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暑假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满分12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选择题(共25小题,7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仓庾(yú)朱拓(tuò)炮烙(páo)饥馑眼花潦乱B.鼎铛(dāng)歆享(yīn)媵嫱(téng)衷心金块珠烁C.酒馔(zhuàn)逦迤(lǐ)剽掠(piáo)城廓惊慌失措D.央浼(miǎn)仓廒(áo)惴惴(chuài)瞋目旁证博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仓庾”的“庾”读作yǔ;“朱拓”的“拓”读作tà;“眼花潦乱”的“潦”应为“缭”。B.“鼎铛”的“铛”应读作chēng;“歆享”的“歆”应读作xīn;“媵嫱”的“媵”应读作yìng;“金块珠烁”的“烁”应为“砾”。C.“剽掠”的“剽”应读作piāo;“城廓”的“廓”应为“郭”。D.“央浼”的“浼”应读作měi;“惴惴”的“惴”应读作zhuì;“旁证博引”的“证”应为“征”。故选B。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迂讷(nè)横暴(hèng)间行(jiàn)敲榨击瓮叩缶B.嫁奁(lián)砒霜(pí)朱拓(tà)罪孽战战兢兢C.言筌(quán)畏葸(xǐ)搏髀(bì)蹙缩抢呼欲绝D.仓廒(áo)便嬖(bì)央浼(měi)翕辟书画精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敲榨”的“榨”应写为“诈”。B.“砒霜”的“砒”应读为“pī”。D.“书画精萃”的“萃”应写为“粹”。 故选C。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的说。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③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的去拿酒杯和筷子。A.简捷偶尔坦然B.简洁偶尔坦然C.简洁偶然淡然D.简捷偶然淡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第一空:“简洁”,(说话、行为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直截了当,简便快捷。第一句中是形容短工话语的简便直接,应使用“简捷”。第二空:“偶尔”,有时候,属性词,偶然发生。“偶然”,不经常,不是必然的。前者是一般过去时,即形容过去某一时刻不经意的突然发生的一件事。偶尔是一般现在时,即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同一件事经常会发生。前者强调频率,后者强调发生。前者着眼于数量,次数少。有时跟“经常”相对。后者着眼于意外,从一般事理或一般规律上看,事情的发生是意外的,是在规律之外,跟“必然”相对。此处是形容事情的偶然发生,是表示不经常性,应使用“偶尔”。第三空:“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忌。这里形容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的表现,她认为自己捐过门槛之后就洗去了罪孽,就与其他人一样了,所以在祭祀时做这些事也就没有了顾忌,所以此处应使用“坦然”。故选A。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你这么只凭________是不能交涉事情的。②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________。③那位画家一定画了________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全接到一份。④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________卷下一天大雪来。A.义气历程不只沸沸扬扬B.意气里程不止纷纷扬扬C.义气里程不只沸沸扬扬D.意气历程不止纷纷扬扬【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义气”,一指节烈、正义的气概;二指刚正之气;三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此处语境是指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应用词语“意气”。②“历程”,经历过的事情。“里程”,指行程;比喻过程。此处语境是指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行程,应用“里程”。③“不只”,不但;不是单一的。“不止”,不停止;表示超出一定数量或范围;不仅;不限于。此处语境是指那位画家一定画了超出一夜,应用“不止”。④“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纷纷扬扬”,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或者形容消息、流言广为传布。此处语境是形容雪,应用“纷纷扬扬”。故选D。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某出版社故弄玄虚,仅收录4部小说就称《海明威全集》,令众多读者直呼上当。据观察,“全集”不全,是目前市面上不少“全集”的通病。②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谢逊的出场可谓是惊天动地,高深莫测。实际上,谢逊并不是头号大反派,比他武功高的人有很多。③环县2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30万千瓦光伏项目正在全力推进,这两个新能源项目“乘风”而来,“借光”飞扬,可谓炙手可热。④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⑤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异曲同工,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⑥在脱贫攻坚战中,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拥有担当精神、攻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扶贫干部却擢发难数。A.①④⑤B.②③⑥C.③⑤⑥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故弄玄虚:形容故意玩弄花招,叫人不可捉摸。根据“仅收录4部小说就称《海明威全集》,令众多读者直呼上当”分析,此处是说某出版社故意玩花招骗人,故该成语使用正确。②高深莫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令人难以理解。语境是说谢逊的出场让人觉得他的武功非常高深,让人无法揣测,故该成语使用正确。 ③炙手可热: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使人不敢接近。语境用于“新能源项目”,使用对象错误。④养痈遗患:生了毒疮不去医治,给自己酿成祸害。比喻对坏人、坏事姑息宽容,结果自己遭殃。根据“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分析,此处是说反腐败如果对坏人、坏事姑息,会留下祸患,故使用正确。⑤异曲同工:作品曲调不同,而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指的是“殊途”,而不是“异曲”,故“异曲同工”使用错误,应改为“殊途同归”。⑥擢发难数:比喻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贬义词。结合“拥有担当精神、攻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扶贫干部”分析,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应用“数不胜数”。综上,①②④正确。故选D。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②马克思在很多研究领域广泛涉猎,浅尝辄止,有自己独到的发现。③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④他这次不小心从楼梯上滚下来,除了左胳膊和右腿骨折,也算安然无恙。⑤李峰数学学得很吃力,课堂上老师娓娓道来,李峰却不知所云,一头雾水。⑥请您在公司里为我说番好话吧,不要再给我雪上加霜,我已经够受的了。A.①④⑤B.①②④C.①③⑥D.③⑤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①语境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很多,所列举的不过是其中很微小的一部分。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②“浅尝辄止”使用错误。语境是马克思在很多研究领域广泛深入地研究,可改为“持之以恒”。浅尝辄止:指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不深入钻研。又指博而不精。含有贬义。③语境是推荐她来又把她劫走,闹得喧嚣混乱。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④“安然无恙”使用错误。根据语境左胳膊和右腿骨折已经是受伤,可改为“没有大碍”。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或忧患。