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元月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年元月高二年级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二千五百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一九八七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二十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拿破仑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材料二: 关于绘画的真实性。西方绘画最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并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古希腊有葡萄和包袱的传说,此后,类似的故事连绵不断。画家提香画圣徒约翰牵来羔羊,激发了母羊愉快的叫声;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只虫子,老师挥手要把虫子赶走;等等。如此这般的故事还有很多。从这些故事来看,西方画家追求“真”,研究透视、比例、明暗,其目的就是创造出足以乱真的真实作品。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水果篮》,那葡萄的质感,那苹果上的小小虫眼,那卷曲葡萄叶,那鲜明而实在的苹果、葡萄、柠檬、无花果和竹篮,就像一篮真的水果。德国画家丢勒的《野兔》,那毛茸茸的皮毛,可谓栩栩如生,足以乱真。中国绘画也有足以乱真的作品,只是中国画家认为,那不过是画工不入流的画技,甚至是道士的怪诞方术。这种绘画叫作“术画”,与艺术家所创造的“艺画”具有本质的区别。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讲了两个事例。事例一:五代西蜀,有一个术士自称善画。于是,蜀主孟昶就叫他在庭院东墙上画了一只野鹊,不久,许多禽鸟飞来聚集而噪鸣。接着,孟昶叫大画家黄筌在庭院西墙上同样画了一只野鹊,却没有聚集群鸟的噪鸣。蜀主孟昶问黄筌,这究竟是为什么?黄筌回答说:“臣所画者艺画也,彼所画者术画也。”蜀主孟昶认为黄筌说得正确。事例二:有一个道士叫陆希直,画一枝花,挂于壁间,就有游蜂飞来,而大画家边鸾、黄筌、徐熙、赵昌同样画一枝花,就没有游蜂飞来。究其原因,就在于道士的所谓作品,“皆出方术怪诞”。所以,《图画见闻志》中不采录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中国画家对足以乱真的绘画有如此低的评价呢?因为绘画中的“真”,依赖的是“伎”,没有“伎”就没有“真”。而中国古代士大夫认为,“伎”是下乘的。儒家圣贤反复教导人们,“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颜之推说:“艺不需过精”,“致远恐泥”。这就是说,高超的写实画技,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相反,业余作画,游戏笔墨,“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心灵表现才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能不能说中国绘画抛弃了“真”呢?不能。只是中国绘画对“真”的理解不同于西方绘画罢了。西方绘画的“真”,就是对事物形貌色彩的如实反映,而中国绘画理论认为,这不叫作“真”,只能够叫作“似”。只有不但对事物的形貌色彩,而且对画家的心都作出了如实反映,才叫作“真”。五代绘画理论家荆浩说:“似者得其形而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这就是说,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轻形重神、忘形得意等等,都是中国绘画的“真”。杨琪(清华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美术五千年》作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很早就对“和而不同”的道理理解深刻,并且有各种不同的表述,那么我们有理由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B.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包含着他们的人文精神,也是对当时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C.西方画家研究透视、比例、明暗,创造出足以乱真的作品,许多中国画家却对足以乱真的作品评价很低,认为是下乘。D.中国绘画理论对“真”的理解与西方绘画理论不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轻形重神、忘形得意等,西方绘画并不具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阐述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材料二谈到中西方画家对于“真”的不同理解。B.中国绘画超越了“真”,西方绘画只强调真:西方绘画没有达到中国绘画的境界。C.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有助于传承文明,推动创造,有助于造福人类,助力进步。D.中国画家大多认为心灵表现才是绘画的最高境界,高超的写实技艺反而不太好。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易经》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费孝通在1990年演讲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D.钱钟书《谈中国诗》: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4.“和而不同”出自《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对当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启示,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5.