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新时代以来,中国就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以回应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加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将人与自然的共生狭义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而忽视人类个体内部的人与自然的共生,更忽视人类社会层面上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事实上,如果不能处理好个体层面的人与自然之共生,或者不能处理好社会层面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西式现代化受制于线性发展模式,它以一种进化的单一线性逻辑,将人类自身的发展刻画为一种由低到高的进化历程,并按照这种进化逻辑来编排不同的民族、国家与文明,从而形成人类各个不同社会之间的线性进化链条与环节。西方民族与国家被置于链条的顶端,即现代阶段,是文明的代表;其他民族与国家则被置于古代阶段,被视为半开化或野蛮的。这里不是不同共同体的共生,而是不同共同体在世界历史中的先后更替或等级秩序的问题,这成为西式现代化实现帝国征服与价值殖民的文明等级论述。这种线性进化逻辑将古今之间的区分设置为进化链条的不同环节,从而加剧了古今之间的断裂。由于它强化并凸显了西式现代化的自我优越体验,给他们站在进化链条顶端的幻觉,因而他们不愿也无法修复这一断裂。有专家指出:“只要这种幻觉存在,那么我们就很难修复自然与非自然的关系,走向两者的共生共荣机制。” 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很少被提及的特点是,它坚定地转变了古今关系,不再走西方古今断裂的老路,而是走“新故相资而新其故”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担纲主体将自身确立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担纲者和传承者,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置于五千年中国文明的根脉里。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西式现代化古今断裂的超越。这一超越本身意在导向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激活与新生。个人层面、社会层面都不再否弃自然,而是走向完善自然、成全自然以与自然共生的构思;以此构思为基础,才能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界万物不可分割的一体性,这种一体性要求一种共生的秩序,而这种秩序作为思想似乎处于中国千年传统的“过去”,作为理想又恰是人类的共同未来。(陈赟《共生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上,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五位一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指向就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从我们的国家战略和党的政治目标维度来看,在中国,现代化必然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呈现出文明范式的转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可以说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西方通过工业化率先开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西方的现代化过程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性与生态性之间形成一种悖论。这也说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出场的先在性,目前,形成一种迷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固有认知,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社会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化。在工业文明范式的现代化之后,会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出现,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所以,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是西方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模式的“扬弃”,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现代化,都会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赵建军《现代化必然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都认为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然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B.材料一认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往往偏狭,其实无论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与自然的共生都不可或缺。C.材料一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审视了西式现代化的局限性,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实现对西式现代化的超越。 D.材料二指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而生态文明才是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式现代化内涵饱满,符合人性发展需要,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B.