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46329

大小:47.96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一种早熟的文体。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大约可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而真正具备了较完备的散文形态的,应是从产生于殷周时代的《尚书》开始。《尚书》之后,就是中国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即是说,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融合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明代以后,先是“以拟古为主”的“七子”的散文创作成为时流,继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一切作品“皆从胸中流出”的小品笔记成为主要散文文体形态。而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既强调“义理、考据”,又注重“词章”,即将应用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从以上对古代散文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的古代散文,从文体的角度讲,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杂文学”的系统。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文体;其二,中国的古代散文,先奏时期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魏晋之后总体看文学性文体占据主导地位,但应用性文体也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演变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所以不论是长篇论著或是短篇小品,其文体基础都十分脆弱;即使“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英美“絮语散文”,其实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并不是很多。而能够像中国散文那样融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优秀之作更少。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重“笔路”,重纪事、说理、个人性和科学精神,但在“文章”,即抒情性、音乐性、语言韵味,乃至“文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摘编自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有删改)材料二:《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今而上的一个奏议。就文体说,《谏逐客书》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篇透辟、精到的人才论。《谏逐客书》之所以至今还脍炙人口,固然是其思想内容仍能启迪后人,但也还因为它有绵远隽永的艺术魅力滋润着后世。说《谏逐客书》是策士之文的典范,还在于它有既铺张扬厉,又委婉善讽的艺术风格。李斯在分条剖析逐客的过错时,所用的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和复杂,如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三句话就说清了全部论据。但李斯对此却有意加以铺叙,以造成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收到更强更好的说服效果。当然《谏逐客书》也并非仅由气势服人,它委婉善讽,委折入情,使人内心折服,更是其显著的特色。通篇用对比论证法正反相较,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利害得失,烛人眼目,这是委婉善讽的表现。总之,文章将阐述的道理既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增强读者的印象,造成气势,又用曲折入情的手法,使读者觉得周详恳切,于心折服,而两者又如此巧妙地臻于一体,真不愧为策士文辞的典范。在语言上重用排比、对偶,注意语言的色彩和音节的和谐,也是《谏逐客书》鲜明的艺术特色。语言形式为表达的内容服务,表达效果要抉择语言形式,这是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大凡想铺陈事理,往往就重用排比和对偶。大概一个意思用对句或用几个句子来表述,除事理得以铺陈外,还能造成充畅的气势、典雅丽辩的文采、和谐铿锵的音节,从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所以,铺张扬厉、复本加奇、踵事增华的策士文辞往往重用对偶和排比。惟其如此,《谏逐客书》才显得气势充足,色彩绚丽,音节铿锵而和谐。(摘编自邵碧华《策士之文,骈体之祖——李斯《谏逐客书〉赏析》,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散文发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但直到先秦才迎来第一个黄金时期。B.先秦散文以磅礴的底蕴成就了自身辉煌,开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古代散文奠定了宽阔、宏大的基础。