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知识清单(新高考通用).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逻辑与思维》知识清单目录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6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10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15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19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23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32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42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48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54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59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64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69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75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知识清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逻辑与思维的核心问题】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科学思维观念(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统摄下,把我逻辑思维规则(概念、判断、推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辩证分合、质量互变、辩证否定、认识历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联想——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正逆互补——超前思维)二、逻辑思路: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三、重点考点1.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3.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①同一律——A是A,不是非A,否则会犯偷换概念或者偷换论题的错误。 ②矛盾律——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③排中律——A与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概念的基本特征: ①内涵——下定义(常见错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否定定义、比喻定义)。 ②外延——划分(常见错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划分标准不一,越级划分)。5.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6.判断的类型:简单判断——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7.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8.性质判断: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9.判断中主项、谓项的周延与否标准:主项看量项(全程、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10.关系判断: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11.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全真为真,一假则假。12.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①相容选言判断:一真即真,全假才假。②不相容选言判断:只能一真,同真或同假都为假。12.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13.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14.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后不一致必假。(肯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15.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16.判断推理是否正确:前提正确、推理结构有效。17.性质判断的换质推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但是注意谓项要换成与之相矛盾的概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性质判断的换位推理:主项与谓项互换位置,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也不能周延。19.三段论推理:大项、小项和中项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否则会犯“四概念”的错误;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否则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否则会犯“小项不当扩大”或“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的得出结论。20.联言推理:合成式联言推理、分解式联言推理。21.选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否定肯定式)。22.假言推理: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23.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推理)。24.不完全归纳推理:常犯错误是轻率概括。为提高可靠性,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关系——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25.类比推理:结构类比、功能类比、条件类比、要素类比等,常犯错误是机械类比。26.辨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动态性。27.把握辨证分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分析。28.理解质量互变: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渐近性和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29.推动认识的发展:坚持辨证否定观,不能简单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否定一切;认识发展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30.创新思维特点:思路具有多向性、步骤具有跨越性、结果具有独特性。31.如何运用创新思维:①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②继承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破旧立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④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运用迁移、想象等方式进行联想思维。⑤发散与聚合是创新思维的两翼,运用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思维,运用归纳、推理、比较、概括等方法进行收敛、集中进行聚合思维,反复“发散-聚合-发散-聚合”。⑥运用逆向思维,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⑦运用超前思维,运用矛盾分析法、推理和想象、注重调查研究,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四、重点关注点:科学思维特征、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区分;主项、谓项周延的判断;联言、选言、假言推理的规则;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寻找因果联系,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法、剩余法(简称谓穆勒五法);辩证思维具体方法、创新思维特征及具体方法等。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整合】把握1个含义:思维的含义。理解1个作用:思维的作用。区分2种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3个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1.思维的意义: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2.体悟思维: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在思维。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3.思维的内涵(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内容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形式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阶段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4.思维的方式⑴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⑵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2.思维的共同特征:间接性内涵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原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作用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关键词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举例①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进化的规律;②医生根据对病人的体温、血压、血液、尿液、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的有关资料,就能确诊病患和病因;③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变化;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⑤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⑥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但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性内涵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作用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关键词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举例①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②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③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④人们认为“凡正常运行的计算机都有中央处理器”能动性内涵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关键词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举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三个特征之间的联系: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人们才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特别提醒】思维的间接性特征与思维来源于实践并不冲突①要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在实践中接触和变革事物,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思维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弄清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1.2思维形态及其特征一、思维的基本形态1.思维形态的分类划分标准类型含义从思维的方向看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聚合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综合思维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分析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抽象思维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形象思维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1)抽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2)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整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区别含义人们把以概念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思维,称为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概念感性形象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感觉、知觉、表象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联系①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相辅相成;②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来源于实践。③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特别提醒】⑴思维形态≠思维形式①根据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不同,思维可区别为不同的形态,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形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感性形象。抽象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⑵感性材料与感性认识不同,前者是客观事物,后者是主观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非正确、错误之别。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知识整合】把握1个含义:逻辑的含义。明确3大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2.1“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归属范围举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逻辑的主要含义规律所有学科的研究对象①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②适者生存,优胜劣汏,这是自然界的逻辑,也是市场竞争的逻辑。逻辑规律与规则逻辑学的研究对象①某篇文章逻辑性强②某个说法不合逻辑③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人们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思维方法逻辑学的研究对象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②‘强权即公理’,这就是霸权主义者所奉行的逻辑。③还有人著书《大学的逻辑》,探讨大学管理之道逻辑学或逻辑知识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①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③现代管理人员,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一点逻辑很有必要。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含义: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2.推理的结构: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3形式逻辑的研究重点: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不取决于思想具体内容)4.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论证与论辩(推理的应用):①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②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③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6.