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学情检测(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一年级学情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每小题3分,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搭讪(shàn)分蘖(niè)果哺峥嵘岁月B.木讷(nè)檄文(xí)蹩脚(biē)纶巾蓊蓊郁郁C.熨帖(yù)撅折(juē)楔子(xiē)房檩妖童媛女D.隽永(juàn)济水(jǐ)踟蹰(zhú)城隅窸窸窣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A.“果哺”中的“哺”应改为“脯”。B.“蹩脚”中的“蹩”应读“bié”。D.“踟蹰”中的“蹰”应读“chú”。故选C。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志得意满。B.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横冲直撞的时代精神。C.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惺惺作态,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D.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志得意满:意思是志向实现,心满意足。作谓语、定语,不能作宾语,语境作“表达”的宾语,使用错误。B.横冲直撞:形容乱冲乱撞或蛮不讲理。含贬义。语境表达一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应该用褒义词,使用错误。C.惺惺作态:形容虚伪不老实。多用来形容人,语境用来形容文章,使用错误。D.三步并作两步:意思是形容快步行走,步子迈得很大。和语境“在柜台里,一点儿不知累”相吻合,使用正确。故选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突然他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_____________了的雄蕊。②青藏高原这个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我国植物种类的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_____________,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③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_____________,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④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_________才能明了。A.退化涉足清闲身临其境B.退化涉猎悠闲身临其境C.蜕化涉足悠闲设身处地D.蜕化涉猎清闲设身处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句,退化:功能减退,由优变劣。蜕化:虫类蜕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向变化,多指腐化堕落。语境用来形容“植株”,应选“退化”。第二句,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涉猎:①接触;涉及。②指泛读;不精确地阅读。语境指有些地方无人去过,应选“涉足”。第三句,清闲:清静悠闲。悠闲:为悠然自在、闲适自得。根据后文的“落寞”可知,应选“清闲”。第四句,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身临其境:亲身经历。语境强调味道不能写只能闻,需要亲身经历才行。应选“身临其境”。故选A。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①漫江碧透(遍布)②挥斥方遒(强劲有力)③薄言掇之(拾取)④秧根未牢莳未匝(种植)B.①沉吟至今(沉思吟味)②枉用相存(存在)③少无适俗韵(气质)④暖暖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C.①迷花倚石忽已暝(亮)②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③惟觉时之枕席(睡)④越陌度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D.①轻拢慢捻抹复挑(扣弦)②金就砺则利(靠近)③非能水也(游泳)④而绝江河(横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②“存”,问候。句意: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C.①“暝”,日落,天黑。句意: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③“觉”,醒来。句意:梦醒后只剩下眼前的枕席。D.正确。故选C。5.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②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③用心一也(专一)④吾师道也(老师)⑤倚歌而和之(倚靠)⑥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坐)⑦盈虚者如彼(满)⑧采之欲遗谁(赠送)⑨明烛天南(照)⑩洵美且异(实在)A.①②④⑦B.①⑥⑧⑩C.①④⑥⑩D.③⑤⑥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④“师”,动词,学习。句意:我(是向他)学习道理。⑤“倚”,随着,和着。句意:随着歌声用洞箫伴奏。①②③⑥⑦⑧⑨⑩是解释正确的,④⑤是解释错的。故选B。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A.①羽化而日登仙②吾尝终日而思矣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蟹六跪而二鳌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寄蜉蝣于天地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④至于泰安C.①予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回视日观以西峰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④余始循以入D.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②其曲中规③其真无马邪④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①连词,表承接。句意:多么飘逸呀,好像成了神仙。②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③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④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B.①介词,在。句意: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②介词,在。