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00849
大小:3.72 MB
页数:17页
时间:2024-09-02
《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台州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地理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天文奇观,图为部分天体及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本次“月掩金星”发生时,月球和金星可能分别位于()A.③、①B.④、①C.③、②D.④、②2.在月球上()A.可观测到流星现象B.昼夜温差大于地球C.只能看到地球的一面D.不存在昼夜变化现象【答案】1.C2.B【解析】【分析】【1题详解】据材料“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位于地球与金星之间,且三者位置呈一直线,因此月球和金星可能分别位于③、②位置,C正确;月球和金星可能分别位于④、①位置或④、②位置时,月球不在地球和金星中间,BD错误;月球和金星可能分别位于③、①位置时,月球虽然在地球、金星中间,但三者位置不呈一直线,A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2题详解】流星现象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引力吸引,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迹。月球上没有大气,不会有流星现象,A错误;月球没有大气,昼夜温差大于地 球,B正确;由于月球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吻合(都是约27.3天),因此月球上永远只有一面能看到地球。而地球自转周期和月球公转周期并不吻合,因此月球上能看出地球在自转。所以说,站在月球上(注意,要站在永远面向地球的一面)可以看到地球转一周的情况。C错误;月球有自转,存在昼夜变化现象,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发生日全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图为2022年10月26日某天文台用卫星捕捉到的一张照片,看起来仿佛太阳在“微笑”,笑脸的眼睛和嘴巴是位于太阳外部圈层最外侧的暗斑,且喷发出大量带电粒子。完成下面小题。3.笑脸所在的太阳外部圈层,主要的太阳活动是()A.耀斑B.太阳风C.日珥D.黑子4.喷发的大量带电粒子会造成()A.极地极光绚烂B.农业收入增加C.光缆通讯中断D.全球降水增多【答案】3.B4.A【解析】【3题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笑脸的眼睛和嘴巴是位于太阳外部圈层最外侧的暗斑”。而太阳的大气层自内到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故笑脸所在的太阳外部圈层最外侧为日冕层,太阳风是日冕层的太阳活动,B选项正确;耀斑和日珥出现在色球层,A、C选项错误;黑子出现在光球层,D选项错误。故选B。【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日冕层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A选项正确;太阳风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也有可能使农业减产,B选项错误;太阳活动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光缆通讯不会受太阳风暴影响,C选项错误;全球降水量变化主要与黑子活动有关,且太阳活动导致降水不稳定,不是全球降水增多,D错误。故选A。【点睛】耀斑和太阳风均与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磁暴和极光产生有关,但无线电短波通信的中断和磁暴主要是受耀斑的影响,极光主要是受太阳风的影响。 2023年2月16日,欧洲南天天文台(ESO)宣布,在“伊波赛隆星座”(EpsilonEridani)中,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3000光年的类地行星,被命名为“EpsilonEridanib”,该行星位于Y宜居带,被认为是人类未来探索外星生命的一个有希望的目标。完成下面小题。5.“EpsilonEridanib”位于()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6.该行星有望提供生命繁衍生息的条件,可能是因为()A.该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B.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是一颗特殊的星球C.该行星体积质量较大,有厚厚的大气层D.该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答案】5.B6.D【解析】5题详解】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千米,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银河系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根据材料“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3000光年的类地行星”可知,“EpsilonEridanib”星距离地球3000光年,超出了地月系和太阳系的范围,但是未超出银河系的范围,B正确、ACD错误。故选B。【6题详解】分析材可知,该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对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知识,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存在生命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行星的外观与存在生命条件无关,C选项错误;行星体积质量巨大,有厚厚大气层,但不一定适合生物的呼吸,C选项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如下:(1)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提供光和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自身条件:①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适宜的大气厚度和成分--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③液态水—温度适宜。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第一颗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下图为“夸父一号”功能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7.LST观测到日冕层带电粒子流大幅增多的年份()A.“夸父一号”信息传输易受干扰B.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C.HXI观测到黑子数量增多D.FMG观测到耀斑数量增多8.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正确的是()A.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B.