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7597

大小:2.32 MB

页数:23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7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万州二中2023-2024年高三上期7月月考生物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1.食用的豆腐和面粉,主要是由以下植物的哪部分加工成()A.大豆的子叶、小麦的胚乳B.大豆的胚乳、小麦的子叶C.大豆的胚乳、小麦的胚乳D.大豆的子叶、小麦的子叶【答案】A【解析】【分析】小麦种子与大豆种子的相同点是都有种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不同点:小麦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大豆种子是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详解】豆腐是利用大豆的营养物质制作而成的,而大豆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两片肥厚的子叶中;面粉来自于小麦的营养物质,而小麦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2.某些寄生者的DNA可以剪切并黏贴到宿主基因组任何位置,寄生者与宿主之间的斗争是推动进化的最强动力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寄生者和宿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寄生者的寄生可以使宿主产生基因突变C.寄生者的寄生可以减缓宿主的进化D.寄生者对宿主种群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寄生虫和宿主属于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C、寄生者的DNA可以剪切并黏贴到宿主基因组任何位置,从而使宿主产生基因突变,提供进化原材料,加快宿主的进化,B正确,C错误;D、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称为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C。3.甲、乙、丙三个神经细胞位置关系如图(图Ⅱ为图Ⅰ局部放大)所示。为探究它们之间的功能联系,科学家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若先刺激B点,紧接着再刺激A点,细胞丙不产生兴奋。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神经兴奋只能从甲传到乙,从乙传递到丙B.神经信号可以从轴突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C.使用药物阻止①处神经递质的回收,乙更容易兴奋D.若①处的神经递质直接弥散到②处,不会引起丙的电位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科学家先刺激A点,发现细胞丙产生兴奋,说明乙与丙之间的是兴奋性突触;若先刺激B点,紧接着再刺激A点,细胞丙不产生兴奋,说明甲和乙之间的是抑制性突触。【详解】A、题干图Ⅱ可知,只有一边有神经递质,神经兴奋只能从甲传到乙,从乙传递到丙,A正确;B、题干中的细胞甲、乙之间,神经信号由轴突传递给轴突,B正确;C、由题干描述可知,乙可以向丙传递兴奋信号,甲可以向乙传递抑制信号,故阻止回收①处神经递质,乙不容易兴奋,C错误;D、①处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乙神经元突触后膜的受体,不能作用于丙处的受体,具有专一性,若①处的神经递质直接弥散到②处,不会引起丙的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C。4.清除衰老细胞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抗衰老治疗策略,可以改善与小鼠衰老有关的变化。研究表明基于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PNMB)衰老抗原开发的多肽疫苗,可以选择性清除衰老细胞。研究人员将小鼠从4周龄开始喂养高脂饮食,并在8周龄时通过皮下注射GPNMB疫苗进行免疫,随后在16 周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疫苗减少了GPNMB基因的表达,当研究人员给GPNMB基因敲除的小鼠注射GPNMB疫苗时,却没有选择性清除衰老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体积的比值增大B.细胞衰老后才会进入凋亡阶段,GPNMB能加速凋亡C.提高GPNMB蛋白的表达可以有效促进细胞的衰老D.上述研发的疫苗产生的效应是由GPNMB介导产生的【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体积缩小,因此细胞核与细胞体积比值增大,A正确;B、细胞不一定衰老后才会凋亡,例如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也会被T细胞激活而凋亡,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GPNMB蛋白的表达降低,衰老延迟,因此提高其表达可以促进衰老,C正确;D、根据题意敲除GPNMB基因后,疫苗不起作用,因此上述疫苗效应是由GPNMB介导产生的,D正确。故选B5.黄瓜为雌雄同株植物,性别受基因表达、环境和激素等多种因素的调控。长日照、高温条件能促进黄瓜雄花产生,而短日照、低温条件能促进雌花形成。生长素和乙烯可促进黄瓜雌花的分化,赤霉素可促进黄瓜雄花分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黄瓜植株上花的性别与性染色体无关,与雌花和雄花中mRNA的差异有关B.长日照和短日照影响黄瓜花的性别可能与光敏色素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有关C.为提高产量,可施加乙烯利提高黄瓜雌花的比例,使其多开雌花D.赤霉素只能由植物细胞合成分泌【答案】D【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其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而脱落酸和乙烯是抑制植物的生长。