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61500

大小:43.77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诗,在许多人眼里是从外国来的撒旦。它从出现到现在一直挣扎在襁褓之中。大家都认为,连新诗人自己也承认,这是从外国搬来的。激烈的人甚至说,这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最初的倡导者胡适说:“新诗出现是因为新内容要求有新形式。”其实他说的“新内容”只是从外国来的旧东西,“新形式”也只是旧有的白话。两者并不真新,只是在当时显得新。重要的是提倡(新诗)的人要(用它)完全代替旧的,将现存的全换掉,这才引起所谓新旧的激烈冲突。这不是真正新旧的冲突,也未必完全是传统和外来的文化之争。不妨看看新诗孙猴子是不是跳出了中国民俗心态老佛爷的手掌心。初期的新诗人都是从旧圈子里往外跳的,越着急想跳得远,反而越出不了那个怪圈子。不作旧诗而念外国书的也不是从外国跳进来的。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冰心有一首小诗:黄昏了。/湖波欲睡了。/走不尽的长廊啊!稍一排列组合便可成为:湖波欲睡黄昏至(湖水倦黄昏),不尽长廊缓缓行(长廊行不尽)。词意一样,这两句旧诗七言句(或五言句)很平常,但是变成三行白话诗就很不错了。这是不是由于白话有了三个虚词显出神气呢?这首新诗连音律也是旧的。三行诗是三、五、七字排列。每行以轻声的虚字落尾,等于同韵。三行的平仄排列整齐,一念就知道。这好像是两句旧体诗三行口语句,只能说这是用白话分行停顿说出两句文言诗的意思。湖边,黄昏,走不完的路,这是中国从古到今读书人和作诗人常有的情怀。这属于中国一部分人或一个群体的言行习惯。据说中国新诗没有翻译的外国新诗销路大。要选择新,看外国诗;要选择旧,念旧诗。又新又旧,不新不旧,不一定曲高,一定和寡。实际上,这些有“文”的文化人所表达出来的是无“文”的文化人的习惯心态。识字的人可以和不识字的人在形象上相差很远,但是心有相通之处。这就是在民俗心态上。无“文”的力量比有“文”的力量往往还大些,因为他们的心态是从更多的人、更广泛的民俗中产生出来的。无“文”的民俗心态可以进入有“文”的圈子而表现出来。所以,连号称从外国搬进来的新诗也免不了。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是跳不出去的。“欧化”的新诗和旧诗的异同不仅在于语言形式,更在于内含心态和所发挥的语言符号意义。这可以说是有“文”的文化和无“文”的文化的一个交会点。看来,绝不相干的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注意无“文”的文化,不重视时间最久、范围最大的民俗心态,中国的有“文”的文化是说不清也说不全的。文化、文学,脱离了这个土地是生长不出来的。不考察无“文”,就看不清有“文”。看不清文化全貌,怎么能说得清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呢?还是看看有“文”里怎样隐伏着无“文”吧,新诗就是一个观察点。(摘编自金克木《新诗·旧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很多人认为新诗是从外国传来的,照搬的,它一直都不成熟;有人甚至说新诗其实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B.所谓新诗的“新内容”不过是从外国传来的旧东西,“新形式”实际是旧有的白话,只是在当时显得新而已。C.新诗引起的新旧激烈冲突,表现为中外之争,代表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是二者民俗心态之争。D.研究中国有“文”的文化,要关注中国无“文”的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要基于对中国文化的全面了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以新诗最初的倡导者胡适的观点为靶子,提出与之相对的观点:新诗并不新。B.文中通过对比中国新诗与外国新诗的销路,指出中国新诗在当时不新不旧,又新又旧。C.文中以冰心创作的小诗为例,说明她的新诗从形式到词意、音律仍然采用的是旧体诗。D.文中把新诗与中国民俗心态的关系说成孙猴子与老佛爷的关系,形象具体且通俗易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诗往往越不出旧圈子,这并不奇怪,这恰恰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当时的新诗受到传统文化和民俗心态的巨大影响。B.新诗实际是有“文”的文化人表达出来无“文”的文化人的习惯和心态,所以说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人的心理是一样的。C.民俗心态可以说是有“文”的文化和无“文”的文化的一个交会点,它时间最久、范围最大、也是文学、文化的根基。D.新诗可以作为“有文”隐伏着“无文”的观察点,是因为它本身正是无“文”的民俗心态进入有“文”的圈子的具体表现。【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表现为中外之争,代表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是二者民俗心态之争”错误。原文第一段是“最初的倡导者胡适说:‘新诗出现是因为新内容要求有新形式。’其实他说的‘新内容’只是从外国来的旧东西,‘新形式’也只是旧有的白话。两者并不真新,只是在当时显得新。重要的是提倡(新诗)的人要(用它)完全代替旧的,将现存的全换掉,这才引起所谓新旧的激烈冲突。这不是真正新旧的冲突,也未必完全是传统和外来的文化之争”,据此看出,并非“代表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说明她的新诗从形式到词意、音律仍然采用的是旧体诗”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第二段“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冰心有一首小诗:黄昏了。/湖波欲睡了。/走不尽的长廊啊!稍一排列组合便可成为:湖波欲睡黄昏至(湖水倦黄昏),不尽长廊缓缓行(长廊行不尽)。词意一样,这两句旧诗七言句(或五言句)很平常,但是变成三行白话诗就很不错了。这是不是由于白话有了三个虚词显出神气呢?这首新诗连音律也是旧的”,其中“但是变成三行白话诗就很不错了”,可见在形式上有明显不同。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所以说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人的心理是一样的”错误,强加因果关系,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实际上,这些有‘文’的文化人所表达出来的是无‘文’的文化人的习惯心态。识字的人可以和不识字的人在形象上相差很远,但是心有相通之处。这就是在民俗心态上。‘文’的力量比有‘文’的力量往往还大些,因为他们的心态是从更多的人、更广泛的民俗中产生出来的。无‘文’的民俗心态可以进入有‘文’的圈子而表现出来”,所以看出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人的心理并不一样。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O二O年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O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材料二: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了实现现代化,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摘编自龚维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驶入快车道。