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1031
大小:49.0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4-09-03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棠湖外国语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一期末模拟检测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化的重要功能是文以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可谓登高一呼,山鸣谷应。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自不待言。“君子”一词,在《孟子》中出现82次、在《荀子》中出现了304次,其推波助澜,可谓不遗余力。与儒家学派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说“君子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墨子·尚贤》);韩非子说“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虽然诸多思想观念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如何看待君子人格这一点上,两者却颇为一致。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道德经·三十一章》);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凡此种种,无不表明道家学派对君子人格的认同和称许。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其中广为人知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佳概括。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在此后中华文化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不仅在汪洋浩瀚的历代典籍中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缘于“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 (《礼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诗经》)的观念。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当今社会尽管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山村老农,也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像血液一样涌动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之点和闪光之源,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材料二:如果说圣徒、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权力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并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新君子群体”产生。新君子群体通过推广“六经”,强调仁爱精神,播下了人文思想的种子。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等等。当然,君子毕竟是楷模、典范和高标,做个君子自然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当然,对于君子的内在要求更为恢弘、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哪里有君子的身影,哪里就播撒了君子文化的种子。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培养新一代有操守、有担当、有襟怀、有胆识、有雅趣的新君子,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悲悯情怀、生命意识和人文素养。传承君子文化的优良基因,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失去了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改造了“君子”概念的内涵,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他一生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B.“君子”概念的内涵经孔子的改造不断丰富,其他学派虽然与孔子的主张不同,但对君子人格都表示认同赞许。C.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使“君子”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而成为济世的高标。D.有人认为,君子是百无一用的文弱书生,是腐儒书生的代表,缺乏血性和勇武,这是对“君子文化”的误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往今来,君子人格对人们影响深远,它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认同和尊崇,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君子文化。B.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做人做君子已成为我们的祖训,至今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C.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D.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当下的君子文化日趋衰落,所以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3.结合材料,下列说法中属于“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C.有力如虎,执辔如组。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上的异同。5.材料二作者认为“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请结合两则材料阐述理由。 【答案】1.B2.A3.D4.①相同: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君子人格的内涵和意义。②不同:材料一主要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角度来展开论述;材料二主要从君子文化对君子内外的规定及传播君子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论述。5.