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56565

大小:44.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23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高三年级第三次适应性检测题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风清骨峻”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基于文学作品两大构成要素“情”与“辞”的内质美而提出的具体要求。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此观点为刘勰首创。其《征圣》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一句指出,构造文章的金科玉律是志足情信、言文辞巧;其《风骨》篇则告诉我们,“情”与“辞”要具有内质美,就要做到“风清骨峻”。“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就是有“风”的作品。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说:“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这说明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是正确的。“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文辞的运用,一味卖弄辞藻是不好的,或者仅停留在流畅层面也是不够的,要靠力量、劲健、精约和峻拔取胜,这样才能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另外,刘勰谈风骨总是离不开文采,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刘勰还说,风骨需要文采的润饰,这种润饰要不露痕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内质美和外形美才得以统一。(改编自童庆炳《<文心雕龙>“风清骨峻”说》)材料二: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兴观群怨”的《诗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离骚》,还是“慷慨刚健”的建安诗,抑或是“忧患深广”的唐宋词,“观照现实”的明清小说,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就是要在日常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切实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问题,褒扬那些能够以饱满的思想情感,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心怀天下、仁民爱物、慎独修身等向美、向善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其中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文心雕龙·风骨》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在刘勰看来,唯有语言简洁精炼,“结言端直”,才能使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做到指向明确、鲜明爽朗,充分展现作者“意气骏爽”、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真正做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向世界展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避免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因此,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综上所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改编自董晨《“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与“辞”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构成要素,而“风清骨峻”则是对“情”与“辞”内质美的具体要求。B.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文采又对风骨起润饰作用,好的作品中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C.在当代中国,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D.传承并创新“风清骨峻”的审美观,有助于我们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具有内质美,真正达到了“风清骨峻”的美学要求。B.文学作品要达到文辞运用的美学要求,除了注重辞藻、语言流畅,还要做到精约峻拔,气势刚健有力。C.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需要创作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自然融入到其文学作品中。D.“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也影响着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体现“风骨”特点的一项是()A.南朝钟嵘《诗品》评曹植诗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B.唐代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C.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苏、辛词:“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D.清代陈廷焯评岳飞《满江红》:“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两则材料都谈到“风清骨峻”,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C2.A3.B4.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二为分总式,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并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最后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论证有力;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鲜明生动。5.