我们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注重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有效的减贫和扶贫政策举措,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构建起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养老保险体系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如果现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最大多数的人,或者造成人精神空虚,这样的现代化就走错了方向。这也正是人类当下遭遇的一些现代化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才有不竭的动力,现代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摘编自张蕴岭《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从现在到2035年的中心任务,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疫情、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严峻形势以及我国国内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带来了风险和挑战。C.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式D.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以及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条件。B.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地开辟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是立足于我国国情来探索适合自身现代化的发展方式。C.近代以来,中国为追求实现现代化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D.如果现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所有人,就会造成人精神空虚,而这样的现代化会导致人类难以解决一些发展上的问题。6.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4.B5.D6.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②坚持共同富裕,以人为本。③与改革开放相结合,有明确发展规划。④坚持独立自主,发扬斗争精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从现在到2035年”错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不是只到2035年。C.“改革开放后”错误,“我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新中国成立后”,不是“改革开放后”。 D.“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错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D.“如果现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所有人,就会造成人精神空虚”说法错误。从材料三第三段“如果现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最大多数的人,或者造成人精神空虚……”可知“所有人”应是“最大多数的人”,“就会造成人精神空虚”关系错误,原文是“或者”,与前面是并列关系。可见说法假设不成立,且绝对化。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材料二“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概括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材料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如果现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最大多数的人,或者造成人精神空虚,这样的现代化就走错了方向”概括出:坚持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结合材料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材料三“我们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概括出:与改革开放相结合,有明确发展规划。结合材料二“了实现现代化,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概括出:坚持独立自主,发扬斗争精神。(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护孙梨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那一二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转移,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快跑、小鬼!”我笑着喊。“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睡沫走过去。中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面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老四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两只手没弄干净,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地们讲讲卫生课。”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不久就下了大雪,消息闭塞。我写了一封信,叫刘兰交给村长,派一个人送到区上去。刘兰回来说,这样大雪,村长派不动人,要等踏开道了才能送去。我的伤口正因为下雪发痛,一听就火了,我说:“你再去把村长叫来,我教育教育他!”刘兰说:“下了这样大雪,连街上都不好走,山路上,雪能埋了人;这里人们穿着又少,人家是有困难!”“有困难就得克服!”我大声说,“我们就没困难过?我们跑到这山顶上来,挨饿受冻为的谁呀?”“你说为的谁呀?”刘兰冷笑着,“挨饿受冻?每天两顿饱饭,一天要烧六十斤毛柴,是谁供给的呀?”“你怎么了?”我欠起身来,“是我领导你,还是你领导我?”“咱们是工作关系,你是病人,我是看护,谁也不能压迫谁!”刘兰硬邦邦地说。说罢就转身出去了。我很懊悔,在炕上翻来覆去。外面风声很大,雪又打着窗纸,火盆里的火弱了,炕也凉了,伤口更痛得厉害。老四推门进来,带着浑身的雪,她说:“怎么了呀,同志?刘兰一个人跑到村口那里啼哭,这么大风大雪!”“你快去把她叫来,”我央告着老四,“刚才我们吵了架。你对她说,完全是我的错误!”老四才慌忙地去叫她。这一晚上,她没到我屋里来。第二天,风住天晴,到了换药的时候,刘兰来了,还是笑着。我向她赔了很多不是,她却一句话也没说,给我细心地换上药,就又拿起那封信,找村长去了。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看护”这一题目内涵丰富,既指出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又表明了女主人公刘兰的身份,同时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质。B.