①君子人格在当今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具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做人的圭臬;②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君子文化能够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③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他一生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错,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可知,原文是假设关系,答案省去了假设的前提,变成了既成事实,未然说成已然。C.“从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修养的践行者”错,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所推崇”可知,春秋时期的君子仍然指政治上的统治者,只不过不再“纯粹”,道德修养的践行者也可被称作君子。D.“这是对‘君子文化’的误解”错,根据材料二最后1段中的“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可知,选项偷换了概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奉为自己做人行事的信条”错,根据材料一第6段中的“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可知,选项扩大范围。C.“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错,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可知,选项把充分条件当作了必要条件。D.“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才使得……”错,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可知,该答案以偏概全。 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是对君子生活的规定。B.是说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是对君子言谈举止的规定。C.是说强健有力如猛虎,手执缰绳如丝带一般轻松,是对君子动作力量的规定。A、B、C三项都是对君子外在的要求。D.是说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改正它,是对君子修身养性的规定,属于内在。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前六段“‘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由孔子孕育培养、诸子百家呵护成长的君子人格……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景从”“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君子概念历久而弥新,至今仍保存着旺盛的生命力”从君子人格的发展及不同时期人们的接受程度的角度展开论述君子人格的内涵;最后一段“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阐释了君子人格的意义。材料二前四段“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君子文化对于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主要从君子文化对君子内外的规定的角度论述君子人格的内涵;第五段“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从传播君子文化的角度阐释君子文化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从相同和不同两个角度分别概括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人群,包括社会底层老百姓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概括出:君子人格在当今不同阶层的人群中具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做人的圭臬结合材料二“君子文化的式微,源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概括出:当下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君子文化能够帮助人们确立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缓解现代性焦虑,树立人文精神信仰。 结合材料二“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最好的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概括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嵇康墓前的榆树程相崧(1)雪还没有化尽,便迫不及待地上了石弓山,去拜访你。据说这里就是你被杀的地方,一山瘦峭的石头,石头中间绝少新鲜的树木,只是零星长着些灰色的榆树。地面上细碎的石块儿也硬硬地扎着人的脚,让人想起你佯狂下砸不断、压不弯的骨头。(2)终于到了南麓的那座墓了,平平常常的一个坟头儿,高不过一尺。朋友从行李包里取出一瓶酒,给你斟上一杯,缓缓地洒在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肃穆,正像是你被司马氏的禁军押解而来的那个早晨吗?你潇洒地走在队伍的前头,衬得后面那些人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了。那天的阳光也像今天的一样灿烂吗?面对死,你又一次想到了生。这也是你反反复复思量过多少遍的问题,你不想死,是的,活着多好啊!只要活着,只要可以弹弹琴、喝喝酒,就足够了。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3)在冬日里,你墓前的那些榆树枝桠指向干冷的天空,黯淡的树皮刺进我的眼眶。这些树不正是你的写照吗?它们不想像奇花异草一样生长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只愿自由地生长在这山林野洼里,吸着流逝的辰光,让盈盈的生命在风中汛潮般起伏。它们粗糙的皮肤,粗粝的叶子,粗壮的树干,整个轮廓也是粗线条的。不如法桐俊美,不如合欢婆娑,不如松柏骨鲠,不如胡杨乖戾。它们抱朴守拙,对这个世界恭敬而谦卑。(4)你不也是一样吗?你不像阮籍那样愤世嫉俗,发些“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癫狂。你没有野心,甚至不愿去弄懂什么是政治。你从来不去追名逐利,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你也是抱着宽和的态度,容忍他们。你像一棵榆树一样回味着上一个春夏,企盼着下一个春夏,与世无争,无悲无喜。可偏偏有层层叠叠的飞虫、爬虫来折磨你,它们黏在你的身上,丑陋、肮脏、龌龊……它们爬上你挺拔的树身,飞上你如盖的树冠,无休止地纠缠……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要活得自由自在、顶天立地。这就是罪过。在中国,想要自由坦荡地做一个人太难了。试问哪个铮铮君子的周围不是总围绕着抹也抹不去的小人?(5)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多少文人卖身求荣,投靠在强权者的脚下。对你来说,只要变一变节操,别说是求得活命,就是荣华富贵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儿。