关于“真”,中国古典绘画理论和西方绘画理论各有哪些不同认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C4.①和而不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彼此尊重,但不随便附和。②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交流互鉴。③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有利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5.①认识:西方画家追求“真”,研究透视、比例、明暗,如实反映事物的形貌色彩,其目的就是创造出足以乱真的真实作品。中国画家不但对事物的形貌色彩,而且对画家的心都作出了如实反映,才叫作“真”。②原因:中国画家认为绘画中的“真”,依赖的是“伎”,没有“伎”就没有“真”。而中国古代士大夫认为,“伎”是下乘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西方绘画并不具备”无中生有。材料二最后只是说“中国绘画对‘真’的理解不同于西方绘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轻形重神、忘形得意等等,都是中国绘画的‘真’”,但不能就此推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轻形重神、忘形得意等,西方绘画并不具备”。 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西方绘画没有达到中国绘画的境界”错。原文“西方绘画最显著的特点和优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西方绘画显然有长处。还有“西方绘画只强调真”过于绝对,原文“从这些故事来看”,并没有包括所有西方的绘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和而不同”。A.谈学习与教化,与和而不同无关。意思: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通过注重伦理道德,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B.思想是“中体西用”,即以中国的伦理纲常制度为基本,学习西方的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不是“和而不同”。C.美人之美,是彼此尊重;各美其美,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是和谐共处;符合材料一点思想。D.强调中国西方相同的地方很多,而材料一强调,中国和西方彼此不同,但是要相互尊重学习。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理解“和而不同”的意思。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意思是和睦地相处,彼此尊重,但不随便附和。启示:根据“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可概括出: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根据“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可概括出: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有利于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①认识: 根据第一段“西方画家追求‘真’,研究透视、比例、明暗,其目的就是创造出足以乱真的真实作品”和最后一段“西方绘画的‘真’,就是对事物形貌色彩的如实反映”可知,西方画家追求“真”,研究透视、比例、明暗,如实反映事物的形貌色彩,其目的就是创造出足以乱真的真实作品。根据最后一段“只有不但对事物的形貌色彩,而且对画家的心都作出了如实反映,才叫作‘真’”可知,中国画家不但对事物的形貌色彩,而且对画家的心都作出了如实反映,才叫作“真”。②原因:根据“为什么中国画家对足以乱真的绘画有如此低的评价呢?因为绘画中的‘真’,依赖的是‘伎’,没有‘伎’就没有‘真’。而中国古代士大夫认为,‘伎’是下乘的”可知,中国画家认为绘画中的“真”,依赖的是“伎”,没有“伎”就没有“真”。而中国古代士大夫认为,“伎”是下乘的。(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攻鲁迅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墨子穿着太短的衣裳,高脚鹭鸶似的,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说。“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饭;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确也不错!”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非常高兴,便教侍臣赶快去拿木片来。墨子却解下自己的皮带,弯作弧形,向着公输子,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一份留下,一份交与公输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不过楚王和侍臣,却一点也看不懂。只见这样的一进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约是攻守各换了九种的花样。这之后,公输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带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这回是由他来进攻。也还是一进一退的支架着,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进了皮带的弧线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真好法子!”楚王感动的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独自喝着酒,看见客人不大动刀匕,过意不去,只好劝他吃辣椒:“请呀请呀!”