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6634

大小:52.4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庆七中2021—2022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钩沉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士大夫的文学传统,一个是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材料二:宋词是词艺术的发展高峰。《中国文学史》指出:“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同时,宋代唱词业十分发达,唱词表演和消费广泛存在于茶馆、酒肆、勾栏瓦肆等商业性场所,职业唱词人数众多,分布范围很户。众所周知,宋代文人词的发展既是一个“诗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雅化”的过程。早期的文人词,如李白、白居易的词作,都自觉不自觉地用文人的话语来仿效民间的词调,在词中蕴含了文人的思想情趣。宋代文人更是常将诗的创作规范嫁接到词的创作之中,从而实现词的“诗化”。同时,又往往用作诗的话语体系来作词,从而实现词的“雅化”。不过,这些文人词一般并不适合民间演唱,尤其不适合商业演出。就美学产业而言,一首词在市场上要获得听众认可,必须反映主要目标受众——市民阶层的自身生活,体现市民阶层的情感需求和审美追求。一般文人词由于不适合商业演出、不具商品属性,被排斥在美学产业之外,而不讲究措辞雅致和结构精妙,但贴近市民生活、俚俗风趣、追求柔美听觉效果的词作反而能够在市场上广泛流行。不过,并非所有宋代文人皆抛弃了词本身“俗”的底色,例如欧阳修、周邦彦等的一些词作。这些词作无论在创作时是否以商业演出为目的,从传播路径来看,演唱这些词主要是唱词业的商业行为,因而这些词具有了商品属性。同时,宋代文人词之外还存在着众多民间词作。基于市场特质分析。宋代民间词主要用于唱词业的商业演出,是市场上的流行商品。材料三: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B.虽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是在宋词研究中应借助外部因素间接探索它。C.外部研究和外缘研究侧重点不同,后者的研究意图是要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也是一种批评。2.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3.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则材料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对于宋词的探究,但有点是相同的,都肯定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B.材料一通过论述告诉读者,要了解宋词,走进宋词的世界,就要去做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的考据工作,阐明文学本质。C.材料一论述了马里扬所著书籍的学术价值、出版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等,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D.材料三论述了词的发展,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主要以娱乐为目的,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尊体之说。【答案】1.B2.D3.C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但是在宋词研究中应借助外部因素间接探索它”曲解文意,从材料一第1段“马里扬《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的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可知,“内美”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文章中提到马里扬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不是宋词研究中需要这样做。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三第1段中“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可知,原文中并未提及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的成就。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曲解文意,关于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材料一第1段称其“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而此处将“提供了珍贵的尝试”改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不符合文意。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 今天,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更为明晰,但几千年积攒下来的中医经验仍是抗疫“利器”。中医专家认为,新冠肺炎病性上属于阴病,是以伤阳为主线。中医治疗针对寒和湿,注重调节机体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之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汤”用于改善患者发热、乏力、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使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阻断病情进展,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医学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去照料和护理身体不适的人,让他们身心各方面与环境、社会相适应。中医、西医采用的手段不同,但都是在“照顾”患者,目的一致。在我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相较人口数量始终比较紧张,中西医结合将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局面,用较低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照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不应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之。(摘编自李红梅《用好中医瑰宝》,《人民日报》2020年3月4日)材料二: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说:“养之不素则病生。”这个“素”,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没有能量,人的生命将无法维持。但中医并不鼓励过分地摄取能量,中医提出“饮食有节”的思想,强调适度地获取能量,因为能量的过剩,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身体内还需要分解出另外一种力量来消化这些能量,过分的能量摄取成了身体的负担。中医还强调能量消耗的适度。中医提出“不妄作劳”的观点——不要过分劳累。中医重视“固本培元”,注意身体内部根基的培植。人生病往往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最终破坏了身体的内在平衡,形成疾病。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病从心起,养生重在养心。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一般的动物、人是具有复杂情感和精神的动物,人的精神性因素是内在平衡的根本。精神平衡被打破,容易引起疾病。如人遭受精神刺激,疾病往往也会跟着到来,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性情暴烈,盲目攀比,心情长期处于不平衡之中,或者是消极郁闷,或者是孤独无依,或者是偏执独断,等等,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都容易带来疾病。