可是正应了那句古话“榆木疙瘩不开窍”,你不愿像杨柳一样妩媚地俯伏低垂,也不愿像藤蔓一样匍匐在地。你虽然外表柔和,可内心却是强硬的。 (6)当初,你在家境贫困的时候,常跟向秀一起在大柳树下打铁。有一回贵公子钟会前来访你,要知道人家是慕名而来,可是你只管打铁,毫不理会。钟会正欲尴尬地离去,你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懊丧失望,气呼呼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你们便结了怨了!这个口蜜腹剑的小人,在适当的时机给图谋篡位的司马昭进了谗言。他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康为虑耳。”司马昭听了以后彻夜难眠了,失眠几天之后,他下令将你杀掉。(7)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乏,你的长相、身材已经无从考证。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它们不会察言观色,在春天,它们毫无悦目闪亮的色彩,而是一树葱郁。(8)另外,它们不会像梧桐一样在树心留下空隙,在骨子里留下“小九九”。这一点只要锯开树身就能一目了然。蹲在榆树的树桩前,仔细观察每一棵榆树的年轮。我们不得不对它们生命的崇高和严谨肃然起敬。它们的年轮总是那么的细,一道紧挨着一道,密密匝匝。除了傲岸的个性,坚韧的骨骼,再就是折也折不断的韧性。榆树的表皮跟树干之间有一层坚韧的组织,湿的时候摸上去滑滑的、黏黏的,它们是榆树的“筋”。(9)你就是那样坚硬、坚韧地生长着,并想一直这么生长下去。你不想死,你想像这榆树一样在太阳下展现亮丽灿烂的颜色。你的多灾多难,实在首先因为你的硬骨头。你的骨头像榆树的木质一样,长得最实在,最硬。(10)那天,你就要被押赴刑场了。众多的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把你留下来教他们弹琴咏诗。那是一个血霞满天的黄昏吧,你请求军士给你把琴,军士竟然答应了。你又一次拨动琴弦,一曲《广陵散》越过树梢,在黄昏中红色的穹庐下回响。人们在琴声中听到了你竹林间不羁的长啸,听到了你大柳树下鼓风锻铁的声音……(11)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那些榆树。你死了,可是你的精魂却在这荒凉的山上长成了这一棵棵树,高高地朝天上生长,没有大腹便便者,没有张牙舞爪者,没有攀龙附凤者,更没有低眉匍匐者。它们抵抗着成群的害虫,直面着闪电雷火,在那里形成一道人生风景。像一个个铮铮汉子,站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将白色的骨头与脚下的山岳铸成一体。渺小肮脏的虫子只要奈何不了山岳,便奈何不了它们。(选自《散文百家》383期,有删改)文本二:不论你艺术。上是什么主义什么派,风格上是婉约还是豪放,类型上是先锋实验还是传统的卫道者,拿出来的东西终得是有着鲜明个性和丰沛情感、真实自如而有些独到体悟的。故而在我看来,好散文应该是浑身洋溢着“真性情”:表露着真实的自我和心灵,吟咏着作者的个性和特识,饱蕴着歌者的深情与大义。(摘编自姜俐敏《在你心上,也在我们身旁》)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寄寓了作者对嵇康朴素生活理想被扼杀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之情。B.魏晋时期政权动荡,小人成群,而嵇康行止高洁,对掌权的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集团所不容。C.嵇康的悲情遭遇与时代息息相关,作者感动于嵇康从容赴死的慷慨壮举,同时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D.嵇康刑前的一曲《广陵散》,既是其竹林长啸的回响、鼓风锻铁的余音,更是穿越千年而不朽的历史绝唱。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描写了山上灰色的树木和坚硬的石头,寥寥数语,颇具深意,既营造了独特的环境,也暗示了嵇康的个性特点。B.第(2)段虚实结合,作者将眼前凭吊之景与昔日嵇康赴死之状巧妙联系起来,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C.第(6)段交代嵇康与钟会交恶的原因,刻画了钟会的小人嘴脸,而司马昭之所以彻夜难眠,是因为对钟会的进言表示怀疑。D.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嵇康与阮籍进行对比,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嵇康的由衷赞美,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8.文章借榆树表现了嵇康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9.对于文本二中所说的“真性情”,作者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案】6C7.A8.①抱朴守拙,恭敬谦卑;②淡泊名利,宽和容忍;③追求自由,自在坦荡;④傲岸挺拔,坚韧不屈。9.①借对嵇康墓的凭吊拜谒,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褒贬人物,直截了当,爱憎分明,表现对生命本真的探求与思考;②将榆树的特点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个性认知与评价;③全文以第二人称来指称嵇康,多用呼告,拉近与抒情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情深意切,富有感染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理解有误。这一点从文章中看不出来,有对嵇康死的惋惜之情。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B“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错误,第二段对于嵇康的描述是作者的想象,并非“再现”“真实。C.“是因为对钟会的进言表示怀疑”错误,司马昭彻夜难眠的原因是该如何处置嵇康。D.“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错误,文章中将嵇康与阮籍进行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嵇康,并非对阮籍尽心批判。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它们抱朴守拙,对这个世界恭敬而谦卑”可以得出:抱朴守拙恭敬谦卑。根据“你没有野心,甚至不愿去弄懂什么是政治。你从来不去追名逐利,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你也是抱着宽和的态度,容忍他们”可以得出:淡泊名利,宽和容忍。根据“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要活得自由自在、顶天立地。这就是罪过”可以得出:追求自由,自在坦荡。根据“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它们不会察言观色,在春天,它们毫无悦目闪亮的色彩,而是一树葱郁”可以得出:傲岸挺拔,坚韧不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探究的能力。文本一中“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你不也是一样吗?