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70505

大小:45.17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10-30

上传者:老李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太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陶瓷艺术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内续的表达特征与外延的形象表现之中。就内续表征而言,不同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的内在情感不尽相同,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图像及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更呈现出对美表达切入点不同而形成的多重视角。就外延形象而言,则传递出雄浑、典雅、洗练的传统审美旨趣和民族情怀,是时代背景下对审美理念的延续、择取及阐释。特别是彰显时代特征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以艺术为形式对文化属性的深刻呈现,是传统审美思想的复读与时代表达,以此进行深层次引导,促使观者得以感受到美,明确文化美与艺术美之间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形成美学心理的定向感知方向。陶瓷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与内涵。正如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品味陶瓷艺术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语境与民族共性。翻开中国陶瓷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陶瓷器物的每一次进阶,器型、纹饰、材质的创新与发展,都与历史诸阶段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从陶瓷器物的造物理念来看,早期的陶瓷造型追求“大巧若拙、大匠不雕”的审美境界,不追求过多的雕饰与设计,符合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追求中庸之道,其反映在陶瓷造物上就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心态与中庸之道的融合,这一理念推动着中国古代陶瓷器物逐渐发展成为和谐对称的器物体系。至明清时期,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中心,所产陶瓷的器型构造讲求圆润感和无违和感,特别强调去棱角的造型设计理念。由此可见,传统技艺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审美旨趣的内涵,更在延续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摘编自成珊珊《论陶瓷艺术的美育特性——以景德镇为例》练崇潮《传统陶瓷器物的民族文化基因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 瓷与玉之间存在着无可置疑的隐喻关系。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点中,“白如玉”被列在第一位。国人对玉的喜爱折射出儒家学说的价值取向。瓷与玉本属一家,其原料皆为山中之矿,景德镇瑶里一带所产的釉石,外表看来犹如淡绿色的美玉。如果说两者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玉为大自然用亿万年地火冶炼出来的“瓷”,瓷则是人类模仿大自然用短暂时间烧制出来的“玉”,人类对前者只能作外形上的打磨削剔,对后者却可以在质地、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随心所欲地创造。然而瓷器在硬度上不如玉石,任何鲁莽的摆放与碰撞都可能使之破碎,因此它比玉器更难于长期保有。从这个意义上说,瓷的易碎性增加了它的珍稀性。由于四时温差和内应力的影响,有的瓷器上会出现被称为“开片”的细碎裂纹,后来人们发现一些裂纹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于是在烧制时有意为之,这方面的追求以宋代哥窑为最。碎裂本是瓷器的灾难,哥窑碎瓷却能以其“似碎非碎”的“碎裂美”,触动国人心灵深处的悲恫情怀,这是古代哲学残缺之美的体现。美瓷如玉实属难得,但瓷的原料易得,制瓷工艺早已成熟,古代也不缺乏劳动力,这些都为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中国在17、18世纪期间销往西方的瓷器“达到好几亿件的数额”,“直至今日,景德镇每天仍生产大约一百万件瓷器”。这样的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使得景德镇瓷业无复往日的荣光。当下的瓷器制作还有一个“大”的毛病。大件瓷器烧制不易,“美的对象是小的”,“巨无霸”般的瓷瓶瓷碗并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美感,那些摆在国内外地摊上降价出售的大缸大盆,给人以暴殄天物之感。“如玉”的瓷还具备“超玉”的可能,关键在于它能承载如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在西方,在陶瓷上绘制“柳树图案”大为流行。柳树图案最初在1849年的英国杂志《家庭朋友》上出现,后来在欧洲被广泛翻制,最多时有二百多家瓷厂烧制这种图案。柳树图案时至今日在美洲和澳洲等地也颇为流行。为什么柳树图案在西方陶瓷艺术中传播广泛?有学者认为,陶瓷主要栖身于餐厅、厨房和卧室之中,中国文人雅士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与日常生活距离太远,而“安详而美丽”的柳树图案故事更有利于营造平和的家庭氛围。此外,柳树图案上不仅有故事,英国人还为其创作了一首世代传唱的儿歌,柳树图案的消费,不仅诉诸瓷具使用时的视觉欣赏,还伴之以听觉渠道广为流传,这种老少咸宜、视听兼具的娱乐方式,让瓷绘艺术产生类似综合性艺术的效果。