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05521

大小:736.5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4-09-02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双流中学高2022级高二上学期第一学月考试生物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2.第I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B.组织液中的物质大部分进入血浆,少部分渗入淋巴液C.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都会减慢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外界环境剧变可能会引起稳态的失衡【答案】C【解析】【分析】(1)机体代谢活动正常,则内环境一定处于稳态。(2)内环境处于稳态,机体代谢活动不一定正常,如植物人、机体持续高热等。(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需从细胞外液中吸收营养物质,并将代谢产物排到细胞外液,因此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能影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A正确;B、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渗入淋巴液,B正确;C、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不一定都会减慢,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因其内环境中的甲状腺激素高于正常水平而导致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正确。故选C。2.下列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钙离子、葡萄糖②血红蛋白、呼吸酶③血浆蛋白、神经递质④CO2、激素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内环境。不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分以下几种情况: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呼吸酶、血红蛋白等。存在于细胞膜上物质:载体蛋白、糖蛋白等。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唾液、泪液、尿液等。【详解】①钙离子属于血浆成分、葡萄糖属于血浆成分,②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物质、呼吸酶属于细胞内的物质,③血浆蛋白属于血浆成分、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中的物质,④CO2和激素属于血浆中的物质,综合分析①③④属于细胞外液的物质,C正确。故选C。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内环境中被水解成氨基酸和多肽B.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含有O2、葡萄糖、糖原、激素等物质C.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多个系统的参与D.内环境的生化指标仅反映细胞外的状况,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A、食物中的蛋白质需在消化道中水解成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氨基酸),才能被细胞吸收,A错误;B、糖原属于胞内多糖,不在内环境,B错误;C、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多个系统和器官(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的参与,C正确;D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各种激素是以体液运输的,对激素含量的检查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D错误。故选C。4.关于兴奋的传导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B.兴奋部位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D.突触小体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答案】D【解析】【分析】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钾离子外流,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详解】A、当神经纤维兴奋时,钠离子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时,膜电位应是“外正内负”,A错误;B、兴奋部位的膜内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而膜外是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C错误;D、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故选D。【点睛】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5.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不是大脑皮层。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组织最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脑干等。所以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正确;B、大脑皮层没有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它们都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B错误;C、反射是实现机体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C正确;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的调节受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D正确;故选B。6.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D.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会出现反射活动【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详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错误;B、刺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都能产生电位变化,可支配效应器发生相同的反应,B正确;C、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不会对感受器的敏感性产生影响,C错误;D、反射完成的两个条件为: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强度的刺激,所以只有完整的反射弧,不一定出现反射,D错误。故选B。7.自主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是传入神经B.大多数内脏器官或组织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C.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1、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自主性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A错误; B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神经,大多数内脏器官或组织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即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即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B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通常相反,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D正确。故选A。8.研究发现,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皮肤后会使血液里的化学物质(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细胞内的谷氨酸在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并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光照可以促进UCA在内环境中转化成谷氨酸B.谷氨酸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C.光照会使实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D.