太阳辐射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C.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D.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答案】7.A8.D【解析】【7题详解】来自日冕层的带电粒子大幅增多,在靠近地球的过程中会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得“夸父一号”信息传输受到干扰,A正确,B错误;HXT对色球层的高能辐射进行成像观测,黑子位于太阳的光球层,C错误;FMG用来观测太阳光球层矢量磁场,耀斑发生在色球层,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8题详解】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误;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某些自然现象如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关,B错误;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从而使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C错误;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D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⑤冲击电网,导致电力中断。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地理坐标为(38°N,37°E)。完成下面小题。9.下列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A.附近居民先感受到左右摇晃B.地震波经过古登堡面速度增加 C.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D.强烈的地震引发巨大风暴潮10.抗震救灾过程中,救援人员可以利用()①GNSS监测潜在的滑坡体②BDS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③GIS确定掩埋人员位置④RS查看道路的毁坏情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9.C10.B【解析】【分析】【9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此次地C震源深度为20千米,位于地壳,C正确;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较慢,纵波速度较快,所以地震先感到的是上下晃动,A错误;地震波经过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B错误,风暴潮的形成往往与飓风和台风有关,地震不会引发风暴潮,D错误。故选C。【10题详解】GNSS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通过GNSS可以定位潜在的滑坡体,监测其移动方向,①正确;BDS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无法统计受灾人员的数量,②错误;GIS(地理信息系统)无法确定掩埋人员的位置,GNSS、BDS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可以确定掩埋人员位置,③错误。RS(遥感)能快速掌握大范围地表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及时查看道路的毁坏情况,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在距离地面400km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183天后,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于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在东风着落场成功着陆,3名宇航员平安回到地球家园。完成下面小题。11.飞船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B.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C.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D.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12.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航空飞机飞行B.大气高度电离,利于远距离无线通信C.臭氧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 D.水汽杂质集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答案】11.C12.B【解析】【11题详解】地球大气层自上到下分别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故飞船返回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含有电离层,利于远距离无线通信,B符合题意;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航空飞机飞行,A不符合题意;臭氧层在平流层,C不符合题意;对流层水汽杂质集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地球大气层自上到下分别是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高度电离,利于远距离无线通信;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航空飞机飞行,含有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对流层水汽杂质集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图为某古生物形成和灭绝的年代示意图(单位:百万年),阴影越宽表示该古生物种数量越多。完成下面小题。13.该古生物可能是()A.恐龙B.熊猫C.珊瑚D.始祖鸟14.在该古生物繁盛的地质时代()A.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B.裸子植物统治陆地地表C.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D.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答案】13.C14.A【解析】【分析】【13题详解】根据材料“阴影越宽表示该生物种数越多”,示意图可知,该古生物繁盛于古生代,珊瑚 符合,C正确;恐龙繁盛于中生代,A错误;熊猫是哺乳动物,出现于新生代,B错误;始祖鸟出现于中生代晚期,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题详解】该古生物繁盛的地质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A正确;中生代裸子植物统治陆地地表,B错误;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C错误;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D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ACD错误,故选A。