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3909

大小:32.7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威远中学校高2025届高一第二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5分)1.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这一变化()A.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D.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书籍散入民间,士阶层成为书籍的主要读者群,私人藏书也日益普遍,这有利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局面的转变,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B项正确;春秋以来各诸侯国君通过礼贤下士来强化诸侯国统治,排除A项;“有教无类”思想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而材料提到春秋以来官书散入民间所引起的变化,排除C项;礼崩乐坏是指西周礼乐制度被破坏,而材料没有提到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全国所设郡数的对比。该表呈现的是()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郡数秦岭淮河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B.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C.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南方人口增加,西晋在南方设置郡数增加,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西晋时期我国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疆域与西晋差不多,材料也无法反映出西汉与西晋疆域大小,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史实,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实现是在南宋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3.宋人绘画的评判标准一改之前偏重于客观作品的评论,转移到注重主观创作主体的心、境、人格修养上,画品如人品的观念形成。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宋代()A.理学意蕴的影响B.市民阶层的壮大C.商品经济的发展D.君主个人的好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人绘画评判标准由“偏重于客观作品”到“注重主观创作主体的心、境、人格修养”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和节气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宋代绘画评判标准的转变,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宋代世俗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宋代文人画评判标准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BC两项;君主个人好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宋人绘画的审美评判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4.康熙帝将盟旗制度推广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及其他蒙古各部。在蒙古各部至内地的道路上设立邮站、驿站军台,“凡汗、王、贝勒过境,警晨夜,饲牲畜;商旅出其途,亦资捍卫”。实行巡边制度,每年春秋两季巡查边境哨所。这些措施A加强了君主专制B.促进了商帮形成C.完善了边疆治理D.维护了蒙古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康熙帝将盟旗制度推广于漠北喀尔喀蒙古及其他蒙古各部,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完善了边疆治理,故答案为C项;对蒙古地方采取的措施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商帮自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这些措施与蒙古传统没有关系,排除D项。5.“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闻外患而有所变革也。”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里的“壬寅立约”应指A.1842年,《南京条约》B.1860年,《北京条约》C.1895年,《马关条约》D.1901年,《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根据材料“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闻外患而有所变革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 6.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仲甫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史实可知1901年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围绕其签订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BCD三项出现的时间特征均与1901年不符。考点: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7.1926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D.集中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7月,正值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中共中央制定《目前农运计划》,目的是集中力量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民运动以支持北伐,说明中共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才决定进军农村,故B项错误;中共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才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故D项错误。8.钱理群在《1948: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讽刺的1948年国统区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和金融秩序的混乱局面,加重了民族工业的生产成本,使民族工业陷入了绝境,C项正确;社会秩序空前稳定与国民政府滥发法币、“法币”严重贬值等不符,A项错误;严重的通货膨胀实际上减少了人们的收入,降低而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B项错误;法币贬值和金融秩序的混乱阻碍而非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D项错误。9.“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些宣传反映了A.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B.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C.当时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D.不切实际的浮夸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场景,这是受左倾错误影响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浮夸行为。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是反映农业科技,排除;B项这是浮夸行为不是实际成就,排除;C项这些宣传是虚假的,排除。10.在尼克松访华40周年纪念日前夕,《华盛顿邮报》发表了题为“尼克松关于中国的伟大决定”的评论文章,认为访华决定“令人吃惊但是大有裨益”,这个决定最终“改变了世界”。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B.中美两国正式建交C.中苏关系走向正常化D.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尼克松访华主要是出于国家利益与战略的需要,包括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越南战争的影响等,D项正确;中国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而尼克松访华的时间是1972年,当时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排除A;B项是在访华之后,排除B;当时中苏关系没有正常化,排除C。故选D项。11.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私有化逐渐产生B.社会生产专业化明显C.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D.奴隶制国家开始出现【答案】C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业和畜牧业使人类成为食物的生产者,同时也使人类从游牧走向定居,故选C;私有化的产生和社会生产专业化是在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排除AB;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也是在定居生活实现以后,排除D。12.20世纪初,河南的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亚历山大城生产的模制玻璃瓶。《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介绍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器被输往印度,从印度输往中国”。模制玻璃瓶在中原的出现得益于当时()A.中原是农耕经济中心B.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治理C.河南居民的节俭理念D.丝绸之路上的经济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汉墓”、“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器被输往印度,从印度输往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连接起来,因此模制玻璃瓶在中原的出现得益于丝绸之路,D项正确;题干信息与农耕经济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西汉对河西地区的治理,排除B项;题干与河南居民的节俭理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东非出现了一系列国家,西非的马里和桑海一度强大。其中不属于东非国家的是A.阿克苏姆B.桑给巴尔C.摩加迪沙D.津巴布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津巴布韦属于南非国家,D项符合题意;阿克苏姆、桑给巴尔、摩加迪沙均属于东非国家,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14.1070年,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1086年威廉召集所有等级的领主和贵族成了“索尔兹伯里誓约”,规定所有封建领主不论等级都必须向国王效忠,且国王是土地的最高拥有者。该誓约()A.促使英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B.强化了领主和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C.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英国国力的提升D.导致英国陷入长期的割据和混战状态【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规定所有封建领主不论等级都必须向国王效忠,且国王是土地最高拥有者”可知,这一誓约规定封建领主都要向国王效忠,有利于王权的加强和英国国力的提升,C项正确;英国在476年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排除A项;这一誓约加强了国王与各级领主的关系,不是强化领主和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英国王权加强后,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15.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第二年他以中国古籍《尚书》中的“施教化,大治天下”改年号为“大化”,并颁布诏书进行改革,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实行年号制度的天皇。