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4688
大小:104.36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5-01-06
《重庆市部分学校(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重庆市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推选冢宰重臣等重大决策,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见。西周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之职责。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基层政权实行自治B.儒家德治理念盛行C.保留原始民主传统D.监督机制较为健全2.阿里斯提德、地米斯托克利、客蒙、米尔提亚德等杰出军政人物被判流放或被“扔进地坑”;伯里克利虽然侥幸逃脱了死刑,但被指控为窃贼并被罚款;指挥阿吉纽西海战获胜的八个将军凯旋后立即被判死刑;等等。这些案例反映了古代雅典()A.民主制度逐步完善B.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C.通过专制保障民主D.民主经常被贵族操控3.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A.建设无产阶级专政政权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D.推动民族解放战争4.1911年11月,清廷拟定并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规定采用议会君主制宪法,对君主的权力给予了很大的限制。《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颁布()A.遏制了立宪运动B.旨在应对统治危机C.描绘了共和愿景D.延缓了革命的爆发5. 清朝某时期的诏令指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稗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这一诏令()A.推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B.使经世致用之学得以逐渐普及C.促进了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6.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7.马丁·路德在反对隐修制度时提出,人们侍奉上帝最好的方式不是放弃尘世生活,进入修道院,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侍奉上帝,一个内心忠诚的照顾奶牛、挤奶以及信任基督的挤奶工,在侍奉上帝方面要好于一个修道士。由此可见,马丁·路德()A.肯定了世俗经济活动的价值B.质疑上帝在人间存在的价值C.以路德教作为新的宗教权威D.鼓励修道士摆脱教会的统治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详细规定了对人民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保护。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B.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C.落实了程序公正的法治原则D.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完整性9.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最后议定书》规定,对于必须或将要更换“主人”的各国,对其本国居民和外国人,应给予其6年期限,处理其所得财产,并给予其选择所属国家的权利。这一规定()A.避免了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B.构建了欧洲均势的格局C.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D.促进了外交制度的建立10.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如修缮并加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化古迹,保护和传承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A.少数民族地区改变了文化落后的状态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推陈出新C.国家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化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11.1954年6月13日,中共中央致电在日内瓦的周恩来:“为了积极争取东南亚这些国家,以巩固远东与世界和平,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和印度、印尼、缅甸签订双边或多边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安全公约,对亚洲和平和孤立美国是有利的。”这表明新中国()A.积极创造国家建设的国际环境B.加快与东南亚国家外交进程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12. 截至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已有190个,基金总份额达6680亿美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协助国际汇率调控、维持金融秩序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该组织()A.主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B.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之一C.使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趋势发展D.坚持对其成员发放长期贷款13.下表所示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湖北黄州府课税收入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黄州府()种类征收情况夏秋赋税夏税小麦三千五百五十石二斗三升四合四勺大麦一百四石二斗二升二合秋粮米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二三合二勺随粮丝三千二百二十八斤丝绢两千五百八十二匹诸色课钞鱼油、鱼鳔、翎毛值钞二十六万五千九百三十六贯七百四十一文A.赋税征收货币化趋势明显B.一条鞭法得到了贯彻落实C.租庸调制因地制宜地实施D.男耕女织经营方式占主体14.宋朝设置了乡里、耆管、都保等乡村体制,其中的管理者被称为乡役人,他们与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其“熟人社会圈”考虑,他们经常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与官府周旋,融通于其间。由此可知,宋代的乡村治理()A.与宗族社会相适应B.消除了官民间的矛盾C.造成了地方割据D.依靠基层的行政机构15.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兴起了一种“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认为“只有重新理解每个社区和居民都是独一无二、资源丰富且具有改变能力的,才能将社区从无助、依赖、被动、有问题、贫困、需要援助等标签中解脱出来”。该模式() A.关注政府对社区发展的主导力B.构建了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C.注重社区自身潜能的开发整合D.加剧了美国的社会阶级对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两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只是一般人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理性的渴望。然而,自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其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读书只为做官,光宗耀祖。——摘编自焦雪琴《浅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材料二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呈现出相互递进的三阶段。道(光)咸(丰)以降,清廷为应对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主徇情导致捐纳、保举过量,严重危害吏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并将西方分科之学奉为圭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主要标准,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材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及对圣贤义理阐释践行的传统。