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496988

大小:85.84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3-06-20

上传者:老李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022学年度高二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全册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交卷时只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稿一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万生女子……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她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1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确很聪明。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B.“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C.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D.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B.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C.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瓦釜雷鸣”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B.唐宋时期,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C.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D.《周易》《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答案】1.B2.D3.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左传》中关于“盾瓦”的记载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夏桀“作瓦屋”不能说明这一点;C项因果倒置,原文是“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D项偷换概念,不是“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而是成为瓦坯。故选B。【2题详解】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从字形角度说明的是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无中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故选C。【点睛】关于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遭遇沙漠狼陆梦王飞是在沙尘暴停了之后发现那群狼的.沙尘暴来势汹汹,探险队的车刚排到一起,就被沙子掩埋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后,大家互相解救,下车清理沙子。在车子底下,趴着一群沙漠狼。它们茫然地看着队员们,然后钻出车底,抖索身上的沙子。有人吓得尖叫起来,也不管沙子还掩埋着车,就往车上爬。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逃命。王飞觉得遭遇狼群比沙尘暴还可怕,十年前,他第一次带领探险队穿越古尔班通沙漠,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在沙漠里,他们和沙漠狼遭遇了,队员们纷纷从车里拽出器械,和狼们大战一场。王飞把头狼的嘴挑豁了,才逃脱狼群的包围。王飞现在已经具备了在沙漠里生存的经验,面对突发事件,总能冷静处理。这次看到这么多狼,他也蒙了。幸亏,那些狼抖落沙子,离开了车队。看到狼群远去,大家加快速度清理沙子。一切搞定,队员们吃饱喝足,又上路了。到第三日,他们又遭遇了那群沙漠狼。看到还是那群狼,讲解员百灵鸟特别兴奋,她竟然说,这群狼和队员们是患难之交,可能是想和大家伙儿交朋友。团里的人听了很开心地拍照片,有的甚至想等沙漠狼走近些,好抓拍狼的表情。队友们吃喝的时候,那些狼就散坐在不远的地方。有几只狼不停地咽口水。百灵鸟扔了一块压缩饼干,一只狼快速叼走,放在地上嗅了几嗅,就不再看一眼。百灵鸟不死心,又把牛肉罐头扔了过去,群狼竟然无动于衷。