现泛指人或物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⑤“不知所云”使用错误。语境是说没有听明白,可改为“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指言语紊乱、空泛。形容人说话逻辑混乱,表达不清,语无伦次。 ⑥语境是原来处境就不好,希望别人给说好话,别让自己再承受更大的损害。雪上加霜:在雪上还加上了一层霜,在一定天气条件下可以发生,常用来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据以上分析看出,①③⑥全都正确。故选B。7.下列对该病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A.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B.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C.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D.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三:一是“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学现象’”中,主语应为“创作”,所以应将“了”改为“的”;二是“导致”和“现象”搭配不当,应将“导致”改为“形成”;三是“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得以体现”语序不当,应改为“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楼世界的理解”。故选D。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①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一般的)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③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B.①乃中《经首》之会(歌词)②以膏泽斯民(恩惠)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④大礼不辞小让(谦逊)C.①始速祸焉(招致)②度义而后动(适宜)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典范,榜样)④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D.①越国以鄙远(边邑)②缦立远视(久立)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审判)④洎牧以谗诛(及,等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族:筋骨交错的地方。句意:每当碰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那里难以下刀。②句意:我的视力可以看清楚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羽毛。③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④句意: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B.①会:节奏。句意: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②膏泽:施恩惠。句意:对老百姓施恩惠。③句意: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④让:责备。句意: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C.①句意: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②句意:考虑适宜,然后就去做。③刑:通“型”,做榜样。句意: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④句意:然而没有料想到自己能先攻入函谷关,击败秦军。D.①鄙:把……当作边邑。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②句意: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③判:确定、决定。句意:所以不打仗而强弱胜负就已经决定了。④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而被杀害。故选D。9.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②汝可以模拟得之(模仿)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④独夫之心(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⑤于反覆不宜卤莽(反复变化)⑥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和力量)⑦因其固然(当然)⑧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原地区)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⑩操童子业(孩童)A.①②⑤⑦B.③⑥⑧⑩C.④⑤⑥⑧D.①③⑥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②模拟:想象、揣摩。句意:你可以凭此书揣摩我没有说完的话。⑤反覆:书信往返。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⑦固然:牛体本来的结构。句意:顺着它本来的结构。⑩童子: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句意:是个读书人。排除有②⑤⑦⑩的选项。故选D。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无贵无贱无:没有曲罢悯然悯然:同情的样子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就其皆出于此乎其:他B.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栽,种植低眉信手续续弹信:确实,实在圣人无常师常:经常的六艺经传传:解释经书的著作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忽然,一下子故不积跬步跬:古代称指跨出一脚艰难苦恨繁霜鬓苦:为……所苦这次第次第:次序D.而闻者彰彰:清楚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无:没有”错误。“无”,不论,没有……之分。句意:无论高贵或是卑贱。“悯然:同情的样子”错误。“悯然”,忧郁的样子。句意:她弹完一曲,显出哀怜之状。“则:就”错误。“则”,却。句意: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其:他”错误。“其”,大概。大概都出于这吧? B.“信:确实,实在”错误。“信”,随意。句意: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常:经常的”错误。“常”,固定的。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C.“苦:为……所苦”错误。“苦”,极其。句意: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次第:次序”错误。“次第”,光景,状况。句意:此情此景。故选D。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②如土委地(散落,卸落)③人君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B.①盘盘焉(盘旋的样子)②辟邪说,难壬人(为难)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别,判断)④一鸡瞥来,径进以啄(看)C.①素善留侯张良(喜爱,喜欢)②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志向)③吾与点也(赞成)④审谛之,短小(谛听,细听)D.①藉寇兵而赍盗粮(送给,付与)②则王许之乎(允许)③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④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辞让,拒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全部正确。B.②“难”:排斥,责难。句意: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③“判”:决定,确定。句意: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④“瞥”:突然。句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C.①“善”:友善、交好。句意: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④“谛”:细察,仔细看。句意:仔细看它,个头短小。D.②“许”:相信。句意:大王您相信吗?故选C。12.下列各句关于《论语》的翻译,有错误的一句是()A.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B.