句意:(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③介词,在。句意: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④介词,在。句意:到达泰安。C.①介词,在。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助词,和某些方位词连用,表示方位。句意: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③介词,用来。句意: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④连词,表修饰。句意: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D.①代词,指事物。句意: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②代词,指木材。句意:弧度符合圆规画的圆圈。③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句意: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④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故选B。7.下列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②蚓无爪牙之利 ③青,取之于蓝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不拘于时⑦耻学于师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⑩崖限当道者A.①⑧/②⑤/③⑥/④⑦/⑨⑩B.①⑩/②③/⑤⑥/⑦⑨/④⑧C.①⑤/②⑩/③⑦/④⑧/⑥⑨D.①⑧/②⑥/③⑨/④⑤/⑦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宾语前置句。“何”作“以”,正确语序是“以何解忧”。句意: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②定语后置句,“利”作“爪牙”的定语,正确语序是“利爪牙”,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③状语后置句,“于蓝”作“取”的状语,正确语序是“于蓝取之”。句意: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④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⑤宾语前置句,“句读”和“惑”分别作“知”和“解”的宾语,正确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能解决疑惑。⑥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⑦状语后置句,“于师”作“学”的状语,正确语序是“耻于师学”。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⑧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⑨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⑩定语后置句,“当道”作“崖限”的定语后置了。句意: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①⑤宾语前置/②⑩定语后置/③⑦状语后置/④⑧判断句/⑥⑨被动句故选C。8.对下列各句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情昂扬的文章)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色交领的那个人,让我思虑连绵不断)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音讯难通)④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羞愧;以官威大的人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⑦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时被日光照着,有时没有被照着)A.②③⑤⑥B.①③⑤⑦C.①②④⑥D.②③④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写出激情昂扬的文章”错,“激扬”指激浊扬清。应该是: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③“瀛洲音讯难通”错,“信难求”是:实在难以寻求。⑤“羞愧”错,“羞”,感到耻辱。应该是:(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⑦“有时被日光照着,有时没有被照着”中“有时”错,“或”是“有的”意思,应该是: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所以①③⑤⑦都错。故选B。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银汉迢迢暗度”,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织女、牛郎借鹊桥越过天河相会。B.农历每月初一称朔,农历每月三十称晦,如《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C.《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简称《诗》,或“诗三百”。D.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世称“昌黎先生”。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农历每月三十称晦”错误,“晦”为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故选B。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在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in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这一时期,“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材料二: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一盖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键,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材料三: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碰,如琢如磨”(《诗经》)。道家经典《庄子》一书中,更是为我们描绘了匠石、庖丁、承蜩者等一系列能工巧匠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工匠群体,形成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寓林折枝》记载了关于工匠工师翰的故事。