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

ID:83519464

大小:45.28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07-11

上传者:老李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2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三模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唐山市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三次模拟演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东方既白、海天霞、暮山紫、朱颜酡、天水碧……如果你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中国传统色。所谓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共情。传统色是中国人世界观的直观阐释。早在战国时期,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被视作吉庆之色,它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代表着热情洋溢。故宫红墙黄瓦,富丽堂皇;而江南民间粉墙黛瓦,素朴幽静,各有韵味。中国色始终能在大俗大雅中顺畅切换,达成了从庙堂到民间共同的审美观。传统色更是中国人感情、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生活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紫色为冷色。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中国传统色中,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尊为“正色”。中华传统中重大喜庆场合必着吉服,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无不锦绣成堆,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就是为适应肃穆又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又严谨的态度。

1传统色也是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颜色的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化。蜚声中外的元青花,因其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一直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元青花中的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等独特的审美感受,既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精神需求。宋以后,因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绘画效果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感染力。一抹青色,从宋汝窑清新的“雨过天晴色”,再到浓烈的元青花,经历了釉料技术的不断改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的更替变化,历史映衬在中国色中,了无痕迹又千姿百态。传统色,无论是矜持的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是一个民族对荣光、对恭谨、对幸福的理解。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与自信。(摘编自王海宁《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式审美的共鸣》)材料二:服饰审美是我们的精神反映和心理表达,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关于服饰与着装者心理的关系问题,许多领域的专家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服饰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衣着打扮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周围世界的不同态度”。由此可见,服饰审美与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且自幼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红楼梦》全书涉及服饰描写的内容共51回。书中大量的服饰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气质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红楼梦》从服装到饰品,从质地到工艺,从款式到色彩,从着装到情景,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服饰文明成果。单就款式来说,就有“窄裉袄”“比肩褂”“花绫裤”“绫绵裙”等50余种。其中“比肩褂”是清代女子常备的款式之一,俗称“背褡”。美学家樊美钧在《俗的滥觞》中指出,“为追求服饰的美丽,清人对于配饰也是从不掉以轻心的,十分注重服饰的搭配。一些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女性还常能巧妙利用配饰弥补身形之不足。譬如‘背褡’,其作用在于使体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另外,服饰色彩也是曹雪芹描摹的重点。《红楼梦》描述各种服装色彩的分类中,红色是被提到数量最多的颜色,大约有30处,包括大红、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杨妃色等;明确提到绿色的地方有10余处,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松花绿等。此外,还有多种黄色,如葱黄、鹅黄、蜜合色等。藕色、秋香色、玫瑰紫、月桂白、松花色等其它色彩,也在服饰或印染工艺品中常用。如此丰富而绚丽的颜色在书中的大量出现,无疑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染色及印花工艺的飞速发展。(摘编自杨雪梅《论人物服饰与性格之间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阴阳五行学说是五色与五行相联系发展而成的,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B.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红色代表热情洋溢,因象征火热的夏季,而被人们视为吉庆之色。C.为适应肃穆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严谨的态度,古代百官朝服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

2D.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能直接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使用的论据十分丰富,涉及多个领域,作者主要从建筑、服饰、瓷器三个领域选择材料。B.材料一通过元青花釉料配方随着时代不断改良的例子,表明传统色见证着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C.传统色承载着我们对民族的理解,因此,只有读懂传统色,才能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D.服饰的款式及合理的搭配能起到美化着装者的作用,这一说法可以从樊美钧的阐述中得到印证。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服饰色彩审美”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B.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孔雀东南飞》)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4.有人评价:“中国的元青花,是我们依据自己民族审美特色,并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出的旷世杰作。”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红楼梦》中薛宝钗出场时的服饰装扮令人印象深刻:“蜜合色绵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薛宝钗的服饰装扮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C3.B4.①元青花中的青色传达的独特审美感受,符合我国传统审美和当代审美需求,体现它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审美特色。②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以及历代釉料技术改良,体现它是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的产物。③元青花蜚声中外,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体现它是旷世杰作。5.①服饰以蜜合色、葱黄等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反映薛宝钗的温柔、随和。②暖色中,又以冷色的玫瑰紫进行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反映薛宝钗的沉稳内敛、中庸平和。③注重服饰搭配,巧妙利用“比肩褂”弥补身形之不足,反映薛宝钗的心思缜密、善于观察。【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能力。A.“阴阳五行学说是五色与五行相联系发展而成的”扩大范围,原文“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B.

