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25655

大小:60.58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上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你如果曾在云南省澜沧县的农田里看见他,或许想不到他是一位院士。他时常头顶草帽,卷着半边裤腿,扛着锄头,脖子上搭一条毛巾,“吧嗒吧嗒”地和农民聊天,手把手地教他们种马铃薯。他就是“农民院士”朱有勇。朱有勇的确“有勇”。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了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朱有勇请缨到澜沧扶贫。那一年,他已经60岁。来到澜沧后,他跑到农户家里走访,发现很多农户住着四处漏风的篱笆房,家里只有几袋苞谷、几只鸡。看到这些,他的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掉。“是真的穷,”朱有勇说,“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这是我们的亏欠。”他就下定决心,留在这里。在科研方面,朱有勇是专家,但在扶贫上,他还是个“新手”。他首先面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经过深入考察,他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因为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最怕下雨,而澜沧县的冬天几乎无雨,温度最低12℃。这样的气候不仅适宜马铃薯生长,且能让其品质更佳。朱有勇越想越兴奋:“这简直是为马铃薯‘量身定做’的!”他想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来。但种植“冬季马铃薯”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云南并不是马铃薯的主产区,更鲜有人尝试在冬天种植。万一失败了,农民一整年的收入就打水漂了。果然,有人表面上答应要种马铃薯,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对此,朱有勇并不气馁:“扶贫是一步步来的,有人配合,也有人不配合,要反复做工作。”他劝说村民,从10亩地中拿出2亩种植试试。不成想,这一尝试,地里结出了全村当年最大的马铃薯,足足有2.5公斤!最终,一亩地的“冬季马铃薯”卖了5000 多块钱,这几乎是他们从前一年的收入,大家都高兴坏了。而那些往日怀疑重重的村民们,此时全变成了“哑巴”。扶贫路上,朱有勇坚持授人以渔。从2017年开始,他先后在澜沧开设了“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等种植培训班,培训学员超过1500人。乡亲们拥有了一个“院士老师”,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们的活儿,就是要把天拉长、地拉宽。我们不光研究马铃薯,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朱有勇坚定地说。(摘编自李春雷《农民院士》)材料二: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我们就能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②“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建设,需要广大劳动者添砖加瓦。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为提高拖车效率,用八年练成了一把停进车库的绝技。完成同样的运输任务,他带领的班组比别人快30%。90后核级焊工师延财,在手腕上吊两块砖,苦练焊接技巧,成为“免检焊工”,为核电机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每一份收获、每一项成就,都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工作得来的。脚踏实地,辛勤付出,广大职工群众挥洒的点滴汗水,必将汇聚成国家发展和事业进步的壮阔长河。③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大家“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指出“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海岛电工赵儒新,本着服务人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三十多年如一日,为12座小岛上237户居民的生活全天候待命,守护万顷碧波上的灯火。实践表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诚实劳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④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更趋激烈,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面向未来,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广大职工群众都应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努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⑤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新征程上,广大职工群众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昂扬的姿态、进取的态度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就一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断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在新征程上赢得新的荣光、铸就新的伟业。(摘编自崔妍《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有勇认为澜沧县的冬天气温不低于12℃,几乎无雨,只适合种植马铃薯。B.为使农民能科学种植,朱有勇亲自在农田里教导他们,还开设种植培训班。C.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D.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果不诚实劳动,就不能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有勇下定决心留在澜沧县扶贫,是因为他想让科研成果惠及当地的农民。B.朱有勇指导村民种植“冬季马铃薯”大获成功,说明了科技扶贫成效显著。C.勤劳是成功的基础,可见辛勤劳动是促进国家发展和事业进步最重要的品质。D.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A.朱有勇为了帮助农民找到发展突破口,深入考察当地自然条件,冒险选择过去鲜有人种的“冬季马铃薯”,使农民实现增收。B.袁隆平在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时,顶着烈日和寒风,扎根田野数十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C.张秉贵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花费无数心血去熟悉柜台中的商品,凭借着“一团火”的服务精神,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D.钟扬在建立“种子宝库”的过程中,迈着长期痛风的腿,“攀爬”在世界上最高的地区——青藏高原,将采种子视为一件乐事。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两种文体的区别。(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潭柘寺戒坛寺朱自清早就知道潭柘寺,戒坛寺。在《北平指南》上见过潭柘的铜图,小小的一块,模模糊糊的,看了一点没有想去的意思。有一回骑驴上八大处,赶驴的问逛过潭柘没有,我说没有。他说潭柘风景好,离八大处七八十里地,坐轿骑驴都成。我不想骑驴走七八十里地,因为我知道驴子与我都受不了。真打动我的倒是“潭柘寺”这个名字。不懂不是?就是不懂的妙。这怕是中国文法的花样;要是来个欧化,说是“潭和柘的寺”,那就用不着咬嚼或吟味了。还有在一部诗话里看见近人咏戒坛松的七古,诗腾挪夭矫,想来松也如此。所以去。 这才认真打听去过的人。有人说路太难走,走到了筋疲力尽,再没兴致玩儿;有人说走路有意思。又有人说,去时坐了轿子,半路上前后两个轿夫吵起来,把轿子搁下,直说不抬了。