(摘编自傅修延《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瓷艺术文化表现出的内续表征和外延形象,反映了文化美与艺术美之间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B.早期的陶瓷造型不追求雕饰与设计,体现了“大巧若拙、大匠不雕”和“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C.景德镇瓷器要想恢复往日荣光,必须摈除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的状态,符合人们内心的审美需要。D.瓷兼具“如玉”和“超玉”的特质,其中“超玉”是指瓷比玉更能直观地表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克罗齐的话是为了说明陶瓷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与内涵。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审美旨趣对陶瓷发展产生的影响,但材料一侧重从历史的不同阶段进行阐述。C. “瓷”与“玉”的打磨,“玉”只能是外形上的加工,而“瓷”可以根据匠人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创造。D.绘制“柳树图案”的陶瓷在西方大为流行且主要用于餐厅和厨房中,足见这些陶瓷功能指向日常生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碎裂美”的一项是()A.在《论语·子罕》中,孔子与学生对谈中提出“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B.郁达夫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写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C.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游山时写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响动,窸窸窣窣窸塞窣片刻不息”。4.明清以来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的“青白相间,青花缠枝莲图案瓷”颇为流行。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新时代如何扩大中国陶瓷艺术在西方的影响。【答案】1.B2.C3.B4.①瓷由青色和白色构成,它代表了明清时期素雅的审美旨趣和审美理念,是陶瓷艺术的外延形象表现。②瓷的图案由青花、莲组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清白廉洁的文化表达,是陶瓷艺术的内续表征。5.①既要坚守传统审美思想,也要有时代表达。②拒绝批量生产,应精制惜售。③摒弃“以大为美”的思路,陶瓷制作应以精巧灵动为主。④在瓷绘上加入中西方都认同的内容与形式。(两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早期的陶瓷造型不追求雕饰与设计”错误。由原文“早期的陶瓷造型追求‘大巧若拙、大匠不雕’的审美境界,不追求过多的雕饰与设计,符合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可知,原文说的是“不追求过多的雕饰与设计”,而不是“不追求雕饰与设计”。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根据匠人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创造”错误。由原文“人类对前者只能作外形上的打磨削剔,对后者却可以在质地、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随心所欲地创造”可知,是根据匠人在质地、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创造。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未成一篑”体现做学问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B.“清、静、悲凉”是北国秋天独有的特点,悲凉意味可以体现“破碎美”。C.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山泉水势浩大的样子;D.表现的是在寂静的园子里亦有生命的萌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对材料进行运用的能力。由原文“就外延形象而言,则传递出雄浑、典雅、洗练传统审美旨趣和民族情怀,是时代背景下对审美理念的延续、择取及阐释。特别是彰显时代特征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以艺术为形式对文化属性的深刻呈现,是传统审美思想的复读与时代表达”可知,明清以来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的“青白相间,青花缠枝莲图案瓷”颇为流行是因为瓷由青色和白色构成,它代表了明清时期素雅的审美旨趣和审美理念,是陶瓷艺术的外延形象表现。由原文“儒家追求中庸之道,其反映在陶瓷造物上就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心态与中庸之道的融合,这一理念推动着中国古代陶瓷器物逐渐发展成为和谐对称的器物体系。至明清时期,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中心,所产陶瓷的器型构造讲求圆润感和无违和感,特别强调去棱角的造型设计理念”可知,明清以来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的“青白相间,青花缠枝莲图案瓷”颇为流行是因为瓷的图案由青花、莲组成,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清白廉洁的文化表达,是陶瓷艺术的内续表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传统技艺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审美旨趣的内涵,更在延续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可知,中国瓷器既要坚守传统审美思想,也要有时代表达。