3“因象征火热的夏季,而被人们视为吉庆之色”强加因果,原文“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被视作吉庆之色,它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代表着热情洋溢”,可见“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与“被视作吉庆之色”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D.“能直接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曲解文意,原文“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只有读懂传统色,才能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错,原文“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与自信”,可见读懂传统色,不是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的必要条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意为“箱子和镜匣有许多只,都用碧绿的青丝绳捆着”,没有体现服饰色彩。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先看“我们……自己民族审美特色”,原文“元青花中的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等独特的审美感受,既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精神需求”,可见元青花中的青色传达的独特审美感受,符合我国传统审美和当代审美需求,体现它是我们自己民族的审美特色。再看“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原文“宋以后,因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绘画效果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感染力。一抹青色,从宋汝窑清新的‘雨过天晴色’,再到浓烈的元青花,经历了釉料技术的不断改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的更替变化”,可见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以及历代釉料技术改良,体现它是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发展的产物。最后看“旷世杰作”,原文“蜚声中外的元青花,因其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可见元青花蜚声中外,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体现它是旷世杰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4材料二“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服饰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材料一“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薛宝钗身穿“蜜合色绵袄”“葱黄绫绵裙”,服饰以蜜合色、葱黄等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反映薛宝钗的温柔、随和。材料一“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薛宝钗“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在暖色中,又以冷色的玫瑰紫进行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反映薛宝钗的沉稳内敛、中庸平和。材料二“美学家樊美钧在《俗的滥觞》中指出,‘为追求服饰的美丽,清人对于配饰也是从不掉以轻心的,十分注重服饰的搭配。一些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女性还常能巧妙利用配饰弥补身形之不足。譬如“背褡”,其作用在于使体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而薛宝钗就穿着一件“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可见她注重服饰搭配,巧妙利用“比肩褂”弥补身形之不足,反映薛宝钗的心思缜密、善于观察。(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兴安杜鹃张港因海拔不同,兴安岭上草木花卉各有分层,白桦在下,落叶松在上,兴安杜鹃夹在当腰。进到四月,让雪捂了一冬的大山,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花儿叫杜鹃,鸟儿叫杜鹃,女孩子也叫杜鹃。塔哈尔村的女孩儿,就有不少名叫杜鹃的。说实话,没几个闺女真见过杜鹃林——深山老林哪是大姑娘去的?倒是老赶山的,常常循着杜鹃树走山道,能采得着山货,找得到宝物。一个达斡尔人,哪能不唱歌?一个达斡尔女孩儿哪能不唱歌?塔哈尔村老沃家那独生俊丫头,唱散山雾唱绿河唱肥牛羊唱谷黄的沃杜鹃,一股急火,忽地连句话都不能说了。你说说,这一家子人,日子可咋往下过?求医问药找偏方,招儿用尽了。杜鹃爹说:“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只要闺女能说话就中。”齐齐哈尔城来的老中医,望闻问切,上下相看了沃杜鹃,拉她爹的袖子,到外头说:“不是胎带来的,是毒火攻心,能治。”“咋治?说!”“那个啥,这个呀,找丫头最惦在心上的人,瞅冷子,使大劲儿,给她一个大嘴巴。这一激,她吐出心里的毒火,管保行。”“啊——”杜鹃爹翻翻手巴掌,“那……那咋下得去手?”“就是下得去手,你也不中。——丫头是不是有心上人?是哪个?叫他来才行。”杜鹃爹唰地脸翻黑云:“唉——唉——病根儿真就在他身上。他这小子,上了北山里,两年了。”上北山里,人人懂得,那是参加了抗联。“哦——那个,回来没?能叫回来不?”