①材料一侧重于阐释“风清骨峻”说的内涵特点,并指出好的作品应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或:内质美与外形美的和谐统一);②材料二侧重于分析“风清骨峻”说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强调我们要把“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推崇具有‘骨峻’的审美旨趣的文学作品,就是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错,根据材料二“推崇具有饱满的思想感情的作品”是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 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刘勰认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错,不是刘勰认为,原文是我们把“风清”解释为“情感表达清新爽朗、真切动人”。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作品“风骨”指的是要具有内质美,做到“风清骨峻”。B.戴叔伦的诗论针对的是诗歌写景,创设意境,不能体现作品“风骨”。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二为分总式,“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无论是……还是……抑或是……之所以能够得到当时及后世读者、批评家的高度赞赏,均在于作家能够以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挚明朗的思想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细数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无论是……还是……还是……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先具体分析“风清骨峻”说在文学作品上的体现;“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分析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最后““风清骨峻”的审美观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总结传承与创新“风清骨峻”说对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②论证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中指出……”为引证,“无论是高唱‘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橘颂》,还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大声鞺鞳,小声铿鍧’的辛弃疾词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为例证,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充实有力; ③论证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鲜明生动。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使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真挚明朗、崇尚美善的思想情感和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实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之效”“既要努力创作并积极褒扬那些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又要敢于反对、批判那些以炫技逞博、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语言低俗、媚俗之作”多用长句,表达严谨准确,语言形象生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结合“‘风清’是对‘情’的内质美的要求。‘清’,清新真切之意,‘风清’就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深刻,清新爽朗,真切动人”“‘骨峻’是对‘辞’的内质美的要求。‘峻’,峻拔遒劲之意,‘骨峻’就是要求文章的语言简洁精炼,气势刚健有力,具有感染力”可知,材料一侧重于阐释“风清骨峻”说的内涵特点,“他认为风骨与文采应和谐统一。文采是对文章外形美的要求,风骨是运用文采的基础,有风骨而缺乏文采的文章也是一种缺陷”指出好的作品应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或:内质美与外形美的和谐统一)。结合“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风清’的审美旨趣……”“放眼当下,面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努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分析“风清骨峻”说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而言,推崇文学作品的“骨峻”之美,就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古籍中的优秀成果……”“探寻‘风清骨峻’的当代意义,就是要在深入了解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将其‘激活’,使其真正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来,能够创作出充分展现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强调我们要把“风清骨峻”的审美理想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来,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扁担那头的父亲卞毓方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证,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的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炼的书面语。D. 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8.文章题目为“扁担那头的父亲”,却从父亲的“礼帽”写起,这样安排有何用意?9.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父亲是如何做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②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③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9.①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②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③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错误,原文是先想得到礼帽,后来戴上后发现“如玉”“如绒”,前后颠倒,强加因果。