西方将其自身置于进化链条的顶端,从而为其帝国征服与价值殖民提供理论依据。C.西式现代化的单一线性逻辑加剧了古今之间的断裂,西方不愿也无法修复这种断裂。D.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五千年中华文明和传统智慧,将走出一条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新路。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推卸责任,与发展中国家就碳气体排放问题产生很大分歧。B.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日趋频繁,贸易量持续攀升,形成了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C.世界各国科学家齐聚白石山“地球科学与宜居环境”科学大会,共商“碳中和”与气候生态突变相关问题。D.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说明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4.文本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假如你作为代表出席“青年与现代化论坛”并作主题发言,请联系文本,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D2.A3.C4.①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二十大报告和专家论述,增强了说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②对比论证。通过对中西现代化不同特点的对比,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强化了中心论点。5.①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因为自然环境给人类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②要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因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必然要求。③要理性看待西方现代化模式,因为西式现代化在认知和实际表现上都有局限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错误,于文无据,也不符合历史事实。由原文“目前,形成一种迷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固有认知,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社会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化。在工业文明范式的现代化之后,会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出现,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可知,原文只是说“会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出现,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进步”,并没有说“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是一种失败的现代化”。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错误,颠倒因果。根据文意,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被确立,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加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现代化,都会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A.是就环保问题产生争议,不是“共生”;B.是经济贸易问题,与人与自然的共生无关;C.世界各国科学家共商“碳中和”与气候生态突变相关问题,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D.是古人观念,与现代化无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引用论证。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知,文章引用二十大报告和专家论述,增强了说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比论证。结合“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西式现代化受制于线性发展模式,它以一种进化的单一线性逻辑,将人类自身的发展刻画为一种由低到高的进化历程,并按照这种进化逻辑来编排不同的民族、国家与文明,从而形成人类各个不同社会之间的线性进化链条与环节。”“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很少被提及的特点是,它坚定地转变了古今关系,不再走西方古今断裂的老路,而是走‘新故相资而新其故’的新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担纲主体将自身确立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担纲者和传承者,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置于五千年中国文明的根脉里。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西式现代化古今断裂的超越”可知,通过对中西现代化不同特点的对比,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强化了中心论点。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列要点和阐述理由的能力。