5杜鹃爹一脚跺起沙尘:“还……还回……回个啥哟!——打日本,阵亡了呀!”“那……那可是真?丫头,她知道不?”杜鹃爹连点三下头。老中医摇了摇头。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带着墨尔根的灰军帽,帽子上一个大枪眼儿。这事人人知道,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出病了。老中医听到这儿,说:“呀——是这个,那么的吧,我回城去,拿祖传天绝狠药。我去去就来。”杜鹃姑娘上河沿儿,风就不刮了;杜鹃上草甸,百灵就不唱了。可怜啊可怜,这孩子可怜。人人宠着杜鹃,人人惯着杜鹃,杜鹃想干啥就干啥,想上哪儿就上哪儿。花红柳绿四月天,山上该是开出了杜鹃花。杜鹃姑娘穿了红,搽了粉,烧黑柳枝描了眉毛,一个人出了屯子,朝山里去了。屯里人说:“让她去吧,散散心也好。”嫩枝扫脸,青草扯衣,泉水潺潺,白雾茫茫。春山是俊姑娘,俊姑娘是春山。杜鹃口不能语,心却在唱。她跟自个儿唱:“大松树刮不倒,墨尔根还扛着枪。雁去雁来,墨尔根就在山上。哥哥来,看我的新衣裳;哥哥来,杜鹃花红,红杜鹃唱……”白桦林、落叶松之间,红杜鹃铺成宽宽的红花大道。杜鹃姑娘插了一满头红花儿,嘴唇微动,无声地唱着,顺着花路走。杜鹃姑娘在心里念叨:“也就是打日本打累了,墨尔根睡着了,他们就说那个了。瞎说,胡说,瞎说,胡说。墨尔根哥哥就在前头,扛着枪在前头……”太阳爷儿跟着杜鹃姑娘走。杜鹃姑娘累了,太阳爷儿也靠山头歇了。杜鹃姑娘坐在石头上,眼睛搜寻着,她要采一朵最大最红最好看的杜鹃花。她比划着,想象着把花插墨尔根军帽上,又插墨尔根胸脯上……忽然,身后有响动,杜鹃一回头,我的妈呀!白桦树下,钢盔闪闪,黑枪筒子从榛柴棵里伸出来,啊——是日本人!顺日本人枪管所指,杜鹃看到一个人:灰军帽,端大枪,站在大松树下。啊——墨尔根!墨尔根?墨尔根咋这么瘦?墨尔根咋这么矮?墨尔根咋这么黑?啊——杜鹃使出全劲儿,可是,嘴喊不出声。忽地,榛柴棵里起来一片黄衣鬼子,刺刀闪闪亮。“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杜鹃姑娘喊出来了,声震林海。砰!砰!砰!枪声响了。“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大山中声音回荡,杜鹃姑娘躺在杜鹃花丛中。

6杜鹃姑娘的喊声,救了抗联。抗联安葬了杜鹃姑娘。那个哨兵很惊讶:“她为啥冲我喊出‘墨尔根’这仨字?怪了!”老中医打城里来了,将一包药塞给杜鹃爹。杜鹃爹拿手挡了,说:“俺闺女没病,俺闺女嗓门儿亮得很。俺闺女还是抗联的人,戴着灰军帽。”“啊——那个啥,你咋还哭了呢?”老中医惊疑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不惜笔墨描写兴安岭上的杜鹃花,而不着意对杜鹃姑娘进行肖像描写,妙在以花写人,给读者留下丰富想象空间。B.“招儿用尽了”,与下文的“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都表现出杜鹃爹对女儿的疼爱与求治的急切。C.杜鹃姑娘失去语言能力却不治而愈,小说刻意使用荒诞笔法,增添了情节的波澜,也使小说主题的表达撼人心魄。D.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失语又复语的故事,既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又表现出兴安岭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家乡的民族大爱。7.关于文中杜鹃爹与老中医讨论女儿病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断定杜鹃姑娘是“急火攻心”,可见他医术精湛。B.杜鹃爹认为墨尔根离开两年,对女儿不闻不问,是导致女儿失语的根源。C.老中医认为杜鹃姑娘的病“能治”,并回家取药,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D.两人的对话使墨尔根的身份逐渐变得清晰,也暗示日本侵华的时代背景。8.本文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别具匠心,以两个人物作为两条线索展开叙事,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样安排有怎样的好处?9.本文是一篇抗日题材小说,却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与孙犁的《荷花淀》颇为相似。请简要概括两篇小说浪漫主义的共同特点。【答案】6.C7.B8.①以杜鹃爹为线索讲述了他请老中医为杜鹃姑娘治病,最后拒绝了老中医拿来的药的故事。以杜鹃姑娘为线索讲述了她在山上发现日军,大声呼喊救了抗联战士的故事。②杜鹃姑娘这一线索穿插于杜鹃爹这一线索之中,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在内容上互为补充,使情节高度集中,结构更加紧凑。③两条线索交织,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得到升华。