C.在西方文学发展中上,散文长期势弱未成主流,文体基础薄弱,直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不多,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D.策士文辞往往运用对偶和排比表意,因其可以让气势、文采、音节、事理等方面得到更好展现,《谏逐客书》也因此成为了典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以散文的起源开端,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和文体意识。B.材料二分析了《谏逐客书》的策士文辞特点,侧重对其艺术风格方面进行探究。C.材料一借西方文学散文发展演变历程,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D.材料二运用诗句说明《谏逐客书》妙用对比论证手法,委折人情、委婉善讽。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中各时代散文文体形态特征的一项是()A.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这两种形式都有密切关系。B.《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编史方法,其中的“纪”“传”部分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散文。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语言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世称“建安风骨”D.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4.材料一论证手法多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先秦时期的散文体现了“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的特征,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B2.C3.C4.①举例论证。例如文中列举《春秋》《老子》《庄子》《孟子》《左传》《国语》等证明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②引用论证。例如文中引用章学诚、鲁迅的话证明我国古代散文较早就具有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③对比论证。例如在论证文体自觉意识时,作者对中西方散文在文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5.①应用性体现在《谏逐客书》是讽谏秦王取消逐客令的一篇奏议,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李斯的人才观,并具有启迪后人的思想价值。②文学性体现在《谏逐客书》通过铺叙、对比论证等手法达到气势服人、委婉善讽的艺术效果,语言上重视通过排比、对偶使文章气势充足、色彩绚丽,音节铿锵而和谐。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可以追溯到”错误,关于散文的起源,原文说的是“据史料记载……大约可追溯到……”,选项表述绝对;C.“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错误,由材料一“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可知,西方散文只是在文体意识方面更逊色,不是不具有;D.“因此成为了典范”错误,由材料二“说《谏逐客书》是策士之文的典范,还在于它有既铺张扬厉,又委婉善讽的艺术风格”可知,《谏逐客书》成为策士文辞的典范,不仅仅是因为运用了对偶和排比。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选项分析错误。由最后一段“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可知,借助西方文学中散文的发展、演变历程不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而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并且原文中关于西方文学中散文的发展、演变历程并不突出。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绪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之为“建安风骨”,在此主要指的是建安时期的诗歌,不是散文。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折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是举例论证。列举《春秋》《老子》《庄子》《孟子》《左传》《国语》等证明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 “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是引用论证。引用章学诚、鲁迅的话证明我国古代散文较早就具有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是对比论证。论证文体自觉意识时,作者对中西方散文在文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今而上一个奏议。就文体说,《谏逐客书》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篇透辟、精到的人才论……其思想内容仍能启迪后人”可分析概括出,应用性体现在《谏逐客书》是讽谏秦王取消逐客令的一篇奏议,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李斯的人才观,并具有启迪后人的思想价值。