抑制谷氨酸合成会使实验动物的记忆力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详解】A、UCA在大脑神经细胞内转化成谷氨酸,不是内环境,A错误;B、由题干信息“细胞内的谷氨酸在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并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可知,谷氨酸可作为一种参与神经调节的神经递质,B正确;C、因为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皮肤后会使血液里的化学物质(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因此光照会使实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C正确;D、题干信息“谷氨酸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可知,抑制谷氨酸合成会使实验动物的记忆力下降,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属于中档题。9.下图为未受刺激的神经纤维(局部)所处状态,若在b处施加一强刺激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可在a、c处检测到电位变化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单向性,静息状态时钾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刺激时产生兴奋,钠离子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详解】A、b处施加一强刺激后,b处细胞膜处于兴奋状态,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在b处施加一强刺激后,可在a、c处检测到电位变化,B正确;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C错误;D、神经纤维上受刺激部位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临近未兴奋部位是外正内负,膜外电流方向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D正确。故选C。10.马戏团的小狗经过训练后会计算简单的数学加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小狗会计算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B.该训练需要食物等非条件刺激不断强化C.该训练不需要脊髓等低级中枢的参与D.若长期不训练,则大脑皮层会使兴奋信号变为抑制信号【答案】C【解析】【分析】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2、小狗猫经过训练后会计算简单的数学加法,该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属于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详解】A、由分析可知,小狗猫经过训练后会计算简单的数学加法,该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B、由分析可知,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进行的,B正确;C、由分析可知,条件反射的基础是非条件反射,因此有脊髓等低级中枢的参与,C错误;D、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会被抑制,也叫消退抑制,其主要原因是大脑皮层会使兴奋信号变为抑制信号,D正确。故选C。1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和胰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盐酸进入小肠可促进促胰液素的产生B.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C.促胰液素可经血液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D.盐酸引起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不包含体液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在盐酸的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B、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小肠能消化食物,B正确;C、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液分泌,C正确;D、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产生后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该过程中包含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D。12.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一方面在Rheb蛋白的作用下,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另一方面,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乳酸经MTC(乳酸转运载体)运输进入神经元内的线粒体进行分解,两种细胞的相关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胶质细胞可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物质B.乳酸可以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C.增强MTC活性可能导致神经元结构损伤D.Rheb蛋白失去活性会有利于保护神经元【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葡萄糖在神经胶质细胞中分解为丙酮酸,一部分丙酮酸在Rheb蛋白作用下,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功能;还有部分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经MTC(乳酸转运载体)运输进入神经元内的线粒体进行分解,产生自由基。【详解】A、神经胶质细胞可将乳酸运输进入神经元,乳酸分解产生了能量,说明神经胶质细胞可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物质,A正确;B、图中乳酸能进入神经元的线粒体分解,产生ATP,故可作为神经元的能源物质,B正确;C、增强MCT活性,可促进乳酸进入神经元,产生更多自由基,引起神经元损伤,C正确;D、Rheb蛋白能促进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供能,而Rheb蛋白活性下降会导致乳酸进入神经元的量更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使神经元损伤增加,D错误。故选D。13.5-羟色胺(5-HT)是调控情绪和社交行为的关键神经递质,主要由中缝背核(DRN)区域产生,DRN-5-HT能神经元输入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的基底核(BA)区域,在社交或焦虑时,Pyr神经元和PV神经元对5-HT的释放进行调控,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图中M处是神经纤维,N处是突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时,膜内的K+浓度高于膜外B.N处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后引起焦虑C.光刺激5-HT能神经元后,兴奋在M处向两侧双向传导D.N处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会被灭活或被回收至细胞体内【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M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时,神经纤维正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内K+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A正确;B、N处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后,BA区域的Pyr神经元释放的5-HT会减少,导致焦虑,B正确:C、光刺激5-HT能神经元时,会产生兴奋,兴奋在M处是单向传导的,C错误;D、神经递质在发挥效应后,其作用必须迅速终止,以实现突触传递的灵活性,作用的级止有2种方式:—种是"失活"或"灭活",即递质被其有关的酶所破坏,另一种是重摄取或再摄取,即递质被突触前膜或突触后膜所摄取,D正确。故选C。14.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肺泡中的O2要到达指定的组织细胞中,需要穿过11层磷脂双分子层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血浆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消化系统D.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分析题图: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Ⅰ是呼吸系统,Ⅱ是消化系统,Ⅲ是泌尿系统,Ⅳ是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过程。