79.①环境方面:二者都描写了富有地域色彩的自然风光,营造了优美的意境。②人物方面:二者都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表现了人性美。③情节方面:二者都没有用大量笔墨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不表现战争残酷的一面。④语言方面:二者语言呈现出鲜明的抒情色彩,充满诗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刻意使用荒诞笔法”错。根据小说情节杜鹃在森林遇到日军,在紧张的形势下大声呼喊救了抗联战士。据此看出是写实的情节,并未用荒诞笔法。故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杜鹃爹认为墨尔根离开两年,对女儿不闻不问,是导致女儿失语的根源”错。原文“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带着墨尔根的灰军帽,帽子上一个大枪眼儿。这事人人知道,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出病了”,据此看出,墨尔根牺牲是杜鹃失语的原因。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叙事技巧的能力。①原文2-13段“求医问药找偏方,招儿用尽了。杜鹃爹说:‘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只要闺女能说话就中。’……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带着墨尔根的灰军帽,帽子上一个大枪眼儿。这事人人知道,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出病了”,写杜鹃爹请老中医为杜鹃姑娘治病;原文最后三段“老中医打城里来了,将一包药塞给杜鹃爹。杜鹃爹拿手挡了,说:‘俺闺女没病,俺闺女嗓门儿亮得很。俺闺女还是抗联的人,戴着灰军帽。’‘啊——那个啥,你咋还哭了呢?’老中医惊疑了”,写杜鹃爹最后拒绝了老中医拿来的药的情节。原文15-31段“杜鹃姑娘上河沿儿,风就不刮了;杜鹃上草甸,百灵就不唱了。可怜啊可怜,这孩子可怜。人人宠着杜鹃,人人惯着杜鹃,杜鹃想干啥就干啥,想上哪儿就上哪儿……杜鹃姑娘的喊声,救了抗联。抗联安葬了杜鹃姑娘”,写杜鹃姑娘在山林中用自己的呼喊救抗联战士的情节。据此分析出,以杜鹃爹为线索讲述了他请老中医为杜鹃姑娘治病,最后拒绝了老中医拿来的药的故事。以杜鹃姑娘为线索讲述了她在山上发现日军,大声呼喊救了抗联战士的故事。

8②文中主要的线索是杜鹃爹的线索,情节主要写杜鹃爹请老中医为杜鹃姑娘治病,最后因为姑娘已经牺牲而悲伤地拒绝老中医拿来的药。杜鹃姑娘这一线索穿插于杜鹃爹这一线索之中,在为杜鹃姑娘请老中医治病的过程中发生了杜鹃姑娘为救抗联战士而牺牲的情节。据此分析出,两条线索穿插在一起,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在内容上互为补充,使情节高度集中,结构更加紧凑。③杜鹃爹的线索和杜鹃姑娘的线索穿插交织在一起,情节内容具体清晰,塑造出杜鹃爹爱女心切为女儿治病想尽一切办法的父亲形象,同时也塑造出杜鹃姑娘对爱情忠贞不渝、反抗侵略、保卫家乡的民族大义的精神品质。据此分析出,两条线索交织,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得到升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本文与孙犁的《荷花淀》浪漫主义手法的共同特点:①本文写了兴安岭的环境特点,如“因海拔不同,兴安岭上草木花卉各有分层,白桦在下,落叶松在上,兴安杜鹃夹在当腰。进到四月,让雪捂了一冬的大山,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荷花淀》写了白洋淀水乡景物的特色“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里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据此看出,环境方面:二者都描写了富有地域色彩的自然风光,营造了优美的意境。②本文写周围的人们对杜鹃姑娘的疼爱,“杜鹃姑娘上河沿儿,风就不刮了;杜鹃上草甸,百灵就不唱了。可怜啊可怜,这孩子可怜。人人宠着杜鹃,人人惯着杜鹃,杜鹃想干啥就干啥,想上哪儿就上哪儿。花红柳绿四月天,山上该是开出了杜鹃花。杜鹃姑娘穿了红,搽了粉,烧黑柳枝描了眉毛,一个人出了屯子,朝山里去了。屯里人说:‘让她去吧,散散心也好。’”《荷花淀》对水生嫂的描写,“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苇眉子多么听话,水生嫂的动作多么娴熟!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作者以皎洁美丽的月色衬托人物的心灵之美,塑造了水生嫂勤劳能干的美丽形象。据此看出,人物方面:二者都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表现了人性美。

