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58041
大小:46.86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10-23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4月诊断性检测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部分学校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中国戏曲的方方面面。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土,相互依存,相生相克;而戏曲音乐有宫商角徵羽,表演有手眼身法步,角色有生旦净末丑,服色有红黄蓝白黑……都如五行一样密不可分。因此,戏曲属于综合艺术。戏曲从萌芽之时就蕴含了多种艺术基因,所以从汉朝“百戏”开始延展成得以千年活态传承的国粹。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形成了戏曲写意性的特征。戏曲舞台是囊括天地万物存在的“小天地”。戏曲舞台上“境随象生,天马行空”,一个演员用舞蹈能表现天女出入六合、在云端向人间散花的情境;两个人在空旷的台上就能表现上元节“东风夜放花千树”、人挤人观看花灯的热闹场面。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时随意幻,弹指瞬间”。《夜奔》中林冲逃出草料厂夜奔梁山,在小庙的佛像前只困顿了不到5秒钟就度过了一夜;《沙家浜》中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三人瞬间同时的心理较量,却可以使时间定格,分别展开心理陈述。戏曲舞台象征性的表演,“立象尽意,以一当十”。演员用一支马鞭可以代表人在骑马,一支船桨可以表现驾船,四个举着旌旗的演员能够表现千军万马……舞台上最简陋的一桌二椅只要变化摆放的方式,就可以表现公堂、内室、客厅等不同场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中国戏曲,在戏曲中显现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远早于欧洲中世纪的精神追求。戏曲“万象我裁”的宇宙意识,人物形象是天人一色,物我一体,意与境浑。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滩……”唱词使用比兴手法,展现了主客体合而为一的意境。戏曲表演中的云手、探海、卧鱼、兰花指等技巧,音乐和曲牌中的急急风、凤点头、水底鱼等都取象于自然,提炼为具有标志性的艺术程式。戏曲艺术的程式体现了天人一色、物我一体的理念。事实上,意与境浑的艺术形象、万象我裁的宇宙意识还引导着广泛的社会审美,形成了以美传礼的文化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都有规矩,都有讲究,并合于礼法。“横平竖直”“方圆棱角”“字正腔圆”“行肩跟背”“头顶虚空”等等,包括戏台上的举手投足,强弱、快慢、轻重、动静、急缓、松紧、繁简、丑美、文野、雅俗、悲喜、哀乐、跌宕、曲折、突转、变化都有一定的程式。戏曲程式是在传统礼乐文化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由艺术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有程式积累才能称为“粹”成经典。 戏曲中很多情节都表现了“天人合一”的认知和理想。如《清风亭》中雷神施威怒劈负心人;《御碑亭》里魁星暗助文虽欠佳却知礼无邪的书生高中;《目连救母》既表现了鬼神代天惩恶,又褒奖了一心孝敬的目连。千百年来,戏曲引导着人们在看戏后产生向善心理,这就是所谓“借戏文制人欲”,使人欲在膨胀时不敢、不能、不想;引发内心自觉的良知,理性的克己自律、自我约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做有道德的人。(摘编自吴江《中国戏曲的哲学精神》)材料二:中国古代戏剧,是纷纭复杂的多层级、多种类的演艺系统,从原始形态演化为各种表演形态,直到完型戏剧的产生,历经数千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具有本质意义的转捩点,是“具有一定长度故事”戏曲剧本的产生。元代一批文人加入剧本写作,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渐成戏剧行业运作的常规,演出依托剧本才有活力和意义,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完型化发展时代。戏曲不同于话剧对生活真实的模仿,表演形式是取样现实生活而修饰之的“写意”——修饰性“戏腔”念白,程式化肢体动作、格式化脚色行当、象征性脸谱及服装道具和舞台布景——从表演到场景、皆非现实情景的仿真再现,而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虚拟性的意象化表现。戏曲剧本与戏曲表演相表里,故戏曲文学同样是“写意”。写意,本是中国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古老传统,中国古代没有如同西方严格而精致的写实艺术,中国人所云艺术的“写真”,不在外部形态,而在神态之真、情意之真,戏曲亦不例外。戏曲以音乐、歌舞、说话扮演有头有尾的故事,最初是市井民间娱乐活动中的创造,娱乐本是人的一种天生习性,娱于意,乐于情,动于心,故“写意”是娱乐文化的戏曲与生俱来的文化本性。当宋代市井书会才人加入戏剧活动并参与戏曲创作俗文化的戏曲便开始加入了文人文化因子;当元代文人成为戏曲写作的主群体而输入文人文化,戏曲乃成雅俗文化交融的载体,在历代雅俗群体的共同娱乐中凝聚为中国特质的“戏曲传统”。戏曲文学,广言之为“故事文学”。中国古代戏曲极少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模糊一点看,可以视为历史剧的如《长生殿》《桃花扇》,而两剧的直接主题都是言情,《长生殿·自序》“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戏曲文学不是对历史的理性评判,对历史的反思总结是史家的“专权”。