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语文本试卷共10页,18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儒学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自汉代开始,儒学逐步被奉为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思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被教化的。推广到治国理念上,认为应当“为政以德”,实行“仁政”“礼治”等。在民族政策上,儒家更是发展了一套以文化而非血缘来区分夷狄与华夏的“夷夏观”,这极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后出现过很多不同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魏、辽、西夏、金等,是由原本主要以游牧、渔猎等方式为生的民族所建立。这些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在战争冲突和贸易往来中不断学习、吸收中原王朝的文物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成果,使得本民族在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文学艺术等方面飞速发展,迅速缩小了自身与农耕民族的差距。这种现象与该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认同与运用是分不开的。·15·
1辽、西夏和金都崛起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辽、金治下还包括大片中原土地和大量汉族人口。要维护这样一个社会的稳定,首要问题就是确立国家的正统思想。神册三年,辽太祖根据臣下“孔子大圣,万世所尊”的建议,决定“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并且于次年亲自“谒孔子庙”,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还在上京建国子监,在府、州、县设学校,传授儒家学说;金朝在尊孔崇儒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会十五年“立孔子庙于上京”,并于皇统元年亲临祭祀,“北面再拜”,将儒学确立为正统的治国思想。世宗、章宗时期更是突出,他们大修孔庙、提倡儒学,尤其推崇《尚书》《孟子》等经典。西夏的官僚体制与政治文化同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被尊为“文宣帝”,可见儒学在西夏的影响之大,地位之高,经过几任皇帝的提倡,到夏仁宗之时崇儒之风盛况空前。而辽、夏、金三朝中,又以金朝的文化成就最高。尽管三朝都奉儒家思想为正统,都大量引入、翻译和提倡儒家经典,却又不尽相同。在治国策略上,辽代实行的是双轨制——以南面官制汉人,以北面官制契丹人;而金朝实行的是较为全面的汉化策略,因而更为深入。在西夏方面,由于国力相对弱小,并未像辽、金那样侵占大量中原土地。由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利益的冲突,西夏建国后,始终存在着蕃学、蕃礼与汉学、汉礼之争。西夏部分君主“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特建蕃学”。尽管蕃学胡礼的内容依然脱离不了汉文化,却也导致其时儒学的真正影响力并不如在辽、金两朝大。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正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换言之,任用大量儒家知识分子是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前提和保证。在立国前后忙于征战的阶段,辽、夏、金所任用的儒学人才是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的。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政权稳固之后,金朝也只有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制度了。《金史》记载:到了“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儒家知识分子在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辽朝和西夏也都实行了科举制度。(摘自《新华文摘》半月刊2016年3月5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汉代开始,儒学逐步被奉为正统思想,对民族政策影响很大,儒家发展出了以文化来区分夷狄和华夏的理念,这有利于促进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B.很多北方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认同与运用,使得本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飞速发展,从而缩小了与农耕民族的差距。C.金朝在实施尊孔崇儒上超过辽和西夏,皇统元年就将儒学确立为正统的治国思想,而金世宗、章宗时期尤为突出,他们极力推崇儒学经典。D.西夏部分君主提倡蕃学胡礼,以此来抗衡儒学汉文化的影响,西夏建国后也始终存在蕃汉之争,在文化成就上自然也比不上辽、金两朝。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尽管很多北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期间战争冲突不少,但在不断的冲突与交流中,北方民族也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度、理念、文化。B.·15·
