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

ID:83562086

大小:73.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10-21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1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2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3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4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5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6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7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8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9页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青阳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意,就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与情感融为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情与理融合为“意”,形与神凝结为“境”,情理与形神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结出了诗意之果。诗意是文学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一种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存在。因此,诗意具有潜在性、模糊性和延伸性的特点。那么,小说的诗意又是什么?小说的意境与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体裁的属性不同,因此不能等同于诗的意境。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题目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故“诗”的创制指一切文艺创作,可见诗意对于所有文学艺术作品都具有普遍意义。朱光潜说得更直接:“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因此,诗意并不是诗歌所独有的,涵盖了其他文艺作品。对于小说而言,诗意是好小说的标配。解读小说的诗意有两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汉朝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解释。之所以不能“达诂”,盖因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了审美鉴赏的差异性,于是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说的诗意,要想“达诂”也非易事。鲁迅的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具诗意的代表之作。叙事十分克制,简约洗练,从不铺张。顺着小说的人物走向和故事脉络前行,在五光十色、意涵丰盈的文字之外,是小说张力的刚劲、诗意的席卷,不断开启着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观感,在五味杂陈之中,悲悯、怨恨、疼痛,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最终变成了读书人的一声长叹。这便是诗意的震撼力。“达诂”成为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但是要实现“达诂”却难乎其难。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也是诗意小说的范本,极为精致的文本建构和冷静叙事,使小说打上了一层现代简约主义色彩。简约主义要求把作品中多余的元素删减到不能再删的地步,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以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不见的空白,这些空白就成了老庄哲学中的“无用之用”。它总是在触发你的思维引擎,让你不由自主地走进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深渊,去抽丝剥茧,阐发新意。所以,自《受戒》发表几十年来,话题不断。 解读小说的诗意的第二把钥匙,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诗无达诂”形成了跨越时空和国界的思想呼应。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八分之一,是小说文本表现出的文字和形象。水下的八分之七就是情感和思想,读者尽可以结合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探寻作品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动因发生神交,以达到二者之间的情感契合。一般而论,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四平八稳的小说,在诗意上是略逊一筹的。叙事时一味做加法,太过细腻会产生水分,无遮蔽,不留白,所有空间都被作者自己挤占了,堵住了行文的疏朗之气,也堵住了诗意的生长点。这样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同时也让读者无话可说,最终趋于平庸。(摘编自李春平《关于小说的诗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意是一种艺术境界,它涵盖了情理与形神两方面,而这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B.解读小说的诗意要靠“诗无达诂”和“冰山原则”,但后者比前者的作用要大得多。C.从希腊文词源意义来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所谈论的对象应不限于诗歌创作。D.通常情况下,要想让小说更有诗意,那么小说的叙事就不能密不透风,不能太过细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引用朱光潜的话,为解读小说的诗意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说服力。B.文章通过对小说诗意的解读分析,证明了小说诗意比诗歌的诗意更胜一筹。C.文章以鲁迅小说中的诗意为例,是为了论证读者对小说的审美鉴赏存在差异性。D.文章是从“诗无达诂”与“冰山原则”的对立统一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心话题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判断一部小说优劣的标准当中,是否具有诗意是其中的一个,尽管这种诗意和诗歌中的诗意不完全等同。B.依照“冰山原则”,读者读小说时只需发挥想象力,将感悟到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核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契合即可。C.读者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现代简约主义的创作主张都是影响解读小说的诗意时很难实现“达诂”的因素。D.具有叙事密不透风、主题鲜明而单一、结局圆满等特点的小说或许是无可挑剔的,但它也有可能只是平庸之作。(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在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环境下,用儿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从小全面认识和正确辨别无处不在的媒介,能够对所接收和创造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合理享用大众传播信息,趋利避害,从而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力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要义,是培养儿童青少年“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它作为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同,家长不妨根据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对8岁以下的低年龄段孩子以制定规则、养成习惯为主,如不泄露个人隐私、拒绝网络不文明行为等。对8岁以上的孩子以沟通交流为主,引导他们学会判断信息源的真假;拒绝与不认识的网友见面;鼓励他们从新媒介使用中学习新知识,规避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放下身段,善于向孩子学习新媒介知识和技能,以沟通代替权威,不露痕迹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摘编自陈若葵《提高孩子“媒介素养”需从家庭入手》,《中国妇女报》2018年10月)材料二:(摘编自《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2019年5月5日)材料三:被称作“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对网络有着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一代”。面对泥沙俱下的新媒体网结环境,家长们需要从“疏还是堵”这个问题直接跳到“如何疏导”上来,引导青少年提高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构筑健康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营造亲子共享新媒体的良好氛围。不少家长担心新媒体使用带来的风险,将孩子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都归咎于接触媒介。其实,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发展既有可能产生危害,也有潜在益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手机方式得当,会让青少年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更强,线上交流有可能让青少年觉得比线下的交流更令人满意和有意义。 