工师翰为齐桓公修建宫殿,借机向齐桓公进言:“国家和宫殿一样,人才就好比宫殿的柱子,如果奸臣当道,那国家就有倾塌的危险了。”齐桓公听后罢免奸臣,招贤才管仲而任之。可见,在古人眼中,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在传统文化中,世俗的事务超越了器物的层面,被赋予更多精神的意义,这正是中国工匠文化中“道技合一”的传统。“亲民爱物”则是中国工匠文化的另外一大特色。其中“亲民”主要源于儒家仁爱亲民的思想,由此形成了“贾而儒行”的中华民族儒商文化。“爱物”则更多源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只有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物品。(摘编自张保文《工匠精神》)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们以打造精品为追求,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B.秦朝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C.早在春秋时代,《大学》《诗经》中都有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并具体介绍了“技以载道”“道技合一”等工匠文化。D. 《寓林折枝》中工师翰进言齐桓公的故事以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和让火箭上天本质上都是用“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的工匠精神,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B.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并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是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C.“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旨在说明要制造出一件精良的器物必须具备多个因素。D.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符合当今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需求。12.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践行“工匠精神”,假如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春献礼二十大——新时代中学生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座谈会,请根据上述材料列出发言要点。【答案】10.B11.C12.①要热爱学习②要专心专注③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④要立志高远,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错,原文是“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这一时期,‘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原文没有比较之意,选项与文无据。C.“并具体介绍了‘技以载道’‘道技合一’等工匠文化”错,根据原文“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古代工匠群体,形成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可知,是古代的工匠群体形成了以“技以载道”“道技合一”“亲民爱物”为特色的工匠文化,而不是《大学》《诗经》中介绍的。D.“……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错,根据原文“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体现的是中国工匠文化所追求的“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不是“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故选B。【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旨在说明要制造出一件精良的器物必须具备多个因素”错,根据原文“‘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体现了匠人在制作过程中,只有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才能制造出精美的物品”可知,这句话只是说明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要天、地、人、物四者和谐统一,并没有说必须具备多个因素。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可知,作为新时代中学生也要敬业尽职,热爱学习。热爱学习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真尽责的精神状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根据“一盖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键,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可知,作为新时代中学要专心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实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学习更需要专心专注。根据“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早在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等典籍就已有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例如‘止于至善’(《大学》)、‘如切如碰,如琢如磨’(《诗经》)”可知,作为新时代中学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学习上要能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细节,做到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根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不仅是指工匠们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技以载道’的职业情怀以及‘道技合一’的技艺境界”“在古人眼中,工匠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情怀”“清代思想家魏源说‘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人们应当把工作当成一种‘致良知’的修行”可知,作为新时代中学要立志高远,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伍子胥父伍奢为太子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楚平王囚伍奢,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伍子胥遂亡,楚并杀奢与尚也。