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ID:83498234

大小:173.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用户名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6页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7页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8页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9页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上学期统练(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宁夏银川二中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统练五语文试题(试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文素质与背诵《论语》《道德经》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文理分科只能教出“1/4个人”,这话说得不错。现在教育越来越畸形,为什么自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办起教育来越来越背离马克思所说的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呢?真是咄咄怪事。文理分科,始自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一切向苏联学习,把以前办得还不错的高等教育搞了一个院系调整,这一大手术伤筋动骨,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缓过劲来,以清华大学最典型。许多研究性的大学,办成纯理工、甚至是纯工科的大学,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应付全国统一的高考,于是在高中阶段开始文理分科。我是1957届的高中生,在1959年就开始了文理分科。这种做法不仅在高中时代就剥夺了学理工的同学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而且到了理工科大学或纯工科的学院(如北京的八大学院),再也感受不到人文的气息,一天与符号、公式打交道,培养了许许多多单面人。这些年来,许多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的老教授谈起此事无不痛心疾首,而喜欢津津乐道数学家苏步青如何写得一手漂亮的旧体诗;地矿学“开山大师”丁文江,如何广泛涉猎人文学科领域,对现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问题,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我想,杨叔子先生大约就是这一类理工科教授,不同的是杨先生不仅感慨,而且还在积极地致力于改善。然而改善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科学生的科学理念、科学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只是少数高校教授的事,甚至不单纯是学校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人文素质应该从孩子的学前就受到关注,家庭是第一关。当然不是逼迫孩子学这学那,而是家中有一种文明氛围。建国五十多年来,受教育面扩大了,受教育的人大大增加,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感觉却是文明下降了呢?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用杨先生的话说怎么就少了点“文气”呢?关键在于人文素质的降低,这不仅体现在学校里,更多的还反映在社会上。

1提高人文素质要从小学做起。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50年来中小学文科教育之弊,其中提到过去我们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然而,语文难道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写文章吗?我认为不是,语文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举凡传统上优美的诗文,古今中外进步的、具有博大爱心的、有代表性的著述都应该让孩子接触到,篇幅巨大的也可以做一些节选,哪怕尝鼎之一脔。中小学教育有12年,长久地浸润其中,其素质必然会受到熏染。到了大学我主张无论文理医农都要有“大一国文”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从成年人的角度理解人文精神,培植人文素养,懂得社会的责任。读这些多了,必然是心胸开阔,“腹有诗书气自华”,杨先生说的“文人气”也就来了。过去研究性的大学所实行的通才教育也是建立在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中学毕业生基础上的。几十年前痛批过通才教育,后来好像也未为之正名。当然,这些说起来,好像有些迂缓,但人文素质的“素”,正像《中庸》所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素”一样,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把外在的东西变成一个人内在的“气”,而且能向外发散,这需要长期的浸润熏染。用一些机械方法让他口诵、默写、甚至倒背如流,大约也只是“入乎耳,出乎口”,“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我欣赏杨叔子先生一些惊世骇俗的大胆作为,例如,他要求博士研究生在上台答辩前先要背《老子》,后又增加背诵《论语》前七篇。过不了《论语》和《老子》关,休想从他手里毕业。这些反映了他对单面的畸形教育的挑战。实际上,这种不满是许多人都有的,大家只是说说就算了,可贵的是他就敢把这种不满化为行动,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施。如果这种做法作为象征性的行动是值得张扬的,但对他的博士生人文素质提高有多少帮助、对整个教育中的人文教养的缺欠有多大补益是值得推敲的。1.下列有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在中国的教育是畸形的,降低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教育观的。B.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短时间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全社会都有责任。但家庭应该首先担负起责任来。C.上世纪50年代起,为适应院系调整和全国统一高考而实行的文理分科教育,弊病颇多,作者是有亲身体验的。D.作者认为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该把“大一国文”作为大学开设的必修课,这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觉得杨叔子院士就是一位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老教授,而与众不同的是,他还是一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行动者。B.杨叔子院士要求自己的博士生,除了学好他们自身的专业外,还必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例如要求他们背诵国学经典。C.杨叔子院士要求博士生答辩前,先过《老子》《论语》关的做法,是对当今教育的一种补救,但在作者看来,实效可能不大。D.作者赞同人文教育,认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一定要多读、多背、口诵、默写,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人文素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切向苏联学习,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院系调整,这措施伤筋动骨,使得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缓过劲来。B.文理分科之后,从高中到大学都剥夺了学理工的同学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再也感受不到人文的气息,培养了许许多多“单面人”。C.建国五十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学生的人文素质降低了。D.提高人文素质,中小学教育很关键,五十多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文科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性过强,上成了“政治课”。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薛琡,字昙珍,河南人。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琡曰:“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迁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上书,言:“黎元