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黄瓜为雌雄同株,没有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分,雌花和雄花之分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因此雌花和雄花中mRNA存在差异,A正确;B、日照长和短影响黄瓜花的性别,可能与光敏色素感光后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有关,B正确;C、乙烯可促进黄瓜雌花的分化,因此施加乙烯利可提高黄瓜雌花的比例,使其多开雌花,C正确;D、赤霉菌也可以产赤霉素,D错误。故选D。6.下列例子中,能分别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是()①叶海马的身体具有叶状扁平突起,在水中展开时与海藻极为相拟②具有保护色的鸟卵会被嗅觉灵敏的动物发现③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但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④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叶柄和花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⑤秋冬季节,桦树的树叶变黄,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⑥老鼠听觉灵敏、奔跑如飞,有时候躲过猫的袭击,迅速钻进洞内,但蛇却可以根据其头部的“热定位器”,准确地找到鼠洞,登门食之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⑥、①③⑤C.①④⑤、②③⑥D.③④⑤、①②⑥【答案】C【解析】【分析】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也具有相对性,当环境条件改变时,适应可能会失去作用。【详解】①叶海马的身体具有叶状扁平突起,在水中展开时与海藻极为相似,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②具有保护色的鸟卵会被嗅觉灵敏的动物发现,体现生物适应的相对性;③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但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体现生物适应的相对性;④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叶柄和花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⑤秋冬季节,桦树的树叶变黄,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体现生物适应的普遍性;⑥老鼠听觉灵敏、奔跑如飞,有时候躲过猫的袭击,迅速钻进洞内,但蛇却可以根据其头部的“热定位器”,准确地找到鼠洞,登门食之,体现生物适应的相对性;C正确。故选C。7. 贝尔山绿猴是埃塞俄比亚南部山地森林特有种,主要栖息于连续的竹林,以竹子嫩叶为食。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其栖息地破碎化,现有几十个小种群栖息于竹林退化的破碎森林中。为评估栖息地破碎化对贝尔山绿猴觅食行为的影响,分别对两个破碎森林和两个未受干扰的连续森林中的种群进行觅食监测,监测记录中觅食不同类型食物的时间比例如图所示,下列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A.栖息地破碎化导致贝尔山绿猴觅食竹子嫩叶的时间减少B.栖息地破碎化导致贝尔山绿猴觅食非竹子嫩叶的时间增加C.栖息地破碎化导致贝尔山绿猴觅食非植物性食物的时间增加D.栖息地破碎化导致贝尔山绿猴觅食花和果实的时间均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柱状图可知,贝尔山绿猴在未受干扰的连续森林中主要觅食时间用于觅食竹子嫩叶,而在破碎森林中用于觅食竹子嫩叶的时间显著减少,觅食非竹子嫩叶和果实的时间占比增加。【详解】A、对比柱状图,可知栖息地破碎化导致贝尔山绿猴觅食竹子嫩叶的时间减少,A正确;B、对比柱状图,可知栖息地破碎化导致贝尔山绿猴觅食非竹子嫩叶的时间增加,B正确;C、对比柱状图,可知栖息地破碎化导致贝尔山绿猴觅食非植物性食物的时间增加,C正确;D、对比柱状图,可知栖息地破碎化导致贝尔山绿猴觅食果实的时间增加,单觅食花的时间减少,D错误。故选D。8.某生物小组为探究市场上植物调节剂多效唑(矮壮素)的功能,以豫南水稻为材料进行相关实验。先将水稻分为四组,处理内容依次是A0(对照),A1(300mg/L),A2(600mg/L),A3(900mg/L)。种植后记录相关数据并整理成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收获干物质(t/hm³)株高(cm)基部节间粗度(mm)A00.491194.0 A10.501184.3A20.491164.5A30.471124.6A.从收获干物质的量来看,使用多效唑不能体现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作用B.在控制豫南水稻株高方面,多效唑和赤霉素具有协同关系C.要找到多效唑促水稻节间粗壮的最佳使用量,需要进一步实验D.多效唑使用后,产量无明显提升,没有必要使用该生长调节剂【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的协同作用,指不同的激素对于同一生理过程的作用相同,拮抗作用指不同的激素对于同一生理过程的作用相反。【详解】A、从收获干物质的量来看,和对照组相比,低剂量Al组有促进作用,高剂量A3组有抑制作用,能体现低剂量促进、高剂量抑制作用,A错误;B、分析表格可知,多效唑有抑制株高的作用,赤霉素有增高作用,故多效唑与赤霉素拮抗关系,B错误;C、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中随着多效挫浓度增加,基部节间粗度增加,所以要找到多效唑促水稻节间粗壮的最佳使用量,需要进一步实验增加多效挫的浓度,C正确;D、多效唑使用后,产量无明显提升,但水稻矮壮,抗倒伏,可以使用该生长调节剂,D错误。故选C。9.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全身组织细胞上的单次跨膜蛋白,其经蛋白酶裂解形成的一系列蛋白肽,比如β-淀粉样蛋白(Aβ),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症(简称“AD”,表现为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过程相关。图显示了APP被降解切割的不同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检测大脑神经元内Aβ的含量可作为AD诊断的一重要指标 B.根据AD的症状表现。Aβ的聚集主要导致了神经元的受损C.β分泌酶的切割位点位于图中①所指部位,破坏的是肽键D.