季一条线”的景观。下图为鄱阳湖区域示意图及某日某时都昌和鄱阳湖之间的湖陆风示意图。(1)图中所示热力环流常发生在____(选填“白天”或“夜晚”),此时甲地吹____ (选填“湖风”或“陆风”)。(2)从风向角度,近地面甲地吹____风;请在下图中绘制都昌和鄱阳湖间近地面的等压面____。(3)说出该图所示时刻湖陆风对都昌城区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4)据材料分析,与冬季相比,夏季鄱阳湖岸的湖陆风较____(选填“强”或“弱”),从湖陆热力性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答案】31.①.白天②.湖风32.①.西北(偏北风)②.33.增加陆地空气湿度,调节陆地气温,使气温日较差减小。34.①.强②.夏季湖水面积广,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导致湖陆风强。【解析】【分析】本题以鄱阳湖区域示意图及某日某时都昌和鄱阳湖之间的湖陆风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鄱阳湖气流下沉,说明温度较低,形成高压,都昌气流上升,说明温度较高,形成低压,白天陆地增温快,湖泊增温慢,故陆地温度高于湖泊,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故由湖泊吹向陆地,吹湖风。【小问2详解】 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读图可知,甲地风为偏西风,鄱阳湖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下,形成西北风,此时鄱阳湖近地面为高压,等压线向上凸出,都昌为低压,等压线向下凹,如图所示:【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该图所示时刻吹湖风,湖风对都昌城区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是风从湖泊携带大量水汽到达陆地,会增加陆地空气湿度;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湖风可以调节陆地气温,使气温日较差减小。【小问4详解】由材料可知,鄱阳湖夏季面积达3000余平方千米,冬季则不足1000平方千米,夏季湖水面积广,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导致湖陆风强,冬季湖区面积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湖陆风较弱。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盐度锋是指盐度不同的水体之间形成的较为明显的交界面。河流入海口附近咸淡水交界的区域存在盐度锋,其位置和形态受到潮汐等多重水体运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局部海域冬、夏表层盐度锋的平均位置示意图及钱塘江入海口处大潮景观图。(1)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____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人类目前利用潮汐的方式有____、____等。(2)除潮汐外,盐度锋的空间位置和形态还会受到____、____等海水运动形式的影响。(3)影响图中盐度锋冬、夏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该图中表示夏季盐度锋位置的是____(A或B)线。(4)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将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导致图中冬、夏盐度锋间距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答案】32.①.引潮力②.发电③.滩涂养殖 33.①.海浪②.洋流34.①.径流②.B35①.减小②.减小【解析】【分析】本题以盐度锋为背景材料,涉及海水的运动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小问1详解】潮汐是一种海水运动,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利用涨潮和落潮的海水运动,可以发电;利用潮汐规律,还可以进行滩涂养殖,落潮时,进行养殖,涨潮时,养殖者撤离,还可以候潮进港,有利于大吨位船只航行,顺潮水上涨方向航行,还能节约燃料。【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盐度锋是指盐度不同的水体之间形成的较为明显的交界面。河流入海口附近咸淡水交界的区域存在盐度锋,其位置和形态受到潮汐等多重水体运动的影响,盐度锋的空间位置和形态还会受到海浪、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影响。【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盐度锋冬、夏位置变化明显,是因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入海径流量大,使得盐度锋向海洋推进,故B为夏季,而冬季降水较少,径流量较小,使得盐度锋向陆地靠近,故A为冬季;故影响图中盐度锋冬、夏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径流。【小问4详解】三峡大坝建成后,具有调洪蓄水的功能,故长江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将减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入海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导致图中冬、夏盐度锋间距减小。3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白杨河位于新疆西北部的和什托洛盖盆地边缘,流域内气候干旱,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图为白杨河流域相关地理事物示意图,A为白杨河流域发育的典型地貌。 (1)A为____地貌,常形成于河流的____(位置)地区,是在____(外力)作用下形成的。(2)一般情况,A类地貌沉积物粒径从扇顶到扇缘呈现____(选填“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的变化。该类地貌土层相对较厚,适宜发展____生产。(3)白杨河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为____。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该河流径流量较小的原因____。(任答两点)【答案】33.①.冲积扇②.出山口③.流水堆积34.①.由粗变细②.农业35.①.陆地内循环②.降水少,下渗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较小【解析】【分析】本题以白杨河流域发育的典型地貌为背景材料,涉及地貌的形成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A位于河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河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出山口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是在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小问2详解】一般情况,A类地貌沉积物粒径从扇顶到扇缘由于河流流速减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粗的先沉积,细的后沉积,故呈现由粗变细的变化。该类地貌土层相对较厚,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小问3详解】由材料可知,白杨河位于新疆西北部的和什托洛盖盆地边缘,流域内气候干旱,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且河流最终流入艾里克湖,故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主要为陆地内循环,从水循环的原理考虑,该河流量较小的原因主要是补给水源少,因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蒸发量大,河流补给水源少,其次河流流经沙漠,下渗量大。 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凉山州地处横断山系东北缘,川滇构造带南段,地质灾害频发,是四川省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下图为凉山州泥石流灾害分布图。(1)图中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是:沿____分布、沿____分布。(2)与泥石流灾害关联性较大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有____、____等。(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____、____等会触发或加剧泥石流灾害。(4)列举泥石流灾害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答案】34.①.河谷②.断裂带35.①.洪灾②.地震36.①.破坏植被②.开山采矿37.摧毁桥梁、道路、房屋,破坏地表建筑,威胁生命安全;泥石流埋没农田,造成农业减产。【解析】【分析】本题以凉山州泥石流灾害分布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泥石流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图中泥石流地质灾害沿断裂带与水系(河谷)分布,因此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导致岩石破碎,地表碎屑物质多,突发性巨大水流、较大的沟谷坡度易产生泥石流。【小问2详解】 与泥石流灾害关联性较大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有洪灾与地震,洪灾为泥石流提供水量,地震为泥石流提供碎屑物质。【小问3详解】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有不合理的开采开挖破坏地表,滥采滥伐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小问4详解】泥石流的破坏力巨大,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桥梁、道路、房屋,破坏地表建筑,威胁生命安全;泥石流堵塞河道,引发洪灾;泥石流埋没农田,造成农业减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