3之命,系于长吏,若得其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请不依此。”书奏不报。后因引见,复进谏曰:“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事亦寝。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酂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天穆谓琡曰:“不用君言,乃至于此。”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琡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愿王无渡河也。”高祖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而已。明器等物并不令置。(选自《北齐书》)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B.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C.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D.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黎元,也作“黎玄”,即百姓,民众。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生民、庶民、黎庶、苍生、氓等。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C.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4D.明器,文中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琡治狱有方。他把被囚禁的人召集到华林园,审理滞留未申的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他因此得到魏孝明帝的嘉奖。B.薛琡主张朝廷任人唯贤。在吏部时,他反对尚书提议建立的论资排辈选择官员的制度,为此两次向皇帝进谏。C.薛琡在军事上有一定的远见。他曾先后向元天穆和高祖进言,意见均没有被采纳,事后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D.薛琡一心为国,力行节俭。高祖西征,他极力进谏;他临终前,告诉儿子节俭办理自己的丧事,用当时通行的服装装殓。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5分)(2)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金缕衣无名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自遣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8.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9.《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师说》中“,”这一观点与《劝学》中“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异曲同工。(2)《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的情景。《虞美人》中,也有写出了这样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茶仙刘树江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  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  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  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半睁半闭地品味。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经过茶水的滋润,一天下来,六爷眉眼间说不出的精神,仿佛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六爷喝茶的讲究,在村里出了名,十里八乡能挂上号。据说早年六爷曾在南方一个茶肆当伙计,学了一套茶经。在那期间,还进火海救了一家人的命,那家主人听说他是茶楼的伙计,二话没说,就把家传的茶具送给了他。  那套茶具,据说是景德镇的瓷。问及细节,六爷总是闭口不言。六爷以茶论道,以茶交友,每天都要给壶里加满茶水,说是养壶。曾有人出高价要买,六爷坚决不卖。

6  六爷在茶上做足了功夫。喝茶的器具从不让人动,请谁坐下品一口,那是天大的面子。不管五冬六夏,六爷总要用从井里新挑来的第一桶水,用陶制泥壶烧水,烧火的柴禾也有讲究,要硬,就是要用那有硬度的结实的干柴,绝不能用麦秸、稻草之类,叫什么一新,二陶,三硬气,四匀,五咂。水是新挑的,用陶制的泥壶,柴要用结实的,火不大不小匀和,小口小口地咂品。喝茶从不喝头遍,说是去苦头;喝时只倒大半杯,说是人生不可太满;茶是品的,不能狼吞虎咽的。那回村长娶儿媳妇,想要借六爷那套茶壶长长脸,六爷坚决不答应。  六爷以茶论道,以茶喻人,讲陆羽的《茶经》,讲许多庄家人未听过的新名字,还讲一些庄稼人半懂不懂的诗,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水烹。”总是一套一套的。  六爷成了权威,谁家买了茶,总要请六爷去品上一品,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  公社新来了一位书记,早听说这样一位茶仙,带了上好的龙井,六爷小心拿出那套茶具。书记一看那茶具,眼睛立刻直了。不久有人上门试探六爷,要出高价买那茶壶,六爷知道是书记派来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然而,渐渐六爷的头就摇不动了:村里的烟囱大多不冒烟了,六爷依旧黎明即起,然而茶没了,少了精神不说,身上也有些浮肿,村里一片饿声。听说上级拨下一批救命的粮食。一天,六爷揣着那宝贝出了门。  第二天,公社杨干事亲自来村里每人发了十斤口粮,古夷村破天荒又有了烟囱生烟,人的排泄物中又有了粮食气味。  是谁这么大的面子让公社这么开恩?村干部往自己身上揽功,人们不信,都饿出好几条人命了,有那本事,早去要了。有人传说书记得了六爷的宝贝,这才开恩。  六爷到底病倒了。儿子知道是少了茶水的滋润,可树皮都掺了粮食吃了,哪来的钱去买茶?  与六爷同嗜好的八爷端着茶壶来了:老伙计,我就知道是你,一把茶壶,帮助全村人过了一道坎!他吩咐六爷儿子:烧点热水倒进去,这壶养出了茶仙,没茶照样有茶水味。  六爷闻到茶味,眼里有了少许精神,像当年品茶一样,轻轻地点头……  门外有人进来,是公社书记!书记附在六爷耳边轻轻说些什么,又拿出一样东西:正是六爷那把茶壶!书记说:“

7这宝贝就是当年我父亲送您的,见他成天念叨,我就一心想找回这宝贝,没想到父亲见到茶壶,把我狠狠训了一通,逼着我来归还您,要不是年龄大了,他一定亲自来见您,这不,他老人家托我捎给您的茶叶。”  六爷一下来了精神,等烧好的开水泡上书记带来的新茶,六爷品了一口,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一下来了精神。 六爷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回来,活得比原来还要精神。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首段“六爷要走了”,一共有五个字,简单醒目,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一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六爷命悬一线的情形。C.六爷是村中品茶的权威,买了茶的人家,如果请六爷去品后得到六爷的认可,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D.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六爷“起死回生”,是出人意料的,但从文章相关内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茶是六爷的生命支柱,六爷“起死回生”又在情理之中。E.全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介绍六爷临终之时想要喝茶,然后再回忆他对茶的挚爱,情节曲折,富有韵味。(2)六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3)文章第八、九段介绍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4)本文的标题是“茶仙”,有人认为本文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嵇康:遗世独立,广陵散绝孙聚成嵇康,谯郡铚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

