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8343
大小:1.39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4-09-03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地理试题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至此,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飞船经过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变化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飞船返回地球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着陆地区年太阳辐射比北京弱B.经过高层大气时由于气温高被燃烧C.自上而下经过电离层——臭氧层 D.经过对流层时像一颗流星划过天空【答案】1.B2.C【解析】【1题详解】根据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大气的温度变化特征判断,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层顶部气温约-50°C左右。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高,在平流层顶温度约0°C左右,高层大气的温度是先降低,最低约-80°C左右,然后气温升高。所以②与特征相符合,B正确,ACD错。故选B。【2题详解】着陆地区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着陆场,纬度与北京相当,但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天,年太阳辐射比北京强,A错误。高层大气的气温低,不会因为气温高而被燃烧,B错误。自上而下经过电离层一臭氧层,C正确。经过对流层时速度大大减缓,飞船速度相对较慢,不会产生因摩擦而发光的现象,所以不会像一颗流星划过天空,D错误。故选C。【点睛】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水平运动为主,高层大气有电离现象。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成正相关,与介质相态密切相关,其中横波不能透过液态介质。下图示意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研究人员在地震发生后,根据横波、纵波的速度差,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让人们赢得黄金逃生时间。该系统()A.可以预报地震的发生B.首先接受到图示N波信号,触发预警 C.离震中越近,该系统有效预警时间越长,预警意义越大D.离震中越远,该系统有效预警时间越短,预警意义越大4.当地震发生时,行驶在海洋中的轮船将受到图示哪种地震波的影响()A.MB.NC.M和ND.不受MN影响【答案】3.B4.B【解析】【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因纵波传播比横波快,所以纵波能够先于横波被探测到,所以研究人员据此根据横波、纵波的速度差,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由此分析可知,图中N为纵波,M为横波,所以在“地震预警系统”中,首先接受到图示N波信号,触发预警,B正确;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地震还不能准确预报,A错误;通过分析可知,离震中越近,地震波到达也越快,则该系统有效预警时间应是越短,预警能够及时通知震中附近的人们进行防御,其意义应越大,而距离震中越远则相反,由此可知CD错误。本题应选B。【4题详解】根据材料“其中横波不能透过液态介质”可知,海洋中行驶的轮船不能受到横波的影响,但能够受到纵波的影响,而结合上题可知,N为纵波,M为横波,故B正确,ACD错误。本题应选B。【点睛】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是()A.蓝藻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6.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A.O2的含量上升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答案】5.A6.A【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以看出,横坐标表示距今时间,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蓝藻,A正确;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出现都晚于蓝藻,BCD错误。所以选A。【6题详解】读图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上升,A正确;由图知,二氧化碳的含量波动较大,B错误;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稳定,C错误;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D错误。所以选A。【点睛】地球上的氧气大多是以海洋中的藻类植物为主要来源,在地球诞生之初,氧气的出现是由海洋中的微生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之后随着氧气量的不断增加,到达一定比例,便产生了水生藻类,但生物的进化还没有停止,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进化出了苔藓类、蕨类、陆生植物等,这些都加入到生产氧气的行列中来了,但目前地球上的88%的氧气还是来自于海洋中,而其中的藻类起到巨大的作用。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用的越来越多,地膜也常用来预防霜冻,地膜主要有透光地膜(太阳短波能穿透)和不透光地膜。读材料,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霜冻一般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形成的原因正确的是()A.①减小B.②减少C.③减小D.④减小8.为减轻霜冻危害,在农业生产中应()A.采用不透光地膜,提高膜内温度B.采用不透光地膜,提高膜外温度C.采用透光地膜,提高膜外温度D.采用透光地膜,提高膜内温度【答案】7.D8.D 【解析】【7题详解】霜冻一般发生在晴朗的夜间,是由于晴朗的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近地面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霜,④为大气逆辐射,D正确;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霜冻无关,A错误;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晴天会增强,B错误;③是地面辐射,晴天会增强,C错误,故选D。【8题详解】采用不透光地膜,太阳光难以穿透,温度会降低,A错误;提高膜外温度对作物生长没有作用,B错误;采用透光地膜,地面辐射难以通过膜散失热量,达到提高膜内温度,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具有减轻雨滴打击、防止冲刷与结皮形成的作用;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天旱保墒、雨后提墒,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能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下图为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10.④处的风向为()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答案】9.C10.B【解析】【9题详解】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产生风的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在等压线分布示意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疏密。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力最强,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10题详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从图中观察可知④北侧气压较南侧气压高,故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受近地面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图中④处风向为东北风,B正确,ACD错。故选B。【点睛】在不受摩擦力时(如高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右,南半球指向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时(如低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问题。