3王飞看到一头豁着嘴唇,零星的黄牙裸露在外,眼神凌厉的狼时,心一下抽动起来。这就是十年前他挑豁嘴的那只狼。他不相信,世上有那么巧的事,古尔班通沙漠这么大,怎么可能会有二次相遇。再说,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听说快要绝迹了,就是遇到,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这头豁嘴狼,说不定带着它的后代寻仇来了。王飞把自己的担忧对大家讲了,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随时防备群狼的进攻。王飞的话一落,团里的人电打一样爬上车,帐篷也不支了。大家在车里蜷缩着等待着天明。夜深人静时,啊……呜……啊……呜呜的声音此起彼伏.天露出一丝光亮,地平线开始出现移动的小黑点,一个,两个,三个……沙漠狼开始激动起来,躁动不安地抛撒着沙子。王飞一看远处还有更多的黑点往这里聚集,惊慌地命令大家赶快前进。让人想不到的是,狼群好像得到了指令,竟然排成队,拦住了车头。大家开始紧张起来,胆小的队员吓尿了。远处的黑点越聚越多。王飞的车已经被群狼包围得水泄不通。远处的沙包上,豁嘴狼坐在上面,藐视着惊慌的车队。它不时地低嚎几声,每一声发出,群狼都会变换位置,远处的黑点已经变成了狼,把车队包围了。车队和狼群僵持着。太阳越升越高,灼浪开始翻滚。如果再这样僵持下去,大家都会变成干尸。队员们焦急万分,想不出更好的对策。有一辆越野车冲撞狼群,试图杀开一条血路。哪知道,更多的狼快速补了上去,越野车寸步难行。沙包上的豁嘴狼又是一声嚎,越野车跟前的狼开始进攻,啃车轮的,用头撞车玻璃的,咔哧咔哧声,剧烈的撞击声,还有队员惊慌的喊叫声,女人绝望的哭声,在沙漠的热浪里让人窒息。正在这混乱的时候,王飞的车门忽然打开,王飞跳了下去,车门随即关上,扩音器里传出百灵鸟的声音:大家做好准备,王队已经下去,大家开足马力冲出去!王飞被群狼包围了。车队掀起滚烫的沙子,脱离了群狼的包围圈。行驶一百公里后,车队不约而同地停下。王飞为了救大家跳下车,一定被狼吃得只剩下衣服了,连骨头也不会剩下。大家的心情很沉重。那辆越野车调转了车头,顺着原路返回。其他的车子也调转了车头,紧紧跟在后面,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狼群驻足的地方已经不见一头狼,它们就像团里的人做了一场梦,消失得连痕迹也没留下。王飞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沙地上,没有了知觉。回城后,王飞对百灵鸟说:我不怨你,你推我出去时,我也正想跳下去,你也是为了救大家,我理解。当群狼看到你们绝尘而去,留下我一人,它们围着我哀嚎了很久,也迅速撤离了。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  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4小说中对沙漠热浪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还烘托和渲染了人狼对峙时人们心惊胆战、无比紧张压抑的恐怖气氛。B.从文中的叙述与描写来看,以豁嘴狼为代表的沙漠狼聪明、警醒、凶残报复性极强。比如,当一辆越野车试图杀开一条血路时,群狼开始进攻。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车子原路返回时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就体现了她紧张、害怕、不安的复杂心理。D.“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就是遇到,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说明沙漠狼在与人类的接触中变得越来越警醒、克制,尽量远离人类,不与人类发生冲突。5.小说情节张弛有度,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小说的结尾说:“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4.B5.①初遇沙漠狼,紧张;②狼群离开车队,松弛;③再遇了沙漠狼,兴奋;④认出豁嘴狼,害怕;⑤狼群与车队僵持,压抑;⑥群狼包围王飞,沉重;⑦狼群撤离,危机解除。全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6.①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对比手法含蓄地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人性的自私与丑恶。②文章把狼与人进行对比,狼在人们心目中,是凶残狡猾的,人一旦遇上狼只会被伤害。但文中沙漠狼只是与人对峙,并没有主动攻击人类,最后也没有向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类报仇,只是“哀嚎了很久”“迅速撤离了”。而人类一开始就把白已与狼放在对立的位置,并且在危急的时刻毫不犹豫地牺牲他人的生命来获取自己的安全(百灵鸟将王飞推下车:车队火速离开,在行驶一百公里后才返同)。③从这点来看,狼的不主动伤害人、不积仇,让复杂自私的人类看不明白,猜不透。【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B项,从文中来看沙漠狼只是围着王飞“哀嚎了很久,也迅速撤离了”,所以“报复性极强”是错的。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说的情节分析。题干提示“一波三折”,找出情节曲折的内容,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主要从不同时期遇到沙漠狼的不同心情分析。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有人吓得尖叫起来,也不管沙子还掩埋着车,就往车上爬。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逃命”,紧张。“