结合“有意加以铺叙……由气势服人,它委婉善讽,委折入情,使人内心折服”“通篇用对比论证法正反相较……这是委婉善讽的表现”“文章将阐述的道理既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增强读者的印象,造成气势,又用曲折入情的手法,使读者觉得周详恳切,于心折服”“在语言上重用排比、对偶,注意语言的色彩和音节的和谐,也是《谏逐客书》鲜明的艺术特”可分析概括出,文学性体现在《谏逐客书》通过铺叙、对比论证等手法达到气势服人、委婉善讽的艺术效果,语言上重视通过排比、对偶使文章气势充足、色彩绚丽,音节铿锵而和谐。(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大声说,李游,你说,到底带不带我去?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我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瞒着父母偷着跑出去的,连新婚十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因为当年你偷着离开家。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他缓缓地说,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可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病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扑哧一声笑了,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问,那后来呢?后来我参加了百团大战,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说到这,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慢慢地说,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上级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了。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我觉得李响的话有点离谱。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啥时候耐心地听我说过话呀?李响说得对,我和李直确实不大关心他。他十八岁就扔下媳妇偷着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和娘在动乱的时光里能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李响叹了口气,接着说,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对李响喊道。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到这,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说,你相信我说的是真的吧,那就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去南泥湾。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怎么也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吭声了,任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党徽广场、稻香门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是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个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这些人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看不见他的踪影了。这下我可急坏了,弄丢了李响,我没法向我的父亲李直交代,他正在家辛苦地帮我带孩子。我猜到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赶到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疾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用“蹦来跳去”“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等看似荒诞的语言描写李响,暗示了他的形象萦绕在“我”心里挥之不去。B.“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指的是李响参加革命直到在南泥湾牺牲的故事。家人不知道这些事,因此对他有些误解和埋怨。C.小说中用“我”的不断追问和“扑哧一笑”的表现,意在说明“我”觉得祖父李响瞒着家里去参加革命是可笑而且没有意义的。D.李直讨厌父亲李响,是因为李响十八岁就扔下父母和新婚的媳妇,偷着离开家去参加革命,没有尽到做儿子、丈夫、父亲的责任。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魔幻的情节中凸显现实生活的真实,拓展了小说的内部空间,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在刻画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李响的形象鲜活、生动、丰满。