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北省2023届高三期6月模拟考历史(一)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届湖北省高三6月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商王武丁妻子的妇好墓,曾出土200多件青铜礼器、5件大铜铎、16件小青铜铃、44件青铜器具、4件青铜镜、1件青铜勺、130多件青铜兵器、4个青铜虎、20余件其他青铜器。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青铜器A.生产地点广泛B.品种种类单一C.铸造水平较高D.日常应用普及【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些青铜器品种丰富,数量众多,造型多样,从侧面反映了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较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这些青铜器的产地;B选项错误,材料中这些商代青铜器品类繁多,并非单一;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代统治者的墓葬信息,不能得出这些青铜器日常应用普及。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意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局影响文化的走向B.文化发展的多样性C.魏晋书法神韵荡然无存D.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因此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唐朝是大一统国家,因此在书法方面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意规范和法度,说明政局影响文化的走向,A正确;唐代书法强调规范统一,明显与多样性不符,排除B;唐代书法继承发展了魏晋书法,排除C;汉字在甲骨文出现之后就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排除D。3.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答案】D【解析】
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路的设立,将地方权力分割为不同板块,各自负责,分别隶属中央,意在消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排除A项;过度分割权力导致机构冗滥,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4.明代有徽商经营商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滕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A.有自给自足的观念B.积极开发农村市场C.以农业为发展基础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外索而足”推知自给自足的特征,故A选项正确;材料信息指向了自给自足而非商品经济,故B选项为基础;根据材料徽商的主业是经商,故C选项错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故D选项错误。5.百日维新之际,慈禧太后“戒帝毋操之过蹙”,要求光绪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光绪帝在变法期间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得以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由此可见,慈禧太后A.固守封建传统B.还政于光绪帝C.支持政治改革D.认可渐进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光绪帝作为没有实权的皇帝,能够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究其本因还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可见慈禧太后对早期的变法持肯定态度,D选项正确;材料表明慈禧太后支持变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A选项错误;光绪帝的变法行动终究要受到慈溪太后的同意,并没有改变其无实权的处境,B选项错误;慈禧太后最终由于既得利益受损而在变法后期反对变法,排除C。6.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除了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外,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B.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主流D.中国急需改造社会的良方【答案】D【解析】
2【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思想,这些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故D符合题意;十月革命主要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没有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排除A;这些现象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应中国国情,排除B;“成为时代主流”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C。7.胡适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指出:“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洋洋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说明在民国时期A.三民主义思想遭到质疑B.存在不同救国方略的探索C.社会发展道路日益清晰D.民众的生计问题亟待解决【答案】B【解析】【详解】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体现了实用主义思想,反对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在民国时期存在不同救国方略的探索,故B正确;材料和三民主义思想无关,故A错误;这是思想的争论,社会发展道路还未清晰,故C错误;民众的生计问题亟待解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8.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A.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B.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C.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D.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由于国共合作抗日,延安使用的是国民政府的国旗,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则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这里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致的革命文化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党内合作”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主旨是说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明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故D项错误。9.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3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参考百度百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10.下表是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编订的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表。该学者意在说明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单位: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时间农村消费(1)城市消费(2)比例(2)/(1)1952621482.391957792052.5919651002372.3719781323832.9019801734682.7119822125002.36