C.“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错误,“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夸张的说法,并非真的一根扁担上睡了三个人,而且原文也无此类描述,望文生义,无中生有。D.“是因为我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错误,原文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选项却说成“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偷换概念,归因错误。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错误。“阴阳相隔”,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交代父亲已经去世,也并无“痛苦之情”,而是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感恩与牵挂之情,曲解文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可知,礼帽代表了父亲的气派与风度,在儿时作者的心中意味着成年;礼帽吸引着我,包含着我对父亲的仰慕和对成长的向往。结合原文“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扁担是父辈努力打拼的见证,是家风传承的象征;老一辈人用扁担挑起生活的重担,扁担也指引我,助我渡过困境。结合原文“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可知,从礼帽写到扁担,层层深入,由外到内呈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使父亲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展现我追随父亲不断成长的过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原文“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可知,父亲慈爱宽容,不发脾气,不打骂孩子,家庭气氛温馨和睦;结合原文“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讲故事教导我要宽容;对人笑颜相对,对曾经与四弟发生矛盾的小朋友好言抚慰;当我遇到苦难时,父亲写信鼓励我咬紧牙关,给我力量。 结合原文“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可知,父亲重视家风传承。家中保留着曾祖父用过的扁担,它见证过父辈的成长与坚持,父亲又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鼓励我像父辈一样不怕困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赞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繇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然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文本二:夫学书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选自王羲之《启心章第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然A其B体C则D古E而F不G今H字I则J长K而L逾M制N语O其P大Q量R以S此T为U瑕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赞”,赞叹、赞美,同成语“不赞一词”的“赞”意思不同。B.“逮”,及、等到,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相同。C.江表,即江外,在古代中原人看来,江南地区在长江以外,故江南即江外。D.“播”,传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播”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评论王献之和子云的书法,认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一个缺少创新,一个则缺少大丈夫的豪气,都是名不副实。B.文本一认为王羲之的字,一点一划都极其工整,整体看,像云烟弥漫、玉露凝结,笔画似断实连,让人在游玩之余消除疲倦。C.文本二认为如果笔画平直呆板,字写得像摆算盘珠子,上下前后方正整齐,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法。D.文本二中王羲之认为好的书法应该遒劲有力,还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到心情顺遂,使博识的人更加通达开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2)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14.文本一、二都谈到了魏晋书法家钟繇,各有何作用?【答案】10.HNR11.A12.B13.(1)仔细地观察古往今来的书法家,精心地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2)每写一个“戈”,如同百钧的力量拉开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高高的山峰上坠下石头。14.文本一谈到钟繇的书法特点,是为了突出王羲之书法的精巧自然;文本二陈述钟繇叱责学生宋翼,是为了说明写字时笔画不要平直呆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过,他的书法守古多而要创新少,字体采取横势,长度超过了标准。大抵而言,这就是他的缺点。“体则古而不今字”“字则长而逾制”为并列关系的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体则古而不今字”后需停顿,“字则长而逾制”后也停顿,故选HN;“以此为瑕”为完整的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语其大量”与“以此为瑕”的中间应停顿,故选R。故选HNR。【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 .“‘赞’,赞叹、赞美”错。“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添加。句意: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在再添一词一句。B.正确。“逮”,都是等到的意思。句意:到了钟繇、王羲之以后/到了晋朝建立。C.正确。D.正确。“播”,都是传播的意思。句意:凭着这样的书法来扬名显声/仁慈的人传播他的恩惠。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一点一划都极其工整”错。由原文“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可知,细观他的书法点画精工,布局巧妙,有如烟浓露结,笔形似断而实连;又象凤飞龙绕,字体似斜而实正。