结合“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将人与自然的共生狭义地理解为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而忽视人类个体内部的人与自然的共生,更忽视人类社会层面上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事实上,如果不能处理好个体层面的人与自然之共生,或者不能处理好社会层面的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自然界事物的共生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可知,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因为自然环境给人类的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上,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五位一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标指向就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从我们的国家战略和党的政治目标维度来看,在中国,现代化必然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知,要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因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必然要求。结合“西方通过工业化率先开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使得西方的现代化过程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性与生态性之间形成一种悖论。这也说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出场的先在性,目前,形成一种迷信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固有认知,实际上这不是真正社会进步意义上的现代化”可知,要理性看待西方现代化模式,因为西式现代化在认知和实际表现上都有局限性。(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衣(节选)毕飞宇一部戏总是从唱腔戏开始。说唱腔俗称说戏,你先得把预设中一部戏打烂了,变成无数的局部、细节,把一部戏中戏剧人物的一恨、一怒、一喜、一悲、一伤、一哀、一枯、一荣,变成一字、一音、一腔、一调、一颦、一笑、一个回眸、一个亮相、一个水袖、一句话,变成一个又一个说、唱、念、打,然后,再把它组装起来,磨合起来,还原成一段念白,一段唱腔。说戏过后,排练阶段才算真正开始。首先是连排。一个人成不了一台戏,“戏”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多的演员挤在一个戏台上,演员与演员之间就必须沟通、配合、交流、照应,这样的完善过程也就是连排。连排完了还不行。演员的唱腔、造型还得与乐队、锣鼓家伙形成默契,没有吹、拉、弹、奏、打,那还叫什么戏?把吹、拉、弹、奏、打一同糅合进去,这就是所谓的响排了。响排过了还得排,也就是彩排。彩排接近于实弹演习,是面对着虚拟中的观众进行的一次公演,该包头的得包头,该勾脸的得勾脸,一切都得按实地演出的模样细细地走场。彩排过去了,一出大戏的大幕才能拉得开。 几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和年轻人的莽撞有所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①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截至说戏阶段,筱燕秋已经从自己的身上成功地减去了4.5公斤的体重。筱燕秋不是在“减”肥,说得准确一些,是抠。筱燕秋热切而又痛楚地用自己的指甲一点一点地把体重往外抠,往外挖。这是一场战争,一场隐蔽的、没有硝烟的、只有杀伤的战争。筱燕秋的身体现在就是筱燕秋的敌人,她以一种复仇的疯狂针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地毯式轰炸,一边轰炸一边监控。②减肥的日子里头筱燕秋不仅仅是一架轰炸机,还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筱燕秋端着她的狙击步枪,全神贯注,密切注视着自己的身体。身体现在成了她的终极标靶,一有风吹草动筱燕秋就会毫不犹豫地扣动她的扳机。筱燕秋每天晚上都要站到磅秤上去,她对每一天的要求都是具体而又严格的:好好减肥,天天向下。筱燕秋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抠去十公斤——那是她二十年前的体重。筱燕秋坚信,只要减去十公斤,生活就会回到二十年前,她就会站在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曙光一定会把她的身影重新投射在大地上,颀长、婀娜、娉婷世无双。这是一场残酷的持久战。汤、糖、躺、烫是体重的四大忌,也就是说,吃和睡是减肥的两大法门。筱燕秋首先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睡。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固定在五个小时,五个小时之外,她不仅不允许自己躺,甚至不允许自己坐。接下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嘴了。筱燕秋不允许自己吃饭,不允许自己喝水,更不用说热水了。她每天只进一些瓜果、蔬菜。在瓜果与蔬菜之外,③筱燕秋像贪婪的嫦娥那样,就知道大口大口地吞药。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多皮的皮肤挂在筱燕秋的身上,宛如捡来的钱包,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存放的地方。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对自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整个人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最要命的还在脸上,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的脸庞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张寡妇脸。筱燕秋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寡妇一样沮丧,寡妇一样绝望。