5那些狼抖落沙子,离开了车队”,松弛。“他们又遭遇了那群沙漠狼。看到还是那群狼,讲解员百灵鸟特别兴奋,她竟然说,这群狼和队员们是患难之交,可能是想和大家伙儿交朋友。团里的人听了很开心地拍照片”,兴奋。“王飞看到一头豁着嘴唇,零星的黄牙裸露在外,眼神凌厉的狼时,心一下抽动起来”,害怕。“狼群好像得到了指令,竟然排成队,拦住了车头”,压抑。“王飞被群狼包围了”,沉重。“狼群驻足的地方已经不见一头狼,它们就像团里的人做了一场梦,消失得连痕迹也没留下”,危机解除。【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分析语句内涵,“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结合文本上文内容,抓住关键词理解。抓住两个主体“狼”“人”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有人吓得尖叫起来,也不管沙子还掩埋着车,就往车上爬。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逃命”“有一辆越野车冲撞狼群,试图杀开一条血路。哪知道,更多的狼快速补了上去,越野车寸步难行”“我不怨你,你推我出去时,我也正想跳下去,你也是为了救大家,我理解”等分析可知,类一开始就把自己与狼放在对立的位置,并且在危急的时刻毫不犹豫地牺牲他人的生命来获取自己的安全(百灵鸟将王飞推下车:车队火速离开,在行驶一百公里后才返同)。结合文本内容“哀嚎了很久”“迅速撤离了”分析可知,沙漠狼只是与人对峙,并没有主动攻击人类。“狼”和“人”的行为的对比,揭示狼的不主动伤害人、不积仇,让复杂自私的人类看不明白。结合文本内容“你推我出去时,我也正想跳下去,你也是为了救大家,我理解”分析可知,揭示人性的自私与丑恶。(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内燃机之父”史绍熙:科教兴国梦拳拳赤子心靳莹冯国梧史绍熙原名史绍华,1916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义庄村的普通农家。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救,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1949到1951年,他受聘为英国威尔士大学斯王西学院研究员,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

6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那时,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高校中也没有内燃机专业。然而内燃机却是国民经济与国防部门广泛应用的动力机械。史绍熙回国后第二年便在天津大学建立了内燃机专业,亲任内燃机教研室主任并讲投热学、气体动力学、燃烧学、内燃机设计、高速柴油机原理与设计等课程;同时组织翻译了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苏联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了内燃机实验室,成为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87年,他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内然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燃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当时工业和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困难的时期,史绍照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50年共和国科技半碑与重大发明之一,接着,他组织开发了当时国家急需的105系列柴油机、85系列柴油机等,并研究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转速为3000转/分以上的高速柴油机和第一台两级自由活塞式发动机压气机。1978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1983年他创办了《内燃机学报》,1984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他主编的380多万字的《柴油机设计手册》。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史绍熙始终走在国际学术的前沿,连续多届在国际内燃机会议上主持会议、宣读论文。他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注目,他相继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领导小组成员、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内燃机会议是世界公认的内燃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最高的学术会议,在史绍照的大力争取下,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在天津成功地举办了第18届国际内燃机会议,他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到国际顶级会议上作报告,史绍熙手携手地把一批批年轻的学者带上了国际内燃机的学术舞台。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史绍熙主张要培养“专业素质做经线,道德素质做纬线”的综合型人才,他自己更是做到率先垂范,2000年4月份,84岁的史绍熙动了大手术,可他当时还带着7名博士生,其中两位要在6月份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为此,史绍熙坚持5月中旬就出院回家,由于伤口尚来长好,他一只手按住疼痛的伤口,一只手修改研究生论文;还与学生们详细地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做好答辩准备,两位博士生顺利地通过答辩,史绍熙很高兴,却是累得精疲力尽,连说话都困难了。香港理工大学于2000年9月18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由于重病在身,史绍熙尚未完成自己的论文,开会在即,理工大学来函救请赴会,他已自知不可能赴会,但仍要坚守信义,必须把论文寄去,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医生查房时发现他的输液管内充满红色,原来由于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医生们见状,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论文终于在8月末寄出了。此时距他辞世只有15天,他还对国外来的E-mail进行了回复,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摘自2016年9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史绍熙虽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品学兼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在大学里从事内燃机专业的学习,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引发世界瞩目。

