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82136
大小:15.0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4-09-01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建议.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建议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校教育,更要关注家庭教育。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统一目标,那么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学校教育的“掣肘因素”。只有家校协同育人,两者才能同心聚力、同向发力。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理念和教育政策持续更新,家校协同育人广受关注,必须深刻认识家校协同育人的突出价值,深入分析家校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思考破解问题的良策,以指导当前教育实践。一、家校协同育人的“芳草实践”近年来,笔者学校高度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坚持用校园文化推动家风建设,引领学生、家长共同成长,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工作。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聚焦家校协同育人,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四共”新路子。一是共塑“芳草文化”。芳草文化即韧性文化,意在教育学生如芳草一般坚韧生长。学校成立由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等构成的文化建设共同体,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征求意见,达成建设“芳草文化”的共识,即巧借芳草在《诗经》中喻为君子的美德,在现实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内涵,将“韧性”作为校园文化之魂,旗帜鲜明打造“百草相依,和谐共荣”的校风。而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家校文化全部紧紧围绕“韧性”来确立,推动“志洁行芳,坚韧如草”八字校训深深扎根全体师生内心。二是共建“芳草课堂”。有了统一的思想引领和共同的行动目标,“芳草课堂”应运而生。教师培训方面,在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家校沟通的单元,并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纳入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家长培训方面,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开展深度家访、召开特色家长会、建立家委会等形式,以学校教育为轴心,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活动,构建家校共育格局。三是共育“芳草少年”。芳草少年即韧性少年。学校始终注重学、身、心“三端发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习有韧性、身体有韧力、内心有韧劲。如创新开发互动式家庭作业,每月布置一次“我是小老师”“我是演说家”“我们一起做”“我们一起玩”等作业;要求每个学段的学生必须学会一项运动技能,1~2年级篮球,3~4年级跳绳,5~6年级搏击操,7~9年级太极和跑操,让运动健身成为习惯。利用菁菁书院和韧心阁等阵地,组织“韧心读书——我是读书好少年”“最美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让学生的心灵充盈而富有韧劲。四是共讲“芳草故事”。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通过同讲“芳草故事”,让学生、家长、教师紧紧拧成一股绳,形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学校、共同向社会传播学校美誉的澎湃合力。如强化日常训练,培养了一批教师解说员和学生解说员,带动家长朋友成为新教育说写课程宣传员、校园文化宣传员、《家庭教育促进法》法治宣传员,积极宣传推广学校,不断提升学校影响力。每学期末,学校还会开展“韧性教育最美合伙人”的评选活动,被评上家长可参与学校的各种共同体活动。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现实挑战总体来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协同教育虽然受到了重视,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仍面临着理念不同、方法不同、协同一致性较差等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同意识不强,“各自为政,鲜有协同”。主要表现为,学校和家庭各自实施教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双方没有或少有沟通,特别是主动沟通不多,互通有无做得不够,“你走你的桥,我行我的路”“各自为政,各自作战”,导致学校和家庭教育难以实现目标和方向统一,难以形成互补,教育力量、教育资源的整体利用效果不甚理想,最终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协同力度不一,“协同不畅,落实不力”。主要表现为,虽然学校积极倡导开展家校合作,但囿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协同机制,没有刚性约束,导致家校协同不够顺畅。再者,缺乏统一标尺,同一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家长之间,协同力度相去甚远。三是协同效果不佳,“虽有协作,协而不同”。主要表现为,在协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各自忙着基于自己理念的教育,这种情况分散了教育力量。而且在协同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家长表现出了积极性,但是因为方法不当,出现教育冲突等情形,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冲突,这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困惑,这种困惑会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明显影响。三、家校协同育人的对策建议一要搭建交流平台,强化家校协同育人及时性、全面性。家校协同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作为教育的主体,二者必须及时沟通,而且二者的交流要全面,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动态。建议充分利用现阶段普遍使用的微信等交流工具,搭建家校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及时交换,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加详细的资料数据。比如,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利用微信这个交流平台,强化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不同表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综合状态。二要突出良法互补,强化家校协同育人针对性、实效性。在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中,需要正视差异,更多关注育人方法的互补。比如,学校、家庭在功能地位和教育专业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教育责任和义务方面更是差异巨大。如果不能正视这些差异,具体的育人方法及措施的制定、实施就难以做到有针对性,协同育人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基于此,家校协同育人需要立足“育人”这个统一的目标,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各自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二者的功能、地位、责任义务以及专业性方面的差异等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确定育人的方法,并且强调方法之间的互补。这样,学校和家庭之间会形成良好的育人互补机制,在该机制的作用下,不管是学校的教育方法,还是家庭的教育方法,最终都会作用到学生身上,并产生显著的现实效果。 三要创新考核评价,强化家校协同育人科学性、合理性。从家校协同育人视角,对过去实施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可知其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即过去使用的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仅仅强调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至于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则被忽略了,这种情况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建议与时俱进推动考核评价体系制度创新,在教育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利用中,增加家庭教育的相关内容,即让学生的家庭表现等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有所展现,并且让家长参与到教学考核与评价当中来,真正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目标,尽可能让家校协同育人效果最大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