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

ID:83497025

大小:859.48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3-06-20

上传者:老李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的是()A.B.C.D.【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当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DD中不含等位基因,A错误;B、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图中等位基因Dd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能够表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正确;C、dd中不含等位基因,C错误;D、Dd自交产生后代,没有体现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故选B。2.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如图准备了实验装置,棋子上标记的D、d代表遗传因子。实验时需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并记录字母。关于此实验描述错误的是(  )

1A.随机抓取一枚棋子模拟了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过程B.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是DdC.甲和乙中的D和d随机组合体现了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D.抓取4次所得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应为【答案】D【解析】【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用两个小袋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袋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详解】A、分别从甲、乙中各随机抓取一枚棋子,只能获得D或d中的一个,从而模拟了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过程,A正确;B、图示装置所代表的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是Dd,能产生D和d两种配子,B正确;C、甲和乙中的D和d随机组合体现了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D、抓取次数较少时,可能会存在偶然性,因此要同时进行多组实验,次数越多彩球组合类型的比例越接近DD:Dd:dd=1:2:1,D错误。故选D。3.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①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且数目相等生活力相同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③雌雄配子的数量一样多

2④F2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等⑤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A.①②③B.①③④⑤C.①②⑤D.①②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详解】①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且数目相等生活力相同,这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之一,①正确;②根据孟德尔的假说内容,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②正确;③F1中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不相等,雄配子数目远大于雌配子数目,③错误;④F2不同遗传因子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④正确;⑤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⑤正确。故选D。4.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位基因的概念可描述为()A.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不同基因B.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不同基因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D.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不同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非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基因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强调的都是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基因。A、B、C两项所述内容包含于非等位基因的概念,D项所述为等位基因,D正确。故选D。5.体细胞遗传因子(YyRR)互不干扰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  )A.YR:yR=1:1B.Yy:RR=1:1C.Y:y:R=1:1:1D.Y:y:R=1:1:2【答案】A【解析】

3【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基因型为Yy的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即Y、y,比例为1∶1;基因型为RR的个体能产生一种配子,即R,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YR和yR,二者比例为1∶1。故选A。6.两个亲本杂交,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其子代的基因型为:1EEFf、1EEff、2EeFf、2Eeff、leeFf、leeff,则亲本杂交组合是()A.EEff×EeffB.EeFf×EeffC.EeFf×EeFfD.EEFf×EeFf【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两个亲本杂交,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代的基因型为:1EEFf、1EEff、2EeFf、2Eeff、1eeFf、leeff,单独分析每一对,EE∶Ee∶ee=1∶2∶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Ee×Ee;Ff∶ff=1∶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Ff×ff,故亲本的基因型为EeFf×Eeff,B正确,ACD错误。故选B。7.下图为人类生殖过程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②过程为受精作用,完成此过程需依赖细胞膜的识别与融合B.②过程中通常是A配子头部进入B配子并促使B配子代谢活跃C.受精卵中染色体和遗传物质亲本甲和乙各提供一半D.①②过程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②为受精作用过程。【详解】A、②过程为受精作用,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表面特定的受体和信号分子相互识别,A正确;B、A配子是精子,②过程是受精作用,受精时中通常是精子头部进入B配子(卵细胞)并促使卵细胞代谢活跃,B正确;

4C、受精卵的细胞核中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即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由精卵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中遗传物质基本来自卵细胞,C错误;D、①为减数分裂过程,②为受精作用过程,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恢复,两个过程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C。8.下列关于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C.因为细胞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含同源染色体【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且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2对同源染色体(④和⑦、⑤和⑥),其中①和③是姐妹染色体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两者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构成一条染色体。【详解】A、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A正确;B、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通过一个着丝点②相连,B正确;C、中心体存在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内,图示细胞因为无细胞壁,有中心体⑨,所以可以判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C正确;D、图示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因此在后期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D。9.豌豆和果蝇是良好的遗传学材料。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豌豆和果蝇子代数量多,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都会发生性状分离B.豌豆和果蝇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利于性状观察和统计C.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果蝇繁殖速度快,容易饲养

