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548210
大小:19.1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4-08-31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美术教学.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提倡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说要一味地提高学生美术的基本技能,而是更看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和布局。勇于尝试敢于挑战,找到最佳的模式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乐在其中,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美、爱好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将美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养都得到有效提升。一、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一)长期处在不被重视的地位由于现代社会的就业竞争难度增大,越来越多父母开始视升学为决定命运的重要考试,对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看得越来越重。甚至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学画画是一门“副课”,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文化课成绩。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艺术课程历来不受重视。学校不加以重视,给予美术的课程的机会大大减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又怎么能提起兴趣呢?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场景:教师在讲台上沉浸的说课本上的,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甚至被其他科老师占用的情况。这样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长期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长期以往,学生学习这个科目也会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采用单一的教学,这样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单一的风格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样的教学无法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目前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特点、班级实情来设置的教学目标、能力训练等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流程固定、讲授方法千篇一律,面对不同年级、不同环节与不同学生个性使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美术源于生活,可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只通过教学理论去学习,没有什么特色的教学活动,甚至写生的机会都很少,失去了对光、影、色彩的真实合理的把握。尤其是单一、乏味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小学美术的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课堂缺乏活力,课外体验少 小学生具有注意力不稳定、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发问、爱玩的特点,因此,在上课期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外面有一点动静注意力就容易不集中,因此,更适合处于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可有的美术教师不重视给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一直处于紧绷的环境中,一有小吵小闹就大声呵斥给予批评,忽视了小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学生发展其艺术思维。适当的课外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活跃性思维的发展和创作的灵感的诞生,也能更好地培养师生情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适当的课外活动可以缓解学生长期的学业压力,同时也是学生和教师汲取能量的来源,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二、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美育即是审美教育或是美感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训练培养并逐渐提高人们对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的辨识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表达的综合能力,陶冶人们的高尚的道德思想情操,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情趣,促进人们在思维上和感情生活上全面而健康和谐地发展,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孩子的眼睛里总是有满满的对世界的好奇,在这个年龄阶段,增加感知能力非常重要。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创造能力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美育活动来体现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美育,在少儿教育中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三、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一)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美术科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不能太死板。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画,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古人云:“授人之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教师应努力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思想禁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构建一种新时期的更加良好的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教学的工作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除了要讲好课本的内容,也要对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纳。如果学生对一些常见题材的美术作品其中的内涵都不了解,对艺术风格也一窍不通,没有掌握一些小学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创作时自然也不会考虑到这些因素,更不懂怎么去赏析艺术作品。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多给自己充电,进行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学习和研究,补充新鲜的知识,用知识全面武装自己,用知识丰盈自己,提升自己能力。只有教师让自己储存丰富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质量。当学生创作时,教师应利用自身知识储备给予一定引导,学生或许也因此豁然开朗。多肯定学生自信的表达,针对不同的画面给予相应的建议,让构思的画面有更好、更丰富的表达。美术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他们的艺术表现,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留心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对作品的深入交流,慢慢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良好个性的发展。(二)联系生活,美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为实际生活、为社会所服务的,成绩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符合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美以致用也是杨景芝老师所重视和坚持的理念,在她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多年的少儿美育教育实践中,她遇到过无数个这样的真实小故事。“女孩要和妈妈一起逛街了,她说妈妈的上衣和裙子不搭配,要换成这样的才好看;要搬家了,她会自告奋勇地来布置家,选什么样的家具,摆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她教过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她们就能够在生活中去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审美了。”