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详”,仔细;“篆素”,写篆书于素帛,泛指书法作品;“其”,表推测,大概(2)“作”,写;“发”,发射;“危”,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钟繇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然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可知,文本一谈到钟繇的书法特点,是为了突出王羲之书法的精巧自然;由原文“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可知,文本二陈述钟繇叱责学生宋翼,是为了说明写字时笔画不要平直呆板。参考译文:文本一: 赞说:文字的产生,开始于中古黄帝时代,当时那些结绳记事和摹仿鸟兽之迹的原始文字,实在很不中看。商周以后,人们舍弃古朴的书法,极力追求华美的文字。大家铺纸运笔,争着以字体的华丽相标榜,以笔画的美丑相竞赛。到了钟繇、王羲之以后,书坛略有一些名家值得评论。钟繇虽然一时负有盛名,他的书法也的确高超绝异,但要说他尽善尽美,或许还有怀疑。至于说他笔画的粗细浓淡,字体的结构疏密,则有如霞飞云卷,毫无缺憾。不过,他的书法守古多而要创新少,字体采取横势,长度超过了标准。大抵而言,这就是他的缺点。王献之虽然具有他父亲的书风,但其书法很不新巧。看他字形的疏散瘦弱,恰象深冬的枯树一般;再看他的笔画过分拘束,犹如刻薄家庭饥饿的奴仆一样。萧子云出于近代,在江南很有声名,但他的书法只能说写得成字,没有一点男子汉的刚劲气势,一行一行就象春天的蚯蚓萦绕,一字一字恰如秋天的长蛇盘结。凭着这样的书法来扬名显声,岂不成了虚名吗!以上这几位书法家,都是名声超过了他们的实际。所以广泛考察一古今书坛,研习书法最为精妙,达到尽善尽美,只有王羲之一人啊!细观他的书法点画精工,布局巧妙,有如烟浓露结,笔形似断而实连;又象凤飞龙绕,字体似斜而实正。把玩它不觉厌倦,观赏它不识端绪,心中仰慕,手上临摹,我只是推崇王羲之一个人罢了。(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文本二:学习书法的方法,先要磨好浓墨,集中意念,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笔锋脉络互相连属。构思成熟了,然后才可落笔写字。如笔画平直呆板,一个字一个字像摆算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顶多不过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过去,钟繇的学生宋翼就曾经这样写字,钟繇严厉批评了他,使得宋翼三年都不敢见老师,遂即潜心改变笔法。每写一笔平捺,要有三次折笔,每写一笔竖画,要隐锋藏头;每写一个横画,如同天边层积的云彩;每写一个“戈”,如同拉开百钧的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应如从险峰上坠下的石头;每写一钩,其转折处如钢钩坚挺有力;每写一笔牵丝,要如万年的枯藤;每写一个纵捺,应如疾步奔走,形状好像惊蛇出水,激扬楚水之浪而成自然的纹理。书写像蜿蜒的虬龙,这是比喻它的妙处;像鸾凤徘徊,这是说它的英勇。运笔左摆右拨似惊雷掣电,这就是用笔的空灵神奇,一瞬间笔墨立见沉浮,笔端统摄铿锵的力量,这足以启发人们的意气。它能使蒙昧的人,逐渐产生同感,使博识的人,更通达开朗。(选自王羲之《启心章第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水仙子·瓦匠陈铎东家壁土恰涂交①,西舍厅堂初瓦了,南邻屋宇重修造。弄泥浆直到老,数十年用尽勤劳。金张第游麇鹿,王谢宅长野蒿,都不如手镘②坚牢。[注]①恰涂交:才涂好。②手镘:泥瓦匠涂泥的工具,俗称“抹子”。15.下列选项中对于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句为鼎足对,用“恰”“初”“重”三字相绾,写出瓦匠繁忙的工作,表现他们的辛劳。B.四、五句紧承前三句,在意思上更进一层,“直到老”“数十年”强调了瓦匠勤劳的一生。C.这首散曲同《插秧歌》《芣苢》一样,都肯定了劳动的价值,抒发作者的劳动自豪感。 D.这首散曲多用口语,语言明白如话,显得亲切自然,又富有内蕴,经得起咀嚼品味。16.结合这首散曲赏析“金张第游麇鹿,王谢宅长野蒿”两句。【答案】15.C16.①用典,“金张第”“王谢宅”为用典,在句中代指高门望族、显贵之家;②对比,将“金张第”“王谢宅”昔日的繁盛,与“游麋鹿”“长野蒿”现实的衰败对比,抒发兴衰无常、荣华不足羡慕之意;③反衬,这两句与最后一句形成对比,反衬劳动者的勤劳,突出劳动的价值,表现作者对劳动美德的赞美。【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抒发作者的劳动自豪感”错误,这首散曲头三句,由“恰”“初”“重”三字相绾,这位瓦匠忙碌及其对职业的热爱,一并传出。接着以“弄泥浆”“数十年”二句加以概括,更见其操守之坚。因此,他对“金张第”“王谢宅”之蔑视,实属出诸肺腑,极为自然。这二句不乏调侃戏谑之味,益显其意志弥坚。最后说“都不如手镘坚牢”,充分抒发了他的自豪感,充分肯定了劳动的价值,着重表现普通劳动者的自豪感。选项“作者的劳动自豪感”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结合原文“金张第游麇鹿,王谢宅长野蒿”可知,汉朝显贵们的府第都已倒塌,成为鹿群居游之地;东晋时的显贵之家,如今已长满了野草。金张第,代指豪门世族之家。金张,汉宣帝时金日殫和张安世。这两家在汉朝世代显贵。王谢宅,代指高门望族。王谢,东晋时期的大士族王导和谢安。后世以之为高门世族的代称。结合全曲来看,这两句不仅用典,并且儒雅有文采,有“游麋鹿”“长野蒿”二语杂之,在绮丽中又不乏俗意,柔中有劲。将“金张第”“王谢宅”昔日的繁盛,与“游麋鹿”“长野蒿”现实的衰败对比,抒发兴衰无常、荣华不足羡慕之意。正是有了富于变化的这两句,不仅强化了内容,并且在艺术上也有变化了,给此曲添了光彩,与“都不如手镘坚牢”形成对比,反衬劳动者的勤劳,突出劳动的价值,表现作者对劳动美德的赞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象叠加,写早年快意征战的生活,勾勒出气壮山河的战争图景。(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秦人不知珍惜从六国剽掠来的珍宝,生活极度奢侈。(3)古诗词中,“风”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可以承载愁苦情怀,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也可以表达高远志向,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楼船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鼎铛玉石④.金块珠砾⑤.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洲渡”“鼎铛”“珠砾”“济”“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月,北京西城大栅栏,茶儿胡同深处,旧城改造的春风履约而至。多年前,人们在说到这里的旧建筑时,常常要加一个“破”字。一场建筑物以人为本的升级变革之旅自从在大栅栏开启,“绿色”就开始进入老城区。若不是在客厅的墙面发现几处缝隙,我们很难相信,眼前传统风格的民居是用现代材料组装成的——建筑半成品及成品部件几乎全部在工厂进行集约化加工,再运到建筑地进行组装。这种“装配式”建筑,使过去那种搅拌水泥石灰的建筑场景不复存在。绿色建筑技术容易实现,但绿色建筑的意识要在居民内心深处扎根,非一日之功,需要播撒下绿色意识的种子。设计师们一次又一次敲开居民大院的门,向居民们宣传绿色设计的意义与价值,使这颗种子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19.请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答案】18.