伍子胥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子胥知公子光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子轸立,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子胥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九年,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 。吴乘胜而前,五战,逐至郢。己卯,楚昭王出奔。伍子胥求昭王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伍子胥旧友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合天道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阖庐死。夫差即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使大夫文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其后五年,吴王兴师北伐齐。伍子胥强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益疏子胥之谋。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告其舍人曰:“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有删改)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夜言太子短于王短:短处、缺点B.与楚夹汉水而陈陈:同“阵”,列阵C.为我谢申包胥曰谢:感谢D.益疏子胥之谋疏:疏远、不看重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费无忌为少傅为君翻作《琵琶行》B.申包胥亡于山中而耻学于师C.子之报仇则群聚而笑之D.王乃反诛我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B.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C.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D.吾待汝等甚厚/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平王听信谗言,囚禁伍奢,拿他做人质,想把他和两个儿子一起杀掉,但伍子胥没有应召逃走了,伍尚同父亲一并被杀害。 B.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机派军队去偷袭楚国。公子光趁国内空虚之际,派刺客专诸实施了蓄谋已久的刺杀计划,杀僚自立。C.吴王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认为越王为人吃苦耐劳,现在不消灭他,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应先伐越,但吴王没有听从。D.太宰伯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隙,进谗言说伍子胥的怨恨不满早晚要成为大祸害,导致吴王夫差下定决心,赐死了伍子胥。1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合天道乎!(2)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答案】13.C14.D15.D16.C17.(1)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曾经亲自(做臣子)面朝北侍奉过他,现在竟然鞭打死人,这难道符合天道吗?(2)于是,吴王派使者给伍子胥送去“属镂”宝剑,说:“你用他自尽吧!”【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谢”,道歉。句意:替我向申包胥致歉吧,就说。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担任。句意:费无忌做太子的少傅。/介词,给、替。句意: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B.介词,到。句意:申包胥逃到了山中。/介词,向。句意: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你这样报仇。/代词,他们。句意: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D.都是副词,竟然,反而。句意:大王反而要杀掉我。/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待你们很好,(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梓树,让它长成之后可以派上用场,把我的眼睛摘下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的入侵。“以梓”作“树”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 “越寇”既作“观”的宾语,又作“入灭吴”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吃苦耐劳”错,原文“越王为人能辛苦”的意思是:越王为人能忍受艰苦,所以“辛苦”指忍受艰苦,而不是“吃苦耐劳”。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子故平王之臣”,判断句,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北面而事之”,面朝北侍奉过他,意思就是指俯首称臣;“僇”,通“戮”,侮辱,鞭打。(2)“乃”,于是;“使使”,前一个动词,派遣,后一个名词,使者;“以”,介词,用。参考译文: 当初,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做太子建的太傅,费无忌做太子的少傅。费无忌一天到晚在平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楚平王把伍奢关进了监牢,拿父亲做人质,想用欺骗的手段,把伍奢的两个儿子招来。伍子胥便逃走了,楚国把伍奢和伍尚一起给杀掉了。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吴王僚正在掌权,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掉吴王僚自立为王,便给公子光推荐了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过了五年,楚平王死了,儿子轸即位为王,这就是昭王。吴王僚趁着楚国有丧事,派遣两位公子率领军队去偷袭楚国。吴国国内空虚,于是公子光就让专诸突然刺杀了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阖庐做了吴王后,志得意满,就找伍子胥任命他担任“行人”,参与策划国家大事。阖庐九年,阖庐动员了全部军队,联合了唐、蔡两国进攻楚国,与楚军在汉水两岸沿江列阵对峙。