5D.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研究【答案】A【解析】【分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2、果蝇适用于进行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培养周期短,容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等。【详解】A、豌豆和果蝇子代数量多,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会发生性状分离,例如豌豆在自然状态下只能自交,若亲本都是纯合子,随机交配后代都还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A错误;B、豌豆和果蝇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利于性状观察和统计,B正确;C、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生长期短,易于栽培;果蝇繁殖速度快,容易饲养,是良好的遗传学材料,C正确;D、豌豆花大易去雄和人工授粉;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研究,D正确。故选A。10.下列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A.基因和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行为一致B.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C.等位基因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D.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以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详解】A、基因和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行为一致,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A正确;

6B、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B正确;C、等位基因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C正确;D、染色体是由基因构成的,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但这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基因、基因型、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配子中只含一个基因C.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所有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答案】D【解析】【分析】1、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2、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成对的染色体要两两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其成对的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开,所以,在生殖细胞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3、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4、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萨顿利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没有利用假说—演绎法,也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B、体细胞中的基因成对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基因随着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开,所以,在生殖细胞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而不是配子中只含一个基因,配子不止含一个基因,B错误;C、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是裸露的,没有形成染色体,所以基因未必都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D、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考生要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科学思维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12.如图是某家族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7A.个体1将红绿色盲基因传给了个体3和4B.个体2和个体4中含有相同的X染色体C.个体3和个体4中含有相同的X染色体D.个体1与个体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答案】D【解析】【分析】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假设控制该病的相关等位基因为A、a,则该家族中红绿色盲基因的遗传图解为:【详解】A、由以上图解可知,个体3表现正常,从个体1处获得XA,从个体2处获得Xa,即个体1没有将红绿色盲基因传给个体3,A错误;B、由于个体4中的X染色体由个体1提供,因此个体2和个体4所含有的X染色体不同,B错误;C、个体4中的Xa由个体1提供,个体3的XA由个体1提供、Xa由个体2提供,故个体3与个体4不含相同的X染色体,C错误;D、个体1和个体3的基因型均为XAXa,D正确。故选D。13.家蚕为ZW的性别决定类型,ZZ为雄性个体,ZW为雌性个体。在研究家蚕的某一性状时,发现存在隐性纯合(ZaZa、ZaW)致死现象。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这对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现用杂合的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杂交,产生的F1自由交配,则F2中雌雄性的比例为()A.3:4B.1:1C.4:3D.6:7【答案】A

8【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由题意可知,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ZAZa,雌性的基因型为ZAW,杂交产生的F1为ZAZA、ZAZa、ZAW、ZaW,其中ZaW致死,F1产生雄配子中ZA:Za=3:1,雌配子中ZA:W=1:1,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ZAZA:ZAZa:ZAW:ZaW=3:1:3:1,其中ZaW致死,因此雌雄之比为3:4,A正确。故选A。14.下列有关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入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含有与荚膜形成相关的基因B.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C.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答案】C【解析】【详解】A.进入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含有与荚膜形成相关的基因,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A正确;B.R型菌和S型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50%,B正确;C.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无细胞核,C错误;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D正确。故选C。15.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G—C碱基对比例高的DNA分子,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强B.在DNA双链中,一条单链中的(A+G)/(T+C)值与另一条单链中的(A+G)/(T+C)值相等C.真核细胞核中每个双链DNA分子中都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A—P~P~P中的A与中的A代表的物质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

9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根据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A=T,G≡C,其中A与T之间通过两个氢键连接。C与G之间通过三个氢键连接,G-C碱基对比例高的DNA分子,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强,A正确;B、据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的规律,A=T,G=C,可知在DNA双链中,一条单链中的(A+G)/(T+C)值与另一条单链中的(A+G)/(T+C)值互为倒数关系,B错误;C、真核细胞核中DNA为链状DNA,一个双链DNA分子,一条链一端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两条链共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D、A—P~P~P中的A为腺苷,是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的,中的A为腺嘌呤,因此二者中的A不是表示同一物质,D正确。故选B。16.某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1:2:3:4,则该DNA分子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分子数为()A.600个B.900个C.1200个D.1800个【答案】A【解析】【分析】双链DNA分子中,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详解】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A1=T2、T1=A2,所以DNA分子中每条链上的A+T的比例相等,且等于双链DNA分子中A+T的比例。由题意知,该DNA分子一条链上的A:G:T:C=l:2:3:4,则双链DNA分子中G+C=60%,G=C=30%,所以该DNA分子中含G的脱氧核苷酸数是G=1000×2×30%=600个。故选A。17.真核细胞中DNA复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A.多起点双向复制能保证DNA复制短时间内完成B.DNA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每个子代DNA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来自亲代