8  身长七尺八寸的嵇康,高大俊美,飘逸脱俗。在魏晋上层男士非常重视个人修饰,每次出门前都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的情况下,嵇康平时不加任何藻饰,只是坦然保持自己神清气爽的本色,玉树临风的清逸。  嵇康长期隐居在山阳,因为喜欢竹子,嵇康在居所植竹林数亩,林中结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为竹所成,郁郁葱葱的翠竹是他气节的象征。和嵇康志趣相投的一群文人,都好老庄之学,厌倦官场的奸诈和权谋,他们经常来到山阳的乡下,在竹林中摆下酒席,弹起琴弦,轻松自在。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史称竹林七贤。他们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观点,最后形成了“名教就是自然”的新思想。嵇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章,独具特色,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作为诗人,嵇康用他风格高雅的诗笔,歌颂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描写目送归鸿的悠长之景,寄托自己对朝游高原之巅、夕宿兰渚之洲生活的向往。嵇康的诗今存世约五十多首,其中四言体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以及《幽愤诗》等。嵇康的诗歌有一种自然简约的意境美,直抒胸臆,自成机杼,追求天人合一,具有鲜明的特色。  嵇康愤世嫉俗,性情疏狂,并远离官场。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愤怒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拒绝为官。字里行间,处处彰显他率真自然、大胆直言、不畏强权的高雅之风。  令人惊讶的是,嵇康临死之前,竟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果然,山涛对嵇康的儿子嵇绍视如己出,一直抚养到他长大成人。后来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嵇康是一位音乐家,身处战乱之世,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嵇康只得退而隐居于山水林泉之间。他最擅长的就是抚琴,以乐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嵇康音乐上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其《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后来有皇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与成就之高。由于不满时政,嵇康等魏晋名士们避隐山林,寻奇览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追求。嵇康等文人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路中走出,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追求自由自在,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不仅是清谈名人,还是位哲学家。在《太师箴》中,他尖锐地批评君主制,认为最高统治者“宰割天下,以奉其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的这种思想必然招来执政的司马集团的报复。   作为一位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 嵇康以“不孝”的罪名被送上了刑场。在三千余名太学生的鸣冤声中,嵇康淡淡地说了一句“拿琴来……”,然后拨弄琴弦,一曲《广陵散》便铺天盖地而来。悠扬的琴声中,无杀伐之声,无幽怨之声,而是“感天地以致和”的清正之音。一曲弹罢,嵇康离席起身,引颈赴死,是年39岁。(有删改)相关链接:①魏晋是中华文化史上最瑰丽奇特的一个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但思想极为自由解放,精神丰盈,充满智慧。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留给后世的是魏晋风度的一个个高大背影。其中,嵇康既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②据说嵇康在贫穷的时候学会了铁匠的手艺,后来虽然发达了,但打铁成了他的业余爱好。每到夏天,嵇康就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下,支起火炉打铁。司马氏重臣钟会,慕名去拜访嵇康。嵇康埋头打铁,旁若无人。钟会带领随从欲尴尬离去,嵇康朗声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魏晋时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景象: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却又思想解放,个性飞扬,成就了魏晋风度。B.嵇康出生官宦世家,有曹氏血统,是王室贵胄,故早年官运亨通,曾任中散大夫。同时,嵇康才华横溢,文学、音乐、玄学无所不通。C.嵇康在司马氏重臣钟会拜访自己时,依旧埋头打铁,旁若无人,这一举动直接招致杀身之祸,铸就了“广陵散绝”的悲剧。D.嵇康是一位美男子,高大俊美,飘逸脱俗,他常用抚琴宣泄情感,以乐抒怀,在音乐中得到放松。E.嵇康非常喜爱竹子,在他曾隐居的山阳,居所有竹林数亩,林中筑有竹舍,翠竹郁郁葱葱,象征其高洁的气节。