中国人有“仁者寿”的说法,长寿的人,往往是待人和善、精神平衡的人,也就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材料三: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的疾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冬不养藏,春必病温”“介疾有喜”的疫病防治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禅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疫情防控》,《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中医的经验对此次新冠肺炎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中药“清肺排毒汤”的调理,大大降低了重症转化率、病亡率。B.中医预防医学强调人体在能量消耗上的平衡,人生病往往就是与对自身能量无节制的消耗有关,入不敷出,破坏平衡,从而形成疾病。C.中医的修心养性观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德行修养是一脉相承的。“治心修养”可看作是对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继承。D.把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传统文化观和医道观相结合,加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情防控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就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5.下列中医谚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B.“少年进补,老来吃苦。”C.“春捂秋冻,无病无痛。”D.“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6.以上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答案】4.D5.B6.材料一侧重“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将中医与现代西医结合,对症选用,优势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突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材料二侧重“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是奉行中道 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在突出“整体平衡在中医上的重要性”。材料三侧重“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突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发展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把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传统文化观和医道观相结合”中的“阴阳调和等”无中生有,原文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就能……”无中生有,并过于绝对,原文只提到“……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体现的是能量摄入要平衡。B.依据材料二“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是人生命的根本,也就是人生命的平衡态。中医是奉行中道的医学,和谐是它防病治病所奉行的至高原则”,“少年进补,老来吃苦”的意思是如果年轻的时候,平时就进补习惯了,一旦你年老了,正气一衰,在真正需要补的时候,因为长期进食补品,身体产生了抗体,不耐受,补了也并没有多大效果,没有体现平衡的原则。C.体现的是人要做到与自然的平衡。D.体现的是要保持精神平衡。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三则材料都在论述中医在抗疫上的作用,但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写作目的也不相同。依据材料一“对于重症患者,西医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技术对抢救生命来说必不可少,中西医深度结合,携手开展临床治疗,大批患者因此受益,推动患者救治形势积极向好”,突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医学上的重大优势,也是宝贵财富”。材料二侧重“中医在治病和防病二者之间,重视以防病为主”。“中医预防医学首先强调人体在能量摄入上的平衡”“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医预防医学最重要的方面,还在于保持精神的平衡”,突出“整体平衡在中医上的重要性”。 依据材料三“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在整体论的指导下,形成的“生成观”“防治观”“养生观”“医德观”。突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并为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第六病室(节选)契诃夫一个秋天的早晨,伊万·德米特里奇竖起大衣的领子,蹚着烂泥,穿过后街和小巷,带着一张执行票到一个小市民家里去收钱。在一条小巷里,他遇见四个荷枪实弹士兵押着两个戴镣铐的犯人。以前伊万·德米特里奇也常常遇见犯人,每一次他们都引起他怜悯和不安的感觉,可是这回的相逢却在他心上留下一个异样的、奇怪的印象。不知什么缘故,他忽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镣铐,像那样走过泥地,被人押送到监狱里去。在邮政局附近,他碰见一个认识的警官,那人跟他打招呼,并排顺着大街走了几步,不知什么缘故,他觉得这很可疑。他回到家里,他一整天都想着两个犯人和荷枪实弹的士兵,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心理搅得他没法看书没法思考。傍晚他没有在自己屋里点灯,晚上也睡不着觉,老想着他可能被捕,戴上镣铐,送进监狱。他知道自己从来没做过犯法的事,而且能够保证今后也绝不会去主动犯罪。可是,难道不会有人诬陷吗?难道法院不会出错吗?难怪老百姓的年代久远的经验告诫人们:谁也不能保证不讨饭不坐牢。在眼下这种审判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不足为怪的。凡是对别人的痛苦有职务上、业务上的关系的人,如法官、警察、医师等,时候一长,由于习惯的力量,会变得麻木不仁,即使不愿,也不能不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当事人;在这方面,他们跟在后院屠宰牛羊却看不见血的农民没有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们剥夺无辜的人的一切公民权,判他苦役刑,就只需要一件东西,那就是时间。只要有时间完成一些法定程序,就大功告成了,法官就是凭这个领取薪水的。事后,你休想在这个肮脏糟糕的小城里得到正义和保障!从此,这种担心被捕入狱的念头不分白天黑夜的折磨着伊万·德米特里奇。在他眼里,所有路过他窗下的人和走进院子里的人,都可能是奸细和暗探。中午,县警察局长照例坐着马车经过大街,这是他从近郊的庄园到警察局去上班,可是伊万·德米特里奇每回都觉得他的车子走得太快,他的神色很异常:他分明急着要去报告,说城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犯人。每逢有人敲门或拉铃,伊万·德米特里奇就浑身哆嗦。每逢在女房东屋里碰到生客,他就坐立不安。 尽管他明白,从事实和常理来看,他的这些恐惧都荒诞不经;另外,如果看开点,只要问心无愧即使被捕坐牢也没什么可怕的。但他的思考越是理智,越是合乎常理,他的内心就越是惶恐不安,他所遭受的折磨就越厉害。这种感觉就像一个隐士想在一片从未遭受砍伐的树林中,开出一小块空地,他越是辛辛苦苦用斧子砍,树林反而长得越密越盛。最终,伊万·德米特里奇意识到,想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就索性不再考虑,完全听凭绝望和恐惧来折磨自己了。他开始过隐居的生活,躲开人们。他深怕被人陷害,趁他不防备往他口袋里塞一点贿赂,然后揭发他,或者他自己不小心在公文上出错,看起来像伪造文书,或者弄丢了别人的钱。