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说戏阶段过去了,《奔月》就此进入了艰苦的排练阶段,体力消耗逐渐加大,筱燕秋的声音就不那么有根,不那么稳,有点飘。气息跟不上,筱燕秋只好在嗓子里头发力,声带收紧了,唱腔就越来越不像筱燕秋的了。筱燕秋再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出那么大的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她在给春来示范一段唱腔的时候居然“刺花儿”了。“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那声音不像是人的嗓子发出来的,像玻璃剐在了玻璃上,像发情期的公猪趴在了母猪的背脊上。其实“刺花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每一个演员都会碰上的,然而,筱燕秋到底又不是别人,她不能忍受一起集中过来的目光。④那些目光不是刀子,而是毒药,活生生地就要了你的命。 筱燕秋强作镇定,示意再来。连续两次,嗓子就是不肯给筱燕秋下这个台。坐在一边的炳璋端来了一杯水,递到筱燕秋的面前,故意轻松地对大伙儿说:“歇会儿,歇会儿了哈。”筱燕秋没有接炳璋的杯子,接杯子这个动作筱燕秋无论如何是不肯做的。筱燕秋看着演后羿的男演员,说:“我们再来一遍。”(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筱燕秋为了演好《奔月》,不甘向年龄屈服,在明显吃力的情况下,依然对自己要求严格,突显了她高尚的职业道德。B.筱燕秋想通过各种努力回到二十年前,可以想象当年的筱燕秋正处在巅峰状态,无论身段、唱腔还是容貌都很出众。C.筱燕秋为了塑造好嫦娥这个角色,除了注重外在条件如体重外,更注重唱腔,一旦“唱破”永远都不能恢复到从前。D.炳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他故意轻松地让大家歇一会,才使得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形象地表现了筱燕秋试图通过努力回到从前,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B.句子②中“轰炸机和狙击手”生动地表现了筱燕秋对自身肥胖的敌视,既要全面减肥,又要各个击破。C.句子③借嫦娥服药奔月的神话传说,生动地传达出筱燕秋渴望迅速减肥的急切心理,饶有趣味。D.句子④充分体现了筱燕秋对艺术的完美追求,表现了她不允许自己失败的心理以及对艺术和观众的热爱。8.小说第一自然段用大量笔墨介绍一部戏的排练过程,有什么作用?9.本文情节并不复杂,却给人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觉。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答案】6.B7.D8.①突出了排练戏剧的艰辛,为后文筱燕秋的训练和减肥做了铺垫。②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9.①本文记述了筱燕秋为演戏而排练和减肥的过程,情节相对简单;但作者将这一过程细分为若干阶段,分别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 ②筱燕秋先是拼命训练、减肥,后来发现肉虽减少皮肤却增多,更绝望的是变得精神不济、唱腔走样,最后甚至因“唱破”而出了大丑。③整个过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步步推进,跌宕起伏,妙趣横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高尚的职业道德”错。原文“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和年轻人的莽撞有所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据此看出,文中并未体现其高尚的职业道德。C.“永远都不能恢复到从前”错。原文“‘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其实“刺花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每一个演员都会碰上的,然而,筱燕秋到底又不是别人,她不能忍受一起集中过来的目光”,可见“唱破”后永远不能回到从前于文无据。D.“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原文“坐在一边的炳璋端来了一杯水,递到筱燕秋的面前,故意轻松地对大伙儿说:‘歇会儿,歇会儿了哈。’筱燕秋没有接炳璋的杯子,接杯子这个动作筱燕秋无论如何是不肯做的”,接下来的情节是“筱燕秋看着演后羿的男演员,说:‘我们再来一遍。’”,可看出炳璋的话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要语句的能力。D.“表现了她……对艺术和观众的热爱”错,属于过度解读。原文“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可看出筱燕秋努力排练并非表现出为观众的热爱。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原文第一段“说唱腔俗称说戏,你先得把预设中一部戏打烂了,变成无数的局部、细节,把一部戏中戏剧人物的一恨、一怒、一喜、一悲、一伤、一哀、一枯、一荣,……。说戏过后,排练阶段才算真正开始。首先是连排。……连排完了还不行。……这就是所谓的响排了。响排过了还得排,也就是彩排。……彩排过去了,一出大戏的大幕才能拉得开”。据此看出,突出了排练戏剧的艰辛,为后文筱燕秋的训练和减肥做了铺垫。 ②原文提到唱戏的术语,如“说、唱、念、打”“说戏”“连排”“响排”“彩排”等,据此看出,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①原文“截至说戏阶段,筱燕秋已经从自己的身上成功地减去了4.5公斤的体重。……这是一场战争,一场隐蔽的、没有硝烟的、只有杀伤的战争。筱燕秋的身体现在就是筱燕秋的敌人,她以一种复仇的疯狂针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地毯式轰炸,一边轰炸一边监控。减肥的日子里头筱燕秋不仅仅是一架轰炸机,还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筱燕秋每天晚上都要站到磅秤上去,她对每一天的要求都是具体而又严格的:好好减肥,天天向下”;“筱燕秋首先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睡。……接下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嘴了。筱燕秋不允许自己吃饭,不允许自己喝水,更不用说热水了。她每天只进一些瓜果、蔬菜。