2辽、金都十分推崇儒家学说,统治者们建立孔庙,亲临祭祀、拜谒孔子,可见儒学已确立为这两朝的正统的治国思想。C.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深入北方民族政权,金、辽、夏三朝的为政者都能尊崇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任用大量儒学人才,为治国提供保障。D.辽、夏、金非常重视汉儒,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这三朝往往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的方式来获得汉儒,后期都改为实行科举制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实证明,儒家的治国理念和民族政策的确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对缩小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距有利。B.一些北方民族政权治下包括大片中原土地和大量汉族人口,为维护社会稳定,关键是把儒学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C.文章引用《金史》的内容,旨在说明金朝注重教化百姓,越来越多的汉儒士人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承担了重要的管理职位。D.尽管辽、金、夏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金朝国力较强,所以汉化策略更为深入,推行儒学也更为有力,故而金朝的文化成就最高。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生而颖悟,八岁能诗,日记数千言。父发,号牧堂老人,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脉也。”元定深涵其义。既长,辨析益精。登西山绝顶,忍饥啖荠读书。闻朱熹名,往师之。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遂与对榻讲论诸经奥义,每至夜分。四方来学者,熹必俾先从元定质正焉。太常少卿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联疏荐于朝,召之,坚以疾辞。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未几,果谪道州。州县捕元定甚急,元定闻命,不辞家即就道。熹与从游者数百人饯别萧寺中,坐客兴叹,有泣下者。熹微视元定,不异平时,因喟然曰:“友朋相爱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谓两得矣。”元定赋诗曰:“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众谓宜缓行,杖屦同其子沉行三千里,脚为流血,无几微见言面。至舂陵,远近来学者日众,州士子莫不趋席下以听讲说。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人为之语曰:“初不敬,今纳命。”爱元定者谓宜谢生徒,元定曰:“彼以学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贻书训诸子曰:“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勿以吾得罪故遂懈。”一日,谓沉曰:“可谢客,吾欲安静,以还造化旧物。”阅三日卒。侂胄既诛,赠迪功郎,赐谥文节。元定于书无所不读,于事无所不究。下至图书、礼乐·15·
3、制度,无不精妙。古书奇辞奥义,人所不能晓者,一过目辄解。熹尝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尝曰:“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及葬,以文诔之曰:“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穷之辩,不复可得而见矣。”学者尊之曰西山先生。(选自《宋史·蔡元定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B.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C.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D.时韩侂胄擅政/设伪学之/禁以空善类台谏/承风专肆排击/然犹未敢诵言攻朱熹/至沈继祖刘三杰为言官/始连疏诋熹/并及元定/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除了名、字,常常还有号。“号”实际上是一种固定别名,它是由使用者本人取的。古人取号往往是借此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B.古代的诗包括了诗、词、曲。就体裁而言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不讲平仄对仗押韵,形式灵活。近体诗是格律诗,有绝句、律诗之分。C.礼乐指的是礼仪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以礼乐教化作为手段推行治国政策,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D.《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长期以来,这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四书”之名始于宋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元定少年聪慧,才情出众。父亲给他传授的孔孟正统理论,他都能深刻领悟。长大后曾上西山苦学。他倾心做学问,对朝廷的征召,以病体为由坚决推辞。B.蔡元定追随朱熹,因韩侂胄施行打压朱熹理学之举而受牵连被贬谪。蔡元定坦然面对,饯别宴上作诗宽慰众人。而后强拖病体和儿子水路兼行赶往谪居地。C.蔡元定抵达道州后,四方闻之而来拜师的人很多。蔡元定不忍推辞,他无惧种种压力,坚持收徒讲学,并劝诫学生不要做亏心事,不要松懈求学。D.蔡元定深得朱熹的赏识,朱熹曾让来求学的人先得到蔡元定的认可才接收,著书立说也是跟蔡元定商讨后才动笔。无论是人品抑或才华,朱熹对他的评价都很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名士挟才简傲,非笑前修者,亦心服谒拜,执弟子礼甚恭。(2)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15·