抑制Aβ形成或抑制β分泌酶活性是对AD可行的治疗思路【答案】A【解析】【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详解】A、由图解可知,Aβ的聚集位于细胞外,所以应该检测大脑神经元外Aβ的含量来作为AD判断的一重要指标,A错误;B、由题干信息,阿尔茨海默症(简称“AD”,表现为老年认知障碍),推知Aβ的聚集主要导致了神经元的受损,B正确;C、APP为蛋白质,是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β分泌酶的切割位点位于图中①所指部位,破坏的是肽键,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β-淀粉样蛋白(Aβ),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过程相关(与Aβ形成有关,β分泌酶能促进Aβ形成),故抑制Aβ形成或抑制β分泌酶活性是对AD可行的治疗思路,D正确。故选A。10.目前全球近10%的人都遭受着II型糖尿病所带来的健康影响。过度久坐的生活方式和过度的热量食物都会通过改变机体胰腺细胞的功能,使得血糖调节不再有效,从而导致机体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下图分别为正常人进食后的糖吸收模式以及服用某种口服药物的人进食后的糖吸收模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据图可知该口服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消化道内水解糖类的酶的活性,进而发挥作用B.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C.I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D.根据该口服药物的作用机理,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多餐,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二糖和多糖要在肠道中被分解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若口服药物抑制了水解糖的酶活性,则人体一次性吸收的单糖也会减少,从而降低血糖,A正确;B、一次性摄糖过多,导致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值,肾小管无法吸收全部葡萄糖,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即尿糖;原尿中的一些水分和无机盐、所有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等养分均会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重新回到血液中,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时,可能会导致原尿中的葡萄糖无法完全被吸收而导致尿糖,B正确;C、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Ⅱ型糖尿病患者可能胰岛素水平正常,但是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出现问题不能与胰岛素结合,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C错误;D、少食多餐,一次性摄入的糖含量低,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D正确。故选C。11.逃逸距离指的是鸟类对捕食者作出反应时,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逃逸距离可分为警戒距离、惊飞距离和飞逃距离,其中警戒距离是指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首次表现出警戒行为(如抬头环视)时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惊飞距离是指鸟类逃逸飞离时的位置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飞逃距离是指鸟类逃逸飞离的位置与首次停落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如图1)。调查显示,麻雀成鸟的年存活率高于幼鸟,为探究麻雀的风险回避策略,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见图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B.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利于其规避风险C.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鸟类与捕食者之间数量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答案】D【解析】【分析】反馈调节有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两个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稳态的维持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详解】A、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绘制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B、根据图2可知,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逃逸,有利于其规避风险,B正确;C、信息传递可调节种间关系,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表现出飞逃等行为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D、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因为食物充足也开始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数量由于被过度捕食又开始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D。12.下图是新冠病毒抗原(N蛋白)检测试剂盒的原理。试剂盒有两条指示线:反应线(T线)和质控线(C线),胶体金垫中有含有胶体金颗粒的抗体1和抗体4,质控线和反应线的位置分别固定抗体2和抗体3,胶体金颗粒大量聚集后会呈现红色,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用N蛋白作为检测标志物的原因是该蛋白在不同新冠病毒株系中高度保守且表达量高 B.