1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1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1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答案】11.A12.C13.D【解析】【11题详解】由于PM>PN,可推知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是北半球,所以风向相对于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若是近地面,则偏转为⑥风向。若为高空,则偏转为与等压线平行的⑦风向;所以选A。【12题详解】已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则可推知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若在北半球则为③风向,若在南半球则为⑦风向;所以选C。【13题详解】近地面风向受三个力的作用,当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成180°角)时,则三力合力为零(或三力达到平衡状态),此时风向不再偏转,而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所以选D。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地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下图示意某地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该地一天中太阳辐射强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日出后持续增强B.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C.日落前达到最大值D.一天之中变化不大15.第二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①晴朗②多云③大风④雾霾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16.与第一天相比,第二天的昼夜温差特点及相关原因()A.大;吸收的太阳辐射多B.小;吸收的太阳辐射少C.大;吸收的地面辐射多D.小;大气逆辐射作用弱【答案】14.B15.C16.B【解析】【分析】【14题详解】由图可知,太阳辐射日出后开始增强,正午过后逐渐减弱,并非持续增强,A错误。该地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均位出现在12:00左右,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B正确。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C错误。日出后、日落前太阳辐射强度小,正午前后太阳辐射强度大,一天中变化较大,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由图可知,第二天的太阳辐射强度小于第一天,连续两天的昼夜长短区别不大,应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影响,多云、雾霾天气会增加大气密度,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②④正确。晴朗天气,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的强度大,①错误。大风天气不会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题详解】 与第一天相比,第二天的太阳辐射强度较小,可能受阴雨天气或雾霾的影响,白天大气的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白天温度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夜晚的气温较高,导致昼夜温差减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大气削弱作用是指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主要包括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2021年1月7日,受强冷空气的影响,青岛气温降到-15.9℃,沿海一线由于海水温度高于空气,海面上升的水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海平面出现罕见的“海浩”奇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海浩”现象发生在()A.水汽输送环节B.蒸发环节C.降水环节D.径流环节18.沿海的海水盐度远低于外海,主要原因是()A.沿海蒸发弱,盐度低B.沿海地表径流注入,盐度低C.外海降水少,盐度高D.外海水汽输送量少,盐度高【答案】17.B18.B【解析】【1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海气温差大,加剧了海水蒸发,蒸发水汽遇冷凝结后形成冰晶,“海浩”现象发生在海水蒸发环节,B正确;并未改变水汽的输送方式,A错误;虽然初期由于海气温差大,海水蒸发加剧,但蒸发水汽遇冷凝结后形成冰晶,并未形成降水,所以并未影响降水和径流环节,CD错误。所以选B。【18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沿海地区海水温度远低于外海地区,原因在于沿海地区靠近陆地,陆地地表径流的汇入,使得沿海地区海水盐度降低,B正确;同一地区沿海和外海地区蒸发、降水以及水汽输送量相差较小,对于影响海水盐度差异并不明显,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当液态水温度高出其上的空气温度时,液态水通过蒸发形成蒸发雾。液态水温度高于其上空气的温度越多,形成的蒸发雾越浓。这是因为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压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饱和水汽压越大;温度越低,饱和水汽压越小。由于暖水面上的空气有较大的气温垂直递减率,即靠近水面的空气温度高,远离水面的空气温度低,因此靠近水面的空气饱和水汽压大,远离水面的空气饱和水汽压小。靠近暖水面的薄层空气温度高,饱和水汽压大,有利于水分蒸发;较大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强了大气的不稳定,有利于蒸发的水汽通过乱流上传。由于远离暖水面的空气温度低,饱和水汽压小,因而空气中的乱流源源不断地把暖水面蒸发的水汽输送到温度较低的上层空气中,这样空气很容易达到饱和而形成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图中冲浪爱好者利用了()A.潮汐的能量B.洋流的能量C.海啸的能量D.波浪的能量20.关于图中波浪的描述正确的是()A.波浪越高,能量越大B.风速越小,波浪越大C.波浪越高,波峰越低D.波的传播方向与风向相反【答案】19.D20.A【解析】【19题详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和洋流,海面的浪潮涌动属于波浪,由图可知,冲浪爱好者利用的是波浪的能量。D正确,ABC错误。故选D。【20题详解】波浪是海水受海风的作用和气压变化等影响,促使它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发生向上、向下、向前和向后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海上波浪。风速越小,波浪越小;波浪越高,波峰越高;波的传播方向与风向相同。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风是引起水面波动的主要外界因素。当风掠过海面时,海水表面因受到空气的摩擦力和大气压力的作用而产生动荡。风速是决定波浪大小的主要因素。读局部海域温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图示为北半球海域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2.图示位于南半球且有寒流流经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21.A22.C【解析】分析】【21题详解】①②两图所示区域等温线越往北数值越低,应位于北半球,①②正确,③④为南半球的海域,A正确,BCD错误,故选A。【22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②两图所示区域等温线越往北数值越低,应位于北半球,AB错误;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等温线弯曲方向和洋流一致)和数值可知,④图所示区域位于南半球,且有暖流经过,③有寒流流经,C错误,故选D。【点睛】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30°)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西部(即大陆东岸)为暖流,大洋东部(即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60°)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大洋西部(即大陆东岸)为寒流,大洋东部(即大陆西岸)为暖流。读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下列选项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24.