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二)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内容:①常用公式:A是A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4.运用同一律要注意的问题:①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②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它不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换言之,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内容:①常用公式:A不是非A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4.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矛盾。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③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特别提醒】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而且是错误的。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一种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㈢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内容:①常用公式:“A或者非A”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4.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5.排中律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知识拓展】比较矛盾律和排中律关系矛盾律排中律要求不同要求排除人们思维的自相矛盾,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区别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不能同假,强调“A”与“非A”,其中必有一真错误不同“自相矛盾”“两不可”作用不同运用不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规律规律名称基本内容公式适用范围要求逻辑错误矛盾律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A并且非A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必有一假)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或者非A矛盾判断和下反对判断明确性(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必有一真)两不可同一律思想自身同一A是A概念和判断确定性(自身同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逻辑规律记忆口诀】学习逻辑用处大,掌握规律不害怕。偷换概念或论题,同一律上出问题。矛盾关系两判断,两可两不可试试看。两可违反矛盾律,必有一个假判断。两不可违反排中律,必有一个真判断。【逻辑方阵图】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整合】把握1个含义:科学思维的含义。理解2个作用: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掌握3个特征: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3.1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科学思维的含义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特别提醒】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是相对立的,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2.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正确思维的条件)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3.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知识拓展】如何做到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①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它与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不科学思维相对立。②人人都有思维,但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正确的思维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③科学思维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思维形式正确。【特别提醒】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1)科学方法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方法问题。它既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如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等,科学思维方法是指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其外延不同。(2)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能力。二、科学思维的特征特征阐释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知识拓展】科学思维的特征之间的关系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离开客观性,就不会有预见性;正因为有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3.2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一、思维素养意义1.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2.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二、思想政治意义1.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2.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知识拓展】正确思想、科学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⑴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揭示的思维规律和规则。遵循思维规律和规则是科学思维的题中之义。没有社会实践,没有科学思维,就不会有正确思想。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思想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知识整合】全面理解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角度阐释思维素养意义捍卫真理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科学的抽象思维一定是符合逻辑要求的思维,违背逻辑要求的思维不是科学思维。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担当起维护真理的职责把握本质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认识世界,不仅要认识事物的部分、方面、阶段,而且要认识发展变化着的整体。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我们可以更为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着眼创新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意义觉悟层面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实践层面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知识拓展】学习科学思维对培养科学精神的意义是什么?①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②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求直各实的精神。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发扬科学精神,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㈢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1.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2.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知识整合】科学思维的特征与思维素养意义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整合】了解1个关系: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区分2个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明确2个方法:明确内涵的方法和明确外延的方法。掌握2个逻辑规则:定义的逻辑规则和划分的逻辑规则。4.1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1.事物的属性及分类:①属性的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②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a.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b.非本质属性:并非某类事物特有的属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概念的定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特别提醒】概念的性质: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3.概念的表达: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②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语词与概念不是一对一的关系)a.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红薯、白薯、地瓜是不同的语词,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水泥、洋灰是不同的语词,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概念。b.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可以指称师长、医生、知识界人士,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等。“是”这个词可以指两个事物的同一关系,如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也可指两个事物的属种包含关系,如“人是高等动物”。【图示】概念、语词、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易混易错】比较概念与语词(1)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2)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3)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概念的外延(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种类含义图示法相容关系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特别提示】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4.2明确概念的方法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的方法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定义的逻辑结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3.下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①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②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③“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要求(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二、明确外延的方法——运用划分的方法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2.划分的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3.划分的构成: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4.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知识拓展】正确把握概念①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③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知识整合】明确1个基本特征: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1个关系:判断与语句的关系。掌握2个正确运用: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正确运用复合判断。区分5个判断:性质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5.1判断的概述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判断的基本特征⑴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⑵判断有真假之分。①真判断: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②假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提醒】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知识拓展】不同领域对判断真假特征的研究①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②形式逻辑研究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③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语境。语境涉及上下文、时间、地点、被指对象等多种因素。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的表达⑴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⑵有的语句不表达判断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②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⑶根据语境确定判断的含义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知识整合】判断与语句的关系①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②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判断是一种思想,是人们认识事物情况的结果。而语句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言语单位,它受社会、习惯的影响。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③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④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2.判断的分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⑴简单判断:①含义: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②分类: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⑵复合判断:①含义: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②分类: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知识整合】从逻辑学角度比较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复合判断含义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分类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逻辑常项量项、联项、关系项等逻辑联结词(“并且”、“或者”、“要么、要么”、“如果、就”、“只有、才”“当且仅当”)逻辑变项概念(词项)变项判断(命题)变项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直言判断)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又称直言判断。