你不像阮籍那样愤世嫉俗”“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你就是那样坚硬、坚韧地生长着,并想一直这么生长下去”等内容都是作者凭吊嵇康的感受,通过自身的感受,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感受,对于嵇康、阮籍等人的评价直接而有力,爱憎分明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真的探求与思考。“在冬日里,你墓前的那些榆树枝桠指向干冷的天空,黯淡的树皮刺进我的眼眶。这些树不正是你的写照吗”“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你死了,可是你的精魂却在这荒凉的山上长成了这一棵棵树,高高地朝天上生长,没有大腹便便者,没有张牙舞爪者,没有攀龙附凤者,更没有低眉匍匐者。它们抵抗着成群的害虫,直面着闪电雷火,在那里形成一道人生风景”等内容,作者将嵇康融于榆树,把榆树的特点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据说这里就是你被杀的地方”“给你斟上一杯,缓缓地洒在地上”“你墓前的那些榆树枝桠指向干冷的天空”,采用“你”这个第二人称来称呼嵇康,直接的称呼,消弭了历史的隔阂,把自己和嵇康的距离拉近,情感真切而富有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回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优之/不闻能强谏也/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赠予其谥号的朝廷是肯定其作为的。 B.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C.使者,原指受命出使的人。文中泛指奉谕办事的人。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的丧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因为他言行不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2)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14.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答案】10.C11.B12.D13.(1)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2)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14.①三人崇尚勇力。②无视长幼间的礼仪。③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臣高士奇说:“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晏子显君”主谓宾俱全,“显”是使动用法,使……显扬,“君”是宾语,宾语后断开,排除AB;“与管仲后先”是“辉映”的状语,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错误,文中无引申,就是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晏子言行不一”与“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因果关系,“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是因为他认为晏子没有尽力劝谏君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不子若”“不子逮”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若子”“不逮子”,比不上你,赶不上你;“让”,谦让;“是……也”,判断句,“是”,这;“然而”,这样却。(2)“嗣世”,继位;“叠经”,多次经历;“匡正”,匡扶纠正。【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可知,晏子认为这三个人仅仅是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都崇尚勇力,都认为自己有勇力,而“二桃三士”必然有一人得不到桃子,自然就挑起矛盾。由“无长幼之礼”可知,这三人是不讲长幼的礼让的,所以面对“二桃”是不会谦让的。由“何不计功而食桃”来看,景公让这三人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而三人势必谁都认为自己应该吃这个桃子,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而相互斗杀。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只能踏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两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觉得晏子的言论很多是可以采纳的,那些好多都源自老子的学说。然而他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可以这样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早寒有怀①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②,平海夕漫漫。[注]①当时作者正在长江下游漫游求官。②此处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双方是隐居和入世的不同选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点题。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B.首联借景抒情,以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的深秋景象,引起客居思乡之情,很自然地进入颔联。C.颔联“我家”一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自豪,“遥隔”一词让人体会到诗人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深深哀伤。D.颈联虚实结合抒发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诗人的思乡;“归帆天际看”想象家人遥望天际归舟,盼望自己回家。16.从孟浩然的《早寒有怀》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来看,两位诗人在归隐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孟浩然迷惘拿不定主意。尾联“迷津欲有问”诗人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表明自己正处在就此归隐还是继续奔走求官的“迷津”中;“平海夕漫漫”,借景抒情,以漫漫无边的江水、昏暗的天色烘托自己迷茫的心情。②陶渊明坚定归隐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表现出对官场的强烈抗拒,将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将在官场中的自己比作被困住的“羁鸟”“池鱼”,感觉官场是牢笼;并描绘了恬静闲适、自由放松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强烈赞美和热爱。【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自豪”错误,颔联的是说“我的家乡,在那襄水湾,远隔此地,犹在楚天云端”,诗人把“我家”比作在“楚云端”,结合注释①“当时作者正在长江下游漫游求官”,突出距离之远,抒发了思乡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孟浩然《早寒有怀》的尾联是说“迷茫中想寻问,我的出路在何方?