【详解】A、肺泡中的O2穿过肺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中穿过了2层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血浆中,穿过红细胞膜1层膜进入红细胞中,随红细胞运输至组织细胞处,出红细胞1层膜,出毛细血管2层膜,进入指定的组织细胞1层膜,O2从肺泡运输到达指定的组织细胞中穿过9层生物膜,即穿过9层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由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血浆中,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C、②表示肾小管与肾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通过皮肤排汗可排出部分水和无机盐,C错误;D、内环境与I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正确。故选D。 15.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0.1mol/L的HCl和0.1mol/L的NaOH,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红蛋白B.图中蒸馏水的曲线是错误的C.图2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自变量D.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答案】D【解析】【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A错误;B、蒸馏水没有调节pH的功能,故滴加碱液多,曲线接近pH=10,滴加酸越多,曲线越接近pH=2,蒸馏水的曲线是正确的,B错误;C、图乙实验中HCl、NaOH的滴数和种类为自变量,而浓度是无关变量,C错误;D、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D正确。故选D。【点睛】16.大马哈鱼从海水环境中洄游到淡水环境中,它们会从低渗环境中吸收Na⁺和Cl⁻,并排出水分,以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已知肾上腺素会作用于鳃以减少Na⁺和Cl⁻的排出。据此推断,进入淡水后,大马哈鱼的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以及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的变化趋势所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①D.③①③【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洄游鱼类从海水移动到淡水时,进行排水、保盐,以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大马哈鱼在进入淡水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降低,为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会大量排水,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也会降低,以保证可以大量排水,并且摄入盐分,即会从低渗环境中吸收Na⁺和Cl⁻。【详解】在大马哈鱼体内,为了维持较高的渗透压,需从外界环境中摄入盐分,即会从低渗环境中吸收Na⁺和Cl⁻,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上升,以保证机体盐分的摄入,所以①变化趋势对应的是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在大马哈鱼体内,为维持体内较高的渗透压,会大量排水,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也会降低,以保证可以大量排水,所以③的变化趋势对应的是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和抗利尿激素分泌量;综上所述,肾小管重吸收的水量对应的是③,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对应的是①,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对应的是③。故选D。17.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B.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中枢又是血糖调节中枢C.下丘脑既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也可以作为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D.若食物过咸,会刺激下丘脑细胞兴奋并产生渴觉【答案】D【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2、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3、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4、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正确;B、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中枢又是血糖调节中枢,B正确;C、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下丘脑也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作为甲状腺激素的受体细胞,C正确;D、若食物过咸,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故选D。18.当膀胱内尿量达400~500mL时,膀胱充盈、扩张,使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导膀胱充胀感觉的盆神经传入冲动增多,冲动达到骶髓初级排尿中枢,同时也上传至大脑皮层高级中枢,产生尿意。在环境条件允许时,便发动排尿反射。下面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大脑接受信息后,控制排尿,这属于一个反射活动B.大脑可以控制骶髓初级中枢,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C.除神经调节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还会受到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D.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初级中枢控制能力较弱,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答案】A【解析】【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膀胱壁存在牵张感受器,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概反射活动可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详解】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大脑接受信息后,控制排尿,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一个反射活动,A错误;B、骶髓的初级中枢受大脑相应的高级中枢控制,在环境条件允许时,发动排尿反射,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B正确;C、除神经调节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还会受到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C正确;D、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骶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故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D正确。故选A。 19.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③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胰岛素浓度高于①处B.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C.若③为骨骼肌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D.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胰高血糖素高于①处【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据图分析①是血浆、②组织液、③细胞内液、④淋巴、⑤所在的端为动脉端,相反的另一端为静脉端。【详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饭后血糖上升,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加强,更多的胰岛素进入血浆,静脉端的胰岛素含量高于动脉端,即①处高于⑤处,A错误;B、若③为脑细胞,脑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大量消耗氧气,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B正确;C、若③为骨骼肌细胞,细胞呼吸需要消耗葡萄糖,⑤所在的端为动脉端,所以饭后五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C正确;D、饥饿时胰岛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升高。