C.小说前面说李响要给“我”当向导,后来却变成了“我”给李响当向导,情节上前后照应,侧面写出了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南泥湾变化之大。D.从前文故事中的李响到导游讲解的烈士李响,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感知其形象。小说以“我”的一声呼喊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8.“铁铲”在小说中出现过多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请结合李响和李游这对祖孙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答案】6.C7.B8.①表现了人物形象。既符合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身份,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②使前后的情节形成照应。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以及小说结尾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形成了前后的照应。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9.舍家为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可笑而且没有意义”错,“我”在心里与想象中的祖父对话,是因为他瞒着家里离开,没能对家庭尽到责任,“我”的心里有心结需要解开。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肖像”错,文中没有关于李响的肖像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原文涉及“铁铲”的情节有:“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铁铲”的出现突出了李响这一人物形象,“铁铲”既是李响在部队做炊事员的工具,又是他后来在南泥湾垦荒的工具。“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文章介绍说李响牺牲后,县上的干部把他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有一把铁铲,“铁铲”的出现使前后的情节形成了呼应,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文章结尾处说“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小说结尾处导游对李响事迹的介绍,与前文形成了照应。文章虚写祖孙的对话,实写“我”到南泥湾做公益项目,中间加入关于“铁铲”的叙述,“铁铲”既是炊事工具,又是垦荒工具。这把铁铲象征了革命先烈在困苦的环境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由此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斗,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李响争辩着”,新婚不久李响跟上队伍去抗日,体现了舍家为国,无私奉献的“南泥湾精神”。“那时候的南泥湾,确实难缠,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那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可大冬天的到哪里去挖野菜啊?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了……”,南泥湾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需要人们去开荒,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县上的干部把李响的包裹送回来时,里面确实有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矍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为了开垦南泥湾,李响的铁铲用成了“破片片”,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倒在了地里,体现了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唯翼平连率田况素果敢,发民年十八以上四万余人,授以库兵,与刻石为约。樊崇等闻之,不敢入界。况自劾奏,莽让况:“未赐虎符而擅发兵,此弄兵也,厥罪乏兴。以况自诡必禽灭贼,故且勿治。”后况自请出界击贼,所向皆破。莽以玺书令况领青、徐二州牧事。况上言:“盗贼始发其原甚微部吏伍人所能禽也咎在长吏不为意县欺其郡郡欺朝廷实百言十实千言百。 朝廷忽略,不辄督责,遂至延蔓连州,乃遣将帅,多使者,转相监促。郡县力事上官,应塞诘对,共酒食,具资用,以救断斩,不暇复忧盗贼、治官事。将帅又不能躬率吏士,战则为贼所破,吏气浸伤,徒费百姓。前幸蒙赦令,贼欲解散,或反遮击,恐入山谷,转相告语,故郡县降贼皆更惊骇,恐见诈灭,因饥馑易动,旬日之间更十余万人,此盗贼所以多之故也。今洛阳以东,米石二千。窃见诏书欲遣太师、更始将军,二人爪牙重臣,多从人众,道上空竭,少则亡以威示远方。宜急选牧、尹以下,明其赏罚。收合离乡,小国无城郭者,徙其老弱置大城中,积臧谷食,并力固守。贼来攻城,则不能下,所过无食,势不得群聚。如此,招之必降,击之则灭。今空复多出将帅,郡县苦之,反甚于贼。宜尽征还乘传诸使者以休息郡县。委任臣况以二州盗贼,必平定之。”莽畏恶况,阴为发代,遣使者赐况玺书。使者至,见况,因令代监其兵。遣况西诣长安,拜为师尉大夫。况去,齐地遂败。三年春,正月,九庙成,纳神主。