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ID:83562584

大小:78.77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139****0001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1页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2页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3页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4页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5页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6页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7页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8页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9页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自考00060财政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知识点名称内容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1.最富效率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有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完备且充分、交易成本大于零、成本和效益全部内在化。2.市场失灵也被称作市场缺陷或市场失败,是指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1)条件性市场缺陷:1)不完全竞争。2)外部效应:人们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对他人产生的利益或损失的影响,但行为人并未获得应有的补偿或者支付相应的成本即私人得益(损失)与社会得益(损失)之间的非一致性。3)信息不充分。4)交易成本。5)偏好不合理。(2)原生性市场缺陷:1)收入分配不公;2)经济波动与失衡。1.公共物品:(1)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2)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纯粹公共物品的效用只有一份,不可能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切割,如国防安全。(3)在效用不可分割的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1)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结果就是公共物品无人提供。2)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消费者之间不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在一定区间内,公共物品边际成本是零,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提供成本的增加。公共物品最典型的特征是免费提供。(4)公共物品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性公共物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如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等;另一类是制度性公共物品,不公共物品及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其特征★★2.混合物品:★(1)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2)混合物品的存在有两个原因。1)“拥挤性”的出现,即边际成本不再为零。尽管可能是非排他性的,但超过一定规模后,又的确是竞争的。2)某些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高等教育是典型的的外部经济型混合物品。3.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公共生产政府直接投资兴办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免费向国民提供产品或服务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国有单位,生产的物品和服务通过市场销售给消费者私人生产由私人直接组织生产,政府购买其生产的物品和服务后,免费提供于国民消费私人企业直接向消费者销售物品和服务费1/15 政府与公共财政★★1.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它与国家财政在服务内容、集中程度、法制化程度和管理机制方面都不同。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满足私人个别需求,由政府部门满足社会共同需求,混合物品通常由市场和政府部门合作提供。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市场失灵的领域。4.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1/15 分配关系。5.财政的共有特征:(1)以国家为主体。(2)以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为分配客体。最主要的是剩余产品价值,货币表现为社会纯收入。(3)以国家权力为根据,包括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4)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目的。(5)以分配过程为自己的作用领域。公平与效率的权衡★★1.公平的概念: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2.在市场经济中,公平一般由两个要义构成:第一必须有差别(非平均);第二差别必须有度(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广义公平有三个含义:起点公平、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但结果公平应是公平的基本含义或核心含义,前两个公平只是影响结果公平的手段。3.公平的评价指标:贫困指数和基尼系数。贫困指数是指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贫困指数与公平程度成反比。基尼系数是评价分配结构的比较科学的指标。基尼系数是对洛伦茨曲线描述的收入分配结构状态的集中反映。绝对平均曲线和绝对不平等曲线之间的弧线为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表示百分之一的人口拥有社会财富的比重。基尼系数的变动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大,收入差距越大。国际上公认的基尼系数安全界限为0.4。4.效率的满足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人们的消费意愿的表述是自愿和理性的;(2)所有资源均投入使用,不存在闲置资源;(3)资源配置结构是合理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能★资源配置职1.财政的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1)所谓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组合,即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经济学所要讨论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存在着公共物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经济活动的外部性等情况,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最优化,还需要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2)从内容上来看,包括: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3)从实现途径来看,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方式,如政府投资支出和财政经费拨款等,结果具有确定性;二是间接方式,如差别税收政策、价格补贴和财政贴息等,这种方式是通过财政工具,改变一些市场参数,间接引导经济资源投向,但结果的不确定性较大。收入分配职能★★1.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矫正收入分配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2.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3.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1)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运用贫穷救济、失业保险和收入补贴等措施。(3)通过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4)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4.