中国古代这一集体意识的“故事文学”书写语境,成为古代故事文学的写作指向和文学精神的潜在规定。因此,雅俗交融的娱乐文化戏曲,以情感表达为主旨乃是“文化的定位”,也是中国古代“故事文学大系统”对戏曲文学的定位。戏曲文学的“写意”乃对生活的情感理解和评判,所以戏曲古装戏的“历史故事”和语面上的种种“从前的故事”,本质上与理性反思的历史书写完全不同,戏曲文学表现的是情感的人,历史文学书写的是理智的人,史书和戏曲书写的人合之乃是完整的“人”。(摘编自李昌集《中国戏曲文学阐释视角论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曲从萌芽之时就蕴含了多种艺术基因,并且不断传承发展成为流传千年的国粹。B.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时随意幻,弹指瞬间”,可以根据剧情露要变长或缩短,是戏曲写意性的表现之一。C.剧本在元代出现,成为戏剧行业运作的常规,使演出更具活力和意义,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完型化发展时代。D.与话剧对生活真实的模仿不同,戏曲在表演、场景等方面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虚拟性的意象化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阴阳五行学说使中国戏曲成为一种综合艺术,在音乐、角色、服色等方面呈现出密不可分的状态。B.戏曲表演的很多技巧、音乐取象于自然,受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在实践中经过提炼、积累形成艺术程式。C.宋代市井书会才人加入戏剧活动,成为戏曲创作的主体,使戏曲成为雅俗文化交融的载体。D.中国戏曲中没有真正的“历史剧”,而是以叙述“故事”为主要形式,以情感表达来塑造完整的“人”。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能直接体现戏曲“立象尽意,以一当十”的一项是()A.京剧《红灯记》中革命者的任务是保护、传送密电码,为此他们前仆后继。B.京剧《管仲拜相》描写公子小白不计前仇,任用管仲为相,终于成就霸业。C.京剧《岳母刺字》中岳母在岳飞后背刺“精忠报国”四字,用以激励岳飞。D.京剧《单刀会》的舞台上摆放了一个酒壶,用以表现一场正在进行的宴会。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关汉卿的《窦娥冤》如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中国戏曲具有“写意”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C2.B3.D4.①《窦娥冤》中“有日月朝暮悬”等唱词展现了主客体合一的意境;②《窦娥冤》中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等情节表现了“天人合一”。③《窦娥冤》中的技巧与曲牌等程式体现了天人一色、物我一体的理念。5.①材料一侧重于戏曲“写意性”的外延,重点对戏曲舞台的时间、表演等写意性的表现进行了分析。②材料二侧重于戏曲“写意性”的内涵,分析了“写实”与“写意”的不同。【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剧本在元代出现”“成为戏剧行业运作的常规”错误,原文为元代“剧本作为‘一剧之本’渐成戏剧行业运作的常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A.“阴阳五行学说使中国戏曲成为一种综合艺术”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中国戏曲的方方面面”。C.“成为戏曲创作的主体”错误,“宋代市井书会才人”没有成为戏曲创作的主体,原文为“当元代文人成为戏曲写作的主群体”;D.“中国戏曲中没有真正的‘历史剧’”说法错误,原文为“中国古代戏曲极少”;“以情感表达来塑造完整的‘人’”错误,“塑造完整的‘人’”在文中是指“史书和戏曲书写的人合之”。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立象尽意,以一当十”是说“戏曲舞台是象征性的表演”,D中“摆放了一个酒壶,用以表现一场正在进行的宴会”正体现了戏曲舞台表演的象征性。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天人合一”内容在文本的第六、七自然段。结合这两段内容可知,作品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主要通过人物、唱词、表演技巧、音乐和曲牌、程式等方面来体现。考生结合《窦娥冤》的内容从上述角度加以说明,言之成理即可。比如《窦娥冤》中“有日月朝暮悬”等唱词展现了主客体合一的意境;比如《窦娥冤》中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以浪漫主义的笔法体现了“万象我裁”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窦娥冤》中的技巧与曲牌“都有一定的程式”,这也体现了天人一色、物我一体的理念。【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结合“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形成了戏曲写意性的特征”“戏曲舞台上的时间‘时随意幻,弹指瞬间’”“戏曲舞台象征性的表演”可知,材料一侧重于戏曲“写意性”的外延,重点对戏曲舞台的时间、表演等写意性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合“戏曲不同于话剧对生活真实的模仿,表演形式是取样现实生活而修饰之的‘写意’……从表演到场景、皆非现实情景的仿真再现,而是对现实存在的某种虚拟性的意象化表现”“写意,本是中国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古老传统,中国古代没有如同西方严格而精致的写实艺术,中国人所云艺术的‘写真’,不在外部形态,而在神态之真、情意之真,戏曲亦不例外”可见,材料二侧重于戏曲“写意性”的内涵,分析了“写实”与“写意”的不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六甲游记郁达夫某年月日,为替一爱国团体上演曹禺先生的《原野》而揭幕之故,从新加坡到了吉隆坡。