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57425
大小:33.4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10-23
《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首先,“天人合一”的生态认知。我国关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易经》强调:“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继而庄子提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管仲提出“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可见,中国古代先贤已经认识到自然界是万物之根本,强调尊重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古代先贤已经察觉到人与万物处于平等地位,要具有仁爱之心。北宋张载在《西铭》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张载看来,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物都有公平发展的权利。该一理念充分体现了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和价值追求。其次,我国古代的“虞衡制度”在法律层面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周礼·天官·太宰》中记载,“以九职任万民,三曰虞衡。”虞衡是古代管理山川林泽的官员,负责保护管理各种山水林木资源,对破坏生态行为予以约束。由此可见,早在商周时期古人便利用制度和法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夺农时,不灭民功,为后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经验,至今值得借鉴。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成与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摘编自张松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与纾解路径》)材料二:“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是费尔巴哈机械的镜式反映,而是有机的共生共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破坏生态环境就等于毁弃人类的存在根基与未来发展之路,不但不能维持人类正常发展的需要,而且连生存基本条件也会丧失殆尽。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生态环境兴衰的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兴盛,而恶化的生态环境则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日渐衰败乃至消亡。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它们无一不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生态良好的地区。正是先有“生态兴”,勤劳智慧的古国人民才得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闻名世界的繁荣胜景和灿烂文化,即“文明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国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楼兰古城孔雀河改道而衰落。古国人民在发展过程中因破坏自然生态而导致“生态衰”进而引起“文明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沉痛教训。古文明衰亡与消失的根本原因在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描述的那样:“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不毛之地。”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无时无刻不在警醒我们要转换文明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方式,必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根,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之源。从时间维度考察人类普遍历史与特殊阶段的形成过程及其变迁路径,中华文明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人与自然交往的历史,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文明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唯一历经5000余年发展而没有中断的文明,为当今世界各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镜鉴。纵观人类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工业现代化实践已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中心主义盛行,劳动生产力的任何新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加深社会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传统工业化的生态破坏性导致的恶果。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无视自然发展规律,资本“逐利”的本质逐渐显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征服与被征服的地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对自然过度索取,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脆弱的严峻形势,及时调整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选择走生态复兴的文明之路。(摘编自许勋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之多维审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有仁爱之心。B.设置虞衡官员,可以约束破坏生态的行为,这表明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 C.人类历史上一些古国文明日渐衰败及至消亡,都是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导致的。D.