这说明,孝德天皇()A.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B.全面推行了儒学教育C.照搬了中国政治体制D.加强了幕府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尚书》“教化”“年号”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构成元素,孝德天皇采取这些进行改革,说明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的“施教化”说明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否能说明全面推行了儒学教育,排除B项;当时中国处于唐朝,是成熟的封建时代,而日本则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时期,因而不可能照搬中国政治体制,只能是学习仿照,排除C项;日本幕府政治是12世纪末形成的,孝德天皇改革是加强了天皇政治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当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小问1详解】不同:根据材料一信息“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得出: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根据材料信息“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得出: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依据材料信息“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落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落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得出: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得出:管辖区域大;根据材料信息“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得出: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根据材料信息“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得出: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原因:根据材料信息“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得出:元朝疆域辽阔;根据材料信息“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得出:民族征服;结合所学知识从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的角度补充。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尤其要支持兴办开发性事业。”这条政策区别于以往的主要意义在于,摘掉了扣在乡镇企业头上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帽子,解决了当时由承包制引起的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为乡镇企业在新环境下指明了发展路径。此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新的来源。1978~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水平逐步提高,由人均年收入308元增加到8369元,乡镇企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8.2%提高到46.4%,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开启了城镇化的进程。——摘编自李晓寒《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由于当时农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城市工厂可以将一部分宜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这给城市工业的“三废”等污染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渠道。一些高污染的行业如造纸、化工等则以联营、分厂等名义进入农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198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明确指出“禁止污染向乡镇、街道转移”。此外,这一时期农村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在促进乡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是乡镇企业未经处理排入环境中的“三废”,导致了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二是乡镇企业为扩大规模,大量砍伐森林,占用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从污染范围和程度来看,乡镇企业引致的污染已远超城市工业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合理规划,应当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一摘编自闵继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治理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有利条件:中央政策的支持;国家放松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改革开放的推动;农民增收提高生产积极性;城镇化浪潮的推动。(2)原因:改革开放背景下城镇化进程加快,但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城市工厂向农村转移污染产业;乡镇企业发展带来更大污染。看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完善和利用各项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管控力度;加大对民众的教育,增强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解析】【小问1详解】 有利条件:根据材料“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可得出中央政策的支持;根据材料“这条政策区别于以往的主要意义在于,摘掉了扣在乡镇企业头上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帽子”可得出国家放松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根据材料“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可得出农民增收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乡镇企业带动了农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开启了城镇化的进程”可得出城市化浪潮的推动;根据材料主旨以及材料出处《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可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由于当时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可得出改革开放背景下城镇化进程加快,但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根据材料“城市工厂可以将一部分宜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部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这给城市工业的“三废”等污染进入农村地区提供了渠道。”可得出城市工厂向农村转移污染产业;根据材料“乡镇企业引致的污染已远超城市工业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可得出乡镇企业发展带来更大污染。看法:根据前两问的内容以及材料信息,结合当前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和利用各项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管控力度;加大对民众的教育,增强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等角度进行阐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16世纪时,伊比利亚国家在欧洲的海外事业中遥遥领先,从东方的香料贸易和美洲的银矿、大庄园和种植园中获得了巨大财富。但是,到这一世纪末,它们却从其各自的领先地位急速倒退,衰落的一个原因在于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西班牙的物价大致上涨为北欧物价的两倍。——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主人的极好关切话语,饮茶成了英国人享受悠闲的慢节奏生活的一种方式。英国著名的茶叶研究学者艾伦·麦克法兰甚至说:“中国的茶叶缔造了大英帝国,没有茶叶,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英国的现代文明”。——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材料三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因殖民者的屠杀以及欧洲染病的侵袭,种族几乎灭绝。土著居民劳动力的锐减,又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时间长达三四百年。——摘编自李其荣《世界通史》 对新航路的开辟,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近代世界的曙光,有人认为它是人类历史的悲歌。结合材料与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历史事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新航路开辟在带给近代世界的曙光的同时也带来悲歌(或者“应该辩证地评价新航路的开辟”“题中的两种观点皆有一定道理但均不全”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使原来相对分散的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宇宙观的形成;引发了欧洲国家对外大规模殖民扩张,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向亚非拉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等。新航路开辟的以上影响有利于西欧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世界的近代化。但与此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西方国家在殖民扩张中给受侵略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天花等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地传播;加剧了欧洲国家之间争夺据点和航线的矛盾;扩大了东方和西方的发展差距,使得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故新航路的开辟也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动荡和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新航路的开辟既是近代世界的曙光也是人类历史的悲歌。【解析】【详解】观点:根据“但是,到这一世纪末,它们却从其各自的领先地位急速倒退,衰落的一个原因在于大批金银财宝源源流入国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西班牙的物价大致上涨为北欧物价的两倍。”“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在带给近代世界的曙光的同时也带来悲歌。论述: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角度、对欧洲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其积极的一面;再根据“在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因殖民者的屠杀以及欧洲染病的侵袭,种族几乎灭绝。土著居民劳动力的锐减,又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时间长达三四百年。”从新航路的开辟对殖民与压迫的国家与地区造成的灾难的角度概括其消极影响。最后再总结得出,新航路的开辟既是近代世界的曙光也是人类历史的悲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