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

ID:83519720

大小:106.34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7-11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届高三五模文综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仁寿一中南校区高2020级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A.墨家B.兵家C.儒家D.法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文献观点“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意思是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产生并发展,儒学“崇德”,主张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张“为政以德”“德治”等等,所以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学,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其主张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A项;兵家内容主要是战争和治兵经验、战略战术等,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B项;法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严刑峻法,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2.《魏书》记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说明北魏时期()A.北方商品经济出现严重衰退B.实物税取代货币税成为主体C.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物物交换成为主要交换形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魏时期。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495年北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民间使用物物交换,货币的流通受到阻碍。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到北魏时期,北方长期动荡,社会经济受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严重衰退,货币的流通就会受到阻碍,A项正确;材料反映货币流通受到阻碍,而不是反映政府的税收,排除B项;材料反映魏晋以来农业生产受到政局动荡的破坏,而不是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主要交换形式”说法错误,材料中河南诸州是货币与谷帛共用,因此不能得出物物交换是主要形式,排除D项。故选A项。3.

1种植桑、枣树是古代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随意砍伐桑、枣者治罪;西夏和金也有类似规定。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B.民户管理C.政权认同D.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随意砍伐桑、枣者治罪;西夏和金也有类似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不论中原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十分重视种植桑树和枣树,认为这是“施仁政”的象征,这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没有涉及疆域拓展、民户管理、政权认同等内容,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4.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A.士人阶层壮大B.心学思想盛行C.坊市制度流行D.抑商政策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可知,商人孙赐号的这种经营风格迎合了开封城庞大官僚士大夫的消费趣味,反映了北宋时期士人阶层壮大,A项正确;南宋时期,心学思想盛行,排除B项;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C项;宋朝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5.《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答案】C

2【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再根据图片中“贸易的钥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条约增开口岸等内容可以使中国更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符合包括日本、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的利益,C项正确;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发生于一战期间,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威胁到了其他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所以三国干涉还辽,不是因为日本要价过高,排除B项;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铺设铁路、政治贷款等行为体现了资本输出的要求,而材料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材料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另外《马关条约》之前,列强侵华就是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所以严格来说资本输出也不是新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6.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9年对擅自闯入长江防线的英舰人民解放军给予反击,并要求西方武装力量撤离中国。体现人民解放军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否定近代以来列强获取的在华特权,A项正确;新中国还未成立,没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制定“另起炉灶”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7.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接受了会议参加国一些合理建议,及时表达了中国愿与美国改善关系及缓和亚洲紧张局势的愿望,使更多的亚洲国家了解了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体现出我国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不结盟”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对外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而材料“表达了中国愿与美国改善关系及缓和亚洲紧张局势的愿望,使更多的亚洲国家了解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正体现的是这一外交政策,C项正确;一边倒是建国初期的,排除A项;不结盟和对外开放是新时期的,排除BD项。故选C项。8.

3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答案】C【解析】【详解】“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表明中国办奥历程与对外开放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C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开放的中国”,排除;BD项都不能反映“开放的中国”,排除。故选C项。9.有关《荷马史诗》作者的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柏拉图也说“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由此可以深刻认识到()A.文化名人成为民族荣誉代表B.伟大作品具有教育的重要功能C.文史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D.史诗首先要求内容的真实准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可见《荷马史诗》对古希腊文化影响深远,文史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文史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并非文化名人成为民族荣誉的代表,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到伟大作品的教育功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史诗内容的准确性,排除D项。故选C项。10.综合如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时间: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国家:英法西葡荷俄日美地点:圣多明各巴西利亚马尼拉孟加拉巴达维亚开罗开普敦佛得角索马里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答案】C【解析】【详解】

