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66259
大小:1.34 MB
页数:10页
时间:2023-10-30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树德中学高2020级高三下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第I卷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蔚县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是典型的山间构造盆地,其北通大漠、南接雁门关,历史上是塞外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频繁征战的地方,自然条件和战争影响了新增聚落分布,明王朝末期与塞外蒙古部族关系缓和,促进了清朝时期新增聚落的分布演化,下图示意不同历史时期蔚县新增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元朝新增聚落分布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B.水源C.土壤D.军事2.明朝新增聚落可能导致()A.城镇化水平提高B.沙漠化问题凸显C.水土流失加剧D.湖泊面积萎缩3.清朝时蔚县北部新增大量聚落,推测这些聚落的主导产业是()A.农业B.牧业C.手工业D.商贸【答案】1.B2.C3.D 【解析】【分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元朝新增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B正确;由材料“自然条件和战争影响了新增聚落分布”可知,交通不是自然条件,元朝时蒙古族统治中国,此地没有战争,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入关后在此不是从事耕作,所以交通、土壤、军事都不是元朝新增聚落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ACD错误。故选B。【2题详解】明朝新增聚落比较多,山区也有大量聚落增加,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加上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因此水土流失加剧,但不是沙漠化问题,B错误,C正确;聚落分布是乡村地区,不是城镇地区,因此不会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A错误;没有湖泊分布,不可能导致湖泊面积萎缩,D错误。故选C。【3题详解】由材料“明王朝末期与塞外蒙古部族关系缓和,促进了清朝时期新增聚落的分布演化”可知,清朝时蔚县北部新增大量聚落,处于中原地区与塞外少数民族交界地区,推测这些聚落是因为商贸而兴起的聚落,D正确;在元朝时此处没有新增聚落,不可能是牧业,B错误;在明朝时期此处也没有新增大量聚落,不是农业,A错误;不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推测不可能是手工业为主导产业,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mm,土层深厚。刺槐抗干旱、耐贫瘠、速生丰产.是该区域植树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图1示意该试验区生长季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图2示意刺槐林不同生长季节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当干燥化指数小于1时,土壤出现干燥化,且指数越小,土壤越干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退耕还林试验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A.土壤水分B.植被类型C.地势起伏D.水热状况5.与耕地撂荒相比,种植刺槐后()A.地下水位上升B.生态效益明显C.土壤湿度降低D.经济效益显著6.该退耕还林试验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4A5.C6.B【解析】【4题详解】结合材料“黄土高原某退耕还林试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5mm”可知,该地位于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而该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降水为土壤的主要补给水源,由于降水较少,气温较高,蒸发较强,使得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进而限制该地区退耕还林试验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因此A正确;而非植被类型、地势起伏、水热状况,因此BCD错误,故选A。【5题详解】根据该试验区生长季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对比耕地撂荒后的荒草地与种植刺槐后土壤的干燥度,种植刺槐后的干燥度小于耕地撂荒荒草地的干燥度,且干燥度小于1(土壤出现干燥化),说明种植刺槐后使得土壤的水分减少,湿度降低,则使得地下水位下降,该地区生态效益较差,C正确,AB错误,经济效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错误。故选C。【6题详解】刺槐生长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刺槐生长最快季节应是土壤中水分下降最快的时段,即土壤中干燥度最低的时刻,对比图2刺槐林不同生长季节的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布进行判断,该地区夏季土壤的干燥度最低,说明此时土壤中水分最少,故判断夏季为刺槐生长最快的季节,故选B。【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2)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研究表明,农田灌溉水中仅有1%~2%被作物吸收,其余大多被蒸腾和蒸发。适当的水分亏缺有助于作物产量提高。隔沟交替灌溉技术是农业灌溉的重大突破,它不是对所有土壤进行灌溉,而是频繁交替灌溉一半左右的土壤。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隔沟交替灌溉更加关注()A.水资源利用率B.土地生产力C.劳动生产效率D.农作物产量8.隔沟交替灌溉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A.蒸腾量B.环境适应性C.种植面积D.熟制9.采用隔沟交替灌溉技术的地区一般()A.农业技术先进B.人均耕地少C.蒸发大于降水D.石漠化严重【答案】7.A8.B9.C【解析】【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农田灌溉水中仅有1%~2%被作物吸收,其余大多被蒸腾和蒸发。相对于传统灌溉方式而言,隔沟交替灌溉不是对所有土壤进行灌溉,而是频繁交替灌溉一半左右的土壤,所以该灌溉方式更加关注水资源的利用率,A正确。虽然适当的水分亏缺有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这种灌溉方式更加注重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以减小水分的蒸发和蒸腾,而不是更加关注土地生产力或农作物产量,排除BD。这种灌溉只是灌溉方式的改进,对劳动生产效率影响不大,C错。故选A。【8题详解】隔沟交替灌溉频繁交替灌溉一半左右的土壤,土地中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环境适应性,B正确。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农作物的蒸腾量并不会提高,A错。对种植面积影响不大,C错。熟制主要与区域热量条件有关,对熟制的影响也不大,D错。故选B。