于是心中暗自决定,不坐轿,也不走路;取中道,骑驴子。又按普通说法,总是潭柘寺在前,戒坛寺在后,想着戒坛寺一定远些——雇驴的时候,才知道去戒坛便宜一半,那就是说近一半。这时候自己忽然逞起能来,要走路。走吧。这一段路可够瞧的。像是河床,怎么也挑不出没有石子的地方,脚底下老是绊来绊去的,教人心烦。又没有树木,甚至于没有一根草。这一带原是煤窑,拉煤的大车往来不绝,尘土里饱和着煤屑,变成黯淡的深灰色,教人看了透不出气来。走一点钟光景。自己觉得已经有点办不了,怕没有走到便筋疲力尽;幸而山上下来一条驴,如获至宝似地雇下,骑上去。这一天东风特别大。平常骑驴就不稳,风一大真是祸不单行。山上东西都有路,很窄,下面是斜坡;本来从西边走,驴夫看风势太猛,将驴拉上东路。就这么着,有一回还几乎让风将驴吹倒;若走西边,没准儿会驴我同归呐。想起从前人画风雪骑驴图,极是雅事;大概那不是上潭柘寺去的。驴背上照例该有些诗意,但是我,下有驴子,上有帽子眼镜,都要照管;又有迎风下泪的毛病,常要掏手巾擦干。当其时真恨不得生出第三只手来才好。东边山峰渐起,风是过不来了;可是驴也骑不得了,说是坎儿多。坎儿可真多。这时候精神倒好起来了:崎岖的路正可以练腰脚,处处要眼到心到脚到,不像平地上。这儿的山势虽然说不上险,可是突兀,丑怪,巉刻的地方有的是。我们说这才有点儿山的意思;老像八大处那样,真教人气闷闷的。于是一直走到潭柘寺后门;这段坎儿路比风里走过的长一半,小驴毫无用处,驴夫说:“咳,这不过给您做个伴儿!”墙外先看见竹子,且不想进去。又密,又粗,虽然不够绿。北平看竹子,真不易。又想到八大处了,大悲庵殿前那一溜儿,薄得可怜,细得也可怜,比起这儿,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进去过一道角门,门旁突然亭亭地矗立着两竿粗竹子,在墙上紧紧地挨着,足称得起“天外飞来之笔”。正殿屋角上两座琉璃瓦的鸱吻。神话说殿基本是青龙潭,一夕风雨,顿成平地,涌出两鸱吻。寺里殿很多,层层折折高上去,走起来已经不平凡,每殿大小又不一样,塑像摆设也各出心裁。看完了,还觉得无穷无尽似的。正殿下延清阁是待客的地方,远处群山像屏障似的。屋子结构甚巧,穿来穿去,不知有多少间。寺门前一道深沟,上有石桥;那时没有水,若是现在去,倚在桥上听潺潺的水声,倒也可以忘我忘世。过桥四株马尾松,枝枝覆盖,叶叶交通,另成一个境界。西边小山上有个古观音洞。洞无可看,但上去时在山坡上看潭柘的侧面,宛如仇十洲的《仙山楼阁图》;往下看是陡峭的沟岸,越显得深深无极,潭柘简直有海上蓬莱的意味了。寺以泉水著名,到处有石槽引水长流,倒也涓涓可爱。第二天清早,二十多人满雇了牲口,向戒坛而去,颇有浩浩荡荡之势。我的是一匹骡子,据说稳得多。这是第一回,高高兴兴骑上去。这一路要翻罗喉岭。只是土山,可是道儿窄,又曲折;虽不高,老那么凸凸凹凹的。许多处只容得一匹牲口过去。 戒坛在半山上,山门是向东的。一进去就觉得平旷;南面只有一道低低的砖栏,下边是一片平原,平原尽处才是山,与众山屏蔽的潭柘气象便不同。进二门,仰看正殿前的平台,仿佛汪洋千顷。这平台东西很长,是戒坛最胜处,眼界最宽,教人想起“振衣千仞冈”的诗句。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桠,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徊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还是骑骡子。回到长辛店的时候,两条腿几乎不是我的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看了一部诗话里近人写的七古,由此萌生了去潭柘寺和戒坛寺游玩的想法。B.“我”去潭柘寺路途中看到山势突兀丑怪,颇感有趣,而八大处的山让人觉得无味。C.潭柘寺层折幽深,寺里殿高低错落,屋子结构精巧,群山环绕,松树茂盛,泉水涓涓。D.“我”登临两寺都经历了崎岖山路,虽然过程艰难,但是欣赏到了不一样的美景。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我”去潭柘寺时一波三折,“骑驴”和“走路”反复曲折,为后文写潭柘寺的美景蓄势。B.本文在生动描写潭柘寺风物的同时,适时插入“我”游览的所想所感,情景交融,让人回味无穷。C.本文用大悲庵殿前的“一溜儿”竹子和潭柘寺外粗密的竹子作对比,突出了寺外竹子生机勃勃的特点。D.本文采用生活化语言,字里行间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平易闲雅的风格与《荷塘月色》迥然不同。8.请简要概括“我”去潭柘寺路上心理变化。9.本文是如何写戒坛寺的景物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 ,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自《问说》)材料二: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皙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篑①,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节选自《进学斋记》)【注】①篑:用竹编成的床垫子。②土苴:糟粕。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古人以问A为美德B而并不见其有C可耻也D后之E君子反争F以问为耻G然则古人所深H耻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周代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B.耻,指“以……为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用法不同。C.须臾,指片刻,与《劝学》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意思相同。D.掇,指拾取,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掇”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人也不了解;普通人不能做到的事,圣人也不能做到。B.古代君子在外治理百姓,侍奉师友,接待宾客;在内供养家人,教导孩子和僮仆。C.君子坚持观察万物变化的规律,来推究道德的微妙,从而一天天提升自己的品德。D.士会在吃饭时请教切肉方法,曾皙在舞雩台吹风,曾子生病时换掉大夫用的竹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1)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2)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14.作为学生,你从两则材料中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① 杜甫其一雨映行宫辱赠诗,元戎肯赴野人期。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其二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先②无泥。只须伐竹开荒径,倚杖穿花听马嘶。【注】①这两首诗作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先前严武到行宫拜谒玄宗“真人图面”时遇雨,想起老友杜甫,写了一首绝句赠他。诗中提到严武想赴草堂拜访杜甫,一起到江边垂钓。后杜甫写了这两首绝句回赠严武。②一作“洗”。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中的“辱”“野人”是诗人的自谦之辞,“元戎”是诗人对严公的敬称。B.第一首中的“无力”紧承“老病”,又和“强”构成了转折关系,语意自然流畅。C.第二首写雨过天晴后,诗人看到了一幅云散溪清、白沙青石洁净如洗的景象。D.第二首连用“伐”“开”“倚”“穿”等动词,使诗歌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1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马设喻,从反面论证了坚持的重要性。(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大梦初醒回到现实,内心感到失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江”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作者往往通过此意象,来谈古论今、抒发情感、表达哲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滇”作为云南省的简称是众所周知的,但2000多年前古滇人创造的文明却A。当司马迁笔下的“滇王王印”现世,沉睡千年的古老文明逐渐苏醒。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寻古中国·古滇记》借助云南滇池周边地区的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大量螺蛳壳堆积的地层、数以万计青铜器等的发现,证明了古滇人的生活场景。 