10(2)嵇康的“遗世独立”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赏析。(6分)(3)联系文本,简要回答“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4)本文用不少篇幅写嵇康在文学及音乐方面的造诣,有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请就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Ⅱ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阿里巴巴与苏宁联手,显然直指京东。不过,短期内两者的协同效应未必能够迅速体现出来,两者在未来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_。②10日一早,长江下游暴雨倾盆,江苏气象部门拉响各地的23个暴雨蓝色预警,防汛、应急、海事、交通、路政、城建、农林、民政等部门_。③电视剧《琅琊榜》根据海晏同名小说改编,囊括了“凄美爱恋”“手足情深”“国仇家恨”等精彩看点,众小说迷们_。A.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B.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C.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D.拭目以待 严阵以待  翘首以待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2015年8月14日,TFBOYS组合成员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出席“阳光跟帖”行动,并担任阳光行动大使。B.我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不断充实和完善,部分具有文化产品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这已经成为共识。C.所谓接地气就是要让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举措贴近老百姓实际生活的需要,切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愿望、利益诉求。D.“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就读的是重点名校,或者职业院校,比文凭更重要的,是阳光的心态、奋斗的足迹和健全的人格。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1美的社会效用主要在陶冶人的精神。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愉悦人们的心情,启发人们的思想,。正因为如此,人的审美活动,不论是美的欣赏,还是美的创造,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A.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灵魂更加纯洁B.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视野更加开阔C.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D.使人们的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说它“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①,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②,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③。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17.下面是关于“微信对生活的影响”的调查统计图,请据此写出调查结论,并对微信用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结论和建议均不超过25字)(5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12苏格拉底说:“我试图说服你们每个人不要更多地考虑实际利益,而要更多地关心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公共利益。”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悟或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3银川二中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统练五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试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文素质与背诵《论语》《道德经》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文理分科只能教出“1/4个人”,这话说得不错。现在教育越来越畸形,为什么自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办起教育来越来越背离马克思所说的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呢?真是咄咄怪事。文理分科,始自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一切向苏联学习,把以前办得还不错的高等教育搞了一个院系调整,这一大手术伤筋动骨,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缓过劲来,以清华大学最典型。许多研究性的大学,办成纯理工、甚至是纯工科的大学,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应付全国统一的高考,于是在高中阶段开始文理分科。我是1957届的高中生,在1959年就开始了文理分科。这种做法不仅在高中时代就剥夺了学理工的同学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而且到了理工科大学或纯工科的学院(如北京的八大学院),再也感受不到人文的气息,一天与符号、公式打交道,培养了许许多多单面人。这些年来,许多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的老教授谈起此事无不痛心疾首,而喜欢津津乐道数学家苏步青如何写得一手漂亮的旧体诗;地矿学“开山大师”丁文江,如何广泛涉猎人文学科领域,对现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问题,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我想,杨叔子先生大约就是这一类理工科教授,不同的是杨先生不仅感慨,而且还在积极地致力于改善。然而改善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科学生的科学理念、科学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只是少数高校教授的事,甚至不单纯是学校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人文素质应该从孩子的学前就受到关注,家庭是第一关。当然不是逼迫孩子学这学那,而且家中有一种文明氛围。建国五十多年来,受教育面扩大了,受教育的人大大增加,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感觉却是文明下降了呢?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用杨先生的话说怎么就少了点“文气”呢?关键在于人文素质的降低,这不仅体现在学校里,更多的还反映在社会上。

14提高人文素质要从小学做起。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50年来中小学文科教育之弊,其中提到过去我们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然而,语文难道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写文章吗?我认为不是,语文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举凡传统上优美的诗文,古今中外进步的、具有博大爱心的、有代表性的著述都应该让孩子接触到,篇幅巨大的也可以做一些节选,哪怕尝鼎之一脔。中小学教育有12年,长久地浸润其中,其素质必然会受到熏染。到了大学我主张无论文理医农都要有“大一国文”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从成年人的角度理解人文精神,培植人文素养,懂得社会的责任。读这些多了,必然是心胸开阔,“腹有诗书气自华”,杨先生说的“文人气”也就来了。过去研究性的大学所实行的通才教育也是建立在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中学毕业生基础上的。几十年前痛批过通才教育,后来好像也未为之正名。当然,这些说起来,好像有些迂缓,但人文素质的“素”,正像《中庸》所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素”一样,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把外在的东西变成一个人内在的“气”,而且能向外发散,这需要长期的浸润熏染。用一些机械方法让他口诵、默写、甚至倒背如流,大约也只是“入乎耳,出乎口”,“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我欣赏杨叔子先生一些惊世骇俗的大胆作为,例如,他要求博士研究生在上台答辩前先要背《老子》,后又增加背诵《论语》前七篇。过不了《论语》和《老子》关,休想从他手里毕业。这些反映了他对单面的畸形教育的挑战。实际上,这种不满是许多人都有的,大家只是说说就算了,可贵的是他就敢把这种不满化为行动,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施。如果这种做法作为象征性的行动是值得张扬的,但对他的博士生人文素质提高有多少帮助、对整个教育中的人文教养的缺欠有多大补益是值得推敲的。1.下列有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现在中国的教育是畸形的,降低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教育观的。B.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短时间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全社会都有责任。但家庭应该首先担负起责任来。C.上世纪50年代起,为适应院系调整和全国统一高考而实行的文理分科教育,弊病颇多,作者是有亲身体验的。D.作者认为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该把“大一国文”作为大学开设的必修课,这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答案:C(“作者是有亲身体验的”

15表述有误,文理分科开始于1959年,而作者是1957届的高中生,是没有“亲身体验的”。)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觉得杨叔子院士就是一位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老教授,而与众不同的是,他还是一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行动者。B.杨叔子院士要求自己的博士生,除了学好他们自身的专业外,还必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例如要求他们背诵国学经典。C.杨叔子院士要求博士生答辩前,先过《老子》《论语》关的做法,是对当今教育的一种补救,但在作者看来,实效可能不大。D.作者赞同人文教育,认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一定要多读、多背、口诵、默写,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人文素养。答案:D(“一定要多读┅┅这样才能┅┅”表述有误,原文为“用一些机械方法让他口诵、默写、甚至倒背如流,大约也只是‘入乎耳,出乎口’,‘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可见作者并不完全赞同口诵、默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切向苏联学习,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院系调整,这措施伤筋动骨,使得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缓过劲来。B.文理分科之后,从高中到大学都剥夺了学理工的同学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再也感受不到人文的气息,培养了许许多多“单面人”。C.建国五十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学生的人文素质降低了。D.提高人文素质,中小学教育很关键,五十多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文科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性过强,上成了“政治课”。答案:D(“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性过强”在文中无根据,还有上成了“政治课”的是语文课。)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薛琡,字昙珍,河南人。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琡曰:“