在瓜果与蔬菜之外,筱燕秋像贪婪的嫦娥那样,就知道大口大口地吞药”;“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据此看出,本文记述了筱燕秋为演戏而排练和减肥的过程,情节相对简单,但作者将这一过程细分为若干阶段,分别进行了详细生动的描述。②原文“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筱燕秋再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出那么大的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她在给春来示范一段唱腔的时候居然‘刺花儿’了。‘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多皮的皮肤挂在筱燕秋的身上,宛如捡来的钱包,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存放的地方。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对自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整个人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最要命的还在脸上,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的脸庞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张寡妇脸。筱燕秋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寡妇一样沮丧,寡妇一样绝望”。据此看出,筱燕秋先是拼命训练、减肥,后来发现肉虽减少皮肤却增多,更绝望的是变得精神不济、唱腔走样,最后甚至因“唱破”而出了大丑。③文中一开始先写筱燕秋为了唱戏拼命减轻体重,好不容易减肥成功了,发现皮肤更加衰老,让自己失望。同时又发现身体营养不良,精神不好,导致气息不稳唱破音。但她仍保持镇定,继续重新训练。据此看出,整个过程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步步推进,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子春者,盖周隋间人,少落拓,不事家产,然以志气闲旷,纵酒闲游。资产荡尽,投于亲故,皆以不事事见弃。方冬,衣破腹空,徒行长安中,日晚未食,彷徨不知所往。于东市西门,饥寒之色可掬,仰天长吁。有一老人策杖于前,问曰:“君子何叹?”春言其心,且愤其亲戚之疏薄也,感激之气,发于颜色。老人曰:“几缗①则丰用?”子春曰:“三五万则可以活矣。”老人曰:“未也。”更言之:“十万。”曰:“未也。”乃言“百万”。亦曰:“未也。”曰:“三百万。”乃曰:“可矣。”于是袖出一缗曰:“给子今夕明日午时候子于西市波斯邸慎无后期!”及时子春往,老人果与钱三百万,不告姓名而去。子春既富,荡心复炽,自以为终身不复羁旅也。乘肥衣轻,会酒徒,征丝管,歌舞于倡楼,不复以治生为意。一二年间,稍稍而尽,衣服车马,易贵从贱,去马而驴,去驴而徒,倏忽如初。既而复无计,自叹于市门。发声而老人到,握其手曰:“君复如此,奇哉!吾将复济子,几缗方可?”子春惭不应。老人因逼之,子春愧谢而已。老人曰:“明日午时,来前期处。”子春忍愧而往,得钱一千万。未受之初,愤发,以为从此谋身治生。钱既入手,心又翻然,纵适之情,又却如故。不一二年间,贫过旧日。复遇老人于故处,子春不胜其愧,掩面而走。老人牵裾止之,又曰:“嗟乎拙谋也。”因与三千万,曰:“此而不痊,则子贫在膏肓矣。”子春曰:“吾落拓邪游,生涯罄尽,亲戚豪族无相顾者,独此叟三给我,我何以当之?”因谓老人曰:“吾得此,人间之事可以立,孤孀可以衣食,于名教复圆矣。感叟深惠,立事之后,唯叟所使。”老人曰:“吾心也!子治生毕,来岁中元,见我于老君双桧下。”子春以孤孀多寓淮南,遂转资扬州,买良田百顷,郭中起甲第,要路置邸百余间,悉召孤孀,分居第中。婚嫁甥侄,迁袝旅榇②;恩者煦之,仇者复③之。既毕事,及期而往。(节选自《太平广记》卷十六)【注】①缗:串钱的绳子。一千文为一缗,也称一吊或一贯。②迁袝旅榇:指安葬客死他乡的人。③复:恢复,修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给子A今夕B明日C午时D候E子F于西市波斯邸G慎无后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五万则可以活矣”与《鸿门宴》中的“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意思相同。 B.“乘肥衣轻”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五十者衣帛食肉”的“衣”用法相同。C.“因与三千万”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相同。D.中元,即“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子春是周隋年间的人,年轻时放荡不羁,不经营家业,然而志向远大,平时喜欢喝酒闲游,以致穷困潦倒。B.老人第一次给杜子春三百万钱,杜子春不思悔改,依然游手好闲,挥霍无度,一两年的时间就把钱花光了。C.杜子春第二次得到钱财之后很快改变当初的决心,又一次变得好逸恶劳,不到一两年,比过去更加贫困。D.老人没有责备杜子春,最后给他三千万,希望他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杜子春一改往常,扶危救困,赢得赞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资产荡尽,投于亲故,皆以不事事见弃。(2)复遇老人于故处,子春不胜其愧,掩面而走。14.请根据文意,概述杜子春痛改前非的具体表现。【答案】10.BDG11.C12.D13.(1)他家中资产挥霍一空,投靠亲戚朋友,都因为游手好闲被嫌弃。(2)在原来的地方又遇到了老人,杜子春非常愧疚,捂着脸想要跑开。14.①在扬州买田建屋,安置孤儿寡妇;②帮助年轻人结婚出嫁,安葬客死他乡的人;③让有恩者得到关怀,让有仇者和解修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今晚先给你这些,明天中午我在西街的波斯府宅等你,你别来晚了。“今夕”作“给子”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断句;“明日午时”时间状语,单独成句;“于西市波斯邸”作“候”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断句。故选BDG。【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生活”的意思。句意:我若有三五万钱就可以维持生活了。/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B.