《寻古中国·古滇记》首次披露的宝贵文物“不韦丞印”封泥,以及此前广受关注的一些考古证据,诸如“滇国相印”封泥、数百枚简牍等,共同表明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府已经对包括古滇国在内的云南地区实施了非常有效的行政治理。《史记》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以及考古中大量古迹、古物的涌现,证明了古滇文化最终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汇入了B的中华文明。古滇、古蜀、云梦、河洛……这些藏在古书里的名字引发人们无限遐想。如果能穿越到千年前的古地名现场,那时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创造又是何种景象?看完《寻古中国》的一个又一个系列,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纪录片用推理想象和数字建模,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现场;用清新的文风和时尚的表达,为观众解说历史奥秘;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剪辑,让观众感悟中华先民的人生观、宇宙观,感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①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②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就是我们俗语里所说的“一表三千里”。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每一个网络都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③,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④。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21.请在文中①②处补写恰当的关联词,③④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费孝通先生在这两段文字中阐释了“差序格局”,请简要分析他是如何将其阐释清楚的。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是成功的第一步,只有独立才能自由地思考和行动。”所谓成长,就是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过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秘密★启用前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月11日14:00—16:30】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上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你如果曾在云南省澜沧县的农田里看见他,或许想不到他是一位院士。他时常头顶草帽,卷着半边裤腿,扛着锄头,脖子上搭一条毛巾,“吧嗒吧嗒”地和农民聊天,手把手地教他们种马铃薯。他就是“农民院士”朱有勇。朱有勇的确“有勇”。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了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朱有勇请缨到澜沧扶贫。那一年,他已经60岁。来到澜沧后,他跑到农户家里走访,发现很多农户住着四处漏风的篱笆房,家里只有几袋苞谷、几只鸡。看到这些,他的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掉。“是真的穷,”朱有勇说,“我们是人民培养出来的科技工作者,却没有让这里的老百姓享受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这是我们的亏欠。”他就下定决心,留在这里。在科研方面,朱有勇是专家,但在扶贫上,他还是个“新手”。他首先面临着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们应该种什么。经过深入考察,他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因为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最怕下雨,而澜沧县的冬天几乎无雨,温度最低12℃。这样的气候不仅适宜马铃薯生长,且能让其品质更佳。朱有勇越想越兴奋:“这简直是为马铃薯‘量身定做’的!”他想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来。 但种植“冬季马铃薯”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云南并不是马铃薯的主产区,更鲜有人尝试在冬天种植。万一失败了,农民一整年的收入就打水漂了。果然,有人表面上答应要种马铃薯,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对此,朱有勇并不气馁:“扶贫是一步步来的,有人配合,也有人不配合,要反复做工作。”他劝说村民,从10亩地中拿出2亩种植试试。不成想,这一尝试,地里结出了全村当年最大的马铃薯,足足有2.5公斤!最终,一亩地的“冬季马铃薯”卖了5000多块钱,这几乎是他们从前一年的收入,大家都高兴坏了。而那些往日怀疑重重的村民们,此时全变成了“哑巴”。扶贫路上,朱有勇坚持授人以渔。从2017年开始,他先后在澜沧开设了“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等种植培训班,培训学员超过1500人。乡亲们拥有了一个“院士老师”,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们的活儿,就是要把天拉长、地拉宽。我们不光研究马铃薯,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朱有勇坚定地说。(摘编自李春雷《农民院士》)材料二: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我们就能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②“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建设,需要广大劳动者添砖加瓦。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为提高拖车效率,用八年练成了一把停进车库的绝技。完成同样的运输任务,他带领的班组比别人快30%。90后核级焊工师延财,在手腕上吊两块砖,苦练焊接技巧,成为“免检焊工”,为核电机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每一份收获、每一项成就,都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工作得来的。脚踏实地,辛勤付出,广大职工群众挥洒的点滴汗水,必将汇聚成国家发展和事业进步的壮阔长河。③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大家“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指出“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海岛电工赵儒新,本着服务人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三十多年如一日,为12座小岛上237户居民的生活全天候待命,守护万顷碧波上的灯火。实践表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诚实劳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④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更趋激烈,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面向未来,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广大职工群众都应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努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⑤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新征程上,广大职工群众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昂扬的姿态、进取的态度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就一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断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在新征程上赢得新的荣光、铸就新的伟业。