日落黄昏看不清,齐岸的江水浩漫漫”。尾联通过化用典故和借景抒情巧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是借用孔子使子路问路的典故,生动点出孟浩然内心的迷茫,即处在选择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之中。“平海夕漫漫”借景抒怀,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诗人以这样的景色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自己此时的迷茫愁苦的心情。 而陶渊明则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热爱田园生活、欣然归隐的情怀。陶渊明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同时,陶渊明还描绘了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田园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充满了无穷的情趣。让人可以从中真切感受到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喜爱与怡然陶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了比喻,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③.为国以礼④.其言不让⑤.笠是兜鍪蓑是甲⑥.雨从头上湿到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瞬、笠、兜鍪、蓑、胛。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校人才培养理应心怀国之大者,具体到国学专业,就需要在新时代找准定位,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国学专业人才。因此,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正是通过兼容并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最终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华文化;也正是通过中国古代各民族的互译互通、互谅互解,才最终汇成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新文科旨在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要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就应该是这样的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培养这样的新时代国学专业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需要着力推进。我们需要创新管理制度,建立本硕博顺畅衔接的培养机制;需要促进学术实践力度,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之间隐藏的潜在联系;更需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将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深度整合,实现知识整合和价值涵养的有机统一。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守正出新口耳相承不容分说日暮途远B守正出新一脉相承毋庸置疑任重道远 C守正不挠一脉相承不容分说日暮途远D.守正不挠口耳相承毋庸置疑任重道远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需要加大学术实践力度,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隐藏的潜在联系。B.需要促进学术实践力度,在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隐藏的潜在联系。C.需要促进学术实践力度,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D.需要加大学术实践力度,在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激活学生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就要求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要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要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C.这就要求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D.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角度。【答案】18.B19.D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守正出新:在坚持继承人类所创造和积累文明基础上进行创新。守正不挠: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语境是说中华文化的继承何创新,应填“守正出新”。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时代相传承袭下来,比喻人或事物间的传承关系。口耳相承:比喻接受传闻。语境指文化的传承,应填“一脉相承”。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根本没有怀疑的余地。不容分说:不容人分辨解释。语境指无需怀疑,应填“毋庸置疑”。任重道远:任务很重,路途遥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日暮途远:天快黑了而路途仍然遥远,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语境指培养人才之路遥远,应填“任重道远”。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有三处语病:“促进……力度”搭配不当,改为“加大……力度”; “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成分残缺,句首缺失介词“在”;“隐藏的潜在”语意重复。只有D项对三处错误都做了正确修改。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这就要求……”与上文“因此,新时代的国学专业人才应该在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怎么做)相承接更流畅自然,排除BD;根据上一个句子“在……的高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逻辑,“从……的角度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句式上与之更匹配,且后文话题为“中华文化”,上句也应该落脚到“文化”,排除A。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请据此解释下面这个材料中的现象,不超过100字。