抗体1和抗体4均可以和新冠病毒结合,抗体4是可以与抗体3特异性结合的质控抗体C.抗原检测试剂盒所需要的多种抗体需要较高的纯度,通常使用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制备D.橙汁未经样本洗脱液处理直接滴加会改变试剂盒的pH,导致抗原抗体非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假阳性”【答案】B【解析】【分析】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而言,自身有N蛋白、E蛋白和S蛋白等抗原,这些抗原能够作为免疫原,在人体遭受病毒感染后,能够对浆细胞产生一种刺激,从而生产出一种特异性抗体,而根据抗原检测的原理,在样本垫上滴加样本,通过液相层析方式,依次通过结合垫,而在结合垫内部,由于含有标记的抗原特异性抗体,因此能够与样本中的抗原(病毒蛋白)进行结合,当液流到达检测线(T线)时,固定在这条线上的第二种抗原特异性抗体再次与抗原结合,将会呈现阳性结果。【详解】A、N蛋白应是新型冠状病毒中保守性较高的蛋白质,且表达量较高,因此作为检测标志物用于检测新冠病毒存在,A正确;B、胶体金垫中有含有胶体金颗粒的抗体1和抗体4,抗体1和抗体2均能与新冠病毒表面抗原结合,抗体3和抗体4之间能够特异性结合,B错误;C、单克隆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抗原检测试剂盒所需要的多种抗体需要较高的纯度,通常使用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制备,C正确;D、橙汁未经样本洗脱液处理直接滴加会改变试剂盒的pH,导致抗原抗体非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假阳性”,不具备参考性,D正确。故选B。13.研究表明,植物体内D蛋白的存在可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赤霉素(GA)可通过降解D蛋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对GA不敏感或GA不能合成均能使植株矮化。某植物的野生型(WT)表现为乔化,研究人员用WT与该植物的两种矮化突变体gal和ga2进行了如图表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嫁接方式WT/WTgal/galga2/ga2gal/WTWT/galga2WTWT/ga2GA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否是 处理砧木砧木中D蛋白--+-+++---++--接穗表型乔化乔化矮化乔化矮化矮化乔化乔化乔化乔化乔化乔化矮化矮化注:“/”代表嫁接,左侧是砧木,右侧是接德;“+”“-”分别表示有、无A.GA可从砧木运输到接穗中发挥作用B.gal对GA不敏感,ga2不能合成GAC.对gal/ga2的砧木施加GA,ga2叶片不含D蛋白D.对ga2/gal的砧木施加GA,gal叶片含有D蛋白【答案】A【解析】【分析】题意分析,植物体内D蛋白的存在可抑制植物生长发育,赤霉素(GA)可通过降解D蛋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对GA不敏感或GA不能合成的植株,其体内D蛋白不能降解,因而起到抑制生长的作用,均使植株表现为矮化。【详解】A、根据组合gal/gal和WT/gal使用赤霉素后表现可推测,GA可从砧木运输到接穗中发挥作用,A正确;B、根据组合gal/gal和ga2/ga2以及WT/gal和WT/ga2使用赤霉素后的表现可推测,ga2对GA不敏感,ga1不能合成GA,B错误;C、ga2对GA不敏感,因此,对gal/ga2的砧木施加GA,对ga2不能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因而其叶片中含D蛋白,C错误;D、对ga2/gal的砧木施加GA,由于gal不能合成GA,收到来自砧木的GA调节会,叶片中D蛋白被分解,D错误。故选A。14.研究发现骨关节炎是由于软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ATP、NADPH耗竭而导致关节软骨破坏。2022年12月浙大邵逸夫医院研究团队研究成果登上了《自然》杂志,研究显示:可以用患病动物自己的软骨细胞膜包封类囊体(即构建软骨细胞膜包封的“纳米类囊体”)后递送到该动物体退变的软骨细胞内,不仅可以有效地逃避免疫系统清除,同时还能够被退变的软骨细胞选择性摄取,纠正退变软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纳米类囊体”,会让细胞以为所递送的类囊体是“自己人”,从而避免体内的免疫排斥 B.递送的“纳米类囊体”被退变的细胞选择性摄取,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C.若将类囊体直接递送到退变的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将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D.递送“纳米类囊体”能纠正退变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是因为类囊体能合成ATP和NADPH【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免疫过程:(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详解】A、用患病动物自己的软骨细胞膜包封类囊体(即构建软骨细胞膜包封的“纳米类囊体”)参与信息交流与识别的是患病动物自己的软骨细胞膜,会让细胞以为所递送的类囊体是“自己人”,从而避免体内的免疫排斥,A正确;B、递送的“纳米类囊体”被退变的细胞选择性摄取是以胞吞的方式摄取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B正确;C、若将类囊体直接递送到退变的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将通过细胞免疫(而不是体液免疫)将其清除,C错误;D、类囊体能合成ATP和NADPH,将“纳米类囊体”到患病动物体退变的软骨细胞内,能纠正退变细胞的能量代谢失衡,D正确。故选C。15.某些人的某编号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而其它染色体均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单亲二体”。三体细胞(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1条)在有丝分裂时,三条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丢失,可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体细胞,这种现象称为“三体自救”。