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①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②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③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④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有”“是”或“无”“不是”)例如:3.种类划分标准种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判断的质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判断的量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质”与“量”的结合上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知识整合】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类型构成量项主项联项谓项全称肯定判断所有(一切)商品是有价值的全称否定判断所有(一切)理论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特称肯定判断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特称否定判断有些中学生不是球迷单称肯定判断许海峰是运动员单称否定判断这个人不是小学生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例如:所有的人都认同。(缺谓项);通过学习进步很快。(缺主项)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主谓配合不当)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断定过量)⑷误用多重否定。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特别提醒】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量项不能省略;单称判断的量项一般省略。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2.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3.分类: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类型常见的关系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两者的距离关系、“相同关系”“相等关系”“交叉关系”等反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大于关系”“小于关系”“重于关系”“少于关系”“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偶对称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佩服”“认识”“尊重”“喜欢”“赞美”“信任”“志愿”“帮助”等关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反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偶传递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偶传递关系“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4.意义(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1.运用复合判断的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2.复合判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⑴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⑵组成: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①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②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⑶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1.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2.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⑴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⑵联结项: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⑶常用连接项:“并且”“既……又……”“不但……而且……”“也”“虽然……但是……”“不是……而是……”“接着”“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于是便”“不仅不……反而……”“尚且……何况……”“尽管……可能……”“然而”“而”“且”【特别提醒】联言判断的语言形式有并列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例如:“此商品价廉物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联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假即假,全真才真。【特别提醒】联言判断不仅要求联言支同真,而且要求联言支之间有联系,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例如,“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并且光沿直线传播”。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虽然都真,但是该联言判断没有什么真实有效性,即没有实际意义。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㈢正确运用选言判断1.选言判断的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2.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由选言支和联结项组成。⑴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⑵选言判断的联结项:联结选言支的词项。【特别提醒】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3.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⑴相容选言判断①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真即真,全假才假。②常用联结项:“或者”“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⑵不相容选言判断①逻辑性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②常用联结项:“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知识整合】比较分析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含义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同时存在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常用联结项“或者”“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是……或是……二者必居其一”等真假值选言支中有一个是真的或都是真的,则为真;选言支都是假的,则为假【一真即真,全假才假】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该选言判断为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为真,或都是假的,则为假【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㈣正确运用假言判断1.条件关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条件关系。2.假言判断⑴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个事物情况的存在。)⑵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支判断和假言联结项组成。(前件、后件和假言联结项)①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②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⑶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逻辑性质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常用联结项“如果……那么……”“倘若……则……”“只要……就……”“一旦……就……”“当……便……”“要是……就……”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假使……那么……”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逻辑性质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常用联结项“只有……才……”“必须……才……”“除非……才……”“除非……才……”“……才……”“没有……就没有……”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逻辑性质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后不一致必假。常用联结项“……当且仅当……才……”“只有并且只有……才……”“……当且仅当……”“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3.假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逻辑性质特征):⑴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⑵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知识拓展】假言判断真假值(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②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q如果p,那么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真假假真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不断定前件是假的时,后件怎么样)例如: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去。(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①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只有p,才q。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q只有p,才q真真真真假真假真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假假真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不断定前件是真的时,后件怎么样)例如:只有陈某去过作案现场,他才是本案作案人。(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①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当且仅当p,则q。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q当且仅有p,则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真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例如: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要求:⑴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⑵对于不具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情况,不能强加条件关系例如:有人说“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主观臆造联系⑶要注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准确使用假言判断的不同联结项。5.判断的重要性:⑴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⑵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整合】把握3个类型:联言推理的类型、选言推理的类型、假言推理的类型。掌握4类方法: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的规则、三段论的规则和要求、选言推理及其方法、假言推理的要求。6.1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一、推理的含义和种类1.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⑴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⑵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2.推理:⑴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包括前提和结论。⑵构成: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⑶推理结构: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⑷推理的分类标准及种类①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②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特别提醒】①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特征:前提真,结论一定真。)②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特征:前提真,结论可能真,也可能假)3.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推理结构,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它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1.演绎推理⑴性质:前提蕴含结论的必然推理。⑵含义: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⑶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②推理结构正确。(推理结构错误时人们容易找到结构与其相同,前提明显为真而结论明显为假的“反例”。)【提示】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二者加起来,就成为正确推理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前提是真实的判断,而且推理结构正确,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2.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的重点: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推理形式)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3.掌握演绎推理的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演绎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演绎推理的无效推理结构:所有M都是P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有S都不是M所以,所有S都是P。所以,所有S都不是P。有效推理结构不管变项代入什么概念无效推理结构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从真前提一定能推出真结论。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可以为它找到前提为真,结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论为假的“反例”。6.2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1.换质推理(也叫换质法)⑴原因: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使表达更加适当和灵活,我们常常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对一些性质判断的形式结构进行变换。⑵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即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成肯定判断形式。)【提示】性质判断的“质”指的是性质判断形式的肯定和否定。⑶换质推理的规则: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⑷具体方法:换质推理两步法第一步:主项和谓项不变,将联项“是”改为“不是”或“不是”改为“是”。第二步:将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换质推理口诀】换质推理两步成,主项谓项位不动,先把联项来否定,谓项反义推理成。2.换位推理(也叫换位法)⑴原因:为了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有时需要将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进行互换。