(摘编自崔妍《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有勇认为澜沧县的冬天气温不低于12℃,几乎无雨,只适合种植马铃薯。B.为使农民能科学种植,朱有勇亲自在农田里教导他们,还开设种植培训班。C.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D.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如果不诚实劳动,就不能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有勇下定决心留在澜沧县扶贫,是因为他想让科研成果惠及当地的农民。B.朱有勇指导村民种植“冬季马铃薯”大获成功,说明了科技扶贫成效显著。C.勤劳是成功的基础,可见辛勤劳动是促进国家发展和事业进步最重要的品质。D.科技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④段观点的一项是()A.朱有勇为了帮助农民找到发展突破口,深入考察当地自然条件,冒险选择过去鲜有人种的“冬季马铃薯”,使农民实现增收。B.袁隆平在潜心研究杂交水稻时,顶着烈日和寒风,扎根田野数十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巨大贡献。C.张秉贵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花费无数心血去熟悉柜台中的商品,凭借着“一团火”的服务精神,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D.钟扬在建立“种子宝库”过程中,迈着长期痛风的腿,“攀爬”在世界上最高的地区——青藏高原,将采种子视为一件乐事。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材料一是人物通讯,材料二是新闻评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两种文体的区别。【答案】1.A2.D3.A4.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观点;然后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三个方面论述劳动对于实现梦想的意义;最后总结升华,得出“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的结论。5.①选材不同。材料一选取朱有勇科技扶贫的事例进行报道,抓住他的典型语言和典型事例,主要围绕扶贫经历和人格魅力,将人物写得丰富、立体化。材料二列举了成卫东、师延财、赵儒新等一系列材料,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②表达方式不同。材料一综合使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凸显其精神品格。材料二重在议论。通过引证、例证等论证方式论述要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论证严密,逻辑性强。③报道立场不同。材料一从群众视角出发,语言亲切自然。材料二针对性强,政治性与思想性鲜明,具有广泛的公众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只适合种植马铃薯”错误。根据原文“他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这样的气候不仅适宜马铃薯生长,且能让其品质更佳”,可知澜沧县的环境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更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错误。根据原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科技的竞争更趋激烈,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可知迫切需要的是优秀人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④段的观点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优秀品质”。A.深入考察当地自然条件,冒险选择过去鲜有人种的“冬季马铃薯”,体现了朱有勇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品质。B.顶着烈日和寒风,扎根田野数十年,体现了袁隆平脚踏实地,辛勤付出的品质。C.花费无数心血去熟悉柜台中的商品,体现了张秉贵辛勤劳动的品质。D.迈着长期痛风的腿,“攀爬”在世界上最高的地区——青藏高原,将采种子视为一件乐事,体现了钟扬爱岗敬业的品质。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根据原文第一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我们就能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可知第一段总领全文,阐述了劳动的意义,提出了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观点。 根据原文第二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建设,需要广大劳动者添砖加瓦……每一份收获、每一项成就,都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工作得来的。脚踏实地,辛勤付出,广大职工群众挥洒的点滴汗水,必将汇聚成国家发展和事业进步的壮阔长河”,第三段“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实践表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诚实劳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第四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新时代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努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结合材料二的出处“摘编自崔妍《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可知第二、三、四段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三个角度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梦想的作用和意义。根据原文第⑤段“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新征程上,广大职工群众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昂扬的姿态、进取的态度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就一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断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在新征程上赢得新的荣光、铸就新的伟业”,可知本段立足现实,总结升华,得出“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的结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从选材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根据原文“朱有勇请缨到澜沧扶贫”“经过深入考察,他发现这里很适合种植‘冬季马铃薯’”,面对“有人表面上答应要种马铃薯,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种”的困难,“他劝说村民,从10亩地中拿出2亩种植试试。不成想,这一尝试,地里结出了全村当年最大的马铃薯,足足有2.5公斤!最终,一亩地的‘冬季马铃薯’卖了5000多块钱”“扶贫路上,朱有勇坚持授人以渔”,可知材料一选取了朱有勇科技扶贫,让老百姓享受到科研成果,脱贫致富的的事例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将人物写得丰富、立体化。材料二:根据原文“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为提高拖车效率,用八年练成了一把停进车库的绝技。完成同样的运输任务,他带领的班组比别人快30%。