吴国的大军乘胜前进,一连打了五仗,于是兵临郢都。乙卯这一天,楚昭王逃离郢都。伍子胥到处寻找昭王没有找到,于是他掘开楚平王的墓,拖出楚平王的尸骨,抽打了他300鞭,这样以后才罢手。伍子胥的老朋友申包胥逃到了山中,派人对伍子胥说:“你这样报仇恐怕也太过分吧?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曾经亲自(做臣子)面朝北侍奉过他,现在竟然鞭打死人,这难道符合天道吗?”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向申包胥致歉吧,就说我因为年事已高而报仇心切,就像眼看着要日落西山,却仍路途遥遥,所以我才做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事情来。”五年以后,吴国进攻越国。越王勾践迎战,在姑苏打败了吴军,阖庐去世。夫差即位为王,任用伯嚭为太宰。两年后,吴国进攻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军。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请求讲和,愿意交出国家大权,和妻子一起给王去当奴婢。吴王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道:“越王勾践为人吃苦耐劳,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要后悔的。”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话,而采纳了太宰的意见,和越国讲和。此后五年,吴王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极力劝谏说:“勾践现在吃饭不吃两个菜肴,吊唁死去的百姓慰问病人,这是(将)想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啊!这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隐患。现在对吴国来说,越国的存在就好像人的心腹的疾病一样。而大王不先消灭越国,却既然致力攻打齐国,这不是很荒谬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进攻齐国,大败齐军,吴王更加不会采纳伍子胥的计谋了。吴太宰伯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弃,于是进谗言说:“伍子胥为人刚愎残暴,没有感情,好猜疑,凶残,他对大王的怨恨不满恐怕早晚要成为大祸害的。”王说:“即使没有你的话,我也早就在怀疑他了。”于是,吴王派人给伍子胥送去“属镂”宝剑,说:“你用他自尽吧!”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哎!奸臣伯嚭在作乱了,大王反而要杀掉我。”伍子胥告诉他的门客说:“我待你们很好,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梓树,让他长成之后可以派上用场,把我的眼睛摘下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的入侵。”于是,伍子胥自刎而死。四、(17分)(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楚词:亦作“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③午日:端午节。④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征。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一开头,透露了词人在节日中的感时心绪和壮阔胸襟。他高昂地吟咏楚辞度过端午节,深感天涯流落,时光之速。B.五月的榴花触动了词人,让他回忆起过去酒宴高会、观舞听歌的情景,榴花与舞裙的对比中,突显了江湖流徙的感伤。C.“戎葵凝笑墙东”借戎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D.“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是将酒浇到水中,让凭吊之意随水流入湘江,这一行为与“一尊还酹江月”相同。19.本词中的“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词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内容上和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8.D19. 内容上:“万事一身伤老矣”抒发年华老去的慨叹和国家离乱、个人身世的无限怆恨,情感极为深沉;廉颇句表达壮志难酬的情怀,情感悲愤难抑。情感表达方式上:“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抒胸臆;廉颇句用典抒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D.“这一行为与‘一尊还酹江月’相同”错,“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两者行为目的不同。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内容上:本词中的“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故两句在内容上的不同的是:陈词中“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情感表达方式上:“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直接抒发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运用廉颇的典故,以廉颇自比,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也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故两句在内容上的不同的是:“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抒胸臆;廉颇句用典抒情。(二)名句名篇默写。(8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中连用两个比喻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月”是古典诗词常用意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使用了这一意象。(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5)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答案】①.羁鸟恋旧林②.池鱼思故渊③.湖月照我影④.送我至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⑤.挟飞仙以遨游⑥.)蟹六跪而二螯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羁”“渊”“剡”“挟”“螯”“鳝”“堪”。五、(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狂奔的蜗牛谢宗睿这是今年大黑第四次出险,所幸人没事儿,责任也没啥可争议的。于是,短暂的惊惶过后,我点开微信通讯录,给“狂奔的蜗牛”打去了音频电话。依然是秒接。