9③本文的战争场景“忽然,身后有响动,杜鹃一回头,我的妈呀!白桦树下,钢盔闪闪,黑枪筒子从榛柴棵里伸出来,啊——是日本人!顺日本人枪管所指,杜鹃看到一个人:灰军帽,端大枪,站在大松树下。啊——墨尔根!墨尔根?墨尔根咋这么瘦?墨尔根咋这么矮?墨尔根咋这么黑?啊——杜鹃使出全劲儿,可是,嘴喊不出声。忽地,榛柴棵里起来一片黄衣鬼子,刺刀闪闪亮。“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杜鹃姑娘喊出来了,声震林海”;《荷花淀》的战争场面“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据此看出,情节方面:二者都没有用大量笔墨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不表现战争残酷的一面。④本文的语言清新明丽,如“嫩枝扫脸,青草扯衣,泉水潺潺,白雾茫茫。春山是俊姑娘,俊姑娘是春山。杜鹃口不能语,心却在唱。她跟自个儿唱:‘大松树刮不倒,墨尔根还扛着枪。雁去雁来,墨尔根就在山上。哥哥来,看我的新衣裳;哥哥来,杜鹃花红,红杜鹃唱……’白桦林、落叶松之间,红杜鹃铺成宽宽的红花大道。杜鹃姑娘插了一满头红花儿,嘴唇微动,无声地唱着,顺着花路走”;《荷花淀》的语言清新自然,“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据此看出,语言方面:二者语言呈现出鲜明的抒情色彩,充满诗意。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庄王伐郑,克之。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迎庄王。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天下之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弊邑,君如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王之玉面也。”庄王亲自手旌,左右麾军,还舍七里。将军子重进谏曰:“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庄王曰:“吾闻之古者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以是君子重礼而贱利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从而不赦,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菑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既而晋人之救郑者至,请战,庄王许之,将军子重进谏曰:“晋,强国也,道近力新,楚师疲劳,君请勿许。”庄王曰:“不可。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遂还师以逆晋寇,庄王援枹而鼓之,晋师大败。晋人来渡河而南,及败,奔走欲渡而北,卒争舟,而以刃击引,舟中之指可掬也。庄王曰:“嘻,吾两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师,以轶晋寇。《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庄王之谓也。晋人伐楚,三舍不止。大夫曰:“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寡人之过也。如何其辱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晋伐楚,是臣之罪也。请击之。”庄王俯泣而起,拜诸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己,且君下其臣犹如此,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乃夜还师。孔子闻之曰:“楚庄王霸其有方矣。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也。(节选自《新序·杂事第四》)