90后核级焊工师延财,在手腕上吊两块砖,苦练焊接技巧,成为“免检焊工”,为核电机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海岛电工赵儒新,本着服务人民、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三十多年如一日,为12座小岛上237户居民的生活全天候待命,守护万顷碧波上的灯火”,可知概述了成卫东、师延财、赵儒新等一系列材料,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梦想的作用和意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朱有勇科技扶贫的事迹,“他时常头顶草帽,卷着半边裤腿,扛着锄头,脖子上搭一条毛巾,‘吧嗒吧嗒’地和农民聊天,手把手地教他们种马铃薯”运用外貌描写,“朱有勇越想越兴奋……他想到这里,不禁笑出声来”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凸显其为农民做实事的精神品格。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不惰者,众善之师也”“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田间地头,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赢得丰收。在商场店铺,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无欺,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用引证法,论证观点;“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90后核级焊工师延财……海岛电工赵儒新……”使用例证法,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两个角度阐述了劳动对于实现梦想的作用和意义,论证严密,逻辑性强。从报道立场的角度分析,材料一:根据原文“农民院士”“他跑到农户家里走访,发现很多农户住着四处漏风的篱笆房,家里只有几袋苞谷、几只鸡。看到这些,他的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掉”“我们的活儿,就是要把天拉长、地拉宽”,可知从群众的立场报道,语言亲切自然。材料二:根据原文“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我们就能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广大职工群众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昂扬的姿态、进取的态度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就一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断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在新征程上赢得新的荣光、铸就新的伟业”,可知材料二立足时代发展,政治性与思想性鲜明,具有广泛的公众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潭柘寺戒坛寺朱自清早就知道潭柘寺,戒坛寺。在《北平指南》上见过潭柘的铜图,小小的一块,模模糊糊的,看了一点没有想去的意思。有一回骑驴上八大处,赶驴的问逛过潭柘没有,我说没有。他说潭柘风景好,离八大处七八十里地,坐轿骑驴都成。我不想骑驴走七八十里地,因为我知道驴子与我都受不了。真打动我的倒是“潭柘寺”这个名字。不懂不是?就是不懂的妙。这怕是中国文法的花样;要是来个欧化,说是“潭和柘的寺”,那就用不着咬嚼或吟味了。还有在一部诗话里看见近人咏戒坛松的七古,诗腾挪夭矫,想来松也如此。所以去。这才认真打听去过的人。有人说路太难走,走到了筋疲力尽,再没兴致玩儿;有人说走路有意思。又有人说,去时坐了轿子,半路上前后两个轿夫吵起来,把轿子搁下,直说不抬了。于是心中暗自决定,不坐轿,也不走路;取中道,骑驴子。又按普通说法,总是潭柘寺在前,戒坛寺在后,想着戒坛寺一定远些——雇驴的时候,才知道去戒坛便宜一半,那就是说近一半。这时候自己忽然逞起能来,要走路。走吧。 这一段路可够瞧的。像是河床,怎么也挑不出没有石子的地方,脚底下老是绊来绊去的,教人心烦。又没有树木,甚至于没有一根草。这一带原是煤窑,拉煤的大车往来不绝,尘土里饱和着煤屑,变成黯淡的深灰色,教人看了透不出气来。走一点钟光景。自己觉得已经有点办不了,怕没有走到便筋疲力尽;幸而山上下来一条驴,如获至宝似地雇下,骑上去。这一天东风特别大。平常骑驴就不稳,风一大真是祸不单行。山上东西都有路,很窄,下面是斜坡;本来从西边走,驴夫看风势太猛,将驴拉上东路。就这么着,有一回还几乎让风将驴吹倒;若走西边,没准儿会驴我同归呐。想起从前人画风雪骑驴图,极是雅事;大概那不是上潭柘寺去的。驴背上照例该有些诗意,但是我,下有驴子,上有帽子眼镜,都要照管;又有迎风下泪的毛病,常要掏手巾擦干。当其时真恨不得生出第三只手来才好。东边山峰渐起,风是过不来了;可是驴也骑不得了,说是坎儿多。坎儿可真多。这时候精神倒好起来了:崎岖的路正可以练腰脚,处处要眼到心到脚到,不像平地上。这儿的山势虽然说不上险,可是突兀,丑怪,巉刻的地方有的是。我们说这才有点儿山的意思;老像八大处那样,真教人气闷闷的。于是一直走到潭柘寺后门;这段坎儿路比风里走过的长一半,小驴毫无用处,驴夫说:“咳,这不过给您做个伴儿!”墙外先看见竹子,且不想进去。又密,又粗,虽然不够绿。北平看竹子,真不易。又想到八大处了,大悲庵殿前那一溜儿,薄得可怜,细得也可怜,比起这儿,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进去过一道角门,门旁突然亭亭地矗立着两竿粗竹子,在墙上紧紧地挨着,足称得起“天外飞来之笔”。正殿屋角上两座琉璃瓦的鸱吻。神话说殿基本是青龙潭,一夕风雨,顿成平地,涌出两鸱吻。寺里殿很多,层层折折高上去,走起来已经不平凡,每殿大小又不一样,塑像摆设也各出心裁。看完了,还觉得无穷无尽似的。正殿下延清阁是待客的地方,远处群山像屏障似的。屋子结构甚巧,穿来穿去,不知有多少间。寺门前一道深沟,上有石桥;那时没有水,若是现在去,倚在桥上听潺潺的水声,倒也可以忘我忘世。过桥四株马尾松,枝枝覆盖,叶叶交通,另成一个境界。西边小山上有个古观音洞。洞无可看,但上去时在山坡上看潭柘的侧面,宛如仇十洲的《仙山楼阁图》;往下看是陡峭的沟岸,越显得深深无极,潭柘简直有海上蓬莱的意味了。寺以泉水著名,到处有石槽引水长流,倒也涓涓可爱。第二天清早,二十多人满雇了牲口,向戒坛而去,颇有浩浩荡荡之势。我的是一匹骡子,据说稳得多。这是第一回,高高兴兴骑上去。这一路要翻罗喉岭。只是土山,可是道儿窄,又曲折;虽不高,老那么凸凸凹凹的。许多处只容得一匹牲口过去。戒坛在半山上,山门是向东的。一进去就觉得平旷;南面只有一道低低的砖栏,下边是一片平原,平原尽处才是山,与众山屏蔽的潭柘气象便不同。进二门,仰看正殿前的平台,仿佛汪洋千顷。这平台东西很长,是戒坛最胜处,眼界最宽,教人想起“振衣千仞冈”的诗句。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桠,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徊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还是骑骡子。回到长辛店的时候,两条腿几乎不是我的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看了一部诗话里近人写的七古,由此萌生了去潭柘寺和戒坛寺游玩的想法。B.“我”去潭柘寺路途中看到山势突兀丑怪,颇感有趣,而八大处的山让人觉得无味。C.潭柘寺层折幽深,寺里殿高低错落,屋子结构精巧,群山环绕,松树茂盛,泉水涓涓。D.“我”登临两寺都经历了崎岖山路,虽然过程艰难,但是欣赏到了不一样的美景。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我”去潭柘寺时一波三折,“骑驴”和“走路”反复曲折,为后文写潭柘寺的美景蓄势。B.本文在生动描写潭柘寺风物的同时,适时插入“我”游览的所想所感,情景交融,让人回味无穷。C.本文用大悲庵殿前的“一溜儿”竹子和潭柘寺外粗密的竹子作对比,突出了寺外竹子生机勃勃的特点。D.本文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字里行间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平易闲雅的风格与《荷塘月色》迥然不同。8.请简要概括“我”去潭柘寺路上的心理变化。9.本文是如何写戒坛寺的景物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A7.C8.刚开始的时候,路上到处都是绊脚的石子,又没有景致可看,觉得自己快走不动了;中间有黯淡的环境让作者感到压抑和筋疲力尽,还有那在大风中顾上这顾不上那的窘态;最后一段路比较长,路上坎儿多,不能骑驴,但精神不错,有与人竞赛的心理,而且山势有看头,所以一直走到潭柘寺后门。9.①使用对比手法。潭柘寺被众山屏蔽与戒坛寺在平原尽处形成对比,表现戒坛寺的平旷开朗。②巧用比喻。把戒坛寺平台比喻为千顷汪洋,表现戒坛寺的开阔。③运用白描、比喻的手法,表现了三株名松奇伟苍然,引人流连忘返。【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看了一部诗话里近人写的七古,由此萌生……想法”错误。根据原文“真打动我的倒是“潭柘寺”这个名字……还有在一部诗话里看见近人咏戒坛松的七古,诗腾挪夭矫,想来松也如此。