饭后五小时血糖低,刺激机体分泌胰高血糖素,流经③肝脏细胞,作用于肝脏细胞,故⑤处的胰高血糖素高于①处,D正确。故选A。【点睛】20.同学进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部分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0.1mol/L的NaOH的实验结果与上图基本相同B.据结果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C.两种生物材料均表现出一定的维持pH稳定的能力D.图中的横坐标为滴加0.1mol/L盐酸的滴数【答案】A【解析】【分析】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到7.45之间。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碳酸氢根和磷酸氢根等离子有关。【详解】A、加入0.1mol/L的NaOH的实验结果缓冲液、马铃薯匀浆pH稍微升高,而自来水pH明显升高,与上图不相同,A错误;BC、肝匀浆和马铃薯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均表现出一定的维持pH稳定的能力,故据结果推测生物体可能通过缓冲物质维持pH的稳定,B、C正确;D、据图可知,随滴加试剂滴数的增加,各组中的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图中的横坐标为滴加0.1mol/L盐酸的滴数,D正确。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21.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中,血液内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的含量状况如表所示。分泌腺体激素名称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缺碘人群激素含量补碘前补碘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正常降低正常垂体A正常B正常(1)表中A是__________,B应__________。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激素A起__________作用。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控制枢纽是__________。(2)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①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②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现象①说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__________;现象②说明该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食用碘盐可以防治碘缺乏病。【答案】(1)①.促甲状腺激素②.升高③.抑制(反馈调节)④.下丘脑(2)①.促进新陈代谢②.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小问1详解】在影响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过程中,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补碘前,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作用减弱,垂体合成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在这个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分泌起到抑制(反馈调节)作用,控制枢纽是下丘脑,下丘脑通过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增强。【小问2详解】甲状腺激素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长期缺碘的成年人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代谢水平较低,从而出现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少言寡语、反应迟钝及嗜睡等现象的出现说明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2.为研究酒对人体神经行为能力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若干志愿者,饮酒后测试了志愿者的简单反应时(对简单信号作出反应的最短时间)、视觉保留(对视觉信号记忆的准确数)和血液中乙醇浓度,以志愿者自身未饮酒时为对照,计算其能力指数相对值,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接收到外界信号后,在__________处对信号作出分析并发出指令,通过__________神经将指令传输到脊髓,进而发生肌肉收缩等运动,这属于神经系统的__________调节。(2)某人饮酒后走路东倒西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使身体不能维持平衡。(3)据图分析,1.5h之前,血液中乙醇浓度和简单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酒精能__________(填“延缓”或“缩短”)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从而使反应时间__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答案】(1)①.大脑皮层②.传出③.分级 (2)小脑能够协调运动,而酒精麻痹了小脑(3)①.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升高,简单反应时能力指数相对值逐渐下降②.延缓③.延长【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人饮酒后血液中乙醇浓度变化,饮酒1.5时乙醇浓度达到高峰,之后缓慢下降。饮酒0.5h时视觉保留能力最低,饮酒1.5h时反应速度较低,之后都逐渐恢复。【小问1详解】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人在接收到外界信号后,在大脑皮层处对信号作出分析并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输到脊髓,进而发生肌肉收缩等运动,这属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小问2详解】小脑能控制机体的平衡,某人饮酒后走路东倒西歪,这是因为小脑能够协调运动,而酒精麻痹了小脑,使身体不能维持平衡。【小问3详解】据图分析,1.5h之前,血液中乙醇浓度和简单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是:随着血液中乙醇浓度的升高,简单反应时能力指数相对值逐渐下降(根据0.5-1.5h内可判断)。对外界信号做出判断需要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酒精能延缓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从而使反应时间延长。23.图甲是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图,图乙为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参与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为_____免疫,物质Ⅱ为_____。(2)细胞B、C、D中分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_____。(填字母)(3)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 的功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DC细胞外还有图甲中细胞_____(填字母)等。(4)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由题中信息可推知,图甲中的细胞B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物质Ⅱ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答案】(1)①.体液②.抗体(2)①.D②.B、C(3)①.信息交流②.A、C(4)①.免疫防御②.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当其活性下降时,细胞因子分泌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从而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解析】【分析】图甲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Ⅰ为细胞因子,物质Ⅱ为抗体。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图乙表示树突状细胞摄取处理抗原并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小问1详解】图甲表示的免疫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过程,物质Ⅱ为抗体。