他指着辣椒酱和大饼,恳切的说,“你尝尝,这还不坏。大葱可不及我们那里的肥……”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口里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一九三四年八月作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楚王面前,用木片进行城池攻守演练,墨翟总是胜过公输般,为的是突出墨家重视科技,重视军事技术的一个侧面。B.墨翟知道公输般会怎样赢自己,但是他毫不畏惧,坦然面对楚王和公输般,并且为之做了充分的准备,有勇有谋有义。C.本文体现了鲁迅语言的基本特征:凝练、结实、精深;同时带着反讽与幽默。墨子是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D.“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包含着鲁迅对现实社会的影射,有人以“救国”的名义,欺压百姓,进行搜刮。7.关于公输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输般发明了攻城器械云梯,却被墨翟的守城器械克制,因而不能取胜。B.公输般知道怎么对付墨翟,但是不好意思说,是因为他珍惜墨翟的才华。C.公输般把自己发明的器械喜鹊送给墨翟,体现了他对自己的机巧很得意。D.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被公输般塞在后房的箱子里,体现了他思想的转变。8.墨翟游说楚王不要攻打宋国,很有技巧性和层次感。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墨子·公输》里面的记载墨翟的故事,到楚王决定停止攻伐宋国就结束了。本文却又增加了公输般告别的内容,这一改写具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A7.B8.①首先用比喻和类比的手法说明楚国攻打宋国无必要性:楚国富饶,宋国贫瘠,楚国却想着偷窃宋国,实际并无好处。②接着用模拟作战验证楚军打不赢:和公输般用木片做攻守演练战斗的效果,公输般赢不了墨翟。③最后,明告自己的防范:自己的三百弟子已经在宋国做好了防御的准备,显示宋国方面准备充分。 9.①丰满人物形象,二人告别谈及行义,体现了墨翟对于义的坚守;②丰富小说情节,新增内容描写了二人告别情节,增强了故事性;③深化小说主题,二人谈及行义、发明创造巧拙,深化了小说仁义治国的主题;④表现了公输般对墨翟态度的变化,侧面烘托了墨翟的人格魅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为的是突出墨家高超的器械技艺,展现了墨家重视军事技术的一个侧面”说法错误,这并非二人攻守演练的目的,真实目的是表现正义一定会战胜不正义。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因为他珍惜墨翟的才华”说法错误,因为公输般觉得靠杀人战胜对方,不符合道义,不好意思说出来。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文中“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可知,墨子首先用比喻和类比的手法说明楚国攻打宋国无必要性:楚国富饶,宋国贫瘠,楚国却想着偷窃宋国,实际并无好处。从文中“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等内容可知,墨子和公输般用木片做攻守演练战斗的效果,公输般赢不了墨翟,用模拟作战验证楚军打不赢。最后,从文中“‘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等内容可知,墨子告诉公输般自己的三百弟子已经在宋国做好了防御的准备,显示宋国方面准备充分,这是明确告知自己的防范。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在小说中加入公输般告别的内容,从“‘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等内容可知,这一情节通过对公输般和墨子的对话,丰满人物形象,二人告别谈及行义,体现了墨翟对于义的坚守。其次加入这一情节,让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公输般独自喝着酒,看见客人不大动刀匕,过意不去,只好劝他吃辣椒”等,让故事情节更加贴近现实,增强了故事性。在增加的内容中,通过二人的谈话涉及行义、发明创造巧拙,如“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等内容,这些内容深化了小说仁义治国的主题。最后,开始时公输般积极参与攻宋,而在与墨子的较量中,他自认为在攻守上不能赢得胜利,自己内心想杀掉墨子的想法也被看穿。而在墨子行为和语言的感召下,公输般对墨翟态度发生了变化,也对义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从侧面烘托了墨翟的人格魅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王喜,乃案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苏代为齐献书穰侯①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仇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仇,不利于秦。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 溃痈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三也。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故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矣。’”《战国策·秦二》【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B.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C.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D.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指抵押,以财物或人作保证。