419863528652.46A.改革推动了城乡差距持续减弱B.计划经济制约了农村的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D.农村的开放提上曰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城乡消费差距减弱后,差距又有些扩大,这说明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C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了改革前后的消费变化,改革后,农村和城市的消费指数提升城乡差距体现了减弱的趋势,但并非持续减弱,排除A;从1952年至1978年,农村的人均消费也在上升,只是速度较慢,因此计划经济并未完全制约农村的发展,B排除;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逐步展开,排除D。11.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上,老师叫学生查找课题中的“民主”一词。一位同学找到: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对这两个“民主”班上展开了激烈讨论,以下最合理的一项是()A.两个“民主”的意思基本一致,都是指人民能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B.老师所要求查找的“民主”是政治制度,学生找到的“民主”是古人的思想主张C.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希腊的古代等级社会中,民众都是没有任何民主和自由可言的D.学生找到的“民主”指的是最高统治者,课题中的“民主”之“民”是被统治者【答案】D【解析】【详解】“天惟时求民主”的意思是为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显然中国的民主并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故A项错误。老师查找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民主制度,学生找到的民主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不是古人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希腊雅典的民主有一定的自由成分,故C项错误。“天惟时求民主”的意思是为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民显然是富有民主权力这类被统治者,故D项正确。12.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音乐,如奥尔加农和基督教音乐,几乎都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15世纪后,在自己作品上署名的现象非常普遍,涌现了大量流芳百世的作曲家。这反映了当时社会A.自我意识的觉醒B.文学艺术的繁荣C.追名逐利的风气D.宗教信仰的弱化【答案】A【解析】
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从材料可知,欧洲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作品署名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人文主义思想从湮没逐渐复苏,A项正确;文艺复兴确实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但不能从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B项排除;署名不代表追名逐利,C项排除;宗教信仰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启蒙运动开展而逐渐弱化的,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征,D项排除;故本题选A。13.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展开,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高级神职人员。这一现象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A.缺乏广泛性群众基础B资本主义尚未出现萌芽C.社会上层热衷古典文化D.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开展的对象较狭窄,受众面不广,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开展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文艺复兴运动正是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的反映,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是一场披着复兴古典文化,实际上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体现出封建保守势力异常强大。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特点。文艺复兴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是运动的开展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很少涉及到下层民众,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是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导致在运动中出现了人文主义的泛滥,引起社会混乱。14.早在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许多邦就开始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大力兴办职业学校。德国是19世纪后半期文盲率最低的国家。德国的高等教育既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又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这体现了A.国家统一促进了教育发展B.德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C.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结合D.德国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大力兴办职业学校……既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又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反映了德国教育注重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结合,C项正确;德国教育发展并不是国家统一的结果,排除A项;没有体现教育形成体系,没有体现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D项。故选C项。15.
61917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在《告俄国公民书》中强调:“沙皇制度的堡垒已经崩溃,临时革命政府必须制定保护人民一切权利和自由的临时法律,没收地主土地,在普遍平等选举权和秘密投票基础上,召开立宪会议。”这表明,俄国当时A.革命尚未突破资产阶级革命范畴B.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已经结束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条件已经成熟D.明显带有社会主义民主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沙皇制度的堡垒已经崩溃,临时革命政府必须制定保护人民一切权利和自由的临时法律,没收地主土地,在普遍平等选举权和秘密投票基础上,召开立宪会议”可知,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体现出无产阶级的要求,这说明当时俄国革命尚未突破资产阶级革命范畴,A项正确;七月流血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已经结束,与材料时间和信息不符,排除B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条件已经成熟是在十月革命爆发前夕,而且材料没有涉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项;材料中的主张体现了反封建的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是1950年、1970部分国家经济数据表(单位:百万吨),对上如表分析准确的是年份项目联邦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1950年原油产量1.1266.7—0.10.3钢产量12.187.816.68.74.81970年原油产量7.5475.30.12.30.8钢产量45.3119.328.323.893.3①日本经济增长因马歇尔计划援助②法德经济受益于欧洲一体化进程③北美自贸区稳固了美国经济霸权④战后西欧各国生产得到较快发展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
7【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西欧各国实现了联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法德经济受益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而且西欧各国的生产也得到较快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马歇尔计划针对的是西欧诸国,日本没有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①错误;北美自贸区到20世纪90年代才成立,③错误,故排除ABD。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自《左传》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摘自聂玉海《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么样的影响?【答案】(1)分封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或井田制)。(2)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承认井田制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维护封建土地私有。【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可知为西周分封制度;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2)一问根据材料二“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政策;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废井田,开阡陌实质上反映井田制走向瓦解,商鞅变法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汉代统治者奉行重农积谷的国策,粮食被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战略物资,采取了"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的政策。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同时,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多次进行"度田",限制土地兼并。——摘编自张喆、戚亦农《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材料二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就已传入中国。玉米最初在山区栽种,到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不仅继续向山区,而且也向平原地区扩展了。明清时期传入的新作物还有花生。花生在湖田沙土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的油料作物。马铃薯传入我国后,分布之处多为贫瘠冷凉山区。明代中叶,烟草自菲律宾传入中国,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