7B.史绍熙总是以国家需要为先,在建国之初,他认识到内燃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改进或研制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许多内燃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C.史绍熙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谢绝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内燃机专业,亲自授课,亲自翻译专著,他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D.史绍熙注重德育,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他做了大手术后忍痛修改学生论文,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课;重病时仍不忘学术会议,坚持写完论文并寄去。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国第一个具有独创性的燃烧系统是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使用条件,荣获了198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B.我国高等学校通用的第一套内燃机教材及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史绍熙参照苏联教材并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组织人员编写的。C.搞科研工作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走出去”,史绍熙不断推荐、带领青年学者到国外顶级实验室深造,终于使自己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D.文章在介绍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时,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同时用了很多数据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9.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B8.A9.学术上:热爱事业,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高峰。有着很深的学术素养和很强的战略眼光。品德上:①有一颗很强的爱国心,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毕生致力于内燃机研制、领导工作,成果卓著。【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张冠李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学”错,原文是“193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5年史绍熙考取公费留英”。C项,以偏概全,是“中国内燃机及燃烧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D项,无中生有,“在德行方面成为公认的楷模”,于文无据。故选B。【8题详解】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参照苏联教材”说法错误,应是“翻译苏联教材”。C项,史绍熙成为一代宗师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原文可知,使之成为“一代宗师”至少还有自己多年的艰辛付出,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D项,“心理描写”和“大量的侧面描写”错。本文多是正面描写,且没有心理描写。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史绍熙对我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然后到材料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总结概括。原文第①段说史绍熙“从事内燃机的研究,并在英国《工程》杂志上发表了《稳定流及脉动流的临界雷诺数》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注目”,原文第④段说“史绍熙在忙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致力于专著、论著和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这些都表明了他对事业的热爱以及他具有很深的学术素养。在学术上,史绍熙一生钻研,不断有成果产出,“1980年,史绍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成为‘全国内燃机行业公认的一代宗师’的同时,还一步步引领中国的内燃机行业走向世界”,他在内燃机行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原文第③段说“史绍熙于195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兼具传统两种燃烧方式长处的新型燃烧系统—复合式燃烧过程”,原文第④段说“史绍熙与王补宣院士一起推动了工程热物理这一新兴学科的确立,积极支持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这些体现了史绍熙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原文第②段说“1951年史绍熙决然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谢绝各种挽留与劝阻,返回祖国并接受母校的邀请,到天津大学任教授”“在科学研究中,史绍熙总是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史绍熙一生致力于内燃机的研究工作,成果不断,虽卧病在床,仍坚持工作,“那时,他已是再次入院抢救了。清晨,史绍熙悄悄起身,伏案写论文”“他起身写作,引起了血液倒流”“史绍熙辞世时,家中的书桌上还放着一批未能回复的E-mail和信件”,这些都可表明其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敬业精神。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点睛】选择题做题技巧:1、圈划选项信息源。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9比较点多为:(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4)是否绝对。(5)是否无中生有。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遥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10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B.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C.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D.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D.《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为弓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B.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2)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答案】10.C11.A12.C13.(1)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2)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

11【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1题详解】试题分析:“自明朝以后”有误,应是“自隋朝以后”。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12题详解】试题分析:“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错误,应是宰相赵雄赞赏。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13题详解】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袁枢,字机仲,建宁府建安县人。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用《修身为弓赋》在国子监应试,周必大、刘珙都用远大前程期许他。参加礼部考试,考词赋第一名,担任兴化军教授。担任礼部试官。喜爱诵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恼它盛大广博,于是辨别它里面的事件而贯穿在一起,称为《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他的书,献给皇帝,孝宗读了嘉奖赞叹,拿来赐给太子以及沿江各将帅,而且命令他们熟读,说:“治国的方法都在这里。”后来有一天,皇帝问袁枢现任什么官,龚茂良按实回答,皇帝说:“可以任他为寺监簿。”于是凭着大宗正簿的身份上朝对答皇帝的询问,就根据史书进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多次有教导的话,看到诸葛亮谈论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告诫,流传示范万世。”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皇帝说:“我不至于和这些人在朝廷策划国事。”袁枢道歉说:“陛下的话说到这里,是天下人的福气。”

12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分工负责国史传记。章悖因为是袁枢的同乡,委婉地请求袁枢用文辞修饰他的传记,袁枢说:“我是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不隐瞒,宁愿对不起老乡,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的评论。”当时宰相赵雄总管修史的事,见到这事感叹说:“不愧于古代的优秀史官。”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的事被关进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巨额贿赂偏斜包庇高氏,袁枢原原本本地把事情报告皇帝,大家替袁枢担心。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朝廷下诏让袁枢代理工部侍郎。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继位,恢复原来的官职。提拔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长江,每年被冲垮成一片汪洋,百姓无处安身。楚国的旧城楚观还在,建草房,迁移百姓居住在那里,以防备意外之事。种树木几万株,作为屏障,百姓感激他。开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创作《易传解义》和《辩异》《童子问》等书藏在家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注)①镌镵(juān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风”与“雅”大都是写实的诗篇,王令认为老杜之诗堪与其比肩。B.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所以,他的诗就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C.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D.“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激励后世,流传久远。15.请从诗人“读”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案】14.C15.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解析】