以顺子为质的“质”,和“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中的“质”相同。B.弊邑,指偏僻的小城镇,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或用于称臣于他国时自称。C.甲,本义是指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此处指兵甲;弩,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D.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又特指君主,又可指诸侯,中国周代有公、伯、侯、子、男五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国和秦国准备联合攻打齐国。齐国派遣人质,并割让土地给赵国,赵国就按兵不动,并且把实情告诉了秦国,但是秦国却想继续联合攻打齐国。B.得知消息后,齐国派苏代游说秦国穰侯,目的是劝秦国不要出兵,并用私下的身份告诉穰侯,秦王和穰侯不会给赵国增兵四万来攻打齐国。C.苏代认为赵国魏国韩国等联结一体是秦国的仇敌,如果打败齐国,就会让赵国获得利益,秦国的做法壮大了自己的仇敌,这样对秦国非常不利。D.在苏代看来,秦国和三晋楚国等并不互相信任,秦国不管出兵多少,都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最终齐国可能会投降三晋和楚国,秦国受到损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2)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矣。14.苏代替齐国给穰侯写信进行外交活动,背景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答案】10.B11.D12.B13.(1)齐国为此恐惧,便指派田章用阳武与赵国和好,又用齐国公子顺子做人质。(2)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的。14. ①赵国已经答应齐国的讲和,不准备出兵齐国;②秦国主动要求增兵四万联合赵国等攻打齐国;③穰侯,在秦国独揽大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国相约贵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却背弃信约,齐国是不可信赖的,贵国认为齐国不守信义,把要讨伐齐国的事通报了我国,而且赠送方圆十二里的土地,用来供祭祀之用。“倍约”,完整的动宾关系,“约”作“倍”的宾语,故“倍约”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大国不义”,完整的主谓关系,“大国”作“不义”的主语,故“大国不义”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句意:(你们赵国)一定要用长安君来作为人质,(我们齐国)援兵才会派出。D.“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错。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爵。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用私下的身份告诉穰侯”错。原文“苏代为齐献书”是正式的外交事务。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用、拿;“合于赵”,状语后置,应为“与赵国和好”;“为质”,做人质。(2)“益”,“增援”;“甲四万人”,定语后置,应为“四万人甲”。【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赵王喜,乃案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可知,赵国已经答应齐国的讲和,不准备出兵齐国;由原文“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可知,秦国主动要求增兵四万联合赵国等攻打齐国;由注释“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可知,穰侯,在秦国独揽大权。参考译文: 陉山战役,赵国将联合秦国攻打齐国。齐国为此恐惧,便指派田章用阳武与赵国和好。又用齐国公子顺子做人质。赵惠文王非常高兴,于是按兵不发并告诉秦国说:“齐国把阳武赠给我国又送来顺子当人质,我国要解除对它的讨伐。为此冒昧地通知贵国的官员们。”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对赵王说:“齐国相约贵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却背弃信约,齐国是不可信赖的,贵国认为齐国不守信义,把要讨伐齐国的事通报了我国,而且赠送方圆十二里的土地,用来供祭祀之用。现在贵国又按兵不动,而且想要接受齐国的阳武与它和解,这是我所不知道的。请让我国增派士兵四万,由贵国去决断。”苏代替齐国送给穰侯一封信说:“我听到来往的行人说:‘秦国将要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我私下认为要肯定地告诉我国的国王说:‘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这是为什么呢?赵、魏、韩三国联合,这是秦国的深仇。他们上百次的背弃秦国,上百次的欺骗秦国,秦国都不算是不守信用,不算是不讲道义。现在打败齐国去壮大赵国,赵国是秦国的深仇大敌,这样不利于秦国。这是一。秦国的谋士一定说:‘打败齐国让三晋疲困,然后制服三晋和楚国。’齐国是一个疲惫的国家,用天下各国的兵力进攻齐国,就好比用千钧重的强弩去击破一个溃烂了的毒疮,(它必然灭亡)。秦王怎么能制服三晋和楚国呢?这是二。秦国出动军队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会相信秦国;出动军队多,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会认为受秦国控制。齐国恐惧,一定不会投靠秦国而去投靠三晋和楚国。这是三。齐国割让土地以充实三晋和楚国,那么三晋和楚国就安定了。齐国出动兵力,秦国反而会受到军事压力。这是四。这实际上是三晋和楚国利用秦国来攻破齐国,又利用齐国来攻破秦国,为什么三晋和楚国会这样聪明而齐国和秦国这样愚蠢呢?这是五。秦国取得了安邑,好好地安抚齐国,也就必然没有祸患了。秦国有了安邑,韩、魏两国一定会失去上党的。