⑵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⑶项的周延性(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涉及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①周延: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②不周延: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③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性质判断周延情况表】判断种类主项谓项全称肯定判断周延不周延全称否定判断周延周延特称肯定判断不周延不周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特称否定判断不周延周延单称肯定判断周延不周延单称否定判断周延周延【性质判断项的周延性口诀】周延、不周延,质、量来判断,主项看量项,全、单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要看质,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⑷换位推理的规则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质”不变,即肯定或否定不变)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⑸换位推理的具体方法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特别提醒】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推理。从特称否定判断的前提,不能通过换位法推理必然得出结论,犯了“扩大概念外延”的逻辑错误。【换位推理总结】①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换位后需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所有的A都是B”。换位“有的B是A。”②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③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可以直接进行换位。“所有的A都不是B。”换位“所有的B都不是A。”“有的A是B。”换位“有的B是A。”【换位推理口诀】换位推理并不难,直接换位两判断,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换位难。全称肯定想换位,转换特称位置换。3.换质换位推理的作用⑴换质位推理的含义: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使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换位质推理)。⑵作用:正确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二、三段论推理1.三段论推理的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2.结构:三段论由三个性质判断构成,前面的两个判断是前提,后面的一个判断是结论。组成三段论的三个性质判断各有一个主项和谓项,每个项各出现两次,共有三个不同的概念或词项组成,分别叫大项、小项和中项。⑴项:①“大项”:结论中的谓项;②“小项”:结论中的主项;③“中项”: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⑵前提: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⑶大项、小项和中项的关系: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知识拓展】三段论推理的公理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上图表示:如果M类包含在P类中,那么,M类中的一部分S也必然包含在P类中。下图表示:如果M类和P类相排斥,那么,M类中的一部分S也必然和P类相排斥。这个公理反映了客观事物中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即属和种的包含关系,它是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根据。3.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错误⑴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⑵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⑶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⑷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三段论中不能有两个否定前提)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三段论推理口诀】中要周延词项三,大项小项不扩展,一特得特否得否,否特成双结论难。【特别提示】保证三段论推理结构正确的条件:凡是符合基本规则的三段论,其推理结构就是正确的;违反其中任何一条规则,其推理结构都是不正确的。3.三段论的意义:三段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提醒】⑴在日常说话或写作中,把三段论中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前提或结论可以省略掉。(2)三段论的省略形式可能隐藏着错误。我们可以按其原意进行恢复,然后依据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对其进行检查。6.3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1.联言推理的含义: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逻辑性质:一假即假,全真才真)2.联言推理的方法⑴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⑵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3.联言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有效式)⑴合成式:①依据:从联言判断和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②联言推理的合成式: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在这种推理形式中,结论是联言判断,前提是联言判断的全部支判断。③用公式表式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pqp并且q⑵分解式:依据:从联言判断和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都是真的。②联言推理分解式: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这种推理只有两个判断,一个是作为前提的联言判断,一个是作为结论的支判断。③公式表示为:P并且q所以,P【提醒】联言命题真假关系表ABA且B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假④联言命题的推理规则:A且B为真⇒A真,B真;A真,B真⇒A且B为真A且B为假,A(B)为真⇒B(A)为假。【联言推理口诀】联言推理分两类,合成、分解要辨对;先来说说合成式,各支全真结论真;再来看看分解式,联言真推一支真;最后谈谈联言假,一支为真它支假,一支为假它支真;如果各支均为假,联言判断难为真。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1.选言推理⑴现实意义:在事物诸多可能情况中作出某种选择。⑵含义(推理依据):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⑶选言推理的分类: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①相容的选言推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依据: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b.有效式(正确推理结构)——否定肯定式: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公式表示为:P或者q非P所以,q.c.无效式:肯定否定式。在进行相容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判断前提中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②不相容的选言推理a.依据:不相容选言判断逻辑性质,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真,不相容选言判断才真。b.有效式(正确推理结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肯定否定式公式表示:要么P,要么q☆否定肯定式公式表示:要么P,要么qP非P所以,非q。所以,q。【温馨提示】相容的选言推理不能用肯定否定式,但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可以用肯定否定式。【知识拓展】正确运用选言推理,除了要遵守选言推理的规则以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①选言判断的选言支必须穷尽一切可能。如果选言支不穷尽一切可能,就缺乏得出肯定结论的逻辑根据。②不相容选言推理推理时,小前提不能把一切可能性都肯定(或否定)了。否则就无法推出结论。【选言推理口诀】选言推理分两类,相容、不相容要辨对;二者共用有效式,否定肯定都能推;不相容独用一有效,肯定否定要记牢;为保推理根据全,穷尽选言支是关键。㈢假言推理及其方法1.假言推理的依据:⑴客观依据: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如果把握了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并且确认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事实,就可以运用假言推理推断未知的事物情况。⑵推理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2.假言推理的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3.假言推理的种类: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4.充分条件假言推理⑴推理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⑵有效式(正确推理结构):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肯定前件式公式表示:否定后件式公式表示:如果P,那么q如果P,那么qP非qq非P⑶无效式:①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不能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②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不能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口诀】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5.必要条件假言推理⑴推理依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⑵有效式: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否定前件式公式表示:肯定后件式公式表示:只有P,才q只有P,才q非Pq非qP⑶无效式: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不能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不能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口诀】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6.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⑴推理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⑵有效式:①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②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③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④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公式表示:当且仅当P,才qPq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公式表示:当且仅当P,才q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qP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公式表示:当且仅当P,才q非P非q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公式表示:当且仅当P,才q非q非P⑶无效式:①肯定前件,否定后件;②肯定后件,否定前件。③定前件,肯定后件;④否定后件,肯定前件。【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口诀】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充要推理要记牢,前件后件辨分晓,有效推理同真或同假,真假同在准无效。7.运用假言推理的意义: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整合】把握1个作用:类比推理的作用。明确2个含义: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含义。掌握2个方法: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归纳推理的2个类别: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一、归纳推理的含义1.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特别提醒】归纳推理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归纳推理具有概括性。2.归纳推理的类型: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3.完全归纳推理:⑴含义: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⑵特征: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⑶局限性:①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②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4.不完全归纳推理:⑴依据: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⑵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⑶特征:①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⑷常见类型:简单枚举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提醒】科学归纳推理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⑸提高可靠程度的方法:①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⑹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知识整合】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关系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区别含义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前提范围某类认识对象的全部对象某类认识对象的部分对象结论范围未超出前提的范围超出了前提范围结论与前提之间的关系 必然的,可靠或然的,不可靠联系两者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知识拓展】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关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区别思维进程不同从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从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 要求前提必须真实没有要求前提必须真实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外,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 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的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外,前提和结论间的联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也正确,但不能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联系①演绎推理如果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演绎推理未必都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则通常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②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其一,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其二,归纳推理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二、归纳推理的方法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⑴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⑵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因果联系——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程度要求寻找因果联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⑴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⑵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方法含义特点逻辑结构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异中求同a现象出现在A、B、C、D场合a现象出现在A、F、G、H场合a现象出现在A、O、P、Q场合A是a现象的原因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 同中求异场合一A、B、C、D——出现a场合二?B、C、D——?A是a现象的原因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次求同一次求异)场合1:A、B、C——出现a现象场合2:A、D、E——出现a现象场合3:A、F、G——出现a现象场合4:?