在卧车里鼾睡了一夜,醒来时,填塞在左右的,是不断的橡胶园,满目的青草地,与在强烈的日光里反射着殷红色的墙瓦的小洋房。揭幕礼后,南方的白夜,也冷悄悄的酿成了一味秋意;原因是由于一阵豪雨;把路上的闲人,尽催归了梦里,把街灯的玻璃罩,也洗涤成了水样的澄清。第二天一早,因有友人去马六甲之便,就一道坐上汽车,向南偏西,上山下岭。同模型似地精巧玲珑的马来人的住宅,配合上各种不同的椰子树的阴影,有独木的小桥,有颈项上长着双峰的牛车……这些景象,分明在告诉我,是在南洋的山野里旅行。但偶一转向,车驶入了平原,水田里的稻秆青葱,田塍树影下,还有一二皮肤黝黑的农夫在默默地休息,这又像是在故国江南的旷野。到了马六甲,去酒店休息了一下,以后,就是参观古迹的行程了。马六甲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十四世纪中叶,当新加坡的马来人,被外人所侵略,酋长斯干达夏率领群众避至此地,息树荫下,偶问旁人以此树何名,人以“马六甲”对,于是这地方的名字,就从此定下了。而这一株有五六百年高寿的马六甲树,到现在也还婆娑独立在圣保罗的山下。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想去瞻仰瞻仰那些古时遗下来的建筑物,和现时所看得到的风景之类;所以一过马六甲河,看见了那座古色苍然的荷兰式的市政厅的大门,就有点觉得在和数世纪前的彭祖老人说话了。 从宋代的中国册籍里,并未发现马六甲这一地名的记载。到了明朝,三宝公郑和下南洋的前后,马六甲就在中国书籍上渐渐知名了。在十六世纪初年,葡萄牙人第奥义·洛泊斯特率领五艘海船到此通商,当为马六甲和西欧交通的开始时期。一五一一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征服以后,南洋群岛就成了葡萄牙人独占的市场。其后荷兰继起,一六四一年,马六甲便归入了荷兰人的掌握;现在所遗留的马六甲的史迹,以荷兰人的建筑物及墓碑为最多,实在是荷兰人在这里曾有过一百多年繁荣的历史的缘故。一七九五年,马六甲管辖权移归了英国。一八一五年,因维也纳条约的结果,旧地复归荷兰,等一八二四年的伦敦会议以后,英国终以苏门答腊和荷兰换回了这马六甲的治权。关于马六甲的这一段短短的历史,简叙起来,也不过数百字的光景,可是这中间的杀伐流血,以及无名英雄的为国捐躯,为公殉义的伟烈丰功,又有谁能够仔细说得尽哩!我们从市政厅的前门绕过,到了旧圣保罗教堂的废墟门外的时候,前面那望楼上的旗帜已经收下来了,正是太阳平西,将近午后四点钟的样子。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就单单只能看到颓垣残垒,也可以想见当日的壮丽堂皇。我想起了三宝公到此地时的这周围的景象,我又想起了大陆国民不善经营海外事业的缺憾。废墟的前后,尽是坟茔,而且在这废墟的堂上,也陈列着许多四五百年以前的墓碑。墓碑之中,以荷兰文的碑铭为最多,其间也还有一两块葡萄牙文的墓碑在哩!参观了这圣保罗山以后,我们的车就驰向了东西圣约翰山的故垒。这山头的故垒,还是葡萄牙人的建筑,炮口向内,用意分明是防止本地土人的袭击的。这时候夕阳的残照,把海水染得浓蓝,把这一座故垒,晒得赭黑,我独立在雉堞的缺处,向东面远眺了一回马来亚南部最高的一座远山,就也默默地想起了元代诗人萨都刺的那一首“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的《金陵怀古》之词。从圣约翰山下来,去向三宝殿致敬的时候,平地上已经见不到阳光了。三宝殿在三宝山的西北麓,门朝东北,门前有几棵红豆大树作旗幛。殿后有三宝井,听说井水甘洌,可以治疾病,市民不远千里,都来灌取。山中的古墓,有明朝碑纪的,据说现尚存两穴。其中一处的碑文记有“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妲谢氏墓,皇明壬戌仲冬谷旦,孝男黄子、黄辰同立”字样,自然是三百年以前,我们同胞的开荒远祖了。晚上,我们又上中国在南洋最古的一间佛庙青云亭去参拜了一回。青云亭是明末遗民,逃来南洋所建造的最古的一所公共建筑物。走马看花,马六甲的五百年的古迹,总算匆匆地在半天之内看完了。于走回旅舍之前,又从歪斜得如中国街巷一样的一条街头经过,在昏黄的电灯底下谈着走着,简直使人感觉到不像是在异邦漂泊的样子。马六甲实在是名符其实的一座古城,尤其是从我们中国人看来。 回旅舍冲过了凉,躺在回廊的藤椅上举头望天的时候。从星光里,忽而得着了一个奇想。譬如说吧,正当这时,侍者引领一人进来访我,我们展开一次上下古今的长谈。长谈里,可以有未经人道的史实,可以有悲壮的英雄抗敌的故事,还可以有缠绵哀伤的故事。送走这位不识之客后,我倘再回忆一下这位怪客的谈吐、装饰,就可以发现他并不是现代的人。这岂不是一篇绝好的小说么?我想总有一天会把它记叙出来。一九四〇年六月(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冷悄悄的酿成了一味秋意”中的“秋意”,写出作者身在异乡思念故国的感受,与《故都的秋》里的秋意截然不同。B.“默默地想起了元代诗人萨都剌……《金陵怀古》之词”一句,既表明对昔盛今衰感慨,也有对金陵的思念。C.“三宝殿”“三宝山”“三宝井”,是对郑和的纪念,也是作者对马六甲融合各种文化的现象的肯定。D.“从歪斜得如中国街巷”的街头走过,“感觉到不像是在异邦漂泊”,说明作者心理上得到了些许慰藉。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写为一爱国团体上演曹禺先生的《原野》揭幕的内容,不仅交代了作者游马六甲的起因,也为下文做了铺垫。B.“填塞”“酿成”“催归”等词语形象传神,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境的功力,《故都的秋》里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C.“太阳平西”“夕阳的残照”“平地上已经见不到阳光了”等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D.