发育成某女子的受精卵为三体细胞,该细胞发生“三体自救”后,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I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B.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来自父方的性染色体丢失C.此女子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高于母亲D.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答案】C 【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详解】A、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说明不是相同的染色体,则来自母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说明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I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A正确;B、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则说明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来自父方的性染色体丢失,B正确;C、此女子含有的两条X染色体与母亲的一样,则该女子患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与母亲的相同,C错误;D、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I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产生的卵细胞性染色体为XX,父亲产生的精子性染色体为X或Y,故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16.甜种油柑可生吃,也可制成饮品,潮汕地区是甜种油柑的主产区,学生学习小组以普宁某果园的同一品种、长势相近的甜种油柑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温度,其他环境条件保持相同或相似,种植一段时间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探究温度对甜种油柑树光合作用的影响。(注:Rubisco酶是一种催化CO2固定的酶。)组别温度(C)光合速率(μmol.m-2s-1)叶绿素含量(mg.dm-2)Rubisco酶相对表达量Rubisco酶活性(U.m1-1)①3015.14.20.83154②2012.84.10.65155③10.7.53.50.2363(1)根据以上信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从环境因素角度分析,影响该实验的主要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2)分析上表信息,Rubisco酶的最适温度大概处于_____________范围内。 (3)对比分析组别①②,组别②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对比分析组别①②③,组别③在三组实验中光合速率最低,低温抑制光合作用的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不同的温度②.光照强度、CO2浓度(2)20-30℃(3)①.组别②Rubisco酶相对表达量下降,CO2固定量降低,导致暗反应速率下降(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②.低温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或低温促进叶绿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的含量降低,抑制Rubisco酶的表达和降低其活性,导致光反应速率和暗反应速率均下降(从而抑制光合速率)【解析】【分析】本实验为探究温度对甜种油柑树光合作用的影响,据图表分析,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Rubisco酶相对表达量、Rubisco酶活性。【小问1详解】据图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从环境因素角度分析,影响该实验的主要无关变量是光照强度、CO2浓度。【小问2详解】Rubisco酶活性在20℃和30℃是相对较高分别为155、154,Rubisco酶的最适温度大概处于20-30℃范围内。【小问3详解】对比分析组别①②,②的光合速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为组别②Rubisco酶相对表达量下降,CO2固定量降低,导致暗反应速率下降(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对比分析组别①②③,组别③在三组实验中光合速率最低,原因为低温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或低温促进叶绿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的含量降低,抑制Rubisco酶的表达和降低其活性,导致光反应速率和暗反应速率均下降(从而抑制光合速率)。17.秋冬季节降温时正常机体会通过相应的调节作用,维持体温平衡。同时没有及时增加衣物就很容易感冒,图1表示某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上升一段时间的部分生理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1)降温时及时增加衣物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行为性”或“生理性”)调节方式。研究表明老年人皮肤毛细血管弹性降低,据此推测,寒冷刺激下老年人体温下降较快原因之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流感病毒侵入后,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人体抗病毒有积极作用。据图1分析,该过程的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馈”或“负反馈”),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2是体温调节过程中有关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元的连接示意图,神经元A和B均为兴奋性神经元。