【9题详解】结合前面分析可知,采用隔沟交替灌溉技术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表明该地气候相对干旱,水资源不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正确。这种技术并不能反映当地农业技术先进、人均耕地少、石漠化严重,ABD错。故选C。【点睛】隔沟交替灌溉就是从作物外沿投影处沿作物两侧各挖1条深约15~20厘米、宽约20~30厘米的排灌沟,灌水时沿树干一侧的沟灌水,在下一次灌水时,只灌上次没有灌过的另一侧沟,实行交替灌溉,使两次灌水之间对作物根系实行干湿交替的一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灌溉措施。沙丘运移速度受风力、风向、植被、沙丘形态(形状、高度、宽度、体积)、排列密度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某区域部分沙丘2003~2013年的运移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沙丘高度最低的可能是()A.甲B.乙C.丙D.丁11.导致甲沙丘移动速度慢于其他沙丘的主要因素是()A.风力B.人类活动C.植被D.排列密度【答案】10C11.D【解析】【10题详解】由图可知,从甲乙丙丁四处沙丘不同时期移动情况来看,丙沙丘移动的距离最大,说明丙沙丘的高度较低,对风力的阻挡和削弱作用弱,风力搬运能力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同一区域,风力差异不大,A错误;由图可知,甲的沙丘虽然移动慢,但还是发生了较大移动,人类活动对其影响不明显,B错误;该区域为荒漠,植被稀少,C错误;甲相对其他三地,沙丘排列更密集,对风的阻挡作用较强,移动较慢,D正确,故选D。【点睛】沙丘移动的速度受风向频率、风速、水分、植被、沙丘形态、沙丘高度、排列密度和沙粒粒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表现为:①沙丘移动速度与风向频率及风速的平方成正比,与其本身高度成反比;②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间距成正比;③含水量小的与裸露的沙丘移动较快;④地面平坦地区,沙丘移动较快。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西省樟树市有“中国药都”之称,历经1800余年不衰。明清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的“药码头”,至清乾隆年间,樟树人开的药店遍布全国,成为国内药界名声大噪的“樟树药帮”,至今境内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炼丹井、洗药池、药庙等名胜古迹。樟树人采集、炮制中药材世代相传,无论是炒、浸、泡、炙,还是烘、晒、切、藏,均有独到之处。近年来,樟树市发挥中医药资源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提出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区、中医药工业升级工程、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工程、现代会展及“互联网十药交会”促进工程,打造国家级中医药产业集群。下图示意樟树市地理位置。(1)指出樟树市古代炮制中药材的优势条件。(2)说明乾隆年间在樟树市成立“樟树药帮”的主要目的。(3)分析樟树市打造国家级中医药产业集群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影响。(4)请为樟树市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自然条件优越,炮制中药材的原料丰富;中药材发展历史悠久,从事中药材炮制技术的人才多、技术好;水运发达,炮制后的中药材销售便利等。(2)发展和传承中药材炮制工艺;拓宽中药材销售市场;增加商户经济收入;扩大“樟树药帮”的影响力等。(3)扩大中医药产业规模,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吸引外来投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4)规范中药材种植管理,保障中药材原料品质;加大中药材研发技术人才的培养,研发中药材新产品;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利用中药材名胜古迹,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中国药都”樟树市为材料,涉及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发展方向及措施、工业集聚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 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樟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炮制中药材的原料丰富;由材料可知,樟树市有“中国药都”之称,历经1800余年不衰。明清时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的“药码头”,至清乾隆年间,樟树人开的药店遍布全国,中药材发展历史悠久,从事中药材炮制的技术人才多;有赣江经过,水运发达,有利于炮制后的中药材的便利销售。【小问2详解】樟树药帮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在开辟医药市场的同时,还开创了当地的医药业,推广和普及了医药知识,传承中药材炮制工艺;古代交通不便,外出经营的药商和药工常年离乡背井,他们长途跋涉,徒步数千里,深入医药事业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和盛产药材的深山老林,有利于扩大中药材销售市场,增加商户经济收入;成立“樟树药帮”,有利于扩大“樟树药帮”的影响力等。【小问3详解】大量中小型企业集中的聚集,可以使这个区域的生产协作和分工更加明朗,大大将降低了企业由于频繁交易而造成运输成本,有利于扩大中医药产业规模,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打造国家级中医药产业集群,知名度提高,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带动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小问4详解】利用中医药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优势,规范中药材种植管理,保障中药材原料的品质;在巩固传统中药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优势基础上,积极推动医药产业向全价值产业链扩展;加大对中药材研发技术人才的培养,研发中药材新产品,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完善医药产业组织培育知名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传统中药、生物医药、医药物流和电子商务,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利用与中药材有关的名胜古迹,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实现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促进医药产业整体实力的跨越升级。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麻黄洞位于贵州省绥阳县温泉镇境内,是一种单入口水平洞穴。洞内二氧化碳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周期性特征,下图为冬、夏季节洞内外通风情况。当地居民为治理石漠化,采用稻草秸秆覆盖种植毛竹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1)判断图a、b对应的季节,指出冬、夏季节洞内外通风强弱差异,并简单分析原因。(2)分析麻黄洞内二氧化碳浓度夏高冬低的原因。 (3)说明当地居民用稻草秸秆覆盖方式种植毛竹的原因。【答案】(1)图a为夏季,图b为冬季。