4(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御街行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8.划线的句子从哪些角度对秋夜景象展开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9.有人认为“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比《苏幕遮》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妙。请简要分析说明。(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师说》中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一句是“,”。(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的两句是“,。”(3)《诗经·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表现爱情有终结而痛苦无边际的两句是“,。”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美丽的谎言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忙问:“那你把钱给她了?”“·15·
5是呀,小姑娘挺可怜的。”母亲说,那个女孩被人从家里骗出来,差点进了传销组织,幸好及时逃脱,可是身无分文回不了家。听了母亲的话,琳想,像这样弱智的骗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没想到母亲居然会上当!可母亲继续说:“我把钱给她时,她还问我要地址,说回家后就把钱寄还给我。我说不用,只给她留了个电话号码,让她到家后给我打个电话报平安。”母亲讲得诚恳,眉眼间流露出欣喜,看得出她是相信那女孩的,而且还为自己做了好事而高兴。琳看着母亲,也就不愿在这时揭穿女孩的骗局。这之后,母亲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第二天晚上九点多,母亲正准备休息,电话铃突然响了,琳去接电话。一个女孩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琳还没来得及回答,本准备休息的母亲匆匆从卧室出来,边走边说:“这肯定是我的电话!”然后拿过电话按响免提键,听了一会,兴奋地说:“孩子,你到家啦?”“到啦,早上就到了,后来一直在忙,现在才打电话给您。婆婆,真是谢谢您了,麻烦您说一下您的地址吧,我好把钱寄给您!”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然后,她又叮嘱了女孩几句,让女孩以后要提高警惕,不要再轻信他人。挂了电话,母亲满脸疑惑地问琳:“刚才这个电话是那个女孩打来的,昨天晚上的那个是怎么回事?”琳被母亲这么一问,懵了。她没有想到,母亲遇到的那个女孩果真不是骗子。对于母亲的询问,她只得坦白自己不愿母亲发现自己被骗而心寒,于是昨晚让同学假扮女孩打了电话。母亲听后,叹了一口气,说:“你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了,总有一些人不是骗子,他们是真的需要帮助才会来找你的。”母亲顿了顿,又补充道,“我相信,好人是有好报的。”琳心里明白,就算母亲遇到的真是个骗子,她也不会因此就不再相信他人。自从女孩打来电话后,琳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第三天吃完晚饭,家里的电话铃又响了。琳接起电话,一个清脆的女孩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喂,您好,请问您是李婆婆吗?”怎么又是一个女孩?怎么又是找母亲的?琳赶紧叫母亲接电话。母亲匆匆跑上前,拿起话筒:“我是李婆婆,你是哪位啊?”对方说:“李婆婆,我是小桃,就是那天您给了一百块钱的那个女孩……”母亲先是一愣,然后满脸兴奋,激动得声音都有点变调:“小桃!真是你啊!你到家啦?”“到家了,我坐了两天的火车,又转了几趟车才刚到家。一回家,我就想着给您电话呢。对了,婆婆,您把地址跟我说一下吧,我说好要把钱寄还给您的!”女孩的声音充满感激之情。母亲笑道:“不用还,不用还。你到家就好!”母亲流露出喜悦之情,这让身边的琳看得目瞪口呆。挂了电话后,还没等母亲开口,琳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刚才这个电话才是那个女孩打来的吧,可是昨晚的那个电话是怎么回事?”母亲冲琳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昨晚那个电话是我托隔壁小刘打的。前天打来的那个电话,我一听就知道不是小桃打来的,我便猜出肯定是你让人打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让我安心。”原来,母亲早就听出前晚那个电话是假的。为了让女儿安心,母亲如法炮制,也找人假扮女孩,打来电话。琳万万没有想到,母亲会用同样的办法编一个谎言来骗她!琳望向窗外,月色如水,微风拂过,一切都那么宁静。她安心地笑了。(选自《快乐青春,经典阅读》2014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15·