已知M和N为两个实验位点,在不考虑神经元C的情况下,利用电表来验证兴奋在②处进行单向传递,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4)神经中枢中一个神经元能与其他多个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以有效控制兴奋的传导。若神经元C为兴奋性神经元,在N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则①处的兴奋时间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神经元C为抑制性神经元,在N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则①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行为性②.老年人皮肤毛细血管弹性降低,皮肤血管收缩能力下降,因此散热量较大,体温下降较快(2)①.正反馈②.免疫细胞产生的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最终使体温上升,进而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或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3)实验思路:在N点连一个电表,在M点给与适宜的电刺激,观察电表指针是否偏转;再在M点连一个电表,在N点给与适宜的电刺激,观察电表指针是否偏转实验结果:刺激M点,电表的指针不变化;刺激N点,电表的指针偏转(4)①.延长(变长)②.先兴奋后恢复(或先兴奋后正常)【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总能保持相对恒定,而这种恒定使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在炎热的环境中,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内分泌腺的分泌,最终使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由此可见,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实现的。【小问1详解】使用空调、增减衣物等属于行为性调节;老年人皮肤毛细血管弹性降低,皮肤血管收缩能力下降,因此散热量较大,体温下降较快。【小问2详解】免疫细胞产生的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最终使体温上升,进而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如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属于正反馈调节。【小问3详解】兴奋在突触间进行单向传递,据图可知,兴奋从A神经元传向B神经元,故刺激M点,电表的指针不变化;刺激N点,电表的指针偏转。【小问4详解】神经元C为兴奋性神经元,在N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后,兴奋先沿着神经元B传递到①处,使B处兴奋;之后兴奋沿着神经元C、B传递到①处,兴奋时间延长。神经元C为抑制性神经元,在N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后,兴奋先沿着神经元B传递到①处,使B处兴奋;之后兴奋沿着神经元C传递到②处,使神经元B抑制,阻断了信号进一步传导。18.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DPN)是临床上糖尿病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运动异常、对物理刺激反应迟钝,常累及坐骨神经、尺神经、股神经等,严重影响患者下肢功能。回答下列问题:(1)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分别与脑和脊髓相连的______(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测定是外周神经病变诊断过程中一种有效指标。科研人员分别对DPN模型鼠(模型组)和健康鼠(空白对照组)的MNCV进行在体(非离体)测定(图1),测定原理为刺激电极(S1)置于左侧坐骨切迹处的坐骨神经传出部位,记录电极(S2)置于同侧踝关节坐骨神经经过部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传导时间。可推断模型组的MNCV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空白对照组的MNCV。据图所示,若刺激电极位置不变,将记录电极放至R处,测得的MNCV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 (3)临床上,常用甲钴胺治疗DPN。科研人员研发的新型药物G也能用于治疗DPN,且效果优于甲钴胺。下表是科研人员的验证实验,请补充完整。组别实验处理检测指标预期实验结果1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实验疗程为4周,4周后检测各组MNCVMNCV大小:1>4>3>2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4)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生长因子,具有神经营养和促进轴突生长的生理作用,研究表明DPN的发生、发展和NGF有一定的相关性。NGF的靶细胞膜上存在两种受体,一种是受体TrkA,另一种是受体p75NTR。科研人员就新型药物G对细胞膜上TrkA和p75NTR的含量(蛋白质含量/β-Actin蛋白)的影响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从图2中可推测出,药物G作用机理是通过______(填“提高”或“降低”)TrkA含量,______(填“提高”或“降低”)p75NTR含量,来对抗神经细胞凋亡,进而促进外周神经再生。 (5)对于该新型药物的研发到上市,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后续还要对药物G进行进一步研究:______(写出一点即可)【答案】(1)脑神经和脊神经(2)①.低于②.减小③.电位从S1传递到R,需要经过突触,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并且还需经过肌纤维的传递)(电位从S1传递到R过程,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处发生突触延搁,消耗更多的时间)(3)①.组别2.DPN模型组+生理盐水②.组别3.DPN模型组+甲钴胺③.组别4.DPN模型组+药物G(4)①.提高②.