【点睛】古生代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石老人”位于青岛市海岸边的一座高约17米的石柱(左图),2022年10月3日,它在风雨中遭受毁坏(右图)。完成下面小题。15.导致“石老人”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①海浪侵蚀②风化作用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6.最终形成“石老人”的地貌演变过程可能是()A.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B.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C.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拱桥D.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柱【答案】15.A16.A【解析】【15题详解】“石老人”位于青岛市海岸边,岩石受海浪侵蚀明显,同时受风化作用影响,①②正确;风力侵蚀是指风携带着沙石颗粒不断对岩石产生摩擦形成的侵蚀,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③错误;流水侵蚀是指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对流经地区产生破坏,并带走碎屑物的过程,常见于河流地貌,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题详解】海浪侵蚀海岸,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随着海蚀崖不断后退较为坚硬的岩石保留在原地,因为差异侵蚀形成海蚀拱桥,随着海浪的继续侵蚀,海蚀拱桥坍塌断裂,形成海蚀柱,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主要的外力侵蚀及其分布和地貌:风力侵蚀,侵蚀强度与风力大小有关,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北疆地区形成的风蚀蘑菇、风蚀城堡、西北魔鬼城等。流水侵蚀,侵蚀强度与径流量、地势落差等有关,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可形成峡谷地貌。 冰川侵蚀,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可形成角峰、冰斗等,如北欧的峡湾地貌、欧洲的波状平原,欧洲的海岸线较为狭长弯曲破碎,主要因为冰川侵蚀形成(冰川下切侵蚀深度大,适合建港湾)。海浪侵蚀,主要分布在岩石海岸分布区,可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读某地冰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7.冰川融化后,A地可能演化为()A.峡湾B.冰碛湖C.角峰D.冰蚀湖18.关于冰川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A.冰川槽谷形如“V”字B.刃脊周围常有石钟乳发育C.两极地区现代冰川地貌广布D.冰川搬运作用磨圆度较高【答案】17.D18.C【解析】【17题详解】读图可知,A处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冰斗,冰川融化后,在冰斗处汇集,形成冰蚀湖,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题详解】冰川槽谷形如“U”字,A错误;石钟乳属于喀斯特淀积地貌,刃脊周围没有石钟乳发育,B错误;两极地区气候严寒,现代冰川地貌广布,C正确;冰川搬运作用大小混杂、分选性差、磨圆度较低,D错误。故选C。【点睛】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冰蚀地貌包括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和峡湾等;冰碛地貌包括冰碛丘陵、冰碛堤、鼓丘等;冰水堆积地貌包括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水湖、冰砾阜阶地、蛇形丘等。2023年6月10日,位于印尼巽他海峡中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火山灰柱高达3500m。图甲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乙示意地球圈层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9.火山灰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是()A.②减弱,④增强B.②增强,③减弱C.③增强,④增强D.①减弱,②减弱20.此次火山喷发后,火山灰蔓延到的圈层有()A.①②③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答案】19.A20.D【解析】【19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火山灰到达不了这个高度,故对其没有影响,D错误;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此次火山喷发后,火山灰随风向周边扩散,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B错误,③是地面辐射,由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少,C错误;④是大气逆辐射,火山灰会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回的形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A正确。故选A。【20题详解】读图,根据序号所处位置判断:①为大气圈,②为水圈,③为岩石圈,④为生物圈,⑤为莫霍面。火山喷发后,先后到达的圈层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故选D。【点睛】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作用)。2023年4月,甘肃省张掖市发现大面积土林地貌,该地貌是粘土、砂、砾石的松散堆积物,在干燥气候环境中,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而成。完成下面小题。21.下列四幅景观图所示,最有可能是土林地貌景观的是()A.B. C.D.22.从成因上看,土林地貌属于()A.风蚀地貌B.风积地貌C.流水侵蚀地貌D.流水堆积地貌23.形成札达土林初始地质作用是()A.岩石风化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河湖沉积【答案】21.C22.C23.D【解析】【21题详解】由材料“该地貌是粘土、砂、砾石的松散堆积物,在干燥气候环境中,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而成”可推断,这类堆积物产状平缓,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被切割得千沟万壑,C符合;图中A选项显示的是沙丘,应是风积地貌,A错误;B选项显示的是海蚀柱,应是海蚀地貌,B错误;D选项显示的是三角洲,应是流水堆积地貌,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22题详解】由材料“该地貌是粘土、砂、砾石的松散堆积物,在干燥气候环境中,受季节性雨水的淋蚀、冲刷而成”可推断,土林地貌是松散堆积物在地表流水的侵蚀下形成,属于流水侵蚀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23题详解】砾卵石是典型的流水作用产物,该地土林物质主要由砾卵石、细粉砂和黏土等组成,体现了沉积作用过程,结合信息可知扎达土林是河湖相地貌,因此其形成的地质过程流水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在随着板块挤压地壳抬升,湖盆上升,湖水外泄,沉积岩裸露,在经长时间的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形成扎达土林。