所以去”,可知“真打动我的倒是‘潭柘寺’这个名字”和“诗话里看见近人咏戒台松的七古”萌生想法的原因。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突出了寺外竹子生机勃勃的特点”错误。根据原文“又密,又粗,虽然不够绿。北平看竹子,真不易。又想到八大处了,大悲庵殿前那一溜儿,薄得可怜,细得也可怜,比起这儿,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可知此处写竹子在北平难得一见,潭柘寺外粗密的竹子更是罕见。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根据“这一段路可够瞧的。像是河床,怎么也挑不出没有石子的地方,脚底下老是绊来绊去的,教人心烦”可知,刚开始的时候因路上都是石子,不好走而感到心烦。根据原文“这一带原是煤窑,拉煤的大车往来不绝,尘土里饱和着煤屑,变成黯淡的深灰色,教人看了透不出气来。走一点钟光景。自己觉得已经有点办不了,怕没有走到便筋疲力尽”“幸而山上下来一条驴,如获至宝似地雇下,骑上去。这一天东风特别大。平常骑驴就不稳,风一大真是祸不单行。……但是我,下有驴子,上有帽子眼镜,都要照管;又有迎风下泪的毛病,常要掏手巾擦干”,可知路上除了煤窑、煤屑没有好看的景致,黯淡的环境让作者感到压抑和筋疲力尽,还有那在大风中顾上这顾不上那的窘态。根据原文“坎儿可真多。这时候精神倒好起来了:崎岖的路正可以练腰脚,处处要眼到心到脚到,不像平地上”,可知最后一段路比较长,路上坎儿多,不能骑驴,但精神不错,心情舒畅,充满了期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景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一进去就觉得平旷;南面只有一道低低的砖栏,下边是一片平原,平原尽处才是山,与众山屏蔽的潭柘气象便不同”中把“下边是一片平原,平原尽处才是山”和“与众山屏蔽的潭柘气象便不同”对比,表现了戒坛寺的平旷。“仰看正殿前的平台,仿佛汪洋千顷”中把“平台”比喻为“汪洋千顷”,运用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戒坛寺的开阔。“‘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桠,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徊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中“身躯奇伟,鳞甲苍然”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古松的动态美,“如张牙舞爪一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古松枝杈参差,引人流连忘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自《问说》)材料二: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皙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篑①,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节选自《进学斋记》)【注】①篑:用竹编成的床垫子。②土苴:糟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古人以问A为美德B而并不见其有C可耻也D后之E君子反争F以问为耻G然则古人所深H耻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周代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B.耻,指“以……为耻”,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用法不同。C.须臾,指片刻,与《劝学》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须臾”意思相同。D.掇,指拾取,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掇”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人也不了解;普通人不能做到的事,圣人也不能做到。B.古代君子在外治理百姓,侍奉师友,接待宾客;在内供养家人,教导孩子和僮仆。C.君子坚持观察万物变化的规律,来推究道德的微妙,从而一天天提升自己的品德。D.士会在吃饭时请教切肉方法,曾皙在舞雩台吹风,曾子生病时换掉大夫用的竹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1)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2)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14.作为学生,你从两则材料中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B12.A 13.(1)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2)因超出众人而做官之后,就把卓尔不群丢弃了,因为强盛有力而做官之后,就把强盛有力丢弃了。14.要多问,善问;要向各种人询问,只要他某个方面优于我们,无论贵贱高低;要时时刻刻不忘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以问为美德”是动宾结构,“而”表转折,其前B处断开;“后之君子”为后句主语,其前D处断开;“然则”解释为“那么”,一般用在句首,其前G断开。综上应在BD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耻;认为……美。句意:孔文子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我的妻子认为我美。C.正确。句意:没有片刻不在学习。/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D.正确。句意:一边拾取别人的糟粕。/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故选B。【12题详解】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人也不了解;普通人不能做到的事,圣人也不能做到”分析有误,原文“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意思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故”,因此;“贵、贱、贤”,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地位高的人、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 (2)第一个“冠”,指超出众人;“仕”,做官;“壮”,强盛有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原文“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启发我们要多问,善问;“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启示我们可以向各种人询问,只要他某个方面优于我们;原文“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启示我们“学不可以已”,要时时刻刻不忘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学问有修养人。参考译文:材料一: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材料二:古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没有片刻不在学习,因此他们的品行没有一刻不在进步。鸡一叫就起床,到了晚上才休息,在外面做官管理百姓,对待师长、朋友和宾客;在家里侍奉父母,安排家务,教导孩子,没有片刻的时间不在做事情、学道理。观天地万物的道理,来探究道德的精微和奥妙,不曾有片刻的休息,因此他们的德行每天都在进步不会停止。 古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吃饭、游玩观景、患病的时候,也未尝不在学习。士会吃饭的时候询问菜肴的烹制方法,那就是在吃饭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曾皙到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就是在观赏游玩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曾子病重的时候要求换掉(华美而光洁的)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就是在患病的时候未尝不在学习。如今的所谓的求学的人,一边剽窃别人(思想)的皮毛,一边拾取别人的糟粕,和古人相比太让人惭愧了。