我也深有体会,一次出门,时间有点匆忙,我顺手收下弟弟的衣服拿给他让他换上,他和我说这件上衣不太适合,不是要去野餐吗这个太正式了,随后找了一件比较舒适看起来很有活力的T恤,的确这件T恤和那条裤子更搭。我当时很惊讶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懂得搭配,懂得什么场合穿什么。这就是将知识和技能融于生活之中,进而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和人格修养。事无非大小,但理念是相通的。为家庭设计一个介绍册;用一幅画描绘未来的家乡;自己做一个节日贺卡……这些课程之所以让学生兴趣盎然,归根结底,它根植于真实的生活,并且能够把生活装点得更美好。美术课不应总是局限在课堂教育上,多一些社会实践,把学生的天性释放出来。创设贴近生活的活动不仅让学生积累表达的素材,使学生有动笔的灵感和创作表达的欲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力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去发展自己的创造力。经过体验式生活的创作,更具备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更能打动人,丰富的假期游玩、温馨的家庭生活、惬意的大自然探索引进美术课堂,所见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下笔皆可成画。以儿童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又将会是不同的风景,每个人的实际经历多多少少会不一样,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创作,保留了作品的独特性,每次经历都会是一次成长。三、打通学科壁垒,发展综合教育以前我们仅仅把美育看成是一种技能教育,只是教孩子一些技法、一些知识,但现在我们的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美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代表着教学目标不一样了。“多学科融合”是指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研究、教学、应用,是顺应社会发展衍生出来的新观点,主要对学科内容分离的现状进行适当性的调整,确保课程体系保持相对均衡性和融合性的发展,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家罗杰斯明确指出:“教育目标应该促进整体认知的学习。”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课程,是一种重学科整体性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使现代艺术教学走向知识、生命与生活的多元化整合。由此可以进一步分析表明,学科融合是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美术学科的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来说,内容本身也有表现出多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的特征,也进一步证实了美术专业学科与其他类学科之间确实有着这样一些共通之处。若每个学科都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就无法客观全面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应努力打通各个学科专业之间的知识壁垒,将它们进行有机统一的结合,发展现代综合教育。 美术课程学习的最终灵魂是创新,而学科融合为创新发展带来了更多有力的支持。基于此,美术课程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水平的迫切需要。在具体的实施中,比如美术和大学语文课程相融合,能够极大程度的丰富学习视野;文学语言既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尽广阔的想象空间,美术能使学生随时都能够迅速在自己脑海中产生出一幅幅色彩丰富而又形象生动的画面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对文学内容深刻的理解与感受。教师也可以运用各种现代的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用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出相应内容的教学画面,与学习的课文内容有机地融合,犹如学生一下子就身临其境,以此来增强引导学生的对语言美的理解。与数学学科相融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是一门理性而严谨的学科,它不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数学里包含线条和图案等知识,也跟美术的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融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绘画的空间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学好美术打下坚实的基础。美术课程中其中有一课就是“巧妙的组合”,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重点任务是如何利用各种复杂形状结构的几何图形来组成某一种或新类型的复杂图形,使广大学习者能切身实体领会感受到这些图形构成的美。学生在先前的数学课堂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学到了很多几何图形,还有诸如平移、对称、旋转等相关知识,可以直接将所学其知识运用到于这节课及今后的美术课程学习和活动实践中,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美术与音乐学科相融合,有助于学生陶冶其高尚纯洁的艺术情操。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属于西方美学范畴体系中的二个完全不同类型的艺术美学类型,二者相得益彰,能够同时给人们提供一场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精神盛宴。两者若是可以相互融合,运用这些音乐元素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慢慢从乐曲的气氛里来逐渐走进现代艺术创作的意境当中,使他们和自己实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氛围中和静态艺术绘画中欣赏动静结合的美,进而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不仅是语文、数学和音乐,教师应致力于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四、鼓励创作,教学评价多元化由于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理念出现了更新和演进,以往的评价标准已不适用,现在更加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进而让学生学会学习。不应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发展。评价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评定的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了评价学生才能更好地正视自己,了解自身的定位。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这一课程评判准则的指导作用下,由其以往的评判一个学生能懂得知识多少,已逐步转化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诚信做人、学会团队合作等诸多方面来进行的综合评判。具体来说,主要可分为: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个性发展和社会情感培养等多个方面。无论是在学生自己创作的过程中,还是在面对学生已完成的作品,都是应给予适时恰当的鼓励赞扬和正面引导,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创作收获的喜悦,进而鼓舞学生敢于创作的斗志信心与热情。即使学生的作品存在着与实际相悖的内容,也千万不能过分急于否定批评与严厉指责,要耐心细致地询问和倾听每个学生真实的真实创作来源和意图再作出相应的评定,要以他们的观点,代入他们的角色去深入认识、了解作品,才能体会到背后的内在情感,再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作。五、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再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去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个性化更加生动有趣。课堂上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和示范,加强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融合多学科教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愿意、想要、乐于去接受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艺术水平,培育学生的完整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多点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实现分层教学,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自信创作和积极表达,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