文中所记述的明朝黄氏碑文,是中国同胞在马六甲开荒的证明,也是中华文化在马六甲留下的印迹。8.本文插入了关于马六甲治权变迁历史介绍,其用意是什么?9.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一般游记的特点,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答案】6.D7.A8.①突出了马六甲几百年来被西方国家统治的历史悲剧,也引出下文对马六甲历史上杀伐流血的同情与对无名英雄的礼赞。(或“历史悠久”)②表明与西方国家的“征服”“独占”“掌握”不同,郑和下南洋带给马六甲的是文明与福祉。③交代马六甲多元文化的原因。④为下文“大陆国民不善经营海外事业的缺憾”的感慨和最后的“奇想”等内容做张本做铺垫。9.①这篇文章有一般游记的特点,如形散神聚,记叙,描写与抒情结合,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移步换景(或游踪顺序)等。②这篇游记个性突出,第一,本文具有浓烈的思念故国的情怀(或“牵挂祖国”“爱国情怀”);第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彩色;第三,议论成分较多,对历史有较多反思。【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与《故都的秋》里的秋意截然不同”理解有误,两篇文章中的“秋意”中都有身处异乡对故地的思念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非“截然不同”;B.“既表明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也有对金陵的思念”错,“默默地想起了元代诗人萨都剌……《金陵怀古》之词”一句只是此情此景之下的自然联想,并无“既表明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也有对金陵的思念”之意;C.“对马六甲融合各种文化的现象的肯定”无中生有,“三宝殿”“三宝山”“三宝井”,表达的只是对郑和的纪念。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为下文做了铺垫”错,开篇写为一爱国团体上演曹禺先生的《原野》揭幕的内容,只是交代了作者游马六甲的起因。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本文插入了“在十六世纪初年,葡萄牙人……英国终以苏门答腊和荷兰换回了这马六甲的治权”这一段关于马六甲治权变迁历史的介绍,让读者了解马六甲几百年来被西方国家统治的历史悲剧,同时,也引出下文对马六甲历史上杀伐流血的同情与对无名英雄的礼赞,突出了此地的历史悠久。“从宋代的中国册籍里,并未发现马六甲这一地名的记载。到了明朝,三宝公郑和下南洋的前后,马六甲就在中国书籍上渐渐知名了”几句则表明与西方国家的“征服”“独占”“掌握”不同,郑和下南洋带给马六甲的是文明与福祉,同时肯定了郑和下西洋的功绩。关于马六甲治权变迁历史的介绍涉及了多个国家,因此形成了此处的多元文化,因此这一段插入部分交代马六甲多元文化的原因。从结构上看,本文插入了关于马六甲治权变迁历史的介绍为下文“大陆国民不善经营海外事业的缺憾”的感慨和最后的“奇想”等内容做张本做了铺垫,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篇文章有一般游记的特点,如形散神聚,“某年月日,为替一爱国团体上演曹禺先生的《原野》而揭幕之故,从新加坡到了吉隆坡”“第二天一早,因有友人去马六甲之便,就一道坐上汽车,向南偏西,上山下岭”等内容为记叙,“在卧车里鼾睡了一夜,醒来时,填塞在左右的,是不断的橡胶园,满目的青草地,与在强烈的日光里反射着殷红色的墙瓦的小洋房”“这时候夕阳的残照,把海水染得浓蓝,把这一座故垒,晒得赭黑”等内容为描写,“……为公殉义的伟烈丰功,又有谁能够仔细说得尽哩!”“这岂不是一篇绝好的小说么?”为抒情,三者结合,以时间推移为线索,移步换景,引人入胜。这篇游记个性突出:首先,由“还有一二皮肤黝黑的农夫在默默地休息,这又像是在故国江南的旷野”“从宋代的中国册籍里,并未发现马六甲这一地名的记载。到了明朝,三宝公郑和下南洋的前后,马六甲就在中国书籍上渐渐知名了”“我想起了三宝公到此地时的这周围的景象,我又想起了大陆国民不善经营海外事业的缺憾”可见,本文具有浓烈的思念故国的情怀,作者牵挂祖国,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其次,由“某年月日,为替一爱国团体上演曹禺先生的《原野》而揭幕之故,从新加坡到了吉隆坡”“我独立在雉堞的缺处,向东面远眺了一回马来亚南部最高的一座远山,就也默默地想起了元代诗人萨都刺的那一首’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的《金陵怀古》之词”灯具可以看出,本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彩色。最后,由“关于马六甲的这一段短短的历史,简叙起来,也不过数百字的光景,可是这中间的杀伐流血,以及无名英雄的为国捐躯,为公殉义的伟烈丰功,又有谁能够仔细说得尽哩”“我想起了三宝公到此地时的这周围的景象,我又想起了大陆国民不善经营海外事业的缺憾”灯具可以看出,本文议论成分较多,对历史有较多反思,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椒举娶于申公子牟,子牟有罪而亡,康王以为椒举遣之,椒举奔郑,将遂奔晋。蔡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飨之,曰:“子尚良食,尚能事晋君以为诸侯主。”辞曰非所愿也若得归骨于楚死且不朽。声子曰:“子尚良食,吾归子。”椒举降三拜,纳其乘马,声子受之。蔡声子还见楚令尹子木,子木与之语,曰:“子虽兄弟于晋,然蔡吾甥也,晋楚二国孰贤?”对曰:“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虽楚有材,不能用也。”子木曰:“彼有公族甥舅,若之何其遗之材也?”对曰:“昔令尹子元之难,或谮王孙启于成王,王孙启奔晋,晋人用之。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先轸从之,大败楚师,则王孙启之为也。