10D.复制过程中氢键的形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答案】D【解析】【分析】DNA复制过程为:(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详解】A、从多个起点开始进行双向复制能使DNA复制的速率加快,能保证DNA复制在短时间内完成,A正确;B、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B正确;C、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都含有来自亲代DNA的一条链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C正确;D、氢键的形成不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D错误。故选D。18.下图表示果蝇某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DNA上有多个基因,且这些基因是相互连续的B.图示每个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图示4种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和数量均不相同D.图中各基因无论显性还是隐性在个体上均表达,并表现出相应性状【答案】B【解析】【分析】1、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基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详解】A、图示DNA上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不都是相互连续的,如黄身基因和白眼基因之间有间隔,A错误;

11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示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特定的遗传效应,B正确;C、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种类相同,均为4种,C错误;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图中基因在一个个体中不一定都表达,D错误。故选B。19.如图为动物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①-④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翻译时一条多肽链会结合多个核糖体,每个核糖体上可同时合成多条肽链B.线粒体中的DNA能合成线粒体中所需的全部蛋白质C.图中①-④碱基互补配方式相同的是②③④D.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细胞核DNA的转录,②表示翻译,③表示线粒体DNA的转录,④表示翻译。【详解】A、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翻译时每个核糖体只能合成一条多肽链,A错误;B、由图可知,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有一部分是核基因编码的,B错误;C、图中①-④碱基互补配方式相同的是①和③、②和④,C错误;D、一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因此其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D正确。故选D。20.果蝇的长翅与残翅分别受常染色体上A和a基因控制。遗传学家进行了以下实验;①25°C是果蝇正常的培养温度,将刚孵化的残翅果蝇幼虫放在31°C的环境中培养,得到了一些翅长接近正常的果蝇成虫,这些长翅果蝇在25°C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残翅果蝇。②选用纯合长翅和残翅果蝇交配,在众多F1中发现了一只残翅果蝇。为鉴定残翅产生的原因,让该残翅果蝇与残翅异性果蝇杂交,杂交后代的幼虫处在环境温度为25°C的环境下生长发育,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12A.①中31°C培养残翅果蝇幼虫得到长翅成虫可能与温度影响了有关酶的活性有关B.①中31°C环境中翅长接近正常的果蝇基因型为aa,为不可遗传的变异C.若②中杂交后代长翅:残翅果蝇=1:1,则该果蝇是由环境温度影响导致的D.若②中杂交后代均为残翅果蝇,则该果蝇一定是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答案】D【解析】【分析】1、将刚孵化的残翅果蝇幼虫放在31℃的环境中培养,得到了一些翅长接近正常的果蝇成虫,说明温度影响了后代的表型,由此可见,表型=基因型+环境。2、“这些长翅果蝇在25°C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残翅果蝇”,说明温度没有改变基因的结构,只是说明了环境影响了基因的表达。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其一,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实现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其二,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为间接控制方式。【详解】A、温度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此可推测,这种实验现象可能是温度影响了酶的活性造成的,A正确;B、由“这些长翅果蝇在25°C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残翅果蝇”可知①中31°C的环境中翅长接近正常的果蝇基因型为aa,所以这些长翅为不可遗传的变异,B正确;C、若②中杂交后代长翅:残翅果蝇=1:1,则该果蝇的基因型应为Aa,表型为残翅是由环境温度影响导致的,C正确;D、若②中杂交后代均为残翅果蝇,则该果蝇可能是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也可能是A基因缺失,或者含A的染色体缺失,F1残翅果蝇为a0,与残翅aa杂交,后代也是残翅,D错误。故选D。21.奥密克戎(Omicron)是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速度快,被世卫组织定性为“密切关注变异株”,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奥密克戎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装配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3A.+RNA在奥密克戎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起决定性作用B.奥密克戎进行翻译所需rRNA、tRNA均由病毒+RNA复制形成C.奥密克戎进行图中的①②③④过程,体现了中心法则的全过程D.噬菌体与奥密克戎的遗传物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只是碱基种类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冠状病毒的复制过程,即(+)RNA→(-)RNA→(+)RNA,同时正链RNA还可直接作为模板合成RNA复制酶。【详解】A、奥密克戎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在其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起决定性作用,A正确;B、由图示可知,合成奥密克戎的翻译在宿主细胞内,所需rRNA、tRNA均由宿主细胞的DNA转录形成,B错误;C、奥密克戎进行图中的①③④(翻译)和②④(RNA复制)过程,体现了中心法则的部分过程,缺少DNA的复制、转录和逆转录过程,C错误;D、T2噬菌体与奥密克戎的遗传物质分别是DNA和RNA,因此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碱基种类和五碳糖的种类不同,D错误。故选A。22.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①DNA复制②RNA复制③转录④翻译⑤逆转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答案】A【解析】