收入分配职能的作用点主要有两个:消费成本和可支配收入。调节可支配收入是指通过累进的所得税、转移支付,或者直接调节工资结构等方式,改变不同阶层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结构,实现可支配收入结构的相对公平。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1.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指财政客观具有干预经济运行、减缓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功能。如果说资源配置属于财政的结构性调节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就属于财政总量调节职能。2.经济稳定通常指:(1)充分就业(就业率(已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率)达到了某一社会2/15 认可的比率);(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的和标志)。3.经济稳定,是在经济适度增长中的稳定,即动态稳定,而不是静态稳定。因此,经济稳定包含有经济增长的内容,是指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4.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1)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2)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自动稳定器”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制度:财政收入:累进所得税制。财政支出: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第二章财政支出总论知识点名称内容财政支出的范围★★1.范围: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费用;满足社会事业发展的保障费用;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费用;维护社会公平的支持费用。财政支出分类★★★1.按照政府职能分类:按财政支出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划分,可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安全支出以及其他支出五大类。政策职能分类是最重要的财政支出分类方法。2.按照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在购买性支出过程中是采购者的身份)。具有实行效益指标管理的前提条件,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来调节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1)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直接投资参与经济过程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效率;2)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3)通过购买支出保护民族工业,支持国有经济发展;4)增加就业机会。(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的、无偿的资金支付,不相应地取得商品和劳务。(政府在转移性支出过程中只是财政资金分配者的角色)。只能实行投入指标管理。1)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①转移性支出不会导致占用社会资源的增加,政府作为中间人,直接将取得的税收收入用于民;②政府正式通过取之于此民而用之于彼民的方式,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改变企业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2)当购买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时,财政支出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较强;当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占较大比重时,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大,执行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较强。如果政府迫切需要变动需求规模,实施非中性财政政策,最有效的手段是调整购买性支出;如果迫切需要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最优先的选择当是增加转移性支出。3.按照功能和用途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1.用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财政支出增长原因的经济学家有罗斯托、马斯格雷夫。2.财政支出规模反映着政府在一定时期集中、占有和使用财政资源的数量状态。3.“瓦格纳法则”研究的对象是财政支出规模。分析的关系是人均收入和财政支出。4.测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一是绝对量指标,用财政支出总额来表示;二是相对量指标,一般用3/15 财政支出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它们反映了社会资源在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最基本的分配比例。最具分析价值的是相对量指标。5.英国学者皮考克和卫斯曼提出的梯度渐进增长论认为,政府为应对战争、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会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而公众也会在危机时期接受政府提高了的税率,即公众对赋税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这是由于出现了替代效应。6.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是不断膨胀。7.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是绝对规模不断上升,相对规模先下降后上升。8.促使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1)政府职能扩张。(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质量的提高。(3)人口规模增加。(4)商品价格及服务费用上涨。(5)科学技术的进步。(6)突发事件。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法: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通过计算各个方案的成本—效益率,确定优先采用的次序。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支出效果可以取得货币指标的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2.最低费用选择法:最低费用选择法,是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换言之,就是选择那些使用最少的费用就可以达到财政支出目的的方案。该方法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和卫生等支出项目。3.公共定价法:(1)公共定价法,是指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为社会提供的某些公共物品收取适当费用的办法,借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益。(2)公共定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由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直接定价,主要有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共事业,以及煤炭、石油、原子能和钢铁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二是管制定价或实行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的价格,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内容知识点名称内容社会消费性支出★★★1.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分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定员定额管理是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管理的基础工作。(2)行政管理支出1)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属于购买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消费性支出、维持性支出。2)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支出、公检法司支出和武装警察部队支出。