我国下列高原中,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较普遍的是()A.云贵高原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D.内蒙古高原25.下列地貌中属于喀斯特堆积地貌的是()A.峰林B.溶沟C.钟乳石D.溶洞【答案】23.D24.A25.C【解析】【23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海洋中的钙离子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石灰岩,如①图所示;石灰岩受地壳运动抬升形成喀斯特高原,如③图所示;在抬升过程中,被流水不断地溶解、侵蚀,形成峰丛,如④图所示,溶蚀和堆积进一步增强,形成峰林和地下溶洞地貌,如图②所示。正确的过程为①③④②。故选D。【2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我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最普遍,A正确。黄土高原是黄土地貌,B错误。青藏高原主要是冰川地貌,C错误。内蒙古高原是我国最平坦的高原,,基本没有喀斯特地貌,D错误,故选A。【25题详解】峰林、溶沟、溶洞为溶蚀地貌,钟乳石为喀斯特堆积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岩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第Ⅱ卷(本卷共4小题,共50分)26.下图为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符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2)列出影响①环节的因素。【答案】26.①.降水②.地表径流③.下渗④.地下径流27.气温;风速;光照强度;空气湿度。【解析】【分析】本题以东亚某地水循环示意图为背景,涉及水循环的环节及影响蒸发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②为降水,③为地表径流,④为下渗,⑤为地下径流【小问2详解】①是蒸发,影响蒸发的影响有气温高低、水域面积大小、风力大小、空气的相对湿度、光照强度等。【点睛】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地球上约97%的水储存在海洋中,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图示意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 (1)列出洋流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2)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形成渔场的地点,并说明理由。【答案】27.航行;渔业资源;气候;海洋污染。28.②。理由: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渔业资源丰富。【解析】【分析】本题以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图为背景,涉及洋流对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渔场的条件分析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洋流会造成海雾,影响海上的航行,洋流从高纬带来的海冰向低纬流动,影响海上航行安全;寒暖流交汇地方和上升流明显的海域往往形成大渔场;洋流会使沿岸的气候受影响,暖流会增温增湿;寒流会降温减湿;洋流会加快污染物的净化,但会扩大污染范围。【小问2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处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的海区,寒暖流交汇使得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同时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型渔场。①③④都没有明显的寒暖流交汇,或者上升补偿流,不易形成渔场。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左图为“太平洋西经170°低纬度某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 材料二: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一部分,面积约386万平方千米,是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右图为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1)该观测站海水表层水温约______℃,影响其温度高低的根本因素是______。该观测站所处的纬度可能是______(低/中/高)纬度。(2)分析图示红海海域海水盐度高的原因。【答案】28.①.27②.太阳辐射③.低29.降水较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周边少大河注入;海域较封闭,盐度较高。【解析】【分析】本题以某海区的表层水温示意图和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为背景,涉及表层海水温度的判读、红海海水盐度最高的原因,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材料一图可知,最接近地表处的温度约为27°C,影响海洋表层系统水温的因素主要是海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观测站水温较高,为低纬度海区。【小问2详解】红海盐度最高的原因可以从蒸发、降水、径流和海域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红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海区,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烈。降水: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海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径流:红海周边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几乎无淡水汇入,稀释作用弱。红海海域狭长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海域。【点睛】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读北半球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图1)、我国南方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在火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要求。(1)分别说出图1时刻滨海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的实际风向。(2)屋前石质地面,屋后林木,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答案】29.西北风;南风。30.屋前石质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形成低压区;屋后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形成高压区;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解析】【分析】本题以穿堂风的相关图文信息为主要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压面判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①处等压面下凹,②处等压面上凸,故同一水平上的①处气压低于②处,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由②指向①,即由西指向东,近地面受摩擦力影响,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北半球)偏转一个锐角,应形成西北风;④处等压面下凹,③处等压面上凸,在高空的④处气压低于③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③指向④,即由东指向西,高空忽略摩擦力影响,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北半球)偏转90°,形成南风。【小问2详解】结合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可知,屋前铺设石质路面,因为石质地面比热容小,所以吸热快,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较强的低压;屋后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升温慢,气流下沉,形成相对较强的高气压,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从而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水平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