所以形成札达土林的初始地质作用是河湖沉积,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土林地貌是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因远望如林而得名。是在干热气候和地面相对抬升的环境下,暴雨径流强烈侵蚀、切割地表深厚的松散碎屑沉积物所形成的分割破碎的地形。又因沉积物顶部有铁质风化壳,或夹铁质、钙质胶结砂砾层,对下部土层起保护伞作用,加上沉积物垂直节理发育,使凸起的残留体侧坡保持陡直。新疆“大海道”是我国唯一可合法穿越的无人区。下图为该地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风力沉积D.流水侵蚀25.若要安全自驾穿越该无人区,游客需携带的必备物品有()①数码相机②卫星电话③高反药品④离线地图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24.B25.A【解析】【24题详解】雅丹地貌由风化作用、风力侵蚀等共同作用形成,但其主导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风力沉积形成堆积地貌,该地貌为侵蚀地貌,而该区域气候干旱,流水侵蚀作用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题详解】由于无人区可能出现短暂的信号缺失,安全穿越需要佩带卫星电话和离线下载的地图;数码相机并不是安全穿越的必备物品;该无人区位于新疆,“高反现象”不明显,无需准备“高反药品”。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目要求,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A。【点睛】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6.下图是某次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监测到的地震波传播路径示意图。甲、乙两地监测到() A.①段纵波波速加快B.④段横波波速减慢C.③段横波波速为零D.②段横波波速减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增加、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因此①段纵波波速减慢,A错误;④段横波波速减慢,B正确;②段横波波速加快,D错误;在古登堡界面附近③段横波波速减小为零,而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而图中只有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读某地不同高度的气温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27.下列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上部热,下部冷B.中纬厚,高纬薄C.夏季薄,冬季厚D.低纬薄,中纬厚28.该地发生逆温现象的时间段大约在()A.1-4点B.5-8点C.10-13点D.21-24点【答案】27.B28.B【解析】【2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A错误;厚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低纬厚、中纬次之,高纬薄;B正确,D错误;对流层厚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厚,冬季薄,C错误。故选B。【28题详解】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读图可知,5-12点时间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出现逆温,B正确;1-4点、12-24点气温均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没有出现逆温。综上所述,四个选项中只有5-8点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右图是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图示乙处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A.冲积扇B.牛轭湖C.峡谷D.河漫滩30.“古岸崩欲尽”的发生处及原因是()A.甲处侵蚀岸,水位高,易泛滥B.乙地沉积岸,水流缓,泥沙沉积严重C.甲处侵蚀岸,水流急,岸坡陡D.乙地沉积岸,泥沙沉积,多新增土地【答案】29.D30.C【解析】【29题详解】冲积扇发育在河流出山口,A错误;牛轭湖是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B错误;峡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C错误;乙处位于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显著,形成河漫滩,D正确。故选D。【30题详解】“古岸崩欲尽”是指古岸收到水流的侵蚀作用较大,有被冲毁的可能。体现的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在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甲处位于凹岸,水流急,侵蚀作用强,岸坡陡。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题有3大题,共35分)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多峰丛山地,降水丰富,雨季明显,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省区之一。“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大型射电望远镜对电磁环境有很高的要求,附近需保持宁静和电磁环境不受干扰。下图为贵州省等高线地形图和“中国天眼”景观图。材料二科学家在该地主体岩层里面取样分析,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苔藓虫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碎屑。(1)2023年10月,中科院团队利用“中国天眼”新发现76颗偶发脉冲星,在天眼观测过程中,对其影响较大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2)贵州省地表多____(岩石名称)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中国天眼”所在的洼坑,形成它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3)根据材料二推测,该地主体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为____,该岩层形成时,所处的环境为____(海洋/陆地)。(4)结合材料,说明贵州省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答案】31.①.耀斑②.太阳风32.①.石灰岩②.