都是“穿”的意思。句意:从此他乘肥马穿轻裘。/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吃肉。C.“‘与’意思相同”错误,两个“与”意思不同,原文“因与三千万”中的“与”是“赠与,给予”的意思;《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是“亲附、交好”的意思。句意:然后又给了他三千万。/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赢得赞誉”错误。结合“子春以孤孀多寓淮南,遂转资扬州,买良田百顷,郭中起甲第,要路置邸百余间,悉召孤孀,分居第中。婚嫁甥侄,迁袝旅榇;恩者煦之,仇者复之。既毕事,及期而往”可知,文中未提及杜子春“赢得赞誉”。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荡”,挥霍;“以”,因为;“不事事”,游手好闲;“见”,表被动,被。(2)“复遇老人于故处”,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复于故处遇老人”;“故”,原来的;“走”,跑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子春以孤孀多寓淮南,遂转资扬州,买良田百顷,郭中起甲第,要路置邸百余间,悉召孤孀,分居第中”可知,在扬州买田建屋,安置孤儿寡妇;结合“婚嫁甥侄,迁袝旅榇”可知,帮助年轻人结婚出嫁,安葬客死他乡的人;结合“恩者煦之,仇者复之”可知,让有恩者得到关怀,让有仇者和解修好。参考译文:杜子春是北周隋朝之间的人,少年时放浪不羁,没心思积累家业,心志很高,把一切看得很淡,每天纵酒闲游。他家中资产挥霍一空,投靠亲戚朋友,都因为游手好闲被嫌弃。 当时已是冬天,他衣衫破烂腹中无食,徒步在长安街上游荡,天快黑了,还没吃着饭,徘徊着不知该去哪里。他从东街走到西街,饥寒交迫孤苦无靠,不由得仰天长叹。这时有位老人拄着拐杖来到他面前,问他为什么叹息,杜子春就说了他的处境和心情,怨恨亲友们对他如此无情无义,越说越愤慨,十分激动。老人问他:“你需要多少钱就能够花用呢?”杜子春说:“我若有三五万钱就可以维持生活了。”老人说:“不够吧。”又说:“十万。”老人说:“还不够。”于是杜子春就说:“那么,一百万足够了。”老人还说:“不够。”杜子春说:“那就三百万。”老人说:“这还差不多。”老人就从袖子里掏出一串钱说:“今晚先给你这些,明天中午我在西街的波斯府宅等你,你别来晚了。”第二天中午杜子春如期前往,老人果然给了他三百万钱,没留姓名就走了。杜子春有了这么多钱,就又浪荡起来,自己认为有这么多钱一生也不会受穷了。从此他乘肥马穿轻裘,每天和朋友们狂饮,叫来乐队给他奏乐开心,到花街柳巷鬼混,从来不把以的生计放在心上。只用一两年时间,就把钱花光了,用的衣服车马,也从贵重奢华品变成了简陋便宜货,坐骑从马变成了驴,最后驴也卖了,变成了徒步,转眼间又像他刚到长安时那样,成了个穷光蛋。穷途末路,无可奈何,又仰天长叹起来。刚一长叹,那位老人就出现在面前,拉着他的手说:“你怎么又弄到这个地步了?真怪。没关系,我还要帮助你,你说吧,要多少钱?”杜子春羞愧难当,不好意思开口。老人再三逼问,杜子春只是惭愧地赔礼。老人说:“明天中午,你还到从前我约见你的地方去吧。”第二天杜子春很羞愧地去了,老人这次给了他一千万。杜子春没接钱就再三表决心,说这次一定要奋发向上置办家业。当钱到手以后,杜子春的想法就改变了,贪图舒服的心理,使他又和以前一样了。不到一二年间,他比过去更加穷了。在原来的地方又遇到了老人,杜子春非常愧疚,捂着脸想要跑开。老人却一把抓住他的衣服说:“你能躲到哪里去?这是最笨的办法。”然后又给了他三千万说:“这次你要还不改过自新,你就永远受穷吧!”杜子春说:“我放荡无度,生活没有着落,连我的亲戚都没有一个人看得起我,只有这个老人三次救济我,我拿什么报答呢?”于是对老人说:“我得到这些钱,世上我想办的事都能办成,家族的孤儿寡妇都能周济,也能挽救我的名声。深感老翁恩情,等我办完这些事后,就回来任君驱使。”老人说:“你这样说正合我的意思。如果你将有意义的事情办好以后,明年的中元节,可以到老君殿的两棵桧树下边等我。”杜子春认为在淮南一带贫苦的孤寡老人最多,便将钱转移到扬州,在那里买上百亩良田,又在城中修了宅第,在交通要道上买了一百多间房子。将所有的孤寡都召来,分居在大宅中。给外甥侄子等操办了婚嫁之事,安葬客死他乡的人;有恩者得到关怀,有仇者和解修好。做完这些事后,按时赶去和老翁汇合。(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临江王节士歌①李白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②,跨海斩长鲸③。 【注】①《临江王节士歌》是南朝文学家陆厥所作的乐府诗,李白沿用。作此诗时,李白因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京。②倚天剑:极言剑之长。③长鲸:代指巨寇。15.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洞庭白波木叶稀”与屈原的“洞庭波兮木叶下”选择了相同的“木叶”意象,但二者表现的情感色彩却大相径庭。B.诗中的“寒”“苦”二字,描绘出吴云清冷、燕鸿哀鸣的深秋景象,烘托了诗人抑郁苦闷、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C.“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两句借典抒情,诗人虽然在现实面前一再碰壁,但心中仍然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D.全诗前六句以描写为主,后六句以抒情为主。前面对肃杀秋景与节士悲秋情状的描写,为后面的抒情作好了铺垫。16.明代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认为:“太白此词正是自赋,未尝赋节士本事也。”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A16.①这首诗以“临江王节士歌”为题,表面上是一首以节士为表现对象的诗作;实际上是诗人“自赋”,借节士来表现李白自己。②诗中云寒燕苦的悲凉景象和“节士悲秋泪如雨”的情状,正是李白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诗中节士悲愤交加的情绪、忠君爱国的精神、建功立业的豪情,也都是李白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情感色彩却大相径庭”错。“洞庭白波木叶稀”,意思是洞庭湖的秋天,白浪连天,树木叶落稀疏;“洞庭波兮木叶下”意思是洞庭湖上的水波微微荡漾,树叶也轻轻地打着旋下落。可看出两个“木叶”的意象都写出了草木摇落之景,感时伤秋之意。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这首诗以“临江王节士歌”为题,表面上是一首以节士为表现对象的诗作;明代胡震亨认为“太白此词正是自赋,未尝赋节士本事也”,意思实际上是说这是诗人“自赋”,借节士来表现李白自己。