(3)国防支出。影响国防支出水平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国际局势的变化情况、国家主权范围、国防目标定位、国家财力的制约。 政府投资性支出★★1.政府投资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协调社会投资结构的必要手段。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2.政府投资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商品或准公共物品,特点有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投资集中于基础性、全局性、外部效益较强的建设项目)即长期性、效益外溢性、非营利性、基础性。3.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3)就业创造标准。4.基础设施的特点包括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自然垄断性、回收慢、风险高、投资大、周期长。4/15 5.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6.我国财政农业投资的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与推广、农村教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7.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的支农资金包括:(1)农林、水利、气象等方面的基本建设支出;(2)农林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3)农林部门科技三项费用;(4)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5)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1.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财政补贴的政策和目的对财政补贴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出口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支出。2.社会保障制度是近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社会保障的特征:(1)主体是国家和政府。(2)对象是需要经济帮助的特殊社会成员。(3)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4)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来保证实施。3.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救济(国家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和社会福利(考虑到了个人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的全方位需要,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其中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1)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也称老年保险,是国家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2)疾病保险。疾病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对患病的社会成员提供假期、医疗服务和收入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3)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对失业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制度。(4)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对在劳动过程中因工作原因造成意外受伤、患病或致残的劳动者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工伤又称职业性伤害,主要包括劳动事故和职业病两类。(5)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对因生育而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女性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和身体恢复条件的社会保险制度。5/15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模式★★1.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税(主要),二是转移性支出资金。2.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1)现收现付制。即社会保障完全靠当前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支出,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作资金储备。特点:费率较低,但经常做出调整。在人口结构年轻化、养老保险基金需求量不大的条件下是比较适用的,它可以减轻国家财政、企业和个人养老保险负担,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造成的基金贬值的威胁,但它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完全基金制。即为社会保险设立一种基金,这项基金在数量上能够满足今后向投保人支付保险津贴的需要。特点:缴费水平长时间保持不变,但缴费率较高。(3)部分基金制。即缴费水平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储备。特点:分阶段平衡的原则调整缴费率,缴费率初期较低,对着支出的提高分阶段提高。我国目前采取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是部分基金制。5/15 财政补贴支出★★1.财政补贴的特征:政策性、可控性、灵活性。2.按照财政补贴的政策和目的分类对财政补贴最主要、最常用的分类方式。(1)价格补贴:价格补贴是国家为了影响某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生产者或消费者进行的无偿补助。我国最早采用的价格补贴就是农产品(如絮棉)价格补贴。(2)企业亏损补贴:企业亏损补贴是国家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对发生政策性亏损的企业给予的补贴。(3)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是国家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而给予出口商品生产者或出口商的补贴。(4)财政贴息:财政贴息是国家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补贴。(5)税收支出:税收支出也称为税式支出,是国家财政对某些纳税人或某些应税行为给予的税收优惠,包括减税、免税、退税、税收抵免、起征点和免征额等。3.财政补贴作为政府掌握的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财政补贴只能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辅助性手段,成为市场机制的有益补充,而不能过分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否则就会对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1)积极影响:1)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稳定。2)调节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3)调节消费,促进收入分配结构的合理化。4)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2)消极影响:1)改变相对价格体系,影响价格杠杆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市场机制的运行。2)增加财政负担,助长财政赤字。补贴规模过大,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第四章财政收入总论知识点名称内容财政收入的含义★★1.财政收入的取得,凭借的是国家的公共权力和所有者的权力。财政收入从总体上看,主要来源于剩余产品价值。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是以货币来衡量的。财政收入的分类★★★1.以财政收入的形式为标准分类(在我国的财政统计工作中经常采用)(1)税收收入(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是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国有资本分享的企业税后利润,国有股股利、红利、股息,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出售、拍卖、转让收益和依法由国有资本享有的其他收益。彩票公益金:是政府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通过发行彩票筹集的专项财政资金。)