“我”作为受伤者被看护,贯穿全文,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 文中写景多运用想象淡化残破的景象,如“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等描写富有诗意。D.文中以小见大,展现了日寇扫荡、遭受饥荒、童养媳等历史现实,反映了中国民众在艰难岁月中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8.文章写“我”和刘兰吵架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中刘兰和《荷花淀》中水生嫂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7.C8.①使情节更加曲折,丰富内容;②在矛盾冲突中,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③通过我衬托出刘兰正直、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高尚品质。9.同:都淳朴、善良、勤劳,深明大义,追求进步,在斗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异:①刘兰还有作为看护尽职尽责,传播文化,引领新风的形象特点。②水生嫂对家庭任劳任怨,对丈夫温柔体贴的形象特点。【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C.“写景多运用想象淡化残破的环境”分析错误。原文中写景多为现实景象,部分描写形象,也不是淡化残破的景象。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从情节上看,“我”和刘兰吵架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更加曲折。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我”和刘兰吵架的情节,丰富了人物形象,“第二天,风住天晴,到了换药的时候,刘兰来了,还是笑着。我向她赔了很多不是,她却一句话也没说,给我细心地换上药,就又拿起那封信,找村长去了”,虽然刘兰和“我”吵了架,但不记仇,仍然细心的为我换药,拿起那封信找村长,在矛盾冲突中,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③通过我衬托出刘兰正直、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高尚品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相同点:刘兰: 从“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可知,她要求进步,积极进取。从“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面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可知,她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帮我“我”伤,搀扶“我”,随我转移而毫无怨言,可见她淳朴、善良、勤劳,在斗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水生嫂: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正在编苇席时手指划破、鼻子发酸,为丈夫打点包裹等细节描写,真实地展示了她把对丈夫的依恋与离别的感伤,转化为对丈夫赴前线抗战的理解和支持的心理过程。从而塑造了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农村妇女形象。她们都淳朴、善良、勤劳,深明大义,追求进步,在斗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不同点:从“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可知,刘兰还有作为看护尽职尽责,传播文化,引领新风的形象特点。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后,没有想到丈夫明天就要离他而去,这出乎她的意料,虽然有对丈夫上前线前途莫测的不舍和担忧,但她不想让丈夫看出她内心的担忧,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想减少丈夫的后顾之忧,让丈夫安心上前线打仗。丈夫参军后,她对照顾家庭,毫无怨言。水生嫂对家庭任劳任怨,对丈夫温柔体贴。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典属国苏武,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节选自《汉书·苏武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B.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C.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D.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时用的牛、羊、猪三牲,只用羊、猪二牲为“少牢”。B.“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即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文中指每逢朔望居家休养。C.“武因平恩侯自白”与“君因我降”(《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D.“法其形貌”与“内立法度”(《过秦论》)两句中的“法”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及其属官回到京城后,都被赐予高官厚禄,苏武把赏赐的财物全部施送给兄弟和过去的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B.苏武的儿子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廷尉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廷尉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C.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关内侯;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非常优宠他。 D.宣帝思念那些辅佐大臣的美德,便令人把他们的形体相貌画在麒麟阁上,苏武也因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②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答案】10.A11.B12.A13.①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②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提到苏武这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一子通国”作“产”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BC;“上许焉”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后”此处为时间状语,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文中指每逢朔望居家休养”说法错误,“令朝朔望”应是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C.都是介词“通过”。句意: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你通过我投降。D.画;法令。句意:把他们的形体相貌画在麒麟阁上。