16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译文:薛琡,字昙珍,河南人氏。他形貌魁伟,年轻时因有才干而被人称道。担任典客令,每引导客人相见,仪表十分美丽。魏帝召见,对他说:“你风度翩翩,姿貌秀伟,以后升进,要作什么样的官?”琡答:“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除此之外,不是我能够达到的。”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译文:正光年间,薛琡担任洛阳县令,境内安定肃然。有犯法的,不加拷打,只用辞理详尽考核,大多获得实情。豪猾畏惧他的威势,事务不繁苛。当时久旱,京师囚犯都被集中到了华林园,他审理滞留未申的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魏孝明帝嘉奖了薛琡,还赐给缣百匹。迁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得其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请不依此。”书奏不报。后因引见,复进谏曰:“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事亦寝。译文:薛琡迁官吏部郎中,早些时候吏部尚书崔亮奏请建立停年之格,不选拔人才,只提拔有功劳年龄大的。薛琡上书,说:“百姓的命运,被长吏掌握,如果用人得当,百姓就可以休养生息;如果任用不当,造成的祸患更大。若让吏部选官只按任职年岁和功劳,不考核他是否贤愚,次序就像一起游过的鱼群,哪能说铨选考核?”上奏后,皇帝没有答复。后趁皇帝召见,他又进谏说:“一同治理天下,是百官的义务。所以汉朝经常下令让三公大臣举荐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人士,任作长吏,安抚黎元。从晋末以来,此风逐渐衰败。如今天下刚刚安定,应致力于养民。我请求依汉代之制,建立四科,令三公大臣各自推举贤能,补充到郡县,明晰条例,防止官员们结党偏私。”诏令下达让公卿讨论,但却议而未决。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酂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天穆谓琡曰:“不用君言,乃至于此。”译文:元天穆征讨邢杲,请薛琡担任行台尚书。这时元颢已占领了酂城

17。天穆集合文武大臣议论先攻谁后讨谁的问题。大臣们都认为邢杲人多势众,应该先集中力量对付。薛琡认为邢杲聚众无名,虽然强大却像盗贼;元颢是皇室的嫡亲,并称自己的行动是义举,这就很难预测影响了。邢杲像鼠狗那样奔窜偷盗的人,没有远大志向,应先征讨元颢。天穆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先出兵围攻刑杲。邢杲投降,军队归还时,元颢占领了洛阳。天穆对薛琡说:“不听你的话,事情就发展了如此田地!”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琡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愿王无渡河也。”高祖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而已。明器等物并不令置。译文:天平初年,高祖推荐薛琡作了丞相长史。薛琡一向有才能名望,所以深受高祖礼遇,军国大事,多有参预。薛琡也推诚尽忠,屡进忠心正直的言论。高祖大举西伐,将要渡过蒲津。薛琡进谏说:“西贼连年饥荒,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了,所以冒死侵掠陕州,是想夺取粮食。眼下高司徒已经包围了陕城,粮食是运不出来了。我们只要在各条大道上设置兵马,不要同他们交战。请求大王不要过河。”高祖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就有了沙苑的失败。迁尚书仆射后去世。临终之时,告诫其子装殓时穿上平时的衣服,一个月后就下葬,还不准儿子向朝廷索取赠官。自家建造丧车,不加装饰,只用麻为流苏,绳用一般的线。也不让添置陪葬物品。(选自《北齐书》)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B.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C.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D.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也答案:C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8  A.黎元,也作“黎玄”,即百姓,民众。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生民、庶民、黎庶、苍生、氓等。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C.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D.明器,文中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答案:D。明器,文中指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琡治狱有方。他把被囚禁的人召集到华林园,审理滞留未申的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他因此得到魏孝明帝的嘉奖。B.薛琡主张朝廷任人唯贤。在吏部时,他反对尚书提议建立的论资排辈选择官员的制度,为此两次向皇帝进谏。C.薛琡在军事上有一定的远见。他曾先后向元天穆和高祖进言,意见均没有被采纳,事后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D.薛琡一心为国,力行节俭。高祖西征,他极力进谏;他临终前,告诉儿子节俭办理自己的丧事,用当时通行的服装装殓。答案:C。“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错,文中没有说明高祖后悔。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5分)译文:有犯法的,不加拷打,只用辞理详尽审核,大多能获得实情。(“拷掠”:拷打;“直”:通“只”;“穷核”:详尽审核;“情”:实情;各1分,大意1分。)(2)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5分) 译文:若让吏部选官只按任职年岁和功劳,不考核他是否贤愚,次序就像一起游过的鱼群,哪能说铨选考核?(“曹”:官员;“简”:考核;“次若贯鱼”:次序就像一起游过的鱼群;“铨衡”:铨选考核;各1分,大意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金缕衣无名氏