6A.小说开头引用俗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是说虽然骗局不断被揭穿,但总有新的骗局出现,体现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B.琳觉得女孩要钱是一个骗局,但不愿意马上戳穿,体现了她照顾母亲的感受,即使内心有不同看法也不愿让母亲扫兴,是个孝顺、体贴的女儿。C.母亲在帮助了女孩之后“总不时念叨着那个女孩”,是因为母亲重视钱财,担心自己被骗,担心钱花了却没有帮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描绘了神秘朦胧的自然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大地回春、社会风清气正、骗子不再的期盼和呼唤。E.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母女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母亲形象的特点。(6分)(3)小说的结尾写到琳“安心地笑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她笑的原因。(6分)(4)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结缘,始于幼年家学。然而,不论是启蒙她的伯父,还是后来的恩师,甚至就连她自己都不会想到,在未来的生命中,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她的爱好、谋生工具。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在和诗词谈一辈子恋爱。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在报考大学时却费了一番思量。当时北平已经沦陷,公立大学悉数落入日军之手,但由于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一批具有西方背景的教会大学得以幸免。叶嘉莹在“出于实用考虑”的北京大学医学系和“出于兴趣爱好”的辅仁大学国文系间犹豫许久。最终,她选择了辅仁大学。这不仅仅是出于爱好,叶嘉莹回忆说:“辅仁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不受日军和敌伪控制,一批不肯在敌伪学校任教的、有风骨的教师都在辅仁大学任教,这对我自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1986年,经她不遗余力、多方奔走后,由她整理编写的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出版,叶嘉莹以这样的方式回报师恩。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叶嘉莹开始写诗词评析的论著。她的第一篇论文选择了王国维的诗词。也许正因为王国维的作品也写得极为悲戚,才让她在后来的岁月中“以此为友”。1976年春天,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因为车祸双双遇难,后事操持完毕后,她把自己关在家中很久,避免接触一切友人,她的“心”只有王国维能懂。·15·
7 此后几十年间,她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词学中有“弱德之美”,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饱含着“弱德”。这种美感,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其为形虽“弱”,却蕴有坚强的“德”之操守。很多人认为,这一理论用来描述她本人也十分恰当。 而她诗词人生中的艺术魅力,也正是在她个人生命和诗词的交相互动中形成的。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渴望回“家”,因为这不仅是生她养她的家乡,更是她所挚爱的中华诗词灵魂之所。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年,随着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午,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体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除了长时间聘请她任课的一两所学校曾付给过她讲课期间的生活费外,其余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义务劳动。仿佛时光回到80多年前,在察院胡同的四合院里,叶嘉莹读到《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什么是“道”?它为何有这般的魔力?年幼的她不懂,却感到极大的震撼。如今,她早已找到答案。(选自高毅哲《叶嘉莹:家国往事,诗词人生》)相关链接①我从小就喜欢读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70年了。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一直有“诗教”之说。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叶嘉莹《诗词送给孩子》)②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叶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叶嘉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叶嘉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互动百科)(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辅仁大学上课时,叶嘉莹听课常常极力心追手写,后来整理出版《顾随文集》,这是出于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对老师的感恩。·15·