4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可知,反映的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状况,根据材料中的国家可以看出都是西方列强,从地点可以看出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旨是列强在近代的殖民扩张,C项正确;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是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是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B项;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D项。故选C项。11.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说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30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人们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以日升日落周期为参照生活,而“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B项正确;工业革命确实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但是材料重在说明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排除A项;C项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技术发展”等引发因素,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统一时间有利于人们搭乘火车、发展商业、方便生活,不体现是否有利于“国家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12.《世界史编年手册》中记载了发生于1957年的三则信息:“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1月14日到16日,13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12月19日,北约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这表明,当时的世界整体局势是A.美苏两国完全控制了世界B.整体处在“冷战”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在美苏总体对抗“冷战”之外,《罗马条约》的签订表明出现了新的力量。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在1957年前已经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5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茶、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20多年的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材料二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粮商操纵粮食市场,使上海米市从6月中旬起价格大涨。于是,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同时,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使全市六分之一的人口能以低于市场批发的价格买到粮食。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实际效果。另外,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迫使私商以低于市场价亏本售出粮食。1950年,上海市政府又成立新的上海市米业市场,交易秩序大为好转,粮价平稳下来。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摘编自贺涛《上海解放之初的“米粮大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上海解决粮食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其意义。【答案】(1)背景: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影响粮食生产;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减少;法国经济封锁影响粮食进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人口大量增长。(任意三点)(2)特点:政府积极干预;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以全国为依托;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任意三点)影响:稳定了粮食价格,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任意两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茶、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可分析出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影响粮食生产;根据材料“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可分析出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减少;根据材料“20多年的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可分析出法国经济封锁影响粮食进口;结合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可分析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人口大量增长。(任意三点)【小问2详解】

6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到1950年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可分析出政府积极干预;根据材料“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可分析出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根据材料“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可分析出以全国为依托;根据材料“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可分析出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任意三点)影响:根据材料“粮价平稳下来”可分析出稳定了粮食价格,维护了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巩固了新生政权;根据材料“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可分析出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任意两点)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摘编自毛泽东《论新阶段》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示例只作为评分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成理,亦可)应用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赞同此观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俄国革命经验,走“城市中心论”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该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等理论体系,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7新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将理论和道路探索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涉及一个主要信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因此不妨拟定论题:应用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赞同此观点。其次,结合中国近代史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史实展开论述,论述如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俄国革命经验,走“城市中心论”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该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等理论体系,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将理论和道路探索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最后,做出总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8鸦片战争前,国内洋钱的大量流通对传统称量货币发起了挑战。1833年5月24日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书,提出进行币制改革。首先,林则徐表示不能对洋钱进行硬性的定价,在使用洋钱的问题上,最好在民便之中稍加限制。其次,林则徐认为使用洋钱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抑制的,应该让洋钱继续在国内流通。由于洋钱很受民众欢迎,林则徐认为“应对洋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铸银钱”。他的设想是:官局先铸银钱,每一枚以五钱纹银为准,银币一面用文清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最后,林则徐认为银贵钱贱的关键在鸦片,只有政府大力禁烟,才能抑制白银外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银荒”问题。林则徐提出自铸货币以抑制洋钱,严禁鸦片防治“银荒”等顺应民情、有利于当时国内货币流通的主张。但是由于当政者的昏庸、无知和技术不过关等,这种自行铸造钱币的措施最终因无法与洋钱抗衡而停止。——摘编自图拉古日《林则徐与近代中国币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林则徐货币改革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货币改革失败的原因。【答案】(1)背景: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国内币制混乱;银两携带不便;国内洋钱大量流通。(2)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当政者昏庸无知;清朝铸币技术不过关;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外流严重。【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国内洋钱的大量流通对传统称量货币发起了挑战”可归纳为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根据材料“由于洋钱很受民众欢迎,”,可以归纳为国内洋钱大量流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国内币制混乱;银两携带不便。(2)原因:根据材料款“但是由于当政者的昏庸、无知和技术不过关等,这种自行铸造钱币的措施最终因无法与洋钱抗衡而停止。”可知,清政府统治腐朽,当政者昏庸无知、清朝铸币技术不过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外流严重等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