1010.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A闻B之C古者D盂E不F穿G皮H不I蠹J不K出L四方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B.锡,赐给的意思,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的“锡”意思不同。C.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的“舍”意思相同。D.过,过错,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打败了郑国,郑国国君亲自去见楚庄王,承认自己的罪过;楚庄王表示,是一些郑国大臣说了坏话,才致使自己出兵讨伐郑国。B.将军子重认为楚郑之战,损失重大,如果不占领郑国,会白费民力;楚庄王则认为,礼义重于利益,而且征服百姓比占有国土更重要。C.虽然晋国是强国,而且距离郑国路途近,力量没有消耗,而楚国军队已经疲劳,但楚庄王仍然决定与之交战,最终楚军打败了晋军。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将自身与先君对比,争着承担犯错责任;晋国人认为楚国上下同心,三军协力,难以战胜,于是撤兵。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2)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14.“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意为“柔软的他也不吞下去,刚硬的他也不吐出来”,文中楚庄王的“柔亦不茹”与“刚亦不吐”分别体现在哪里?【答案】10.CGJ11.B12.D13.(1)对强者我就回避,对弱者我就欺凌,这样我就无法在天下立足了。(2)说了一句对手下表示谦恭的话就使敌人退兵,安定了国家,他称霸诸侯不也是应该的吗?14.①“柔亦不茹”体现在楚庄王善待表示臣服的敌人,怜悯战败的士兵。②“刚亦不吐”体现在楚庄王面对强敌不躲避,积极应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古时候水盂不破,皮裘不损坏,就不去四处经营。“吾闻之”主谓宾结构,后面是“闻”的具体内容,“之”后断开;

11“盂不穿”“皮不蠹”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在“穿”“蠹”后断开。故在CGJ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错误,都是赐给的意思,两者意思相同。句意:赐给一块不生庄稼的地方。/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C.正确,都是指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句意:离楚都九十里还不停止前进。/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D.正确,分别是“过错”和“责备”。句意:楚国君臣争着承担犯错误的责任。/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楚庄王和大夫们都将自身与先君对比”概括不当,原文“大夫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晋伐楚,是臣之罪也。请击之。’”,可见楚国大夫应该是与先君之时的楚国大夫对比。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威”,胁迫,欺凌;“是”,这样;“无以”,无法;“立乎天下”,介词结构后置,在天下立足。(2)“还”,退兵,撤兵;“安”,安定,使……安定;“霸”;称霸;“不亦……乎”,不也……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柔亦不茹”,由原文“吾闻之……以是君子重礼而贱利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从而不赦,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菑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面对表示臣服的郑伯,楚庄王“亲自手旌,左右麾军,还舍七里”;“晋人来渡河而南,及败,奔走欲渡而北,卒争舟,而以刃击引,舟中之指可掬也。庄王曰:‘嘻,吾两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师,以轶晋寇”,面对争船而被砍断手指的晋兵,楚庄王退师,给他们生存的机会。可见体现在楚庄王善待表示臣服的敌人,怜悯战败的士兵。②“刚亦不吐”,由原文“庄王曰:‘不可。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遂还师以逆晋寇”,将军子重认为晋军强大而且军队不疲劳,主张不与之交战,但楚庄王认为不能对强敌回避。可见体现在楚庄王面对强敌不躲避,积极应战。参考译文:

12楚庄王攻打郑国,攻克了郑国。郑襄公袒露上身,左手拿着旄旌,右手拿着鸾刀,前来迎接庄王,说:“我是个没有德行的边疆小臣,冒犯上天,闯下大祸,因而使大王辛苦劳顿,委屈大王来到这个小地方,假如大王怜悯我这个失位流亡之人,赐给一块不生庄稼的地方,我一切听大王命令。”庄王说:“您手下一些不良之臣,不断地来说些不中听的话,因此使我有机会来瞻仰您的风采。”庄王亲手挥动旌旗,指挥军队后退七里扎营。将军子重上前劝庄王道:“南郢与郑国相距好几千里,死的大夫有好几位,这次战役死了几百名士兵,现在打败了郑国却不占领,恐怕白费了人力物力吧?”庄王说:“我听说,古时候水盂不破,皮裘不损坏,就不去四处经营,因此君子重视礼义而轻视财利,要的是对方服罪而不贪图对方的领土,人家表示服从还不放过人家,那是存心不良,我如果靠存心不良在天下立足,那么灾祸随时会降临到我身上了。”没多久,晋国援救郑国的军队到了,要求交战,庄王答应了。将军子重上前劝庄王说:“晋国是强国,他们路途近,力量没有消耗,楚国的部队已经疲劳,大王还是别答应他们。”庄王说:“不行,对强者我就回避,对弱者我就欺凌,这样我就无法在天下立足了。”于是调回军队迎击晋军,庄王手持鼓槌擂鼓,晋军大败。晋军来的时候,是渡过黄河南下,到战败时,士兵奔跑想渡黄河北上,相互争船,船上的人用刀砍那些抓着船帮的手,船里的断指可以大把地捧起来,庄王说:“唉!我们两位国君不和,百姓有什么罪过呢?”就下令让军队后撤,放晋军一条退路。《诗经》说:“柔软的他也不吞下去,刚硬的他也不吐出来。他不欺侮孤寡无靠的人,也不害怕凶悍强横的人。”这说的是庄王啊。晋国军队攻打楚国,离楚都九十里还不停止前进。楚国的大夫们对楚庄王说:“请下令出击晋军。”庄王说:“先父穆王在世时,晋国不攻打楚国,到我执政时,晋国来进攻楚国,这是我的过失造成的,怎么好委屈各位大夫呢!”大夫们说:“先君穆王在世时,晋国不攻打楚国,到臣下辅政时,晋国来进攻楚国,这是臣下的过失造成的,请下令出击晋军。”庄王低下头流了泪,站起来,拜谢各位大夫。晋国人听到这件事,说:“楚国君臣争着承担犯错误的责任,况且君主对他的臣子是如此谦恭,这就是所谓上下同心,三军协力,我们不能攻打他们啦。”就趁着黑夜撤兵。孔子听说此事后,说:“楚庄王称霸,是有道理的。说了一句对手下表示谦恭的话就使敌人退兵,安定了国家,他称霸诸侯不也是应该的吗?”《诗经》说:“安抚远方的国家,亲善邻近的国家,来安定周王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戏题赠二小男刘长卿①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欲并②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