由原文“这样的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使得景德镇瓷业无复往日的荣光”可知,中国陶瓷要拒绝批量生产,应精制惜售。由原文“当下的瓷器制作还有一个“大”的毛病。大件瓷器烧制不易,‘美的对象是小的’,‘巨无霸’般的瓷瓶瓷碗并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美感,那些摆在国内外地摊上降价出售的大缸大盆,给人以暴殄天物之感”可知,中国陶瓷要摒弃“以大为美”的思路,陶瓷制作应以精巧灵动为主。由原文“在西方,在陶瓷上绘制‘柳树图案’大为流行”“柳树图案时至今日在美洲和澳洲等地也颇为流行”可知,中国陶瓷要在瓷绘上加入中西方都认同的内容与形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只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许渊冲①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②这是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一年级写的日记。那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北平、天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③我为什么留恋故乡南昌呢?在20世纪30年代,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早已名存实亡,再也看不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了。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并不是南昌独有的风光。所以我在江西第二中学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乡土之恋。但一等到离乡背井之后,我才发现故乡也像健康一样,在失去后才觉得可贵。司空见惯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也旧貌换新颜了。④后来二中迁到永泰,每逢月夜,我喜欢同匡南、燮昌在赣江之滨散步,望着滚滚北流的江水,仿佛它能把我们滔滔不绝的乡思,带回遥远的南昌。这时我们最爱读的诗句,是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⑤我们在江边谈得最多的人物,是教我们国文的汪国镇老师。汪老师的身材矮小,丰富的文史知识浓缩在他胸中;他说话急,恨不得在一小时内讲两小时的课;他走路快,似乎舍不得浪费一秒钟的时间。他给我们讲中国文学史,内容丰富,像亩产千斤的稻田,简直不比大学教授逊色。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汪老师写下了下面的词句:“问五湖,哪有扃舟?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听说他的学生惨遭杀害,他写了两首哀悼的诗,一首的最后两句是:“一纸难将两行泪,年年心事付征帆。”⑦当日军进攻,南昌动摇时,二中准备迁往清江县永泰镇,汪老师坚决不随校南迁。1937年12月10日,我去向他告别,他用毛笔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下了十四个大字: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⑧1938年7月2日,汪老师惨遭日寇杀害。⑨在汪老师遇难时,我们正在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毕业之后,就要确定人生的道路了。我打算报考联大外文系,但是我能考上联大吗?⑩虽然我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学习方法非常可笑。我把英文二十六个字母中的最后四个编成口诀:“打泼了油,吓个要死,歪嘴!”这样才勉强记住了。后来学习生词,我又在“儿子”(sons)下面注音“孙子”,在“女儿”(daughters)下面注上“刀豆子”,就是用这样动植物不分、长幼无序的方法死记硬背的,自然对学英文没有什么兴趣。 ⑪到了高中三年级,我在永泰河滨读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英译本,觉得人与自然融洽无间。尝到了学外文的甜头,我的决心就下定了。加上那时浙江大学从杭州迁来江西泰和,也带来了西子湖畔的歌声,我们就跟着大学生唱起英文的《江上彩虹》来,仿佛要用歌声组成彩虹,飞上高不可攀的象牙之塔似的。⑫我考取了联大,同时考取的同学有吴琼和万兆风。还有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同学胡品清,也考取了浙大外文系。说来也巧,她比我大一岁,也比我早几年把唐诗宋词译成英文、法文,在欧美出版。所不同的是,她把诗词译成散体,我却译成韵文。我们四个人都是汪国镇老师的学生,而汪老师本人也是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总算是后继有人了。⑬回想我们这一班人,当年风华正茂,后来各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现在不是幽明隔绝,就是天各一方了。考取联大之后,我辞别了江西,经过湖南,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看见奇峰林立,漫江流翠,如入仙境。但日本飞机一轰炸,高楼大厦立刻成了断壁残垣,青山绿水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天堂一转眼间化为地狱,我又恨不得立刻回永泰去。正是:寄居永泰经风霜,客心日夜忆南昌。无端更渡漓江水,却望永泰是故乡。⑭在桂林我还认识了联大数学系的同学廖山涛,他穿一件土布大褂,说一口湖南土话,谁也看不出他是数学考第一的新生,后来会得到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数学奖。我们同到汽车站买去柳州的票,走这条路的人太多,拥挤不堪,花了十二个小时才挤到票,所以我再也不喜欢走大家走的路了。⑮到柳州后,我托人买到了经贵阳去昆明的汽车票,开始了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远看是白云笼罩的重峦叠嶂,身入其境,却成了灰雾朦胧的绿树青山;回顾所来径,又是“苍苍横翠微”了。人生的道路不也是一样吗?