听筒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又咋了,大哥?”“人没事儿吧?”“报警了吗?”“谁全责?”……伴随着一连串提问,老杜那张嵌着抬头纹和鱼尾纹的脸浮现在眼前,立马让我安下心来。大黑是我的第一辆车。怎么认识老杜的,已记不清了。不过,自打五年前把大黑迎回家的那一天起,无论常规保养,还是意外事故,关于大黑的一切事情,我都托付给了老杜。很久之后,我才知道,4S店里分工其实很细,而老杜的职责既不是销售,也不是售后,更不是机修,只是保险定损员。和能说会道的销售冠军比起来,定损员不太起眼。喜气洋洋把新车开出店门的车主,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大凡来找定损员的,除了个别车主还能勉力保持住一派“破财免灾”的乐天风度,其他无不垂头丧气、臊眉耷眼。说这是一份负能量满满的工作,应该算不上夸张。再加上在保险行业的“鄙视链”上,一线的定损员无疑处在中间靠下的位置,所以这个岗位通常留不住人。老杜是个例外,干这行整整十年了。 老杜个子瘦高,皮肤黝黑,皱纹很深,一头短发白了不少。上次大黑出险时,他刚做完核酸回到店里,随手把身份证放在桌上。我这才发现,老杜其实生于1990年,这真的让我有点儿吃惊。这次事故让大黑伤得不轻,所有维修项目做完,花了近二十天。老杜一如既往地忙前忙后,又是和保险公司协调定损情况,又是催件,又是到车间查看维修进度,又是给我打电话说明情况,让我别着急,着实费了不少心。于是,接大黑回家那天,我特意赶在老杜下班之后才到4S店,取了钥匙便硬拽着他去了旁边的烧烤摊。闷热的盛夏傍晚,几杯扎啤下肚,话就聊开了。老杜老家在河北的一个贫困县,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5岁初中一毕业,老杜就跟着亲戚外出闯荡,在县城炸过油条,在省城倒腾过旧家电,22岁那年来到北京,打的第一份工是修摩托。后来,老杜干上了保险定损员。“那时候,干这个没门槛,修过车的都能干。可我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交过不少‘学费’。”老杜说,“现在干这行的年轻人可就不简单了,刚才在店里坐在我旁边的那个小伙子是我徒弟,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今年毕业,现在在店里实习。书读得多,学东西就是快,比我当年强多了。”“你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打趣道。“怎么不怕呀,我可没敢躺平,我今年也大专毕业了。大哥,你看。”老杜猛喝一口,突然放下啤酒杯,掏出手机,熟练地输入一串网址后举到我眼前,“这是我的学信网在籍证明。现在想干我们这行,最低门槛是本科,我正琢磨着一鼓作气去考个成人本科。大哥你是知识分子,见多识广,到时候一定帮我参谋参谋。”老杜越说越兴奋,满面红光。“初中起步,过了十几年,三十多了还要考本科的,你是我认识的头一个!”我由衷地夸了一句。没想到,老杜接下来的话更让我差点惊掉了下巴。“我媳妇儿更狠,她也是初中学历,后来一直自学。她这几年在一家公司当会计,一边打工,一边考注会。我的本科、她的注会,还指不定谁先读出来呢。我俩也想给我家那俩浑小子做做榜样。”老杜有两个儿子,都在老家。“现在,我爹娘在老家啥都不用愁,唯一的任务就是带孙子。这些年,镇上的学校盖得和北京的一样气派,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好了,啥都不缺,这样我俩才能迈开大步只管往前奔呀。”老杜说着拿出手机,老老杜老两口、老杜小两口再加上俩小小杜,一家六口其乐融融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满满的幸福也顺着老杜深深的鱼尾纹流淌出来。酒兴正浓的我恍惚想起一则“鸡汤”,大意是德国的一个下水道工人在修管道时常常吟诵席勒的诗歌,他说:“在漆黑的下水管道里,只有席勒的诗才会让我心里有光。”那天聊得痛快,我俩都喝了不少。代驾把我送到家后,我便匆匆洗漱倒头睡下了。第二天清晨打开手机,两条微信留言映入我惺忪的睡眼。第一条是用手机拍下的一页书,上面用红笔画出了一句话:“舍之闻之:‘杖莫如信。’完守以老楚,杖信以待晋,不亦可乎。”另一条是语音。“大哥,昨天太感谢了。喝酒的时候,咱们聊到了保险行业的诚信问题。晚上我回到家读书,正好看到这一句,很受启发,和你分享。”“狂奔的蜗牛”对我说。 《光明日报》2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我给“狂奔的蜗牛”打电话,他秒接,既因为我俩关系熟,也因为他是一个敬业负责的保险定损员。B.小说通过描写车主开新车与定损时的不同表现和一线定损员在保险行业的地位,表现了老杜工作的不易。C.小说主要人物老杜干定损员整整十年没有跳槽,主要是因为他来自农村,学习能力不足,不容易找到新的工作。D.小说通过我想起的一则“鸡汤”——下水道工人吟诵席勒的诗歌,表现了我对老杜生活态度的思考与赞赏。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串起故事情节,有利于老杜形象的塑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B.小说通过叙述老杜媳妇一边打工、一边考注会的相关情节,衬托了老杜拒绝躺平、追求进步的形象特点。C.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语言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老杜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D.小说从小事中折射时代。从老杜讲述的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涉及到的职业要求,能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23.题目“狂奔的蜗牛”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4.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除?请结合文本说明你的理由。【答案】21.C22.C23.①“狂奔的蜗牛”是老杜的网名。②用“狂奔的蜗牛”喻指虽然学历起点低、进步缓慢,但却在努力奔跑与进步的老杜。③也指像老杜一样努力追光的人。④蕴含了作者对老杜们的敬佩与赞扬。24.示例一:不可以。理由:①最后一段交代了我和老杜喝酒后的相关内容,情节完整;②最后一段突出了老杜喝酒后依然坚持读书并分享的细节,强化了老杜坚持学习,努力追光的形象特点;③深化了小说的主旨。示例二:可以。理由:①主要故事情节已经交代完整。②“席勒的诗”是精神生活的代表,与老杜在平凡的物质生活中不放弃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突出了老杜的形象。③这样的结尾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联想。【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主要是因为他来自农村,学习能力不足,不容易找到新的工作”错误,文中相关内容为“老杜是个例外,干这行整整十年了”,没有提不换职业的原因;且老杜已经考了大专文凭,不是没有学习力,“不容易找到新的工作”更是无中生有。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而是通过语言描写”错误,文中还能从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出来,比如“突然放下啤酒杯,掏出手机,熟练地输入一串网址后举到我眼前”“老杜越说越兴奋,满面红光”“满满的幸福也顺着老杜深深的鱼尾纹流淌出来”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题目丰富意蕴的能力。