13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注】①刘长卿:唐代诗人,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贬谪。②并:通“屏”,屏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题来看,诗歌带有戏谑的意味,但是诗人表达的情感却是深沉的。B.“悲欢”二字点明诗人面对两个儿子的出生,既有欢乐,又有伤感。C.诗人对儿子寄寓厚望,看着他们嬉戏玩耍不由得想到他们成年的样子。D.诗人虽不能确定谁来主持门户,但至少琴书有人继承,也可聊以自慰。16.暮年有后本为幸事,而诗人“举家相对却沾巾”。“沾巾”二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答案】15.C16.①异乡漂泊,处境艰难。②年华已逝,青春不再。③人生失意,怀才不遇。【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不由得想到他们成年的样子”错。“忆青春”指诗人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交代出“异乡流落”的处境,而“频生子”则更加剧了处境之艰难,因而虽然生子之事是喜事,但诗人却感觉“悲欢并在身”。由此得出:异乡漂泊,处境艰难。颔联“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诗人想要遮掩住自己的老态,无奈白发无法消除;看到孩子们玩耍,不由让人回忆起青春时代。此联表现的恰是年华已逝,青春不再。“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诗人一生仕途不顺,自己读书没有成效,只能寄望于儿子,表达了诗人人生失意,怀才不遇。(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示,自己之所以简单地给司马光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谢灵运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此事来寄托情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霜”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或象征自然环境之恶劣,或隐喻人生境遇之艰难……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虽欲强聒②.终必不蒙见察③.谢公宿处今尚在④.渌水荡漾清猿啼⑤.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尘满面,鬓如霜/暴霜露,斩荆棘/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聒”“察”“渌”“霜鬓”“汀”“暴”等。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认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仁、义、智、勇、洁是古人努力追求并大力称道的品德,玉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深受古人的珍爱。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①,如何成为众所喜欢的美玉?坚固细密的玉石,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皆通此理。只要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就能成为一个受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②,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③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别无二致(相差无几)②千篇一律(一成不变)③出乎意料(意想不到、出人意表)

