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406
大小:10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3-05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新形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新形势一、正确认清形势、树立危机意识1、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自1999年开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进了大众化阶段。其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使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多,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400万,增量部分主要是本科生。2004年全国有94.5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2006年430万人毕业,比2005年净增75万人,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两会时指出:中国高校学生已经超过20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19%(世界平均水平是15%),已经名副其实迈进大众化
2、时代。(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1997年以前考上大学的大中专毕业生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之后国家实行毕业生就业坚持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其就业机制为“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原来大学生是紧俏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卖方市场,现在是买方市场,双方自愿选择。(3)高校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约29%,而美国高达74%,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也都达到了40%以上,由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高,因此能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力缓解失业压力。但是我国的第三产业比例较小。但有逐年扩大的趋势。(4)大学生毕业初期失业率
3、相对较高据估算,全国至少有80万名毕业生要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将有大量青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与青年劳动力的增加速度之间将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学家将失业分成摩擦性失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大类。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变动职业而引起的失业。比如,因跳槽、迁居等原因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一般这种失业的时间很短,通常在6个月以内,而且这种失业很多时候还是劳动者的一种主
4、动或自愿的选择。总量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由于经济增长呈周期性变化,萧条时经济活动水平降低,总需求不足,总量失业往往集中表现。因此又称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等分布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这种失业一般时间较长,通常在6个月以上。特点是: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有的劳动力找不到岗位,有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总量过剩失业仍然是青年就业中的主要矛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对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
5、供求信息表明,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100名求职者只有70余个就业岗位,比如,2005年第二季度,100名求职者只有74个就业岗位,第三季度100名求职者只有78个就业岗位。但是青年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则主要是结构性失业。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发达国家这一数据为26%。从总量上来说,我国目前还不至于会出现大学生失业,青年中出现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在择业上存在观念认识上的问题等原因造成。据调查表明,有的大学生宁愿等待,也不愿到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部门、单位、地区
6、工作。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择业心态1、接受大众化就业观念国家就业政策已经制定,同学们应该接受,这个问题估计不是太大,因为已经实施5、6年了。2、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观念有较合适的单位先签约上班,自己先养活自己,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择业。3、要改变一次就业和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观念1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的日趋完善,人才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多,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人才市场和日趋完善的信息服务等软环境,将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就业渠道。所以即使首次择业不成功,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1、培养创业意识特别是富有冒险精神且能力较强者,办公司、创企业从商经商
7、可能会如鱼得水,成功的把握更大,目前我国富豪排行榜IT业占了前几名。如张朝阳、丁磊、马化腾等等都是年轻人。2、增强竞争意识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还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竞争,同学们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参加到市场经济中去,参加到竞争中去,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客观环境,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报复、理想。3、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根据复旦大学主持研究的《2004-2005年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