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2594
大小:1.53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4-09-03
《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和田地区洛浦县期中教学情况调研地理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值为100分。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数字标号涂黑。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下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恒星周围“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示意图,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质量大小。2019年7月3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距离地球约31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超级地球”,它围绕一颗比太阳小得多的M型红矮星运行,每55.7天运行一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超级地球”()A.与M型红矮星的轨道半径大于1B.与M型红矮星的轨道半径小于1C.四季更替周期比地球慢D.表面温度一定高于地球2.由图可知,“生命宜居带”中的天体可能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这些天体有() 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适宜的温度③形成液态水的外部条件④适中的体积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1.B2.D【解析】【1题详解】由图示信息可知,恒星质量越小,生命宜居带距离恒星越近;由材料信息““超级地球”围绕一颗比太阳小得多的M型红矮星运行”可知,“超级地球”与M型红矮星的轨道半径小于1,A错误,B正确。由“每55.7天运行一周”可知,四季更替周期比地球快,C错误。“超级地球”位于宜居带上,说明温度适宜,但与地球温度关系不能判断,D错误。故选B。【2题详解】由材料信息“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大小”可知,在这个宜居带中,之所以可能出现生命,主要是因为与恒星的距离适中,使其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②正确;适宜的温度使其表面的水多以液态存在,形成辽阔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及地下水,而海洋又是孕育地球上早期生命的摇篮,③正确,D正确。从材料中没有获得生命宜居带中的天体的体积和质量,所以不能判断大气情况,①④错误,ABC错误。故选D。【点睛】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表面温度适宜;温度适宜,有液态水的存在;适宜的大气条件。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车探测器——“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祝融号”利用4片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为其正常运转提供能源供应和保障,进行火星科学探测。下图为地球、火星相关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质量体积大气密度与日平均距离大气成分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表面均温地球111.00149.6N2、021年23时56分15℃火星0.110.150.01227.9CO21.9年24时37分-23℃注:质量、体积和大气密度都以地球为1。与日平均距离单位:百万千米。3.“祝融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大气密度B.与日平均距离C.大气成分D.公转周期 4.对“祝融号”信号传输影响最大的是()A.火山喷发B.雾霾天气C.太阳活动D.太阳辐射【答案】3.B4.C【解析】【分析】【3题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可知,火星与日平均距离比日地距离大,单位时间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地球少,需增大“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以获得更多光照来发电,从而满足探测车的能量需求,其他B正确;与其他因素无关,排除ACD。故选B。【4题详解】分析可知,“祝融号”探测车信号的传输主要依靠无线电通信,当太阳活动爆发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C项正确。火山喷发、雾霾天气及太阳辐射对无线电信号传播影响较弱,ABD项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其类型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太阳活动高峰年时,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以太阳射电爆发(太阳的电磁辐射急剧增加)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这些辐射能到达地球,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5.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C.甲是古生代,乙是新生代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6.乙地质年代的末期()A.裸子植物开始出现B.恐龙灭绝C.出现被子植物D.爬行动物盛行 【答案】5.B6.A【解析】【5题详解】图中显示,甲地质年代的典型动物为恐龙,恐龙是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的典型代表,因此甲是中生代;乙地质年代位于中生代以前,其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晚期出现两栖动物,应为古生代,因此B正确,ACD错,故选B。【6题详解】读图可知,乙地质年代末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A正确。图中显示,恐龙繁盛于中生代,灭绝于中生代末期,而乙地质年代恐龙还没有出现,B错误。图中显示,被子植物出现在甲地质年代(中生代),而乙地质年代为古生代,C错误。爬行动物在甲地质年代(中生代)盛行,而乙地质年代为古生代,D错误。故选A。【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7.图中表示水圈的是A.AB.BC.CD.D8.图中A圈层A.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B.是一个规则但不连续的圈层C.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D.由坚硬的岩石组成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②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0.大气中尘埃物质的作用和影响不包括A.影响太空中的航天器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C.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D.促进云雨的形成【答案】7.B8.D9.C10.A【解析】【7题详解】A.A为岩石圈,A错误;B.B为水圈,B正确;C.C为生物圈,C错误;D.D为大气圈,D错误。故选B。【8题详解】根据上题判断,A为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正确;地球上无连续且规则的圈层,A错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B错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是大气圈,C错误。故选D。【9题详解】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①正确;空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②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给地球起到保温作用,③正确;二氧化碳是分子,不是元素,④错误。故选C。【10题详解】A.大气中尘埃物质不能影响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A符合题意;B.大气中的尘埃物质能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降低,B不符合题意;C.大气中尘埃进入人体后会危害呼吸道和肺部健康,C不符合题意;D.大气中尘埃作为凝结核,可促进云雨的形成,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们呼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如果大气中缺少二氧化碳,地球表面温度将下降至零下10摄氏度以下,而地球将不在具有适合的温度来保障生命的发生、发展。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不可缺少的。图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乙中()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是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12.每年的7月份,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A.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增加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答案】11.D12.A【解析】【11题详解】据图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对其进行削弱,其中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被吸收,A错误;②是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C错误;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极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长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故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8月份出现伏旱天气,在此期间,降水较少,光照强,蒸发旺盛,故这时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①太阳辐射以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正确;②表示地面辐射,7月该地温度较高,夜间温度不会过低,B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7月该地温度较高,夜间温度不会过低,也不用提高土壤温度,C错误;“黑色”可以削弱到达大棚内部的太阳辐射,使得内部温度相对较低,不能增加④,D错误。