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6892

大小:675.4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学情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对这一政治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A.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B.体现儒家君民平等共治C.形成贵族分封等级序列D.体现法家君主专制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左传》中明确提出君主和诸侯公卿存在的意义在于治理百姓,使其有序生活,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明了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A项正确;君民平等共治与“使(君)司牧之”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该思想强调的是以民为本而非贵族分封等级序列,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法家君主专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2.东汉和帝时规定,“郡国口二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四十万以上二人,六十万以上三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至于边远州郡,则略有优待。这表明察举制的意义在于()A.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B.为封建政权选拔大批人才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削弱地方士族的政治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察举制下,根据人口比例选拔人才,对边远州郡,略有优待,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从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可以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A项正确;察举制选拔人才数量有限,B项中“大批”有夸大嫌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排除C项;这一时期地方士族尚未掌握地方政治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3.史载唐前期,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谓诸御史曰:“弹劾大臣不先向大夫请示,这合乎道理吗?”众人都不敢回答,只有御史萧至忠道:“故事,(御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奏请奏当专达”。承嘉惭。这表明唐代()A.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B.中央权力分割相互制约C.御史的监察范围不断拓宽D.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御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奏请奏当专达。承嘉惭”可知,唐代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可以直接奏请皇帝,无需向御史大夫请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监察制度,未体现中央权力分割,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监察权的运行,并不是御史的监察范围,排除C项;从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并不能得出政治制度趋于成熟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4.《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由此可以看出《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唐律疏议》:“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A.唐朝以严刑峻法治国以保证惩戒效果B.唐朝鼓励亲属间相互告发以维护治安C.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D.《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总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等内容可得出唐朝强调律法中要体现儒家的礼义的内容,反映出唐律将儒家思想与法律内容密切结合,C项正确;材料强调礼与法的结合,排除AB项;材料不能得出《唐律疏议》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结,排除D项。故选C项。5.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D.涉及而广百姓莫安其居【答案】A【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可以看出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青苗法推行过程中,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不是强调王安石变法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而且青苗法属于理财措施,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王安石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因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并没有涉及百姓的安居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6.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7.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由此可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A.鉴于政党政治受挫的现实B.说明其转向社会主义探索C.抛弃了资产阶级政治立场D.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的政治设想经历了从欧美的政党政治向苏俄以党治国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于现实政治的受挫,故A项正确;孙中山依然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阶级属性不变,排除B、C两项;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8.以下为民国时期县长考试内容及流程第一试第二试第三试第四试考试内容三民主义、建方略、中国国民党革命史法学通论、经济学理、政治学原理、中外近百年史、中国人文地理现行法令概要、国际条约概要、木省财政、水省实业及教育、本省路政及水利前三试均为笔试第四试为试,注重应试人的经验及才识 据此可知民国时期的县长考试A.注重德才兼备B.强调资格出身C.深受科举影响D.突出行政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民国县长考试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国民党党史、建国策略、法律、经济学、政治学、本省财政、实业、教育及路政等,说明的是对县长行政能力的重视,主要选拔实用性人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个人品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县长出身问题,排除B项;科举制在明清时期走向僵化,不利于实用性人才的选拔,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9.以下出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所制定的策略路线。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A.发动工农群众巩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C.总结民主革命经验加强全党团结统一D.调动一切力量夺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改变过去的‘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以更充分的表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可知,把民族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这是抗日时期团结一切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表现,B项正确;“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说明已经超出工农政权的范畴,排除A项;“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改变过夫对富农的政策,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了封建剥削外,给予保护政策”可以看出其团结的对象为中华民族,因此体现的是民族革命,而不是民主革命,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主义主张而奋斗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入党”这里就排除了国内阶级的区别,超出了民主的范畴,而重在民族对外,因此为民族革命而奋斗,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是创作于196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B.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C.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64年我国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图中“跟前辈学习,把青春献给农业”体现出了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故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三大改造的内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农业发展,并没有体现工业,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人物来看,其中还有中年,并不是只有青年,排除D项。11.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态是激情有余,理性欠熟;民主“发达”,法律萎缩。布赖斯理对古希腊城邦的民主状态曾评论道:“他们(人民)作为专制统治者进行统治,不能容忍各种束缚,甚至不能容忍他们通过法律加给自己的束缚。这就证明了一个箴言:没有人能出类拔萃到被授予绝对权力的程度。”这表明古希腊民主政治A.充分保障了人民的自由B.制度设计缺乏理性思考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治理D.法律制定服从公民意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态是激情有余,理性欠熟;民主“发达”,法律萎缩。布赖斯理认为古希腊公民作为统治阶级不愿接受法律的束缚,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缺乏理性思考,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民主政治设计的缺陷,无法体现充分保障了人民的自由,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治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法律制定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2.根据下图展示的古代西方政治结构,判断该国是 A.雅典B.斯巴达C.罗马共和国D.罗马帝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元老院、公民大会和执政官、保民官等信息可知,这是桂罗马共和国时期政治结构的展示,C项正确;雅典没有保民官,排除A项;斯巴达有国王,排除B项;罗马帝国有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13.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参加仪式的教徒高呼“上帝以西罗马皇帝的金冠授予查理,查理就是伟大的、和平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这一事件预示着()A.罗马帝国的分裂B.西欧社会的统一C.教权王权的矛盾D.世俗力量的消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参加仪式的教徒高呼……”,可以看出此时王权需要借助教权,反映了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C项正确;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排除A项;西欧社会并没有统一,排除B项;“消亡”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4.杰克逊总统(1828-1836年在任)的拥护者、纽约州参议员威廉·马西曾说:“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由此可知,威廉·马西A.强调官员选拔公平公正B.倾向于政党分肥制度C.要求建立廉洁高效政府D.反对美国的文官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 根据材料“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和战争上一样公平,战利品属于胜利者所有。”