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导学生,不到他愤怒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D.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自己愿意实行仁,仁就可以达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C.“愤”,此处不是愤怒之意,在此应为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句意: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故选C。13.下列各句不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白露横江古之学者必有师C.至于泰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逝者如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寄托:古义,托身;今义,心灵的某种依靠。句意:如今一般的人/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托身。B.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某个方面有高深学问的人。句意:白茫茫的水汽弥漫江面/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C.至于:古义,到;今义,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句意:来到泰安/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D.“逝者如斯”没有古今异义词。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没有必要。句意:时间流逝就像这水/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故选D。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王之所大欲③杳不知其所之也④李牧连却之B.①赂秦而力亏②骊山北构而西折③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④然后从而刑之C.①虽董之以严刑②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③洎牧以谗诛④无以,则王乎D.①其若是,孰能御之②必固其根本③其可忽乎④吾其还也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①“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百姓也就很容易的听从了。②“之”:助词,的。句意:大王最大的心愿。③“之”:动词,去,到。句意:无影无踪,不知道他去到什么地方。④“之”:代词,代指秦军。句意:李牧接连打退了秦军。B.①“而”:连词,表因果,因而。句意: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②“而”:连词,表顺承。句意:(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③“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树根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④“而”:连词,表顺承。句意: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C.①“以”:介词,用。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②“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③“以”:介词,因为。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④“以”:通“已”,停止。句意: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D.①“其”: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如果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②“其”:代词,它的。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③“其”:副词,和后面的语气词连用,表示反问,怎么。句意: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④“其”: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故选B。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内自虚而外构怨于诸侯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端章甫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⑥蚕食诸侯⑦籍吏民,封府库⑧蜂房水涡⑨辇来于秦⑩骊山北构而西折A.①②⑥⑧⑨⑩B.②③④⑤⑦⑧C.①③⑤⑦⑧D.③④⑥⑦⑨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句意:在内部自己造成空虚,在外部对诸侯构成怨恨。②“鼎”“玉”: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句意: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 ③“端”,名词动用,穿着礼服。句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④“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 ⑤“焦土”:名词动用,变成焦土。句意: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⑥“蚕”: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句意:像蚕那样吞食诸侯国。⑦“籍”:名词动用,登记。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⑧“蜂房”:名词作状语,像蜂房一样。句意:(阿房宫的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⑨“辇”:名词作状语,乘车子。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⑩“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由此得知:①②⑥⑧⑨⑩,都是名词作状语/③⑤⑦,是名词动用/④,是意动用法。故选A。16.下列有关句式的分类,恰当的一组是()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②此非所谓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③戍卒叫,函谷举④秦人不暇自哀⑤后秦击赵者再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⑦苟以天下之大⑧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⑨洎牧以谗诛⑩吾爱汝至⑪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⑫技经肯綮之未尝A.①⑤/②⑧⑪/③⑥/④⑫/⑦⑨⑪B.①③④⑩/②⑧⑪/⑤⑥/⑦⑨⑫C.①②⑧/③⑥⑨/④⑪⑫/⑤⑩/⑦D.①②⑦/③⑤/④⑧⑩⑫/⑥⑨⑪【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①判断句,“为”表判断。句意:早晚唱歌弹琴,成为秦国的宫人。②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③被动句,无标志词,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④宾语前置句,“哀自”。句意: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⑤状语后置句,“后秦再击赵”。句意:后来秦国又一次攻打赵国。⑥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⑦定语后置句,“大天下”。句意:如果我们凭借着这样大的国家。⑧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⑨被动句,无标志词,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⑩状语后置句,“吾至爱汝”。句意:我非常爱你。⑪宾语前置句,“莫能御之”。句意: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⑫宾语前置句,“未尝技经肯綮”。句意:不曾用刀去碰过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综上所述:①②⑧判断句,③⑥⑨被动句,④⑪⑫宾语前置句,⑤⑩状语后置句,⑦定语后置句。 故选C。17.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强壮之时,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B.