在想象的望远镜之前,在回忆的显微镜之下,生活就会发生肉眼看不见的奇光异彩。⑯到昆明后,我填了一阕《西江月》词:山下白云缭绕,山头马达轰鸣。飞越关山万千重,青天开颜相迎。早有凌霄雄心,今日壮志竟成。魁星楼外树连天,报道已是昆明。想当年笳吹弦诵在山城;愿今后桃李花开满园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回忆了“我”在各个学段的人生经历,并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B.文章开头运用反复突出了“我”的清高和孤寂,表达了对人生信念的执着坚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C.作者以“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喻人生之路,“我”回望走过的路,感慨万千,那里充满了艰辛,但又很美好。 D.作者借诗抒情,一首《西江月》既表现出了“我”实现理想后的满腔豪情,也增强了文章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7.关于文中③④两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滕王阁美景的消失与下文桂林的高楼大厦被炸毁,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B.作者及友人与李煜心境契合,借其词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愁和国事之忧。C.江边散步引出了对汪国镇老师的回忆,也体现出了汪老师对学生影响深远。D.江边散步的好友,与后文联大的同学,共同刻画了特定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8.“我”之所以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9.汪国镇老师常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结合选文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答案】6.B7.A8.①汪国镇老师的影响:“我”的选择是对汪老师未竟事业的传承;②求学经历的影响:“我”在高中三年级读外文名著、唱英文歌的独特体验,让自己下定了决心;③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可见“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9.①面对国破家亡,汪国镇老师引用诗句抒情,“扁舟”“泪”“故园”等词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汪老师伤感哀愁、心系国事、思念故园的家国情怀;②“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表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汪老师对“我”能够学以报国的勉励和师友齐贤的美好祝愿。③彰显了汪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富韵味。【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清高和孤寂”说法错误。文章开头运用反复,强调“我”要走自己的路,是突出“我”对自己信念的坚持。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滕王阁美景的消失与下文桂林的高楼大厦被炸毁,充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说法错误。滕王阁美景的消失与战争的残酷无关。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我”之所以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点总结:首先,从文中第⑫段“说来也巧,她比我大一岁,也比我早几年把唐诗宋词译成英文、法文,在欧美出版。所不同的是,她把诗词译成散体,我却译成韵文。我们四个人都是汪国镇老师的学生,而汪老师本人也是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的,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总算是后继有人了”可知,这是受汪国镇老师的影响,“我”的选择是对汪老师未竟事业的传承。其次,从文中第⑪段“到了高中三年级,我在永泰河滨读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英译本,觉得人与自然融洽无间。尝到了学外文的甜头,我的决心就下定了”可知,“我”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与我的求学经历有关。最后,从文中“再也看不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了。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并不是南昌独有的风光”“一纸难将两行泪,年年心事付征帆”“寄居永泰经风霜,客心日夜忆南昌。无端更渡漓江水,却望永泰是故乡”等内容可以看出,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可见“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所以我”选择报考西南联大,并致力于以韵文的形式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有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第一处是汪国镇老师为南京陷落所写,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对于自己国家首都的陷落,汪国镇老师内心是充满痛苦的。诗中“问五湖,哪有扃舟”表明敌人遍布中国,已经没有了逃避之处。而“梦里江声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则是对国土沦丧、家乡就要被占领的伤感。“扁舟”“泪”“故园”等词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汪老师伤感哀愁、心系国事、思念故园的家国情怀。