、B、C——?场合5:?、B、C——?场合6:?、B、C——?A是a现象的原因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变化引起变化场合1:A1、B、C——a1场合2:A2、B、C——a2场合3:A3、B、C——a3A是a现象的原因剩余法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已知部分原因、剩余的是未知原因A、B、C、D——a、b、c、d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D是d的原因A是a现象的原因【特别提醒】求同求异并用法不是求同法与求异法相继运用,它是通过两次类似求同,然后再用类似求异法得出结论,以解决无法满足求同法与求异法对“其他情况”严格要求的情况的问题。7.2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一、类比推理的含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类比思维方法的特点:用已经认识的某个或某类事物去推断尚未认识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前提由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构成,结论是或然的。)2.类比推理的含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3.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易混易错】并非任何两类事物都可类比,没有内在联系的两类事物不能类比,否则犯“机械类比”的错误4.类比推理的逻辑形式表示为: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d类比比较比喻区别基础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性质它是一种推理。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得出新知识。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联系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5.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特别提醒】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6.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的必要性: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他们在另外的地方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二、类比推理的方法1.类比推理的依据: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2.类比推理的方法⑴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仿生类运用的是模拟方法。⑵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3.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的要求⑴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⑵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⑶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防止犯“机械类比”的错误。⑷在某些关于“数”或“量”的类比推理中,要尽量采用比较弱或不精确的描述,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3.类比推理的作用⑴类比推理使人们富于联想,获得创造性的启发或灵感。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⑵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⑶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总结】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实质和作用⑴实质:都是或然推理。都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⑵作用:①归纳推理有助于人们发现认识对象之间的规律,它是发现真理和获取新知的重要方法。归纳推理是说明和论证问题的重要方法。②类比推理在认识客观世界和论证表达思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A.类比推理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重要方法。类比推理能够启发人的思考,让人产生联想。B.类比推理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③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推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类型推理的思维功能。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知识整合】明确1个辩证关系: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区分2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掌握2个特征: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了解2个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8.1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辩证思维的含义1.形而上学思维方式⑴形而上学思维的含义: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⑵形而上学思维的弊端: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2.辩证思维方式⑴辩证思维的客观基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客观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应该按照客观世界的存在状况去反映它,这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⑵运用辩证思维的必要性:我们认识事物,既要分别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各种层次、各个阶段以及个别属性,又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趋势。因此,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克服形而上学思维,运用辩证思维。⑶辩证思维的含义: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⑷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3.辩证思维的发展历程:⑴认识应该反映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⑵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①古代人以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把握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矛盾运动。②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自觉地、系统地研究辩证思维,但这时的研究大多带有唯心主义性质。③在总结人类最新科学成果、批判地继承以往辩证思维研究的合理因素,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思维学说是科学形态的辩证思维。④在当代,随着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研究复杂大系统的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辩证思维学说得到丰富和深化。二、辩证思维的特征:整体性、动态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整体性的辩证思维⑴客观基础:客观事物是以整体的方式存在的,决定了辩证思维的整体性。⑵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含义: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⑶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作用①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②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③辩证思维的整体是有层次之分的。辩证思维是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的。2.动态性的辩证思维⑴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的客观基础: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实际存在的过程,就必须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认识对象。⑵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的含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⑶具体表现:辩证思维的动态性体现在我们看问题时,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⑷用动态性思维看问题的必要性:①事物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②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知识整合】比较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动态性特征关系整体性动态性区别含义整体性的辩证思维是从认识事物的整体角度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是从认识对象的产生、发展过程上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客观基础客观事物是以整体的方式存在的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还要想到事物的未来,把认识对象看成不断变化着的开放系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作用①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②辩证思维能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侧重于从时间上来认识事物联系①整体性和动态性都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②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强调动态性,也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是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3.正确理解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局部的独立性、动态性与相对的静态性的关系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是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知识拓展】理解动态性与相对静态性的关系动态性相对静态性区别含义动态性是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性质相对静态性指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性质特点动态性即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相对静态性是指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并不是不运动,而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联系动态性和相对静态性是相互贯穿、相互渗透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运动中包含有相对静止,即动中有静。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即静中有动4.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5.学习辩证思维的意义:能够使我们对事物看得全、看得深、看得远、看得活、看得真,会使我们充满智慧。8.2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一、分析与综合的含义1.分析方法⑴必要性:复杂多样的客观事物是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需要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⑵含义: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特别提醒】人们运用分析方法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⑶常用的分析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分析的具体方法①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②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③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的问题。④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为什么”的问题。⑷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矛盾分析法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对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②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这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⑸如何看待分析方法?辩证地看,有利有弊。对部分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但对整体缺乏概括,难免产生片面认识。【知识整合】实践需要具体方法解决问题科学研究中①定性分析“有没有”“是不是”②定量分析量“有多少”③功能分析“有什么作用”④因果分析(五种方法)“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矛盾分析法(对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哲学中(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矛盾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2.综合方法⑴必要性: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方法。⑵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⑶哲学中的综合和科学研究中的综合: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认识领域科学研究中的综合哲学中的综合常用方法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辩证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目的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⑷综合方法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上。3.综合与分析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必要性:只有将分析与综合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辨析】有人认为,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也就是把各个要素加在一起的思维方法。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1)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命题认识到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是正确的,因为它正确地指出了综合的含义。只有对事物各个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但把它说成是各个要素加在一起的思维方法,则是不科学的。(2)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各部分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认识。