因超出众人而做官之后,就把卓尔不群丢弃了,因为强盛有力而做官之后,就把强盛有力丢弃了。所以后世的君子们多做官多年,就在言语、样貌、嗜好、习惯方面,和当初进取功名自认为是读书人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①杜甫其一雨映行宫辱赠诗,元戎肯赴野人期。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其二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先②无泥。只须伐竹开荒径,倚杖穿花听马嘶。【注】①这两首诗作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先前严武到行宫拜谒玄宗“真人图面”时遇雨,想起老友杜甫,写了一首绝句赠他。诗中提到严武想赴草堂拜访杜甫,一起到江边垂钓。后杜甫写了这两首绝句回赠严武。②一作“洗”。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中的“辱”“野人”是诗人的自谦之辞,“元戎”是诗人对严公的敬称。B.第一首中的“无力”紧承“老病”,又和“强”构成了转折关系,语意自然流畅。C.第二首写雨过天晴后,诗人看到了一幅云散溪清、白沙青石洁净如洗的景象。D.第二首连用“伐”“开”“倚”“穿”等动词,使诗歌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1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5.C16.①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期待;②对自然的痴迷和对自由的追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诗人看到了一幅云散溪清、白沙青石洁净如洗的景象”错,“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先无泥”,意思是不知何时雨停晴天来临,云彩散去,溪水清澈,白沙青石再无泥泞。是诗人想象之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先无泥”写雨过天晴后,诗人看到了一幅云散溪清、白沙青石洁净如洗的景象。以雨中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期待。 “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尽管诗人年老多病,但他仍然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雨映行宫辱赠诗”“只须伐竹开荒径”诗中的行宫、江边、竹林等景物,都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痴迷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由“强拟晴天理钓丝”“倚杖穿花听马嘶”可知,诗人希望能够在晴天钓鱼、听马嘶声,享受自然的美好和宁静,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马设喻,从反面论证了坚持的重要性。(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大梦初醒回到现实,内心感到失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江”是中国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作者往往通过此意象,来谈古论今、抒发情感、表达哲思。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骐骥一跃②.不能十步③.惟觉时之枕席④.失向来之烟霞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骐骥、跃、霞、萧、滚、澄、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滇”作为云南省的简称是众所周知的,但2000多年前古滇人创造的文明却A。当司马迁笔下的“滇王王印”现世,沉睡千年的古老文明逐渐苏醒。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寻古中国·古滇记》借助云南滇池周边地区的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大量螺蛳壳堆积的地层、数以万计青铜器等的发现,证明了古滇人的生活场景。《寻古中国·古滇记》首次披露的宝贵文物“不韦丞印”封泥,以及此前广受关注的一些考古证据,诸如“滇国相印”封泥、数百枚简牍等,共同表明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府已经对包括古滇国在内的云南地区实施了非常有效的行政治理。《史记》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以及考古中大量古迹、古物的涌现,证明了古滇文化最终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汇入了B的中华文明。 古滇、古蜀、云梦、河洛……这些藏在古书里的名字引发人们无限遐想。如果能穿越到千年前的古地名现场,那时人们的生活、人们的创造又是何种景象?看完《寻古中国》的一个又一个系列,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纪录片用推理想象和数字建模,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现场;用清新的文风和时尚的表达,为观众解说历史奥秘;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剪辑,让观众感悟中华先民的人生观、宇宙观,感知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A鲜为人知B多元一体19.借助云南滇池周边地区的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寻古中国·古滇记》透过大量螺蛳壳堆积的地层、数以万计青铜器等的发现,勾勒出古滇人的生活场景。20.运用三个整齐的句式构成排比,从不同方面介绍了纪录片《寻古中国》传播古滇文化的意义。【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但2000多年前古滇人创造的文明却”句意与上文构成转折,故此处填写的成语的意思应与“众所周知”相对,可填写“鲜为人知”。“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B处,结合语境“《史记》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以及考古中大量古迹、古物的涌现,证明了古滇文化最终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可知,多种文中融为一体,可填写“多元一体”。“多元一体”,多元文化和一体国家。【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大量螺蛳壳堆积的地层”中途易辙,可以把“借助云南滇池周边地区的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作为长状语,置于句前;把“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寻古中国·古滇记》”调至“大量螺蛳壳堆积的地层”句前,作其主语。二是成分残缺。“大量螺蛳壳堆积的地层、数以万计青铜器等的发现”缺少介词,在其前加上“透过”。三是搭配不当。“证明了……生活场景”搭配不当,把“证明了”改为“勾勒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用推理想象和数字建模,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现场”“用清新的文风和时尚的表达,为观众解说历史奥秘”“用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剪辑,让观众感悟中华先民的人生观、宇宙观”运用三个整齐的句式,构成排比,强调纪录片《寻古中国》从内容、形式、技巧等方面的独特成就以及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①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②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就是我们俗语里所说的“一表三千里”。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每一个网络都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我们乡土社会里,③,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④。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21.