19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自遣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8.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2分)9.《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答案一】情感上重迭而富于变化。(1分)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2分)。三四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2分)。【答案二】字词上重迭而富于变化。(1分)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迭形成同意反复。(2分)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迭,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师说》中“,”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异曲同工。(2)《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20“,。”(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的情景。《虞美人》中,也有写出了这样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答案:(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茶仙刘树江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  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  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  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半睁半闭地品味。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经过茶水的滋润,一天下来,六爷眉眼间说不出的精神,仿佛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六爷喝茶的讲究,在村里出了名,十里八乡能挂上号。据说早年六爷曾在南方一个茶肆当伙计,学了一套茶经。在那期间,还进火海救了一家人的命,那家主人听说他是茶楼的伙计,二话没说,就把家传的茶具送给了他。

21  那套茶具,据说是景德镇的瓷。问及细节,六爷总是闭口不言。六爷以茶论道,以茶交友,每天都要给壶里加满茶水,说是养壶。曾有人出高价要买,六爷坚决不卖。  六爷在茶上做足了功夫。喝茶的器具从不让人动,请谁坐下品一口,那是天大的面子。不管五冬六夏,六爷总要用从井里新挑来的第一桶水,用陶制泥壶烧水,烧火的柴禾也有讲究,要硬,就是要用那有硬度的结实的干柴,绝不能用麦秸、稻草之类,叫什么一新,二陶,三硬气,四匀,五咂。水是新挑的,用陶制的泥壶,柴要用结实的,火不大不小匀和,小口小口地咂品。喝茶从不喝头遍,说是去苦头;喝时只倒大半杯,说是人生不可太满;茶是品的,不能狼吞虎咽的。那回村长娶儿媳妇,想要借六爷那套茶壶长长脸,六爷坚决不答应。  六爷以茶论道,以茶喻人,讲陆羽的《茶经》,讲许多庄家人未听过的新名字,还讲一些庄稼人半懂不懂的诗,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水烹。”总是一套一套的。  六爷成了权威,谁家买了茶,总要请六爷去品上一品,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  公社新来了一位书记,早听说这样一位茶仙,带了上好的龙井,六爷小心拿出那套茶具。书记一看那茶具,眼睛立刻直了。不久有人上门试探六爷,要出高价买那茶壶,六爷知道是书记派来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然而,渐渐六爷的头就摇不动了:村里的烟囱大多不冒烟了,六爷依旧黎明即起,然而茶没了,少了精神不说,身上也有些浮肿,村里一片饿声。听说上级拨下一批救命的粮食。一天,六爷揣着那宝贝出了门。  第二天,公社杨干事亲自来村里每人发了十斤口粮,古夷村破天荒又有了烟囱生烟,人的排泄物中又有了粮食气味。  是谁这么大的面子让公社这么开恩?村干部往自己身上揽功,人们不信,都饿出好几条人命了,有那本事,早去要了。有人传说书记得了六爷的宝贝,这才开恩。  六爷到底病倒了。儿子知道是少了茶水的滋润,可树皮都掺了粮食吃了,哪来的钱去买茶?  与六爷同嗜好的八爷端着茶壶来了:老伙计,我就知道是你,一把茶壶,帮助全村人过了一道坎!他吩咐六爷儿子:烧点热水倒进去,这壶养出了茶仙,没茶照样有茶水味。  六爷闻到茶味,眼里有了少许精神,像当年品茶一样,轻轻地点头……  门外有人进来,是公社书记!书记附在六爷耳边轻轻说些什么,又拿出一样东西:正是六爷那把茶壶!书记说:“

22这宝贝就是当年我父亲送您的,见他成天念叨,我就一心想找回这宝贝,没想到父亲见到茶壶,把我狠狠训了一通,逼着我来归还您,要不是年龄大了,他一定亲自来见您,这不,他老人家托我捎给您的茶叶。”  六爷一下来了精神,等烧好的开水泡上书记带来的新茶,六爷品了一口,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一下来了精神。 六爷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回来,活得比原来还要精神。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首段“六爷要走了”,一共有五个字,简单醒目,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一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六爷命悬一线的情形。C.六爷是村中品茶的权威,买了茶的人家,如果请六爷去品后得到六爷的认可,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D.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六爷“起死回生”,是出人意料的,但从文章相关内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茶是六爷的生命支柱,六爷“起死回生”又在情理之中。E.全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介绍六爷临终之时想要喝茶,然后再回忆他对茶的挚爱,情节曲折,富有韵味。答案: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E不给分。B项,没有拟人手法。C项,“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不准确,原文有“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这里说的是买茶那家人感到欣慰。E项,“采用倒叙的手法”不当,应该是“使用插叙的手法”。(2)六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答案:①嗜茶如命。喝茶是六爷的早课,就连日子不好过了,他也渴盼能喝上一口茶。②淳朴善良,顾全大家。六爷用自己心爱的茶壶给全村人换来了救命的粮食,保全了大家的性命。③舍己救人。在茶肆当伙计时,曾冲入火海救出一家人。④不事张扬。他不愿意透露救人的细节,也不说出自己用茶壶换粮食一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文章第八、九段介绍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文章第八、九段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助于塑造六爷“