这一矫枉过正的偏颇之举,以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特征,对百年来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摘编自关晓红《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材料三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期间,党和国家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同时强调无论实行哪种管理制度,都要贯彻和体现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民主监督、公开监督的原则。到1997年年底,我国公务员制度入轨工作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中共十三大以后,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1995年 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规范性文件,使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000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首次以规则的形式对公选考试进行统一规范。干部选拔的具体实践,在坚持以选任制和委任制为基本形式的组织选拔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各级各类干部选拔的具体路径。——摘编自邸乘光《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拔路径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科举制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不断推进选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简要评价晚清选官制度改革。(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三大至中共十六大期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特点。(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晚清时期官员选拔和中共十三大以来干部选拔制度中所得到启示。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晚期,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济贫措施,其中最有力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斯宾汉姆莱法》。它不仅扩大了济贫范围,也使工资收入者得到了某种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而且突破了原来的教区济贫院救济制度,转而采取了以居家为原则救济贫民的模式。到了工业革命后期,随着前期贫民救济制度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立一个系统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因贫富分化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新贫民救济制度,就成为英国政府的现实诉求。1832年,英王威廉四世宣布“济贫行政与实施委员会”成立,并责成该委员会对全国济贫情况进行调查,两年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从其实施的结果来看,该法案不仅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还使济贫工作由原来的混乱状况开始向国家统一有序管理的方向迈进。——摘编自董应龙《现代化与近代英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材料二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颁布了一则“皇帝谕告”,明确提出:工人因工伤事故、伤残和年老而出现经济困难时应得到生活保障,有权得到政府的救济,工人保障应由工人自行管理。帝国政府陆续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1884年实行《医疗保险法》和《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继续出台《养老和伤残保险法》。《残疾和老年人保险法》于1889年6月通过,保险金额由雇主和工人平分,但国家在每份津贴中每年补贴50马克。养老金从75岁开始领取,但残疾津贴可于工人投保5年后的任何时间内开始领取。据统计,德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从1883年的300万人增至1886年的700万人,至1913年达到1450万人。这一时期,德国在科技、交通及采矿等领域都发展较快。欧洲其他国家领导人派人到德国考察后,英国、挪威、丹麦,意大利等国也纷纷着手开展社会保险立法。——摘编自王东《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期德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国和德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相似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儒、法两家鲜明地提出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方式,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战国时期取得胜利,儒家德治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显学。儒家以性善论作为实行德治的人性基础,而法家以性恶论作为实行法治的人性基础,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摘编自姜登峰《中国先秦德治、法治及人性基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重庆市高二历史考试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举凡事关国之安危、迁都改邑、推选冢宰重臣等重大决策,均须由小司寇征询国人意见。西周的基层官吏乡大夫亦掌有“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之职责。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基层政权实行自治B.儒家德治理念盛行C.保留原始民主传统D.监督机制较为健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在西周的国家大政方针和基层治理中,都体现出尊重公众意见的做法,这反映了原始民主的遗风,C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对民众意见的重视,未涉及基层自治,排除A项;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周原始民主的传统,未涉及监督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2.阿里斯提德、地米斯托克利、客蒙、米尔提亚德等杰出军政人物被判流放或被“扔进地坑”;伯里克利虽然侥幸逃脱了死刑,但被指控为窃贼并被罚款;指挥阿吉纽西海战获胜八个将军凯旋后立即被判死刑;等等。这些案例反映了古代雅典()A.民主制度逐步完善B.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C.通过专制保障民主D.民主经常被贵族操控【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本题材料“阿里斯提德、地米斯托克利、客蒙、米尔提亚德等杰出军政人物被判流放或被扔进地坑”、领导雅典民主走向辉煌的伯里克利被指控为窃贼并被罚款、“八个将军凯旋后立即被判死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在直接民主政治下民意易被滥用,为城邦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公民都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折射出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B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是反映了雅典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而非完善,排除A项;雅典民主是反对专制的,排除C项;无法从本题材料中提炼出贵族操作民主等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3.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A.建设无产阶级专政政权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C.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D.