/对内确立法令制度。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苏武及其属官回到京城后,都被赐予高官厚禄”说法错误,原文说“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故选A。【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反诛”,谋反被杀,“穷治”,追查处治;“党与”,同谋的人;“素”,一向;“旧”,旧交。②“明习”,通达熟悉;“故事”,朝章典故;“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指把“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作为(遗言),此处引申为“提到”。参考译文:苏武在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让苏武带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园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架、桑弘羊有旧交,又被燕王多次上书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提到苏武这些。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把他们的形体相貌画在麒麟阁上,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典属国苏武,有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被当世人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野人家有感① 陆游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③蚕饥待叶归。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注】①此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春末,陆游此时已被免去参议官之职。②臼:舂米器具。③箔:养蚕用的竹子或竹席,也叫蚕帘。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策马江边,看到落日余晖下乡间庭院中,水井、石臼、柴门相互掩映的安宁景象。B.前两联动静结合,写出诗人看到的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对农家宁静生活的向往。C.诗人历经多年的辛苦奔波,换来的却是被罢官,不禁心灰意冷,写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D.颈联写诗人看透了世态炎凉,希望回到家乡过宁静生活,但相隔万里,愿望难以实现。15.作者这首诗和《书愤》尾联都写到“诸葛亮”,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D15.同: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以及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朝廷的不满之情。异:①本诗借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典故,有自我宽解意。②《书愤》借诸葛亮的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的雄心和功绩。【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希望回到家乡过宁静生活,但相隔万里,愿望难以实现”理解错误,“家山万里梦依稀”是说睡梦依稀,常梦见万里外家乡的草木山水。这是表达思乡之情,不是“希望回到家乡过宁静的生活”。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亲身耕种本来是英雄所干的事情,便是老死在南阳,难道就不是豪杰所为?诗句中作者以诸葛亮为例,进行自我宽解:那样的英雄人物不也躬耕南亩么?一辈子不离田园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然而,既自许为报国英雄,哪有碌碌平生、老死家园的道理?语气中,分明又带有免官后的愤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两首诗尾联提及诸葛亮是出于对诸葛亮的敬仰。赞叹其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是因为诗人自身的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的愤懑与不满之情。不同之处是,本诗通过“未必非”等内容体现一种自我宽解和安慰:那样的英雄人物不也躬耕南亩么?一辈子不离田园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书愤》中以“名世”“谁堪”等内容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赞颂其雄心和功绩。(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评价《诗经》中内容,司马迁又借此高度赞扬屈原《离骚》。(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陈涉发动起义后得到民众拥护并跟随的景象。(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月宫中景况的形象描写来突出乐曲的美妙。【答案】①.《国风》好色而不淫②.《小雅》怨诽而不乱③.天下云集响应④.赢粮而景从⑤.吴质不眠倚桂树⑥.露脚斜飞湿寒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淫”“诽”“赢”“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宝库作出的又一贡献,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张亮丽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______了,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______。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许多非遗项目问世于农耕时代,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使这些曾经伴随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渐渐消失 。比如,过去中国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扇子,在文人墨客的手中,扇子甚至发展成一种文化。现在有了空调,扇子的必要性就下降了。许多制作扇子的手工技艺不免______。但是,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于是很多非遗项目进行创斯。将体现中国传统审美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相融台。既实用又美好,应孩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一个方向。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答案】17.耳熟能详不胜枚举后继无人18.A19.许多非遗项目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中国加速进入现代化社会,这些曾经伴随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事物渐渐消失。