降低(5)不同浓度的药物G的药效(给药剂量),用药疗程,毒副作用等进行研究(写出一点给分)【解析】【分析】1、分析题意可知: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DPN)是临床上糖尿病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运动异常、对物理刺激反应迟钝,临床上,常用甲钴胺治疗DPN。科研人员研发的新型药物G也能用于治疗DPN,且效果优于甲钴胺。要验证上述结论,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小鼠的类型(健康鼠、DPN模型鼠)和小鼠的处理方式,因变量是MNCV大小,根据表格数据可知,MNCV大小:1>4>3>2,则第4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药物G,第三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甲钴胺,第二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生理盐水。2、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模型组相比,药物G提高了TrkA含量,降低了p75NTR含量,故可以推测:药物G作用机理是通过提高TrkA含量,降低p75NTR含量,来对抗神经细胞凋亡,进而促进外周神经再生。【小问1详解】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分别与脑和脊髓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小问2详解】 DPN对物理刺激反应迟钝,分别对DPN模型鼠(模型组)和健康鼠(空白对照组)的MNCV进行在体(非离体)测定,测定原理为刺激电极(S1)置于左侧坐骨切迹处的坐骨神经传出部位,记录电极(S2)置于同侧踝关节坐骨神经经过部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传导时间。可推断模型组的MNCV低于空白对照组的MNCV。若刺激电极位置不变,将记录电极放至R处,测得的MNCV减小,原因是电位从S1传递到R,需要经过突触,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并且还需经过肌纤维的传递)(电位从S1传递到R过程,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处发生突触延搁,消耗更多的时间)【小问3详解】临床上,常用甲钴胺治疗DPN。科研人员研发的新型药物G也能用于治疗DPN,且效果优于甲钴胺。要验证上述结论,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小鼠的类型(健康鼠、DPN模型鼠)和小鼠的处理方式,因变量是MNCV大小,根据表格数据可知,MNCV大小:1>4>3>2,则第4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药物G,第三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甲钴胺,第二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生理盐水。【小问4详解】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模型组相比,药物G提高了TrkA含量,降低了p75NTR含量,故可以推测:药物G作用机理是通过提高TrkA含量,降低p75NTR含量,来对抗神经细胞凋亡,进而促进外周神经再生。【小问5详解】对于该新型药物的研发到上市,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后续还要对药物G进行进一步研究:如不同浓度的药物G的药效(给药剂量),用药疗程,毒副作用等进行研究。19.家蚕突变类型非常丰富,是研究生物遗传的良好实验材料。油蚕是正常家蚕的突变体,油蚕表皮中含有较少的尿酸盐,呈现出完全透明或半透明状,目前已发现有40多种油蚕突变体,下表表示几种隐性突变油蚕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油蚕名称基因符号染色体霜降油蚕oh第20号染色体h斑油蚕ohm第20号染色体第2h斑油蚕ohm2第20号染色体中国油蚕oc?蜡油蚕ow第17号染色体(1)oh、ohm、ohm2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某h斑油蚕与第2h斑油蚕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h斑油蚕:霜降油蚕:第2h斑油蚕=2:1:1,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oh,ohm,ohm2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___________(用“>"或“<”表示隐性关系)。 (2)中国油蚕和第2h斑油蚕具有显著区别,且oc基因不是ohm2基因的等位基因,试以纯合的第2h斑油蚕和中国油蚕为材料设计实验,探究oc基因是否也在第20号染色体上,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3)BmVap蛋白在家蚕表皮尿酸盐的转运中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蜡油蚕突变体的BmVap蛋白基因内部插入了一段长度为25bp的DNA序列,导致合成了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异常BmVap蛋白。①BmVap蛋白基因内部插入外来DNA片段引起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②试从密码子的角度分析,异常BmVap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原因是____。(4)人体内尿酸含量高会引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研究发现,家蚕具有和人体相同的药物代谢酶,体内药物吸收和哺乳动物类似,且家蚕和人都可以尿酸作为氮代谢废物排泄,请阐述油蚕的可能研发价值:_____________。【答案】(1)①.ohmoh×ohm2oh②.ohm>ohm2>oh(2)让纯合的中国油蚕与第2h斑油蚕杂交获得F1,让F1的家蚕随机交配产生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若F2的正常家蚕:油蚕=9:7,则oc基因不在第20号染色体上,若F2的正常家蚕:油蚕=1:1,则c基因在第20号染色体上(3)①.基因突变②.