13【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而后工”,诗人并没有认可这样的“规律”。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分析诗歌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说。本题要求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第三四两句:“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流露出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诗的第五六两句“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三千首”是约数,杜甫现存的诗歌,只有一千四百多首,但这些诗篇牵涉的内容极为广阔,诗人忧国家之所忧,痛人民之所痛,面对复杂艰虞的社会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揭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杜甫对于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同情;对于国家的命运,有着真挚的关心,不管自己生活多么困苦,而忧国忧民的热情,始终没有衰歇过。除了上述诸种主题以外,即使是吟咏自然景象,怀念亲友,咏史怀古,题画、论艺、论诗、论字,也都有杰出的诗篇。因此“镌镵物象三千首”这句,是颇能概括杜诗的内容的。“四百春”也是举其大数,由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杜甫成年计起,至王令在世的1059年(宋仁宗嘉祐四年),约近四百年,杜甫的诗歌引起后世的崇拜和共鸣,激励着一代一代的爱国者。“照耀乾坤四百春”这句,是王令发自内心的崇敬的声音。诗的结尾两句是王令对于杜甫的悼念和感叹:“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滨。”作者感叹杜甫虽然大名辉耀后世,诗篇流传千古,但是这“千秋万岁名”,毕竟是“寂寞身后事”。据《旧唐书》及其他有关记载,杜甫在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直到四十三年之后的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把灵柩运归,安葬在今河南偃师西北的首阳山下。诗人的遗体,在王令写诗的时候,已经不在耒阳了。所以有“惟余孤冢耒江滨”的感叹,这是就杜甫身后萧条的情况而言,以增加对杜甫的悼念之情,且代鸣不平。【点睛】

14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通过对诗歌每一联的具体分析,即可得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Ⅰ小题,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②.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誉”“沮”“哀”“鉴”“复”“酹”“尊”,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两种: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

15职业的研究,这类学者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运用自如;其研究多是“因题为文”,心态上是“完成任务”。职业化有其必要,但满足于这一状态,往往▲;且过于单一,容易自我重复,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路”:首先“资料见底”,即穷搜冥索,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最后在材料和理论的配置中提出些观点和看法。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久而久之,难免思想贫乏,▲。这类研究者不少,其中固然有“我”,只不过还未走出“小我”“私我”,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事业的研究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既▲,把握全面,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识见远高于同辈,引领当代学术思想潮流。其佼佼者强强联手,在保留学术个性前提下,构建实力雄厚的团队,秉持核心学术理念,融会诸学,使万流归一。其特出者孜孜于学科体系的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指迷导悟,前贤后彦,学脉绵长,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搏动的时代文化命脉,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搏动的时代文化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B.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之搏动,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C.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之搏动,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D.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搏动的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18.下列在文中■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B.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C.其次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D.其次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19.依次填入文中▲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任人宰割言之无文孜孜不倦居高临下B.受制于人言之无文宵衣旰食高屋建瓴C.任人宰割言之无物宵衣旰食居高临下D.受制于人言之无物孜孜不倦高屋建瓴【答案】17.C18.C19.D【解析】【17题详解】