推动民族解放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中国。根据材料“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选举条例》的规定是为了调动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民抗日的积极性,以推动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D项正确;陕甘宁边区政府不属于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边区政府在选举方面的原则,未涉及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此时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此举主要目的是推动抗日战争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4.1911年11月,清廷拟定并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规定采用议会君主制宪法,对君主的权力给予了很大的限制。《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颁布()A.遏制了立宪运动B.旨在应对统治危机C.描绘了共和愿景D.延缓了革命的爆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材料“对君主的权力给予了很大的限制”并结合所学,当时处于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仓促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且对人民权利只字未提,B项正确;《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仍主张君主立宪制,并不会遏制立宪运动,也不是在描绘共和愿景,排除AC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 5.清朝某时期的诏令指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稗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这一诏令()A.推动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B.使经世致用之学得以逐渐普及C.促进了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科举制考试内容空洞,决定广设学堂,培养人才。这一诏令助推了晚期选官制度的变革,A项正确;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经世致用之学并未普及,排除B项;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排除C项;该诏令并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6.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以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说明文官不一定能够常任,是对文官职务常任原则的放松,有利于激发竞争,从而有利于增强文官系统的活力,D项正确。这一做法不是增加选拔文官的条件,并不能使更多精英加入文官队伍,排除A项。合同制不一定会增加人数,排除B项。1870年英国颁布的文官法令,最终确立了文官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7.马丁·路德在反对隐修制度时提出,人们侍奉上帝最好的方式不是放弃尘世生活,进入修道院,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侍奉上帝,一个内心忠诚的照顾奶牛、挤奶以及信任基督的挤奶工,在侍奉上帝方面要好于一个修道士。由此可见,马丁·路德()A.肯定了世俗经济活动的价值B.质疑上帝在人间存在的价值C.以路德教作为新的宗教权威D.鼓励修道士摆脱教会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宗教改革时期欧洲。据材料“人们侍奉上帝最好的方式不是放弃尘世生活,进入修道院,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侍奉上帝”可知,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侍奉上帝,这实际上肯定了世俗经济活动的价值,A项正确;材料中马丁·路德没有质疑上帝在人间存在的价值,材料中马丁·路德认为人们不需要放弃尘世生活来侍奉上帝,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路德教派权威问题,排除C项;材料涉及马丁·路德对隐修制度的观点,材料不能体现马丁·路德鼓励修道士摆脱教会的统治,而且D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详细规定了对人民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保护。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B.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C.落实了程序公正的法治原则D.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完整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根据材料“详细规定了对人民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保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注重保护人的基本权利,体现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B项正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排除A项;材料只陈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涉及的部分内容,没有提及司法程序的信息,无法得出落实了程序公正的法治原则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只提及了关于人的权利等方面的信息,没有提及物权、合同、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信息,无法得出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完整性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9.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最后议定书》规定,对于必须或将要更换“主人”的各国,对其本国居民和外国人,应给予其6年期限,处理其所得财产,并给予其选择所属国家的权利。这一规定()A.避免了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B.构建了欧洲均势的格局C.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D.促进了外交制度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 据材料“对其本国居民和外国人,应给予其6年期限,处理其所得财产,并给予其选择所属国家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最后议定书》确定国境发生变动的国民可以自由选择国籍,这样会使得边境居民往周边同一民族居多的国家迁移,从而有助于每个国家形成主体民族,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C项正确;A项错在避免了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中的《最后议定书》与欧洲格局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相关规定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据材料无法得出《最后议定书》促进外交制度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0.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如修缮并加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化古迹,保护和传承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A.少数民族地区改变了文化落后的状态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推陈出新C.国家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化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藏)。