14【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RNA的复制和逆转录过程中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DNA通常是双链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在转录、翻译过程和复制及逆转录过程中均有碱基互补配对,所以①②③④⑤中均有碱基互补配对,BCD错误,A正确。故选A。23.基因突变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不具有的特点是()A.低频性B.定向性C.普遍性D.随机性【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2、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详解】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4.囊性纤维病的病因是一种跨膜蛋白(CFTR蛋白)基因发生了碱基缺失。皱粒豌豆是由于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序列而导致表达故障。这两种变异的具体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两个基因出现的结构异常在光学显微镜下都能观察到B.CFTR基因结构异常后不能进行翻译,导致CFTR蛋白功能异常C.淀粉分支酶基因突变后导致不能转录,从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D.这两种变异都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但控制性状的方式有所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显微镜下不可见。【详解】A、CFTR蛋白基因、淀粉分支酶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显微镜下不可见,A错误;

15B、据图可知,CFTR蛋白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功能异常,说明翻译过程可以进行,B错误;C、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可能是转录,也可能是翻译过程不能进行,C错误;D、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皱粒豌豆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故选D。2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B.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植株也有矮茎植株,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D.肠道病毒EV71是一种RNA病毒,其易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染色体结构改变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位置、数目和排列顺序,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较大,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基因突变不改变产生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详解】A、基因突变通常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若基因结构不发生改变,就不是基因突变,A错误;B、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既有高茎植株也有矮茎植株,此为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位基因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但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发生交叉互换基因也不变,所以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D、肠道病毒EV71是一种RNA病毒,无染色体,其易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D正确。故选D。26.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95%的酒精可以洗去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B.解离后的洋葱根尖漂洗后才能进行染色C.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答案】C【解析】

16【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原理是低温能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其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利于染色体着色,需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详解】A、95%的酒精可以洗去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A正确;B、实验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利于染色体着色,B正确;C、由于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因此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发生改变,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改变,C错误;D、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D正确。故选C。27.野生果蝇的某条染色体可发生如图所示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③变异结果分别是基因的数目减少、数目增加、排列顺序改变B.果蝇条形棒眼的出现与变异类型②有关C.上述变异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①和②D.②中重复片段O可来自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①中比已知染色体缺少了基因P和Q,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②中比已知染色体多了基因O,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③中基因Q、P、O的位置与已知染色体不同,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详解】A、①②③变异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倒位,其结果分别是基因的数目减少、数目增加、排列顺序改变,A正确;B、果蝇条形棒眼的形成是染色体上区段增多导致,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与变异类型②有关,B正确;C、上述变异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因而都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C错误;D、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都可能含有片段O,故②中复片段O可来自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D正确。