可知威廉·马西强调政治上的公平,结合所学知识威廉·马西倾向于政党分肥制度,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选拔,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公平不是廉洁高效,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5.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A.推翻了君主制度B.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D.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光荣革命”,1689年1月议会宣布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同时议会向威廉提出《权利宣言》,《权利宣言》于当年10月经议会批准正式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因此“光荣革命”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故选择B项;“光荣革命”并未结束英国的君主制度,排除A项;英国实行的不是共和政体,排除C项;宗教改革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排除D项。16.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此种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B.冲击了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阻力重重D.适应了工业社会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854年,英国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对人才的需求较高,D项正确;垄断资产阶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产生的,排除A项;该做法是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点睛:意义作用型非选择题解题技巧:这类试题常以“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重要性”“作用”“积极影响”或“用…说明…意义”等形式设问,考查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及答题技巧。具体解题步骤是:1.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2.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问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层次)。3.确定答题关键词,回答意义类试题要围绕关键词进行说明。关键词的选取主要依据教材语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上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政治体制沿革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两个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情况,并说明其实质。(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时期:秦朝时期和两汉时期。简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其中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虽然地位最高、权力较大,但受到了御史大夫的监督,太尉掌管军事但不常设,这就形成了官员之间相互制约而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的现象。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外朝制度,就是让皇帝身边信任的侍中、尚书等中朝官员参与决策,以此来牵制丞相、御史大夫等外朝官员,这就削弱了外朝官员的实权而加强了君主专制。秦汉两个时期的这两项制度都是削弱相权而加强君权的有效措施,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建立和加强。示例二时期:明朝时期和清朝时期。简析:明初沿用元朝的中书省制度,但造成了相权过重的现象,明太祖在诛杀胡惟庸后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但由于行政事务繁杂,他让身边品级不高的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到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了内阁。随着内阁大学士拥有了票拟权,其地位日益提高和职权越来越大。但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和顾问机构。清代到雍正帝统治时期,为了应付西北地区的战事,设军机处以备皇帝顾问成为定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只是皇帝的奴仆和政令执行者,皇帝进一步将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明清两个时期的这两项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简析图中其他时段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详解】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时期”和材料“简析这两个时期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情况”,可任选两个时期,阐明其中央政治体制的沿革,如选秦朝和汉朝,可结合秦朝三公九卿、汉朝中外朝制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阐释,要注意表述成文,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曾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相对来说,在中共中央机关管辖范围内以外活动的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受党内斗争的影响。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根据地。他们采取了游击战术,发动了“平均主义”的土地革命,将重新划分的土地一视同仁地分配给富裕和贫穷的农民。他们在不依靠共产国际或驻上海党领导人之帮助或指导的情况下,发展了一块自给自足的根据地。中共中央政治局从来没有真正赞成根据地的活动,而莫斯科也仅仅是因为中共中央领导的其他所有起义均告失败才勉强容忍它而已。——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41—1942年),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加上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八路军和新四军由50万人减少到近40万人。根据地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以下。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在敌后抗战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制定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的各项政策或措施,不仅渡过了困难,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上册)》(第四版)(1)根据材料一,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的主要革命实践活动,并结合所学,写出“发展了一块自给自足的根据地”的名称,说明因此而开辟出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的根据地名称,概述1941—1942年中共中央为“克服困难、坚持抗战”而制定的“政策或措施”,请归纳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始终坚持的路线及发挥的作用。【答案】(1)活动:组织农民阶级;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根据地。名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名称:陕甘宁边区。政策或措施: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选举制度。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全民族抗战路线,或全面抗战路线)。作用:中流砥柱。【解析】【详解】 (1)活动:根据材料“组织农民”,得出组织农民阶级;根据材料“采取了游击战术”,得出开展游击战争;根据材料“发动了‘平均主义’的土地革命,将重新划分的土地一视同仁地分配给富裕和贫穷的农民”,得出进行土地革命;根据材料“发展了一块自给自足的根据地”,得出创建根据地。名称:根据所学,毛泽东在江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道路:根据所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名称:根据所学,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的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政策或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敌后战场抗战”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阐述。“日军的残酷“扫荡”,加上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实施精兵简政,减少军政开支;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团结大多数地主抗日;政治上,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选举制度,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推动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对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动员和组织最广大人民进行抗战起了重要的作用。路线: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全民族抗战路线,或全面抗战路线)。作用:根据所学,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新四军建立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20.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体中进士出身者达80%以上。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摘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材料二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争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指出其原因。【答案】(1)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为君主选拔治国人才;持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与教育互为影响。(2)前期∶主张废除科举制;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后期∶主张为科举制平反;(或肯定科举制)原因∶废除科举制带来消极后果;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可分析出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根据材料“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可分析出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根据材料“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可分析出为君主选拔治国人才;根据材料“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可分析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可分析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可分析出与教育互为影响。(2)前期:根据材料“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可分析出主张废除科举制;原因:根据材料“甲午战后......”可分析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根据材料“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可分析出八股取士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后期:根据材料“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可分析出主张为科举制平反;(或肯定科举制)原因:根据材料“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可分析出废除科举制带来消极后果;根据材料“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分析出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可分析出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