据材料“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及所学知识可知,藏族地区的佛教文化、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国家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明对藏族地区文化的多元化的尊重和保护,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而非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保护西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1.1954年6月13日,中共中央致电在日内瓦的周恩来:“为了积极争取东南亚这些国家,以巩固远东与世界和平,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和印度、印尼、缅甸签订双边或多边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安全公约,对亚洲和平和孤立美国是有利的。”这表明新中国()A.积极创造国家建设的国际环境B.加快与东南亚国家外交进程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安全公约目的是为了争取东南亚国家,以巩固远东、亚洲与世界的和平,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所以,材料表明新中国积极创造国家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A项正确;“加快与东南亚国家外交进程”不是主要内容,争取东南亚国家也是为了创造国家建设的和平的国际环境,排除B项;据材料,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互不侵犯条约或集体安全公约对“孤立美国是有利的”,可见仍未摆脱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排除C项;据所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这与材料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12.截至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已有190个,基金总份额达6680亿美元。经过多年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协助国际汇率调控、维持金融秩序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该组织()A.主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B.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之一C.使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趋势发展D.坚持对其成员发放长期贷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的世界。据材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协助国际汇率调控、维持金融秩序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协调,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之一,B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等,而不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排除A项;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表现为美元仍是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人民币、欧元、日元等的影响也在上升,材料不涉及这些信息,排除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提供短期贷款,不是长期贷款,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表所示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湖北黄州府课税收入情况。由此可推知,当时黄州府()种类征收情况夏秋赋税夏税小麦三千五百五十石二斗三升四合四勺大麦一百四石二斗二升二合秋粮米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四石三斗九升二三合二勺随粮丝三千二百二十八斤丝绢两千五百八十二匹诸色课钞 鱼油、鱼鳔、翎毛值钞二十六万五千九百三十六贯七百四十一文A.赋税征收货币化趋势明显B.一条鞭法得到了贯彻落实C.租庸调制因地制宜地实施D.男耕女织经营方式占主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作为主要赋税的夏秋赋税主要征收各类粮食,而且随粮丝、丝绢也是实物,从政府能够征收大量的粮食和丝绢,可知当时这类实物在当地大量生产,由此可推知,当时黄州府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小农经济的基本模式是男耕女织,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诸色课钞以货币形式征收,并且诸色课钞在赋税中不占主体,故不能体现赋税征收货币化趋势明显,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才出现一条鞭法,排除B项;元代南方就征夏税与秋粮,故这是两税,而非租庸调制,排除C项。故选D项。14.宋朝设置了乡里、耆管、都保等乡村体制,其中管理者被称为乡役人,他们与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其“熟人社会圈”考虑,他们经常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与官府周旋,融通于其间。由此可知,宋代的乡村治理()A.与宗族社会相适应B.消除了官民间矛盾C.造成了地方的割据D.依靠基层的行政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乡村管理者----乡役人,与村民联系密切,他们经常与官府周旋维护村民的利益,说明宋代的乡村治理有利于乡村的稳定,从而推动乡村宗族社会的发展,A项正确;“消除了官民间的矛盾”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造成了地方的割据”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宋代的乡村治理是乡村自治,并非依靠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兴起了一种“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认为“只有重新理解每个社区和居民都是独一无二、资源丰富且具有改变能力的,才能将社区从无助、依赖、被动、有问题、贫困、需要援助等标签中解脱出来”。该模式() A.关注政府对社区发展的主导力B.构建了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C.注重社区自身潜能的开发整合D.加剧了美国的社会阶级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据材料“只有重新理解每个社区和居民都是独一无二、资源丰富且具有改变能力的,才能将社区从无助、依赖、被动、有问题、贫困、需要援助等标签中解脱出来”及图1信息可知,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社区管理模式,注重社区和居民的作用,反映了这种模式注重社区自身潜能的开发整合,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社区和居民本身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而非政府的主导,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区和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没有体现其他方面的作用,不能反映完整的体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社区的治理,没有体现美国的社会阶级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两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只是一般人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理性的渴望。然而,自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其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读书只为做官,光宗耀祖。——摘编自焦雪琴《浅谈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材料二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呈现出相互递进的三阶段。道(光)咸(丰)以降,清廷为应对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主徇情导致捐纳、保举过量,严重危害吏治。 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并将西方分科之学奉为圭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主要标准,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材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及对圣贤义理阐释践行的传统。