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1.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1)区别:分析和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两种思维方法。分析是从事物整体走向部分的认识,综合是从事物部分走向整体的认识。(2)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分析为综合做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2.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基础: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反映。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体现。⑴分析与综合之所以相互依懒,归根到底取决于客观事物的矛盾多样性和矛盾统一性的相互依赖。⑵世界充满矛盾。事物的每个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事物矛盾的总体。3.怎样正确地进行辩证的分析与综合: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向高级发展。【知识整合】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关系分析综合区别含义不同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特征不同分析是从事物整体走向部分的认识,精确性是其优点综合是从事物部分走向整体的认识,整体性是其重要特征常用方法不同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认识被研究的对象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联系①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②分析为综合作准备,而综合的结果又指导人们继续对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在辩证思维中,分析与综合是方向相反却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我们要学会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知识整合】把握矛盾分析法与辩证分析和综合的关系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每一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存在主要与次要之分,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认识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⑵分析与综合是一对矛盾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①对立主要表现为两者在思维运动的方向相反,分析是从事物整体走向部分的认识,综合是从事物部分走向整体的认识。②统一主要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集中体现。第九课:理解质变互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整合】遵循1个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要求及意义。掌握1个原则:掌握适度原则的原因及要求。区分1个根本标志: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掌握2个含义:度与关节点的含义。9.1认识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质与量⑴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⑵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特别提醒】①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质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不可分的,是直接同一的。质是一定事物的质,离开特定事物的质是不存在的。②事物本质属性的存在决定着事物质的存在,事物非本质属性不影响事物质的存在。⑶量的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特别提醒】量与事物的关系:量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不存在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量。“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整合】比较质与量关系质量区别含义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决定因素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事物的关系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不是直接同一)作用能区别不同的事物。可认识同一事物联系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②质和量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规定性。③量都是一定事物的质、量,都离不开特定的事物。“纯粹”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2.质变与量变——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⑴量变:即量的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变化。⑵质变:即质的变化。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⑶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3.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⑴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⑵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量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量变与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知识整合】比较量变与质变关系量变质变区别性质数量增减、场所变更性质变化变化状态渐进性、连续性(静止状态)飞跃性、间断性(运动状态)变化结果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物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根本区别在度的范围之内超出度的范围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②抓住时机,促成质变;③坚持适度原则。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要求: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⑴连续性、渐进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⑵间断性、飞跃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是打破旧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与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关系:⑴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的。⑵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⑶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知识整合】区别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连续性、渐进性间断性、飞跃性区别含义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体现量变的体现质变的体现表现在现实中该事物还是它自身出现了新事物联系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4.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提醒】①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②并非只要有量变就一定有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变。9.2把握适度原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适度的含义1.全面理解度⑴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⑵度的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⑶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即不同事物、过程之间互相转化的联结点或转折点。)⑷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⑸度作为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它不是固定的一点,而是质在其中运动、变化的幅度。度是特定的质的量的活动范围,它是质在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之间的量的变化区间。2.“适度”:⑴适度:就是适当的程度。⑵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⑶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二、掌握适度原则1.适度原则⑴遵循适度原则的必要性: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⑵适度原则的含义: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⑶适度原则要求: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2.遵循适度原则的方法⑴遵循适度原则的方法:遵循适度原则,并不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在处理事情时“得中”而取之。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⑵“中”和“得中”的含义:这里的“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特别提醒】“得中”是区别于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折中主义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3.如何遵循适度原则:⑴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不犯极端化错误。⑵遵循适度原则,需要“得中”,就是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的质的状态。⑶遵循适度原则,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整合】识记1个危害: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掌握1个关系:掌握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2个认识发展的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掌握3个含义: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含义。10.1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一、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一、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危害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⑴肯定方面: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⑵否定方面: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2.事物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⑴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①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当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就会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②当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改变自己的根本性质,实现对自身的否定。⑵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是统一的。①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对立与斗争必然使事物的发展进入自我否定阶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不是将矛盾双方消解为虚无,而是产生新的规定性。这种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3.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的危害:就会陷于主观的、极端的思维方式,犯形而上学的错误。4.坚持辩证否定观的依据和要求:⑴依据:根据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⑵要求: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易混易错】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肯定方面否定方面矛盾主要方面矛盾次要方面含义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所属范畴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范畴对立统一规律的一对基本范畴地位与作用研究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事物内部这两个相反方面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转化,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在于揭示在错综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中,每一个矛盾中双方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性。【提示】辩证否定观实质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本身就是坚持了矛盾所要求的一分为二的观点。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否定的特点:辩证的否定观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⑴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否定。⑵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绝不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事物整体、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即使对合理因素的保留,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将它照搬到新事物之中,而是经过改造,把它们包含在新事物之中。【拓展视野】我们常说,不破不立,有破有立。应如何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①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易混易错】比较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的动力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与肯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定的关系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同联系发展的关系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形而上学否定是发展的中断【提醒】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10.2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⑴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⑵局限性: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2.思维抽象⑴思维抽象的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知识拓展】多角度理解抽象①抽象指一种思维活动,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动词。(本节课所讲的思维抽象)②抽象指思维活动的结果,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得出的概念或判断。是一个名词。③抽象指一种认识。“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这里的抽象是一个形容词。