8B.恩师顾随讲课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他旁征博引,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也影响了她的教学风格。C.叶嘉莹开始写诗词评析的论著时,第一篇论文选择了王国维的诗词,是因为王国维的作品也写得极为悲戚,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共鸣之处。D.在海外教学时,叶嘉莹总渴望回国,是因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在海外她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没有什么发展空间。E.本文讲述叶嘉莹与诗歌结缘一生的始末,既讲述了她对诗歌的研究感悟,也展现了她诗词人生中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她个人生命和诗词的交相互动。(2)叶嘉莹与古典诗歌结缘并甘愿“谈一辈子恋爱”,有哪些原因?(6分)(3)叶嘉莹在古典诗歌领域有什么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有人认为,“弱德”理论用来描述叶嘉莹也十分恰当。请分析叶嘉莹身上有哪些“坚强的‘德’之操守”?(8分)第Ⅱ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不知从何时起,父亲开始在我耳边唠叨,大概就是些人生道理,那时不明事理的我,总觉得,常常敷衍了事。 ②换一个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对灵魂地讨论、争辩,也说明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有着不可忽略的存在价值。③至于特别有趣的题目或特别有用的知识,本部分也地编了多篇专题讨论文章,这是本书的特点之一。A.不胜其烦不厌其烦不厌其详B.不厌其烦不胜其烦不厌其详C.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胜其烦D.不胜其烦不厌其详不厌其烦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正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全民素质乃至劳动力素质提升的新需求。B.电视剧《芈月传》,把所有的人物关系建立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上,如秦王去楚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迎娶楚国嫡公主,完成秦楚联盟。C.来自中俄两军以及我国地方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战场”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推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D.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移动化开始加速向传统行业渗入,各行业及社会·15·
9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当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①从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②农耕时代是手工时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时代③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④机器的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在转型的过程中抛弃手工在所不惜⑤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⑥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文明转型_______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A.⑤①⑥③④②B.⑤①③⑥②④C.④⑤②⑥①③D.④⑥①②③⑤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5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从几十万年前就开始遵从大自然的规律繁衍生息。直到现代医学逐步发达,人们才知道,①。随之而来的,是科学家们对生物钟的各种研究。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体的生物钟和道德选择存在联系。也就是说,②,而习惯晚睡的人在晚上诚实度可能更高。有趣的是,有些人认为习惯夜生活的人更可能行为不检点,但研究发现,③,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里,都会出现不道德或不诚实的行为。17.下面是北京大学的校徽,请写出校徽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因在其正文部分收录上百英文缩写(如,词典收录了“NBA”“WTO”·15·
10等缩写词)而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西文字母出现在汉语词典是对母语文明的某种背叛,甚至涉及文化安全;也有人认为,选录西文缩写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面对与承认,这样的规模和形式根本不足以撼动汉语的根基,对此无需大惊小怪;还有人认为,汉语是开放且包容的,但汉语吸收外来语应该是“通过翻译把它变成方块字,化为汉语的血肉,而不是直接将外文字母嵌入汉语”。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5·