2.以征收权力为标准分类:(1)强制性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罚没收入、强制公债。(2)非强制性财政收入:国有资产收益、自由公债收入、规费收入、其他收入。3.以财政收入来源为标准分类:(1)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2)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4.以财政收入的管理权限为标准分类:(1)中央税:如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2)地方税:如: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和车船 税等;(3)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和证券交易税等。财政收入的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是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财政收入规模要适度。6/15 规模与结构★★2.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市场价格的变动、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的影响因素)。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业。4.某国物价平稳且财政收入增长率超过通货膨胀率,则名义财政收入规模和实际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为名义和实际财政收入均正增长。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1.合理负担的原则: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要坚持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2.利益兼顾原则:兼顾和处理好国家与有关各方面的物质利益。3.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财政收入原则: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扩大财政收入的来源。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不仅要讲求公平,同时还必须讲求效率(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有效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征收机关要尽量节约开支、征收机关的设置、征纳方法的选择都要便利纳税人)。第五章税收原理知识点名称内容税收的概念★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一般来说,它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没有直接关系。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要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课征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7/15 税制要素★★★1.税制要素包括:(1)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3)税率是税额和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在课税对象既定的条件下,税额和税负的大小决定于税率的高低。税收政策和制度的中心环节是税率。(4)课税基础又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5)附加、加成和减免。附加和加成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减免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定。2.我国现行税率可以分为三种,即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1)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适用税率越高,这种税率称为累进税率。(2)将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这种税率被称为全额累进税率。(3)超额累进税率的影响:纳税能力越强,税负越高、发生通货膨胀时,财政收入档次爬升、发生通货膨胀时,财政收入名义上增加、符合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原则。(4)累进税率优于全额累进税率的原因:名义税率相同时,超额累进税率累进程度低,税负轻、超额累进税率不会带来税负增加超过所得额增加的现象。7/15 税收分类★★★1.按课税对象分类,可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财产课税和行为课税。商品课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也称流转课税。我国现行税制中,属于商品课税的税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等。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收益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也称收益课税。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区分为企业(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现代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主体税种是所得税。2.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属于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如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关税等;而对所得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3.我国的增值税属于流转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从价税、价外税。4.价内税是指税款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税收作为商品价格一个组成部分的一类税,如我国现行的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税种;价外税是指税款不在商品价格之内,税收不作为商品价格一个组成部分的一类税,如我国现行的增值税。税负的转嫁与归宿★★1.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前转又称为顺转(基本方式)、后转又称为逆转、消转、税收资本化。2.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包括税种的影响、供求弹性的影响、课税范围的影响、生产者谋求利润目标的影响。3.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如果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则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4.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的税负转嫁方式是前转。5.对生活必需品的课税,税负容易转嫁。6.对不容易找到替代品的商品课税,其税负转嫁的形式是由厂家向消费者顺转。税收公平与效率★★1.税收公平原则是指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一般有两个,即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1)纵向公平又称垂直公平,指具有不同纳税收入的人缴纳不同数额的税款。(2)横向公平又称水平公平,指具有相同或接近纳税收入的人缴纳相同或接近数额的税款。2.测定纳税人纳税能力,可以看他的收入、支出及财产。3.税收效率原则,是指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益。包括税收行政效率(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与税收经济效率(尽可能减少对资源配置的扭曲)。第六章税收制度知识点名称内容税收制度的发展★★1.直接税:现代直接税中的对人课税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物课税主要是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2.间接税:最早的间接税也是非常简单的,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间接税逐渐演化为包括有销售税、产品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现代税收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明显特点是以间接税为主。 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1.