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

ID:83622665

大小:36.1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4-09-03

上传者:老李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1页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2页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3页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4页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5页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6页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7页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8页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9页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市苏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霍尔果斯苏港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明德”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史记·五帝本纪》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明德”不仅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更是一种施政理念,它与远古帝王、三代明王和后世明主紧密相连。这是因为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人治的社会,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其实质是追慕尧舜文武之“明德”也。孔子认为,修身是从政的前提,欲正人先正己,人君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百姓才会效法学习,社会风气也才会随之改善,社会治理才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认为,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孔子认为,明王只有达到“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这三种境界,才可以对外征伐。明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罚罪,明王征伐必然会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孔子认为,明王所进行的征伐是战无不胜的,在他看来,征伐有时是必要的。孔子还认为,明王要达到天下大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劳苦和耗费。所以《大戴礼记主言》载孔子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这里所提到的“不劳不费”是孔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文中还提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这也体现了早期儒家“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孔子认为,“明德”不仅是“明王”“圣人”为政理民的重要前提,同时还是他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在孔子看来,虞舜、商汤、周文王因有“明德”而得天下,并得到四夷的归附;相反,夏桀、商纣因失“明德”而失天下。据《大戴礼记。少间》记载,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想倡导“德政”,就要首先“发厥明德” 。他认为,舜、禹、汤、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圣王,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命于天、修德砺能,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使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在地理格局上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这样就使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有了和平的外部环境。相反,夏桀、商纣没有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连自身性命都没能保存,整个王朝也随之灭亡,所以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华夷关系了。(选自朱赞赞《孔子的“明德”观》,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德”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虞舜时期,《史记·五帝本纪》可以佐证。B.中国传统社会中,执政者的道德修养非常重要,远古帝王、三代明王和后世明主都具备“明德”。C.孔子追募尧舜文武之“明德”,认为只要有了“明德”就可以很好地为政理民,就可以处理好民族关系。D.孔子认为“不劳不费”即“内修七教,外行三至",这是“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人治社会为前提,阐述了“明德”是一种施政理念的观点。B.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更好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第一段论证什么是“明德”,最后一段论证怎样“发厥明德”。D.文章二、三、四段环环相扣,深入论述了人君、明王拥有“明德”的必要性,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孔子认为,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说明执政者道德修养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治乱兴衰。B.孔子认为明王所进行的征伐是战无不胜的,明王的战争都是为了百姓的正义之战,所以他主张明王必须征伐。C.统治者如果不能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就难以一统天下,使国家长治久安,更难以使四夷归附。D.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有“明德”,并能以德化人。这体现了在孔子的思想中政治与道德紧密结合的观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来,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摘编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三: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的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乡士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衍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已有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始终保持不变。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B. 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6.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或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失眠之夜萧红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而我,我想:“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1937年8月23日【注】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失眠为主线,贯穿朋友的愿望、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段,形散而神聚。B.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家乡秋天、“我”和三郎门前的不同景色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D.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蔓不枝,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8.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9.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并加以分析。四、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巳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并序》节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言本/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B.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C.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D.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1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弦嘈嘈如急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开始演奏时琵琶声音洪亮悠长的特点。B.“大珠小珠落玉盘”写乐声的清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C.“间关”之声,轻快婉转,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描绘了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演奏达到高潮,令人叫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咏怀【注】白居易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不觉流年过,亦任白发生。不为世所薄,安得遂闲情。【注】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内。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几乎整日坐在松下,“尽日”表明诗人不理政事,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B.第三句中的“行立”“坐卧”分别照应第二句中的“池畔行”和第一句中的“松下坐”。C.第四句以寥寥数字表现了诗人淡薄无欲、安贫乐道的形象特点。D.诗人以“流年过”“白发生”写不知不觉中光阴如水般流逝,自己已华发暮年。1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雨从头上湿到胛。(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3)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五。语言实际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世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1600多年前,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留下了一个令世人的“世外桃源”。从此,桃花源一直藏在古书里,藏在每个人心里。,陶渊明笔下的神韵在酉阳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忙碌的一年已过了三分之二,我终于在难得的假日里()。到达酉阳时,天色渐暗,酉州古城的渐渐弥漫开来,让人感受到土家族“清明上河图”的宏伟壮观与沧桑的历史情怀。在这次的旅行之中,我不仅仅欣赏到了宛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胜景,还见识到了许多令人惊叹无比的景色与历史遗迹,在太古洞,看世界奇观,探地下神秘景象,让我体会到了造物主的。桃花源,一处坐落在人间的神仙秘境,让我如此着述,让我着迷的不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雏形,更为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而迷恋。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心驰神往时过境迁古色古香神妙莫测B.神摇意夺白云苍狗原汁原味神妙莫测C.神摇意夺时过境迁原汁原味鬼斧神工D.心驰神往白云苍狗古色古香鬼斧神工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满身轻松地放下手中的琐事,抛却尘世的杂念,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士B.放下手中的琐事,满身轻松地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土,抛却尘世的杂念C.放下手中的琐事,抛却尘世的杂念,满身轻松地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土D.满身轻松地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土,放下手中的琐事,抛却尘世的杂念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让我着迷的不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原型,更为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而迷恋。B.让我着迷的不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原型,更是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C.让我着迷的不仅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锥型,更为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而着迷。D.让我着迷的不仅它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雏型,更是罕见的山水田园风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悠久的端午节,   ①   ,如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不难看出,经过时间之河的沉淀,这一古老节日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制形状不一、口味各异的粽子,参与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端午节就像一根纽带,  ②   ,体现了中华民族从过去到当下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传统节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关联,虽然岁月流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依旧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润泽。今年端午节,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一些地方    ③    ,这些线上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让祛病防疫的节日内涵进一步彰显。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国情怀,端午节俗中蕴藏的这些传统精神在同心抗疫的当下得到了进一步诠释。传统节俗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年来,不论是《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热播的纪录片,还是各大博物馆热卖的文创产品,抑或是诙谐幽默的文物说唱,都在不断满足人民日趋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也让更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熟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华文化滚滚向前的强大内驱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文脉传承历久弥新,滋养我们的文化自信。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六、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人,投向学校的“风采榜”,总会看到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人:他们有“ 学会感恩,学会吃苦”的人,有“高格调生活”的人,有“高质量学习”的人,有“经得起挫折和困难,自强不息”的人,有“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人,有“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的人,有“在音、体、美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评选“学生风采”活动又开始了,请你推选一个人或一个人物群像,以“我心中的风采人物”为主题,写一份800字以上书面推荐材料。可以推选别人,也可以推选自己,对推选人物要有“肖像细节描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