四大文明古国皆是生态良好的地域,如果没有这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文明无从谈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中华文明史以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为发展主线,可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C.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居民毁林失地的历史教训,警醒我们必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D.人类中心主义者主张资本“逐利”,这极大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繁衍及可持续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B.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管子》)C.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D.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天人合一”理念对当下环境保护的启示。5.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的山羊(节选)费克当老栓发现,那只头晌还在刺槐下反刍熙熙吃着干瘪草艾、黑白相间毛色的山羊,看不见了的时候,是在他刚睡醒的午后时分。往常,日影西斜,老栓揉揉惺忪睡眼,蹀躞着来到阳台上,左手遮了半边脸,朝刺槐方向举目远眺,瞅见山羊低着头啃噬蒿草,他才放下心回到客厅,轻飘飘身子趔趄沙发上。山羊好像知道他在这光景看它,也止住噬草反刍抬头和他对望。说来也快,晃眼的时间,老栓迁居楼上一年多了。住在四层楼上的老栓,直到现在,仍不习惯这狭仄的空间,他觉得自己每天就像关在笼子里一样,没有邻居聊天说话,碰不到街坊寒暄嬉闹。想到这里,老栓忿忿地说,如不是乡上和村主任撵着上楼,自己情愿住宽敞明净的平院房。想起庄严门楼白墙赭红颜色砖瓦院落,老栓胸口疼痛不已。还有那春天开了米黄色小花、引来蝶飞蜂舞院落中的枣树,秋末灿然红透挂满枝头,引了左邻右舍纷至沓来品爵,把一旁老栓笑得两眼眯着。老栓清楚记得,院落被乡上来人推平,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在这院落生长,而今走过天命之年的老栓,望着房子轰然坍塌的瞬间,老泪纵横长跪不起,他伤心哭着嘟囔说,家,再也没有家了! 老栓生有一个儿子,儿子常年在外做工。前年春节,老栓给儿子娶上媳妇,年后,小两口一起外出做工去了。这些年,距离老栓家不远的地方,相继冒出高高烟筒的化工厂,老栓家里土地也被征去盖了工厂。几年前,老栓婆娘患上肺癌,在床上挣扎了不到半年就去世了。联想起村里人们得的怪病,街坊都撺掇老栓找乡上,去问个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老栓看着门楼旁反刍的山羊,他燃起纸烟吧嗒抽着,无奈地摇了摇头。上楼之前,老栓犯愁那些秸秆没地方摆放,还有跟随了他多年犁地用的铧,耩播开沟下种的耧车,没地儿存放。站在农具屋门前,老栓一会儿抚摸了耧车左端详,一会儿搬起犁铧右瞅瞅。回收废弃物件的人站在一旁,见老栓好半天不吱声,不耐烦了催促说,你是卖,还是不卖呢?老栓见状,拭拭淌出眼角的泪水,冲了那人说,都送你吧!老栓说完甩起手扭头离去了。上楼前,老栓只留了那黑白相间毛色的山羊。他把山羊拴在靠楼房不远的地方,那里有一片刺槐树林。白日里,老栓抓把草看着山羊吃食。有时候,山羊对老栓并不领情。它看着老栓手里举的草艾,并没有多大兴趣,只顾低了头啃噬一些落叶。“山子,快点吃,”,老栓管山羊叫山子,“赶明儿带你去堤坝吃虎尾草!”山羊好像没听见,却不时抬起头,它打着喷嚏看看老栓,然后又低了头去寻食落叶。老栓急了骂道,“不识抬举,你个坏家伙。”自从婆娘去世后,儿子不在身边,老栓一门心思饲养山羊。每天,他把割来的青草放在井台边,然后,他从深井里提出洌洌清水,将青草反复浆洗,再把成束青草悬至刺槐树上,晾去水珠,老栓这才重新把青草整齐放进簸箕。回到家里,老栓仔细把簸箕放在厢房里,拿出几簇浆洗过的青草,从棚屋户牖喂食山羊。一段时间后,山羊毛发绒松光滑透亮,神情也抖擞起来,不时在棚屋里蹦跳跑闹。老栓见了自然很是欢喜。山羊在狭小棚屋里跳闹的声音,吵得老栓晚上难以入睡。天刚亮,老栓干脆把山羊放了出来。老栓让山羊在宽大院落里,尽情咩叫。它喜欢跟在老栓屁股后面,一副乖巧的样子。老栓去井台边担水,山羊跟了去,老栓到柴房里拿了柴禾生火做饭,山羊也抖擞着精神跑在前面。晚上,老栓睡下呼噜直响,天空飘下雨来,淋湿了晾晒在丝绳上的衣服,他全然不知。躺在门口的山羊,不停地用头角撞击屋门。惊醒了的老栓披上袄,揉着睡眼,才知道外面下起了雨。老栓收完衣服,借了灯光看到,由于山羊碰撞厅门,它头角渗出血来,整个头部毛发浸染成了红色。老栓心疼,他蹲下身子,半张脸贴在羊身上,抚摸着山羊,眼睛湿润了说:“山子,你知道疼我了!”“你身边没有亲人,”,山羊居然说话“需要人疼啊!”老栓流着泪抱紧了山羊说,“打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呢。”山羊歪了头,两眼看着老栓。“那你到屋里来歇着吧!” 老栓抱起山羊,把它放在灶台边隔着土坯的地方。可是山羊还是回到了檐下,怎么也不肯进到屋里来。这时,老栓也全然没了睡意,他燃了纸烟一支一支抽着,陪着山羊一直到天亮。老栓也记不清自己睡了多长时间,见没了山羊,老栓一下子懵了。山子去哪里了呢?老栓环顾四周,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山子,这会儿你到底在哪里呀?老栓顾不得上楼去,披件蓝色对襟袄,趿着鞋子,找到老宅,找到亲戚家,但哪里都没有!看着天慢慢黑下来,老栓几次想哭,他惦念着山羊说,山子,我的山子,这会儿,你到底去了什么地方呢?晚上,老栓来到了老宅院落上。山子,你如果不在这世上了,今晚就当我给你叫魂吧!老宅有你住的地方,你我的魂都在这里呢!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提到“山羊”丢失,这既隐含着山羊和老栓不一般的关系,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迁居楼上之后的老栓充满着对平院生活的留恋和不舍,这不仅仅表现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上。C.“老栓婆娘患上肺癌”,街坊都撺掇老栓找乡上,他摇了摇头拒绝了,体现老栓的卑微与懦弱。D.一觉醒来,山羊消失再也找不到作为开头和结尾,中间写了老栓养羊遭遇,结构显得很完整。7.关于老栓饲养山羊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枣树开花结果、邻居纷纷前来品尝的场面,意在表明老栓对居住楼房的不适应和对过去生活的怀恋。B.“不停地用头角撞击屋门”“它头角渗出血来”等细节,体现了山羊知恩图报、心里牵挂着老栓的人性内涵。C.小说后半部分中,描写下雨天山羊不肯进屋、老栓则抽烟陪它到天亮,深化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主题。D.老栓养羊的经历,暗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乡村拆迁带来深层问题,有一定的思想深度。8.动物会说话显然是违背生活真实的,但文中却设计了一段老栓与山羊的对话,请简要分析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和效果。9.“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请针对这篇小说所反映出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赤壁赋(节选)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与《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相同。B.