②“吴云寒,燕鸿苦”,意思是吴云寒冻,鸿雁号苦,实则暗寓仕途不通,得罪京城权贵而遭排挤。“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意思是北风呼啸,鸿雁夜宿潇湘沙浦,王节士悲秋泪如雨飞,描绘出一幅节士悲秋、泪流如雨的凄冷景色图。 可看出诗中云寒燕苦的悲凉景象和“节士悲秋泪如雨”的情状,正是李白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诗中节士悲愤交加的情绪、忠君爱国的精神、建功立业的豪情,也都是李白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述了相似的观点。(2)在《阿房宫赋》最后,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3)苏轼《赤壁赋》中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敲击船舷、仰天长啸的情态,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扣舷独啸⑥.不知今夕何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繁”“寡”“哀”“鉴”“舷”“啸”。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时,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邦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颤;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乍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着体温。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春天最先是闻到的。这是一种什么气味?它令你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那充满诱惑的明天和同样季节、同样感觉却流逝难返的昨天。可是,当你用力再去吸吮这空气时,这气味竟又没了!你放眼这死气沉沉冻结的世界,准会怀疑它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春天还被远远隔绝在地平线之外吧。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拒绝,稀释,泯灭。正因为这样,每逢这春之将至的日子,人们会格外的兴奋、敏感和好奇。如果你有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的机会该多好啊!18.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两个逗号也可以改为顿号,但不如逗号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为4个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上面的文段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有何妙处?【答案】18.①两个逗号将“拒绝”“稀释”“泯灭”三个动词分隔开来,使停顿延长,更能突出严冬的冷酷无情;②顿号停顿时间较短,无此表达效果。19.①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该多好啊!②你能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③春天怎样到来,④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20.①第二人称使行文上更加自然亲切,便于抒发情感。②增强代入感,让读者更能设身处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拒绝,稀释,泯灭”中两个逗号将“拒绝”“稀释”“泯灭”三个动词分隔开来,使停顿延长,结合“但最先来到人间的春意,总是被雄踞大地的严冬拒绝,稀释,泯灭”可知,更能突出严冬的冷酷无情;“拒绝”“稀释”“泯灭”三个动词之间如果换成顿号,顿号停顿时间较短,无此表达效果。【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顺序先后排列的短句。先抽出句子主干“如果你有这样的机会该多好啊”,再将附加成分“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抽出来,再将它变成三个短句子“你能在这小湖边亲眼看到冬天怎样退去”“春天怎样到来”“大自然怎样完成一年一度奇妙的起死回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称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冷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可知,第二人称使行文上更加自然亲切,便于抒发情感。结合“它令你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那充满诱惑明天和同样季节、同样感觉却流逝难返的昨天”可知,增强代入感,让读者更能设身处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一旦遇到某一方面的失败,就会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的。他们非常善于由点及面,如仅仅因为学业成绩比不上他人,就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世上不存在完美之人,哪怕一败涂地的人,身上也有闪光之处,而这或许就是他人梦寐以求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①,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气质、脾气和优缺点,是独一无二的美好存在。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失败面前习惯责备自己,将问题内化到自己身上,从而使得自我挫败感增强。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失败与自我内在因素之间的关联,却看不到失败与②,他人片面的评价标准、不良环境中的攀比之风等都会给人带来挫败感。