第二处是汪国镇老师在学校迁往清江县永泰镇时在纪念册上为“我”所写的留言。“学新知多致用”是勉励“我”要学以致用,而“得师取友愿齐贤”则是祝愿“我”能够在学业和友谊上都取得好的结果。这一留言,表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两处引用汪老师的诗句,通过中国的传统诗歌,彰显了汪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文章更富韵味,更具有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 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鲁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於昭公,曰:“褚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节选自《吕氏春秋·览·察微》)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B.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C.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D.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而让”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两句中“让”含义相同。B.“赐失之矣”与“其远古刻尽漫失”(《登泰山记》)两句中“失”含义相同。C.“吴人往报之”与“故略上报”(《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报”含义不同。D.“必危社稷”与“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两句中“危”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贡赎回了鲁国为奴的人没有领取赎金,子路救了溺水的人接受了别人的谢礼,孔子认为子路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鲁国。B.楚国卑梁人因女孩在采桑嬉戏中被伤去责备吴人,因吴国人态度不好,就杀了吴人离开,吴人又去报仇,最终导致了吴楚大战。C. 郑宋之战,华元作为主帅应战,对待车御羊斟却不够尊重,直接导致了羊斟将他的车驾赶进郑国军队,宋军大败,华元也被俘。D.季平子在与郈氏斗鸡失败后,一怒之下回到了郈氏的房屋,并且扩大了自己的住宅,引得郈氏大怒,在鲁昭公面前打伤了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2)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14.鉴古知今是一种智慧。读了以上小故事,请你谈谈对“察微”的理解。【答案】10.B11.B12.D13.①国家的太平混乱生存死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天鸟兽的细毛那样微小,(如果)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②第二天将要作战,华元杀了羊宴享士卒,羊斟却没有参与其中。14.①“察微”就是做事情,不仅要看眼前的影响,还要看长远影响。②“察微”就是分析问题抓源头,不要因无谓的小事引发大的杀戮和冲突。③“察微”就是为人处世注重细节,不要轻视身边的小人物。④“察微”就是处理问题时要追根溯源,不被个别人的语言所蒙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宋国军队大败,华元被俘。弩机相差一个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正像一个大的弩机。宴享军队却忘了自己的车御,将帅因此战败被俘,难道不是应该的吗?“华元虏”,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夫”此处为发语词,应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AD;“不发”作“弩机”的谓语,后面断开;“战”为“大机也”的主语,判断句的主语后可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让:推辞,辞让。句意:回来却推辞。/因此泰山不拒绝(推辞)细小的土石。B.“含义相同”错误。失:犯错;/消失,消灭。句意:端木赐做错了。/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消失了。C.正确。报:报复;回信。句意:吴国人去报复。/所以简单地给您回信。D.正确。危:危害;端正。句意:一定会危害国家。/(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回到了郈氏的房屋”“打伤了他”错误,“归”为使动用法,此处为收归、强占之意;“伤”为中伤之意。意思是季平子侵占郈氏的房屋,扩大自己的住宅。郈昭伯非常恼怒,就在鲁昭公面前诋毁季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治乱”,太平混乱;“秋毫”,秋天鸟兽微小的细毛,;“察”,明察;“过”,过失。(2)“明日”,第二天;“飨”,宴享;“与”,参与;“焉”,其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察微”就是明察微小的事物,防患于未然。结合孔子对子贡和子路的不同评价及文中“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可概括出,“察微”就是做事情,不仅要看眼前的影响,还要看长远影响。结合起因为吴之边邑处女“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却导致“杀而去之”“尽屠其家”“老弱尽杀之”的一系列惨剧,结局是“吴、楚以此大隆”可概括出,“察微”就是分析问题抓源头,不要因无谓的小事引发大的杀戮和冲突。结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可概括出,“察微”就是为人处世注重细节,不要轻视身边的小人物。结合“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公不了解郈昭伯说季氏坏话的原因,偏听偏信,讨伐季氏,最后落得客死他处,可概括出,“察微”就是处理问题时要追根溯源,不被个别人的语言所蒙蔽。