“自从”放在最前,“建筑物”放在“升级变革之旅”之前。19.旧城改造不仅让绿色建筑技术进入老城区,也让绿色意识深入人心。【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升级变革之旅自从……,‘绿色’就……”结构混乱,造成前一句没有说完,就换了主语,把“自从”放在最前;“一场建筑物以人为本的升级变革之旅”语序不当,“建筑物”放在“升级变革之旅”之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这段材料主要围绕北京西城大栅栏,茶儿胡同旧城改造展开,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绿色’就开始进入老城区”,二是绿色建筑的意识深入人心。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句子,关联词语可以用“不仅……也”,注意协调递进分句的语序,“绿色意识深入人心”层次更深,应放在递进分句的后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线上线下的心灵成长课程(①),得到许多人的疯狂追捧。这种流行的“幸福营销”通过健身、交际、励志排除负面情绪,拥抱幸福真理,实现自我成长。但是,社会对于积极心态的推崇,让普通人(②),总是在两种矛盾的情绪中摇摆。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幸福真理的轰炸中,努力地无视或者粉碎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不断的心理暗示,让幸福充满整个身体,营造出一种干劲满满的幻境。另一方面,作为激励我们的榜样,那些成功人士拥有完美无缺的内心,似乎永远不会被负面情绪侵蚀,而我们因难以(③),出现羞惭、嫉妒、自卑的心态。束缚身心,满足他人,这种“心态好”并不是真平和;真淡定也不过是精心装扮只为呈现于他人眼中的淡定;自我暗示虚造的幸福感,更不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唯有依靠自由、勇敢与挥洒汗水才可以获得,那并不意味着只有傻白甜的快乐,而应该是百味杂陈,千姿百态。所以,别再试图把负面情绪看成一块丑陋的胎记,千方百计去遮掩、去忽略,甚至感到自卑或自责;不妨将它当成。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散句改写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要求:结构相似,逻辑一致,衔接顺畅。【答案】20.例:①风靡一时②无所适从③望其项背21.束缚身心满足他人的“心态好”,并不是真平和;精心装扮呈现于他人眼中的淡定,也不是真淡定;自我暗示虚造的幸福感,更不是真幸福。22.例:不妨将它当成一场感冒,接受随之而来的打喷嚏、鼻塞甚至高烧,并且相信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空后句“得到许多人的疯狂追捧”可知,这里是指当下,线上线下的心灵成长课程非常盛行,所以可用“风靡一时”。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②处,根据空后句“总是在两种矛盾情绪中摇摆”可知,这里是指普通人在社会对于积极心态的推崇方面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所以可用“无所适从”。无所适从:形容不知怎么办才好。 ③处,根据空前句“那些成功人士拥有完美无缺的内心,似乎永远不会被负面情绪侵蚀”可知,这里指普通人很难有成功人士的内心,所以可用“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指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但通常与“难以”相搭配,表示与“望”的对象有一定差距。【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根据原句中的两个分号可知原句可改为三个分句,首先分别找出三个分句的中心词,分别是心态好、淡定、幸福感,然后提取句子主干,可知分别是“心态好”,不是真平和;淡定,不是真淡定;幸福感,不是真幸福。接着找主语的修饰语,根据“束缚身心,满足他人,这种‘心态好’并不是真平和”可知,“心态好”的修饰语是“束缚身心满足他人”;根据“真淡定也不过是精心装扮只为呈现于他人眼中的淡定”可知“淡定”的修饰语是“精心装扮呈现于他人眼中”;根据“自我暗示虚造的幸福感,更不是真正的幸福”可知“幸福感”的修饰语是“自我暗示虚造”,据此分析整理成通顺的句子,即可得出答案。【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分析仿写的句子的修辞,“别再试图把负面情绪看成一块丑陋的胎记”可知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负面情绪”比喻成“丑陋的胎记”,所以仿句也要用比喻的修辞,根据前文的“别再试图”和下文的“不妨将它”可知仿句是说“负面情绪”终究会过去,所以仿句要把“负面情绪”比喻成一个只是暂时拥有,终究可以过去的事物,比如可以将它比喻成“一次感冒”,根据前句的“千方百计去遮掩、去忽略”可知,仿句是应接受感冒的“打喷嚏、鼻塞甚至高烧”,根据前句的“甚至感到自卑或自责”可知,仿句应是“相信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牛大自耕田;也有人说,玉不琢,不成器。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包含有两种观点,一是“牛大自耕田”,二是“玉不琢,不成器”。前者是说,孩子大了自己就会成才,不需要大人管教;后者是说,人需要管教才能成才。这两种观点是相对的,前者是说,人可以自己成才,不需要别人的管教。重点强调自身的成长。一般这样的人都有着强大的自控能力,“不用扬鞭自奋蹄”。比如欧阳修,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里又穷,母亲的能力有限,后来全靠自己学习,在文学方面成就显著,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这就是说,一般一个人能够自我成长,除了有强大的自控能力外,可能周边的环境好一些,或者是他有着强大的内趋力,能够逼迫自己一定要成功。而后者则是从人要成才,需要有别人的管教入手。人是有惰性的,并且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说,如果放任自流,可能很难成才。比如,孟子自小也贪玩,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学习和成长,屡次搬家,最终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古往今来,很多最终有所成就的人物,他在童年时可能是非常调皮的孩子,甚至到青年时还不务正业,正是因为有人管教,有了约束,最终才有所成就的。写作的时候,最好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写作。比如,先写成才需要自我约束,自我成长,从个人的内在驱动和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等方面来写;再写“玉不琢,不成器”,外在环境对人的成才也有重大影响。而且应当明确,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起辅助作用。因此给青年的启示就是,应当学会自我成长,而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约束和管理。立意:1.自我成才也能有大的成就。2.玉不琢,不成器。3.自我成才与约束结合会有更大的成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