16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搏动的时代文化命脉,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可发现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其一,“感受”与“命脉”搭配不当,可将“搏动的时代文化命脉”改为“时代文化命脉之搏动”;其二,“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一面对两面,可在“发达”后加“与否”。A项,第一处语病未修改;B项,第二处语病未修改;D项,修改后搭配不当的问题仍然存在。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解答时,要求考虑前后陈述对象的一致。结合■前句的“首先”和后句中的“最后”,按照句式的一致性原则,可知补写句开头为“其次”,排除A、B两项。比较C、D两项,“重新”修饰“借助一定理论”,意为再一次借助一定理论,而前文并未提及借助理论,故“重新”不应修饰“借助一定理论”,排除D项。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任人宰割:任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的能力。受制于人:被别人控制。此处是说做研究时较为被动,没有“任人宰杀欺辱而无法反抗”之意,应选“受制于人”。第二处,言之无文:说话或写文章没有文采。言之无物: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根据语境,此处是强调的内容,应选“言之无物”。第三处,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事。此处形容勤奋治学,应选“孜孜不倦”。第四处,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引申意傲视他人,瞧不起他人。高屋建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根据语境“把握全面,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应选“高屋建瓴”。故选D。【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0.下文是为父亲举办个人画展的小王给著名画家李先生的一份邀请函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17李先生,明天请您到舍下一坐,我会把令尊的墨宝悉数捧出,让您批评指正。明天七点敬请您在寒舍恭候,我们将到您家接您,真诚期待您的拜访。【答案】①“令尊”改为“家父”。②“墨宝”改为“画作”。③“寒舍”改为“贵府”。④“恭候”改为“等候”。⑤“拜访”改为“光临”。【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①“令尊”,敬辞,尊称对方的父亲。此处用来称自己的父亲,不得体,改为“家父”。②“墨宝”,指珍贵的书法真迹、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这里用来称自己父亲的作品,不得体,应改为“画作”。③“寒舍”,谦辞,指自己的家,此处用来指对方的家,不得体,应改为“贵府”。④“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此处用于别人等候自己,不得体,应改为“等候”。⑤“拜访”,指带有敬意访问,此处用来指别人到自己家,不得体,可改为“光临”。【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21.下面是某医院预约挂号就诊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答案】患者可提前1-7天通过预约网站或致电的方式预约,或到医院客服中心现场预约;还可在前一次就诊时由医生预约一周内的号.就诊当天,患者需携带身份证和就诊卡,到窗口或自助机缴费取号,之后到相关科室就诊。【解析】【详解】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将流程图转换为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医院预约挂号就诊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可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及文字信息归类梳理,按照题干要求组织答案。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从题干来看,这是某医院预约挂号就诊流程图,这个简易图主要是体现在提前预约方面,这个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依次是提前1-7天,一个是前一次就诊(一周内),在进行具体表达的时候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注意要把握准确的方位以及流程,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点睛】流程图做题方法: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试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要求找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例文:危机就是转机危机不期而至,我们习惯上只看到危机,看不到转机。其实,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危机就是转机。

19司马迁为被迫降敌的李陵辩护,武帝震怒,将他打入大牢,并施以宫刑。这无疑是危机降临,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生命的转折,他明白了:刚正不阿的书生和专横跋扈的君王是水火不相容的。于是,他不再幻想,不再抱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全身心投入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之中。至此,他完成了从御用文人到独立人格的转变。可以说是危机带来了他生命的转机。如果没有这场危机,司马迁也许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依然是皇帝的喉舌,唯皇命是听,能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大书,就难说啦。也许历史根本就记不住这个小人物的名字。可以说,是危难擦亮了他的眼睛,磨炼了他的意志,清醒了他的头脑,让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潜能,从而从危机走向转机,走向辉煌。苏东坡,豪气冲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许正是他的豪气给他带来了危机,使他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倒霉的迁客,但黄州,这个在众人眼中的荒凉小镇,也给苏轼带来人生的转折。在黄州,他感到难言的孤独,正是这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人生的浮华。他勇敢面对,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美──山水,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哲──先贤。所有这一切危机苦难,反而使他彻底脱胎换骨,使他真正走向成熟。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没有危机,谁能说得清这个世上是不是只多了一个政客,而少了一个文杰呢?古今同理,2003年春天,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非典。人们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难,不退缩,没有被危机吓倒,而是以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经过一春的奋战,终于,转机出现了,“非典”被我们扼住了喉咙,各种科学的应急机制应运而生。这场危机成了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生存奥秘的一个新起点,新契机。因此“危机”给你带来的是“危难”还是机遇,全看你如何面对了。创新的光华一流的人创新:二流的人模仿;三流的人盲从。看到传统拉面带来的不便,日本商人安藤百福大胆创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发现煤油污染能清除污渍,法国杂工乔利大胆创造,研制出了干洗剂。他们,让我不禁折服于创新的美丽和智慧……钱锺书曾评书说:“宋人学唐诗不像唐诗,明人学唐诗像唐诗”。他以为宋人学唐诗境界高,高就高在那一点不像上。不禁为钱先生的见解舒眉浅笑。诗庄而词媚,正是因为宋人打破了前人的束缚,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才产生了美妙的宋词。而明人完全模仿古人,“学唐诗像唐诗”,显得毫无生趣。将天上宫阙的唐诗引渡到人间桃花的宋词,创新的光华熠熠生辉。创新是一种选择、一种勇气、一种智慧。有这样一群贫苦的人。他们不甘于困顿,却毫无造反欲望;他们感到拥挤,却不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不愿将心血仅浇灌在身边的一方焦土。于是,他们渐渐将目光投向远方。试图以男子汉的强筋健骨踏出人生求变的第一步,他们的步伐,沉重而响亮。