另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要求水涨船高,孩子做得再好,或许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学生们如果看不到这些外在因素,一味地妄自菲薄,就会渐渐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问题,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如何克服自卑心理给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要求使用“要……,不要……”句式,表达简洁流畅。【答案】21.①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②他人、环境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联22.①要学会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②要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不要总是归咎于自身。③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句“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知,同理,就是说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第二空,结合下句“他人片面的评价标准、不良环境中的攀比之风等都会给人带来挫败感”可知,讲了他人与环境给人带来的挫败感,这些是外在的因素,再根据上文“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失败与自我内在因素之间的关联”可知,应该填“……的关联”,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他人、环境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联”。【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一旦遇到某一方面的失败,就会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的。他们非常善于由点及面,如仅仅因为学业成绩比不上他人,就全面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世上不存在完美之人,哪怕一败涂地的人,身上也有闪光之处,而这或许就是他人梦寐以求的”可知,要学会看到自身的闪光点,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结合“拥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失败面前习惯责备自己,将问题内化到自己身上,从而使得自我挫败感增强。他们往往只看到了失败与自我内在因素之间的关联,却看不到失败与他人、环境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联,他人片面的评价标准、不良环境中的攀比之风等都会给人带来挫败感”可知,要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不要总是归咎于自身。结合“另外,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要求水涨船高,孩子做得再好,或许也难以达到家长的要求。学生们如果看不到这些外在因素,一味地妄自菲薄,就会渐渐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问题,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可知,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很多老人言是代代相传留存下来的佳言妙语,是先人长期劳动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年轻人多听老人言会少走很多弯路。但也有人认为,老人言是他们时代、他们人生的经验总结,未必适合当下,更未必适合年轻人。听老人言没有什么意义,有时候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提到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此处的“老人言”应理解为长辈、前辈们所积累的人生经验及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尤其是前辈们的建议与教诲,如此才能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少吃亏。但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材料还提到,老人言是他们时代、他们人生的经验总结,未必适合当下,更未必适合年轻人,所以有些“老人言”可能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偏听偏信,对此我们应辩证分析。材料围绕着是否“听老人言”展开,意在启示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理应对“听老人言”辩证看待,既要汲取前辈的经验教训,又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保持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进而走出坚实的人生之路。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听老人言”的必要性,为何要“听老人言”,如何辩证分析借鉴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新中国成立之初,听取并借鉴了许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此才能避免走弯路,迅速站稳脚跟的事例,论证善于“听老人言”的重要性。也可以选择北师大研究生黄文秀毕业后不顾他人的劝阻与反对,毅然返回家乡进行扶贫建设,最终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事例,论证保持初心的意义。也可以列举曹丕不听从其父亲曹操的嘱托,提拔重用司马懿,最终失去曹魏大权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体现论据的丰富性。立意:1.善听经验之谈,助力人生圆梦。2.但行己路,无问西东。3.汲取前辈经验,走内心坚定之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