17故选C。28.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遗传病患者的子代不一定患有该遗传病B.遗传病患者的遗传物质不一定发生变化C.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一定是遗传病D.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不患遗传病【答案】A【解析】【分析】1、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通常具有垂直传递的特征。2、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详解】A、遗传病患者的子代不一定患有该遗传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个体aa与正常的个体AA婚配后,子代为Aa,表现正常,A正确;B、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故遗传病患者的遗传物质一定发生变化,B错误;C、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该病引起的,因此不一定遗传病;家族性疾病也不一定是遗传病,有可能是传染病,C错误;D、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也有可能患遗传病,比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无致病基因但患病,D错误。故选A。29.科研人员对某处岛屿上的一种地雀进行研究,发现该鸟类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1977年该岛降水量严重不足,只有产生大而坚硬种子(如图右上角)的耐旱植物生存。1983年降水量充沛,产生小而柔软种子的植物生长茂盛。随后几年没有明显降水量的波动,据图说法正确的是()A.地雀喙大小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B.1978-1983年地雀喙尺寸变大是由于取食大粒种子导致的

18C.1985年后喙的尺寸趋于稳定表明该种群数量稳定D.研究表明喙的大小是由环境改变导致的可遗传的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性选择指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和竞争在逐渐变化的生存环境中适应并生存,这种由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物种的变化成为生物的适应性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变化的环境选择了适应环境的个体。【详解】A、大而坚硬种子选择了适宜该环境的地雀喙,是定向选择,A正确;B、地雀喙尺寸变化是不定向的,不是由于取食大粒种子导致的,B错误;C、尺寸趋于稳定只能说明环境选择了该大小的地雀喙,不能说明种群数量是多少,也不能说明其变化,C错误;D、喙的大小是可遗传变异,但不是环境改变导致的,环境改变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故选A。3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居生活的动物共同觅食、防御外敌并繁育后代,是共同进化的体现B.大肠杆菌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自身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在决定某种生物进化方向上可能存在差异D.若两个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答案】C【解析】【分析】共同进化是指生物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详解】A、群居生活的动物为同种动物,而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B、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B错误;C、自然选择是选择适应环境的性状,人工选择是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性状,二者在决定某种生物进化方向上可能存在差异,C正确;D、若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都会导致两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31.下图为某家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9(1)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填“X”、“Y”或“常”)染色体上,是_____(填显、隐)性遗传病。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填“X”、“Y”或“常”)染色体上,是_____(填显、隐)性遗传病。(2)Ⅱ-2基因型为_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__。(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答案】(1)①.常②.隐③.X④.隐(2)①.AaXBXb②.AAXBXb或AaXBXb(3)①.1/24②.1/8【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和Ⅱ-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Ⅲ-2),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但Ⅰ-1的儿子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3和Ⅲ-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孩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已知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问1详解】由分析可知: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是隐性遗传病;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隐性遗传病。【小问2详解】根据Ⅲ-2(aa)和Ⅳ-2(XbY)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根据Ⅳ-2(XbY)可知Ⅲ-3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根据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Aa可知,Ⅲ-3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或Aa,因此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小问3详解】从患甲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Ⅲ-4的基因型为Aa,可推知后代患甲病的几率为2/3×1/4=1/6,正常的概率是5/6;从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Ⅲ-4的基因型为XB

20Y,可推知后代患乙病男孩的几率为1/4,正常的概率为3/4,因此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4×1/6=1/24。从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为XBXb,Ⅲ-4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Ⅳ-1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BXB、1/2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后代患乙病男孩的几率为1/2×1/4=1/8。【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和题文信息推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32.图甲表示某高等动物(二倍体)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图乙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有(填字母)____________,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填字母)__________,染色体与DNA的比例是1∶2的图有(填字母)______________。(2)图甲中B处于_______________期,此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C细胞分裂后得到的子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__,图乙中8处染色体与DNA数量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答案】(1)①.A②.AC③.B(2)①.减数第一分裂后②.初级卵母细胞③.卵细胞和(第二)极体(3)①.5~8②.受精作用【解析】【分析】分析图甲: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图乙:图乙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0~8表示减数分裂;8位点表示受精作用;8~13表示有丝分裂。【小问1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A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BC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A细胞和C细胞中丝点都发生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因此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是AC;A和C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之比为1:1,B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之比为1:2,故染色体与DNA的比例是1∶2的图有B。