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具体增值额是指从事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增值税的最大特点在于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8/15 ★★中避免重复征税。2.增值税可分为:(1)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称为生产型增值税。(2)只准许抵扣当期应纳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称为收入型增值税。(3)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称为消费型增值税。3.营业税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商品与劳务税。征税范围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应税劳务、转让的无形资产或销售的不动产。4.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5.消费税主要征税环节有生产销售环节(含委托加工业务)、进口环节、零售环节、批发环节。所得课税的特点★★1.所得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种,也称收益课税。所得额即收益额,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中,通过各种方式分配到的那部分份额。2.特点:(1)课税普遍。(2)税负较公平。(3)税负不易转嫁。(4)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1.企业所得税(1)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不包括依照中国法律、行政法规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2)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2.个人所得税(1)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2)个人所得税按所得项目的不同,分别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税所得额是每次收入额。其他课税★★1.财产课税是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主要包括:房产税、契税、车船税、遗产税。2.财产税作用: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财产拥有人的收入,控制财富的集中、加强国家对财产的监督和管理。3.行为课税是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我国目前开征的行为税税种有印花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收支出★★1.、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加速折旧、退税等。2.在税收支出形式中,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方式,属于税收抵免。3.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属于税收支出的税收豁免。 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与减除1.国际重复征税的产生:(1)前提是纳税人在其居住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获取收入,并且各国均征收所得税。(2)根本原因是各国税收管辖权的交叉。(3)各国都实行单一的税收管辖权时,由于各国对居民或收入来源地的认定标准不同,也会出现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或地域管辖9/15 ★★★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从而会产生国际重复征税。2.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1)低税法: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国外来源的所得,单独制定较低的税率征税(2)扣除法: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取得的国内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居民将其在国外已纳的所得税视为费用在应纳税所得中予以扣除,就扣除的部分征税。(3)免税法:亦称“豁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来源于非居住国的所得额,单方面放弃征税权。承认收入来源地管辖权的独占地位,因而会使居住国利益损失较大,所以采用免税法的国家很少(4)抵免法: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的国外所得在国外已纳的所得税,允许从其应汇总缴纳的本国所得税款中抵扣,税收抵免是承认收入来源地管辖权优先于居民管辖权,是目前解决国际重复征税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国际上广为通行。(5)税收饶让:税收饶让也称饶让抵免,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3.国际重复征税的特征:征税主体的非同一性、纳税主体的同一性、纳税客体的同一性、课税期间的同一性、税种的相同或类似性。4.国际反避税防范措施:(1)完善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2)签订针对国际避税行为的国际税收协定;(3)制定转让定价税制。第七章国债知识点名称内容国债的概念★★1.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国债与私债的本质差别在于发行的依据或担保物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国债比私债可靠得多,通常被称为“金边债券”。2.国债的基本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3.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最基本的功能)。(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债的分类★★1.以国债发行的区域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国内债务(内债)和国外债务(外债)。2.以偿还期限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短期国债(一年以内)、中期国债(1年至10年)和长期国债(10年之上)。我国国债以3-5年的中期国债为主。3.按照债券是否流通,可以将国债分为可转让国债(可在金融市场上自由流通)和不可转让国债。4.以利率情况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和保值国债。5.按照借款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国债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6.以国债的计量单位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7.以发行的凭证为标准,可以将国债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无纸化国债)。国债的负担★★1.国债的负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2)政府即债务人的负担:政府借债是有偿的,到期要还本付息。(3)纳税人的负担(4)代际负担:因国债偿还期限长,债务负担转移给后代人。 国债的限度及衡量指标★★★1.衡量指标(1)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总额与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10/15 (2)财政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财政偿债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3)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国际上常用的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它反映一国经济总规模对国债的承受能力)。公式表示为: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国内生产总值×100%(4)国债发行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国债发行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国债发行额/国内生产总值×100%(5)国民经济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偿还率=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00%2.影响国债规模的因素:(1)国民经济的分配结构。(2)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3)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任务。