今椒举娶于子牟,子牟得罪而亡,康王谓椒举曰:‘女实遣之。’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 又不图也,乃遂奔晋,晋人又用之矣。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来乎?”对曰:“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子木曰:“不来,则若之何?”对曰:“若资东阳之盗使杀之,其可乎?”子木曰:“不可。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子为我召之,吾倍其室。”乃使子椒鸣召其父而复之。(节选自《国语·蔡声子论楚材晋用》,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辞A曰B非C所D愿E也F若G得H归I骨J于K楚L死M且N不O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遣是放走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遣去慎莫留”的“遣”字意思相同。B.遗在文中是赠送的意思,与成语“不遗余力”中的“遗”意思不同。C.与是参与的意思,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字意思不同。D.愀然指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声子将到晋国去,在郑国遇到了逃亡的椒举,款待他,并劝他好好吃饭;在得知椒举心愿后,说自己会使其回到楚国。B.蔡声子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问他晋楚两国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更贤明。C.蔡声子与子木交谈时,用王孙启因遭受诬陷逃亡到晋国,为晋国所用,助晋取得城濮大战胜利一事说明楚材晋用的现象。D.蔡声子认为,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认定椒举有罪,椒举外逃;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吾罪。”(2)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14.城濮之战中,王孙启劝说晋军主帅先轸要积极迎战的理由有哪些?【答案】10.BFL11.A12.D13.(1)椒举恐惧而逃奔郑国,他远远地伸长脖子南向望楚,说:“大概(或希望)楚国会赦免我的罪过吧。”(2)我身为楚卿,却收买强盗到晋国去暗杀一个人,这是不义的事情。14.①楚国的人心不齐,兵马不多。这次战争,只有子玉一个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来的兵马不多。 ②追随楚国的诸侯,叛离者过半,楚军必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椒举推辞说:“这不是我的愿望。如果我死后能够回到楚国,那么我虽死而不朽。”“辞曰”省略了主语“椒举”,“曰”字有领起下文的意思,独立成句,应在B处断开;“非所愿也”判断句,“……也”判断句标志,应在F处断开;“于楚”作地点状语,与前文构成完整句子,应在L处断开。故选BFL。【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遣去慎莫留”的“遣”是夫家休弃妻子的意思。“遣”字意思不相同。句意:楚康王以为是椒举放走了子牟/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B.正确。“不遗余力”中的“遗”是保留、留下的意思。句意:都是楚国赠送晋国的/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C.正确。“吾与点也”中的“与”是赞成的意思。句意:王孙启参与晋国军事谋划/我赞成曾点的观点。D.正确。句意:子木容色改变地说/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必有大败”不准确。原文为“彼若谋楚,其亦必有丰败也哉”,意思是如果他谋害楚国,一定会让楚国大败啊。这句话里面存在假设关系,选项中的“必有大败”不准确。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奔”,逃奔;“引领”,伸长脖子;“南望”,南向张望;“庶几”,大概。(2)“为”,作为;“贼”,暗杀;“以贼一夫于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晋以贼一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及城濮之役,晋将遁矣,王孙启与于军事,谓先轸曰:‘是役也,唯子玉欲之,与王心违,故唯东宫与西广二军实来”可知,楚国的人心不齐,兵马不多。这次战争,只有子玉一个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来的兵马不多。由原文“诸侯之从者,叛者半矣,楚师必败,何故去之”可知,追随楚国的诸侯,叛离者过半,楚军必败。参考译文:楚国大夫椒举娶申公子牟之女为妻,子牟有罪逃亡,楚康王以为是椒举放走了子牟,椒举逃奔郑国,准备再逃奔晋国。蔡声子将到晋国聘问,在郑国遇见了椒举,设宴款待椒举,说:“您好好吃饭,努力事奉晋君作为诸侯盟主。”椒举推辞说:“这不是我的愿望。如果我死后能够回到楚国,那么我虽死而不朽。”蔡声子说:“您好好吃饭,我会想法让您回归楚国。”椒举下台阶三次拜谢蔡声子,送给蔡声子四匹马,蔡声子接受了。蔡声子出使回来,到楚国去见令尹子木,子木与他交谈,说:“您与晋国虽然是兄弟关系,然而蔡君与楚王是甥舅,您认为晋楚两国(卿大夫)哪国更贤明?”蔡声子回答说:“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但晋国大夫却更贤明,他们的大夫都是为卿之材。如同杞树、梓树、皮革一样,都是楚国赠送晋国的,楚国虽然有人才,但自己不能任用。”子木说:“晋君有自己的公族子孙和甥舅,为什么还要楚国送他们人才呢?”