故选A。【点睛】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若此图表三圈环流中的高纬环流,甲、乙为近地面,则可能出现锋面的地方是( )A甲B.乙C.丙D.丁14.若此图表示由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且甲、乙为近地面,则气压最低的为( )A.甲B.乙C.丙D.丁【答案】13.A14.C【解析】【13题详解】若此图表三圈环流中的高纬环流,甲、乙为近地面,则甲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乙为极地高气压带,因此可能出现锋面的地方是甲。答案选A。【14题详解】若为热力环流,则丁处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而甲处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结合垂直方向气压随高度逐渐降低可知,丁>甲>乙>丙,故答案选C。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2021年1月6日,我国云南西部横断山脉地区上空一道一道的云层如同“薯条”纵向平行状态排列,看上去十分奇特(下图中白色为云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与我国其他区域相比较,该区域容易形成“薯条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季风B.河流C.植被D.地形16.仅考虑山谷风的影响,该区域“薯条云”发生时间、位置、原因组合正确的是()A.白天山谷上空山风B.白天山脊上空谷风C.夜晚山脊上空山风D.夜晚山谷上空谷风【答案】15.D16.B【解析】【分析】【15题详解】云层是水蒸气遇冷凝结产物,横断山脉地区山河相间分布,这种地形中,潮湿的空气先是被高耸的山脉抬升得足够高,这样一来水蒸气抬升变冷就会冷凝形成云,但空气一旦经过山脊后,就会在海拔很低的河谷下沉,气团在下沉时升温,从而阻止云层的形成,直到另一山脊将空气再次强迫气团上升,如此循环最终形成了整齐排列的云层,即薯条云,D对。其他不是横断山区的特有因素。故答案选D。【16题详解】云层的形成需要气流沿山坡抬升到高空,由谷风带动。由于白天吹谷风,且在山脊上空遇冷凝结成云,B对。故答案选B。【点睛】山谷风的风向: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二、综合题,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公元前111年设立张掖郡,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立扩大了汉朝对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影响,促进了新疆统一于汉朝;将河西游牧区建设成为农业区,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方便条件;发展了河西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创造了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下图为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区域图。(1)从地理角度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经过河西走廊的原因。(2)说出河西四郡分布的共同区位条件。(3)推测河西走廊较为丰富的两种可再生能源并阐述其原因。【答案】(1)北部为内蒙古高原,以沙漠为主,气候较为干旱;南部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气候较为寒冷,可通行时间短;河西走廊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农业发达。(2)区位条件:位于祁连山北麓冲积扇,地形平坦;绿洲处(河流经过),水源充足。(3)太阳能: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强。风能: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狭管效应明显;植被稀疏等。【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线路建设的条件、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条件,旨在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方面的学科素养。 【详解】(1)商道多选择在水源相对充足,地势相对平坦,风沙危害较少,粮食供给相对充足,聚落相对较多的地区。由图示信息可知,河西走廊北部为内蒙古高原,沙漠广布,气候比较干旱;南部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气候较为寒冷,可通行时间短;河西走廊地处祁连山北麓,多冲积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较为发达,为丝绸之路开通提供了基本的地理条件。(2)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城市多布局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地方。由图示信息可知,河西四郡多布局在祁连山北麓的河流出山口,这里多冲积扇分布,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且有河流经过、绿洲分布,水源充足。(3)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西走廊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冬季,该区域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且风向与河西走廊走向一致,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强劲,风能资源丰富。【点睛】18.读地层与化石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甲、乙、丙、丁地层中最老的是____层,最年轻的是____层。(2)推测地点3地层比地点1少的原因____。(3)若地点1甲地层含有煤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若地点2乙地层含有珊瑚化石,当时的古地理环境为____。【答案】①.甲②.丁③.①当时地点3为高地,没有接受沉积,不能形成乙地层;②当时地点3接受沉积形成乙地层,后被外力侵蚀掉。④.暖生的陆生环境⑤.温暖的海洋环境【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岩层缺失的原因及煤炭、珊瑚形成时的地理环境。【详解】(1)读图可知,该地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甲、乙、两、丁。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居上;但自然界的地层往往错综复杂,有的地层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该题没有明显信息提示,说明属于正常情况,所以最下方的甲地层形成年代最早,最上方的丁地层形成年代最晚。(2)由图可知,地点3缺失乙地层。地层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形成该缺失地层的时期,该地地势高,无法沉积形成该地层;或是该地沉积形成了该地层,但后来外力作用被侵蚀掉了。 (3)由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由地质历史时期的森林埋藏到地下经过长期演变转化而来的。甲地层含有煤炭,说明当时的古地理环境适合森林生长,故可能为暖湿的陆生环境;珊瑚为热带海生生物,其化石指示温暖的海洋环境。【点睛】1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B两处比较,____处气温较高,____处气压较高。(2)B、D两处相比,____处白天气温较高,____处夜间气温较高。(3)图中表示的是____锋天气过程,该锋活动能形成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发生的____灾害。(4)受该天气系统影响,B处锋面过境时的天气是____【答案】(1)①.B②.A(2)①.D②.B(3)①.冷②.沙尘暴(4)阴雨、刮风、降温天气【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大气受热过程,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小问1详解】晴朗无云的地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云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温度低,导致昼夜温差大;多云的地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云层的反射作用),温度低,夜晚多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温度高,导致昼夜温差小。图中A受冷气团影响,B受暖气团影响,所以B气温高、气压低,A处气温低、气压高。【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D处为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B处为阴雨天气,夜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好,夜晚气温较高。【小问3详解】 图中表示的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是冷锋天气过程;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暖气团水汽少,此时我国北方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地面裸露、植被少,该锋面活动能形成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发生的沙尘暴灾害。【小问4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