23茶仙”的形象,突出其对茶的喜好程度。②这些内容具有文化色彩,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底蕴。(每点3分,共6分)(4)本文的标题是“茶仙”,有人认为本文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案:示例一以“茶仙”为标题更合适。①因为全文的主要人物是六爷,而六爷因为茶“起死回生”,这样更能突出人物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②“茶仙”更能突出六爷对茶的偏好,这样与文章中写六爷喜爱茶,弥留之际想要喝茶及最终因茶而“起死回生”等情节相照应。③“茶仙”使六爷具有神秘色彩,凸显其高尚大义,突出文章的主旨。示例二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①“茶壶”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小说围绕茶壶展开故事情节。②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全文围绕茶壶塑造了六爷、公社书记等形象,这些人物的特点通过茶壶得以体现。③揭示文章的主旨。本文借茶壶讴歌六爷大义无私的人性之美,从而引发人们对一些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不良社会现象的思考。(答出观点1分,具体阐述每点2分,语言表达准确简洁1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嵇康:遗世独立,广陵散绝孙聚成嵇康,谯郡铚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  身长七尺八寸的嵇康,高大俊美,飘逸脱俗。在魏晋上层男士非常重视个人修饰,每次出门前都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的情况下,嵇康平时不加任何藻饰,只是坦然保持自己神清气爽的本色,玉树临风的清逸。  嵇康长期隐居在山阳,因为喜欢竹子,嵇康在居所植竹林数亩,林中结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为竹所成,郁郁葱葱的翠竹是他气节的象征。和嵇康志趣相投的一群文人,都好老庄之学,厌倦官场的奸诈和权谋,他们经常来到山阳的乡下,在竹林中摆下酒席,弹起琴弦,轻松自在。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史称竹林七贤。他们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观点,最后形成了“名教就是自然”的新思想。

24嵇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章,独具特色,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作为诗人,嵇康用他风格高雅的诗笔,歌颂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描写目送归鸿的悠长之景,寄托自己对朝游高原之巅、夕宿兰渚之洲生活的向往。嵇康的诗今存世约五十多首,其中四言体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以及《幽愤诗》等。嵇康的诗歌有一种自然简约的意境美,直抒胸臆,自成机杼,追求天人合一,具有鲜明的特色。  嵇康愤世嫉俗,性情疏狂,并远离官场。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愤怒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拒绝为官。字里行间,处处彰显他率真自然、大胆直言、不畏强权的高雅之风。  令人惊讶的是,嵇康临死之前,竟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果然,山涛对嵇康的儿子嵇绍视如己出,一直抚养到他长大成人。后来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嵇康是一位音乐家,身处战乱之世,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嵇康只得退而隐居于山水林泉之间。他最擅长的就是抚琴,以乐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嵇康音乐上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其《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后来有皇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与成就之高。由于不满时政,嵇康等魏晋名士们避隐山林,寻奇览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追求。嵇康等文人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路中走出,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追求自由自在,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不仅是清谈名人,还是位哲学家。在《太师箴》中,他尖锐地批评君主制,认为最高统治者“宰割天下,以奉其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的这种思想必然招来执政的司马集团的报复。   作为一位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 嵇康以“不孝”的罪名被送上了刑场。在三千余名太学生的鸣冤声中,嵇康淡淡地说了一句“拿琴来……”

25,然后拨弄琴弦,一曲《广陵散》便铺天盖地而来。悠扬的琴声中,无杀伐之声,无幽怨之声,而是“感天地以致和”的清正之音。一曲弹罢,嵇康离席起身,引颈赴死,是年39岁。(有删改)相关链接:①魏晋是中华文化史上最瑰丽奇特的一个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但思想极为自由解放,精神丰盈,充满智慧。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留给后世的是魏晋风度的一个个高大背影。其中,嵇康既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②据说嵇康在贫穷的时候学会了铁匠的手艺,后来虽然发达了,但打铁成了他的业余爱好。每到夏天,嵇康就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下,支起火炉打铁。司马氏重臣钟会,慕名去拜访嵇康。嵇康埋头打铁,旁若无人。钟会带领随从欲尴尬离去,嵇康朗声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魏晋时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景象: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却又思想解放,个性飞扬,成就了魏晋风度。B.嵇康出生官宦世家,有曹氏血统,是王室贵胄,故早年官运亨通,曾任中散大夫。同时,嵇康才华横溢,文学、音乐、玄学无所不通。C.嵇康在司马氏重臣钟会拜访自己时,依旧埋头打铁,旁若无人,这一举动直接招致杀身之祸,铸就了“广陵散绝”的悲剧。D.嵇康是一位美男子,高大俊美,飘逸脱俗,他常用抚琴宣泄情感,以乐抒怀,在音乐中得到放松。E.嵇康非常喜爱竹子,在他曾隐居的山阳,居所有竹林数亩,林中筑有竹舍,翠竹郁郁葱葱,象征其高洁的气节。答案(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思路:A项“经济发展”于文无据。B项“嵇康出身宦官世家,有曹氏血统,是王室贵胄,故早年官运亨通”错,曲解文意。C项“直接招致杀身之祸,铸就了广陵散绝的悲剧”错,主观臆断。(2)嵇康的“遗世独立”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赏析。(6分)