他的脑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过,每天想出成千种不同的理由来担忧他的自由和名誉。他对外界的兴趣,特别是对书的兴趣大大降低,他的记性衰退了。一天清晨,太阳还没出来,几个修理炉灶的工人来找女房东。伊万·德米特里奇明明知道这些人是来翻修厨房的炉灶的,可是恐惧却告诉他说,他们是假扮成修理炉灶工人的警察。他悄悄溜出住所,没穿外衣,光着脑袋,沿着大街飞跑,一副惊骇万分的样子。狗汪汪叫着在他身后追来,有人在他身后呼喊,风在他耳边呼啸,伊万·德米特里奇觉得在他背后,全世界的暴力合成一团,正在追他。终于,有人拦住他,送他回家,打发他的女房东去请医师。医师给他做了个检查,在他额头上放个冰袋,要他服一点儿镇静药水,之后忧虑地摇摇头走了。伊万·德米特里奇在家里没法生活和接受治疗,不久就给送到医院里去了。他整晚不睡觉,任性胡闹,搅扰病人,不久就被转送到第六病室去了。过了一年,城里人已经完全忘掉了,他的书被女房东搬出房间,胡乱堆在一个敞棚底下的一辆雪橇上,很快就被一些小孩子陆续拿光了。(节选自《第六病室》,有删改)【住】第六病室:专住精神病患者的病室。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伊万·德米特里奇凭执行票向小市民收钱以及写公文等内容,可以推测出其小公务员的身份。B.“在眼下这种审判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不足为怪的”,这正说明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荒唐与昏庸无能。C.女房东这一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其作用不可低估,她在某些情节中适当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D.小说虽然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情节紧凑,波澜起伏,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被害妄想症”患者的形象。8.伊万•德米特里奇是契诃夫笔下极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9.有人评价契诃夫的小说“在荒诞外表下包裹着讽刺的内核”,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7.D8.①善良本分:“看到犯人会产生怜悯的感觉”以及“保证不会主动犯罪”,体现其善良、老实本分的特点。②胆小多疑:他担心被捕入监狱,怀疑有人使坏整他、告发他,看见生人就惶惶不安。③对现实有清醒认识:对于沙皇俄国黑暗腐朽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这是他陷入绝望与恐惧的根源。9.①荒诞的故事情节:伊万•德米特里奇由一个念头引起了无穷的恐惧,最终走向崩溃,小说情节的确违背了常理,显得荒诞。②讽刺意味的主题:作者用伊万•德米特里奇这一正常人的发疯来讽刺沙皇统治的罪恶,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腐朽的现实。③以荒诞的叙述进行讽刺,更具批判性:一个清醒的人发现了社会混乱和人心叵测的现实从而被恐惧压垮的故事,发人深省。【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波澜起伏”错,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事件都是平常的生活事件,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内心的活动变化推动故事发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以前伊万·德米特里奇也常常遇见犯人,每一次他们都引起他怜悯和不安的感觉”“他知道自己从来没做过犯法的事,而且能够保证今后也绝不会去主动犯罪”可知,他善良本分;结合“不知什么缘故,他忽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镣铐,像那样走过泥地,被人押送到监狱里去”“不知什么缘故,他觉得这很可疑”“他一整天都想着两个犯人和荷枪实弹的士兵,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心理搅得他没法看书没法思考”“可是,难道不会有人诬陷吗?难道法院不会出错吗?……”可知,他胆小多疑;结合“在眼下这种审判程序下,法院的错判是不足为怪的”“凡是对别人的痛苦有职务上、业务上的关系的人,如法官、警察、医师等,时候一长,由于习惯的力量,会变得麻木不仁”“法官们剥夺无辜的人的一切公民权,判他苦役刑,就只需要一件东西,那就是时间”可知,他对沙皇统治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他陷入绝望与恐惧的根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主题和艺术手法的能力。结 合“可是这回的相逢却在他心上留下一个异样的、奇怪的印象。不知什么缘故,他忽然觉得他也可能戴上镣铐,像那样走过泥地,被人押送到监狱里去……他一整天都想着两个犯人和荷枪实弹的士兵,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心理搅得他没法看书没法思考”“从此,这种担心被捕入狱的念头不分白天黑夜的折磨着伊万·德米特里奇”“他开始过隐居的生活,躲开人们”“他整晚不睡觉,任性胡闹,搅扰病人,不久就被转送到第六病室去了”可知,伊万•德米特里奇由一个念头引起了无穷的恐惧,最终走向崩溃,小说的故事情节的确违背了常理,显得荒诞。从思想主题看,小说有着讽刺的意味。作者用伊万•德米特里奇这一正常人的发疯来讽刺沙皇统治的罪恶,哪怕是一个正常人,哪怕有着法官、警察、医师等看似健全的国家制度,也难逃被压迫、被诬陷、被践踏甚至灭亡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沙皇俄国黑暗腐朽的现实。从艺术手法看,以荒诞的叙述进行讽刺,更具批判性。在正常人眼里,明明是这个社会现实是混乱黑暗的,但他无法揭露或逃避,因为在黑暗现实中,在吃人的社会里,正常人才是个疯子。作者以荒诞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清醒的人发现了社会混乱和人心叵测的现实,从而被恐惧压垮的故事,发人深省。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节选)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B.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C.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D.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功强近”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9个月)、小功服(6个月)的亲族。B.“察臣孝廉”的“察”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C.“刺史”,我国古代官职名。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后成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D.“除臣洗马”中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在字词的表达上不事雕琢,自然真切;在句式的运用上,连用大量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B.李密先颂扬圣朝,表明自己想效忠;再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坦言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消除晋武帝的疑虑。C.韩愈呜咽追叙自己和侄子幼年的孤苦伶仃,成年后的东奔西走聚日无多;同时流露出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做法的悔恨和自责。D.韩愈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深刻地感染着读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1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答案】10.A11.A12.B13.