莽谒见,大驾乘六马,以五采毛为龙文衣,著角,长三尺。又造华盖九重,高八丈一尺,载以四轮车,挽者皆呼“登仙”。莽出,令在前。百官窃言:“此似[注]车,非仙物也。”二月,樊崇等杀景尚。关东人相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注】古代运棺材的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盗贼始发/其原甚微/部吏/伍人所能禽也/咎在长吏/不为意县/欺其郡/郡欺朝廷/实百言十/实千言百B.盗贼始/发其原甚微/部吏/伍人所能禽也/咎在长吏/不为意县/欺其郡/郡欺朝廷/实百言十/实千言百C.盗贼始发/其原甚微/部吏/伍人所能禽也/咎在长吏不为意/县欺其郡/郡欺朝廷/实百言十/实千言百D.盗贼始/发其原甚微/部吏/伍人所能禽也/咎在长吏不为意/县欺其郡/郡欺朝廷/实百言十/实千言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率”为“连帅”“十国以为连,连有帅。”后世当用以称地方长官,职如太守。B.“田况素果敢”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C.“一人爪牙重臣”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爪牙”含义不同。D.“阴为发代”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两句中的“阴”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况弹劾检举自己之后,被王莽责备,王莽认为他的罪名应该跟贻误军机一样处理,最终贬去他的官职,不让他治理此地。B.田况认为,朝廷不立即进行督察责罚,再加上郡县应付搪塞,只为开脱自己的死罪,没有工夫去考虑盗贼和办理公事。C.田况认为盗贼突然增多,是因为要投降的盗贼又遭截击,他们互相传告,已降的更加惊骇,加之饥荒期间,人心容易动摇。D. 九庙工程竣工,王莽去朝拜,车队按照极高规格组成,拉车之人都呼喊“登仙”,官吏们却认为像灵车,不是神仙的用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帅又不能躬率吏土,战则为贼所破,吏气浸伤,徒费百姓。(2)小国无城郭者,徙其老弱置大城中,积臧谷食,并力固守。14.两州盗贼四起,田况上书陈述平盗之策,条理清晰,布局缜密,并保证交由自己一定能平定。但为什么王莽没有采纳?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0.C11.D12.A13.(1)将帅又不能亲自率领军官和士兵去冲锋陷阵,一交战就被盗贼打败,士气逐渐削弱,徒然耗费了老百姓的钱粮。(2)没有城墙的小封国,把它们的老弱居民迁移安顿到大城里,储积粮食,合力坚守。14.①猜忌怀疑。田况擅自发兵,自请平贼,招致王莽的猜忌。②忌惮畏惧。田况果断勇敢、刻碑定约,上奏溯因陈弊,政治才能突显,锋芒毕露,引发王莽的忌惮。③厌恶不满。田况指斥朝廷政令有失,众臣敷衍,自请平贼,过于自信,招致王莽的厌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盗贼刚起事,他们的基础很薄弱,当地的治安官吏和邻里相保的伍人就能捉拿得了。责任在于县府主要官吏不在意,县欺骗郡,郡欺骗朝廷,实际上有一百人,只说十人,实际上有一千人,只说一百人。“始”修饰“发”,状语和谓语间不断开,排除BD;“县欺其郡”为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B.两个“素”都是“一向,向来”意思。句意:田况一向果断勇敢/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C.“二人爪牙重臣”的“爪牙”是勇猛之臣的意思,“蚓无爪牙之利”的“是爪子和牙齿的意思。句意:他们两人是勇猛之臣/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D.“含义相同”错误。“阴为发代”的“阴”是暗中的意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阴”是山的北面。句意:悄悄地派出了接替他的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最终贬去他的官职,不让他治理此地”概述有误,根据“厥罪乏兴。以况自诡必禽灭贼,故且勿治”的内容看,王莽认为这种罪名应当跟贻误军机同样处理。但因为田况自己保证一定捉拿消灭盗贼,所以姑且不予追究。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躬”,亲自;“为贼所破”,被动句;“浸伤”,逐渐削弱;“徒”,徒然。(2)“徙”,迁移;“积臧”,储积;“并力”,合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未赐虎符而擅发兵,此弄兵也,厥罪乏兴。以况自诡必禽灭贼,故且勿治”,田况擅自发兵,自请平贼,招致王莽的猜忌。由此可概括为:猜忌怀疑。“莽畏恶况”,田况果断勇敢、刻碑定约,上奏溯因陈弊,政治才能突显,锋芒毕露,引发王莽的忌惮。由此可概括为:忌惮畏惧。“盗贼始发/其原甚微/部吏/伍人所能禽也/咎在长吏不为意/具欺其郡/郡欺朝廷/实百言十/实千言百。朝廷忽略,不辄督责……将帅又不能躬率吏士,战则为贼所破,吏气浸伤,徒费百姓……今空复多出将帅,郡县苦之,反甚于贼……委任臣况以二州盗贼,必平定之”,田况指斥朝廷政令有失,众臣敷衍,自请平贼,过于自信,招致王莽的厌弃。由此可概括为:厌恶不满。参考译文: 只有翼平郡连帅田况一向果断勇敢,他发动年龄在十八岁上以上的民众四万多人,发给他们库存的武器,把军令刻在石碑上向他们宣布。樊崇等听说了,不敢进入郡界。田况自动弹劾自己,王莽责备田况:“没有发给虎符而擅自调集军队,这是擅动干戈,这种罪过与耽误军事调动一样。因为你自己保证一定捉拿消灭盗贼,所以姑且不予处分。”后来田况自动请求越过郡界攻打盗贼,他所攻击的盗贼都被打败了。王莽用诏书命令田况代理青州和徐州两州牧的职务。田况奏报说:“盗贼刚起事,他们的基础很薄弱,当地的治安官吏和邻里相保的伍人就能捉拿得了。