26命题意图,本题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本题,一要梳理文本本结构,归纳段落文意。二是紧扣“遗世独立”。梳理嵇康表现。三是挖掘'遗世独立'的本质内涵。答案:①、嵇康不喜藻饰,坦然保持本色。②、嵇康厌恶官场权谋欺诈,寄情山水。③、嵇康愤世嫉俗,性情疏狂。④、嵇康避居山林,追奇览胜。⑤、嵇康不满时政,批评君王。⑥、嵇康崇尚气节,刚正不阿。(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3)联系文本,简要回答“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6分)命题意图:本题考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文句在文本中的位置,由位置确定作用。然后对作用进行细化,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去思考作答。答案:①、从结构上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②、从内容上看,一是逐层递进,由生活个性上的特立独行,转至时代精神上的魏晋风度。(2分)二是既对嵇康的气节与品性赞赏有加,又暗示了嵇康悲剧的缘由。(2分)(结构2分,内容4分)(4)本文用不少篇幅写嵇康在文学及音乐方面的造诣,有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请就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命题意图:本题考察探究的能力。解题思路:解答本题,一是要从内容层面考虑,探究其是否本末倒置。二是要探究文学,音乐与嵇康悲剧的联系。三是要有自己明晰的看法,不可模棱两可。答案:表明观点:不是本末倒置。(1分)阐明原因:A、从呼应文章标题及丰富文章内容方面看,文章中用大量笔墨写了嵇康的音乐造诣,既契合文章标题“广陵散绝”,又表现了嵇康身处战乱,借音乐安放心灵的用意。(2分)B、从加深文章思想内蕴方面看,文末写嵇康刑场之上演奏广陵散,既是对嵇康遗世独立的人格的褒扬,也暗示嵇康的悲剧命运,赋予文章以厚度和质感。(2分)C、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文中例举嵇康在诗文方面的造诣,既表现了嵇康率真自然性格特点,又折射出嵇康大胆直言,不畏强权的高雅之风。(2分)(总体语言表达1分)(8分)第Ⅱ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7①阿里巴巴与苏宁联手,显然直指京东。不过,短期内两者的协同效应未必能够迅速体现出来,两者在未来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_。②10日一早,长江下游暴雨倾盆,江苏气象部门拉响各地的23个暴雨蓝色预警,防汛、应急、海事、交通、路政、城建、农林、民政等部门_。③电视剧《琅琊榜》根据海晏同名小说改编,囊括了“凄美爱恋”“手足情深”“国仇家恨”等精彩看点,众小说迷们_。A.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B.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C.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D.拭目以待  严阵以待    翘首以待答案:D。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三个成语都有“等待”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严阵以待”侧重“迎接”“迎击”;“拭目以待”侧重“动向、结果”;“翘首以待”侧重“急切”。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2015年8月14日,TFBOYS组合成员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出席“阳光跟帖”行动,并担任阳光行动大使。B.我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不断充实和完善,部分具有文化产品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这已经成为共识。C.所谓接地气就是要让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举措贴近老百姓实际生活的需要,切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愿望、利益诉求。D.“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就读的是重点名校,或者职业院校,比文凭更重要的,是阳光的心态、奋斗的足迹和健全的人格。答案:C。A项搭配不当,“出席”与“行动”不搭配,可把“出席”改为“参加”。B项语序不当,应将“随着”提至“我国”之前。D项关联词不当,应将“或者”改为“还是”。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28美的社会效用主要在陶冶人的精神。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愉悦人们的心情,启发人们的思想,。正因为如此,人的审美活动,不论是美的欣赏,还是美的创造,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A.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灵魂更加纯洁B.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视野更加开阔C.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D.使人们的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答案:C。从横线前面“丰富人们的生活,愉悦人们的心情,启发人们的思想”可以判断填入横线处语句的顺序。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丰富人们的生活”和“视野更加开阔”照应,“愉悦人们的心情”和“精神更加振奋”照应,“启发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更加纯洁”照应。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说它“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①,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②,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③。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答案:①味道一样随处飘散②之所以忧伤③更是两者结合起来的文化(每空2分)解析:①注意用比喻修辞,还要注意紧扣乡愁的深切,意思对即可。②注意后一句的“是因为”。③注意前一句“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中的关联词。17.下面是关于“微信对生活的影响”的调查统计图,请据此写出调查结论,并对微信用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结论和建议均不超过25字)(5分)

29结论:微信对生活的影响各有利弊,其中利大于弊。(3分)建议:(能就其中弊端提出具体建议即可)(2分)示例1:合理使用微信,不要沉迷其中。示例2:与朋友微信热聊的同时,不要忽视身边人。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苏格拉底说:“我试图说服你们每个人不要更多地考虑实际利益,而要更多地关心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虑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公共利益。”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悟或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综合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无疑强调的是个人修养与国家、集体、公共利益间的关系。立意中二者兼顾最佳,如写“修身正已,报效祖国”“以天下为已以已任”“穷则独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但写作时也可以就其中一则重点阐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