(1)我想奉命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2)我自幼丧父,等到长大,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终当”作“相与处”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C;“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为省略句,完整表述为“故舍汝而旅食于京师”,其中“于京师”做“旅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小功服(6个月)”错,应是“小功服(5个月)”。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李密先颂扬圣朝,表明自己想效忠;再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错误,从文中来看,选文第一段“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叙写朝廷征召之殷,感恩新朝对自己的重用,坦言进退两难之境;选文第二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是颂扬圣朝,表明效忠之意,选项颠倒二者的顺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奔驰”,古今异义,古义:奔走效劳;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笃”,病重;“告诉”,古今异义,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2)“孤”,丧父;“及”,等到;“省”,知道;“怙”,依靠;“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惟依兄嫂”,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参考译文: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而且祖母刘氏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逼迫我,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李密《陈情表》节选)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我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韩愈《祭十二郎文》节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注】[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B.“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殷勤”两字中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赏景的郁闷心境,体现作者有志难伸、壮志难酬的愁苦心情。1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答案】14.D15.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层次分明。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色彩鲜明,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同时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解析】【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郁闷心境,体现作者有志难伸、壮志难酬的愁苦心情”分析错误。该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艺术技巧分析的能力。“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意思是:在广阔的天空,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从写景顺序看,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所见;水中红蕖,则是俯视之景。“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诗人的描写,俯仰、远近层次分明。从调动感官的角度看,“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是写视觉,“细细香”是写嗅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从动静角度看,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优美画面。从色彩的搭配看,有白色的鸟和红色的荷花,这里红白相间,色彩鲜明,在这夏末之际,作者遭贬之时,如此景色却十分宜人,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时时”“细细”使用了叠词,不仅写出了百鸟之多、翻飞之急速的壮丽画面,而且增添了诗句的韵律美;同时“细细”又使用了通感的修辞,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宜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仍誓死不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虽无音乐相伴,但也能通过喝酒吟诗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③.飞湍瀑流争喧豗④.砯崖转石万壑雷⑤.三顾频烦天下计⑥.两朝开济老臣心⑦.臣生当陨首⑧.死当结草⑨.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⑩.一觞一咏⑪.亦足以畅叙幽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犹”“豗”“砯”“壑”“烦”“陨”“觞”“幽”。三、课内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17.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填词”或“依声”。词又称曲子词、近体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等。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D.宋词词风基本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类: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等;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有……柳永”错,柳永属于婉约词风的代表人物。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___________,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在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创作、填写大量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___________,齐头并进。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凡有井水处,皆能颂柳词,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连帝王将相都___________。他的词多反映青楼女子的内心世界和下层人民的悲欢离合,笔法细腻,感情深挚,雅俗共赏,每每流传甚广。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___________,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柳永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重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并驾齐驱各有千秋望其项背妄自菲薄B.双管齐下各有千秋望尘莫及自怨自艾C.并驾齐驱平分秋色望尘莫及自怨自艾D双管齐下平分秋色望其项背妄自菲薄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B.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C.