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86111

大小:845.2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4-09-01

上传者:老李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试范围:中国史纲要(上),1—12课.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泰安大汶口墓地有4个墓群,代表4个父系家族。墓群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较富有的墓群随葬品平均数量要高出相对较差墓群的数倍。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A王位世袭B.铁犁牛耕C.地主阶级D.财产私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泰安大汶口墓群随葬品平均数量要高出相对较差墓群的数倍,说明当时已经存在财产私有,D项正确;夏朝出现了王位世袭制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地主阶级,排除BC项。故选D项。2.“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这段文字反映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指的是分封同姓子弟,这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世袭制指的是王位继承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郡县制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3.周人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私田由个人耕种,每家一块,收获归己,中间的公田由八家人共同耕种,收获归公。此土地制度A.被称作均田制B.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始于商鞅变法D.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可知这一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排除A项;井田制在商鞅变法前就已经存在,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4.春秋时期,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产品,诸侯及卿大夫不再满足于“籍田"所得,纷纷醉心于“私 田”,出现了开垦“私田"的热潮。这一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阶级结构的变化D.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化【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发展产生质的飞越,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与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说法无关,排除B项;CD项均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故选A项。5.下表是史籍中记载的春秋时期发生的政治事件。据此可知,春秋时期政治事件出处周平王死后未葬,王室派武氏子去鲁国“求赙”(乞求丧葬的费用)。《左传》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左传》楚庄王北上征伐“陆浑之戎”,打到周天子疆域以内,向周大夫王孙满问鼎的轻重。《史记》A.王室衰微、诸侯纷争B.分封制已完全崩溃C.民族交融、华夏认同D.各诸侯国和谐相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是礼崩乐坏,权力下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因此材料中的政治事件反映的是王室衰微、诸侯纷争,A项正确;B项错在“完全崩溃”,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排除C项;当时各诸侯国处于争霸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6.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出“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家是()A.孟子B.庄子C.墨子D.荀子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兼爱”“非攻”“尚贤”可知,这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思想主张,C项正确;孟子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7.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巩固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图示现实的是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即统一文字和货币,故D正确;AB分别反映了题意的一个方面,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AB;秦朝统一全国以后,统一文字和货币,C错误。8.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贾谊认为秦朝崩溃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也即实行暴政政策,C项正确;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有其积极作用,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衰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9.安车(下图)是西汉时期一种车驾,常驾四匹马。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D.“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等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东汉时期,排除A项;贞观之治是唐朝,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0.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这一措施的实施使A.宗法体系遭受了破坏B.郡国并行成为了历史C.藩镇割据被彻底消除D.中央集权获得了强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是对推恩令的描述,该制度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与破坏宗法体系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并未彻底废除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藩镇割据是在唐朝中后期出现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1.它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它是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三国志》【答案】A【解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A项正确;《汉书》作者班固,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到王莽的230年的历史,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B项;《后汉书》是南朝范晔所著,记载了东汉一朝的历史是纪传体断代史,排除C项;《三国志》是西晋陈寿所著,属于三国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排除D项。故选A项。12.钱穆在《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中写道:“当时(汉初)社会风气……对孝廉,则颇加鄙薄。武帝时下诏切责,谓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自后郡国遂按年察举孝廉,成为故事。”这表明汉武帝A.采用儒家思想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B.推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C.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游侠势力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察举制度中孝廉成为选官的标准,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察举孝廉无关,排除B项;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点睛】13.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朝政深受门阀贵族努力影响,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地方分裂割据现象,排除;C项,题干反映门阀贵族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故排除;D项,题干并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关系,排除。14.南北朝时期,北齐烧制出仰覆莲六系青瓷尊,隋朝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唐末制造出火药武器,北宋用人工磁化的方法制造出指南针。古代这些成就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B.依赖于北方人民的南迁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安定【答案】A 【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覆莲六系青瓷尊、赵州桥、火药武器的发明及指南针的出现均源自人民的劳动实践,A项正确;材料与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C项;南北朝时期社会环境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5.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排除A项;唐朝时期交通形式是水路并举,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16.唐代中期,皇帝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使这些官员也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皇帝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宰相权力B.废止宰相制度C.加强地方管辖D.确立行政中枢【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职的设立,体现了皇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的官职是中央官制,与地方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目的不是确立行政中枢,而是强调限制宰相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7.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由此可知唐太宗A.以农为本,重视发展生产B.戒奢从简,减轻赋税C.以民为本,成就称霸伟业D.以民为本,建章立制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若禾黍不登,则兆庶(百姓)非国家所有”体现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故选A。18.唐代长安“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国际都会,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唐代A.