这一矫枉过正的偏颇之举,以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特征,对百年来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摘编自关晓红《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材料三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期间,党和国家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同时强调无论实行哪种管理制度,都要贯彻和体现注重实绩、鼓励竞争、民主监督、公开监督的原则。到1997年年底,我国公务员制度入轨工作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中共十三大以后,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类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199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标准和程序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第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规范性文件,使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000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首次以规则的形式对公选考试进行统一规范。干部选拔的具体实践,在坚持以选任制和委任制为基本形式的组织选拔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各级各类干部选拔的具体路径。——摘编自邸乘光《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拔路径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科举制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不断推进选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并简要评价晚清选官制度改革。(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三大至中共十六大期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特点。(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晚清时期官员选拔和中共十三大以来干部选拔制度中所得到的启示。【答案】(1)历史影响:为封建政府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民间重教兴学的社会风气兴盛;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制约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助推了功利思想的泛滥,易加剧吏治的腐败。(2)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逐步加深;科举制度弊端明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甲午中日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3)评价:旨在应对内忧外患;适应了时局的变化;推动了中国官员选拔的近代化进程。纳捐官员过多,加剧了官员腐败;改革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倾向,对后来的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不利影响。特点:干部选拔路径多元化;重点是建立公务员制度;依法推进。(4)启示:官员选拔制度应与时俱进;官员选拔制度要立足于现实需要;官员选拔要注意体现民意。【解析】 【分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明清两代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可知,为封建政府选拔了大量人才;据材料一“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可知,推动了民间重教兴学的社会风气兴盛;据材料一“这种推动只是一般人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理性的渴望”可知,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制约了人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据材料一“科举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其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可知,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据材料一“大部分人读书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可知,助推了功利思想的泛滥,易加剧吏治的腐败。【小问2详解】本题是原因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晚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逐步加深;据材料二“道(光)咸(丰)以降,清廷为应对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主徇情导致捐纳、保举过量,严重危害吏治”可知,科举制度弊端明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材料二“甲午日战争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并将西方分科之学奉为圭臬”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加深;结合所学从《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是评价,据材料二“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可知,旨在应对内忧外患;据材料二“甲午日战争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并将西方分科之学奉为圭臬”可知,适应了时局的变化;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主要标准”可知,推动了中国官员选拔的近代化进程;据材料二“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主徇情导致捐纳、保举过量,严重危害吏治”可知,纳捐官员过多,加剧了官员腐败;据材料二“这一矫枉过正的偏颇之举,以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特征,对百年来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可知,改革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倾向,对后来的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不利影响。【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中共十三大到十六大时期(中国)。据材料三“干部选拔的具体实践,在坚持以选任制和委任制为基本形式的组织选拔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各级各类干部选拔的具体路径”可知,干部选拔路径多元化;据材料三“党和国家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可知,重点是建立公务员制度;据材料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可知,依法推进。 【小问4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晚清时期到中共十三大以来(中国)。结合所学从官员选拔制度应与时俱进、官员选拔制度要立足于现实需要、官员选拔要注意体现民意的角度分析。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晚期,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济贫措施,其中最有力的措施就是颁布了《斯宾汉姆莱法》。它不仅扩大了济贫范围,也使工资收入者得到了某种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而且突破了原来的教区济贫院救济制度,转而采取了以居家为原则救济贫民的模式。到了工业革命后期,随着前期贫民救济制度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立一个系统解决自工业革命以来因贫富分化而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新贫民救济制度,就成为英国政府的现实诉求。