20在变中求变,铸就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创造出不同于他人的经营方式。“机智而不小心眼,厚实而不排他,不为蝇头小利而背信弃义”。这便是当时独特的“大商人心态”,他们也踏出了中华历史上一页光辉的篇章一一“晋商神话”。创新不是盲目地抛弃传统,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不是蛮横,不是绝对,不是极端,而是有辨别的继承,有远见的求变,有理智的提升,是用头脑,用眼光,用胸怀写就的大气。“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一场十年浩劫之后,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古老的国度在东方悄然崛起。是创新为古老的民族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创新为贫苦中的人们送去希望与温暖。创新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当我们沉湎于那些“雷”文化时,有思索过它的本质吗?创新需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勇气,在如此严峻的2009年,中华民族该怎样找到自己的出路?创新的光华熠熠生辉,我们这一代青年肩负着伟大复兴的使命,唯有创新,才能像桃花源中的渔人那样,穿过幽洞后,前方,豁然开朗。历史的烟雨湮没在浩渺中,人们自爱历史的索居中泯灭,苍老,但创新的光华永恒。【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多材料作文,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这道试题涉及的材料有三则,审题时必须捕捉到材料的共同点,如果单从一则材料出发,确定立意,则难免会使之偏颇,也就是说偏题。那么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所以考生必须捕捉到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即一级信息:第一则材料中,道尔顿意外发现自己自己色觉有问题,应该说他遇到了人生的危机,但,他面对危机,却没有气馁,潜心研究,得出了色盲症一说,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第二则材料,注意捕捉到关键词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破产”,是安藤百福人生的危机,但他却能及时转化危机,使之变成了机遇。第三则材料,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应该说,他也遇到了人生的危机,然而正是这场危机,使他获得了改变人生的机遇。