责任在于县府主要官吏不在意,县欺骗郡,郡欺骗朝廷,实际上有一百人,只说十人,实际上有一千人,只说一百人。朝廷忽略,不及时进行督察,给予责罚,终于发展到蔓延几州,才派遣将帅,多派出使者,层层督促。郡县忙着服事上司,应付责问检查,供给酒饭,准备物资和费用,来解救自己的死罪,没有工夫去忧虑盗贼和办理公事。将帅又不能亲自率领官兵去冲锋陷阵,一交战就被盗贼打败,士气逐渐低落,徒然耗费了老百姓的钱财。前次幸而得到了赦免的命令,盗贼打算解散,有人反而加以截击,他们惶恐地退入山谷,辗转相告,所以各郡县已经投降的盗贼都更加惊骇,害怕被欺骗和消灭,由于饥荒时期人心容易动摇,十来天的时间,又是十多万人,这就是盗贼所以众多的缘故。现在洛阳以东地区,米价每石值两千钱。我看见诏书,说要派遣太师和更始将军前来,他们两人是权威的武臣,一定会多带人员,沿途民穷财尽,将无法供给,而如果随从人员太少,则无法用来威震远方。应当迅速在州牧、大尹以下挑选官吏,明确规定对他们的赏罚,让他们收集分散的乡聚和没有城堡的小封国,把它们的老弱居民迁移安顿到大城里,储积粮食,合力坚守。盗贼来攻城,就不能攻下,所经过的地方没有粮食,势必不能群集。这样,招抚他们,他们就一定会投降,攻打他们,他们就一定会被消灭。如今白白地再多派出将帅,地方官民害怕他们,反而比害怕盗贼还厉害。应该把乘坐传车的各位使者全部召回,让郡县官民得到休息。陛下把平定两州盗贼的任务委托我,我一定能够平定。”王莽畏忌、厌恶田况,悄悄地派出了接替他的人,遣使者赐给田况盖了御玺的诏书。使者到达,会见了田况,于是命令由另外的人代替他监管部队。田况则随同使者西行,到了长安,任命他作师尉大夫。田况走了以后,齐地的局势便不可收拾了。三年春季,正月,九庙建筑竣工,安放了神主。王莽去拜见,车队按照最高规格组成:他的乘车套着六匹马,每匹马都披着用五彩羽毛织成龙形图案的套子,头上装着角,有三尺长。又制造华丽的车盖九层,高八丈一尺,用四轮大车装载,拉车的人都呼喊“登仙”的口号。王莽外出时,让它走在前头。官吏们私下时说:“这象灵柩车,不是神仙的用物。”二月,樊崇等杀死了太师羲仲景尚。函谷关以东地区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邵尧夫年老逢春①司马光年老逢春春莫咍②,朱颜不肯似春回。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意开。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力请守郡。次年四月,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始与邵雍相识并很快成了莫逆之交;邵尧夫,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北宋理学家,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业。②咍(hāi):嗤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运用拟人手法,看似轻松幽默,实则饱含“岁不我与”的辛酸与无奈。B.颔联写诗人满腹忧愁,无心赏花。全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郁的惜春之意。C.尾联格调稍显明朗,“坐待”二字尤能写出诗人盼望朋友前来与自己畅谈的急切心情。D.全诗语言质朴,亲切自然,句无虚设,看似平常的话语蕴含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16.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人“身在野而心在朝”。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B16.颈联通过“倦游”“懒扫”二字写出了作者在洛阳的生活态度,可以看出虽然春光明媚,但作者无心于这里的生活,可见作者对朝廷的牵挂,可以说是“身在野而心在朝”。【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B.“表达了浓郁的惜春之意”错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作者因政见不同而被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所以这里面的愁有作者客居他乡之愁以及仕途失意之愁。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颈联写诗人的生活状态,身心疲倦地沿着没人修理变得杂草丛生的小径漫步,院子因无人打扫而长满青苔,“倦游”“慵扫”写出了作者的内心体验,作者在此的生活并不如意,虽然春光明媚,繁花盛开,但是作者无心于这里的生活,百无聊赖,体现出作者的内心还是牵挂着朝廷,所以是“身在野而心在朝”。(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写出女子登高远望,盼望男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氓》中采用比兴手法,用桑树叶子没有落的时候“___________”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用桑树叶子落下时“_____________”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3)《离骚(节选)》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乘彼垝垣②.以望复关③.其叶沃若④.其黄而陨⑤.背绳墨以追曲兮⑥.竞周容以为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垝垣”“复”“沃若”“陨”“曲”“竞”“度”。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皮影戏又名“皮人戏”,在腾冲已有六七百年历史。腾冲皮影戏以牛皮为原材料进行制作,开始雕刻前,需要先进行浆皮、压皮、晾晒、打磨等环节,让牛皮变得坚韧透亮,再将画好的画稿附着在皮子上,用小刀雕刻成形后上色。