参考译文:国家的太平混乱生存死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天鸟兽的细毛那样微小,(如果)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它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国库中领取金钱。子贡从其它诸侯国赎出了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却推辞,不收取奖励。孔子说:“端木赐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赎人了。”收取金钱,对品质并没有损害,不收取金钱,就不会有人再赎奴隶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被救的人带着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人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从细微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与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边境上采桑叶,嬉戏时,吴国的姑娘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应答很不恭敬,卑梁人很恼怒,杀死了那个吴国人就回去了。吴国人去报复,把那个楚国人全家都杀死了。卑梁的守城官员大怒,说:“吴国人怎么竟敢攻打我的城邑?”发兵去攻打吴国人,连老弱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事以后极为愤怒,派军队率兵侵犯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克楚国边境,把它夷为平地,然后才离开。吴国楚国的仇恨因此更深。郑公子归生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率领军队在大棘迎敌,羊斟给他驾车。第二天将要作战,华元杀了羊宴享士卒,羊斟却没有参与其中。第二天作战的时候,羊斟愤怒地对华元说:“昨天宴享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驾车的事该由我掌握了。”于是把车驾径直赶进郑国军队中。宋国军队大败,华元被俘。弩机相差一个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正像一个大的弩机。宴享军队却忘了自己的车御,将帅因此战败被俘,难道不是应该的吗?鲁国的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的鸡没有获胜,季平子很生气,于是侵占郈氏的房屋,扩大自己的住宅。郈昭伯非常恼怒,就在鲁昭公面前诋毁季氏说:“在襄公之庙举行帝祭的时候,舞蹈的人仅有两个而已,其余的舞者都到季氏家去跳舞了。季氏家舞蹈人数超过规格,他眼中没有君主已经很长时间了。不杀掉他,一定会危害国家。”昭公大怒,不加详察,就派郈昭伯率领军队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庭院。仲孙氏、叔孙氏彼此商量说:“如果没有了季氏。那我们家族离灭亡就没有几天了。”于是发兵前往救助,攻破院墙的西北角进入庭院,三家合兵一处,郈昭伯不能取胜而被杀死。昭公害怕了,于是逃到齐国,后来死在干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似画图”三字看似平淡无奇,却是对湖上春光所作的整体概括。B.湖上风景如画,作者却因不忍离别而心绪烦乱,故写群峰用以“乱”字。C.诗人写景远近有序,善用比喻,衬染分明,生动地描绘出西湖的旖旎风光。 D.诗歌尾联一改之前绘形绘色的笔触,直抒胸臆写出西湖春色的动人力量。16.本诗与《钱塘湖春行》均为白居易的咏西湖春景的佳作,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之处。【答案】15.B16.《钱塘湖春行》侧重写早春西湖湖光天色、鸟雀花草带来的清新与生机,表达诗人饱览西湖春景的愉悦陶醉与流连忘返之情;《春题湖上》由清新的山水图景写到像碧毯线头的早稻,不仅体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还体现了诗人对湖区农事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诗人因不忍离别而心绪烦乱,故写群峰用以‘乱’字”错。“乱峰”指参差不齐的山峰。通观首联,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次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由此可知,首联中,作者满心愉悦的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分析本诗。诗的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则情景交融,物我划一。首句鸟瞰西湖春日景色,谓其“似画图”。“乱峰”以下三句,具体描绘如画之景:群山环绕,参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装点着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这是多么诱人的美景。呵!然而诗的旨趣并没有凝滞在范山模水的层面上,“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笔舌转到对农作物的体察上:早稻犹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象青罗裙上的飘带。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由此可知,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体现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还体现了诗人对湖区农事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怀。