插入的DNA序列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4)将油蚕作为研究尿酸代谢的模型,有助于进行对人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药物的研发(或将油蚕作为模型生物,研究哺乳动物氮代谢途径)【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2、由题中表格可知:oh、ohm、ohm2基因都位于第20号染色体上,控制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型,因此它们是等位基因。【小问1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某h斑油蚕与第2h斑油蚕杂交,子代出现霜降油蚕,可知霜降油蚕相对某h斑油蚕和第2h斑油蚕为隐性,基因型为ohoh;又知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h斑油蚕:霜降油蚕:第2h斑油蚕=2:1:1,可知h斑油蚕亲本基因型为ohmoh、第2h斑油蚕亲本基因型为ohm2oh、h斑油蚕子代基因型为ohmoh、ohmohm2,综上可知: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ohmoh×ohm2oh,oh、ohm、ohm2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ohm>ohm2>oh。【小问2详解】让纯合的中国油蚕与第2h斑油蚕杂交获得F1,让F1的家蚕随机交配产生F2,观察并统计F2的表型及比例;若F2的正常家蚕:油蚕=9:7,则oc基因不在第20号染色体上,若F2 的正常家蚕:油蚕=1:1,则c基因在第20号染色体上【小问3详解】BmVap蛋白基因内插入了一段长度为25bp的DNA序列,增加了基因碱基数,改变了基因的结构,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异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说明插入的DNA序列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使翻译提前终止。【小问4详解】家蚕具有和人体相同的药物代谢酶,体内药物吸收和哺乳动物类似,且家蚕和人都可以尿酸作为氮代谢废物排泄,则可以将油蚕作为研究的模型,有助于进行对人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药物的研发。20.慢性呼吸道多菌感染病灶中,病原菌之间通常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并显著影响疾病进程。科研人员通过对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痰液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开展病原菌互作研究。实验分为菌株分离和互作表型实验两个阶段,下列文字和图所示图片为实验过程和结果。菌株分离:每个痰液标本划线于LB平板上,37℃培养48h后挑选表型差异明显的单菌落分别置于LB培养液中摇床培养24h。对培养的每个菌株物种鉴定后,选出一株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命名为COP1512、PAO1。互作表型实验:为了解COP1512、PAO1的互作,构建两个距离培养互作实验模型。模型一:梯度间距培着实验(实验过程、结果如图甲、图乙所示) 模型二:胞外产物平板距离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丙、图丁所示)请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请列举菌株分离实验中的菌落“表型”的有: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摇床培养的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回答两点)。(2)图甲中平板上每个点接菌量为2μL,接种工具为____________。(3)分析互作表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①图甲和图乙结果表明,PAO1的生长几乎不受COP1512的影响;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分析图丙和图丁,在培养2天挖去PAO1后再接种COP1512的平板上,菌落大小和OD值共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菌落的大小、形态等(颜色、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状态、边缘特征)②.使菌种与培养基充分接触;增加培养液中溶解氧含量(2)微量移液器(3)①.靠近PAO1的COP1512菌落生长受到抑制,随着培养天数增加,PAO1对COP1512的抑制效果越来越明显,远离PAO1的COP1512生长几乎不受抑制②.PAO1胞外产物能够抑制COP1512的生长【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同种微生物表现出稳定的菌落特征,因此可以根据培养基中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来区别不同的微生物。设计科学实验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科学性原则。【小问1详解】菌落“表型”就是菌落的特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态等,例如菌落的颜色、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状态、边缘特征。利用液体培养基对微生物进行培养时,摇床培养的目的是使菌种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充分接触,且增加培养液中溶解氧含量,有助于满足微生物代谢需求。【小问2详解】由题干可知,图甲中平板上每个点的接菌量仅为2μL,接种量较小,接种少量菌液的工具是微量移液器。【小问3详解】①根据图甲可知,PAO1的菌落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远端和近端没有差异。COP1512则不同,近端菌落较小,远端较大;图乙中光密度OD值测定结果也同样说明靠近PAO1的COP1512菌落生长受到抑制,随着培养天数增加,PAO1对COP1512的抑制效果越来越明显(光密度OD值差异越大),远离PAO1的COP1512生长几乎不受抑制。②根据图丙可知,左侧接种COP1512,右侧接种PAO1这组平板中,PAO1的菌落大小远端近端无差异,说明COP1512的胞外产物不影响PAO1菌落的生长。但另一组(左侧接种PAO1,右侧接种COP1512)平板中,近端COP1512菌落明显小于远端COP1512菌落,且由图丁可以看出靠近PAO1胞外产物的近端COP1512菌落光密度OD值较小,说明PAO1胞外产物能够抑制COP1512的生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