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4)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5)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6)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_______。(7)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二、文言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柳敬亭传【清】黄宗羲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①,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②性情习方俗如优孟③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④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宁南⑤南下,皖帅⑥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莫不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欲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有删节)【注】:①《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是两部宋人笔记。②句(gōu):同“勾”,勾画、描摹人物的性格。③优孟:春秋楚国的艺人。④咍(hāi)嗢(wà)噱(jué):这三个字都是笑的意思。⑤宁南:指明末重将左良玉,曾获爵宁南伯、宁南侯。⑥皖帅:指明末安徽提督杜宏域,与柳敬亭是故交。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A.已能倾动其市人倾动:使……折服、感动B.凝神定气,简练揣摩简:通“拣”,在此为“挑选……”之意C.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之:去、到D.宁南不知书书:书写3.下列文中表述全都表现柳敬亭说书“近乎技”的一组是:()①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②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③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④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⑤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者,无不与宁南意合。[来源:www.shulihua.net]⑥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A.①⑤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③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敬亭机智灵活,后又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B.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后,先后到了盱眙、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C.宁南侯结识柳敬亭后,感觉相见恨晚,并且让他在府中担要职,因此军中官员也不敢轻视柳敬亭。D.宁南死后,柳敬亭上街头重操旧业,他结合在军中的见闻,使得说书造诣甚至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3分)(2)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3分)6.给文中加粗并加浪线的部分断句。(2分)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原①才【清】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②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③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④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⑤,所从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⑥,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2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⑦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注释】:①原,论说文体之一,其中“原”,解释为“推究”之义。②戢(jí)戢:聚集众多的样子。③腾:传播。④蒸:兴起、渐成。⑤雠chóu:应答、响应、应验。⑥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⑦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C.而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D.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⑥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⑤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B.对于选拔人才,作者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臣子则应谨慎地“循是为之”。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10.分辨下列对文末加粗加浪线一段加以“句读”的情况,选择最正确的一项:A.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B.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C.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D.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3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6分)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答:(2)下片中“惟有南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四、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阅读(18分)(一)选择题(每项2分,共8分)14.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何进毒杀董太后之后,袁绍说须及时诛杀宦竖。宦竖得知就贿赂何进之弟,何进之弟为宦竖向何太后求情,何太后阻止何进诛杀宦竖。B.李肃劝吕布杀丁原归降。当夜,吕布一刀砍下丁原首级,投降董卓,认董卓为义父。C.于禁疑庞德,曹操乃令纳下先锋印。庞德闻之,免冠顿首,道其与其故主、兄长皆恩断义绝。可惜操仍然认为他必定辜负自己,对其毫不信任。D.孙策得知父亲被杀,尸首被刘表军扛入城内,欲以黄祖换尸首。刘表认为应趁此时一鼓作气,拿下江东,以防日久成患,不愿讲和。E.查理到印度后的作为,与老葛朗台一脉相承。小说中是这样评论他的爱钱如命的丑陋本性以及狠毒、贪婪和投机的本性:“葛朗台家族的血统没有失传。”15.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4A.多年不见,为此欧也妮曾咕哝着:“堂兄弟在哪里啊?”拿侬说:“要是我知道他在哪里,我会走着去把他找,这俏冤家。”此番对话被葛朗台得知,大怒。B.葛朗台正在为查理安排房间,拿侬端着一只暖床炉走了进。葛朗台见了,说道:“你把我的侄儿当产妇吗?把这暖床炉拿走。”C.袁绍派八路大军前去攻打,却被吕布连杀数将.