⑵运用思维抽象的原因:感性具体认识存在局限,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⑶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⑷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重要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分离就是暂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环节都可能出现)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⑸思维抽象的局限性及对策:①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②对策: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⑹思维抽象的特征:①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②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③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易混易错】比较思维抽象与理性思维①思维活动过程包括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三个环节。思维抽象是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理性思维中的一个环节,必然具有所有理性思维都具有的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②思维抽象除了具有理性思维的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理想化贯穿其中。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⑴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⑵特征: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2.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⑴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⑵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⑶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特别提醒】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不是认识的两个过程。4.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的意义: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易混易错】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感性具体是起点;思维抽象是桥梁;思维具体是终点。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第四单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知识整合】明确2个含义:创新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含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掌握2个特征:联想思维的跨越的联结性和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明确2个方法:迁移和想象是联想思维的方法。掌握3个特征:创新思维的特征:思路具有多向性、步骤具有跨越性、结果具有独特性。明确3个创新性表现:思路新、方法新和结果新。11.1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创新思维的含义1.创新思维的可能性:人的思维具有主观能动性2.创新思维的含义:是指人们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3.创新思维的客观基础:任何创新思维都不能凭空产生。⑴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失去实践基础,思维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⑵创新思维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破旧立新,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4.创新思维与其它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创新思维中既有逻辑思维活动,也有想象等非逻辑思维的活动;既要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也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方法等。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常规思维与非常规思维的辩证统一;二、创新思维的特征1.特征⑴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从思维方向上看,创新思维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问题出现之后,思维会从不同的方面、层次、条件等构思多种设想,探试多个答案。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很快转向另一个方向。与单向性的思维相比,多向性(多向发散和多路聚合)是创新思维的明显特征。⑵创新思维的步骤具有跨越性创新思维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逻辑推导与分析,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正是这种省略或跨越,使得创新思维过程中的某些思维活动难以详细描述,以至于在其中起作用的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有时就带有神秘的色彩。⑶创新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许多问题不是用常规方法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人们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2.创新思维的“新”,主要“新”在三个方面。⑴思路新。突破陈规看问题,另辟蹊径想问题。⑵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规方法,敢用新手段,试用新工具,因为方法得当而事半功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⑶结果新。凡是创新思维的成果,不论是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中的新发明、新发现,还是理论上的新见解、新论证,总有其新颖独到之处。3.创新思维的检验标准:创新思维的智慧之“花”,只有经得起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结出实实在在的创新之“果”。11.2联想思维的含义与方法一、联想思维的含义1.联想思维⑴联想思维的客观基础:①客观基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想思维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关系:联想思维是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反映。离开了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思维中的联想只能是臆想。②生理基础:人的大脑的工作机制。人的大脑会根据主体的需要、兴趣、知识结构、个人经历等,将其对事物的认识进行归档,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记忆之中。当主体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大脑会根据问题的性质,对相关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产生回忆,寻求问题的解决。⑵联想思维的含义: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⑶联想思维的依据:联想思维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接近或对比的关系,将看上去毫无关联的事物认识进行可能的联结。⑷联想思维的主要途径:时间、空间、性质。①时间、空间途径的联结——外在联结②性质途径的联结——内在联结【特别提醒】联想不同于简单回忆,而是带有思维加工的成分,因而是创新思维的体现。2.联想思维的主要特征:跨越的联结性和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⑴跨越的联结性。①内涵:就是把性质相同、相似甚至不同的事物的认识联结起来,建立新的关联,产生新的观念。②形式:从形式上看,联想思维既可以将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其联结方式具有非连续的跨越性。⑵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思维在联想时之所以会发生跨越性的联结,将看似不相关的对象“荒唐”地联系起来,是思维发挥了非逻辑制约的畅想功能。②联想思维的“畅想”,包含着构想、想象甚至是幻想。【提醒】联想思维的“畅想”不包含着梦想和理想。3.衡量联想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依据:思维在联想时的“联结”速度和“畅想”得到的结果的数量。4.提高联想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自觉地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联想思维。二、联想思维的方法1.方法⑴迁移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①迁移的内涵: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②迁移的方式:正迁移、负迁移、同化性迁移和顺应性迁移等。③迁移的作用:a.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只有将过去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才能开辟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可能道路。b.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c.迁移对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⑵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①内涵: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的事物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过程。②特点:想象以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对表象进行积极的再加工、再组合,所产生的主观形象不一定直接反映现实对象。③主要类型: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④方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想象的方式也不同。a.形象化的想象:按照有意想象的方式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b.“假如”式想象:将与事实相反的情况作为事物发展的一种条件,仿造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推测事物发展的可能前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⑤作用a.形象化的想象可以填补经验知识的空白,帮助人们找出不同对象之间可能具有的关联,还可以给抽象的认识对象建立起富有创造性的新形象。b.“假如”式想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事物原有联系方式认识的局限性,帮助人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虚拟世界”,丰富人们的认识内容和精神世界。c.总的看: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可以促使人们以更高涨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投入创新活动之中。2.创新思维与联想、迁移和想象的关系⑴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⑵在自发联想的基础上,自觉地加以训练,那将有助于提高联想思维的质量,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知识拓展】联想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实践。联想思维人人都有,但是水平和能力各有不同。①接近联想。借助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相近性展开联想。例如:提到火烧赤壁,人们会联想到(三国演文)。联想到周瑜、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人物。②相似联想。借助事物在性质或形式上的相似性展开联想。例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可能会想起去年生日的场景,这是由同一相似经验引发的联想。③对比联想。借助事物之间相反或对立的特征进行联想。例如:特定场合中,人们由水想到火,由高想到矮,由大想到小,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④因果联想。借助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展开联想。比如,由海水污染联想到海洋生物的死亡,由空气污染联想到全球变暖,等等。⑤在学习中,我们也会总结很多实用的联想方法。比如,在英语学习中,有同词异义的联想、派生词的联想、同义近义词的联想、同音词的联想、同形异义词的联想、反义词的联想、抽象名词的非复数与复数形式的联想、相似短语的联想、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联想等。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整合】掌握1个关系: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关系。明确3个含义: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含义。明确3个作用:发散思维的作用、聚合思维的功能、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掌握3个方法: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法。12.1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一、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一、发散思维的方法1.发散思维⑴含义: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⑵客观基础:事物性质和关系的多样性。⑶必要性: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⑷特征:思维方向的发散性(思维方向上的特点)即:以问题(已知事物)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四面八方的发散方向通常是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功能和作用。【知识拓展】发散思维的特点:①思维过程的流畅性②思路的变通性(或灵活性)③思维结果的独创性【易混易错】比较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作为一种展开性的思维方式,具有思维创新的功能。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问题,还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因而发散思维就是一种创新思维。但是创新思维并不就是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方式有多种。2.思维发散的技法⑴检核表法①含义: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②具体方法:检核表法主要从他用、借用、改变、扩大、缩小、代替、调整、颠倒、组合等九个方面进行思维发散。【相关链接】检核表法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发散思维方法内涵举例他用现有事物有无其他用途,或者稍加改变后是否可作他用?尼龙丝最初只用于军事,而尼龙袜就是将尼龙丝的用途进行了“迁移”借用能否引入其他领域成功的办法解决某个问题?医生引入微爆破技术消除肾结石改变改变现有事物的形状、颜色、意义、式样等,会产生什么结果?将平面镜改为多种曲面镜,制成哈哈镜扩大现有事物能否另外加些什么?伸一伸、扩一扩行吗?在两块玻璃之间加入某些材料,制成防震、防碎、防弹的新型玻璃缩小现有事物能减少什么?变小、变轻、变短、浓缩将会如何?微型计算机、压缩饼干、折叠伞等代替现有事物能否用其他材料、工艺、动力、结构、方法来代替?电子表代替机械表。调整调整顺序、速度、程序会怎么样?飞机诞生之初螺旋桨装在头部,后来装到顶部,便成了直升机;颠倒正反互换会怎么样?倒转事物的因果关系会如何?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电能也可以转化成化学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组合把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组合起来怎么样?带橡皮的铅笔、带微型电扇的太阳帽、印有火车时刻表的一次性纸杯等。⑵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⑶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3.发散思维的优点和不足⑴优点:发散思维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⑵缺点:思维发散技法有助于人们进行思维发散,但仅仅依靠几种思维发散技法,难以产生理想的结果。4.运用发散思维技法要注意的问题:⑴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⑵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知识拓展】运用发散思维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要大胆敞开思维。