11语文参考答案1.D(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及西夏的文化成就比不上辽金两朝)2.C(推断有误,文中“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不能推断出这三朝的为政者都尊崇儒家伦理。)3.D(强加因果,文中金朝的汉化策略更为深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国力较强,文中没有相关表述。)4.A5.B(“古体诗不讲平仄对仗押韵”说法有误,“平仄对仗”可以不讲,但“押韵”还是要有的。)6.B(“强拖病体和儿子水路兼行赶往谪居地”说法有误,原文是“杖屦同其子沉行三千里”,是“拄着拐杖带着儿子蔡沉步行近三千里”,并非“强拖病体”“水路兼行”。)7.(1)有位名士恃才傲慢,非议、取笑那些前去向元定求学的人,后来也心悦诚服,拜蔡元定为师,并表现得十分恭敬。(“简傲”“非”“谒拜”各1分;句意2分)(2)天地、自然界奥妙无穷,只有精通义理的人才能了解它。我与蔡元定交谈总是十分投机。(“造化”“识”“不厌”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阳人。他从小聪颖,悟性好,八岁时即能做诗,每日记写数千言。蔡元定的父亲名蔡发,号牧堂老人。蔡发将程颢、程颐的《语录》,邵雍的《皇极经世》、张载的《正蒙》教授给蔡元定,说:“这些都是继承孔子、孟子之道的正统理论。”蔡元定深深理解其话的涵义。长大后,辨析理解能力更精强。蔡元定曾登上西山顶峰,并在那里忍饥食菜,潜心苦读。蔡元定听说朱熹有名望,就前往拜师。朱熹在了解蔡元定已有的学识后,大惊曰:“这个人应该是我的老友,而不应该是我的弟子。”于是朱熹常与蔡元定研讨各种经典的深奥义理,每每谈至深夜。对从四方来求学的人,朱熹要他们先得到蔡元定的肯定才接收。当时的太常少卿尤袤、秘书少监杨万里两人联名将蔡元定举荐给朝廷,但是蔡元定对朝廷的召用,以有病为由,坚辞不就。当时,韩侂胄擅权专政,将道学诬为伪学加以查禁,目的是要清除不合己意的理论学说。台谏受韩胄的要挟与影响,专门从事打击排挤忠良之事。不过当时还没有直接放言攻击朱熹。到了沈继祖、刘三杰担任谏官的时候,才开始连篇累牍地诋毁朱熹,并牵连到蔡元定。不久,蔡元定果然被贬谪道州。州县的官吏(奉韩胄的密令)急于逮捕蔡元定。元定听此消息后,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准备出走。朱熹与从游者数百人在萧寺为蔡元定饯行。许多人长吁短叹,有人甚至流下了悲伤的眼泪。朱熹悄悄观察蔡元定,见他与平时一样平静,感叹说:“朋友之间的关爱友情,元定不怕受挫的志气,我都得到了。”蔡元定当时赋诗说:“执手笑相别,无为儿女悲。”大家都嘱咐元定慢走并注意身体。蔡元定拄着拐杖带着儿子蔡沉步行近三千里,脚都走得流了血,面容憔悴,不成人形。走到舂陵,远近慕名前来求学的人一天天地多起来,当地读书人没有谁不到听蔡元定门下听他讲学。有位名士恃才傲慢,取笑那些前去向元定求学的人,后来也心悦诚服,拜蔡元定为师,并表现得十分恭敬。人们对他说:“当初不恭敬,如今接受听命。”有关心爱护蔡元定的人劝他辞谢前来求学的生徒,蔡元定说:“·15·
12人家为求学而来,怎么好忍心拒绝呢?如果有祸患,你就是闭门不出也不能避免。”蔡元定赠书并训导诸学子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不要因为我有罪而放松了学习,失去了志向。”有一天,蔡元定对儿子蔡沉说:“可以辞谢客人的拜访,我想安静一下,将我身体还给造物主。”三天后蔡元定辞世。待韩侂胄被诛杀,蔡元定被朝廷追赠为迪功郎,并被赐谥号“文节”。蔡元定对书没有不读的,对事没有不探究的,对图书、礼乐、典制,没有不精通的。有些古书词句及意思艰涩深奥,许多人弄不懂,但他一看便知晓。朱熹曾这样说:“许多人读易懂的书很困难,而蔡元定则是读难懂的书很容易。”朱熹在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做注疏和著《周易本义》、《诗集传》和《资治通鉴纲目》时,都是在与蔡元定反复商讨后下笔的,《启蒙》一书,则由蔡元定起草。朱熹曾说:“天地、自然界奥妙无穷,只有精通义理的人才能了解它。我与蔡元定交谈总是十分投机。”到蔡元定下葬,朱熹写悼文说:“精深的见识,超凡的才干,不可屈折的志向,不可折服的辩才,不能再见到了啊!”学者们都尊称蔡元定为“西山先生”。8.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对秋夜展开描写,(2分)表现了秋夜的萧瑟、寂静、凄寒、旷远,既写出秋寒节候的感受,又表现了孤寒的心境,(2分)很自然地引出秋思。(1分)(意思对即可)9.“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为想象之词,写酒化为泪,表现出酌酒垂泪的愁意;(2分)“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2分)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2分)(意思对即可)10.(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11.(1)选B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A项对俗语的解释正确,但体现的是小说中人物的情绪,而非作者的。C项母亲念叨女孩是因为挂念女孩的安危,从文中可以看出母亲并不吝啬和牵挂助人的钱财。D项对环境的概括“神秘朦胧”有误,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琳“安心”心理。(2)①乐于助人,有爱心:母亲看到女孩被骗,想回家却无路费,马上回家拿钱帮助她。②善良淳朴: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选择相信而不怀疑,相信好人有好报。③善解人意,体贴女儿:接到“假冒”电话,明白女儿的宽慰她的心思而不戳穿,为了女儿安心也让别人打来电话。(一点2分,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①因为琳明白和理解了母亲的苦心,为母亲对自己的爱和体贴而笑。②因为在母亲身上看到社会上有热心的助人者,为社会有爱心而笑。③因为最终证明母亲没有被骗,不再对社会风气丧失信心,为社会有诚信而笑。(一点2分,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4)①巧设线索。以母女为对方着想的“谎言”为线索,使小说结构清晰紧凑。②情节安排相似中有突转,层层推进。三次电话,后一次的电话总会揭穿前一次的“谎言”,三次电话内容相似,层层推进,出人意料。③巧设伏笔。如第二次电话母亲只听到铃声就断定是自己的电话,还故意按响免提键,为下文这个电话是母亲安排打来让琳安心埋下伏笔。④·15·