其次分析《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颔联、颈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中,诗人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全诗紧扣“春行”二字展开,诗人信马而游,以“行”为构思脉络,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诗人饱览西湖春景的愉悦陶醉与流连忘返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刻画了一位满头白发、衰颓失意的老人形象。(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举例说明秦人把掠夺来的六国珍宝当作很平常的事物,一点也不爱惜。(3)“边塞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其中不乏有借助意象表现边塞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答案】①.艰难苦恨繁霜鬓②.潦倒新停浊酒杯③.鼎铛玉石④.金块珠砾⑤.大漠孤烟直⑥.长河落日圆(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鬓”“铛”“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周年纪念向来是博物馆策展的重要由头,借由时间节点,通过文物和文献的整理回顾,再一次确认古人与今人的历史坐标。各种博物馆的展览虽然形式________,但都让人们得以回望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是一次非常具有“神性”气息的展览。素雅的灯光设计和庄严肃穆的展厅设计,让人犹如置身于沉重的历史现场。由梁思成的著作和手稿组成的文献阵列,密集地铺在地面的灯箱之中,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一张张老照片,一封封过往的信件,又让观者在历史中看到鲜活的人物。苏州博物馆的“元代的江南”展览则_______,绕开了其他博物馆已经走过的各种“道路”。宋代与明末的江南历来是大众传媒热捧的焦点,苏博却以小体量的文物,举重若轻地将“元代的江南”呈现在观众面前,收到了_______的效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说“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给观众以压迫感,画横线的句子是怎样突出这种压迫感的?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答案】18.千差万别另辟蹊径以小见大19.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将“文献”比作“阵列”,且用“密集”加以修饰,突出了文献的整体气势,从而令读者感到一种压迫感。【解析】【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本处是说各种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各不相同,可用“千差万别”。“千差万别”,形容各类多,差别大。本处根据后文“绕开了其他博物馆已经走过的各种‘道路’”可知,“苏州博物馆的‘元代的江南’展览”和别的博物馆的展览是不同的,有自己的风格,可用“另辟蹊径”。“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本处是说通过小体量的文物,从而将“元代的江南”的整体呈现在观众面前,可用“以小见大”。“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体为“文献”,喻体为“阵列”,并且是“密集地铺在”灯箱之中,“阵列”“密集”“铺”突出了文献的整体气势,从而令读者感到一种压迫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过去十年,图像和视频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从最初十几秒到十分钟的短视频,再到更长的直播,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些年,数百亿条的各类平台上的视频,共同构建起当代生活的数字化。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理解这个已经逐渐形成的全景社会?没有一种媒介形式,____①___可以勾连大众和小众,展示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类人群的面貌,进而把全球景观纳入其中。丰富、及时、新颖的视频攫取了过多的注意力,尽管一些直播平台在2021年发出上亿次适度使用的提醒,____②____。当直播和围观成为常态,碎片化信息泛滥,____③____,甚至一些真相不明的声音或谣言也趁机滋生,在潜移默化中,海量的影像正不断重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乃至我们的情感。基于此,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开始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0.下列句子中的“全景”和文中加点的“全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是研发“精神号”探测车上全景彩色摄影机的首席科学家。B.这部励志大戏将全景展现“白衣天使”工作生活和心路历程。C.这个巨大的建筑物俯临市区全景,攀缘而上的游客络绎不绝。D.他学过建筑、戏剧设计和全景绘画,正适合为本次演出设计布景。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B21.这些年,各类平台上的数百亿条视频,共同构建起当代生活的数字化镜像(图景)。 22.(1)能如今天的直播和短视频(2)还是有些人过度沉浸(3)造成人们的认识片面(大意对即可)【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C、D指景象或画面,是本义;B和文中一样,不仅指景象、画面,还包括多角度、多侧面表现精神面貌,是引申义。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各类平台上”是领属短语,排在“数百亿条”前面;搭配不当,“建起……数字化”动宾不搭配,改为“构建起……数字化镜像(图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处,“没有一种媒介形式”凸显直播和短视频在今天生活中的作用,应填:能如今天的直播和短视频。