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苏省常熟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试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史记》记载,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这些文献A.论证了皇权专制合理性C.说明教化百姓的重要性B.突出了农业的邦本地位D.强调以民为本的合理性2.吴于廑、齐世荣在《世界史》里说:“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不分宗教领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A.开放包容B.交流与改造C.模仿与超越D.传承与复兴3.下表是不同时期古罗马对释奴财产的规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罗马法内容出处如若被释奴死后既无遗嘱,又无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有权继承其财产;而若该释奴立有遗嘱,或有直系继承人,则保护人不得染指其遗产。《十二铜表法》释奴必须在遗嘱中将其财产之半数赠予保护人;如果释奴临死时没有留遗嘱,保护人可以按法令规定对其半数遗产照取不误。《最高法官令》(公元2世纪初)A.法律条文不断人性化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B.适应了帝国统治的需要D.维护奴隶主的阶级利益
24.1843年,美国旅行家和考古学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尤卡坦纪闻》一书中描述了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古代金字塔遗址(图1),下列说法符合图示文明的是图1尤卡坦半岛古代金字塔遗址A.用当地特有的莎草制作纸张C.具有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B.知道“零”的概念并创造出20进制D.王宫大门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5.考古学家在图2位于阿富汗北部的蒂拉丘地发掘了一批墓葬,年代约在前1世纪至1世纪之间,很多学者倾向于这是月氏人首领墓。其中出土的公羊金饰有着帕米尔高原上马可波罗羊的典型特征,还有酒神狄奥尼索斯、女神维纳斯等古希腊神灵金饰品,一些扣饰上的动物图案则有中国元素。该墓葬群可见证图2②古巴比伦王国的鼎盛①赫梯人入侵两河流域②古巴比伦王国的鼎盛③“凿空”西域后的互动④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
36.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四大英雄史诗之一的《伊戈尔远征记》,描绘的是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盘踞在黑海沿岸的波洛夫人,率远征军进行征伐的故事。在伊戈尔身上,兼有着为自己民族抵御外敌的英雄气概和追求个人荣誉、轻率行动的性格特征。这说明A.《伊戈尔远征记》是市民文学的杰出代表B.作者对主人公伊戈尔的评价持双重态度C.伊戈尔远征加剧了基辅罗斯的解体危险D.封建贵族的忠诚与勇敢促进了社会发展
47.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不必苟同。”该官员的主张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8.在15-19世纪,下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A.甲B.乙C.丙D.丁9.论及茶马贸易,《明史·食货志》中记载:“诸茶场地设茶客司,定税额,陕西二万六千斤有奇,四川一百万斤······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以下选项不能从中得出的是A.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C.扩大了国家财政收入来源B.促进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D.该贸易本质上是贡赐贸易10.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11.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A.西学东渐的趋势C.商品的文化价值B.全球贸易网形成D.殖民扩张的影响12.下表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新变化。这些现象说明了
51825年俄国受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拟定了《告俄国人民宣言》,宣布推翻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废除农奴制1830年波兰青年军官和学生在华沙发动了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6A.农奴制被推翻是俄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B.拿破仑战争使欧洲一些国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C.各国斗争的内容不同,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D.东欧各国在对法国战争失败之后开始自我觉醒13.下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双百方针的提出C.义务教育的贯彻B.社会变革的影响D.一五计划的执行14.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9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危机A.推动国际救助体系的完善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和家园D.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风险15.春秋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春秋末期,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这一变化A.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B.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非常广泛C.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D.表明周王室企图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16.“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他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该学者意在强调A.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文明普世价值
7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D.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8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12分)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西学东渐,各具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1)据材料一,分析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成因;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8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角度指出两次西学东渐的不同之处。(4分)
918.(13分)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据材料一,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概括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4分)(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5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4分)
1019.(13分)从一战结束到20世纪中期,美国直接介入世界殖民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主张1919年威尔逊认为殖民国家不应作为殖民地的主人行事,而应作为当地居民和国际利益的委托人行事;因而提出以国联“责任统治”的方式改革欧洲殖民体系。结果只是将德国、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置于国联管理之下。1941年罗斯福认为应对托管区直接进行国际化管理,保证这些地区对所有国家开放,各国在这些地区的劳工、资本、企业的发展机会均等。1942年罗斯福主张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组织,在其监督下,把尚没有获得自治权的地区委托给一个或几个会员国暂时管理,托管地将在政治、经济、社会取得进步的条件下获得独立;美国应担当起领导责任。1950年美国国务院出台文件:支持所有殖民地自治,促进殖民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在殖民地和其他国家之间扩展经济活动。1953年杜勒斯认为殖民地区已成为西方与苏联阵营进行激烈竞争的战场,美国应暂助殖民地获得自治或独立。1956年英法与埃及苏伊士运河之争中,美国谴责英法并施加压力。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关于殖民地问题的政策演变。(13分)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
11-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2材料二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连成一体的世界。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解读“希腊化文化”。(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年以后世界文化交流呈现的主要特点,指出“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8分)
13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高二历史参考答案2023.04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答案DADBDBCC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DCBBDC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4.分,共52分。17.(12分)(1)原因: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和马可波罗来华);特殊社会阶层的推动(传教士的推动/皇帝的支持/有识之士的推动);交通条件的改善(新航路的开辟)。(任意两2点得4分)特点:由被动到主动;具有渐进性(阶段性/发展性);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挽救民族危亡);途径多样(手段多元);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影响巨大(影响广泛)。(任意2点得4分)(2)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明末清初传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近代传入的除西方科技外,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分)影响:由小到大。(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近代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分)18.(13分)(1)条件: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汉朝对匈奴的反击);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中亚和平的恢复)。(任意2点得2分)内容:商品;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2分)(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海陆商路的发展(对外贸易通道的发展);国外市场的发展;中外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任意3点得3分)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成为大宗商品(2分)
14(3)特点:连续性(持续时间长);广泛性(涉及国家多);双向性(既有输出又有输入);丰富性/综合性(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互惠性(对中国和外国都产生积极影响)。(任意2点得4分)19.(13分)从一战后到20世纪中期,美国的殖民地政策经历了“委任统治”(责任统治)到“国际托管”(委托管理),再到“非殖民地化”(支持殖民地自治或独立)的演变。(3分)一战后,美国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扩大其影响,提出由国联“委任统治”的方式改革欧洲的殖民体系,以此削弱英法殖民帝国的势力。但因英法的反对,“委任统治”只局限于战败国的殖民地。(2分)大危机和凡尔赛体系对殖民地处理不当引发二战的教训;“委任统治”制度在战争中被破坏;美国在二战期间实力威望大增,希望以“国际托管”代替各殖民帝国的统治,借此机会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2分)二战后,伴随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苏联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以及美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等,美国要求非殖民地化,因而向英法等国施加压力。(2分)综上所述,美国殖民地政策的调整,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欧洲旧殖民体系的瓦解;但始终建立在自身利益和对世界霸权的追求之上,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殖民地人民的立场和选择。(4分)20.(14分)(1)解读:伴随着战争征服(武力征服)的方式;以希腊文化为主导,不断融合东方文明;是一种开放多元的奴隶制新文化;有利于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文明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6分)(2)特点:侵略性(以殖民活动为主要形式);全球性(范围涉及整个世界);主导性(欧洲人占支配地位);单向性(主要是欧洲文化影响其他文化)。(任意2点得4分)历史意义: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推动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4分)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