13巧用对比。如故事的开头写琳对现实社会不满,到结尾安心地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社会有诚信爱心的主题。又如刚开始对助人一事,母亲选择相信,琳则怀疑警惕,二人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一点2分,4点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2.(1)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D不给分。(B项无中生有,“也影响了她的教学风格”在文中无依据;C项强加因果,“第一篇论文选择了王国维的诗词,是因为王国维的作品也写得极为悲戚,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共鸣之处”在文中无依据,原文是“也许正因为王国维的作品也写得极为悲戚,才让她在后来的岁月中以此为友”;D项强加因果、颠倒是非,叶嘉莹渴望回国,是因为她深爱祖国,且祖国是她所挚爱的中华诗词灵魂之所,并非因为教学与研究领域没有发展空间;相反,她作为当时美国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教学与研究领域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2)①家学渊源:伯父的启蒙使叶嘉莹与古典诗歌结缘;②恩师指导:恩师顾随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独特的课堂魅力使叶嘉莹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如痴如醉;③精神慰藉:面对大女儿、女婿去世的苦难,诗词支持叶嘉莹走过忧患,使她与诗词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④品德滋养:古典诗词中,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对叶嘉莹产生了感动和召唤。(3)理论方面:叶嘉莹提出词学中有“弱德之美”,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饱含着“弱德”。即“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传播方面:①在辅仁大学学习时,叶嘉莹跟随恩师顾随学习,后来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传播老师学问之精要;②致力于把不懂诗的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歌里面来,体会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精神;③在美国教学时,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叶嘉莹通过自己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4)①爱国情怀:求学时,选择辅仁大学读书;在海外教书时,渴望回到祖国;中国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写了言真意切的信给国家教育部,回国教书;②社会责任感:希望能够引领现在的年轻人去体会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③关爱后学:捐献出一半退体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④无私奉献:叶嘉莹的旅费长期自付,除了一两所学校给予她生活费外,其余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义务劳动。⑤积极的生活态度:叶嘉莹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13.A(①不胜其烦: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②不厌其烦:厌,嫌。不嫌麻烦。③不厌其详:不嫌详细。指越详细越好。)14.C(A项语序不当,“全民素质”与“劳动力素质”对调;B项句式杂糅,不能说“目的是为了……”;D项赘余,“各行业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复。)15.B(根据逻辑判断,依据前2句,判断出⑤应该是第一句;依据“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应该判断最后一句是④;④的前一句是②;⑥的前一句是③)16.(1)这种顺应自然的规律叫“生物钟”·15·
14(2)习惯早起的人在早上的行为比较合乎道德(3)不论是习惯夜生活还是习惯早起的人17.构图要素:外圆有北京大学的英文名称和“1898”字样,内圆上下排列着“北大”两个篆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4分)校徽的寓意:北大成立于1898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大”两个人形篆字显示北大教育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同时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两个篆字的理解还可以是: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1点1分,答出两点给2分)18.略·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