取得三晋的枢纽地带,跟出动军队却害怕全军覆没,哪一个有利呢?所以我私下对我们国王说:‘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的。’”《战国策·秦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烛影摇红·辜负天工夏完淳①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佳期一梦断人肠,静倚银缸待。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欸乃。梨花带雨,柳絮迎风,一番愁债。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注】①夏完淳,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既描写了丰富多样景物,也表达了满怀的愁绪。B.“回首当年”的场景是虚写,“繁华难再”是感叹,“凄凉万载”是抒情。C.全词春景与哀怨之情相融,现实与回忆之景交织,情韵深厚又含蓄蕴藉。D.作者回忆了当年在绮楼潇洒生活,又感叹人生无常、前景凄凉的现实。16.这首词作于明朝灭亡之后,作者是怎样抒发亡国之痛的?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寄托思妇闺怨抒发亡国之痛。明是写闺怨,实则抒国恨。②乐景衬哀情。上阕春光正好,思妇却忧愁苦闷。③今昔对比。下阕回忆当年繁华情景,与今日的孤寂冷落形成对比,恰似天上人间。最后市朝更改,凄凉永久,一切皆空,感慨万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作者回忆了当年在绮楼潇洒的生活”错,这是闺怨诗,是借思妇之口吻回忆往昔;“又感叹人生无常、前景凄凉的现实”错,应是借思妇感叹“市朝更改”“凄凉万载”,主要是表达国家覆灭的凄凉。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借助思妇而抒发亡国之痛。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当是流落民闻的豪门歌妓,一生经历了人世的荣辱升沉。全诗以思妇口吻写作,上片写佳期如梦、情人离去、雨败梨花、风吹柳絮等不如意情事,极力渲染愁怨的氛围,传达出伤心断肠的情绪;下片则描摹当年绮楼画阁、歌舞欢乐的场面,作为繁华、兴盛的象征,感叹“市朝更改”后的凄凉。明是写闺怨,实则抒国恨。“一自市朝更改”,实为江山易代。故此词今昔对比的忧思,远比慨叹世态炎凉深广。乐景衬哀情。上片“辜负天工,九重自有春如海”,“春如海”写出春光明媚的美景,而面对这春光,思妇却“辜负天工”,心绪惆怅,景越美,愁越深;“隔浦红兰堪采,上扁舟、伤心欸乃”,“堪采”写出红兰花开得正好,是美景,而思妇见到带着晨露的红兰,却倍觉独宿之凄楚。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今昔对比。上片主要写思妇的孤寂、惆怅、凄凉,写故乡松江的眼前景物,触目烟花都成愁怨。而下片是回忆当年繁华情景。“回首当年,绮楼画阁生光彩”“朝弹瑶瑟夜银筝,歌舞人潇洒”,是对当年繁华情景的具体刻画,真个是彻夜笙歌,风流体态,与今日的孤寂冷落,恰似天上人间。下片过去的热闹繁华与今日的孤寂冷落形成对比,“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最后市朝更改,凄凉永久,一切皆空,感慨万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作者设想亡妻年年心境最是凄清幽独,黯然魂销的场景:“______,______。”(2)孔子强调君子的日常做事说话也要有基本的要求,《论语》中体现了这个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3)砧是一个汉字,本意是指捣衣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通常表达一种悠远的情绪,如“______,______。”【答案】①.明月夜②.短松冈③.敏于事而慎于言④.就有道而正焉⑤.玉户帘中卷不去⑥.捣衣砧上拂还来(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冈”“焉”“砧”“拂”“苑”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及现在,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老专家陈克明惊叹“变化太大”。而这变化,更体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一根粗细只有头发丝四分之一的细丝,却怎么也拉不断。如果把它做成直径12毫米粗,就能拉动46吨重物,而同样粗的钢绳只能拉动8吨。“它的防切割性很强。如果做成衣服,那就是武林中传说的‘软猬甲’了。”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6所负责人说。这根细丝,既不是棉线,也不是蚕丝,而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历经十几年研制出的F-12高强有机纤维。此前,在国际上这类纤维作为航天开发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①。F-12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高强有机纤维材料的空白。目前,我国“F-12纤维—纤维织物—柔性功能复合材料—材料制品”产业链初步形成。这样的例子,②。在巩固固体装备传统领域优势的同时,发明专利有580余件的形成了覆盖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的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已成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重要的领跑者、重要的原创技术策源地。“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③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钱学森曾这样评价。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毛泽东《反对党八股》)A.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老专家陈克明惊叹“变化太大”。B.如果做成衣服,那就是武林中传说的“软猬甲”了。