作为家长,既要不断地学习和完善媒介素养的系统知识,以信息理解能力、预防网络诈骗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教育为重点;又要尊重孩子的上网权,注重对子女信息质疑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有效地使用网络,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及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网瘾隐患,增强抵御互联网不良影响的能力。还应鼓励子女发表新构想、形成自己的立场,不必屈从权威的多元型家庭沟通模式,帮助孩子解释有歧义的信息和排除干扰性的信息,鼓励孩子对媒介信息进行解读和批判,寓媒介素养教育于娱乐中。(摘编自《提升家庭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15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媒介素养教育属于养成教育,它采用少年儿童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有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B.根据调查报告,父母每天使用电子媒介60分钟以上占大多数,而子女每天使用电子媒介时间在60分钟以下的为多数。C.在家庭内部,家长要放下身段向孩子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能,更要从自身立场出发,想方设法对孩子施行媒介素养教育。D.家长要陪伴、鼓励孩子,尊重其上网权,注重引导,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质疑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青少年出生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对网络认同感和接受度是天生的,因而缺失对媒介的辨别鉴赏能力。B.父母和子女在新媒体端浏览信息时都较为关注社会新闻和时政,然而子女更偏向于娱乐消遣性的内容。C.家长和孩子中都有一小部分人使用新媒体时间超过了6小时,由此可见父母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D.智能手机是“双刃剑”,孩子自制能力差、学习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使用新媒体造成的。6.请结合材料分析提升家庭媒介素养的意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与周瑜相遇迟子建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坐。 我们相对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文本二: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摘编自《澎湃新闻》) 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8.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9.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后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等竞召之,皆不就。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史,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谢浮等十余部,皆统属平。逖诱浮使取平。樊雅遣众夜袭逖,直趣逖幕。逖命左右距之,督护董昭与贼战,走之。逖率众追讨,而张平余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逖遣使求救于川,川遣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初,樊雅之据谯也,逖以力弱,求助于南中郎将王含,含遣桓宣领兵助逖。逖既克谯,宣等乃去。石季龙闻而引众围谯,含又遣宣救逖,季龙闻宣至而退。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会朝廷将遣戴若思为都督,逖以若思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怀帛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逖恐南无坚垒,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选自《晋书·祖逖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B.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C.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D.石勒不敢窥兵/河南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至田舍”与“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两句中“舍”的含义相同。B.“虽有才望”与“故虽有名马”(《马说》)两句中“虽”的含义相同。C.“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与“百废具兴”中“具”含义不同。D.“散谷帛以周贫乏”与“何以战”中“以”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逖仁爱善良,德才兼备。祖逖经常周济乡间穷苦百姓;博览群书,贯通古今,世人赞他有辅佐之才。B.祖逖忠君报国,不怀二志。祖逖积极为国建言,报效国家;虽有多方诸侯征召、任命,但他都拒绝赴任。C.祖逖深得拥戴,逆转战局。在谯城战役中,祖逖在陈川、王含等人的帮助下,击败了樊雅、石勒。D.祖逖发展贸易,不改初心。祖逖与石勒放开贸易,以休养生息;虽疾病在身,仍然坚守收复疆土之初心。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2)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注]①畴:田地。②甑:煮酒之器。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C.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隔河对话,富有生活情趣。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15.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名篇名句默写。(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酒祭月,体现苏式豁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登高》中,诗人慨叹自己漂泊流浪,孤苦多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3)《虞美人》中,“______,______”抒发了李煜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悲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倾向于遵循相互间“________”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所谓的互惠效应。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这主要源于互惠效应具有进化上的适应性——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可能生存下来的人,是我们那些能与邻居互利默契、守望相助的祖先。有研究认为,之所以人类会进化出感激与内疚这两种情绪,是为了让互惠效应发生作用。具体来说,他人的恩惠会让我们心怀感激,从而产生适时予以报答的激励。如果没有做到__________,一种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的内疚感就会__________。互惠效应如此强大,甚至成为引导他人按照有利于引导者的方式行事的一种有效策略。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商家们经常让消费者免费试吃食物的样品,销售人员总是热情地递上样品。不少人觉得,如果自己最后什么东西都不买,只是把牙签或小纸杯丢进垃圾桶然后__________,那也太过分了。于是,他们往往会从销售人员手中买点什么,即使他们对那种产品并不是特别感兴趣。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B.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D.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终日高飘于俗世之上,与世界隔绝开来,不合群,也不合流,最后只能孤芳自赏。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或开口就是鸡零狗碎的闲事,也难免油腻得可怕。一本书应该有烟火气。俗世烟火,是书中喜怒哀乐的源泉。有了烟火气,才能与读书的人产生共鸣。但一本好书,在烟火之上,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和事是超尘脱俗的。烟火气是书的基本,而高于烟火气的,()两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也该如此。一个人身上的烟火气,总归得多一点,()。一个人身上那些高飘在上的非烟火气,也多少得有点,再少也不能少于三分。三分仙气,七分俗气,也就同时兼容了俗味与趣味。19.在上文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银河落九天。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年青毛泽东等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画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是史铁生与命运抗争的自画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是苏轼对于人世的看法,也是自己人生的真实画像。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作为已经步入高中的你,又面临选课的人生前途抉择,要“如何为自己画像”?请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