【小问2详解】细胞B和细胞C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细胞D由细胞C分化而来,三者中细胞D的分化程度最高。细胞B能接受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并将信息传递给细胞C,所以细胞B和细胞C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A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细胞D不能识别抗原。【小问3详解】DC细胞处理抗原后,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传递抗原信息,因此受体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此过程表明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图中除DC细胞外,还有细胞A和细胞C。小问4详解】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病菌,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根据分析可知,图甲中的B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参与B细胞的活化。当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时,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B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浆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24.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溶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二、实验流程 步骤A组B组①试管分组编号1号2号3号1号2号3号②?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③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④记录结果记录结果预测结果??结论?(1)步骤②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2)步骤③中向B组3支试管中滴加_____________。(3)预测结果:A组:1号试管pH________;2、3号试管pH___________;B组:1号试管pH_______________;2、3号试管pH______________。(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①蒸馏水不具有级冲作用,为对照组:②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③_______________,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答案】(1)等量蒸馏水(2)滴加等量的乳酸(3)①.明显上升②.变化不明显③.明显下降④.变化不明显(4)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解析】【分析】本题是一个实验设计题,在实验设计题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是可变的之外,其他的条件必须保持相同。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对结果的分析一定要到位,把现象与结论一起总结出来。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小问1详解】 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及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知,在步骤②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组。【小问2详解】实验中A组和B组形成对照,A组滴加碱性物质Na2CO3,因此,B组应该滴加等量的酸性物质乳酸。【小问3详解】若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则缓冲溶液和血浆均能维持pH相对稳定,因此A组和B组的实验现象应该均为:1试管pH变化明显,2、3试管pH变化不明显。【小问4详解】本实验中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作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明确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明确实验的目的,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能根据实验材料及用具补充实验步骤,并能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25.河豚毒素(TTX)存在于河豚鱼的卵巢、肝脏等多种器官中,具有很强的局部麻醉作用。某科研人员以蛙离体坐骨神经为实验对象,探究不同剂量的河豚毒素对其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任氏液与蛙组织液成分相近,若其中K+浓度升高,则坐骨神经中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__________。 (2)微电极刺激神经纤维,形成动作电位的原因是______,结合实验结果,推测河豚毒素具有很强的局部麻醉作用的机制是___________。(3)某人因食用未完全清除毒腺的河豚引发中毒,其症状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肌肉痉挛”或“肌无力”),随着时间延长,该症状会逐渐___________(填“增强”或“消退”)。(4)据研究发现,3,4-二氨基吡啶(3,4—DAP)能增强神经递质的释放,有人提出3,4—DAP能作为TTX的解毒剂,请分析其机理:___________。(5)据研究发现,河豚毒素不影响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为验证该发现,请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神经肌肉接头处相当于突触)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降低(2)①.神经纤维受刺激,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②.河豚毒素阻滞神经纤维膜上的Na+通道,抑制Na+内流(3)①.肌无力②.增强(4)3,4—DAP可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Na+内流增多,从而缓解TTX的作用(5)①.实验思路:取两组相同的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肌肉接头处,乙组不作任何处理,然后给予两组坐骨神经相同强度且适宜的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预期②.实验结果:甲、乙两组肌肉均发生相同程度的收缩【解析】【分析】1、静息时,K+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导过程:轴突末端兴奋,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透性发生改变,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小问1详解】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与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有关,若任氏液中K+浓度升高,则神经纤维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小,单位时间内外流的钾离子减少,坐骨神经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将降低。【小问2详解】微电极刺激神经纤维时,膜上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而产生动作电位;结合题中信息,推测河豚毒素具有很强的局部麻醉作用的机制是河豚毒素阻滞神经纤维膜上Na+通道的开放,抑制Na+的内流。【小问3详解】 河豚毒素是一种Na+通道阻滞剂,会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河豚毒素引发的中毒可能是有关神经不能兴奋导致肌无力,随着时间延长,该症状会逐渐增强。【小问4详解】河豚毒素的作用是阻滞神经纤维上的Na+通道的开放,而3,4-二氨基吡啶(3,4-DAP)能增强神经递质的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使Na+内流增多,从而缓解河豚毒素的作用。【小问5详解】分析实验可知,本实验目的是验证河豚毒素不影响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河豚毒素,因变量是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否受影响,可以以肌肉是否收缩做观察指标。实验思路如下:取两组相同的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用适量的河豚毒素处理神经—肌肉接头处,乙组用等量的任氏液处理,然后对两组坐骨神经进行相同且适宜的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