请在文中①②处补写恰当的关联词,③④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费孝通先生在这两段文字中阐释了“差序格局”,请简要分析他是如何将其阐释清楚的。【答案】21.①不是②而是③不但亲属关系如此④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22.先对比中用比喻指出差序格局特点,然后分别从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两个方面解说。【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原文“我们的格局①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②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通过比较的方式介绍“我们的格局”特点,前面是“西洋的格局”,后一分句是“我们的格局”,所以①②处的关联词语分别是“不是……而是……”。原文“在我们乡土社会里,③,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可见该句是并列或递进关系复句,由后句“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可知,前句应是“……关系如此”,该句作为第二段首句,是过渡句,本段介绍地缘关系特点,补写内容就应该由前段提取,前段的关键句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由此提取关键词是“亲属关系”,因而③处可补写为“不但亲属关系如此”。 原文“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④”,可见“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是观点句,“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④”是事实,补句④和“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是并列关系,因此应补句为“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和特点的能力。第一段文字是先用比喻形式指出“我们的格局”的特点“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然后从“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的角度解说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特点,第二段“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从地缘关系的角度解说。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是成功的第一步,只有独立才能自由地思考和行动。”所谓成长,就是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过程。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学会独立思考绽放精彩人生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是成功的第一步,只有独立才能自由地思考和行动。”叔本华说过,“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要懂得独立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亦步亦趋。因为独立思考,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马克思写出了《共产党宣言》,陈景润攻破了哥德巴赫猜想的重大难题。所以,学会独立思考,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绽放精彩人生。独立思考,让人变得更理性。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否懂得理性思考。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盲目从众、跟风的现象越来越多,比如社会上愈演愈烈的超前教育、速成教育,不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让人民愈加浮躁、急功近利、焦虑不安。所以说,在人生的旅途中,独立思考是黑暗里的光明,是迷途中的司南,是汪洋中的灯塔,会指引人民更趋理性。 独立思考,才能形成独特的具有批判精神的头脑。能独立思考的人,做事情就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拥有自己的主观见解;能独立思考的人,读书就不会尽信偏听、生搬硬套,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自己的选择和感悟。丁肇中在测电子的半径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和物理学家所推导出的结论其实不符合后,反复独立思考,并证明之前的科学家实验结果的错误。丁肇中敢于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反对专家的结论的行为是大胆的,又是可令人钦佩的。独立思考,才能思想充盈。而这样的人一定会创造辉煌,获得成功。《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上映就引人瞩目,票房迅速超过45亿。其秘密就是导演不走寻常路,独立思考,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对传统神话故事大胆改编,找到“破”与“立”的平衡点。大胆创新,打破观众对传统哪吒形象的认知,不仅融入了中国元素,还拥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可见,让思想放松,善于思考,做有独立思想的人是多么重要!可见,倘若一个人将独立思考融入自己的血液,那么他就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前行的动力,不断纠正错误,修正方向,最终胜利的抵达目的地。正是因为没有盲从权威,独立思考,袁隆平才得以摆脱笼罩了世界植物界半个世纪的“水稻谬论”的影响,从而开创出水稻杂交育种的崭新时代,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摆脱饥饿、实现丰衣足食的希望。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声音,新的时代需要有新思想的新人,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为自己搭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两部分。一是直接引用爱因斯坦的话,重点在强调独立对于成功的意义,独立是成功的先导,是自由思考和行动的前提条件。二是指出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慢慢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过程。材料强调“独立”,强调独立对于正确思考和行动的重要性,强调独立思考和行动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关键词为“独立思考和行动”,学生应该由此发散开去,确定角度、提炼观点、展开论述。真正独立,才可以自由地思考和行动,才能独立地思考和行动。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人往往对问题有自己理性、独到的见解,并且能不畏强权,不媚世俗,处理问题能科学分析、理性对待并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因此最终有所成就,能够真正地成长。写作时,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什么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是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独立的人格,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怎样才能做到独立思考,要积极获取知识,要勇于质疑和思考,要保持独立性和开放性。最后总结全文,让我们通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保持清晰的思维和坚定的立场,为个人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立意:1.独立思考,真正成长。2.独立,让思考和行动自由。 3.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开创美好未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