诸,兼词,“之于”,与《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相同。C.冯夷,一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也泛指水神;二是上古诸侯名。文中指后者。D.壬戌,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中的一年。这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癸亥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跟随我一起走过黄泥坂,听到我如何度过美好夜晚的叹息,客人和妻子先后解决了无菜肴和酒的问题。B. 《后赤壁赋》写苏轼幡然醒悟鹤为道士所化,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苏轼藉此传达出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C.与《赤壁赋》仅舟游不一样,《后赤壁赋》一文在游览时还写了舍舟登山,游山后复舟游,行踪曲折复杂,景色也因之繁富多变。D.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记游,《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后赤壁赋》则主要是谈玄说理,抒发了苏轼的达观感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4.两篇《赤壁赋》均写到“游于赤壁之下”,比较在景物选取上有何异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琵琶行戴复古浔阳江头秋月明,黄芦叶底秋风声。银龙行酒送归客,丈夫不为儿女情。隔船琵琶自愁思,何预江州司马事?为渠感激作歌行,一写六百六十字。白乐天,白乐天——平生多为达者语,到此胡为不释然?弗堪谪宦便归去,庐山政接柴桑路。不寻黄菊伴渊明,忍泣青衫对商妇?【注释】政:同“正”,正好。柴桑:晋陶渊明故里在柴桑,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似“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都是渲染悲凉氛围为下文做铺垫。B.三四两句先概述了当年白居易举杯饮酒送友的事情,诗人顺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C.“白乐天,白乐天”这种呼告语气,含着对白乐天关切之意和将要发出的劝慰之情。D.“浔阳”既是陶潜的故土,又是当年白氏被贬之地,将两诗人联系起来写富有意蕴。16.戴复古对《琵琶行》中诗人当年送客时做法不满,他认为应该怎么做?请你结合诗句进行概括。(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煜在《虞美人》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奈之情。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红白交错,宛若鞠躬致敬。(3)自然界猿猴的啼叫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诗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古籍工作不仅仅是学者为之、钻研一生的一个研究领域,更是一项事关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重要事业。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进行古籍整理而的。对古籍事业而言,首先要在做好整理、保护等工作的基础上,让古老文字走出纸张,让泛黄文献焕发新颜,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近年来,一大批结合当下审美习惯、表达形式的文化产品涌现出来,助推更多文化典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等,生动活泼、有益有趣,赢得广泛好评。还有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古籍记载为依据,复原传统服饰、再现古书中的餐饮、利用古籍中的字体打造艺术字。这些创意,为古籍的活化利用探索出更多新途径。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仅仅只是古籍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深入开发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经典里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当今时代仍具有高度契合性,需要进行更充分的阐释转化。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取人民群众的呈现方式,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产生活,才能更好地挖掘古籍的当代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滋养。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除了排比以外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网络暴力是网络生态的“毒瘤”。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①。例如,近期就有媒体曝光,有人恶意侵入正在直播的网课实施所谓“网课爆破”,这种行为②,更给人带来实际的心理创伤。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③ ,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突出问题的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进,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21.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最后一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这天,“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C.早几年,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日胜利。”D.他为过去而感到惭愧,决心改过自新,于是,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勤”字。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党的二十大代表中有两个熟悉的身影:14年前,背着疯残的母亲上学的刘秀祥;1991年,手握一支破旧的铅笔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他们现在分别成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和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当我们抱怨命运不济时,那些拿着比我们更糟糕的人生剧本的人,却一直在低头赶路。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