C.我国“F-12纤维—纤维织物—柔性功能复合材料—材料制品”产业链初步形成。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答案】18.①秘而不宣(或秘不示人)②不胜枚举(或数不胜数、比比皆是、俯拾皆是)③自力更生19.①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已成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重要领跑者、重要的原创技术策源地,②发明专利有580余件,③形成了覆盖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后文“F-12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高强有机纤维材料的空白”和前面的“此前”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F-12这类纤维作为航天开发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的保密性,故此处可填“秘而不宣”或“秘不示人”。秘而不宣:意思是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第②处,结合后文“在巩固固体装备传统领域优势的同时,发明专利有580余件”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像F-12的研制成功并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例子很多,故此处可填“不胜枚举”或“不胜枚举(或数不胜数、比比皆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意思是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第③处,结合后文“没有外国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全是靠国人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故此处可填“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意思是使劲改变生活。形容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即可。从“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已成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重要的领跑者、重要的原创技术策源地”部分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剩下的部分“发明专利有580余件的形成了覆盖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的”是一个大定语。根据内容分层,可以拆成两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发明专利有580 余件”,已经是极为简洁,可以保留;第二个分句“形成了覆盖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虽然长,但是表意完整,可以保留。故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为:①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已成为我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重要的领跑者、重要的原创技术策源地,②发明专利有580余件,③形成了覆盖全应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固体动力产品体系。【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引号的作用是表强调。A.表引用。B.表特定称谓。C.表强调。D.表讽刺和否定。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的本质是学习。作家艺术家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走好立己铸己之路,离不开阅读;激发创意灵感、丰厚审美修养、锤炼艺术表达,奉献精湛精美之作,更离不开阅读。读理论,搞懂为谁创作、如何创作的根本道理,才能坚守人民立场,把稳创作方向。①,领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精神,才能厚植创造根基,展现中华文化神采。读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才能树立大历史观,纳山河于笔端,汇百代于当下。读新作,感知新时代新征程大千气象,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把创造写到民族复兴、人民奋斗的史诗上。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投身创作实践,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学真知、悟真谛的不二法门。对于作家艺术家而言,阅读是“输入”,②,二者同根同源,互促互通。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讲,阅读的归宿是创作,阅读的成果是作品。只有紧扣创作这一中心任务,在生动的艺术实践中,把阅读书籍与阅读生活融通起来,把读懂典籍与读懂现实贯通起来,把理论知识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以阅读提升创作之力,以作品彰显阅读之效,③,用有所成。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①“纳”与“汇”,动词对动词;“山河”与“百代”,时间名词与空间名词相对;“于笔端”与“于当下”,介宾短语相对。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典雅端庄,突出了阅读历史的作用。 ②“纳山河”与“汇百代”运用比拟,把山河,百代当作物品收纳汇集,增强了表达气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历史的作用。22.