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管他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幽怨的箫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哭泣。)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会水性,然而却能穿越江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非能水也”意思是“并不是善于游水”。“绝江河”意思是横渡长江黄河。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故选D。1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中“政”作“有”的宾语;“不忍人”作定语修饰“政”;“之”是助词,的;“矣”是句末语气词;句子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中,“政”是宾语,其后宜断开;“治”是动词,“治天下”是动宾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D。故选C。1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戎:是周时期中原人对西方诸部落的统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B.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C.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文赋的典型代表。D.《左传》: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纪传体”错误,《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故选D。20.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是当时各国诸侯重要的政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B.理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分两大流派,一派是程朱理学,以二程、朱熹为代表,一派是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C.“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四位元曲作家,关汉卿位列“元曲四大家”之首。D.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四位元曲作家”错误。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没有“王实甫”。故选C。21.下列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谏逐客书》里特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B.“私门”与“公室”相对。所谓“公室”是君主帝王之家。因此,《谏逐客书》里的“私门”是平民百姓之家。C.丹青: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谏逐客书》里的‘私门’是平民百姓之家”错误,“私门”是权势之家、权贵者的意思。故选B。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B.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C.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认为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爱无等差,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D.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经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说法错误,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故选B。2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长歌行》《短歌行》都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B.“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写出了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的情景。殷,意为震动。 C.《琵琶行并序》“名属教坊第一部”中“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第一部”是指教坊中第一个乐队。D.“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中“阡陌”指纵横交错的小路,其中“陌”指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指南北向的田间小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解读与分析的能力。C.“‘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第一部’是指教坊中第一个乐队”错,《琵琶行并序》“名属教坊第一部”中“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第一部”是指教坊中首席乐队。故选C。24.下面几个句子是《红楼梦》中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②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④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A.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B.迎春、探春、王熙凤、林黛玉C.迎春、林黛玉、王熙凤、李纨D.探春、李纨、林黛玉、王熙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人物肖像的描写也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其中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的描写更是凸显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体现迎春肖像的特点,让人觉得亲切。②“俊眼修眉,顾盼神飞”体现探春的神采奕奕,精神抖擞,气质突出,美丽大方。③“一双丹凤三角眼”正是精明能干的王熙凤的典型特征。④“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正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相貌。故选B。25.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衔玉而诞的宝玉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B.《红楼梦》很多人名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谐音艺术。比如“甄士隐”即“真事隐”之谐音,“贾雨村”即“假语存”之谐音,“甄英莲”即“真应怜”之谐音等。C.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D.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C.“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错误,应是英莲被拐走后甄家被烧毁。故选C。二、默写(10分)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___”借“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_______”引“王用三驱”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4)《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质问语气,谴责秦朝统治者贪婪掠夺天下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不知怜惜的行为。(5)公西华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回答孔子问题时说的“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其谦逊好学。【答案】①.沉吟放拨插弦中②.整顿衣裳起敛容③.纵一苇之所如④.凌万顷之茫然⑤.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⑦.奈何取之尽锱铢⑧.用之如泥沙⑨.非曰能之⑩.愿学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拨”“敛”“锱铢”“焉”。