21【小问2详解】图甲中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极体。【小问3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过程都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都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故图乙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5~8: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即整个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均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图乙中8处由于受精作用使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导致染色体与DNA数量加倍。33.如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种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种品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过程Ⅰ和过程Ⅱ培育⑤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2)单倍体育种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_过程,与过程Ⅰ、Ⅱ相比较其优点是___________。④Ab个体高度不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基因型为Bb的某植物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发育成的四倍体基因型是___________。(4)Ⅵ代表的育种方法叫___________,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大幅改良生物的性状,该技术与Ⅵ的育种方法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答案】(1)基因重组(2)①.Ⅰ→Ⅲ→Ⅴ②.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③.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不能联会,无法分裂产生配子(3)BBbb(4)①.诱变育种②.基因工程可以定向的、有目的的改造生物性状【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Ⅰ→Ⅱ)、单倍体育种(Ⅰ→Ⅲ→Ⅴ)和多倍体育种(Ⅰ→Ⅳ),原理分别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变异。Ⅰ→Ⅵ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小问1详解】

22通过过程Ⅰ和过程Ⅱ培育⑤是杂交育种的过程,原理是基因重组。【小问2详解】图中的Ⅰ→Ⅲ→Ⅴ是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过程Ⅰ、Ⅱ为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④Ab个体为单倍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不能联会,无法分裂产生配子,因此高度不育。【小问3详解】基因型为Bb的某植物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加倍,基因也加倍,因此发育成的四倍体基因型是BBbb。【小问4详解】Ⅵ代表的育种方法叫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诱变育种具有不定向性,而基因工程可以定向的、有目的的改造生物性状。34.科学家在研究DNA分子复制方式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min分裂一次,产生子代,实验结果见相关图示),回答下列问题:实验三:(1)实验一、实验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2)从结果C、D看,DNA复制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理论上结果E中含14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3)复制过程除需要模板DNA、脱氧核苷酸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

23(4)若对结果C中的DNA分子先用解旋酶处理,然后再离心,为结果F,请在图中表示出来________________。(5)如果实验C、D、E的结果都为结果G,据此可判断DNA分子的复制方式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半保留复制。【答案】(1)对照(2)①.半保留复制②.1(3)酶、能量(4)(5)不是【解析】【分析】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小问1详解】实验一得到的是两条链均被14N标记的DNA,实验二得到的是两条链均被15N标记的DNA,实验一、实验二的作用是起对照作用。【小问2详解】将15N标记的细菌放在14N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20分钟,细菌增殖一代,离心得到的子代DNA为杂合链DNA(结果C),继续增殖一代后,得到的DNA为杂合链DNA和轻链DNA,说明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在14N的培养基中无论增殖多少代,子代DNA一定含有14N,故结果E中含14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1。【小问3详解】DNA复制条件有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小问4详解】结果C中的所有DNA均为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含有15N,若对结果C中的DNA分子先用解旋酶处理,然后再离心,则DNA链将分布在轻带和重带,如图。【小问5详解】如果实验C、D、E的结果都为结果G,说明DNA复制为全保留复制,不是半保留复制。

2435.同一物种,分布地域不同,会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从而可能出现亚种,华南虎和东北虎就是这样的两个亚种。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分布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及朝鲜一带,估计种群数量约有437至506头。华南虎:分布于华中地区的南部,估计种群数量约有20至3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个华南虎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依据现代进化理论,______是进化的基本单位。(2)在对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7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65%,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华南虎和东北虎由于分布地域不同,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4)很多年以后,它们可能会分别要分别形成新物种,那么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和隔离三个步骤。(5)由于人类活动,野生华南虎已经几乎灭绝,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又一个实例!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答案】(1)①.基因库②.种群(2)①.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3)地理隔离(4)自然选择(5)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小问1详解】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小问2详解】第一年中DD、dd、Dd的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75%、10%,D的基因频率=15%+1/2×10%=20%,d的基因频率=1-20%=80%,而第二年DD、dd、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65%、30%,D的基因频率还是20%,d的基因频率还是80%,由于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由于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因此种群没有进化。【小问3详解】

25华南虎和东北虎由于分布地域不同,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但他们属于同一物种,这种现象叫做地理隔离。【小问4详解】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小问5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台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