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夏季凉爽,洞内外温差较小,通风较弱;冬季温差较大,通风较强。(2)夏季雨热同期,生物作用强,上覆土层中植物根系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活动作用释放大量C02,溶入水中随岩溶管道或基岩裂隙下渗进入洞穴中;夏季洞穴内生物呼吸作用强排出CO2多;夏季溶蚀作用强,洞穴内滴水脱气排出CO2多;夏季洞内外气流交换弱,C02积累多等。(3)稻草秸秆覆盖可减少地面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秸秆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覆盖抑制杂草生长等。【解析】【分析】该题以贵州省绥阳县温泉镇麻黄洞冬、夏季节洞内外通风情况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热力环流、喀斯特地貌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由图可知,图a洞内外大气流动是底部由洞内流向洞外,图b洞内外大气流动是底部由洞外流向洞内。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夏季洞内气温低于洞外,洞内气温低,形成高压,洞外气温高形成低压,高压流向低压,底部大气由洞内流向洞外,因此图a为夏季;冬季洞内气温高于洞外,洞内气温高形成低压,洞外气温低形成高压,底部大气由洞外流向洞内;图b为冬季。而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因此夏季洞内外温差较小,环流较弱,通风较弱;而冬季温差较大,环流较强,通风较强。【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该洞应为喀斯特地貌区发生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洞,而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之一就是CO2丰富,贵州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夏季雨热同期,生物作用强,上覆土层中植物根系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活动作用释放大量C02,加之流水溶蚀作用的影响,CO2溶入水中随岩溶管道或基岩裂隙下渗进入洞穴中,在沉淀作用影响下,洞穴内的滴水脱气排除CO2多;此外,夏季洞穴内生物呼吸作用强排出CO2多;同时根据上题可知,夏季洞内外气流交换弱,C02积累多。【小问3详解】喀斯特地貌区由于受到流水溶蚀作用影响,该区域地表水缺乏,且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对于毛竹生长不利;用稻草秸秆覆盖方式可减少地面蒸发,降水时稻草秸秆自动储水,提高土壤含水量;秸秆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秸秆覆盖也可抑制杂草生长等。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赤峰位于内蒙古东南部,拥有草原、火山、林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自驾游客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游客吸引力较大。下图示意赤峰自驾车游客游览月度占比。 分析自驾游对赤峰旅游业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答案】不利影响:夏季(旅游旺季)旅游景区接待压力大,资源供应紧张,冬季(旅游淡季)旅游设施利用率低,资源过剩;游览深度不足,不利于旅游资源深入开发。措施:开发冬季冰雪等旅游资源;实行淡旺季票价;旺季提前公布限制车流量,采取预约制;开发深度体验式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赤峰旅游业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的能力。【详解】结合材料,不利影响主要从旅游旺季和淡季、游览深度进行说明:据图可知,夏季是赤峰旅游旺季,旅游景区的接待压力大,资源供应不足;冬季是赤峰旅游的淡季,旅游设施利用率低,闲置率高,游客人数季节变化大。赤峰主要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游览深度不足,不利于旅游资源深入开发。解决措施需要结合不利影响分析:赤峰位于内蒙古地区,纬度较高,可以开发冬季冰雪项目等旅游资源,增加旅游项目活动;实行淡季旺季票价,有利于控制旺季人口和增加淡季人口;旺季时可以采用预约制,以防资源供应不足导致体验不佳;开发深度体验式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点睛】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红树林根系发达,喜湿、耐盐碱、抗风浪,有“海岸卫士”之称。红树林与珊瑚礁一样都是“陆地建造者”。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沿岸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了10%,引起了政府的极大关注。(1)分析红树林在促淤造陆中的作用。(2)简述我国保护红树林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红树林可削减风浪,减弱风浪对海岸的侵蚀;降低水体运动速度,促进泥沙淤积。(2)完善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科普旅游;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为保护红树林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宣传与公众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及管理。【解析】【分析】本题以广西北部湾沿岸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为背景材料,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红树林根系发达,喜湿、耐盐碱、抗风浪,有“海岸卫士”之称”可知,红树林可削减风浪,减弱风浪对海岸的侵蚀;由材料“红树林与珊瑚礁一样都是“陆地建造者””可知,降低水体运动速度,促进泥沙淤积。【小问2详解】由材料“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沿岸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了10%”可知,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引起了政府的极大的关注。保护生态系统需要强化意识和责任。既要有政府的管理,同时又要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政府部门要完善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科普旅游,保护生物多样性;由材料“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沿岸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了10%,”可知,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海岸侵蚀加剧,红树林的分布变化也会随着海岸变迁而迁移,当海水侵蚀海岸或泥沙淤积抬高海岸时,原本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条件可能会变差。因此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为保护红树林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宣传与公众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及管理。【点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