结合“我点开微信通讯录,给‘狂奔的蜗牛’打去了音频电话”“‘狂奔的蜗牛’对我说”可知,“狂奔的蜗牛”是老杜的网名。“蜗牛”因为自身原因,爬行很慢,文中喻指学历起点低、进步缓慢的老杜;而“狂奔”则是疯狂奔跑之意,喻指在人生路上努力奔跑与进步的老杜。同时“狂奔的蜗牛”也是泛指,指像老杜一样努力往前奔,努力追求进步与美好生活的人。“狂奔的蜗牛”蕴含着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包含着作者对老杜们的敬佩与赞扬。【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本题属开放试题,能和否只要能言之成理都可以。不可以。理由:从情节看,“那天聊得痛快,我俩都喝了不少……”,最后一段交代了我和老杜喝酒后的相关内容,呼应前面喝酒的情况,使情节更完整;从人物形象看,“用手机拍下的一页书,上面用红笔画出了一句话……晚上我回到家读书,正好看到这一句,很受启发,和你分享”,最后一段突出了老杜喝酒后依然坚持读书并分享的细节,强化了老杜坚持学习,努力追光的形象特点;从主题看,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人生就应不停努力向上,永远向光而行。可以。理由:从情节看,两人相识,介绍老杜,喝酒,主要故事情节已经交代完整; 从人物形象看,“席勒的诗”“在漆黑的下水管道里,只有席勒的诗才会让我心里有光”这些内容都是精神生活的代表,与老杜在平凡的物质生活中努力向上,读书考文凭不放弃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突出了老杜的形象;从表达效果看,以一则“鸡汤”式的句子结尾,富含哲理,含蓄又有意味,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联想。六、(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世间一切,都是相遇。在语文学习中我们遇见了独立橘子洲的毛泽东,遇见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遇见了探界者——钟扬;我们还穿越千年与曹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相遇。这一次次的相遇,必会激起情感的浪花,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请以“那一天,我与__________相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请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中任选一位人物,将题目补充完整;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一起发生的故事,写出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中心突出,叙述详略得当,细节具体。【答案】例文:那一天,我与陶渊明相遇那一天,我神游天外,恍恍惚惚间,走到了陶渊明的东篱下。那会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屋旁一盆盆菊花又灿然开放,背后的山是一片片枫叶的红和银杏的黄。在不知谁家的鸡高鸣三声后,我迎着晨光迈出屋门,陶潜已在那侍弄他的花草了。虽不是名贵的牡丹,也不是娇嫩的百合,但这馥郁的黄倒给这淡凉的秋平添了些许生机。已是立秋过后,早起难免微凉。他着一身月白色长袍,袖间还有一个不太显眼的补丁。见我,微笑问我想吃什么,我说都可。他便从旁边田垄中摘了些青菜,鲜翠晶莹,还有一滴羞于见人的秋露刚从它身上钻进菜心。早饭很简单,没有精致的三盘五碟,却让人感觉平淡又温暖。我陪他到南山下去,那有一块空地,他戏称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地里荒芜但并不衰败,他拿着镰刀除草,我就抱了一竹简在树下看。偶尔抬眼,瞥见他满足的微笑。或许是因为曾在官场任职,抑或是书卷气太浓郁,只一眼便觉得他与其他农民都不一样,即使是下田务农,也没有那种烟火气息。他除好草,走到我身边坐下,回忆起往日时光,不禁感慨,吟诵起今日新作。他声音字正腔圆,诗也是淡淡的不加修饰,虽都是平日生活,但却不乏味可陈,别有一番趣味。 正午,我们步行回家,于草屋前啜二两小酒。他此生最爱的便是菊与酒。喝了酒的他脸色微红,言语尚且清晰,畅想着未来可以在窗外挖一个小池塘,在屋后种一些竹子。远处传来几声不甚清晰的狗吠,像是见到主人的欢欣。小憩片刻,他带我去南山上赏秋景。我从未去过那山上,便免不了期待一番。走出小院,他突然返身,片刻后捧了一件裘衣出来,披到我身上。他总是这般细致。山上有一亭,视野极佳,遍览美景。我感慨如此美景竟无人知晓,真为世人之一大遗憾。他笑而不语,转带我到一枫林中,那满树耀眼的,炽热的红,与远于山外看的决然不同。满眼是红,铺天盖地的红。这秋,竟如此浓郁绚烂!不知何时,晚霞爬上云头。是时候回去了,他说。我与他并肩走,从炽热的红走到浓郁的黄,再到茂密的绿。有了那霞光,枝头蹦跳欢歌的鸟都披了一层美丽的光晕,身边的陶潜,更是笼罩在那柔光中。夜晚,我躺在树间的吊床上,看着那波光流转的星河,伴着那轻柔的夜风,不舍合眼。陶潜坐在小桌旁,细细说着什么,我想听清,却发觉他正变得透明。再一晃眼,我正躺在自家的床上,熟悉的天花板,熟悉的床被。起身推开窗,多日阴沉的天却突然放了晴,星星格外眼熟。我忆着那梦,竟连细节都那么真实。如果,我能重返时间长河,选择出生年代,我一定会选择与陶渊明相遇,相知。南山,东篱,新开的菊花,红透的枫林,一两首即兴的小诗,一个挥锄铲草的身影,一间温暖的草屋,一场闲适恬淡的人生。我想,这就够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材料首先以“相遇”主题,具体介绍了教材中离我们年代较近的三位人物,其中有气壮山河的领袖,有不辞辛劳的科学工作者等。除此之外,还有古代的著名历史人物,包括文学家、政治家等。并由此指出,与他们的“相遇”对我们的多方面影响。但有一点必须注意,不管是古代先贤还是当今榜样,这些人物都是现实中的人,不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写作时不能夸大,不能脱离人物的基本生活。试题要求以“那一天,我与__________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那一天”“我”,需要明确选取的对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中的某一位人物。结合选取的对象的个人经历、思想、成就、影响等方面,设想和他在某一天见面、接触后发生的事情,表达情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选取的人物,增强民族自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写作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来构思这一天的相处。叙述你和他在一起的故事,要给你自己一个合理的身份,故事要有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这一点很考验记叙文剪裁叙事描写的功力。比如,在叙述过程中还可以适当调动所学过的关于人物的评价,人物的一些诗词内容,结合人物的思想和个人经历,对他进行采访,在一问一答中,再次感悟其思想精神。立意:1.那一天,我与苏轼相遇,学习他的旷达。2.那一天,我与鲁迅相遇,感悟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那一天,我与杜甫相遇,感受他的悲悯情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