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7795

大小:563.5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4-09-0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泸县一中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一学月考试地理试题试卷满分:100考试时间:75分钟第1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天宫课堂”第三课于2022年10月12日在中国空间站开讲,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完成下面小题。1.与地球和在绕地轨道上的中国空间站构成的天体系统同级别的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可观测宇宙2.推测空间站内的环境特征是()①微重力②超低温③低辐射④高真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A2.C【解析】【1题详解】中国空间站绕地球公转,二者构成的天体系统中,中心天体为地球。在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四级天体系统中,只有在地月系中地球属于中心天体,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空间站位于宇宙空间,具有微重力的特点,①正确;空间站内部环境适合人类生存,不会出现超低温、高真空的环境特征,②④错误;宇宙空间的辐射较地面大得多,但空间站的外壁具有防辐射功能,故空间站内受到的辐射较/小,③正确。综上可知,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我国首枚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3.“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便脱离了()A.可观测宇宙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4.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层稀薄的原因可能是()A.运动速度慢B.距日距离远C.质量与体积小D.公转周期长5.最可能干扰探测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A.云雾B.太阳辐射C.流星D.太阳活动【答案】3.D4.C5.D【解析】【3题详解】地球和火星同为太阳系中行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成为以火星为中心天体的行星系统,便脱离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地月系,D符合题意;以火星为中心天体的行星系统,仍处于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因此“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并没有脱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排除ABC。故选D。4题详解】由图中信息可知,火星的体积和质量比地球小得多,产生的引力小,所以表面只有稀薄的大气层,C正确;大气层的厚薄与运动速度快慢、距日距离远近、公转周期长短无关,A、B、D错误。故选C。【5题详解】太阳活动发射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粒子,到达地球后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信号穿过电离层时可能受到削弱甚至中断,D符合题意;云雾、太阳辐射、流星对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之间的电磁波信号影响小,排除ABC。故选D。【点睛】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6.科学家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可能是()A.地核B.下地幔C.地壳D.软流层7.以莫霍界面为分界面的圈层是()A.地幔与地核B.地壳与地幔C.内核与外核D.地壳与水圈8.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指由岩石组成的地壳B.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其上部是软流层【答案】6.D7.B8.C【解析】【6题详解】科学家推断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上地幔的上部。D项正确。故排除A、B、C,选择D。【7题详解】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之间有两个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是古登堡界面。B项正确。故排除A、C、D,选择B。【8题详解】岩石圈是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组成的,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C项正确;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它有两部分组成,不仅仅就是地壳部分,故A、B不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所以岩石圈的下部为软流层,故D不正确;故选C。【点睛】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地球在演化过程中形成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地层中保存有不同地质时代的化石,这是地球环境演化的物质凭证。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及各时代地层化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甲化石可能是()A.蕨类植物化石B.被子植物化石C.鱼类化石D.恐龙化石10.甲盛行的地质年代,地球上()A.小型的哺乳动物大发展B.陆地面积逐渐缩小C.爬行动物盛行D.喜马拉雅山脉隆起11.由三叶虫到大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A.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B.大陆的平均海拔降低C.气温不断升高D.地球经历若干物种大灭绝【答案】9D10.C11.D【解析】【9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两栖类动物化石是古生代后期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是新生代的,所以甲是中生代的化石,恐龙化石是中生代的,D正确,蕨类植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是古生代的,被子植物化石是新生代的,ABC错误,所以选D。【10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甲盛行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恐龙等爬行动物盛行,C正确;喜马拉雅山脉隆起是新生代,D错误;小型的哺乳动物大发展是新生代时期,A错误;中生代时期,陆地面积在不断扩大,B错误,所以选C。【11题详解】三叶虫到大型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地球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壳运动有平静期和活跃期的交替,A错误;由于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大陆的平均海拔在上升,B错误;地球经历了几次大冰期,C错误;地球经历五次物种大灭绝,D正确,所以选D。 