蔡声子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令尹子元之难,有人向楚成王进王孙启的谗言,王孙启因此逃奔晋国,晋人重用王孙启。到晋楚城濮之战,晋国本来打算逃遁,王孙启参与晋国军事谋划,他对晋君主仲先轸说:‘楚国这次出兵,只有子玉一人想打,与成王想法相违背,因此楚国只有东宫卫队和西广军参战,诸侯们随从楚国的,叛离者过半,若敖氏已经叛离,楚军必败,为什么要撤兵呢!’先轸听从了王孙启的建议,大败楚军,这是楚人王孙启之所为啊。如今椒举娶子牟之女为妻,子牟得罪逃亡,康王对椒举说:‘实际是你放走了子牟。’椒举恐惧而返奔郑国,伸长胖子南向望楚,说:‘大概楚国会赦免我的罪过吧’如果楚国不想办法将他召回,他就会逃奔晋国,晋人又要任用他了。如果他谋害楚国,一定会让楚国大败啊。”子木容色改变,说:“您看如何是好呢,如果召他,他会回来吗?”蔡声子回答说:“逃亡之人已经获得生路,他为何不回来呢?”子木说:“如果他不回来,怎么办?”蔡声子说:“如果收买东阳强盗,让强盗杀掉椒举,可行吗?”子木说:“不可以这样做。我身为楚卿,居然收买强盗到晋国去暗杀一个人,这是不义的事。您替我召回他,我会封他加倍财产。”子木于是派椒鸣召回其父椒举,恢复他的大夫职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愿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周德万携孥赴龙舒法曹,道过水阳相见,留别女弟范成大草草相逢小驻船,一杯和泪饮江天。 妹孤忍使行千里,兄老那堪别数年。马转不容吾怅望,橹鸣肯为汝留连?神如相此俱强健,绿发归来慰眼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交代丁本诗的创作背景,点明了本诗的题材,也英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B.第一句中“小驻船”突出了此次兄妹相逢的匆忙,也与诗歌第五、六句相互照应。C.第三句中“忍”字与《鹊桥仙》“忍顾游桥归路”中的“忍”字用法有相同之处。D.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愿望:大家能身体健康,即使满头白发时相聚亦可得到安慰。16.请结合诗句分析“一杯和泪饮江天”中“泪”包含的复杂情感。【答案】15.D16.①久别重逢,喜极而泣。兄妹二人在水阳相见,泪中含有惊喜。②为妹妹长途奔波的劳苦和孤寂而担忧。“妹孤”是第一层,“忍使行千里”是第二层,两种担忧叠加一起,因而流泪。③因刚见面就要匆匆分别的伤心,更因要再次久别而悲伤。“马转”“橹鸣”的催促让我“怅望”,想到自己渐渐老去而又要久别,不禁流泪。【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满头白发”错,“绿发”应该理解为“黑发”,可联系“绿云扰扰”。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为相逢而落泪。从“草草相逢小驻船”可知,虽心有悲痛,但兄妹二人能够重逢,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点“喜事”了,诗人喜极而泣,泪中含有惊喜。②担忧之泪。“妹孤忍使行千里,兄老那堪别数年”表现出兄长与妹妹一别数年,为妹妹长途奔波的劳苦和孤寂而担忧,兄妹情深,语极沉痛。酒泪相混,无语而饮,显得极为沉痛,③伤离别之泪。“马转不容吾怅望,橹鸣肯为汝留连?”兄妹相逢的匆忙,表现诗人很快就要与妹妹分别的悲伤与不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文王、孔子等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下“述往事,思来者”的事例,意在激励自己忍受耻辱,发愤著书。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了六国创业之艰难、得地之不易。(3)古诗词中常用繁盛的草木来反衬荒凉,借此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皆意有所郁结②.不得通其道③.暴霜露④.斩荆棘⑤.无情最是台城柳⑥.依旧烟笼十里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后夕阳斜/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郁、通、暴、棘、堤、荠、青、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有时是在的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天气晴朗,薄凉。我决心要到山里去一起,一个人。路上,无边的烟缭雾绕。太阳蔼然地升起来。峰回路转,时而是左眼读水,右眼阅山,时而是左眼披览一页页的山,时而是右眼圈点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活鲜鲜的青色一剧剧地刷到人眼里来,山头跟山头正手拉着手,围成一个美丽的圈子。阳光更浓了,山景益发清晰,一切气味也都被蒸发出来。稻香扑人,再有点醺然欲醉的味儿。这时候,只恨自己不能着一身宽袍,好兜两袖素馨回去。路旁更有许多叫得出来和叫不出来的野花,也都晒干了一身的露水而抬起头来了。山色越来越矜持,秋色越来越透明。车往上升,太阳往下掉,金黄的夕晖在大片山坡上徘徊却顾,不知该留下来依属山,还是追上去殉落日。我想起一首极喜欢的歌:“我的财产放置在一个地方,远远地在青天之上。”真的,直到那天我才忽然领悟到,我有那样多的美好产业,像清风明月、像山松野草。我要把它们寄放在溪谷内,我要把它们珍藏在云层上,我要把它们怀抱在内心中。1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和文中加点的“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你走慢一点呀,快了,老太太跟不上。B.多跟优秀的人学习交流,你会变得优秀。C.一场雨后,小草跟大树都喝饱了水。D他热情地招呼我:“你跟哪儿来呀?”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典雅又生动,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答案】18.C19.