(2)处,“尽管”后文表转折,用“还、但是”呼应,“过多的注意力”说明有人过度沉浸其中,应填:还是有些人过度沉浸。(3)处,此处是“碎片化信息泛滥”造成的结果,“甚至”是认识片面的进一步表现,应填:造成人们的认识片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提出,文人画士观赏梅的标准是“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用自己的标准来“绳天下之梅”,腐朽的思想“遏其生气”,他借此表明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个性的彰显。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家族》中认为,家族社会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又一重要的社会特征,族人们须遵守族谱家训,以此来规范行为道德。李大钊在《自由与秩序》中写到:“离于个人,无所谓社会;离于社会,亦无所谓个人。故个人与社会并不冲突,而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亦绝非矛盾。”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发展个性,勿忘规则古有龚自珍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呼唤个性;今有费孝通提出中国乡土社会需以族谱家训规范行为道德,恪守规则。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言:“离于个人,无所谓社会;离于社会,亦无所谓个人。”独特鲜活的个体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社会的共同公约保障了个体更好发展,二者并行不悖。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整齐划一”的是工厂流水线出品的零部件,而不能是生命。正如为了迎合“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的扭曲的赏梅的审美标准,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使梅失去了它独特的美。梅如此,人亦然。正是因为有了宝钗的端庄得体,黛玉的多愁善感,熙凤的精明泼辣,晴雯的俏丽聪慧……才有了大观园的流光,《红楼梦》的溢彩。新时代呼唤个性张扬,尊重个体的价值追求。为人们带来无数漫画作品的漫威之父李斯·特,坚持选择北大考古系的钟芳蓉,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主动请缨扶贫一线的黄文秀……都敢于独树一帜,追寻自我,最终不仅成就了自我,也成就了社会。“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若社会上人人都无法发现与展现自己的独特价值,那社会的发展也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根本与基础。但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恪守规则。规则不是枷锁,而是另一种自由。浩渺的宇宙中,星体之间相距亿万光年,看似遥不可及,实则在有序地运行。大自然所展现的规律实则也是人类社会应当遵循的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社会,就像没有了公平正义的准绳,随之而来的一定是难以调控的混乱——阜阳劣质奶粉、黑心注水猪肉、豆腐渣工程,无不是缺乏规则意识的恶果。在规则面前,每个人都应躬身而对,它是一种理性,一种自律。木心曾说,“一味冲谦自牧,容易变成晦黯枯涸。终身狂放不羁,又往往流于轻薄可笑。”个性与规则,个体与社会,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它们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新时代的我们,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也应当知道,“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成为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作文材料由三则材料组成。材料一借《病梅馆记》提出观点,观赏梅不能“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因为这是一种单一的,病态的审美标准。美是千姿百态的,不能以个人的标准来衡量及要求美。批判这种现象,其实是批判一种腐朽的思想,体现的是要彰显个性,要允许多样多元的价值观念。材料二来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的观点,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族社会的特征,强调家训在规范族人行为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材料三引用李大钊的论述,写出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可以并存。三则材料中,第一则材料内容是要张扬个性,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规范,第三则材料是从辩证的角度谈个性与规范的关系。引导语中要求写出“启示意义”,这就要求立足材料,从多个角度写出哲学意义、抽象意义或扩展意义。在行文过程中,要综合三则材料内容,既要论述个人思想、个人价值在社会中的作用,社会发展允许个性自由,允许个性张扬;也要论述社会中个人、团体的发展需要用规范进行约束,这是社会发展,和谐团结的重要保障;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并存。立意:1.木秀于林,风不必摧之。2.包容个性,张扬个性,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3.无规矩不成方圆。4.个人要团体中发展。5.个性发展与践行规则同等重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