(4)认购者负担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较快,认购国债的能力随之增强,国债的规模因此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5)政府偿债能力。(6)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国债的发行★★★1.国债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举借的债务,发行机构是中央政府或中央财政部门,其推销机构主要包括:金融机构、邮政储蓄系统、中央银行、财政部或国债局。2.国债发行时,直接按票面金额出售,债券到期,国家依据此价格还本付息的发行方式是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即发行价格低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溢价发行即发行价格高于证券票面标明的价格。3.政府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发行国债的方式是公募法。4.债利率主要是参照金融市场利率(正比)、银行利率(正比)、政府信用状况(反比)和社会资金供给量(反比)等因素来确定。国债的偿还★★1.可选择使用的国债偿还方式主要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2.国债的付息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一是按期分次支付法;二是到期一次支付法。3.政府偿还国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财政盈余、预算列支、偿债基金、举借新债(国际上常用的偿还国债资金的来源)。4.既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中途变现可能性,又有利于维护公债的市场价格的公债偿还方法是市场购销偿还法。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1.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国债市场按构成,可分为:(1)发行市场也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它为发行新债券提供销售场所,国家在此市场中从认购者手中筹集到所需资金。(2)国债流通市场又称国债二级市场,一般是国债承购机构与认购者之间的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政府或国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它又分证券交易所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类。国债场外交易是指不在交易所营业厅从事的交易。第八章政府预算知识点名称内容 政府预算的概念★★1.政府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综合反映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政府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也是调节、控制、管理社会11/15 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现代政府预算的国家。3.政府预算的特征包括:法律性、预测性、集中性、综合性、公开性。(1)法律性,是指政府预算的形成和执行结果都要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政府预算的法律性是预算计划性的前提和保证。(2)政府全部预算收支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议,并采取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这体现了政府预算的公开性原则。政府预算的期限与组成★★1.我国的预算年度采用历年制,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2.实行跨年制预算年度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日本。3.我国地方政府预算级次包括:省级预算、市级预算、县级预算、乡级预算。政府预算的类型★★1.按预算编制的形式分为:单式预算(将政府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复式预算(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2.按预算的编制方法分为:基数预算(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上年财政收支执行数为基础,再考虑新的年度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以调整确定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对新的预算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不考虑以前年度的收支执行情况,而是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情况及财力可能,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各项收支的必要性及其所需金额的预算形式)。3.按预算项目能否直接反映其经济效果分为:投入预算(只能反映投入项目的用途和支出金额,而不考虑其支出的经济效果的预算)、产出预算。4.按预算收支的平衡状况分为:平衡预算(预算收入基本等于预算支出)、差额预算(可分为两种:一是盈余预算,即收入大于支出的预算;二是赤字预算,即支出大于收入的预算)。5.按预算分级管理的要求分为:中央预算(中央政府预算)、地方预算。6.按收支管理范围和编制程序分为:总预算、部门单位预算。7.按预算作用的时间长短分为:年度预算、多年预算。政府预算编制管理★★1.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及时、完整和真实。2.我国预测政府预算收支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数法、系数法、比例法、定额法、综合法、零基预算法和标准收支法。以报告年度预算收支的执行数为基础,分析影响计划年度预算收支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预测其影响程度,从而测算出计划年度预算收支数额的方法是基数法。政府预算收支测算的基本方法中,利用两项不同性质又有内在联系的数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其中一项已知数值,求得另一项指标数值的方法是系数法。在计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额时,使用的预算测算方法应当是标准收支法。3.在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机构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对政府预算进行审查批准的机构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审核批准预算成立的部门是立法机构。4.部门预算的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稳妥性原则(不得 编制赤字预算)、重点性原则、透明性原则、绩效性原则。政府预算执行的管理★1.预算局部调整的方式有预算的追加或追减、动用预备费、经费流用和预算划转。2.涉及行政区划或企业、事业单位隶属关系改变的预算调整形式是预算划转。12/15 ★3.按照我国《预算法》的相关规定,经理地方国库业务的是中国人民银行。4.负责办理政府预算资金收纳、划分、留解和拨付业务的专门机构是国家金库。5.我国的《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的主体分别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6.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核心是国库单一账户对现金进行集中管理。7.预算执行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8.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是公开招标。第九章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知识点名称内容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制度安排★★1.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预算管理体制应遵循的原则:(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2)公平与效率的原则;(3)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间收支划分曾采用的方法有:统收统支(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所需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给)、收入分类分成(分类是将预算收入按项目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分成收入)、总额分成(将地方组织的预算收入总额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成,地方预算支出占地方组织的总收入的比例即为地方总额分成比例,其余为中央总额分成。这也是收支挂钩的一种形式)、定额上缴(或定额补助,是指中央在核定的地方预算收支基础上,凡收入大于支出的地区,其收入大于支出的数额,由地方定额上缴中央;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中央定额补助)、分税制。