一个捷克的留学生朋友,有一次跟我聊天,他小心翼翼地问我:“在中国,每个人都用微信‘朋友圈’吗?”我告诉他,几乎每个人都在用。他皱着眉头一脸疑惑,表示“朋友圈”的规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只能在朋友间可见,而且评论必须在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可见。然后他举了Facebook的例子,说他更习惯于广场式的社交软件。【答案】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中国人“朋友圈”的规则上,只能在朋友间可见,而且评论必须在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可见。现代西洋社会的结构是“团体格局”,是个人通过团体发生相互的联系。表现在捷克留学生举的Facebook的例子,说他更习惯于广场式的社交软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运用能力。首先,要明确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和现代西方的不同之处,然后在材料中找到相对应文字,概括成句。从“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可归纳: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材料找出体现这一结构的内容:“‘朋友圈’的规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只能在朋友间可见,而且评论必须在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可见。”概括整理答案。 “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归纳:现代西洋社会的结构是“团体格局”,是个人通过团体发生相互的联系。结合材料内容:“然后他举了Facebook的例子,说他更习惯于广场式的社交软件。”概括整理答案。22.课内文言文翻译。(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1)乡里的小吏狡猾奸诈,借此向百姓摊派有关费用,每责求一头蟋蟀,就倾尽好几户人家的财产。(2)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猾黠”,狡猾奸诈;“假”,借;“丁口”,百姓;“倾”,倾尽。(2)“谨”,重视;“申”,反复地开导;“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负戴”,背着、顶着东西。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中借助红烛表达了对理想的困惑和追求。其中以下两个诗句颇耐人寻味:(1)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2)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菜根谭》中有言:“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身涂。”在很多时候,负重的心态,往往成为束缚人们的枷锁。求胜的好胜心,往往导致不理想的结果。而倘若拥有云淡风轻,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享受过程的精神,方能轻松而自在的徜徉于人生旅途中。 心理学家将为达目的而患得患失,焦虑不堪的心态称为“瓦伦达心态”。瓦伦达作为一位钢索表演者,正是因为对胜利的迫切追求,对成功后观众的鲜花与掌声的迷恋,对自身失败后可能名誉全失的惶恐,对自尊心遭受强烈打击的糟糕后果的过分关注,才不幸失足身亡。这种种因素,仿佛恶魔,紧紧扼住他的咽喉,最终窒息。因此,与其受到诸多因素干扰,而惶惶不可终日,不如放下负重的行囊,只看行路过程中的美丽风景,潇洒坦荡的往前走,这样的心态才是正确的心态,这样的过程也是最令人享受的过程。 还记得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安详澄澈,便是抵达天堂最好的阶梯。”是的,要想去除瓦伦达心态,做到内心的安详与澄澈,就要对自身有精准的定位,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拥有放松的心态,才能有收获与进步。 回溯漫漫历史长河,“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依然在人们耳边回响。于千万军队围困之际,项羽陷入困境。想到江东父老们面对自己铩羽而归的失望,想到子民们对自己的期盼与信心,他难以忍受无数次成功中这唯一的失败,于是挥剑自刎,血染长河。倘若项羽能不计较后果,勇渡江东,重振旗鼓,或许“卷土重来未可知”。但这种只能赢不许输的瓦伦达心态,最终将他拖向深渊,陷于泥潭无法自拔。目遇当下,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却不受这种心态驱使,最终成为一代名家,妙手回春,福泽万户。他在已经拥有崇高的声誉之下,却依然接受每一次大风险手术,不计得失。在一次切除巨大肝脏肿瘤的手术中,有人问他:“你已经功成名就,何必冒这么大风险?”他却笑着说:“我只是一个吴孟超罢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凡、平常之心,不要过分看重自己与结果,才能真正的享受过程,欣赏到沿途的繁花与绿草。林清玄说过:“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瓦伦达心态不应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我们应如智者般多一些过程享受,少一些结果考量;多一些单纯,少一些负重。莫问收获,但求耕耘,尽得清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来自闻一多《红烛》中的两句话,“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为着“创造光明”,宁可自己“灰心流泪”,这是一种大爱、是伟大的牺牲、奉献精神,这样的结果是有意义,是高尚的,是值得追求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则强调注重“耕耘”的过程,不问“收获”的结果,也就是“过程”比“结果”重要。“联想和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则意味着要从两句话中感悟道理,产生联想,并联系生活体验来进一步思考其意义,从而写出一篇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的好文章。 写作时可以从这两句话中的任意一句出发思考立意。比如选择第一句,强调追求的价值,可以联想与之有关的人物,像岳飞、林则徐,李大钊等革命前辈,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当今的消防战士、航天员们等等,写作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表明这种牺牲、奉献精神是从古就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发展并创造辉煌的精神动力。如选择第二句,则可以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入手,论述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更看重“耕耘”,如果过于功利,看重“收获”,反而不容易成功。当然,也可以综合两句话进行辩证分析,谈什么情况下要追求结果和价值,什么情况下更注重过程。立意:1.“红烛”精神映照中国。2.享受过程,不问结果。3.燃烧自己,奉献光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