①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人声鼎沸②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目不暇接/精彩纷呈/变幻莫测/赏心悦目③无与伦比/无可匹敌/清新脱俗20.典雅:“夕晖”“却顾”“殉”等文言词的运用,文白相间,使得行文高雅简净、细致优美。生动:①拟人手法的运用,“抬起头来”“矜持”赋予野花山色以人的情态,美景如在眼前,形象可感。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兜两袖素馨”,把无形的花香具象化,读来让人具体可感。典雅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山间美景的喜爱,眷恋。【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跟”,作连词,和;A.作动词,跟随;B.作介词,向、对;C.作连词,和;D.作介词,从。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用来修饰“街头”,含有“热闹”“人多”等意思的词语均可,可选“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人声鼎沸”。“人头攒动”,指人很多,且在频繁地移动。“车水马龙”,形容沿途车马很多;成群结队;繁华热闹的场面。“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人来人往”,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第②空,语境用来修饰“山水的巨帙”,含有“美好”或表达人欣赏美景产生的情绪等意思的词语均可,可选“美不胜收/应接不暇/目不暇接/精彩纷呈/变幻莫测/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非常多,无法一一收纳。“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眼睛已经没有空闲时间看别的了。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多指美景节目)。“精彩纷呈”,意思是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赏心悦目”,指因看到好的事物而心情欢畅。 第③空,语境修饰“美好产业”,突出其美好的词语均可,可选“无与伦比/无可匹敌/清新脱俗”。“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无可匹敌”,有能够与他相提并论的对手,形容某人在某方面特别厉害。“清新脱俗”,一般形容女性身上的气质让人舒畅,新颖不落俗套。【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文中“一身宽袍”“两袖素馨”“夕晖”“却顾”“殉”等文言词的运用,文白相间,使得行文高雅简净、细致优美。“也都晒干了一身的露水而抬起头来了”“山色越来越矜持”,“抬起头来”“矜持”赋予野花山色以人的情态,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可感。“兜两袖素馨”,“素馨”为香气,属无形之物,“兜”把无形的花香具象化,读来让人具体可感。典雅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山间美景的喜爱,眷恋。(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不少小伙伴,每天都会拿出手机,看看今天又走了多少步,但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怎么步行才算是真正健身?“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是一句老俗话,①?一般来说,放下筷子就走的习惯并不可取。因为吃进去的食物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时间,与帮助消化吸收的胃液相混合。进食后马上站起来走路,无疑会给胃增加许多紧张因素。因此,建议饭后半小时再走,轻轻松松,对身体大有好处。也有很多人认为那种“大步流星”的走法,会让身体得到更好的运动,就是“健步走”。②,“健步走”正确的状态应该是让人微喘,但还能正常说话。在健步走的过程中,人体的最佳心率应拉制在(180-年龄-10)~(180-年龄)之间。健步走不仅要控制速度和心率,还要注意有效步数和走路姿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健康成年人活动量为每天保证6000步的有效步数;③,反而会健身变伤身。走路时让身体挺拔起来,可以在走动中让我们全身都跟着一起活动。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认真“学步”,用科学的方式健康“走起”!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概括上述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答案】21.(1)但饭后立刻走真好吗(2)其实这并不可取(3)走路姿势不对22.饭后半小时走、控制速度和心率、注意步数和走路姿势,才能有效健步。【解析】【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这里是针对“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提出的问题,由后文“一般来说,放下筷子就走的习惯并不可取”可推知,这里是问:但饭后立刻走真好吗。(2)由“有人认为”和“‘健步走’正确的状态应该是让人微喘,但还能正常说话”可推知,“健步走”需要注意状态,并不都正确,可填:其实这并不可取。(3)这里是谈“会健身变伤身”的情况;由后文“走路时让身体挺拔起来”可知是说走路姿势。可填:走路姿势不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句式变换的能力。