【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为很多人所熟悉,可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第二空,语境指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很多,无法一一全部列举出来,可用“不胜枚举”。“不胜枚举”,无法一一全部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第三空,根据语境“现在有了空调,扇子的必要性就下降了”可知,用扇子的少了,制作扇子的手工技艺自然就没有继承的人,可用“后继无人”。“后继无人”,没有继承的人,形容事业缺少接班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是比喻,把被被列入非遗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比作中国的“亮丽名片”。A.比喻和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自问自答,设问;把“愁”比作“江水”,比喻。B.对偶和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仗工整,对偶;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C.比拟,“惜别”“垂泪”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态。 D.反问和借代。“知否,知否”反问;“绿肥红瘦”,借代,“绿”指“海棠花的绿叶”,“红”指“海棠花”。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非遗项目问世于农耕时代”搭配不当,“问世”改为“产生”;二是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去掉“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①。如果说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那么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则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②,这是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成为一条跨越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路,就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坚持了先进的科学理论,③。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破除了现代化的“西方哲学”,也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又结合了当下中国的实际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了起来,它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破除了现代化的“西方哲学”,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文段第一句为总起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照应“如果说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本句应照应“那么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故可填写“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此处强调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结合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成为一条跨越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路”分析,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可填写“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文段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先进的科学理论”,一方面还要兼顾中国实际,故可填写“又结合了当下中国的实际”之类的句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改短句,首先需要提出句子主干(可以适当保留句子的修饰成分),然后再把句子的其他成分添加适当的语句。从“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提出句子主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了起来;然后把剩余的成分按照逻辑顺序组合,先“创造了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另一种现代化形态”,然后“破除了现代化的‘西方哲学’”,最后“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98年1月,杨利伟、景海鹏、邓清明加入我国组建的首批航天员队伍。2003年,杨利伟担当使命,敢为人先,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位飞天航天员。景海鹏积极进取,不断超越,分别搭乘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次数最多的航天员。邓清明甘当后备,坚守24年不放弃,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最终在今年11月29日,搭乘神舟十五号进入太空。请结合以上材料,以“礼赞航天英雄”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列举了三位航天员代表的特点。杨利伟是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典型,景海鹏是积极进取、不断超越的典型,邓清明是甘当后备、永不放弃的典型。三位英雄,从不同的侧面,鲜明地向我们展示了全体航天英雄的精神风貌。引导语部分要求以“礼赞航天英雄”为主题,那么,构思时必须紧扣“礼赞”“航天”“英雄”这三个关键词,三者缺一不可。礼赞的对象必须是航天英雄,而礼赞英雄就是要展示和颂扬航天英雄的精神。写作时,可以从材料中的三位航天英雄中选择其中一位重点写,也可以把他们当成一个整体来歌颂赞扬,当然也可以联系到其他航天英雄。本质上,都是以点写面,赞颂航天英雄这个群体形象的精神品格,进而,通过赞美英雄来劝勉自己和他人向英雄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把三位英雄的精神结合起来写,会让文章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厚。杨利伟的敢为人先,景海鹏的一再超越,邓清明的甘当后备,正代表了在航天工程发展的不同阶段中,航天员所应具备的不同特点。这些精神都是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要的,而且,正是因为这些精神的优势互补,才保证了航天工程的顺利开展。而这三种英雄气质,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上,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的人们所应该具备的。立意:1.敢为人先探苍穹,英雄气质耀长空。2.甘当后备无私奉献,永不放弃终游碧霄。3.为登太空各显身手,航天英雄各有其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