流水溶蚀(流水侵蚀)33.①.古生代②.海洋34.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破碎;地形陡峻起伏大;降水多且强度大。【解析】【分析】本题以贵州喀斯特地貌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太阳活动、内外力作用、地球历史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脉冲星属于银河系,“中国天眼”主要是接收天体发出的电磁波信号,耀斑和太阳风能向地球抛射高能带电粒子流,影响观测效果,故耀斑和太阳风会对观测产生影响。 【小问2详解】石灰岩与流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可分为溶蚀和沉积的地貌;主要分布在的西南地区,中国天眼所在地貌是溶斗,形成它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溶蚀。【小问3详解】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苔藓虫等海洋无脊椎动物,说明该地质年代为古生代,所处环境为海洋。【小问4详解】滑坡的原因可从地形、地质、植被、气候水文等方面分析。贵省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质结构不稳定;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岩石破碎;地形陡峻起伏大,降水多且强度大;植被覆盖率低。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左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材料二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藏族同胞为适应当地环境,设计了藏族特色服装—藏袍。藏袍具有易穿脱、防寒保暖又抗热的特点。(1)指出左图中大气受热环节的名称:甲____,乙____,丁____,其中乙的能量主要集中在____波段。(2)右图中①②代表晴天的是____,霜冻更加严重是____(填序号)。(3)结合材料可推断,藏袍的独特设计是为了适应当地昼夜温差____(大/小),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其原因。____【答案】32.①.反射②.太阳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可见光33.①.①②.①34.①.大②.西藏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晴天【解析】【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图中甲为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乙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丁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①昼夜温差大于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①昼夜温差大,最低气温更低,霜冻更加严重。【小问3详解】西藏地区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多晴天,云层较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较弱,太阳辐射较强;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晚上气温偏低。为了适宜昼夜温差较大的特点,藏族同胞穿着藏袍这一独特的服装。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坎儿井作为我国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灌溉系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坎儿井位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主要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材料二左图为我国新疆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塔里木盆地某地沙丘景观图。(1)右图中沙丘为____形沙丘,多分布在干旱地区,据图推测,该地盛行____风。(2)我国塔里木盆地煤炭储量丰富,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____,中生代造煤时期是以____植物为主。(3)人们在塔里木盆地造林种草减少了当地的风沙灾害,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并填入相应位置。(单项选择,且每个选项最多只能填一次)A.增加下渗B.减少沉积C.降低风速D.增加蒸腾E.减少侵蚀F.涵养水源①____;②____;(4)图中铁路遭受风沙危害较大的季节是春季和____季,为减轻风沙天气对铁路的影响,当地可采取的工程措施有____,____。(5)坎儿井集水区的主要地貌名称是____,说明该地貌的形成过程。____【答案】33.①.新月②.西北34.①.太阳能②.裸子 35.①.C②.E36.①.冬②.建草方格沙障/建石方格沙障③.建高立式沙障/建挡风墙37.①.冲积扇②.河流携带泥沙流至山麓(出山口),因地形变缓,流速减慢,河流搬运能力下降,泥沙不断堆积,形成冲积扇。【解析】【分析】本题以坎儿井、我国新疆地区示意及塔里木盆地某地沙丘景观图为背景材料,涉及风成地貌和流水地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植物演化与地质年代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人地协调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图中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为新月形沙丘。沙丘的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结合图中指向标可判定,图中风向为西北风。【小问2详解】古代植物遗体经成煤作用后转变成的固体可燃矿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的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综上所述,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中生代造煤时期是以裸子植物为主。【小问3详解】风速越大,风的搬运的能力越大。造林种草增大了地表摩擦力,摩擦力能够使得风速降低,从而减少风对地表物质的搬运,故①选择C;造林种草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植被可以起到保护地表的作用。同时加上风速减弱,会减少对地表物质的侵蚀,从而达到减少风沙的目的,故②选择E。【小问4详解】该地处在我国西北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西北地区冬春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植被稀疏,故风沙活动强,风沙危害较大。在铁路沿线修建草方格沙障或石方格沙障、高立式沙障或挡风墙可以降低风速,会使风的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增强,从而达到阻沙,固沙,防风固沙的效果。【小问5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