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可以说如柳永于词的贡献一样D.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B.柳永也许是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第一次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C.柳永也许是将笔端第一次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D.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答案】18.C19.A20.D【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双管齐下”本指画画儿时两管笔同时并用,比喻从两方面同时进行。语段强调苏轼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之与传统文学不分高下,应选用“并驾齐驱”,据此排除BD两项。 再看第三空:“望尘莫及”指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语段强调柳永在市井中的声望是帝王将相赶不上的,应选用“望尘莫及”,据此又排除A项。另外两组成语:“各有千秋”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文中借此说明慢词地位之高。故选用“平分秋色”。“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自怨自艾”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文段中,想借此表现爱情缺失的女性之前的做法。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结合整个语段来看,此处应是强调“柳永于词的贡献”,而非“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据此排除C项。另外,文段中“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用来与“柳永于词的贡献”作类比的,应紧跟其后,据此排除BD两项。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也许是”应该修饰“第一次”,所以应将“第一次”放在“也许是”的后面,据此排除BC两项。二是成分残缺,“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所“诉说的苦闷幽怨”是柳永的笔表达的,所以应在“她们”前加介词“为”,据此排除A项。故选D。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现在的“剧本杀”已经不限于案件推理,而是发展为玩家通过文字剧本或其他信息载体来实时角色演绎的游戏,形成了推理本、欢乐本、情感本、恐怖本、演绎本等多种剧本类型。随着“剧本杀”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浸于这种“社交+游戏”的体验之中。这一新兴市场的快速扩张,也伴生了入行门槛过低、审核把关缺失、版权保护不足等行业乱象。从大的方向上讲,_________ 。在安全上,既有防火防疫等问题,也有剧本涉黄涉暴的问题。在版权上,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问题,导致“现在市场上抄袭现象严重”,_________。顾名思义,_________,可谓是“得剧本者得天下”。在版权问题上,如果长期得不到重视,则很难吸引优质作者,随着产权保护网越织越密,更会因为抄近路、走小路而导致无路可走。【答案】①.主要有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②.版权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③.“剧本杀”以剧本为基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上下文可知,“从大的方向上讲”一句是对下文的概括,即总的方面有哪些问题。根据下文“在安全上,……在版权问题上……”可知,有安全问题与版权问题,所以此空填“主要有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②主要说的是版权上的问题,上文“由于……导致……”是因果关系,此处应填“导致”的结果,“现在市场上抄袭现象严重”体现出版权上存在的问题是:版权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③“顾名思义”的意思是由事物名称联想到它的含义,此处就是需要去解释剧本杀的意思,根据后文“可谓是‘得剧本者得天下’”可知,强调剧本的重要性,可以表述为:“剧本杀”以剧本为基础。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一个叫作“赓续”的动词火了。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杨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随后,“赓续”一词便迅速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说文解字注》中有“赓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意思是说万物到了秋天而发生变化,植物枯萎,成热的果实将作为生命延续的种子。“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相比“继续”和“延续”,承载着更为厚重、丰富的语义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赓续”这个词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态度。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材料:材料一共两段,关键词是“赓续”。第一段阐述的是“赓续”这个动词在2021年火了,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赓续”一词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这主要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第二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引用《说文解字注》对“赓”的含义进行解释。“庚”是一种内在基因的延续、一种新生和希冀。第二句是对“赓续”的理解,说明它的语义内涵更厚重、更丰富,指出“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审任务:任务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赓续”这个词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联系习总书记的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既要传承,又要在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有新的收获。习总书记的“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是要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敢担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要新时代的青年发扬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精神;要新时代的青年不断奋斗。这便是“赓续”一词的深意所在。行文思路:材料指出了“赓续”的造字理据和文化内涵,引出观点“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然后用“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动力;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为行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赓续革命精神,青年要将爱国化作奋斗”三个分论点论证,最后再次点明中心论点。立意:1.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精神血脉。2.庚续革命精神,青年砥砺前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