21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共同点为:转化危机,变危机为机遇。转机与创新往往是在危机时刻产生的,危机中包含着转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危机之后屈服于现实,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力量和勇气,也失去了另辟蹊径、创新思维的胆识。其实,危机一直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危险和机遇。如果有“危机就是转机”的精神,有背水一战、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与胆识,在危机中就能寻求到柳暗花明。于是,我们可确立为立意。参考立意:1.危机意味着转机。只要我们不畏不惧,针对危机做出一定的调整,危机就有可能转化为转机。 2.最可怕的是,对危机的这个可能转换缺乏认识,一挨遭遇危机,立即乱了分寸,乱了步调。3.实际上,危机的各种表现,都不过是关系发生“病变”的“症状”。而只要找到“病根”,并对症下药,生一场病是可以有效地增加免疫力的。经过砺炼,危机可以变成了转机。4.然而,为了能完成这样的转变,我们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没有不付出代价的成长,没有顺境条件下的自然成熟。逆境变为精神财富是有条件的。有道是,“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要接受各种考验,穿越危险地带,最后迎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结构示例:作文材料中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在展开论述时既不能把材料全然抛开,另起炉灶;又不能只取一则进行评价或议论,而要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本文文体没有限制,可以写记叙文、散文、议论文,材料的对比性中隐含着要求学生有认知判断、权衡选择的立场,更适合写议论文。首先选择一个角度,如“危机意味着转机”,开篇可引用材料中的一个事例,突出危机和转机之间的关系,点明写作中心“危机意味着转机”;然后可采用并列式结构说理,分析如何把危机转化成转机:面对危机,沉着应对,冷静分析,并且处理果断,意志坚定,危机就会变为转机。反之,或灰心丧气、意志消沉,逃避退缩,或没有危机感,自恃强大,骄傲轻敌,则会坐失良机。可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使论证有力。最后可再次总结危机意味着转机,和开头照应,形成首尾呼应。素材积累:1、没有人愿意遭遇危机,但是,危机常常是不邀而至。我们可曾想过,危机中也包含着转机。“危机”包含着“危险”和“机遇”,只是我们习惯性地只看到“危险”,而看不到“机遇”。2、在美国的亚拉巴马州恩特曾颖镇的公共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在碑身的正面有这样一行金色的大字:深深感谢象鼻虫在繁荣经济方面所做的贡献.象鼻虫是何物?它是北美洲地区棉花田里的一种害虫。为什么亚拉巴马人要为害虫立纪念碑呢?这要从一场灾难说起。1910年,一场特大象鼻虫灾害狂潮般地席卷了亚拉巴马州的棉花田,虫子所到之处,棉花毁于一旦。那是一幅无比惊心动魄的惨相,棉农们欲哭无泪。灾后当然要重建。亚拉巴马州是美国主要的产棉区,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种棉花。可现在,象鼻虫灾害使人们认识到仅仅种棉花是不行了。如果仅仅种棉花,爆发了象鼻虫灾害,一年的收成就都没有了。于是,开始在棉花田里套种玉米、大豆、烟叶等农作物。尽管棉花田里还有象鼻虫,但根本不足为患,少量的农药就可以消灭它们了。棉花和其他农作物的长势都很好,结果,收成表明,种多种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比单纯种棉花要高4倍。亚拉巴马州的经济从此走上了繁荣之路,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22亚拉巴马州的人们认为经济的繁荣应该归功于那场象鼻虫灾害,是象鼻虫使他们学会了在棉花田里套种别的农作物。为此,亚拉巴马州政府决定,在当初象鼻虫灾害的始发地建立一座纪念碑,以感谢象鼻虫在繁荣经济方面所作出的贡献。3、陈涉,豪气冲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只是一个“氓隶之人,迁徙之徒,而且才能不及中人。”但是他可以成为亡秦领袖,正是因为被逼无奈,在危机中爆发,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所有被秦王所压迫的人,为受苦的人讨回公道,夺回自己的自由,让被压迫的人自由,所以说危机给我们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俗话说鸡急了也会跳墙。4、楚汉相争之初,刘邦的势力和项羽集团相差悬殊,面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面对兵力几倍于自己的楚军,刘邦可谓危机四伏,尤其是杀气腾腾的“鸿门宴”,更可谓鬼门关。但刘邦从容不迫,冷静应对,谋臣运筹帷幄,巧妙定计,武士临危受命,誓死护主,在不利的条件下,一步步变被动为主动。而项羽却刚愎自用,内部又矛盾重重,谋臣不能施其谋,武士不能效其力,一次次坐失良机,反而变主动为被动。“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5、面对危机,沉着应对,冷静分析,并且处理果断,意志坚定,危机就会变为转机。反之,或灰心丧气、意志消沉,逃避退缩,或没有危机感,自恃强大,骄傲轻敌,则会坐失良机。【点睛】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1)相同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2)相反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切入可立意。(3)相对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或相对,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片面性。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4)递进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构成递进关系。其方法是先确定每则材料的内涵,辨析材料内涵的层级关系,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5)综合型

23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之间存在多种逻辑关系,且可能出现干扰学生思维的材料。审题立意时需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明辨材料之间的关系,排除干扰项,然后归纳出全面正确的观点。

2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