【点睛】地球上经历了五次物种大灭绝。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第一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发生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遭到重创。第三次: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叠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主要是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那次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很多诗句、谚语中都蕴含了鲜明的地理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通常大气中的所含水汽越多,云霞颜色就越红,呈现红色的原因是()A.红外线穿透云层B.红光被云层反射C.大气对可见光散射存在差异D.大气逆辐射红光作用弱13.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时,风速会有何变化?()A.风速都增加B.“过江”时风速增加,“入竹”时风速减小C.风速都减小D.“过江”时风速减小,“入竹”时风速增加【答案】12.C13.B【解析】【12题详解】穿透云层的主要是可见光,红外光肉眼不可见,A错。云层反射没有选择性,各种波长的光都反射,B错。大气逆辐射是肉眼不可见的长波辐射,C错。太阳光穿过云层时,被散射,呈现不同色彩。红光波长较长,最不易被散射,日出、日落时阳光斜穿过大气层,大气中空气分子、水汽、尘埃微粒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使得光线的短波部分如紫色、蓝色光被大量散射,而波长最长的红色光波部分散射不多,因此,霞光大多偏向于红色,C正确。故选C。【13题详解】江面地势较平坦开阔,风受到的摩擦力减小,“过江”时风速会增大;竹林地区,竹子密集,风受到的摩擦力增大,“入竹”时风速减小,B正确,排除ACD。故选B。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在40~109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000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也有许多当地俗称为“海子”的湖泊,成为中国最美的沙漠之一。下图表示8月9日(晴天)某湖表层水温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4.根据图中两条线的变化特点可判断()A.①线代表沙漠,夜间大气逆辐射强B.①线代表湖泊,气温日较差大C.②线代表沙漠,白天地面辐射强D.②线代表湖泊,白天升温慢15.该湖区从沙漠吹向湖泊的风最强约出现在()A.0时前后B.7时前后C.12时前后D.17时前后【答案】14.D15.B【解析】【14题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沙漠由于水汽较少,云层较薄,因此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湖泊相较于沙漠而言,白天升温较慢,气温较低,夜晚散热较慢,气温相对较高,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不会是①线,B错误;沙漠相对于湖泊,白天受太阳辐射升温快,温度较高,因此应为①线,C错误;由于湖水比周边陆地比热容大,白天气温上升较慢,夜晚气温下降较慢,气温日较差较小,对应的是②线,D正确。故选D。【15题详解】风是从沙漠吹响湖泊,说明湖泊相对于沙漠而言,气温较高;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沙漠气温较高,对应的应是①线,夜晚湖泊气温较高,应为②;因此沙漠吹向湖泊的风最强的时刻,应是湖泊气温高于沙漠最大的时刻,结合图片可知,应是7时前后,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湖陆地区,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湖面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湖风。夜晚陆地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湖面降温慢,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陆风。第2卷选择题(55分)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不少假说。科学家在许多地方的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发现铱元素含量异常,高出相邻岩层平均值的几十倍,铱元素在地球表面并不常见,而陨石中却经常存在铱含量较高的现象,这成为支持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的证据。科学家推测,这次撞击事件发生了强烈的爆炸,并造成超级火山喷发。这些因素综合影响,造成了恐龙的灭绝。下图示意中生代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1)与现代气候相比,指出恐龙盛行时期地球气候的主要特征。(2)指出小行星撞击地球所影响的地球圈层。【答案】(1)暖(高温),干(干旱)。(2)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特征的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由中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示意图可以看出,侏罗纪和白垩纪相对于现代气候较为温暖、干旱。【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地层内铱元素含量异常,并造成超级火山喷发,从而造成恐龙灭绝。所以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影响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悉3名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高度400~450km)并在轨驻留6个月。下图为神舟十四号飞船拍摄的太阳表面照片示意图。(1)指出神舟十四号飞船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大气圈层。 (2)说出神舟飞船发射升空过程中,其外部气温、气压的变化情况。(3)指出照片中的黑点所属的太阳活动类型,并说出其发生时所在的圈层。(4)在22~27km高度范围内,存在___________层.说明其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原因_____。【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2)气温变化特点:先降低,然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气压变化特点:不断下降。(3)类型:太阳黑子。圈层:光球层。(4)①.臭氧②.原因:臭氧可以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解析】【分析】本题以神舟十四号为材料,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据材料可知,神舟十四号飞船升空高度400~450km,升空后位于高层大气,飞船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小问2详解】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先减小后增加,神舟飞船发射升空过程中,外部气温先降低,然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越来越稀薄,气压不断下降。