不要先考虑实际不实际,可行不可行。一位数学家说,你考察的可能性(不管它是多么异乎寻常)越多,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其次,要注意发散思维的质量。要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各种后果、各种方法、各种途径等,要注意新思维的种类。第三,要坚持思维的独特性。不要重复头脑中早已定型的东西,要从新的角度超越自己或别人的思维常规。第四,不破不立,要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必须突破心理障碍。①局限于现成答案;②循规蹈矩;③盲目从众;④怕出差错。【提醒】进行思维发散,需要把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起来。二、聚合思维的方法与功能1.聚合思维⑴含义: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⑵客观基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不同事物之间,不论其差异有多大,总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具有可通约性。(共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⑶必要性: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需要运用聚合思维。⑷特征: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思维方向上的特点)【知识拓展】聚合思维的特点:①聚合思维的过程具有严谨性。②聚合思维的思路具有归一性。③聚合思维的结论具有可论证性。2.聚合思维的方法和功能⑴致思路向: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都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⑵主要方法: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⑶重要功能:它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3.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辩证关系:⑴客观基础: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合力作用的客观基础。⑵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4.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合力”的重要性⑴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⑵在一定意义上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知识整合】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关系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区别含义不同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思维方向不同由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由四面八方向中心集中特征不同发散思维的过程具有流畅性,思路具有变通性,结果具有独特性思维聚合的过程具有严谨性,思路具有归一性,结论具有可论证性技法不同主要有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列举法、头脑风暴法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思维聚合的方法主要有功能综合方法、归纳推理方法和演绎推理方法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依赖。一方面,聚合思维必须以发散思维所取得的成果为前提,只有经过发散思维提出的多种答案、方案、办法,聚合思维才能对其进行综合、集中、求同、选择;发散思维提出的答案、方案、办法越多、越广泛,聚合思维的认识就越全面,选择的机会就越多,就越容易得出最为满意的答案,也就越接近客观真理。另一方面,没有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多种答案就无意义,无价值可言。发散思维可以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但这些方案不会都是最正确的、最有价值的,这就需要通过比较、评价加以取舍②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反复交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思维创新的两翼,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是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的过程。思维实践证明,思维创新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交替进行、协同活动的综合性思维过程12.2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一、逆向思维的含义1.逆向思维⑴含义:如果把原有的思路叫作正向思维,那么一切与原有思路方向相反的思路都可以叫作逆向思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中,逆向思维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称为反向法。⑵特点:逆向思维是人们从过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等、构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结构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实现创新的目的。⑶客观基础:事物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而事物具有复杂的相反相成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⑷必要性:为了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这就运用了逆向思维。2.逆向思维的具体方法⑴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①依据:事物的存在总有一定的结构顺序,不同的结构顺序会产生不同的功能效用。②作用: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可以发现事物未被我们认识的新功用。⑵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①依据: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对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是相对确定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或不可改变的。②作用:转换认识的视角,对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可能发生相互转化,进而产生新的认识。⑶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①依据:事物的功能,即有用还是无用,是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作出的评价和取舍。②作用:转换场合或对象来认识事物功用,其缺点可能变为优点。⑷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①依据:事物都处于因果关系的链条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转化。②作用: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可以由因到果,也可以由果溯因。【特别提醒】运用逆向思维时应当注意的问题⑴在采用正向思维不能解决问题时,再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如果采用正向思维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解决得很好,就不必采用逆向思维。⑵逆向思维只能在只有正反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使用。如果对某一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有很多种,而且这些方法都能解决问题,此时逆向思维就缺乏了必然性和有效性。二、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1.逆向思维应当合“理”(如何理解)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⑵逆向思维的反向是有合理性的思维反向。⑶如果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地“反向”,不仅难以实现创新思维的目的,而且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2.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3.创新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往往是在运用正向思维未能获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才采用的。4.正逆互补,携手共进。(必要性)⑴逆向思维并非总比正向思维的效果好。究竟哪种思维的效果好,取决于具体情况,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要逆向思考。⑵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联系在一起思考,正反补充,可以打破单方面性质的限制,避免思维的僵化和极端化,更有可能发现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产生创新性的成果。【知识整合】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要注意:①逆向思维应当合“理”;②必须掌握正向思维的“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③要正逆互补,携手共进。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知识整合】明确1个含义:超前思维的含义。掌握1个表现:“先知先觉”是超前思维的表现。明确1个基本品质: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是超前意识的基本品质。掌握1个意义:超前思维的意义。掌握3个特征:超前思维的探索性、预测性、不确定性。把握3个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13.1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超前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超前思维的含义1.超前思维的客观依据: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规律性,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反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能动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2.超前思维的含义:超前思维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事物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状态,运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断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思维形态。3.超前思维的表现:“先知先觉”【特别提示】只有“先觉”才能“先知”,“先觉”是“先知”前提,所以超前思维一定要有超前意识。4.超前思维的思想条件:超前意识全面理解超前意识⑴基本品质:善于反思、勇于质疑。概括为“疑”。⑵内涵: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是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自觉地站得更高、想得更远的意识,是追求事物发展更好、更优、更强的意识。⑶作用:没有反思、不敢质疑,就不会有超前意识,更不会有超前思维。二、超前思维的特征1.超前思维具有探索性(体现发展的观点、辩证否定的观点)超前思维是对认识中落后的、过时的、丧失优势的东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进步的、先进的、有价值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构想事物发展的可能的趋势。2.超前思维具有预测性⑴客观基础: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动的思维能够在头脑中创造观念的对象⑵内涵:超前思维正是利用思维的创造性,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具体时间和空间,以及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头脑中推想事物发展的未来状况。⑶特性:相对于事物的现状而言,超前思维的结果具有“事先得知”的特性。3.超前思维具有不确定性⑴客观原因:超前思维指向未来,但未来存在多向变化的可能性。⑵主观原因:人民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可意料的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事物发展的情况不可能完全按照人们事先预测的方式开展。⑶提高超前思维预测推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方法:需要人们立足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事物向有利于人们预测的方向发展。13.2超前思维的方法与意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超前思维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推理和想象的方法和注重调查研究。1.矛盾分析方法⑴客观基础:事物的内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⑵内涵: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⑶作用: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才能对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见。【知识拓展】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⑴定性预测①含义:是对事物发展状况的直观估计和评价的方法。②作用:强调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质的预判。(推测事物的发展方向)⑵定量预测①含义:使用因素变量、统计数据,运用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借以揭示有关变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的方法。②作用:侧重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数量性描述即表现形式的预判。(推测事物的未来发展情况)2.超前思维要运用推理和想象的方法。⑴超前思维运用推理方法的原因:①超前思维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②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就需要运用推理的方法。⑵超前思维运用想象方法的原因:由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受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影响,人们难以由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必然地推知其未来,所以需要运用想象等思维方法弥补其前提条件的不足。3.超前思维要注重调查研究。⑴调查研究的内涵①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②研究是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以便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图示】正确理解调查研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⑵超前思维需要调查研究的原因:超前思维建立在对事物发展情况的把握之上,而把握事物的发展情况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经过了调查研究,我们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预测。【特别提醒】如何提高超前思维的正确性?⑴要提高超前思维的正确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⑵超前思维要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因此不是幻想思维。超前思维不能陷于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之中。二、超前思维的意义1.从哲学层面看,超前思维的意义:⑴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⑵超前思维能使人们通过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发展状态,帮助人们规划和调整思路,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2.从现实生活层面看,超前思维的意义:培养超前意识,提高超前思维水平,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⑴有利于我们规划成长成才的方案⑵有利于企业开发供给侧的产品和市场⑶有利于社会绘制更为全面合理的服务蓝图⑷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