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57859
大小:33.96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10-23
《山东省临沂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临沂市2022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融情于礼”的乡村情感治理思路具有以下现实意义。首先,乡村情感治理是将情感性的因素纳入制度化的轨道,让规则变得有温度,也更符合“人情”。乡土社会有其运行的伦理规范,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资源对个体予以软性约束。此种“融情于礼”反映了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向和村民的心理结构特点,有利于乡村治理中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为乡村建设铸牢情感基础,探索出更符合中国文化的乡村发展之路。其次,中国的社会转型仍在继续,个体化正成为浩浩潮流,但是个体解放并未带来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承担,由此造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种种困境。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仍是人的发展,村民主体性意识不强以及参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在传统礼治资源中寻求解决之道。现代乡村的情感治理,一方面通过建立情感支持网络,提升村民个人的情感能力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乡村建设的道德主体与行动主体;另一方面通过培育村民积极的情感能量,为其社会参与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心理基础,即以村民个人能力水平的建设推动整个乡村社会的进步。最后,情感治理为乡村共同体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了核心动力。共同体是在传统的自然感情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起来的社会有机体。乡土社会是以家庭情感为根基的有机共同体,现代社会的迅速变迁为传统情感注入了新的不确定性,个体在乡村中的归属感降低。因而,传统的自然情感难以维系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经历重塑、延伸与再整合的过程,即通过情感治理培育乡村建设的公共情感,在传承和创新中实现乡村共同体的价值重构。 (摘编自《融情于礼:孔子“礼治”思想对乡村情感治理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但依托“礼治”照样可维持其秩序。B.“礼治”并非文明的代名词。“礼”其实很野蛮,其与“法”的不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前者来自传统,后者来自国家权力。C.“礼”的形成与发挥作用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特点有关,它从传统社会经验与教化中养成了人主动而非自动的敬畏与服从。D.现代社会加速变迁,社会秩序已无法完全依靠传统来维持,“法治”就成为必然。但乡村振兴依然可从“礼治”中汲取智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维持礼的是传统。现代社会依然要继承传统,因此礼仍有积极意义。B.礼治和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此不能把礼治简单等同于人治。C.乡村建设需要筑牢情感基础,因而乡村振兴主要是精神文明的振兴。D.社会飞速变迁让乡村个体归属感降低,因而乡村社会需要价值重构。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B.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商君书》)C.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韩非子·心度》)D.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4.材料二的论证话题明确,结构清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请结合材料,分别谈谈在乡村治理中开展“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合理性。(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扬州的夏日朱自清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有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历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改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因为曾经久居在扬州,对这座城市的“憎恶”掩住了“爱好”,除了扬州的夏日,朱自清对那里已没了眷恋。B.文章第二段围绕瘦西湖和护城河写扬州的水。根据其中描述可知,作者喜欢护城河的水胜过了瘦西湖的水。C.文章从第三段到第五段,虽不是重点写水,但又处处围绕着水选取风景人情展开画卷,遵循了扬州的特点。D.文中对扬州夏日的描写,虽然也着墨于市井人情,但更着意于自然风景,风景因人情而更显美丽,自然切题。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文士往往喜欢称道扬州,而久住扬州的我却只记得扬州的夏日,在对比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写到法海寺时,把法海寺的塔和红烧猪头对举,看似很突兀,实则暗含作者对法海的憎恶与嘲弄。C.文章写扬州的夏日,追求一个“真”字—绘实景、讲真话、写真情,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D.文章语言平易明净,不事雕琢,叙述轻缓自如,在悠然洒脱的笔调中含蓄蕴藉地寓托了自己的情感。8.文中末段“这样”写出了作者什么心境?结尾同是写回家,本文与《荷塘月色》中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分析。9.“浮生半日闲,记忆多蜿蜒”是扬州宣传片主题曲《扬州的夏日》中的一句歌词。有人说其恰合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 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十四年夏旱,万里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会高宗崩,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赐谥文节。(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B.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C.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D.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忧,意为“忧虑、忧愁”。其与曹操《短歌行》“忧思难忘”中的“忧”意义相同。B.东宫,古代宫殿称谓。其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储君,故又称为“储宫”。C.属,通“嘱”。其与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义不同。D.文节,谥号。据此可知,朝廷对杨万里的褒奖主要体现在文才与品德两个方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叛贼沈师进犯南粤时,杨万里亲自率军队前往平定叛乱。并向朝廷请求修筑城寨,在潮州修寨用来镇慑贼巢,在惠州修寨用来扼断贼路。B.东宫缺少讲官,杨万里被皇帝提拔为太子侍读。东宫官员因为太子得正直之人侍读而感到高兴,杨万里也因为能尽职尽责而被太子敬重。C.在发生夏旱后,朝廷迟迟不开言路,杨万里被迫勇敢进谏。他认为朝廷恩泽不能下及百姓,百姓苦情不能上达朝廷,以至于天地之气断绝。D. 洪迈没有经过讨论,就将吕颐浩列入配飨人选。杨万里对此上疏抨击了洪迈,并认为张浚当在配飨之列。他惹怒了孝宗,被贬为筠州知州。13.宋孝宗曾以“仁者之勇”来评价杨万里。其“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14.把下面教材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中,“抱”字以拟人的手法勾勒出吴兴城被四河环绕的特点,形象生动。B.前两句中数量词与动词巧妙搭配,描绘出村民逐水而居的江南特色,富有情味。C.第三句中“深”“浅”相映成趣,第四句又以“不深不浅”呼应,画面很有层次感。D.整首诗语言华丽,寓情于景,景中传情,极富于民歌韵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16.此诗后两句意思浅近但意蕴深刻,请简要分析(三)名言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开篇诉说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无缥缈、不可寻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写主人公如影随形的愁苦之情,从“寻寻觅觅”开始,不但一无所获,反被“_______________”的氛围笼罩,只有“_______________”的空虚寂寞之感。(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用屈原的“美人”意象,借歌声表达了作者政治理想破灭的无限伤感之情。(4)秦观的《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牛郎、织女的短暂相逢与世人无数次的相聚作了对比,写出了他们相会的甜蜜。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18.下列句中冒号用法与文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B.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D.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黄昏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像窗外瞥一眼。19.文中画横线句子连续使用动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①!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②,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20.填在文中括号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秋风把一树树核桃叶吹干,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B.秋风把一树树核桃叶吹干,卷起一树树金铃铛C.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一树树金铃铛D.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21.下列句子中的“谁”与文中加点的“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舱撤销了,临出院时,两个老人都哭了,好像谁也离不开谁。B.谁心里都明白,在漫长的长征途中,这点炒麦意味着什么。C.亨利上校—那个谁,你出去,我要和上校好好干一杯。D.昨天你在动物园遇到了谁?他托人给你捎来了一束鲜花。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个任务根据要求写作。儒家著作中,“学”有着特定内涵:一般侧重指“学习做人、做事”。从生活中发现榜样并向其学习,是普通人修身以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因此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并特别强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劝学》中也认为人不应该停止学习,并强调它对于“行之过”的修正作用,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任务1:你身边是否曾有过值得你学习的榜样?请选择一人写一篇记叙文。注意写人要有典型事例,有细节描写。任务2: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结合高中生成长实际,以“学习与修身”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与同学们共勉。要求:选好任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