【小问3详解】照片中的黑点是太阳黑子,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显得暗一些,结合课本知识,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小问4详解】在平流层22~27km高度范围内,存在臭氧层,因为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所以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据外媒报道,NASA发布消息称,在美国东部时间2013年4月11日的3时16分,他们观察到了等级为M6.5级的太阳耀斑。与此同时,它还伴随着对地球产生了日冕物质抛射。此次太阳耀斑非常强烈,中断了地球通讯系统长达45分钟。材料二:美国宇航局“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已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踏上远征木星之旅。2016年8月,“朱诺号”木星探测器进入木星极轨并随即开展为期14个月的探测工作。 材料三:木星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它有着巨大的质量,比其他七颗行星总和的2倍还多,大约是地球的318倍,而体积则是地球的1316倍,此外,木星还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行星。木星并不是正球形,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1)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层。(2)与耀斑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____,因此____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3)除材料一中提到的以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还有哪些?(4)木星有哪些条件有利于生物生存?有哪些条件不利于生物生存?【答案】(1)色球(2)①.太阳黑子##黑子②.黑子的数量和大小(3)形成“磁暴”现象,“极光”现象,引起气候异常等(4)有利条件: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不利条件:距太阳远,温度较低;缺少液态水;缺少供生物呼吸的氧气。【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太阳活动、木星探测器以及木星的环境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大气层、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学科能力,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由所学太阳大气分层和太阳活动知识可知,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小问2详解】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其中发生在光球层的是黑子(太阳黑子),发生在色球层的是耀斑,两种太阳活动同步发生。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温度较低的区域,黑子的数量(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小问3详解】材料一提到的是太阳耀斑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此外,太阳黑子会影响地球气候,导致气候异常。日冕物质抛射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高能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两极高层大气,形成“极光”现象。【小问4详解】天体中维持生命存在的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指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恒星)光照;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木星地处太阳系,宇宙环境安全稳定;太阳光照稳定;均有利于生物生存。但木星距离太阳太远,温度较低;缺少液态水;由材料“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可知,木星上缺乏供生物呼吸的氧气。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屋顶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的荷载、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施工手段,在建筑屋顶种植生长习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植物,以营建绿色景观。材料二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空间分布特点。(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所学知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4)运用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降水形成的知识,简要说明城市降水会比郊区多的原因。【答案】(1)从市中心向郊区波动下降。(2)植被覆盖率提高,地面升温减慢,地面辐射减弱;绿地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返还给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也减少,大气保温作用减弱;(或绿地吸收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减弱):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热量,也可以达到降温效果。(3)(4)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容易遇冷形成降雨:城市尘埃物质多,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解析】 【分析】本题以绿色屋顶和城郊气温变化曲线图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知识点,考查对知识的调用和图表信息的获取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气温曲线可知,总体温度趋势是自市中心向郊外波动递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低;因为城市的排放热量多,气温高;植被的比热容大,增温慢,降温慢,图中公园明显气温低,说明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低。【小问2详解】从植物比热来看,同等的太阳辐射下,有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比热容大,增温慢,温度低,降低了地面辐射,同时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绿地部分的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水分的相态变化液态变成气态吸收周围热量达到降温效果。小问3详解】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所以城市近地面大气受热产生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低,高空气压高,郊区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近地面产生高压,高空产生低压,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在近地面由郊区流向城市,高空由城市流向郊区。【小问4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