推行重商经济政策B.实行中央集权制度C.对外交往开放包容D.儒家学说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各国使节频繁来此进行政治活动,向这里传播域外文化,又从这里带回唐朝文化”可知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就主要得益于唐代政策的开放包容,故选C;材料涉及的是唐代的对外政策,ABD与这一主旨均不符,排除。19.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A.文成公主B.武则天C.王昭君D.李清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西去和亲”的人是文成公主,A项正确;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B项;王昭君属于汉朝,排除C项;李清照属于宋朝,排除D项。故选A项。20.杜甫诗歌因为“善陈时事”,被历代学者视为“诗史”。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国破”的原因是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靖康之变【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时期,导致唐朝“国破”的原因是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故选C;七国之乱在汉朝,八王之乱在西晋,靖康之变在北宋末,排除ABD。21.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社会意义在于()A.简化了税收名目B.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的税收C.均田制得以维持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两税法以资产为征税标准,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得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D项正确;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但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B两项;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因此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排除C项。故选D项。22.宋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宋代A.完成了国家大一统B.加强了相权C.强化了君主专制D.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地方推行四监司制度分化了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正确;宋朝时期处于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国家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A项;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因此排除BC项。故选D项。【点睛】23.南宋名将岳飞所填的词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胡虏”是指A.鲜卑族建立的北魏B.蒙古族建立的元朝C.女真族建立的金朝D.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靖康耻指靖康之变,即金灭北宋,“胡虏”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故选C;北魏于534年已经灭亡,排除A;1271年建立元朝,排除B;西夏与“靖康耻”无关,排除D。【点睛】24.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一记载反映了()A.市民生活的富足B.小农经济走向解体C.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可以看出在杭城大街上,买卖昼夜不停,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市民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排除B项;封建政府不可能放弃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C项。25.诗句“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中“榷场”作为互市场所主要存在于A.西周和东周时期B.西汉和东汉时期C.西晋和东晋时期D.北宋和南宋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反映了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交往的情况,而“榷场”就是贸易交往的重要场所,主要存在于宋朝,故答案为D;ABC时期没有榷场,排除。2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一名言强调了()A.男女平等B.心外无物C.民主法治D.社会责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强调社会责任,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排除A项;心外无物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27.它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材料中“它”指的是A.南北面官制度B.猛安谋克制C.保甲制度D.八旗制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既是军事组织,也是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辽国的制度,C项是汉族王朝实行制度,均不符合;D项是后金、清代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8.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畏兀儿、蒙古、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从而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个新的民族是()A.朝鲜族B.回族C.维吾尔族D.傣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畏兀儿、蒙古、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排除。故选B项。【点睛】29.元代建立初期就面临着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分离的难题,如何将丰裕的物资运往大都,是统治者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元代采取的举措是A.修运河,开海运B.迁国都,促生产C.修驿道,设驿站D.迁人口,兴农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代通过修运河,开海运等方式将丰裕的物资运往大都,A项正确;元代没有迁国都,排除B;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30.从元代始,行省辖区辽阔,区划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使其无山川险峻可依,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原则旨在A.防止大臣专权B.促成各地交流C.平衡省区利益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式使地方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防止大臣专权,排除A项;材料与各地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各省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出平衡省区利益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材料一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材料二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答案】(1)原因: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2)品质:诚信或重义轻利。表现: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发展;②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③海外(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兴盛);④城市商业兴盛(或者城市的繁荣)。⑤城市格局: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商业街⑥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⑦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唐宋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技术改进、统治者的对外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 品质:根据材料“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可知,诚信或重义轻利。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发展;钱币铸造量大,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海外(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城市商业兴盛(或者城市的繁荣)。城市格局: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商业街;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32.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1)指出材料一图1、图2对应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后者的历史影响。(2)材料二中图3、图4分别指的是哪种制度?概括后者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答案】(1)图1:分封制。图2:行省制。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我国省制的开端。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2)图3:三公九卿制。图4: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制度:根据图1关键信息“齐国、鲁国、宋国等”可以判断出是分封制。根据图2关键信息“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可以判断出行省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影响可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省制的开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制度:根据图3关键信息“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可以判断出是三公九卿制;根据图4关键信息“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可以判断出三省六部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小问3详解】趋势: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条线进行分析。【点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