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扶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2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故秦不极A强B不能C灭D六国E而帝F不帝G则其恶H未极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昆弟,指同宗兄弟,泛指同辈的人,也可指如兄弟般关系亲密友好的人。文中指同宗兄弟。B.愈,指“胜过、超过”,与苏洵的《六国论》中“侵之愈急”的“愈”意思相同。C.反覆,指“反复无常”,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不同。D.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29.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桢认为,六国若占具有利地势,又能得天助,那么,他们也可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B.当苏秦出来游说时,本想辅助秦国统一天下,但担心张仪会被秦所用,于是转而连横。C.李桢认为六国之间没有骨肉之亲,因此想要寻求长久合纵,相互扶持,是很难实现的。 D.本文先破后立,采用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有针对性地阐述观点,论证严密。3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1.关于六国败亡的根本原因,李桢和苏洵的见解有何不同?【答案】27BFG28.B29.B30.(1)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终(还是)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31.①苏洵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主要是割地赂秦,国力亏损。②李桢认为六国和暴秦一样,也想称霸天下,不施仁政,未得天助。【解析】【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不极强”为条件,“不能灭六国而帝”是结果,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B处断句。“而帝不帝”连在一起句意不通,因此按照上面的“不能灭六国而帝”是结果,则应在“不帝”前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不帝”为条件,“则其恶未极”为结果,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G处断句。故应在BFG处断句。【2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未有能愈于秦者也”中的“愈”,胜过、超过。句意:没有能超过秦国的。苏洵的《六国论》中“侵之愈急”的“愈”,更加。句意:侵略也更加急迫。C.“而欲恃诈伪反覆”中的“反覆”,反复无常。句意: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书信往来。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D.“谢过不遑”的“谢”,道歉。句意:不停地道歉谢罪。《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道歉。句意:明天早晨一定要早早来向项王来谢罪。故选B。【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 “于是转而连横”说法错误。由文中第三段“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可知,“其”指代的是苏秦而非张仪,且他转而游说的是合纵,而非连横。故选B。【3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克”,能够;“是以”,因此;“弱”,削弱;“夷灭”,灭亡。(2)“苟”,如果;“下”,自降身份;“故事”,前例;“是”,这。【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在苏洵的《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也就是苏洵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主要是割地赂秦,国力亏损。而本文中,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也就是李桢认为六国和暴秦一样,也想称霸天下,不施仁政,未得天助。参考译文: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性):认为一定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而后秦国的威胁(才)可以解除。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最终(还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的任用,而协助秦国统一天下。(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之所以要为秦国谋划,只是怕张仪。只因他不被秦国任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不是非常错误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夸耀相互欺诈,(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那么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怎么能让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百姓,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 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喧喧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有删改)3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B. 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33.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34.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答案】32.A33.①内容上,“人”“牛”和“犁”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②形式上,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③手法上,“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彼此相依,浑然一体;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34.①牛和犁没有回答德贵的提问,显示出其内心的孤独;②德贵不怕失败,坚持耕种,显示出他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解析】3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错。原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据此看出不是埋下伏笔,而是烘托德贵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故选A。【3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画线部分的描写,形成人、牛、犁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第一,从内容上看,一人,一牛,一犁,三元素的组合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农耕田园图画。第二,从形式上看,“人老,牛老,犁也老”“牛前边领,德责后面跟”“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句式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统一的节奏感。第三,从手法上看,“人”“牛”和“犁”的形象相互映衬,“人老,牛老,犁也老”,人赶着牛,肩扛着犁,彼此相依,浑然一体;作者用语简洁,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完整和谐的农耕世界,反映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景和情相谐相生,融为一体。【3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小说中写德贵与牛、犁对话:“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据此看出德贵问牛和犁,但牛和犁是不会回答的,显示出人物内心的孤独;“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据此看出,德贵心里早有答案,不怕失败,坚持耕种,衬托出德贵的执着和坚定,也体现出农民对土地的坚守与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