1519.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深受古人珍爱的玉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的玉深受古人珍爱。)20.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根据语境,“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如何成为众所喜欢的美玉”,可看出意在说明玉石与普通石头相差不大,所以可填充“别无二致(相差无几)”。别无二致: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相差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第②处,根据前文“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又根据后文“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可推断此处是说对玉的雕琢也要根据不同的特点,不能完全一样,故填充“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第③处,根据语境“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的效果”,可看出是说取得意料之外的效果,因此可填充“出乎意料(意想不到、出人意表)”。出乎意料: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意想不到:没有料想到。形容十分意外。出人意表:即出人意料,意思是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先确定主干句“玉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玉深受古人珍爱),然后分析出以“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深受古人珍爱”为定语来修饰主语“玉”(“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为定语来修饰主语“玉”)。故可改为: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深受古人珍爱的玉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的玉深受古人珍爱。)【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两处:一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只要……就”表示充分非必要的条件关系,句中表示必要条件,也是唯一条件,所以“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16二是搭配不当,“一个受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中“受益”与“国家和人民”搭配不当,应把“受益”改为“有益”。故改为: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情绪也是大脑皮质在客观刺激影响下活动的结果。人体心理与情感的活动对大脑皮质下中枢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兴奋的扩散不只波及整个大脑皮质,①,引起器官、腺体和一些肌肉运动,产生人体内的生理变化,如血液循环、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免疫功能等。②。前者对健康有积极作用,后者有消极影响。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使人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事业。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人抵抗疾病的能力。反之,消极情绪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并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身心障碍,从而危害健康。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说明了③。21.下列各句中的“主观”,和文中的“主观”一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A.我们做事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如果只凭个人感觉就轻易下结论,就太主观了。B.霍桑的《红字》给我们带来了道德思考,尽管这不一定是作者的主观愿望。C.具体来说,促使纳税人进行避税的主观原因是利益驱动。D.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需经过作者主观感受的过滤与艺术性的加工。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而且波及皮质下中枢②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③(消极)情绪和疾病的关系(情绪影响健康)【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原文“主观”意思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中性词。选项BCD“主观”的意思与此相同。A项“主观”的意思是“不依据实际情况,单凭自己偏见的”,贬义词。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17第一空,根据前文“人体心理与情感的活动对大脑皮质下中枢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兴奋的扩散不只波及整个大脑皮质”,可看出意在说明兴奋的扩散还可波及大脑皮质下中枢。所以可填“而且波及皮质下中枢”。第二空,根据后文“前者对健康有积极作用,后者有消极影响。积极情绪能够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效率,……反之,消极情绪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从而危害健康”,可知此处为总领句,说明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所以可填“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第三空,根据前文“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可看出是不良情绪影响身体健康,所以可填“(消极)情绪和疾病的关系(情绪影响健康)”。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咬文嚼字》杂志遴选出三个“感”字热词:①本体感:原指运动者对自身运动状态和位置变化的感知,后泛指人们对自己身心的了解与把握。本体感一旦丧失,会失去对自我的掌控,失去存在感。②沉浸感:原指虚拟现实技术的体验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场景中去,仿佛置身于其中,现引申为全身心地做某事,不受外界打扰。该词既可以指某种“沉浸”状态,也可以指某种“忘我”状态。③获得感:原指获取某种利益后产生的满足感,现泛指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物质上的获得感与精神上的获得感有所不同。上述三个热词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18材料以《咬文嚼字》杂志遴选出三个“感”字热词这一时事热点为背景,引出当代青年对这三“感”的认知与思考。其中,“本体感”强调对自我的把握,不能迷失自我,例如面对挑战时是否丧失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面对诱惑时是否守住了自己的初心、理想、底线、职责等。“沉浸感”强调全身心、专注投入地做某事,既可以指玩游戏、刷手机等沉迷娱乐的行为,也可以指工作、学习、科研等忘我投入的境界。“获得感”强调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感,物质上的“获得感”可以理解为占有金钱财富的多少,精神上的“获得感”可以理解为对崇高理想、信仰、文化的向往追求。行文过程中,考生可立足其中一个热词重点谈感悟,写清写透;但若能联系二者或三者进行整体性构思,建立逻辑关系,体现思辨色彩,无疑更佳。比如,可以说,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必须先有“本体感”,立住自我、坚守初心,以“沉浸感”全身心投入去努力,才会有“获得感”。或者,也可以详细论述说明,以怎样的“本体感”,为了什么去投入“沉浸感”,我们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获得感”。立意:1.把握自我,沉浸忘我,方能收获幸福。2.要沉浸忘我,勿沉迷玩乐。3.沉浸忘我,收获精神富足。4.把握自我,坚守本体。5.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精神富足。

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