我国现行政府间收支划分的类型是分税制。我国未采用过的政府间收支划分方法是收入集成。3.在财政管理体制中占核心地位的是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1.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收入,合理确定中央地方财权财力,并附之于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也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模式。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划分、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2.我国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容,它们是分权、分税(分税制的核心问题)、分管。3.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开始实行的年份是1994年。4.在分税制下,财政收入可以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1)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证券交易税、所得税、外贸企业出口退税。(2)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建税;中央企业上交的利润;外贸企业的出口退税。5.在我国分税制体制中,不属于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共担的支出是国防费。6.根据现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1.有条件转移支付又称专项补助,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指定拨款的用途,或中央政府在向地方政府拨款时,要求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提供配套资金。有条件转移支付的资金必须“专款专用”,适合于特定的支出目的。中央财政专项补助一般是为了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外溢问题或促进特定公共13/15 事业的发展。因此,有条件转移支付能够有效地贯彻中央政府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自主权。2.有条件转移支付可分为:(1)配套补助:指中央政府在向地方政府给拨款时,要求地方政府必须自己筹集一定比例的款项作为配套资金。配套补助又可分为无限额配套补助和有限额配套补助。(2)非配套补助,是中央政府提供一笔固定资金,并规定了资金的用途,但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3.无条件转移支付又称一般性补助,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拨款,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指定资金的用途,地方政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这些资金。目的是解决纵向和横向的财政不平衡,即弥补地方的收支缺口,以保证每个地方政府都能够提供基本水准的公共服务。4.分类转移支付是介于有条件转移支付和无条件转移支付之间的一种转移支付类型。规定使用方向,但不具体指明具体细目与用途。实际上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宽的有条件转移支付形式。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特点有转移支付是无偿的支出、转移支付的范围仅限于政府之间、转移支付并非是政府的终极支出。2.现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主要分为两类:(1)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目标是增强财力薄弱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等。(2)专项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委托事务、中央地方共同事务以及符合中央政策导向事务进行的补助,享受拨款的地方政府需要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转移支付包括一般预算专项拨款和国债补助等。第十章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知识点名称内容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1.分类:按照财政收支统计口径的不同,赤字有硬赤字和软赤字之分;按照赤字在财政年度出现时间的早晚,可将赤字分为预算赤字和决算赤字;按照赤字的出现和经济周期的关系,财政赤字可分为周期性赤字和充分就业赤字。2.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增减收支、动用结余、向央行透支或借款、发行公债。3.硬赤字计算口径:(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财政赤字。软赤字计算口径:经常收入-经常支出=财政赤字。4.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是发行公债。 财政政策★★1.具有调节经济发展周期的自动稳定功能的是累进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失业救济金。2.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政府预算、财政补贴、政府投资、公债。3.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特别是累进的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能够起到自动稳定的作用。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如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4.为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增收减支。扩张性财政政策通常采用的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手段是减收增支。5.“内在稳定器”指的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6.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这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4/15 7.发挥财政“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两方面制度。在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8.经济衰退时期,需要刺激总需求,因此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1.货币政策工具是一国货币当局执行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按其性质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最多的传统工具,具体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2.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债、政府投资和补贴等。3.政策配合:政策配合措施特点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增支减税;增加货币供应量,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央行买进债券。适用于经济严重萧条的情况,但不宜长期使用,易引发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的局面出现。政策(降低税率、降低利率)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减支增税;减少货币供应量,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央行卖出债券。适用于经济过热,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压力严重的情况,但不宜长期使用,易引发社会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减缓以及停滞的问题。政策(提高税率、提高利率)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增支减税;减少货币供应量。适用于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又很大的情况,或经济结构失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政策(降低税率、提高利率)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减支增税;扩大货币供应量。适用于财政赤字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的情况政策(提高税率、降低利率) 15/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