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62917
大小:667.6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3-10-21
《重庆市綦江南州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校高二下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15小题,总分45分)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出现这种现象是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宗法制的影响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经历了从夏尊命、商尊神,再到周尊礼、敬德之价值主体转换的发展过程。这一变化A.废除了宗教迷信的束缚B.适应了商周的社会变革C.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D.确定了儒家思想的地位3.北宋时期,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后来,参加争论的人非常多,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官员都参与其中。这反映宋代A.科举选才标准变化B.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地方行政权力逐步扩大4.明清两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人口迁移的高潮期。读下面《清朝前期国内移民方向示意图(局部)》,不属于当时人口迁移原因的是A.内地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B.台湾问题的解决,加强两地交流C.改土归流,扩大政府直接控制区域D.边疆的持续开发,经济重心转移5. 明代,不经内阁票拟而直接自宫中下发的旨意,称为“中旨”。明武宗时,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曾“矫中旨诘责数百言,令廷臣议罪”,打击朝中文官。该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A.内阁权力的衰落B.宦官权力的膨胀C.皇权专制的强化D.监察系统的失职6.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逐取代儒家贵族政治的过程,是极权国家权威对宗法权威、“法术势”对温情主义占优势的结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察举制是儒家性善论与宗法伦理的体现B.科举考试内容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C.察举制是外儒内法思想下的制度体现D科举制忽略实用性学问和创新意识7.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这里所评述的制度A.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C.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D.为官员升迁提供方便8.下表是1576-1620年由菲律宾运到中国某物品的估价统计表,该物品可能是()(注:比索是一种西班牙货币单位)A.玉米B.茶叶C.鸦片D.白银9.“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10.下表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人均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B.国家人口政策变化C.耕地面积逐步减少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11.宋被元灭后,相当的南方士人或以“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或以“士人若不至京师,便不足以昌行其道"为由北上仕元。而明清鼎革之际,殉明士大夫就达3800多人,而选择自我放逐的明遗民为数更众。这种变化表明A.明朝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B.官方哲学不断拔高并走向僵化C.清朝统治者打击汉族士大夫更甚D.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积极有效12.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A.AB.BC.CD.D13.如图是关于国际联盟的一幅讽刺漫画,漫画中“车夫”背心上的英文为“国际联盟”。他奋力挥鞭,驱赶着背上负有“和平”使命的马儿向“结束战争”的方向行进。“国际事务”这辆大车却在冲向战争,“和平”的马儿虽然竭尽全力,却寸步难行。该漫画所反映的国际联盟的实质问题是A.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受大国操纵,无法为和平做出真正贡献C.在客观上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D.所规定的“全体一致的原则”难以实现14.下图为爱尔兰画家乔治·摩罗创作于1918年11月20日的时政漫画《糟糕的日子过去了》。该漫画所表达的主旨是() A.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B.剖析冷战态势下人们的矛盾心理C.指出凡尔赛体系蕴含着严重的危机D.揭示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创伤15.针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竞赛”口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上台前就呼吁:“让我们扩大这个竞赛,把它扩大到不仅….包括粮食和工厂,而且把它扩大到包括我们文明特征的伟大的精神和道义上的价值。”其目的是A.挑动苏东矛盾B.调整美欧关系C.实行战略防御D.推行和平演变二、材料题(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47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忠义,“富氏”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忏陌,家资在巨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徊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拉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材料二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斗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富民阶层在中英两国命运不同的原因。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这场反战运动在没有动员起民众之前,只是一小部分和平主义者的事情,并不引人注目。但是战争的深入逐渐唤起人们对战争的关注。1965年,反战运动正式开始。成千上万的人卷入其中,反战组织林林总总,却没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反战运动的主要成员是在校大学生、妇女和宗教界人士。正是这三支力量的带动,全国各地掀起反战热潮。1969年,美国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反战热湖。虽然反战运动没有直接结束战争,但其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尽其所能使他们的行动政治化和迫使政策制定者重新考虑他们的选择”。——摘缟自朱美娣《越战期美国的和平反战运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平反战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平反战运动的特点。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材料四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廷寄”。“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创制”和秦朝以后的“变局”分别是什么?(2)材料三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三、论述题(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8分)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表明,适度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当它与封建君主制结合在一起,不得不以君主制作为自己的历史形态时,其作用和意义也是历史性的。中央集权一旦与君主制度结合在一起,哪怕是往前走一小步,也极易造成君主权力的过度扩张,形成君主专制。但就中国封建社会的总体情况来看,我们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君主专制,在思想上更不主张极端君主专制。真正的历史学家总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双重制高点,对复杂的历史因素采取分而析之的态度,并且因应时势变化而损益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而不是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摘编自周群《中央集权不等于专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