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关羽也前去助战.刘备见他们战不倒吕布,也飞马过,三人围住吕布,吕布难以招架,飞马便回。D.曹丕命其以殿上所悬二牛相斗之画为题成诗,曹植诗立成。接着又要其以“兄弟”为题应声成诗,曹植诗立成。曹丕潸然泪下。E.董卓暴尸于市,蔡邕伏尸大哭。蔡邕于是被擒。众将皆力救之。太傅马日磾也劝王允留蔡邕。王允听从。(二)简答题(10分)16.阅读下面的《欧也妮﹒葛朗台》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啊,查理送给你这个,把漂亮的金洋换走了,干嘛不早对我说?这笔生意十分划算。宝贝,你确实是我的女儿。”“干嘛不早说”,此话暗示了先前父女之间因为金洋曾经发生的一次大争执,请简述相关情节。“这个”是指什么物件?接下的父女之间围绕这个物件又发生了何事?请简述。17.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司马懿见中军大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车上端坐着孔明。此战发生的地点为何处?此时的孔明实为何物?情急之下的司马懿和魏兵做何反应?请简述。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严复叶兆言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略早。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日本人成了中国人的心腹大患。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混。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意干的。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98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一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
5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严复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潜心译书。严复的翻译比较有系统,他懂外语,所以不像林琴南那么离谱,逮着什么是什么。谈到严复的翻译,通常要说的是他的“译例言”,即后人屡屡要说的信、达、雅,这三个字已成为翻译界的老生常谈。严复对民国以的任何政治运动,一概持反对态度。让人深感疑惑不解的,是他为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然而在对待民主,自由,共和,平等,这些常见名词上表现了极度保守主义的观点。严复甚至对推翻帝制,也有着常人所不同的见解,认为推翻大清朝未必是什么好事。他不是保皇党,从就没有动过殉清的念头,只是反感革命,反对空口说爱国,说自由。严复一世的英名,毁于“筹安会”六君子。事实上,严复列名筹安会,纯粹是瞎起哄,因此当局后通缉“筹安肇首”,有意将他排除在外。据说通缉令没有颁布之前,盛传要抓他坐牢,林琴南匆匆赶到他家,劝他逃走。严复毅然拒绝,说:“俯仰无愧怍,虽被刑,无累于吾神明。庸何伤!”他表现得很英勇,很正气凛然,然而赞成袁世凯称帝,是个人名誉上永远洗不掉的一个污点。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后人长时间不愿意提起他,显然和晚年列名筹安会六君子有关。18.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中国海军起步比日本早,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这也注定了严复海军名将之梦的破灭。B.由于武人出身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严复翻译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他的译作给当时的中国人带巨大冲击。C.严复的思想充满矛盾,他既不保皇,又不赞成推翻清朝;既介绍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又有保守主义观点。D.本文引用严复文章的有关内容和他的原话,以及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体现了人物叙写方面注重史实,客观真实。[来源:www.shulihua.net]E.本文叙议结合,既通过丰富事例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又恰到好处地对严复进行了评点。19.文中写林琴南,对叙写严复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20.鲁迅曾称赞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严复的“锐敏”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答:六、写作(7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6语文答案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1、(1)奈何取之尽锱铢,(2)一尊还酹江月。(3)满地黄花堆积。(4)扪参历井仰胁息,(5)气吞万里如虎。(6)梦啼妆泪红阑干。(7)谣诼谓余以善淫。(8)乱花渐欲迷人眼,二、文言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2.D【解析】左良玉不是不懂“书写”,而是不是读书人出身,不太懂“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的文章,而喜欢“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的通俗文字。6.【答案】说书虽小技/①然必句性情/②习方俗/③如优孟摇头而歌/④而后可以得志(2分共四处句读,漏(少)一处或错一处均扣0.5分,扣完为止)【解析】第①处有“虽……然”的虚词依托,此处语气明显出现转折;第④处“而歌”的“而”明显是表修饰,必须与“摇头”放在一起,“而后”则不可能紧接,所以肯定是下一句的“顺接过渡”。这两处都属于虚词辅助。第③也有个“如”,相当于提领作用;第②“句性情”和“习方俗”明显是“动宾+动宾”的并列对举,仍然有辅助手段。【译文参考】: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只是近几年,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来源:www.shulihua.net]
7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因此他)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象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挑选一些有难度的内容练习,反复推求。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对他)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宫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的,倒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很亲近互称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不久,南明朝庭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象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既然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改名换姓、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有的象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象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象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7.答案C(【解析】贼:摧残)8.答案A(【解析】②是说风俗的影响和作用,⑤表达对士大夫的希望。)9.答案B(【解析】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但采用的是递降式,君略臣详,“有国家者”只要“存吾说”就可以了;至于执行成效,或扩大影响层面,则非“一命以上”全体动员不可,既强调臣下的动员和配合。)10.C【原文答案】有国家者/①得吾说而存之/②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③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④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⑤恐一不当/⑥而坏风俗/⑦而贼人才/⑧循是为之/⑨数十年之后/⑩万有一收其效者乎/⑾非所逆睹已。【解析】(1)全段“句读多达11”处,其中①、⑥、⑦三处属于“可断可不断”并不损伤文意,但本题这几处所有选项都断,故不在此处着眼。(2)②、④处断点很明显,第③处“士大夫”是与段首“有国家者(国君)”对举的句式,A项断成“人士/大夫”好象勉强说得通,但“人士”与全文语言风格不符。[来源:www.shulihua.net](3)④⑤之间“惴惴乎”是否多“断”一处无可无不可。但B项在“所向”之间断开,前一句缺少了“趋向”之“向”、后一句变成“向恐(过去担心)”,与文意不符也不通顺。