①读经典(或读典籍)②创作是“输出”③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纳山河于笔端”“汇百代于当下”都是动宾补的结构,句式对称,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相同位置的词汇形成对偶,“纳”与“汇”,动词对动词;“山河”与“百代”,时间名词与空间名词相对;“于笔端”与“于当下”,介宾短语相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且语言典雅端庄,突出了阅读历史的作用。用动词“纳”和“汇”分别形容“山河”与“百代”,赋予其物的特点,运用了比拟。把山河,百代当作物品收纳汇集,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阅读历史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开拓视野的巨大作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前后面信息“阅读的本质是学习……离不开阅读……更离不开阅读”“读理论”“读历史”“读新作”可推断,应填“读经典”或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面“阅读是‘输入”,后面“二者同根同源,互促互通”可推断。应填“创作是输出”或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此处是阅读和实践相结合的结果,与后面“用有所成”相衔接,应填“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之类的内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锤,就是抡着大榔头,把在火里烧红的毛坯放到铁砧上锻打,直到成形为止;炼,就是把矿石投进熔炉,去掉杂质,提出有效成分来。锤炼通常会被用来做比喻成才的艰难历练。千锤百炼,原意指铸剑需要千百次的锤打和冶炼。比喻文章多次润饰,人生历经磨炼。百炼成钢,意思是指铁经过反复锤炼才成为坚韧的钢,比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才能变得非常坚强。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历经千锤百炼,方可铸就辉煌古语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于谦的《石灰吟》也曾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极常见的铁块经过千百次的锤打和冶炼,最终变成削铁如泥的宝剑。深山里的山石经过千百次的锤炼,最终变成洁白无瑕的石灰。而人亦如石如铁,只有历经千百次的挫败和磨难,才能铸就辉煌,享受美好蓝天。历经千锤百炼,让奋斗点燃青春火焰。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够看到星辰大海。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定当以昂扬向上、奋勇前行的姿态,迈进祖国历史长河的宏伟画卷。在青春路上的荆棘丛中,我们即使被困难和险阻打倒数百次,也依然要向上向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既然不能打破定限,我们不妨改变战略,反向逆战。历经千锤百炼,让理想冲破阴翳雾霾。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江梦南失去了听力,但为了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为了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她克服了身体的巨大障碍,历经了重重磨难,付出百倍于别人的努力,终于圆梦北大,成为人之翘楚。张桂梅,凭借一己之力为大山里的女孩创建免费的女子学校,几十年如一日,即使病魔缠身,仍然坚持不懈,让1800多个女孩圆了大学梦,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实现了自己一生的夙愿。她们都是秉持理想者,受得起折磨,经得起历练,最终让理想走向了现实。历经千锤百炼,让信念撑起祖国未来。数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信念和鲜血开创了我们的新纪元,创造了十几亿同胞幸福美满的今天。有无数的邱少云们、黄继光们、杨振宇们,他们走过万里长征,跨过鸭绿江,啃着树皮,饮着雪水。他们受尽磨难,历经坎坷,只因他们坚定骨子里同样的血脉,脑子里装着亿万同胞,那是他们始终如一的信念,是他们不屈不挠的挣扎着的生命中的光。他们接受了千锤百炼,朝着共同的方向,迎着共同的目标,共建祖国未来。鱼跃过了龙门,就是神,就是吉祥的象征;鸡蛋从里面打破,就是生命,就是涅槃重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立鸿鹄之志,树远大理想,历千锤百炼,建宏伟蓝图,铸复兴辉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段话组成。第一段话首先分别介绍了“锤”“炼”的概念,然后引出了“锤炼”的比喻义。第二三两段话分别对“千锤百炼”“百炼成钢”两个成语的本意和比喻义进行解释。 综合来看,三则材料的主旨是:千锤百炼是成长过程中量的积累,而“成钢”是最后的结果,是质的飞跃。“锤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意指锤打和冶炼,引申为自我的锻炼、遇到的困难、对手的打击、长期的磨砺等。从态度上讲锤炼可以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从来源上讲锤炼可以分成来自内部的和来自外部的。锤炼的过程是痛苦的、漫长的,但只有经受了这个历练的过程,才能够变得更坚强,更优秀,更有韧性,更有价值。锤炼的对象可以从学习、艺术创作、人生成长引申到发明创造、科学研究、甚至国家发展等方面,也可以由个人、国家延伸到社会层面。从“感悟和思考”可知,文体适合议论文。考生可以用并列式结构,从学习、工作、做事、治国中选择一两个方面阐释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来谈,从什么是锤炼,到锤炼的价值和意义,再到如何接受锤炼。立意:1.千锤之后,方出精品。2.在锤炼中成长。3.没有百炼,何来成钢。4.锤炼千百,才能得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