1832年,英王威廉四世宣布“济贫行政与实施委员会”成立,并责成该委员会对全国济贫情况进行调查,两年后,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从其实施的结果来看,该法案不仅加强了政府的责任,还使济贫工作由原来的混乱状况开始向国家统一有序管理的方向迈进。——摘编自董应龙《现代化与近代英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演进》材料二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颁布了一则“皇帝谕告”,明确提出:工人因工伤事故、伤残和年老而出现经济困难时应得到生活保障,有权得到政府的救济,工人保障应由工人自行管理。帝国政府陆续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1884年实行《医疗保险法》和《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继续出台《养老和伤残保险法》。《残疾和老年人保险法》于1889年6月通过,保险金额由雇主和工人平分,但国家在每份津贴中每年补贴50马克。养老金从75岁开始领取,但残疾津贴可于工人投保5年后的任何时间内开始领取。据统计,德国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从1883年的300万人增至1886年的700万人,至1913年达到1450万人。这一时期,德国在科技、交通及采矿等领域都发展较快。欧洲其他国家领导人派人到德国考察后,英国、挪威、丹麦,意大利等国也纷纷着手开展社会保险立法。——摘编自王东《俾斯麦的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保障政策演进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晚期德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国和德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相似影响。【答案】17.演进趋势:扩大了济贫范围;由原来的教区济贫院救济制度转向以居家为原则来救济贫民的模式;加强了政府的责任;使济贫工作由混乱状况转向国家统一有序管理;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18.背景:德意志帝国建立,国家统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19.相似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推动了各国法治化进程;加重了财政负担;使政府职能逐步扩大。【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晚期(英国)。演进趋势:根据材料一“它不仅扩大了济贫范围”可知扩大了济贫范围;根据材料一“突破了原来的教区济贫院救济制度,转而采取了以居家为原则救济贫民的模式”可知由原来的教区济贫院救济制度转向以居家为原则来救济贫民的模式;根据材料一“从其实施的结果来看,该法案不仅加强了政府的责任”可知加强了政府的责任;根据材料一“使济贫工作由原来的混乱状况开始向国家统一有序管理的方向迈进”可知使济贫工作由混乱状况转向国家统一有序管理,使得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晚期(德国)。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19世纪晚期,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国家实现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经济上: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国家之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社会:西方国家工人阶级掀起工人运动,德国也受其影响;思想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缓和社会矛盾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德国受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晚期—19世纪晚期(德国和英国)。影响:根据材料一“使工资收入者得到了某种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可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德国在科技、交通及采矿等领域都发展较快”可知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欧洲其他国家领导人派人到德国考察后,英国、挪威、丹麦,意大利等国也纷纷着手开展社会保险立法”可知德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为以后“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推动了各国法治化进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福利保障制度开支由政府承担,使政府职能逐步扩大,但同时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儒、法两家鲜明地提出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方式,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战国时期取得胜利,儒家德治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显学。儒家以性善论作为实行德治的人性基础,而法家以性恶论作为实行法治的人性基础,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摘编自姜登峰《中国先秦德治、法治及人性基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案】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反映了时代的剧烈变化。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国主张,集中体现为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德治,希望以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建社会伦理秩序。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法治,积极推动社会变革,以实现富国强兵。这两种思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动荡不安、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的德治主张很难落到实处,而法家的法治主张既能带来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加强君权的需要,因此法家思想大行其道。秦国推崇以法治国最终统一了六国。综上所述,面对时代的剧烈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都力图找到治国新思想,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应运而生,并不断争鸣,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儒、法两家鲜明地提出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方式,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和“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知论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反映了时代的剧烈变化。阐述:从儒家和法家产生的背景阐述为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国主张,集中体现为德治与法治之争。从儒家的内容角度论述为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德治,希望以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建社会伦理秩序。从法家的内容角度角度分析为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法治,积极推动社会变革,以实现富国强兵。从适应现实需要的角度分析为这两种思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动荡不安、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的德治主张很难落到实处,而法家的法治主张既能带来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加强君权的需要,因此法家思想大行其道。秦国推崇以法治国最终统一了六国。最后总结为面对时代的剧烈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都力图找到治国新思想,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应运而生,并不断争鸣,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