8(4)D项错误在于把第⑾处的“语尾语气助词‘乎’误为句首发语助词‘夫’”。11.①(如果)有用仁义倡导的人。(那么)他的追随者也会为仁义而死却不回头。【评分标准参考】“徒党”:追随者,1分;“死”:为…死,1分;“顾”:回头,1分)(3分)②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才尽其用。【评分标准参考】“移”:改变;“尤”:通“优”,优秀的人;“材”使动用法,使成才各1分)(3分)【题解与导读】原,论说文体之一,盖推究事物本原之义以示人。此体起于韩愈作五原,后人因之;其曲折抑扬,与论说相表里。韩愈原道、黄宗羲原君,为“原”体之名篇。本篇讨论人才培养问题,从强调人才的重要,讲到培养人才的方法,再论述陶铸人才之责无旁贷,而以收效将作结,可谓原始要终,曲尽其义。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这是文正公一贯的主张,既见于奏疏,也见于日记,本篇论点,最见具体而微。晚清政局,已是山雨欲风满楼。为挽回颓势,曾氏主张从陶铸人才,转移风气入手;另一位激烈改革者龚自珍也关心人才,他讥切时政,以解放人才为诉求,龚自珍所作病梅记,可与原才比观并读。【译文参考】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并且有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有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趋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利益,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利益。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说,起初很微弱,但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并且有智慧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已经衰微以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所以)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广为传播从而造成声势。那么普通的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从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的跟随者同党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很久了。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从而栽培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可以吗?不可以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推行它,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推行它,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妥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万中取一收到成效的那一天呢,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三、古代诗歌阅读(12分)三、古诗鉴赏答案(12分)
912.(1)“病”字。(1分)该词运用拟人修辞,(1分)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1分)[来源:www.shulihua.net](2)这首诗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风荷、果落等景色,(1分)描绘了一幅初晴后幽美、寂静、清爽的山中月夜图。(1分)表达了作者漫步月夜林下的恬静、愉悦之情。(1分)13.(1)双关(1分)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1分)(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1分)考察方向:语言、艺术手法、形象、思想情感。四、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阅读(18分)(一)选择题(8分)14.【答案】CD(C项操扶起庞德,说到“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也。”;D项不是刘表,而是蒯良认为应趁此时一鼓作气,拿下江东,以防日久成患。)C考察方向:重大情节的因果。考察方向:D影响情节走向的关键人名。15.【答案】AE((A项此时葛朗台已死;E项王允不听,命将蔡邕下狱缢死。)A.考察方向:重大情节的先后顺序。E.考察方向:较次要情节的因果。(二)简答题(10分)16.【答案】第一问:①查理走后的头一个元旦,葛朗台得知欧也妮把金币给了查理。(1分)②大发雷霆将她关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1分)第二问:梳妆匣(1分)第三问:①葛朗台发现查理交给欧也妮的梳妆匣,他掏出刀子想撬一块金板。(1分)②欧也妮用自杀威胁他,葛朗台太太晕过去,他才放弃了梳妆匣。(1分)考察方向:重大情节的综合。17.【答案】第一问:五丈原(1分)第二问:木偶像(1分)第三问:①司马懿回马便走。(1分)②奔走了五十余里,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1分)③魏兵践踏而逃,死者无数。(1分)考察方向:选择题重点考察前60,简答题重点考察后20。以检测学生对120回复习的全面。五、实用文阅读答案(14分)18.B、E(B.严复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并非受戊戌变法的影响;E.“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有误)(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19.运用对比(反衬)手法,1分)既突出严复的务实英勇,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理性思想的追求,对国民思想的启迪意义;(2分)又突出严复翻译态度严谨,翻译水平高。(1分)(答对一点得2分)20.示例:体现在思想方面。与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在理解时代、观察社会方面,严复确是一个感觉锐敏的思想家。(2分)首先,他著译西方的社会学著作,宣传进化论观点,是现代文明的窃火者,开启了一代新风,影响巨大。(2分)其次,他富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通过中西历史的比较,深入探讨中国落伍的原因,提出要认清时势、要自强自立的思想,意义深远。(2分)(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六、写作(70分)按2014高考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