8——摘编自林力杰《明清时期福建农业发展与农业商品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并指出其粮食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答案】(1)措施:劝课农桑,重农积粟;采取入粟赐爵的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广建粮仓,建立粮食仓储体系;丈量土地,核实土地占有。特点:坚持以农为本;发展生产和加强储备相结合;注重发挥粮食的社会稳定功能。(2)新变化:大量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经济类农作物大量种植。影响: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广大山区和贫瘠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新的粮食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经济作物的种植,加深了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烟草种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可归纳出劝课农桑,重农积粟;根据材料“汉代还实行募民入粟赐爵政策”可归纳出采取入粟赐爵的政策,刺激粮食生产;根据材料“汉朝政府还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批的粮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仓储体系”可归纳出广建粮仓,建立粮食仓储体系;根据材料“政府多次进行‘度田’,限制土地兼并”可归纳出丈量土地,核实土地占有。特点:根据材料“汉代统治者奉行重农积谷的国策”可归纳出坚持以农为本;结合上述分析的措施可知,发展生产和加强储备相结合;注重发挥粮食的社会稳定功能。(2)新变化:根据材料“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就已传入中国”可归纳出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传入的新作物还有花生。花生在湖田沙土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的油料作物”可归纳出经济类农作物大量种植。影响:根据材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不仅继续向山区”“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和烟草种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9.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获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
9——摘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材料二“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必修三等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贪婪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曾经“良好的锚地”戈雷岛却成了扩张者的跳板,并在历史岁月中见证了扩张者的诸般恶行,请结合所学予以概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答案】(1)表现:野蛮掠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概述:贩卖奴隶活动的中转站(或“最有代表性的奴隶贸易枢纽”,或“奴隶贸易集散地”);亲历殖民时代种种罪恶;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2)境遇: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说明:用各种文学作品真实反映殖民者赤裸裸的掠夺好奴役。命运: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直面:真实再现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3)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解析】【小问1详解】
10表现: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得出抢劫、掠夺、奴役、剥削,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概述: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并结合所学戈雷岛的史实得出戈雷岛是欧洲人在西非最早开拓的殖民点之一,也是15世纪到19世纪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转站;岛上风景优美有博物馆、古城堡遗址、清真寺、教堂、殖民时期的新政管理楼,反映了18世纪末的灿烂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野蛮的写照。【小问2详解】境遇:根据材料“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得出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说明:根据材料“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得出用各种文学作品真实反映殖民者赤裸裸的掠夺好奴役。【小问3详解】手段: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得出殖民扩张和掠夺;根据材料“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得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结果: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并结合所学得出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矛盾:根据材料“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并结合所学得出各国帝国主义之间因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矛盾重重。20.【现代中国的时代风貌】材料内容解说20世纪50年代,报纸上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开展劳动竞赛的报道和劳动校范的先进事迹,工人的积极生产被认为不仅事关物质财富的创造,更是关乎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大局。
111952年1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访华代教团一行270人抵达北京,受到国家相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手捧鲜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教团团长李雪三带着全体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决心向祖国和人民致敬。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1952年6月20日,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毛泽东为此题写“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0世纪50年代访华的苏联诗人吉洪诺夫作诗:“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城里整齐的大街小巷,一下子变成了体育场。”依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时代风貌,并加以解释。【答案】时代风貌:崇尚劳动,提倡节俭,尊崇英雄,重视体育锻炼。解释:从时代背景作答: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困难,亟待建设;国家建设急需各方面人才;国际局势紧张,新政权面临威胁。从时代意义作答:塑造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从现实价值作答: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解析】【详解】
1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根据“国棉一厂发出开展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号召”可以看出当时崇尚劳动和提倡节约;根据《人民画报》对志愿军归国英雄的报道可以看出当时尊崇劳动;根据“2400人一起做广播体操”可以看出当时重视体育锻炼。结合所学可知,分从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角度展开作答即可。例如:从时代背景作答: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困难,亟待建设;国家建设急需各方面人才;国际局势紧张,新政权面临威胁。从时代意义作答:塑造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从现实价值作答: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