材料第一段主要是提出问题:怎么步行才算是真正健身?第二段是针对“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建议饭后半小时再走,轻轻松松,对身体大有好处。可概括成:饭后半小时走。第三段是对“健步走”的方法的分析,关键句是“健步走不仅要控制速度和心率,还要注意有效步数和走路姿势”,可概括成:控制速度和心率、注意步数和走路姿势。然后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如“才”进行连接,得出答案:饭后半小时走、控制速度和心率、注意步数和走路姿势,才能有效健步。四、写作(60分)请从下面提供的两个作文题中,选择一个题目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时下,很多人认可超越的意义,也有不少人肯定回归的价值。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呈现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超越”与“回归”,要辨析两者的关系,首先辨析这两个词的含义。超越:超过、胜过,可理解为进步、突破,体现的是一种奋发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莫不是在不断更新迭代和创新突破中一步步变迁与超越的;唯有不断超越,人类的文明才会不断蜕变、进化,向更加高级的文明迈步。回归:回到原来地方,此处的回归并非全然倒退,可以是暂时的休憩、短暂的停留、放缓节奏等,回归的不一定是物质层面,更多是精神层面、生命本真、淳朴初心等,唯有此解方能与超越构建逻辑关联。审题需要注意紧扣概念阐述,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写作时不要抛弃其一,仅谈一个;也不要割裂概念,各自论述;应当构建逻辑关联,思辨分析。比如:要取得超越成就必须回归匠人初心,回归真我才能实现人格之超越等。另外,回归与超越皆可从精神、气质、品格等层面论述。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超越与回归相伴,共同开拓新局。超越是进取,是一往无前的勇气,也是对人生航向的规正;而回归是对本真的体悟,对内心的省察,是人生诉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超越和回归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两者相伴,共拓人生新局。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超越是人生不设限的表现,回归是超越历程中必不可少的回望与省察。超越与回归是一个共生体,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却又相互渗透。二、超越意识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是新视野新思维,而恰当的回归则为超越保驾护航,助力航船行万里。三、青年犹如旭日朝阳,青年的人生不应设限,当于奋进中展现奔跑的英姿,于进取中感受超越带来的快意。前行路上也需要是适时的回归自我,回归生活,关照内心,明晓内心所求。立意:1.超越推向上之力,回归助发展之基。2.以回归扬帆,以超越起航。3.回归扎实根基,超越突破自我。4.不断超越自我,不忘回归本心。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Ⅰ介绍了中国戏曲的哲学精神和写意特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窦娥冤》等经典也让同学们领略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请结合你所了解的中国戏曲人物、选段、流派、美学追求等相关内容,以“我眼中的中国戏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本次作文要求是以“我眼中的中国戏曲”为题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中国戏曲”突出一个“我”字,写的是自己的感受和认知,限定很少,只要内容把戏曲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文从字顺的表达出来,就符合要求。注意要选取的必须是中国戏剧人物、选段、流派、美学追求等相关内容,要有具体例子,而不能泛泛而谈。可结合第一段材料中提到的“中国戏曲的哲学精神和写意特征、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思考,提示考生们要体现中国戏剧的魅力,写作时尽量有经典剧种、经典篇目、经典唱词等。可以扣着中国戏曲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哲学精神,展现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丰富中国戏剧审美等。人物、选段、流派、美学追求等写两三个方面即可,但内容要精细化,要具有典型性,文中要体现“我”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并上升到对中国戏剧的认识。可写记叙文亦可写议论文。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在戏剧艺术中品中国味道。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中国戏曲里的故事,最能写出中国人的心愿;二、中国戏曲里的唱段,最能唱出中国风的美感。三、中国戏曲里的元素中,最能代表“中国”二字,她蕴藏着整个华夏民族对美的共同追求。最后可以结合写作身份,思考作为青年应该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立意:1.京剧,戏剧之国粹。2.舞台小天地,人生大剧场3.中国戏剧,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