“《封神演义》里的神兽谁也没见过,但刘永周可以根据书里的描述,将它们画出来,并制作成①的皮影。”腾冲市文化馆馆长段应宗说。除了皮影做得好,刘永周的演技也②。他对台词③,登台的第一场戏《水浒传之三打祝家庄》,面对上千观众,近4个小时的戏,刘永周未出现任何纰漏。他唱腔高亢嘹亮,表演《杨家将》里的杨六郎哭灵,刘永周一出“悲腔”唱哭了台下观众。据统计,腾冲皮影戏的剧目约有三四百出,尤以三国、封神、水浒、西游等连台本戏居多。有着“土电影”之称的皮影戏,曾是农村百姓不可多得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一声声唱腔里,皮影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地根植进他们心中。18.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A.个别国家和集团的“家法”和“帮规”不能取代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会员国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B.现实证明,长期过度的自由主义治理使不少西方国家丧失了在危机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胆识与能力,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C.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D.数据显示,在打造中国新的“电竞之都”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开展六年之后,绍兴已经为位于上虞区的e游小镇招徕大约1.1万名专业人才。 【答案】18.①惟妙惟肖②炉火纯青③过目不忘④潜移默化19.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修饰“皮影”,结合上下文可知,刘永周的皮影制作技艺高超,故应选用表逼真、生动之意的成语,可选用“惟妙惟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第②空,语境说刘永周的演技也很好,可选用“炉火纯青”。“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第③空,根据下文“登台的第一场戏《水浒传之三打祝家庄》,面对上千观众,近4个小时的戏,刘永周未出现任何纰漏”可知,刘永周记台词的能力很强,可选用“过目不忘”。“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能记住。形容记忆力特别强。第④空,语境指皮影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可选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应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并列短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第二处,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对”。【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土电影”引号表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讽刺否定。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 (二)(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屏风,中国传统家具陈设之一,①:一、古建筑物较为松散,为了挡风制造了这种家具,起到屏障的作用;二、②因此古代又叫做扆。这一称谓源于“扆,依也,在后所依倚也”。(《释名·释床帐》)到了唐宋时期,因为家具发生了变革,屏风的作用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以前古朴变为华丽、端庄、精巧的风格。审美意义成了其首要特征。进入明清后,屏风制作技巧更为精湛,这时的屏风几乎只剩下一个功能:装饰功能。早在商周时期,天子专用的屏风,屏面以帛制成,上面绘有斧纹,只有黑白两色,象征天子身份。两汉魏晋的屏风多绘制经史古诗,也有奇珍异兽,但题材还是较少。唐宋期间,③,各类人物、山水、花鸟、博物均可入画。《图画见闻志》、《画继》中记载了很多善画屏风的画家。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作品多元化,屏风绘画样式仍极具魅力。它可以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或者三者兼有之。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称谓源于“扆,依也,在后所依倚也”。(《释名·释床帐》)B.屏风的作用也进入了新阶段,由以前古朴变为华丽、端庄、精巧的风格。C.《图画见闻志》、《画继》中记载了很多善画屏风的画家。D.它可以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或者三者兼有之。【答案】21.①最初产生时有两个功能(作用)②放在身后供人倚靠③屏风题材已经非常丰富22.B【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此处后面的冒号可知,此处为本段后面内容的总说;根据后文的“一……为了挡风制造了这种家具,二……”可知,此处是列举屏风的功能,可以填入“最初产生时有两个功能(作用)”之类的内容。第二空,根据其后的引文“在后所依倚也”可知,屏风的第二个作用可以填入“放在身后供人倚靠”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根据前后文“早在商周时期……两汉魏晋……但题材还是较少”“各类人物、山水、花鸟、博物均可入画”可知,此处和前面的两个时期形成对比,所以可以填入“屏风题材已经非常丰富”之类的内容。【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小括号所引内容是对引文的解释,属于句内括号,所以应放在句号前。C.两个书名号之间不需要使用顿号。D.“是一件物品”“是一种艺术媒材”“是一种绘画母体”是省略掉主语的句子,句子之间不用顿号,应使用逗号。故选B。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向下”的扎根,就没有“向上”的蓬勃。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让生命向阳生长在大自然中,一颗松籽落入岩缝中,吸收阳光、雨露,拼命生长,直至傲视悬崖之上,这是生命的绽放;在古老的神话中,“夸父逐日”,一切无法阻挡,只为一个火热的生命绽放,给人们无限向往……让我们吮吸生命芬芳,向着阳光生长!“阳光”是一种能量,生命需要得到它的滋养。“阳光”是一种梦想,迷惘中的人渴求它,只为拘一束,点亮前方。伫立黄河之畔,俞敏洪用透明的玻璃杯舀一杯黄河水,浑浊的黄河水,沉淀沉淀。突然猛地晃动,阳光下,沙与水,融成一种艺术美。俞老师领悟到这样一种人生观——人如同一粒沙,是滚滚奔腾的黄河中的一粒沙。如果不努力翻腾自己,就会使生命沉沦,沉入河底,远离阳光。俞敏洪,三次高考,圆梦北京大学,只因那颗不沉沦于安逸稳定的心,只因胸膛还有一颗跳动着的火热的心。创办“新东方”,他肩负着一种使命感,既为自己的理想,也为广大的学子、教师的梦想而再起战歌!他的经历,如一首豪情的诗,高诵道:带着阳光出发,照亮自己,照亮别人!“阳光”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站在天空下,阳光渗过眼睛,照亮心灵。“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感动中国”这样评价张艺谋团队。张艺谋,18 岁那年迷上摄影。对于一个贫农子弟来说,这是一个昂贵而遥远的梦想!懵懂的年纪,拥有了一份热爱,如薄雾里,眼睛抓住一束阳光,便不顾一切奔去。他为了买一部相机,瞒着家人一连卖了五个月的血。也许是那个特殊意义的相机,鼓励他不断挑战逆境,打破宿命,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他的不懈坚持,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开辟一条路,捧出巩俐、章子怡等国际巨星……因为有这样对“阳光”的渴望,他走出了社会环境的限制,一往直前。北京奥运,张艺谋用中国式的创意,圆了世界的一个梦想!罗素曾说:“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到了大海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平缓和辽阔。”是的,忘记路上的荆棘与伤痛,为了阳光下的一片光景,冲过一片黑暗,我们终会迎来一份生命的平缓和辽阔!“阳光”是一种无形的引力,有生命的植物都会向着它生长。“阳光”代表着梦想,我们就是那些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贝多芬,是音乐穿过他的生命,让他谱出生命的梵音;梵高,是那向着阳光开放的向日葵指引他,使生命在艺术的殿堂起舞;再有,三毛让文艺与生命交汇,开出思想的枝芽;丁俊晖,用“小球”转动人生的“大球”……一切,只要向着阳光,生命便会散发阳光的芬芳!人生如歌,让阳光作旋律,让青春作词,踩着节奏,舞起来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构成,是关于万物生长的相关论述。第一句话指出生长最美。第二句话列举了三种对于生长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生长是“向上”蓬勃,生长是向下“扎根”,生长是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的力量。可见材料的话题是:对于生长的看法和理解。这里体现了思辨性,可以见仁见智。材料关于生长的阐述,形象生动,但又给了考生极为开阔的思维空间:“万物”,可以引导考生由自然界花草树木的生长,推广开来,引申到人生、企业、组织、社会、国家、民族等的生长。生长的基础是向下“扎根”,深钻地底,去沉潜、修行,努力汲取营养,丰富自身,充实自我,增强自己的能力。生长的目的是“向上”蓬勃,向阳生长,努力向上,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目标,不断去探索、追寻,让自己更高、更大、高强。辩证地说,生长应该是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分离,不可偏废,是对立统一的。向下生长,是在为向上生长汲取力量,打好基础,向上生长,则是为向下生长指明生长的目标和方向,并努力实现和抵达。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能根基稳固,又能行稳致远。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进行论述,“奋力向上,向阳生长”或“向下扎根,汲取力量”。还可以综合二者,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既需要扎根厚土,也需要向阳向上。接下来先论述扎根厚土,沉潜下来,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再论述在打好基础前提下,应当向上向阳,要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为沉潜修行指明方向。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既应当奋力向上生长,又应当努力向下积聚力量。立意:1.奋力向上,向阳生长。2.厚植深土,积蓄力量。3.在向下中沉潜,在向上时奋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